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老师师德总结

音乐老师师德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其德育功能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音乐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讨论了当代音乐教学中德育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 音乐教学 德育功能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大约十七八岁,而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间。所谓的身心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要全面和谐发展,要使学生长知识、长身体、长品德。在这五个方面中,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为了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作为高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们学会欣赏音乐的美。作为一名主教音乐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们灌输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又要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实现高中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一、德育教育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就是说音乐教育在实现德育功能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德育,从广义上来说,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指的是所有的、一切有计划的对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产生影响的活动。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必须积极地、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们进行道德灌输和引导。音乐,是一门艺术。不同音乐,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它会激励人们奋发上进。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必须有责任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现其德育功能。

二、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本学校音乐课授课过程的观察,笔者发现,目前的高中音乐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德育功能。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高中生正处在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极易受到一些坏事物的影响。在音乐方面,传统音乐的魅力正在不断的流逝。流行音乐不断出现,吸引了大量学生的注意。当然,很多的流行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向上的潜能,但也确实有些音乐会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发挥德育的功能,必须对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总结了一下出现问题的原因:

全文阅读

德国声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 要: 德国德累斯顿卡尔·玛利亚·冯·韦伯音乐学院,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一百多年来,音乐学院声乐系培养了众多著名声乐歌唱家和教育家,向世界各大歌剧院输送了优秀歌剧人才,把德国艺术歌曲传承并推广。声乐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是完善和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 德累斯顿音乐学院 声乐专业 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

经过十余年的扩张性发展,声乐专业已经完成了院校布局。在此背景下,突出教学内涵,提高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而从传统中挖掘资源,从西方借镜,乃是通常的方式。本文以德累斯顿卡尔·玛利亚·冯·韦伯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德国声乐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其背后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以期对当前国内的声乐教学提供参照。

德累斯顿卡尔·玛利亚·冯·韦伯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是德国著名的音乐院校,以德国著名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命名,成立于1856年,位于德国萨克森州德累斯顿市。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Olafbaer奥拉夫·拜尔就毕业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他在德国艺术歌曲演唱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现在还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专业齐全,包括所有的管弦乐器、指挥、声乐、吉他、竖笛、钢琴、手风琴、爵士乐、音乐教育、音乐学和文化管理等专业。现有大约200名教职员工,约700名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学生。同时与德累斯顿森珀歌剧院、萨克森国家合唱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是一所传承了古老传统,完整和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现代音乐学院。笔者于2004~2008年在德国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专业,充分体会到了德国声乐教学体系的缜密与完善。

1.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年限。

德国是音乐之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歌唱家,如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芙,费舍尔·迪斯考,他们都是经过德国严谨声乐教学体系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简单地说,德国声乐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世界各大歌剧院培养专业歌剧人才。德国音乐学院和国内艺术类院校一样,需进行专业考试,也称天才的考试。所以声乐考生在高中期间已经进行了专业训练,有一部分男生从小在唱诗班长期训练,他们具备了很扎实的歌唱基础。考入学校后,学制一般为10个学期,毕业授予硕士文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硕连读。在前1—6个学期为Grundstudium相当于我们的本科阶段,第6学期末通过Diplom-Vorpruefung的考试进入Hauptstudim相当于硕士阶段,10个学期结束后参加Diplompruefung的考试,所有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硕士文凭。

2.课程类别及教学内容。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课程已经形成一个规范且严谨的体系。总计30余门课程,大致均衡地分布10个学期。

全文阅读

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蕴含的德育功能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德育功能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9-0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师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应该把德育意识与教育完全的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并从自我做起,给学生树立德育行为的良好典范。

一、目前音乐德育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音乐教师德育意识相对薄弱

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懂得作为教师“育人”是第一位的,懂得德育的重要性。但是,音乐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音乐课的设计及教学形式、手段等方面研究得较多,关注的是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专业素养,如何将音乐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中的美。而对于如何利用音乐素材、音乐活动、音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则研究得比较少。音乐教师总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的行为,是班级行为,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校长、主任的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是很大。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关注不够。

全文阅读

以乐育人 润物无声

摘 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早在几千年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思想教育渗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性原则被列为音乐教材选编的基本原则,足见“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渗透

如何进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魏书生老师说:“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互相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我尽量在我的每句话和每个动作中传达我对学生的爱。由于没有压力,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他们和我一起被音乐感动,被音乐牵动,被音乐震撼;他们的情感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阳光。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熏陶,得到人生的启迪,我总是选择让人感动的音乐和设计让人感动的音乐活动,以此来教导学生,他们会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发现世界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以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歌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教育性,我在教学时抓住音乐本身的特性,让学生在放声歌唱的时候将德育刻入灵魂。如,在四年级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这首歌曲学生都会唱,可由于唱得太多反而唱得很油,没有情感。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经验中会遇到哪些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

运颁奖等),并辅之以课间,学生回答积极;接着从歌曲的前奏和结尾处的三个主音“do mi sol”分析号角因素对歌曲的作用(给歌曲带来奋进感和动力感);紧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国歌的力度是怎样的?”学生演唱后说是很强的。我问:“为什么需要这么强呢?”学生看抗日战争时的图片,了解时代背景,我语气沉痛地告诉学生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仅一个南京大屠杀就残害了30万中国人。学生震惊了。这时学生全体起立,唱响国歌,他们的表情沉重肃穆,他们的歌声震撼心灵!我想,他们的心里将永远唱响国歌。

二、在音乐欣赏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板块,或美妙、或激荡、或哀伤的乐曲歌曲总能打动学生的心,在聆听的过程中,我适当地引导,播下德育的种子。如,五年级革命歌曲《红梅赞》的教学中,为了让远离那个时代的学生为歌曲所吸引、被歌中英雄人物的情感深深感染,我精心设计如下教学环节:首先一段录像与音乐结合、配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一下将学生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紧接着我激情地演唱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红梅赞》明朗、刚健又不失婉转的旋律之美。听了江姐的故事,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之后师生共同朗读歌词、讲江姐与梅花的共性,让学生动情地说出他们最有感悟的乐句。在聆听中,我提的每个问题和要求都力求贴近情景主体且不脱离音乐要素,达到有“情”体验音乐,使学生真正走入歌中英雄人物的世界。

全文阅读

现代化教学观在音乐技能课的应用

在当今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成型及系统化还是落后于先进教育资源的配置。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音乐类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相当广泛,但是衡量师范生的最有效的标尺还是其声乐的演唱能力和钢琴的演奏能力,因此在众多的课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新理念来提高技能课的上课效率逐步成为高校技能课教师所研究的对象。笔者在长期的高校师范类音乐类技能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的核心理念。 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及其同实践课的结合。 (一)理念——“学生声乐乐感建设” 1.“学生声乐乐感建设”理念的阐释:目前的高校师范生在声乐课学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曲调的哼唱上,而忽视的二次创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学生自体的声乐乐感建设,就可以使之成为声乐演唱中语音文字和语音发声相联系的纽带。具体来说,“声乐乐感建设”字面含义就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构建自己的声乐乐感世界,从而赋予白纸黑字的歌谱以一定的生命力与灵动性。 2.“声乐乐感建设”理念与声乐实践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一:在声乐小课中培养浪漫主义“RUBATO”的乐感。“RUBATO”的中文含义是伸缩节奏,它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音乐处理的特定状态。如果演唱者不能掌握这种感觉技巧,那么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学生自我乐感的缺乏,高校的声乐教师可以在声乐小课中留出十分钟时间,选择具有典型“RUBATO”的乐感的乐曲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与欣赏。当然,在欣赏时必须阅读乐谱,因为只有当欣赏配合着乐谱并随音乐进行哼唱时,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RUBATO”的特点。 案例二:在艺术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建立起声乐乐感。艺术指导就是钢琴伴奏老师,当前高师声乐小课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与艺术指导老师间的合作习惯,通常只是在自己的声乐小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而艺术指导老师的作用就是就是乐感的培养和处理,因此在目前某些高校不设置此类伴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主动地找钢琴老师进行合作,请其为自己进行艺术乐感方面的指导,以达到对声乐曲目的一个完整的乐感培养。 (二)理念二——“钢琴研究性教学” 1.“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阐释:传统的钢琴小课授课模式是以一对一为显著特点的,我们高师的钢琴教学一定要在一对一的模式中注入新的生命基因,使我们的钢琴教学不再停留于培养“钢琴匠”,而是要培养出“能弹、能谈、能探、的音乐师资。 2.“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与钢琴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我们进行的教学对象是大二的小课学生,在第二学期的第4—7课时中,教师给他布置的作业是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以及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OP.14,钢琴教师在指导其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加入以下研究性的教学内容。首先,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巴赫音乐语言的宗教性、世俗性、民间性,巴洛克音乐中的基础低音,巴洛克音乐中旋律运动的不间断性等等;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钢琴演奏中如何进行句法的划分整体布局,连奏、断奏、跳音奏法的区别等等。其次,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情感中的古典性、明澈性、高雅性、质朴性,浪漫主义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社会民主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等等;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在演奏歌唱性旋律时的速度把握及自由节奏的运用,如何获得柔和、圆润的唱音音色等等。 (三)理念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声乐、钢琴技能小课中的传播与运用 1.“多元智能理论”理念的阐释: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不只是受一种认知形式的影响,人有八种智力。在我国,自90年代末期以来,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在我国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已经被许多教育研究者所重视,笔者认为,如果从各学科的自身条件出发,灵活合理地安排相关多元智能教学的传播推广和实践,是较为实际和可行的方法。 2.“多元智能理论”理念与声钢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 A、案例1:鼓励学生结合多元音乐智能,设计新的教学思路。高校的技能课教师可以在一学期的钢琴课程中,专门留2—3个课时,挑选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要欣赏的乐曲曲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多元智能中的音乐智能设计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方式。 B、案例2:设计合作性重唱、重奏曲目,传播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当涉及音乐智能领域,高校技能课教师拥有更多的理解与解释能力,但是遇到传播其他智能理论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途径进行间接的传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重唱、合唱、双钢琴、四手联弹这样的合作性曲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向学生解释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会合作、学会就合作中的问题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就是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就所弹的合作性曲目进行自我总结,并指出学会自我总结也是运用了多元智能中的自我认识智能。 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效益。 (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p#分页标题#e# 首先,上述这些教学新理念既可以独立开来又可以互相穿插联系,为高校音乐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交流平台。其次,这些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在于可以有很广远的延展性,它们既可以为现今的高校音乐课程提供直接学术指导,也可以为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再次,这些新理念可以丰富单纯的音乐技巧理论,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条件。 (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社会效益 首先,高校音乐技能课中的现代化教育新理念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我们的这些理论指导,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养,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学的质量。其次,本论文中涉及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同样可以使用于幼儿园、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其社会适用度及其广泛。再次,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及运用,其最终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话题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家庭所日益关注的对象时,一个新理念的传播成功便会引发一定的社会关注,也会加大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力度,相应的教育投入也会增多。总之,新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是一个连锁反应,它具备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为某一种新理念的传播服务始终。

全文阅读

音乐教师的德育心得

【摘 要】 学校德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道德观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音乐学科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关键词】德育;音乐学科;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学校德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道德观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是一个人一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期。音乐学科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但需要向学生传授各类音乐知识、歌唱的方法和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得到艺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品德变得更高尚。以下是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十几年来工作中的德育教育心得:

一、用理解、尊重、爱心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要尊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其次,老师要有爱心,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戴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挖掘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份和阳光。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对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影响年级、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后进生我从不放弃,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耐心引导他们好学向善。我有一个初二学生,性格倔强,无心向学,在班中恃强凌弱,非常不合群,经常与同学闹意见、顶撞老师,有严重对抗情绪和报复行为,不仅不听课而且经常故意发出怪声去影响上课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虽然纪律散漫,但是对音乐并不抗拒,喜欢唱歌,而且声音条件并不差。我抓住这点,在课堂上他故意发出尖叫声的时候,我故意表示很惊讶地当众对他说:“你听说过海豚音吗?你竟然有唱海豚音的能力!声音条件不错啊!”他听了我的话,马上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我趁机给他鼓励,说他的音色很特别,适合唱歌,如果能认真去学唱,肯定能唱得非常好!”虽然他当时还是一副很漫不经心的样子,但我能观察到他的一丝得意的神情一闪而过。接下来,我找到了与他沟通的办法,抱着耐心的态度,与其促漆谈心,从心灵上感化他、从行动上关心他肯定他,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扬其所长,在课堂上用心制作课件,选择学生们喜欢的作品表现形式引导他进入音乐的世界,在音乐期末考试时,我不断鼓励他勇敢站上来演唱完整一首歌,并给于他表演的肯定,分析他的演唱优点,提出需要提高的方面。使他品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和喜悦。从一开始他非常抗拒表演、拒绝考试,到现在愿意演唱,勇敢表现自我,音乐课堂上的纪律也是有了很大的改变,自控能力增强了,所有的这些让我感觉非常欣喜,另一方面从其自尊心入手,唤起他对所犯错误的认识,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该生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课堂渗透,适时指导

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使之获得完美的心理品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例如:在学唱《在灿烂阳光下》这首歌前,我先给学生欣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大典的庆典图片和视频,以及欣赏和《红旗颂》的乐曲并配以解说,激发学生感受了祖国的日趋富强的场面,并为祖国繁荣富强而骄傲自豪、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全文阅读

高职学前音乐教学职业道德论文

一、在声乐课程中以乐辅德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中不但有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还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歌曲,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声乐教学不仅是简单地传授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运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和健康的歌词内容,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声乐教学的形象和内容,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和良好的品德。

很多优秀的幼儿歌曲都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这些曲目中的丰富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教育。例如,《好娃娃》、《我的好妈妈》、《读书郎》、《小乌鸦爱妈妈》等幼儿歌曲弘扬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学会《让座》、《拉拉勾》、《到小熊家里去》等歌曲演唱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道理;在艺术歌曲中,《我和我的祖国》、《为了谁》、《天路》等则在优美的音乐中歌颂了祖国,体现了民族精神,加深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的正能量。比如,在学习《老师的目光》这首歌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类似“毕业后你们将会成为一名幼儿老师,你们会拥有怎样的目光呢?你们又想成为怎样的老师呢?”等等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自身的思考,有了这一层次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情感的表达上也就更加地到位。

道德教育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要告诉学生,学习并演唱大量的声乐作品,不但是为了拥有优美的歌声,为幼儿教学服务,还要拥有更高的自觉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做一名品学兼优的老师。

二、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以乐怡性

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在音符的运动与结构中感知美、享受美。由于听音乐时,人的大脑不会是空白的,会有很多的形象涌现出来。随着音乐的响起,各种喜怒哀乐的感情便随之而来。这种艺术感觉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但它可以在音乐标题的启示下,进行丰富的联想,并把想象不断地扩大延伸。学前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运用感官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品德。

比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学生听后大都联想到平静的江面、皎洁的明月、寥寥的小舟、岸边的垂柳等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积极等各种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在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听觉能力,从乐曲中体会到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那种欢腾、热烈的气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认真听后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仿佛呈现了古代的战争场面,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这些情感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被触及,而欣赏课则把学生的各种情感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加以正确指导,用音乐培养心性,使学生更好地朝着意识美和人格美的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使德行得到更大地提高。

三、在钢琴课程中以乐促智

全文阅读

广西来宾市义务教育课程开设问题与政策建议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来宾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开设存在以下问题:师资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存在结构性缺编;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低下,工作条件艰苦;县城班额越来越大,各种教育资源更加紧张;部分主科课程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时数偏少不够用;个别学校领导对课程开设认识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继续优化教师结构,尽可能地改变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现状,开齐开足课程;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淡化考试评价体系;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切实增加教师工资、改善福利待遇;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重视副科科目的开设,减少主科挤占副科课时的现象。

关键词:来宾市 义务教育 课程开设 问题 政策 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广西来宾市12所中小学,在来宾市兴宾区、象州县共发放和回收了教师问卷153份,学生问卷203份,管理者问卷34份,并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座谈,了解并总结了各个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来宾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开设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师资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存在结构性缺编,以及教师老龄化严重,存在断层现象。尤其是英语及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科学等副科的专任教师极其缺乏,导致语文、数学老师被当作“万精油”来使用。

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发现,来宾市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据统计,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中41岁以上的占47%。如:象州县专任教师2450人中,30岁以下的仅有145人,占5.92%,31-45岁的有1464人,占59.76%,45岁以上的有841人,占34.33%;兴宾区石牙中心小学有教师256名,其中41岁以上的141人,占该乡小学教师总数的55.1%。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状况呈倒金字塔型、人才断层现象。同时,出现教师结构性缺编,小学阶段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口严重;初中阶段生物、地理、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教师也很紧缺;高中阶段学科教师缺编,尤其是广西实施高中新课改以后,新增通用技术、综合实践等科目,没有专业教师,无法开课。据调查,80%以上的乡镇中小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一些教学点音乐课只能听录音带。初步统计,全市共缺中小学体育教师835人,其中初中240人;美术、音乐教师945人,其中初中255人;信息技术教师406人,其中初中105人;初中生物教师223人、地理教师205人;小学外语专业教师632人。

根据调研收集上来的来宾市忻城县、象州县、武宣县、合山市、金秀县这5个县市的数据统计来看,小学各科目的兼职教师是专任教师的倍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音乐、科学、美术、信息技术、体育,这些科目是最主要由兼职教师来完成的,其中综合实践科目的兼职教师数是其专任教师数的近40倍,而最低的体育课该倍数也达到10.39,上述科目多数兼职教师是专职教师的20倍以上。小学缺编教师最多的科目是体育,其次是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美术、英语、音乐,其缺编比例都在50%以上。

而初中各科目的兼职教师是专任教师的倍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综合实践活动、美术、信息技术、生物、地理、音乐、历史思想与品德,这些科目也由兼职教师来完成的,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是专任教师的近12倍,美术、信息技术、生物、地理科目的兼职教师是专任教师的比例都高达52%至99.5%,音乐、历史思想与品德科目的兼职教师是专任教师的比例也达到12.6%至36.3%。初中缺编教师最多的科目是英语,其次是思想与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生物、音乐、美术,其缺编比例都很高。初中校本课程课有3个专职老师,地方课程课有12个专职老师外,其余全部为兼职老师,心理健康课的兼职老师全部是兼职老师。

全文阅读

学生艺术审美价值观培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寓德育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学校德育工作从对学生说教和灌输等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向轻松活泼的艺术教育活动转化,也使学校的美育和德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艺术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一、寓教于乐,以美辅德

(一)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歌曲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它们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悠闲舒畅,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泼向上,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歌曲中不仅具有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因为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因此,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德育教育。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三)在传授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课中,往往只重视在歌曲和欣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传授音乐知识中却容易疏忽他的德育功能。事实上,不论教唱、欣赏和乐理都应该成为德育的理想途径,融会贯通、全面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全文阅读

独家原创:学生艺术审美价值观培养论文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寓德育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学校德育工作从对学生说教和灌输等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向轻松活泼的艺术教育活动转化,也使学校的美育和德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艺术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一、寓教于乐,以美辅德

(一)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歌曲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它们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悠闲舒畅,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泼向上,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歌曲中不仅具有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因为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因此,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德育教育。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三)在传授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课中,往往只重视在歌曲和欣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传授音乐知识中却容易疏忽他的德育功能。事实上,不论教唱、欣赏和乐理都应该成为德育的理想途径,融会贯通、全面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