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研究工作思路

音乐教学研究工作思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俄罗斯高校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思路分析

【摘 要】高校钢琴教学是当前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尤其是俄罗斯高校钢琴艺术史课程的教学,更是历年来我国研究的重点内容。中俄高校钢琴艺术史教学已经开展多年,我国高校在教学思路上借鉴了许多俄罗斯高校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校关于钢琴艺术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俄罗斯高校;钢琴艺术史;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05-01

一、钢琴艺术史课程定位

钢琴艺术史课程作为钢琴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了教学工作者的关注,钢琴艺术史和古代音乐史、现代音乐史一样有着极高的地位。作为介绍钢琴发展历史的课程,它从根本上对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钢琴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钢琴器乐的基本素养,进一步为日后从事钢琴工作打好基础。不同的时期,钢琴的功能和历史地位包括演奏方法、内容都有所不同,因此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对理解钢琴作品的艺术内涵极其重要。

二、从作家作品的角度进行教学的思路

俄罗斯钢琴艺术史教学历来重视从作家作品的角度去教学,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传达给学生有用的信息,那就是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音乐内容代表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每一个作品、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对艺术的理解,他们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赋予自己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更加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人性化特征,抓住人的本质,并且有效理解音乐之间的传承关系,这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

三、从钢琴家的演奏角度进行教学的思路

全文阅读

创设“一课多磨”的教研文化

2013年11月举行的江苏省小学音乐评优课活动中,我市一名青年教师执教的三年级欣赏课《剪彩波尔卡》获得了评委老师和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获省一等奖)。回想起参赛前与执教老师“并肩作战”、“反复打磨”的过程,让我感触颇深。

三年级欣赏教学《剪彩波尔卡》又名《火车波尔卡》,是奥地利作曲家爱德华・施特劳斯为纪念一条铁路通车、剪彩而创作的管弦乐曲。我与执教老师及几名音乐骨干教师反复聆听了作品,对作品的段落、音乐要素以及作品情感的表达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听辨、律动、歌唱等方法多感官地欣赏《剪彩波尔卡》,感受作品情绪及各段落节奏、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特点。(2)通过欣赏《剪彩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借助图形谱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

在反复多次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在教学导入的提问、教学语言的推敲和课堂小结、教学拓展的提炼升华等方面,都经过了“尝试―研究―再尝试―再研究”的过程(即磨课的过程)。本文截取几处教学片段,与同行老师分享磨课过程中的笑点和泪花,回放反复研究,屡次修改后日渐成熟与完善的教学设计,由此说明 “一课多磨”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对磨课更理性地审视,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高质量的、基于不断反思的研究过程,才能使音乐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一课多磨――追求导入的

科学性,使导入设计更

注重以音乐为本

音乐作品中,优美动听的引子部分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听赏兴趣,教学导入如同音乐作品的引子,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对音乐作品的兴趣。短短的课前几分钟学生能否被“迷住”,如何通过音乐来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和对作品的学习兴趣呢?在磨课中,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

片段一:

全文阅读

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一步廓清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研究重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发挥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外国还没有对于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对于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纪,雅典学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就曾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古希腊学者则认为音乐可以让人勇敢、积极而谦和,令人轻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纽因则提倡用来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指出:"只要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外军来说,关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涉及,但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查阅到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此简单做以介绍,以达到借鉴思考之目的。

全文阅读

不断扩展的同心圆

2006年12月21―22日在福州福建师大举办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研讨会――“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庆祝会”。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学者云集榕城,在主题范围内认真进行学术交流,达到了会议主办者的预期效果,也达到了与会者们的期待值。由于王耀华本身符合“多元文化”特点(他既是多元音乐文化的研究者,又是它的体现者或典型个例),会议的两个主题交相辉映,在既有探究基础上,又有新的学术生成,充分体现了现场学术交流的特点和独有价值。会议文集收录了47篇论文,现场又发放了若干单篇文章。在三个分会场另有一些与会者做有讲稿或没有讲稿的即席发言,这样,参会文论至少有60余篇。每人发言之后都有答辩或对话,于是产生了更多的知识和思想,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受益。本文仅就王耀华从教45周年发表个人的一点感想。

王耀华1942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56―1961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调福建省京剧团担任作曲指挥。1978年又调回福建师大任教至今。2001年获日本琉球大学名誉博士称号。曾任系副主任、师大副校长,现任教授(博导),兼任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民盟主委、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和音协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体卫美育学科组成员、中国音协理事,还兼任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执行委员兼中国委员会主席、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以及日本法政大学冲绳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校外考试委员等。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期间主要学术和教学活动及成果有:从事各级研究课题16项;出版著作27部,112篇;与日本交流21项,与其他国家交流12项;获奖20项;指导硕士论文27篇、博士论文25部。

作为耀华老师的学生,在先生从教45周年之际,笔者有太多感触,浮想联翩,内心充满恩情、友情和亲情。自1980年始,笔者就沐浴先生师恩,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学问和为人。

迄今依然有很多东西没有学到手,还要继续学习。也许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但是依然要努力!

笔者觉得耀华老师的业绩可以用三个“同心圆”加一个“同兴苑”来概括或形容。

其一,学问的“同心圆”。耀华老师做学问的范围呈现一个明晰的同心圆样式:从福建乡土音乐做起,逐步扩展到全国,最后遍及全世界。其发表的成果从福建民间音乐概论,到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再到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范围越做越大。这体现出“立足本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胸襟。令人钦佩的是,先生并非仅仅扩大研究面,而且取点深做,取得瞩目成就,典型者即对日本琉球音乐的研究及中日音乐的比较研究。有趣的是,在点的研究上,耀华老师也常常采取同心圆模式:先是具体音乐事项研究,然后扩展到音乐整体研究,再扩展到音乐文化研究。如此有点有面的同心圆模式研究,需要宽阔的学术视野、坚实的知识基础、坚韧的意志毅力、长久的奔波磨砺、精细的笔墨耕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来作为耀华老师学术工作及其成就的刻画,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关于学术积累,他说自己采取的是“笨鸟先飞”的办法,比别人多花力气和时间学习、思考和写作。他身边的人们都知道,在最初的“资本积累”阶段,他总是花光微薄的工资到全省各地采风;经费不够,他就让妻子去借。这种为了学术四处奔波的状态从未间断,持续至今。这几年音乐界流传一句“美语”:“某某人的嘴,王耀华的腿。”说的是某某很擅长语言表述,而耀华先生则勤于四处跑动。根据他自己的不完全统计,他每年平均累计有3个月时间在北京,如果加上国内外其他地区,那就有更多时间在东奔西走。哪怕他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期间,他也是马不停蹄地由此及彼两头或多头兼顾,在一天之内“脚踩两只船”甚至“脚踩多只船”。笔者想,他一定是当代对分身无术之苦体验最深的学者之一。

其二,为人的“同心圆”。这个同心圆体现的另一种意义,即先生周围的人们,出自内心敬佩他,体现了他的凝聚力:以他为核心,团结了众多的志同道合者在学术道路上前行。这种意义的同心圆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首先是在福建本土,在耀华老师身边逐渐形成一个学术圈子:既有学生,也有同行,甚至有他的长辈。然后是全国各地的师生和学术共同体成员,对他的学问和为人的认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最后是全球范围的学界学者对他的教学、研究和卓越的工作,给予好评或赞赏。曾几何时,处于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正值上升时期的耀华老师,私下感叹自己所处文化地理位置不够理想。但是事实证明他的忧思其实是严于律己的学者急切希望做更多的工作而产生的焦虑;如今他的影响已从本土走向全国和世界,相信他不必再有如此感叹。他的为人一以贯之,总是那样谦逊。在他担任重要职务以来,这种品质依然不变。记得他刚上任省政协领导的第一个春节,大家都以为他忙于应酬,因此不便去拜年甚至不给他打电话。没想到他一一给同事和学生打电话问候,令大家体验到亲情的同时也感慨万千。

其三,心态的“同心圆”。同心圆的第三种含义,涉及耀华老师的各类活动。众所周知,先生除了忙音乐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大量工作之外,还从事重大的政治活动,特别是省政协、民盟等工作。在搞好各类工作的前提下,在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耀华老师内心有一个明确的同心圆,其核心不是“官本位”而是“学本位”――以学术、学问、教学为圆心。他曾和笔者笑谈过自己的一次内心文化身份认同的悄悄转变:曾经认为应以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为主,以福建省民盟主委为次,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为最次,后来很快就意识到应该颠倒过来。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教书先生,是一个音乐学研究者;由于国家的需要,才参与民盟的工作和政协的工作。可见,这种转变是自觉的。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很深的感情,因此他的“学本位”是“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是一种自觉自律,甚至是一种宿命。他曾多次谈到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偶然”,比如因为变声期前“超高音”特点,加上师范大学是“吃饭大学”(无须交费还有饭吃),因此他从农村穷苦的家庭走向城市,到福建师大读音乐专业,从此走上音乐的“不归路”。当然,“偶然”仅仅是一种说法,其中蕴涵的是必然,那就是他与生俱来和民族音乐结下的不解之缘。

全文阅读

中小学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为切实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培养一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领头雁”,促进我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提升,根据《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实施办法》和《绍兴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的意见》,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XX——2010)和《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 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要求,结合我县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和音乐教师队伍现状,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骨干音乐师资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骨干音乐师资队伍,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培训对象

“领雁工程”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主要对象为音乐教研组长,以及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积极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探索,能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已在省、市各类研修班、培训班学习过的教师不再安排。

三、培训目标

根据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培训,使这些教师在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效果等各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成为本学科中的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并以此全面带动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了解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的动态与新成果,提升音乐学科教学理念

全文阅读

如何提高音乐学科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摘 要: 音乐学科在很多职业中学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学科,学校没有认识到开设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课时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不及时,不到位,导致音乐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学校音乐教研工作也不能常态化地认真进行。作者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音乐校本教研方式,开展诸如重温《心理学》和《教育学》书籍,开设“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提升教育写作能力等活动,有效发挥音乐校本教研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学科 校本教研 专业发展

音乐学科在很多中学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学科,学校没有认识到开设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课时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也不及时,不到位,导致音乐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学校音乐教研工作也不能常态化地认真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学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努力开设音乐课程,把音乐学科校本教研工作当做学校教学科研常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开展。音乐教研工作相对其他学科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机制呆板。新学期伊始音乐教研组所有教师也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撰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小结,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但许多老师都是流水账似的写小结和计划,缺乏思考和创新,多半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即使开设公开课也是轮流坐庄式的,积极性不高。校本教研活动没有把学生、学情作为立足点,更没有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出发点而有效开展。

2.教研虚假。音乐教研组活动都是按照惯例简单评课,填写学校存档的表格,抄写和阅读学校印发的理论文章,音乐老师参与性和主动性较低,根本没有深刻的教研意识,甚至只是在一起聊天谈家常,这样的教学研究难以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火花。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

3.管理缺失。音乐学科教研活动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部分学校教研组长缺乏教研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学校音乐教研组寄生在其他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没有足够重视音乐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主观意识不到位,认为音乐学科教学在学校起点缀作用,逢节日编排节目搞一台晚会就万事大吉,偶尔培养出一个艺术特长生,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组就获得充分认可。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音乐教研工作不能高效开展。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广大音乐教师要自加压力,努力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转变以往一贯的教研方式,在教研的夹缝中求生存,开创适合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健康、高效、快速发展的教学研究新天地。我校音乐教师进行充分酝酿和深刻思考,创立了适合中学音乐学科教情的校本教研方式。

一、创设沙龙式的教研模式

全文阅读

谈民族音乐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的一点思考

摘要: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本文结合当代高校音乐学教育的现状,从教育和研究的角度,阐述了民族音乐学在高校音乐学教育中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高校教育 发展 思考

对传统音乐继承和发展的口号,大家都喊了很多年,也一直在找寻最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如何继承与发展?如何在新时代开拓一条延续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保存民族生命的道路?这是摆在音乐学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深思。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早在上个世纪就预测了工业化进程对传统音乐的冲击,并明确指出民歌不通过学校将无法承传。“通过音乐教育是通向民歌最短的一条道路”,道出了在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学校的音乐教育,尤其高校的教学科研作用是最重要和行之有效的。

一、高校民族音乐学教研必须认清当前民族音乐学研究发展趋势

作为民族音乐学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和堡垒,高等院校的音乐学研究和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已有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知识框架的构建和拓展,主要体现在对各种理论的系统化课程设置,诸如各门基础课程,技能方面的知识以及所有与音乐学所涵盖的关于创作、表演、欣赏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当然,一门学科的传承和发展是不能躺在前人的成果之上的,音乐的传承者以及这个大群体都在同时发生着细微的不断变化,并相互作用。因此在高校这块阵地上,作为传承者集中的地方,则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把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更确切地说,是把一种开拓性的纵深层面的发展和研究放在首位。

随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重组和变化,文化的全球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文化的冲击也是异常强烈的,其中包括跨国音乐业、亚文化和反文化、文化帝国主义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当今的音乐文化运作已趋向于跨越全球的地域界限,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发展和全球媒体系统的加强,从而逐步实现跨国音乐生产制造和扩散。当然这种“世界音乐”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与本土的音乐文化发生矛盾,例如本土的和国际的矛盾,主流的和边缘的矛盾,而在纷繁的音乐文化领域的社会现象当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文化帝国主义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cultural hegemonv)的冲击和渗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一些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企图凭借自己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力量和优势,将他们的本土文化通过商业式运作的强力渗透和覆盖,来竭力推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企图把本国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另一个社会和其他亚群体,以削弱甚至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在当代,这对我们调查研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很大的阻力,个人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受到一些影响,发生了变化和倾斜而不自知。这是在做民族音乐的调查和研究中需要我们关注和警惕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观念去衡量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的音乐作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和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对民族音乐研究有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学教育工作者,如何用一个种公正、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做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考察并进行判断,而不是道听途说,看别人的态度去盲目判断,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身拥有了正确的观点,才不至于矫枉过正,即使“批判”,也必须是言之有理和客观的。

二、民族音乐学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发展要素

面对该学科发展的大势,立足于笔者所处的现实,所能涉及到的有几点思考:

全文阅读

“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小结

【摘 要】把音乐教育置于井冈山精神中进行考察,联系一定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重点研究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途径。通过在学生中弘扬井冈山精神,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并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品德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 音乐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14-03

“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课题是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的校级课题项目。经过课题组教师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研究已达到了预期的成果目标。下面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的创新点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

一 研究背景

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井冈山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井冈山精神的主要特征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井冈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观点并进行了论证。

二 研究目的

新的时代需要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也需要在时代前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较少,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大型权威资料库上几乎搜索不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开展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全文阅读

浅析我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创新

摘 要 人才是真正主宰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的思想观念能够推动与激发音乐教育前进动力和变革。所以,要促使时代和音乐教育和谐前进与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理论 创新

为了让音乐教育能与时代同进退,同发展,就需要我们对音乐教育进行不断更新,来适应和带动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贴近生活来实现音乐审美的教育,让人们更好的塑造完美的人格,陶冶人们的情操,来构建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

一、我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创新分析

音乐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基于认识和理念的提升,然而这种创新一定是在大量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探索才能最终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如果仅仅靠“闭门造车”或单纯的抽象思维是无法实现的。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所以音乐教育理论创新的两大促进因素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及音乐教学实践活动。音乐教育家无一例外不是通过教学实践才得到了极具价值与意义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其他非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是能够提出一些有参考意义的评说,然而这些评说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够检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的论证才能避免空谈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这样的理论才具有指导音乐教学实践的实际意义,才能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真正的帮助。

我国经过这几十年的音乐教学的改革实践已经为目前的音乐教育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养分,在音乐教育理论界已经形成了一股创新科研的氛围。音乐理论创新从音乐教育以什么为核心到让乐器进课堂,从参与性音乐教学实践到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的提出,再从唱歌是音乐教学的主题变为应该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音乐观点,这些种种的转变都是教学实践创新的主要内容。音乐教育理论的创新成果形式不尽相同,它们是多样化的,对于音乐教学实践成果来说可以是某一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国家颁布的关于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文件,例如音乐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等等;也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或者一本音乐研究著作。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对于音乐教育理论创新而言更为重要的在于是否提出了新的见解与观点,研究了新内容,而不仅仅是将自己原有的成果再次利用或者咀嚼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这样才是音乐理论创新应该具有的品格,只有具备这样品格的音乐理论成果才能够给音乐教学实践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教学方式,给予人们对于音乐教育一种全新的认识。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经过实践验证并升华的理论又可以推动并指导音乐教学实践的发展,从唯物观点来说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任何一直理论的发展创新不是脱离都不是脱离原有的研究成果而自发的奇思异想,它们的合理性一定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辩证继承,所以对于音乐教育理念创新来说又一种品格就是对原有音乐教育理念上经过扬弃之后的一种新思维,新理念。如果没有这几十年来对于音乐教学法的不断构造与实践应用,就不可能有这一系列音乐教学大纲,也没有所谓的音乐教育学,更不会有现在的课程标准。所以这就告诫我们在音乐教学创新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传统音乐教学成果的研究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理论萌芽,这样的理论成果不仅不会脱离历史与现实,更不是对现有成果的简单重组,而是对一种新的超越与发展。

二、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具体创新实施措施

音乐教育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立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音乐教育既体现着文化艺术品格,同时又具备着意识形态的众多特征。从歌曲的教唱到乐曲的演奏,都时刻渗透着人文学科的因素,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整个人类文化现象的不同的表现,其中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作用,都是不可避免的。从根本上来说,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加音乐”的简单相加,也不应该限制在音乐与教育这两块狭窄的空间中,需要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要立足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领域,用宏观的视野来思考音乐教育现象,进而达到新的成果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举例来说,《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等,基于以上理论,理论上将音乐课当做人文学科的关键领域,实际上却面临着许多“以人为本”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音乐课的人文属性进行重新定位与回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元化的文化既有包容性,同时又具有哲理性,它虽然已经运用在别的学科理论之中了,然而,参考到音乐教育理论中依旧有着创新的因素在里面。最后,“学科综合”也是针对于这些理论的实践的改变,给音乐教育提供更好的新方法、新内容。

全文阅读

民族音乐研究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都倾向于培养创作型、应用型、表演型的专业人才,但是,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却只有少数音乐学院将其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和目的。就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而言,我国起步较为晚,尚处于年轻学科,因此,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民族音乐学学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民族音乐学课程中的实践作出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对现阶段的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民族音乐学;实践分析

在这个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各高校音乐学课程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今高校教育环境,也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只有培养研究型人才才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民族音乐学课程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广度、延伸教学深度,进而更好地领悟到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究型的思维习惯,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锻炼,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说,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只在较少的几个高校实行着,且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就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民族音乐学课程中的应用作出了以下的分析,以期对民族音乐学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更好的改革,使其走上更加专业化的、科学的教学道路。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在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起来,反对传统大学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职能做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二十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这一全新的理念,而这也就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来源。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就曾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为此,我国在新课改的课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将科学探究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地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应用”。这就是为了开展创新型的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参与科学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型教学模式并没有固定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提倡学生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进而产生有效且积极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其重点就是使学生积累和掌握相关知识,鼓励和指导其创造能力,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而言之,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我国民族音乐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音乐学的教学教育起步较晚,教学较为困难

在我国各地方院校中,民族音乐学的相关教学工作起步较晚,且起步时期的教学也较为滞后,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民族音乐学基础不扎实等情况,也正因为学生对民族音乐学课程的了解太少,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知如何是好,再加上民族音乐学是一门集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为一体的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了加大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学课程的难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