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论文

一、德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挑战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纷杂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表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很少再有直接的对立和冲突,而是变为了一种间接和隐性的竞争,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目标弱化的倾向。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凸现出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对“无私奉献”、“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等传统美德产生巨大冲击。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竞争意识和行为不断挑战集体主义与利益等传统美德。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德育教学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与内容,不能实现从造就社会精英到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转化,严重忽视受教育者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则会导致严重的实践与需求脱节。

(三)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带来的挑战

经济和政治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接触到各种纷杂的信息,这也使他们的个性开始变得独立和张扬,传统的德育教育被他们视为了老古董,认为其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同时,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物资财富巨大丰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很多新的德育课题,自我意识膨胀、感情冷漠、缺乏奋斗拼搏精神、享乐主义盛行、难以承受困难挫折等成为高校德育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德育教学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在教育内容上直接面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善待生命,培养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态度,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基本教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满足大学生群体对德育的更高层次需求。同时,应变革现有的德育教学模式,在兼顾理论灌输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将德育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音乐教育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全文阅读

德育功能下的音乐教育论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包括音乐欣赏与鉴赏课程,还包括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最常见的便是合唱比赛、乐器演奏、群体舞蹈表演等。可见,这些活动依靠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完成,而是需要集体合作、相互协调来共同完成的。以合唱比赛为例,在选曲时便要选择适合集体演唱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同时,每个成员都要认真的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在编排的过程中,男生与女生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要在节奏的把握方面、情感的表达方面协调统一,要有全局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切勿抱怨搞独立。只有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相互包容,相互协作,合唱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团队意识的养成也推动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的音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由此很多高校还专门设立了“12•9红歌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传承中华精神、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除了要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也已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实践表明,高校音乐教育已成为了发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元素,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使人的左右脑相互合作,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得来的”。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家、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教导学生们赏鉴音乐作品的方法,创造音乐鉴赏的机会,来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高校音乐教育也可通过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创新和音乐艺术实践来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音乐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挣脱了家长、教师以及沉重的学业的束缚,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完全自由的环境中,由于缺少主见,没有一定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很多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的迷茫,大部分孩子开始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变得颓废不堪。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业、就业、情感压力大,又不懂得心理的调节与舒缓,导致了身心疲惫、心理抑郁等现象。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都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撼动人的内心。经常处身于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慢慢的便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作用。通过奋发向上的音乐氛围唤醒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身边的人、对校园以及对社会的热爱,激发他们走出颓废,奋发向上。

二、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1、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对于高校的领导而言,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是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前提。高校音乐教育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教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要教会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要素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摒弃低俗音乐,爱上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都会得到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一定的德育功能。此外,音乐是无国界的,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进音乐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

2、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推行创新教育,首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并善于运用新鲜事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次,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再次,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有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要尽可能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师素养。

3、丰富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高校应鼓励音乐教师及校园社团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越过那十几平米空间的隔断、几十分钟时间的限制,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可以组织成立本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等,每周定期组织训练,鼓励学生们参加比赛及大型演出,将音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同时,学校社团应积极举办歌唱比赛,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德育洗礼、得到德育教育。学校团委也应积极组织学员的红歌合唱比赛,激发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其集体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学校相关社团可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联系音乐家,在本校定期举办音乐教育讲座。音乐教育讲座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主题开开展,邀请在音乐方面具有造诣的人士来参加校园的音乐讲座,通过讲述自己的音乐历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方法、音乐对自身的等方面内容,结合不同的主题来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全文阅读

德育功能中音乐教育论文

一、寓德育于乐理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乐理知识,被人们认为是最枯燥、最无德育意义的理论,其实不然。就拿最简单的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阶来说吧。在学习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它们就像一家七兄弟,兄弟七人各有其鲜明的个性:do——坚定、有力;re——激动人心;mi——稳定、平静;fa——悲惨;sol——伟大、光辉的;la——哭泣的、娇柔的;si——易受感动的。只有将它们和谐地组合,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每个学生也都恰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彼此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奏出奋发的旋律,凝成与时俱进的班集体。有一次,我请一位学生起来唱教过的歌,这个学生的声音又尖又细,引得下面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羞得满脸通红,坚持说以后再也不唱歌了。为了增强她的自信,我说,每种音色、音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缺少高音的音乐将变得沉闷、浑浊,而缺少低音的音乐则显得单薄、空洞、刺耳,只有大家扬长避短,各种音色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生命才显得充实、辉煌。

二、寓德育于创编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个体的首创性。在音乐教学中提倡联想、求异、选择,是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如:我在教唱《小牧笛》时,让学生们依据歌曲的内容和民族特点,分组讨论进行创编适合《小牧笛》的舞蹈动作。几分钟后,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试演,台上同学惟妙惟肖地表演,台下同学热烈点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还提高了创新能力。新课程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有一首聆听曲叫《三只小猪》,当我组织学生聆听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轻松、幽默、诙谐的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强烈要求把这段音乐编成音乐剧……当学生表演完毕,我惊诧于一年级学生创编思维的空间如此之大。而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思维,灵活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采用同一种节奏或同一种歌词编不同的曲调,让他们在求异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彭加勒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地说,就是选择。”三年级到五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后有很多进行节奏或旋律创作的练习,我在组织学生用同一种节奏进行编写旋律时,他们的答案很多,于是我让他们选择哪一首旋律比较适合原节奏,哪一首旋律比较好听,然后让他们随琴去模唱,仔细体会哪首旋律最优秀。让学生在选择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独创度。

三、寓德育于配器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活动中,由自发性学习音乐而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乐感。首先,让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引发学生的联想。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从风声、雨声到雷声等,无一不表达自然界的生气和情感,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样能让孩子们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让孩子从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声音,寻找音乐素材,不断积累和充实。其次,选择适当的人声、乐器声、非常规音源让孩子们去尝试。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演奏乐器同样也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乐器时,乐曲的大量积累是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好素材,孩子能熟练地掌握一种乐器,并用乐器独特的音色来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这无疑是孩子们创作音乐的最佳方式。孩子还可以利用打击乐器、生活用品或自制的乐器来表现旋律和节奏。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有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培养创造能力又是切实可行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在音乐教学中,我不单单让学生为歌曲编舞,还让他们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这样,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情绪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对于一些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木鱼等。然后再请学生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如:第三册《过新年》这首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我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的锣鼓声,就马上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器中锣、鼓等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的“咚咚咚”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讲台上进行秧歌表演,一时间,歌、舞、乐同时展现。这种热烈的场面,仿佛让他们看到了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四、寓德育于欣赏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育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热爱地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欣赏音乐的教授过程中,首先以自己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学生,然后引导他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教育他们在音乐中学会知识、学会环保。曾经有这么一首歌,歌中唱道:“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了渴望;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掉了魔棒。”这样的语言对学生们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组织学生欣赏《百鸟朝凤》时,不光让学生去体会我国民族民间的伟大艺术门类,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假若人类不加节制地砍伐森林,自然界就少了百鸟欢乐的歌唱,同时加重了植被贫乏,沙尘暴将更猛烈、更频繁地发生。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我告诫学生,牢记环保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远在天涯,而是近在咫尺,环保需要大家的携手、努力。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将百年前的黄河与现今黄河的地理状况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让学生看出,如今的黄河水流量逐渐减少,壶口瀑布不如以前壮观,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抬高,断流、凌汛。这样的恶果并非环境自身所为,而是人类的贪婪和无知造成的。并告诉学生作为母亲河的儿女,大家有义务严格自律,有责任主动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性节制欲望。唯有受到这种教化,才可能对神圣的大自然心存敬畏和赤子之情,才会视万物为手足而百般呵护,从而在道德上而不仅仅是出于自身的功利充分节制人的欲望,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达到教育的目的。

全文阅读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论文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健康、积极向上。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不断加深、变化,各种利益格局不断的调整,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伴随西方一些不良思潮的侵入,使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人文精神缺乏、礼仪规范缺位、仁爱精神缺少、诚信道德缺失。在这种状况下,全社会都开始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有效途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根本上讲,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社会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净化,学校德育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道德教育重说教轻践行,用道德教科书教育人,脱离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践需要相脱节。教科书中的案例常常缺乏鲜活的社会依据,缺少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单纯的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大力拓展和丰富教育内容与途径,全方位地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所以,高校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充分发挥音乐教育自身所特有的育德功能,以及音乐教育与德育结合所具有的辅德功能,来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音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能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浓重的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按照时代的要求去熏陶、塑造人的品德。使学生充分体验蕴藏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陶冶性情,体验到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音乐作品能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并唤起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养成健康、向上、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能起到以美导学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以形感人、以情感人的功能,结合音乐来自现实和贴近生活的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并富有时代色彩的音乐旋律,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渠道更通畅,导向功能发挥更实际。学生能通过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在音乐的影响和熏陶下,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内在的理性力量,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音乐教育能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理论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来引导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音乐艺术因素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通过开展音乐教育,让大学生接受中外经典戏剧,乐器演奏以及交响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促进当代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真正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对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音乐教育的内容,可以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教育者要紧扣音乐来自现实和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富成效。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如果能够遵循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关注音乐的发展动向,在教学中将它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信念理想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良知、且品格高尚的一代新人。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悠扬歌声响起,就会将我们带入那牛羊满坡、绿草幽幽、溪流广阔的美好世界,使演唱者和听众的心灵与情感世界产生共鸣。世界各国的人都可以在施特劳斯美妙的圆舞曲声中翩翩起舞。又如,不管谁加入《欢乐颂》的合唱,都能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在音乐的熏陶下,我们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我们都会在那崇高而神圣的气氛中感受到天下一家的平等、博爱的精神。每当我们听到《毕业歌》这首慷慨激昂的励志歌曲,一定会激发莘莘学子的爱国热情。概而言之,音乐作品的教学就是对人的良知与美德的培养,就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德育,在“寓教于乐”的氛围当中,让大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共鸣,从而获得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理想的效果。

教育者要通过音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美育的熏陶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通过音乐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也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音乐能使人在轻松愉快中体验到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改善品性。在我国周代,就将“礼乐制度”在国家制度层面普世化,制度化。同时音乐“尽善矣,又尽美也”(《论语•八佾》);“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教育者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建立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敏敏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全文阅读

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与德育功能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其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音乐是一种德育语言方式,二者相结合是对心理意蕴的综合把握。其次,音乐是一种德育情感方式。不同的音乐可以展现不同的情境模式,传递不同的情感。德育的过程主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情感的相互对应。二者的融合是思想道德情感与音乐情感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三,音乐是一种德育行为方式。人们对音乐的理解的结果是通过行为来表示的,通过了解不同的音乐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音乐思维的方式可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以及一个民族的特质,音乐的表达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诠释,也可以视为道德情感的一种表达,音乐的存在离不开道德行为的支持。

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在中专院校开展的过程

(一)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可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对校园中上下课的提示铃声做美化工作,上课的铃声选取舒缓的铃声,下课选取欢快的铃声,放学选取优美的铃声,用音乐旋律来取代单调的响铃,可以减少学生的烦躁情绪。二是注重校园课外音乐的传送工作,在学生就餐时可以放些巴赫的音乐来减弱环境的噪音,充分发挥校广播站的作用,可以播放调节紧张情绪,以及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音乐,让学生增进对校园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与人友善,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怀。三是通过校园器乐曲的普及,来传承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音乐课堂中老师需要认真剖析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音乐教学的独特方式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

(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中专音乐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首先要为人师表,课上要认真授课,课下要钻研教材,通过思路的创新来构建新的课程观念,要把德育的要求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热爱音乐事业,热爱接受教育的学生。其次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能准确把握国情,通过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是音乐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通过授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由情绪体验上升到情感体验,教师的个人品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所以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个性良性发展的主体,应加强自身的德育修养,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可以最大化的获取知识,通过音乐的常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音乐教育在中专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全文阅读

思想品德音乐教育论文

一、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并重

反映儿童生活情趣,歌颂儿童幸福生获得歌曲,优势教育儿童热爱生活,热爱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景色的好歌曲,此外,还有歌颂节日的歌曲以及风趣、诙谐的歌曲,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情调健康的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使学生热爱机器,热爱生活,在教唱《拍皮球》这首歌曲时,就是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歌曲表现了学校集体生活当中,那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以集体为重的集体荣誉感,在当今独生子女的现实社会中,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抒发了孩子们在集体生活当中那种友爱的欢乐情感。

又如在教唱《人人叫我好儿童》这首歌时又是向学生进行爱劳动思想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从中体会到劳动后的愉快心情,并教育他们人人争劳动的好儿童。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学习《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时,又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从歌词当中就能充分的体现,它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水彩画,描写祖国江山多娇的自然景象,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飞翔的雄鹰从远到近,从地面到天空,把祖国的江山描写的绚丽多彩,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互结合,又相互统一。

像这样的歌曲还有《我的祖国》、《保卫黄河》、《红旗颂》、《沂蒙山小调》,都是抒发了对祖国、对乡土的热爱之情,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那么,《在少年英雄纪念碑前》、《烈士墓前》这类歌曲又表达了缅怀革命烈士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童年》、《海霞》、《二泉映月》、《伏尔加船夫去》等歌曲,它又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心酸痛苦,而《森林夏令营》、《快乐的啰嗦》、《丰收锣鼓》、《北京喜讯传边寨》则有描写了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人们的欢乐心情,激发学生倍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与家乡,《天地之间的歌》,它又以轻快的节奏,活泼的旋律,表达出少年儿童探索科学解开天地之间万物神奇奥秘的迫切心情及其乐观的精神,那么,《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是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叙述了他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的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即非常自然的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二、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教育

做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的精彩,更加的有内涵,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细读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每次每句,遵循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关键细微之处精心设计。首先深挖歌曲背景,讲解给学生听懂明白理解之后,再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也是轻松活跃的。不仅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歌曲背景教材的理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理解教材之后还要关注以及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以及生活经验等,进行学情分析,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流程以及教学环节。

预先设计的细节只能说是课堂教学整体中的一部分,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具备深推敲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力。细节的反复推敲,是一位教师提高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教师的每一步、每一次推敲都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不断精彩。另外,音乐课时一个完整开放是的师生互动过程,它是真实的过程,必然会存在偶然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有意识地创造与发现教学细节,让每一个细节都能别样的精彩。

全文阅读

音乐品德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渗透品德教育要有艺术性受教育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叛逆思想比较重,教师如果不注意方法,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勤于思考、讲究方法,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和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要委婉,要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效果。

2.渗透品德教育的直接方式是谈话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谈话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谈话运用的比较多,现在的钢琴课和声乐课中,教师都要指出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不足,并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指出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点睛之处,让其他学生也能更好的完成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施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波动的,和老师配合默契,情绪较高或素质底蕴扎实的学生,完成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好;而思想被动素质比较不稳定的学生对作业具有抵触情绪,那么完成作业就会差些,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去和这些被动情绪较大的学生进行交谈,给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从他们的内心开始,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从思想上找出他们不想学习的根源,最终让这些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并心甘情愿的完成音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点评和讲解作品时,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品德情操。

3.渗透品德教育需注重德育的基本品质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要注重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品德教育从教师的基本品质开始,循序渐进,根据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将诚实、责任、自律、奉献、同情、尊重、坚韧等基本品质融入教学之中,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育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尊重师长、具有善良的同情心等等。

4.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拓展教师课程资源从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内容来看,品德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联系性非常强,音乐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等都有所涉及,这就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较高。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懂得音乐的旋律、内容,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甚至还要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贝多芬的《命运》描写了作者与命运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鼓舞波兰人民的的斗志而创作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讲解音乐的同时就会顺其自然的讲解一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生平等,把德育自然而然的寓于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得到了品德教育。

5.渗透品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有目共睹,但是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好的体现,怎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德育效果是音乐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推荐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结语

音乐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音乐是情感艺术,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等一切美的元素来触动我们的神经和情感,对人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载体,辅助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品德教育做嫁衣起到“催化剂”的功能。音乐教育不断的用美的音乐来教育人,在潜移默化中修正人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师的德育目标融进音乐教学之中,这也是音乐教育中品德教育的一种体现。

全文阅读

音乐教学德育论文

关键字: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全文阅读

音乐教学中德育论文

1学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

1.1音乐德育化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品质的培养,甚至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社会大众打下基础。如何在教育中找到一种学生都能乐于接受的德育教学形式,是目前学校的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难题。音乐德育化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举措。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音乐和德育教育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当代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想法比较新潮,因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将德育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教育所产生的良好作用能有效促进所有教学的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保证,德育教育对学生积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性格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音乐德育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可能性

音乐德育化的实行初期,可能很多教育人士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事实证明,音乐德育化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得音乐德育化教育成为可能。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都是为学生来服务,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德育化贯穿于我国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过去的教学中,音乐教师也无意中将音乐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观灌输给学生。通常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别。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互通互联。

2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

2.1亲和性强

首先,音乐本身比较快乐亲和,它能够使人沉浸在愉快的气氛当中。欢乐的韵律、美妙的音符、动感的艺术,给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精神养分,放松他们的心情,音乐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次,音乐教师本身就有亲和性,他们平易近人,能够容易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也很容易的就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全文阅读

德育与音乐教学论文

一、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教学通过对歌曲的时代背景的讲解,词曲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歌曲《走进新时代》是一首抒情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歌词质朴简洁,朗朗上口,亲切感人;它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铿锵有力的歌词,激昂的旋律,使学生在音乐教学当中,深刻体会到祖国上下万众一心,在潜移默化当中,学生将自己融入祖国的大家庭当中,激发出对祖国和人民的的无限热爱,坚定了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的决心。

二、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在音乐当中个体与集体要相互配合,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旋律要靠大家的协同努力。在音乐教学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德育功能,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合唱与合奏最能体现出集体主义意识,大家要相互配合,整齐划一。学校音乐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歌咏比赛当中,参赛选手要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通过默契的合作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在多声部音乐表演中,学生担任的声部在不断的变化,一会儿是主旋律,一会儿是低音声部,及时地调整自己配合整体的表演,集体荣誉感得到升华。

在歌舞表演当中,学生有的是演唱者、有的是舞蹈者、还有演奏者,更有指挥者,学生们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更要有高度的默契,一场节目,要多次练习和彩排,大家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节目的成功与否,最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在集体表演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服从集体的必要性。

三、音乐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音乐教学通过音乐的审美欣赏过程,使学生产生共鸣,音乐作品传递的审美信息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康情趣的培养。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任性骄纵,通过电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教学,德育功能使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克服自私心理,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音乐教学以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丰富的和声,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开发想象,拓展思维,启迪智慧,悦耳的音乐,使学生精神愉快,身心愉悦,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当中,通过音乐教学释放压力,消除疲劳,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使学生更具青春活力,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