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精选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影视音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的特殊优势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升华影视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宣泄主人公内心情感、营造主题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均开设了音乐鉴赏类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事实证明,大学生对这类课程比较喜欢,尤其是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音乐。优秀的影视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执、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领悟。影视音乐欣赏让学生对影视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在教学中再增加一些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尽管影视音乐欣赏是以电影和电视的视频片段作为载体,但必须以音乐素材为主要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影视剧转移到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尝试和乐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从大量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多数都有自己喜爱的电影类型,女生较喜欢文艺和清新风格的影片,男生则喜欢题材比较宏大的电影,不同风格的电影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新一代大学生都比较有个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去探寻影视音乐的奥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笔者经常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同一主题下的影视音乐,并分别对他们进行评论,或者直接让学生在讲台上发表个人对影视音乐的不同看法,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影视音乐《家园》欣赏教学设计

电视剧《闯关东》作为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在央视创下了收视神话,全国多数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了《闯关东》的大结局。长达52集的鸿篇巨制,生动再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九•一八”时期,在动荡中的人口迁徙和奋斗历史。一曲旋律舒展、风格多变、气势恢宏的片尾曲《家园》则成功地塑造了山东“闯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刘欢作曲,王敏、张宏森作词。全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由刘欢演唱,曲调跌宕,充满浪漫情怀;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刘欢共同演唱,甜美动人的东北民谣《摇篮曲》结合富有律动的Rap说唱,“土洋”结合,形式新颖;第三部分再由刘欢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将音乐迅速推向高潮。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以歌曲《家园》欣赏为主要内容进行如下教学设计:1.走近“家园”(1)欣赏默片《家园》。首先教师在课前将片尾曲的音乐关掉,课上播放无声的《家园》视频;然后让学生围绕音乐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谈谈看完这段无声视频后的感受;最后教师概括总结音乐在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关注影视音乐。(2)联想《家园》音乐。教师先简单介绍电视剧《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及所看视频联想片尾曲的音乐风格。2.走进“家园”(1)聆听《家园》。教师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园》;再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与之前设想出的音乐做比较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歌曲《家园》的音乐风格特点。(2)剖析《家园》(谱例1)。教师将分段处理的《家园》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让学生说出该段音乐的演唱者;再用PPT课件显示乐曲歌词;总结出第一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刘欢演唱,第二段女声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调选自东北民歌《摇篮曲》。然后让学生结合《闯关东》的主题,思考歌曲为什么加入东北民歌的片段;最后教师总结影视音乐具有的地域性特点,并具体做出分析。(3)学唱《家园》。教师用PPT课件显示乐曲简谱;然后教师弹钢琴,学生分段学唱歌曲简谱;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演唱歌词;接着请学生谈谈对Rap的认识;让一位学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学生朗读Rap部分的说唱;教师再概述Rap的由来、特点和国内外代表性说唱歌手;再请学生模仿歌曲中刘欢说唱的内容,节奏律动可以自由发挥;最后教师弹伴奏,学生分三组演唱;一部分男生齐唱刘欢片段,全体女生齐唱宋祖英的《摇篮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谱例13.走出“家园”(1)比较刘欢、宋祖英的演唱风格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两位歌唱家,再让学生列举刘欢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谈谈两位歌手的唱法和音乐风格有哪些不同;最后教师总结:刘欢和宋祖英分别属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乐居多,后者擅长演唱民歌。(2)“民族风”与“流行风”的相互融合先让学生列举“民族风”歌手与“流行风”歌手搭档演唱的歌曲;接着教师补充:玖月奇迹的《中国美》,宋祖英和周杰伦的《本草纲目》,谭晶和陈奕迅的《龙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迹演唱的《中国美》视频;请学生分组讨论“民族风”与“流行风”相互融合的优缺点;最后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分成两组,进行5分钟辩论会研讨。4.重返“家园”(1)了解影视音乐的种类。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曲;再让他们分组讨论影视音乐中的其他类型;然后教师总结:除了片头曲、片尾曲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还有插曲、背景音乐等音乐类型,讲解它们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学生代表演唱《家园》。先由教师播放《家园》的伴奏音乐,接着让一位男生演唱刘欢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学生演唱Rap部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程的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以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尾曲《家园》为载体,以走近“家园”、走进“家园”、走出“家园”和重返“家园”为主线,通过看、听、析、唱、辩等环节展开教学。具体教学理念体现如下:

1.多媒体视听教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在影视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教学优势表现得就更加优越。多媒体设备可以将音乐分片段进行欣赏,也可借助一些音乐软件,如Cakewalk软件可以将音乐作品的各个声部分成若干音轨输入电脑,欣赏时可播放其中任意一音轨或多个音轨。这节课,在欣赏片尾曲《家园》时,教师可运用Cakewalk软件将这首歌曲的女声、男声及Rap分成三个音轨输入电脑中,课堂上分段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欣赏各段,充分领略每一段的音乐特色。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视角 音乐鉴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02-01

前言

音乐,能给人心灵以慰藉,一经音乐的熏陶,整个人生都会经历不一样的历程,像是脱胎换骨一般,当然,前提是必须懂得欣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音乐鉴赏能力是其关键所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采取有效的音乐鉴赏方法也是鉴赏音乐所必须掌握的。音乐鉴赏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可以从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对音乐派别、作品的理念以及音乐家作曲时的历史背景、生活状况等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鉴赏,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同时,进行音乐鉴赏需要将当代的文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任何领域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当代文化的影响和指导,文化发展影响其它领域的发展,因此,对音乐鉴赏犯法探讨势必离不开对文化的剖析,否则音乐鉴赏也只泛泛其谈。

一、音乐与音乐文化的关系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不仅能使人身心愉悦,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它是对人的审美,音乐内涵的理解,当代政治、经济等精神文化属性折射出来的艺术,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音乐的结构、生成以及所要表现出来的功能产生导向性的作用,所以,音乐其实是在各种文化中催生,但是同样自行形成了一种文化,即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不同的艺术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当处在“大文化”的艺术背景下,音乐文化是对“精神亚文化”的结构与关系的阐述;当处在“艺术文化”的艺术背景下,音乐文化是音乐本身的结构及其所附带的各种精神文化属性的认同及定义。

音乐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与历史文化共同适应所生成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的反映,在基于物质文化而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具有意识形态从而催生的产物。音乐文化又反作用于音乐,对音乐具有指导和作用,音乐并非与生俱来,但是很多地方受音乐文化的影响,似乎天生就带有音乐细胞,其实不然,音乐文化对音乐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乐是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载体,而音乐文化又要从音乐中不断得到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想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以及培养音乐鉴赏能力,首先就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领悟音乐,脱离了音乐文化,音乐将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样,脱离了音乐,音乐文化也无法得到青睐和传播。

二、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与传统音乐鉴赏的区别

1.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更加重视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注重感受音乐及其文化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比较重视鉴赏人的文化水平及个人素质,包括个人素养以及鉴赏水平等。除此之外,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提倡开放化的心态去感受音乐中体现的各种心情,不必拘泥于实际理论,因此才能切身感受到作者在音乐中灌输的生活感受及创作理念,创作者也能根据这种开放的鉴赏方法去进行创作,将生活中所有的经历都转化为音乐素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音乐创作。传统音乐鉴赏最注重的是对鉴赏的理论的学习,从而死板的嵌入鉴赏过程,束缚了音乐的自由发展,影响了音乐原有的生活体验以及感情渲染的发挥,忽视了对鉴赏者或者欣赏者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音乐鉴赏的发展,束缚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国外与国内音乐的交融发展。

2.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更加强调音乐创作的多样性

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更加体现鉴赏视野的开阔性以及音乐形式的丰富,注重将国内外的音乐融合起来,从而使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强调对音乐创作的多样性,使音乐源源不断保持活力,促进创作更多符合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音乐。与此同时,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将音乐融入到音乐文化当中,在音乐鉴赏的过程当中注重将音乐的感知与音乐文化的内涵结合起来作为鉴赏的因素,为音乐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息。传统音乐鉴赏从对鉴赏思想上而言,鉴赏思维处于落后封闭状态,因此对新形式的创作或者创新的音乐表现持反对的态度,扼杀了音乐的多样性创作,无法从中汲取经验及教训。同时,传统音乐鉴赏既反对将世界音乐融合到本民族音乐当中又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着重发展,导致音乐发展领域停滞不前,音乐文化也因此备受打击。

三、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方法

1.把握音乐鉴赏相关要素

将音乐鉴赏水平推到一定高度的前提就是鉴赏者熟练的掌握音乐鉴赏的相关要素,这是决定能否科学鉴赏的关键。首先,对音乐创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特征以及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性、音乐习惯以及音乐惯于表达的理念进行详细的了解,不同的音乐创作者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用相同的鉴赏方法进行鉴赏,只有因人而异,在鉴赏一段音乐时首先对创作者进行了解,只有如此,音乐鉴赏才能更进一步发展;其次,鉴赏者可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音调、音色等细节分析创作者在创作阶段的心境及其创作该音乐想达到的目的,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去聆听音乐,从而更好的进行鉴赏。

2.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音乐鉴赏当中

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以鉴赏者作为主体,在鉴赏过程中,通过音乐使内心产生的涟漪,再经过思想的洗涤最后内心生出对音乐的赏析及评价的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整个过程当中,对音乐的鉴赏程度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完全依托鉴赏者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及见解,它需要鉴赏者不断联想,甚至可以说是浮想联翩,去挖掘创作者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因此,鉴赏者具备创造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能更好的帮助鉴赏者摸索到音乐创作者想表达的所有想法,从而更科学的进行鉴赏,促使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并不只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受到许多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尤其是音乐文化以及音乐鉴赏能力和方法。音乐文化与音乐不可分割,早已成为一个整体;音乐鉴赏能力是决定音乐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鉴赏者要不断约束自身,不断灌输科学合理的理念,采用合适的鉴赏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音乐、音乐文化及各个精神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音乐鉴赏课;嬗变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93-02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①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J].电影评介,2008(17).

②康怡然.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及其美学价值的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荆甜甜.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影视剧音乐欣赏》的教学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2]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J].黄河之声,2009(04).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读者中心论”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接受的主体性。由于接受美学将读者对本文的具体化纳入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中,所以它必然不能如一般文艺理论那样只承认读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而必然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并给这种创造以充分而广阔的自由天地。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由此可见,接受美学十分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读者中心论”带给音乐鉴赏教学最直接的启示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读者与文本”也就是学生及教师与音乐作品,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是一种接受活动。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能被学生“接受”,这是音乐鉴赏教学中首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才能很好地进入审美状态;对于不爱听的音乐,学生就会处于被动聆听状态,当然就很难论及审美了。在音乐鉴赏中,鉴赏者的主动参与和审美体验实际上也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丰富,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确立审美主体的中心地位,这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主张,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接受理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多样化。

二、“期待视野”的启示

“期待视野”﹙或为“期待水准”﹚是尧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在阅读活动中,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对的是接受对象———作品的“客观化”﹙objectifica-tion﹚。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必须得到“客观化”,即与一个客观的标准相符,才能获得接受,而这种超主体的客观标准,恰恰就是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是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既是阅读理解得以进行的基础,同时又是其限制。“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中的这些表现,在音乐欣赏中同样存在,具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期待视野”表现为欣赏者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存在于欣赏者潜意识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它的背景是很宽泛的,它涵盖了听众的生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等多种因素,接受者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地位、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不同,其审美接受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听众都乐意接受,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等因素都将影响听众对于作品的审美期待。例如,经历过抗战的老兵会对革命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代青年会对流行歌曲很敏感,可见每个时代的听众的“期待视野”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同属一个时代的听众也会存在个体性差异,我们可以认为是时代背景造就了听众的“期待视野”,也可以认为是听众的“期待视野”影响着作品的时代风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期待视野”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审美期待,尊重其差异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的审美期待是存在差异的,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问题,事实上教师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要想做到音乐作品与学生主体的“期待视野”适度错位是很难把握的。过于复杂的音乐形式学生很难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了;过于简单又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良好审美体验的获得。纵然“期待视野”体现的是主体的个性化,但也并不是毫无共性可循,比如对大学生主体来说,他们至少是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年龄基本一致的群体,那么他们的“期待视野”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期待视野”的共性特点,这样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学生的“期待视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对于音乐作品的接受及评价,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认为音乐鉴赏教学就是教师选择音乐作品,学生被动听听而已。首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即使同一个年龄阶段,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特点、心理特点、成长环境、审美趣味等因素差异,这些都将影响其主体的“期待视野”,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群体“期待视野”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这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是很重要的,毕竟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载体,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召唤结构”的启示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之一伊瑟尔在创立接受美学理论之初提出来的基本思想,他在著述《本文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阅读行为》中对于“召唤结构”都有过详细论述。在伊瑟尔看来,文学作品存在许多“空白”和“未定点”,这些就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以填补和充实空白。在此过程中“空白”和“未定点”不仅仅是等待填充,而是倾向于达成作品与读者交流的可能性,用伊瑟尔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也就是说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对读者的一种召唤,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的一种动力因素。所谓“空白”和“未定点”就是作品中未明确写出来,是对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这恰恰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和对作品的多元理解。

(一)利用“召唤结构”,激发学生想象

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视教师讲解,忽略学生想象。教师生怕讲解不到位,不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其实这样做恰恰适得其反,正是这种透彻的讲解和分析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想象。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说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利用“召唤结构”,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对于作品的讲解要适可而止,在听音乐之前,要尽量少讲,要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再详尽的讲解也不如让学生亲自去聆听音乐。另外,在听音乐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插入解说,否则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性,也不符合音乐鉴赏教学的审美体验原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只是讲解的时机要合适,教师适时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完整地听完音乐之后,教师做归纳性讲解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多动脑,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良好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以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鉴于“召唤结构”,尊重学生审美理解的差异

接受美学认为,只要有主体的存在就有理解的差异。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越多,就越能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主动参与作品的理解;反之,内容指向越明确,读者参与作品的主观想象就会越少。而在音乐鉴赏中,这种差异性会更明显。一方面,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使得音乐理解的空间更为广阔,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就是表明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音乐作品本体的内在意蕴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在音乐鉴赏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因此,主体的审美倾向有所不同,审美理解就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欣赏者存在个体性差异。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体系,对接受者具有召唤意义,而接受者也不是以空白的头脑来接受作品的,其主体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知识水准、审美趣味等方面都是可能导致出现审美理解差异的因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在填补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的过程中,其主体的个性差异就会充分显示出来,也因此会对同一部作品出现多元审美理解。当然这种对于鉴赏过程中主体性原则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作品客观审美价值的忽视,只是强调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主体的接受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审美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审美理解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即使审美理解出现很大误差,也不要以绝对性的对错做判断。对于音乐的感悟并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教师要以平等、友好、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对于学生在音乐理解上的偏差要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引导和修正。而正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前提下,音乐鉴赏教学才得以有效进行;也正是在学生的审美理解的偏差修正过程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得以提高,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以上基于接受美学视角,对音乐鉴赏教学做了简要探析。其实接受美学理论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当然不止这些,笔者只是略述了以上三个方面。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是音乐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参与者,更是协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其放任自流,不要忘记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音乐兴趣,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才会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无论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切不可偏颇。总而言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矛盾,两者是相符相称、对立统一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辩证处理师生关系、教学什么与怎样教学的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度”,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数量界限。在此限度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仍处于平衡状态,超越此限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则处于失衡状态。

浙江省高中音乐新课改自2006年实行以来,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使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焕发出别样的生命活力。然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没能把握新课改的精髓,致使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过度现象”,令人担忧。以下四点为笔者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出现的“过度教学”现象及影响而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过度强调文本的解读,

忽视了音乐教学的“乐”性

音乐教学中欣赏者依据音乐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通过欣赏音乐、分析音乐,从而使欣赏者逐渐达到深层次音乐情感体验目的的解读称作音乐文本解读。

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鉴赏不能趋同于文本鉴赏,应突出其音乐性,对音乐文本的解读必须把握解读的“度”,不能少也不能过,过了,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少了,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然而放眼当今的音乐鉴赏教学,音乐文本解读过度,忽视音乐教学本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以《中国古曲》教学为例。中国古曲,一向注重“以神驭形”、“以意驭象”,故强调传神写意,追求“乐中之境”、“弦外之音”。教学中,鉴赏古曲也一直成为高中学生乃至高中音乐教师的一块心病——难懂、难教。究其因,还是因为古曲的意境深邃。为此,教师会在古典的文本解读上颇费周折,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课例:古曲《阳关三叠》赏析教学片段

《阳关三叠》取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请问同学们“元二”是人名还是地名?渭城是指什么?为何要用“更”字来表达与友人的情感?如果不用“更”字会产生什么影响?

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师生颇费一番周折,得出结论:“元二”是人的名字,“渭城”指的是咸阳旧城,在汉武帝时改为渭城。作者用“更”是把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得含蓄真挚。如果不用“更”难以准确表达作者对友人不舍之情……

上述课例,俨然把一堂音乐课上成了一堂语文课。音乐教学如此忽视其音乐性,过多地使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去分析、理解音乐中所承载的“情境”,偏离了古曲的本意,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

二、过度强调自主性鉴赏,

弱化了教师的“导”性

高中音乐新课标在对音乐鉴赏能力的要求别强调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强调学生的自主绝不是彻底否定教师的引导。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评判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实现学生自主鉴赏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把自己对音乐作品鉴赏的体验传递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音乐作品与学生情思之间的桥梁,启发诱导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教给学生鉴赏音乐的方法,实现学生与音乐作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为学生自主品味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因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教师的巧用“导”之下,才会有学生对音乐作品更深入的“悟”。例如:“乐曲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段?你因何而感动?”“乐曲用了什么手段让你产生忧伤之感?”“旋律往上升令人激情满怀,那么往下走又会让你产生什么赏乐之感?”……老师不把现成的答案端给学生,而是更多地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音乐,显然,在老师的“导”中,学生的“自主”才在真正的意义上得以体现。

三、过度强调趋同性鉴赏,

无视音乐审美的“异”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鉴赏带有较为强烈的个性差异,其体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老师必须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鉴赏音乐的感悟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独特感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是非善恶观;不同的人文积淀,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音乐材料的多元性解读。然而,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音乐审美的差异性,无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侧重学生审美共性,而忽视共性条件下个体差异的发展。

课例:古琴曲《流水》赏析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谈谈对古琴曲《流水》自六段起的赏乐感受。

生1: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特别嘈杂,有种压抑感……

生2:感觉像电影《六指琴魔》中的黄雪梅弹天魔琴与各路高手火拼的场面。

师:同学们,难道你们没感觉到乐曲模拟水流之声,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吗?

师:你再想想,这段乐曲是不是清晰地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

师:这首琴曲向我们散发着天籁、地籁、人籁相知相合、浑然一体的气象……

上述课例中,老师忽视了学生独特的赏乐臆想,一味追求预设性教学,不断强调认知趋同、答案统一。这样的教学严重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和对音乐的自然感悟,扼杀了学生独特的音乐审美个性。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摆脱教参的束缚,注重音乐作品的多元性解读,打破“权威”、“定论”的桎梏,课堂上听到的就不再是教师的“一言”,而是听到更多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

四、过度强调合作性鉴赏,

取代了学生独立的音乐“悟”性

音乐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为部分教师追求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看法碰撞,激发思维。这本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若不顾学生的能力,一味地让学生讨论交流,课堂看似非常热闹,学生却并未讨论出问题的结果,反而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课例:《独特的民族风》赏析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假如你到旅游最想了解的什么?”“你对的音乐了解多少?”“的民族风情有什么特点?”。学生大多时间在互相推诿,并没有针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合作性的探讨学习。几分钟过去了,有的小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实质意义上的交流讨论;有的小组则一直由口才较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这种低效的合作,学生难以安静独立的去思考、感悟音乐。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比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运用策略;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80-01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审美能力的使命,音乐鉴赏教学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将“对比法”运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与完善当前的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中,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与思考。文章围绕“对比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分析研究。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对音乐鉴赏教学课堂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逐渐渗透,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1)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首先,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一切向分数看齐,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视不够。虽然高中音乐鉴赏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然而由于其所占分数不多、比例较小,因而,无论是高中学校还是高中音乐鉴赏任课教师,均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均未认识到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所担负的对高中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尚未认识到高中音乐欣赏课堂对于高中生德育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音乐教师对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不重视,直接反映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音乐课堂的有效性能否实现。

(2)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高中生大多为十七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活泼好动,不喜欢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然而,由于教师与学校对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有的音乐教师对于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得过且过,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发挥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应有的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对比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高中音乐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时,要想充分利用“对比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宏观比较,将“对比法”运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将“对比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宏观比较是基本策略之一。由于高中生初次接触音乐鉴赏教学,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深刻,同时,不论是初中阶段还是小学阶段,均存在着对音乐教学重视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高中生音乐知识的严重匮乏。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向高中生普及、讲解很多相关音乐知识,比如,向高中生介绍基本的音乐类型,和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与鉴赏方法等。例如,在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课本章节设计是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进行区分的,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国之瑰宝――京剧》《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等等,各章节的乐曲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教师可以向同学大致介绍每种风格音乐的基本知识,以方便今后的教学能顺利进行。通过对不同特色的音乐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风格代表的文化的理解。

(2)纵向比较,将“对比法”运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将“对比法”运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是纵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即是对同一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加以比较,或者是对同一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不同的内心情感,以加深学生对该作者的认知,了解该作者作品的变化方向。例如,在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与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都可以运用纵向比较法进行教学。《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音色严谨,节奏变化快。《命运交响曲》则表现了作者同命运抗争的强烈情感。

三、结束语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并不仅仅是音乐鉴赏课堂,教给学生如何对音乐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参与到音乐鉴赏课堂活动中来,充分培养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教会学生学习与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打破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现象。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仅仅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改进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1).

[2]王朝霞.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J].人民音乐,2011(04).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 音乐鉴赏 审美

音乐鉴赏过程,是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一、音乐鉴赏及影响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因素

鉴赏是指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总体上看,由于中学音乐教育始终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导致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1)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中学生只注重音乐的娱乐功能,以放松精神,消遣娱乐为主。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歌词直白、追求感官刺激的流行音乐,而忽略富含音乐情感和具有深刻内涵的音乐。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他们则片面地认为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特长生的事情,其他学生只要学会唱歌、听歌即可。(2)应试教育指挥棒的负面影响。音乐不是中学的考试科目,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课已经退化成放松精神、调节情绪的课程,甚至音乐课本身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家长、教师、学生在音乐课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即上不上无所谓,升学率才是重点。

二、提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1.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是提高鉴赏能

力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兴趣不仅仅停留在音乐的悦耳动听和肤浅的感官刺激,而要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学会欣赏音乐,即进入情感的欣赏和理解的欣赏层次。(1)拓展教学内容。中学音乐教育多以唱歌、听歌为主,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方法难以引发学生的音乐艺术爱好。对此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如让学生懂得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如旋律、节奏、速度、和声等),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体验音乐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所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的能力,能使学生明白如何借助音乐反映出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2)运用影视作

品、流行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是中学生耳闻目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采取利用它而不是避开它的方法。

2.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极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而相当一部分流行音乐是缺少艺术和品位性的。一旦学生受到这些音乐的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就会偏离艺术的轨道,音乐鉴赏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1)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中学生的音乐观具有从众性,即追求“听最前卫的音乐”“别人听什么我也听什么”,对此教师不能阻拦,而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流行音乐华丽的外衣,把音乐本体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对比性较强的两首歌为例,分析他们的基本结构、基本要素、乐趣和歌词谱曲特点等。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能分辨高雅的音乐艺术与一般音乐艺术的区别,这就提高了他们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独自挑选较为优秀音乐。(2)注意音乐与历史、民族、文化的关联性。音乐从诞生起就表达着一种诉求,是音乐创作者心灵的真实反映。如中学生熟悉的罗大佑、李宗盛等,他们创作的歌曲就与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是提高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另外就是民族音乐的精神性较强。

3.建立“听、唱、论、评”为核心的教学

方法

听,不是传统上机械地、简单地听,要培养学生通过听,找到音乐中的不同音乐要素,并把不同要素连接起来,能对音乐进行比较、划分段落,能听辨主题、熟记主题,能听辨音乐形式,如从简单的拍子到复杂一些的曲式结构等。唱,这是传统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音乐教学中唱不可避免,但是要通过唱的方式参与音乐欣赏,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特别是要把握音乐的延长节奏和韵律,这是音乐生命的基础。学生通过唱,感知音乐韵律,很容易让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从思想上真正感觉音乐艺术的魅力。论,即引导学生讨论。将音乐当做一种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基本要素,如节拍、节奏、调性、音程、和弦及和声、谱曲、作词等。还可以让学生描述听音乐的感受。通过这种对话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评,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注意多鼓励、多引导。

参考文献:

[1]刘辉.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12).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71

音乐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想象力。然而,在目前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形式的单一、僵硬化等,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才能的发挥与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因此,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将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立体教学、以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势在必行。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音乐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音乐鉴赏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中,但受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音乐鉴赏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当前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教师对一首曲子、歌剧等讲授后,就让学生自己体会,使音乐课显得有些枯燥与乏味。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将音乐鉴赏课变为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由听歌,导致音乐鉴赏课上课纪律散漫,毫无效果可言。

(二)视觉艺术的过度依赖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教育中,音乐鉴赏教学也不例外。在音乐鉴赏课上,需要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然而,有些教师过度应用这些视觉艺术,导致学生在鉴赏音乐时,时常关注的是歌剧里的故事,MV里面的任务画面等,使音乐成了视频画面的衬托。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他在《智能的结构》里面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都有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以及音乐智能等智能,人在这多元智能里,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发挥作用。为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智能,但是,音乐智能的挖掘,不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照搬照抄,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根据音乐课程的目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要为有音乐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与可能。为此,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激发其音乐潜能与创造力。

(二)科学性与开放性原则

由于高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学习方式与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开放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的同时要注意其合理性,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音乐教学策略

(一)明确音乐鉴赏教学的目标,课程设计多样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中,明确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多样化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

(二)音乐鉴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自主合作法、实践法、音乐创作法等,而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单一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鉴赏;课堂教学

1.课题的提出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一词最早源于美国,是multiple(多重性)与cultural(文化)的合成词,随着时展,该词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通用的流行词汇。学术界对“多元文化”作出如下阐述,“所谓多元文化,就其本质来讲,指的就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加优秀,也没有任何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从客观上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影响。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为音乐鉴赏教学打开了新思路,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加强调音乐审美价值与文化遗产的价值,在这一理解基础上,我国音乐鉴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获得更加清晰的界定,要求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理解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在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发展本民族文化,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2.实施多元文化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2.1设计互动式音乐鉴赏教学模式

2.1.1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对音乐鉴赏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多边互动教学,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等达到共同学习、完成音乐鉴赏任务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的音乐环境较之过去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音乐知识获取已经不再单一地局限于音乐课堂,日常生活中接受音乐文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加之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编排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采取贴合学生心理智力特点、符合学生审美能力和兴趣喜好的教学手段开展多元化的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使之在互动式的课堂活动中深入了解音乐、感受音乐。

2.1.2模式设计

为了更好地开展互动式音乐鉴赏教学,教师根据上述原则,以多元音乐文化体验为主线,对互动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以该模式为蓝本展开教学,有助于教师把握节奏和教学进度,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环境、自我等多重因素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新型多元音乐文化结构。互动式音乐鉴赏教学模式如下图:

2.1.3探讨鉴赏学习

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跳出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不断开拓创新,力求教学角度和方式的多样化。以“月”为主题的多元音乐文化鉴赏教学为例,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讨鉴赏学习,强调课堂互动,教学氛围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显著。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听听看老师描述的是什么。

生(齐答):好!

师: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话音刚落,很快有一部分学生猜出是“月亮”,教师继续提问。

师:有同学知道与月亮有关的音乐作品吗?

学生先后答出《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花好月圆》、《平湖秋月》等知名曲目。

师:很好!有谁还知道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呢?

学生甲: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学生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学生丙: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在我国的文化作品中,月亮总是备受艺术家和文学家的青睐,这是因为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浪漫主义民族文化情怀,月亮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深远。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与月亮有关的音乐,请大家感受音乐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音乐播放过程中,学生边听边思考,播放结束,大家积极发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发言(略)。

在这一鉴赏课中,教师利用猜谜语、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展开互动教学,从教学手段、音乐鉴赏角度、教学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多元化,效果显著。

2.2集思广益,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要求以多元化课程体系为依托,音乐教学本身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仅凭教师的力量十分单薄,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丰富教学素材,完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在收集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学习音乐知识的习惯。与此同时,还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兴趣喜好。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建立形成多元化的音乐素材库,并不断进行动态管理与更新。

以“汉族民歌鉴赏”教学为例,理论上该系列依据地域区分被划分为八个色彩区,分别为东北、西北、华北、江淮、江南、西南、湘鄂以及闽粤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收集不同区域的代表性民歌曲目,并对这些歌曲产生的环境、背景展开调查研究,在课堂中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解,还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3转变教学观念,营造音乐鉴赏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教学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多元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过去音乐环境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多元化音乐的积累,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达、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批判精神的形成。鉴于此,教师应抛开传统教学中“唯我独尊”的绝对权威,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特点,主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教师能够倾听学生声音,学生愿意表达自己观点,音乐鉴赏教学在平等的教学氛围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结束语

在多元化视域下,过去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化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实践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荣东.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音乐鉴赏;和谐美

音乐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而音乐鉴赏是一种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是听者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听者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和反思的过程。音乐鉴赏是一种“听”的艺术,这种艺术是要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的。而欣赏一项音乐作品,不仅是让听者得到感觉上的愉悦,更是让听者欣赏到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听懂音乐。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教师把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体会到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所以,本文就这些方面,来研究传统文化在音乐鉴赏中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和谐美”

我国先秦的哲学家,都一直主张人和自然一致的和谐思想,这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独特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的行动只有和自然一致,才是真正的“美”。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很大的“太极说”,主张宇宙人生的产生和发展,是阴阳两极的和谐。在传统文化这“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我国音乐的特点是人和自然之“和谐美”,“尚和”自然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美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始终都处在一种独特的“合和”思维中,表现在音乐审美中,在感情美学中包含着理性美学的真善美统一。这真善美的统一,是对立又相互一致的关系。

把握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在传统音乐鉴赏中领略了和谐美这一内涵。我国音乐虽然在节奏上、音律上、音调组织上,是富于情感、灵动又富于变化的,但都是理性和感性的最佳结合,体现一种和谐的思想。如在鉴赏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中,能领会到其中奔放和含蓄互相统一的艺术特色。含蓄的表达,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这奔放是歌唱者“激情”的艺术升华,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歌唱者的激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体现。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这也教导音乐鉴赏中,必需领会到乐曲是把自然、社会和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人的心理和音乐表达的情感达到了统一,才能领会到了音乐的审美意义。而且,我们一旦领会到这“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情感上达到了人和自然的交融,获得了一种纯美的境界。

二、传统文化能领会音乐的修身养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主张“文以载道”,也就是音乐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人的情感思想表现,更是一种道德教化作用。音乐的声音,不仅对听者的生理听觉,对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同时人的心理情绪,必然会影响到生理听觉。也就是说,音乐影响着人的情绪,潜移默化起着一种道德教化的作用。同时,人的道德感知,更会鉴赏音乐的美感。这种“音声”和“人心”的关系,对社会也是有作用的。如我国古代医生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音乐,主张音乐对人的心理生理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音乐有节制人、教育人的作用。而且,丰富多变的音乐,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人的禀性气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古人意识到音乐对人性性格和情感的影响,看到通过音调的配合,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谐统一的旋律,协调的声音,能让歌词更有感染力;如先秦时候的孔子看到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所以非常重视音乐。《论语》里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古琴演奏,不仅“得其曲”、“得其数”,更是“得其人”,也就是告诉人们,学习音乐不仅学到演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领会到音乐中的人性和人格。所以,孔子就提出了“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

在这音乐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鉴赏时,要指导他们领会音乐和自己人生修养的关系。在音乐鉴赏课时,让学生先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涵义,这样学生能以文化的意识欣赏音乐,并且领悟音乐所蕴含作者对人生的体验,自然从音乐中提升了自己人生修养和品味。

三、传统文化能提升音乐感知

感知能力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揣摩和理解能力,也是一个内在情感的认识、积累和体验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以往的音乐鉴赏课,教师只注重音乐技巧的传授,很少致力于音乐作品的文化根基、文化内涵、文化渊源等挖掘。为了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音乐鉴赏课中,只有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表达音乐的审美意义。而音乐作品作为人实践活动的产物,都是有着传统文化的渊源背景的。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课时,应该辅助音乐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意境,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感知,较好理解音乐作品。

为了在音乐鉴赏课上教授传统文化知识,应该把音乐知识放在文化的脉络里传授,这样借助于文化视角,从多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艺术结构、解释音乐的形式,把音乐技术和文化合成一个整体来理解,让学生更好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如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把音乐和其他艺术类的国画、中国舞联系起来,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能感受到作品包含的文化理念,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美学理念和哲学观念,进而让学生领会到了这音乐作品所特有的文化价值。

音乐鉴赏中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需要和传授丰富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的。音乐鉴赏是一种把理性知识融入感性体验的过程,通过鉴赏活动,积累了许多音乐知识;如音阶和调式、旋律和主题,乐谱读法和节奏等等;同时也能了解许多音乐知识的背景,如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作品属于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艺术道路、生活经历、创作性格和作品的具体创作意图。通过这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且还更能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达到了音乐鉴赏的目的。

总之,传统文化能为音乐鉴赏提供较好的途径,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形式美的同时,更领会到音乐的内容、形式和内涵美,从而提高学生美学能力,以及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何新家.艺海.从美学的角度看音乐欣赏教学.2005.(5)

[2]徐晓明.音乐欣赏的美学思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