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紧急医务救援中心应急救援方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保证医务卫生机制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常见食品中毒等等事件发生后,各项医务卫生援救工作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升紧急医务救援中心应对各类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指挥调度水平。依照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最好。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就近派车,迅速报告,合理组织,专业救治,明确指挥,动态联系,事后总结。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指挥工作。发生重、特大公共卫生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按《市重、特大公共卫生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救援指挥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市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指挥调度工作,为确保调度指标工作高效快捷,成立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指挥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全文阅读

国家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浅析

【摘要】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的救援队,对于国家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在通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权重判断,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要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就必须提高技术支持水平,增加经费投入,同时增强与其他国家的国际救援队接触与合作。

【关键词】救援队 应急救援能力 德尔菲法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确定权重和评价打分

笔者走访天津市地震局和中国国家救援队共6名专家学者,请他们对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各组成要素即救援队组织结构与人员数量、救援队行动能力、支援能力、保障能力等因素的重要程度按照九级标度法进行打分,并同样按照这个打分规则对四大因素的子要素重要程度分别进行打分。构造判断矩阵,并利用和积法,确定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的各项权重。采用“德尔菲法”组织专家进行权重判断,确定各项权重,并将6名专家给出的权重进行算术平均,确定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最终评价权重如下:

一级指标名称和权重。A.救援队组织结构与人员数量(权重0.121);B.救援队行动能力(权重0.273);C.救援队支援能力(权重0.395);D.救援队保障能力(权重0.211)。

二级指标名称和权重。A.救援队组织结构与人员数量下设二级指标:救援队组织结构(相对权重0.6490/指标权重0.07853)、救援队人员数量(0.351/0.04247);B.救援队行动能力下设二级指标:工作程序(相对权重0.024/指标权重0.00655)、建筑物识别(0.037/0.01010)、有害物识别处置(0.071/0.01938)、搜救系统(0.175/0.04778)、反应时间(0.304/0.08299)、安全保障能力(0.046/0.01256)、医疗能力(0.142/0.03877)、通信能力(0.144/0.03931)、行动支持(0.057/0.01556)C.救援队支援能力下设二级指标:人力支援(相对权重0.235/指标权重0.09283)、物力支援(0.303/0.11969)、技术支援(0.462/0.18249);D.救援队保障能力下设二级指标:装备保障(相对权重0.363/指标权重0.07659)、生活保障(0.262/0.05528)、技术保障(0.375/0.07913)。

三级指标名称和权重。一级指标“救援队行动能力”的二级指标“搜救系统”下设有三级指标:搜救队员(相对权重0.581/指标权重0.02776)、搜救系统(0.27/0.01290)、搜救犬系统(0.149/0.00712)。

通过向我国国际救援队和武警部队救援队发放调查问卷(实际发放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救援队队员按照等级满意度为其所在救援队各项能力表现打分,计算算术平均值(5=很满意、4=比较满意、3=一般、2=比较不满意、1=很不满意),结果如下:

全文阅读

应急救援管理发展意见

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安全、工伤、抚恤等政策措施。鼓励群团组织和个人参与基层应急队伍,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各乡镇(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完善民间应急救援登记管理制度。制订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规范并配备必要装备。对在应急管理、应急组织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惩办奖励。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示范工作,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不时提高。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提升我县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降低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59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从现在开始至2012年底。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证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不时完善应急队伍的学习、培训、演练、管理制度,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最大水平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富损失、维护国家平安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二、建设原则

(一)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队伍资源,合理划分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的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方法地组织实施。

(二)结合实际。针对常发的影响较大的灾种,确定队伍建设,先急后缓,兼顾县、乡镇两级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县乡两级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三)政府主导。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公众力量,充分发挥乡镇(区)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提高应急队伍建设的社会化水平。

全文阅读

县应急救援实施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基层应急救援工作有效实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政发〔〕33号)、《省基层应急救援实施办法(试行)》(政办发〔2012〕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应急救援,是指由政府组织、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加,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实施的紧急救援处置行动。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称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县应急救援大队),驻秭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力量组建的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各职能部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各村(居)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兼职救援队伍,各行业、各领域专家人才组建的专家应急救援队伍及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第四条应急救援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建立“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分类处置,规范应对、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依托119通信指挥系统,按照先急后缓,逐步到位的原则,完善相关设施,建立具备信息接报、调度指挥、辅助决策、资源共享等功能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第六条应急救援队伍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原则,按照“第一时间调集足够力量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工作,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第一时间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的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第二章应急救援准备

全文阅读

应急救援研究体系探讨

摘要:应急救援工作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目前对应急救援的研究很多,大部分着眼于救援装备、救援技术方法上。本文从应急救援规划、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实施这一纵向思路,构建应急救援研究体系框架,从系统机理、救援原理、体系结构的角度,把应急救援研究划分为理论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并对3个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研究内容进行初步分析,从空间架构上描述应急救援的研究体系,为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理论;灾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 TU75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法定职责来看,消防部队是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救援任务来开展工作的,从大量的实践来看,消防部队处置的灾害事故类型很多,范围很广,包括了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事故。突发的灾害事故在我国每年都发生数十万起,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了消防部队的工作常态。应急救援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领先于理论,但必须依靠理论的推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实践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急救援学(学科编码6208040)作为三级学科,它是主要研究针对突发的、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备、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以达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迅速恢复平衡状态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从应急救援理论、应急救援技术、应急救援管理3个层面对应急救援研究的内容进行划分,对应急救援研究提供框架式的参考。

1 应急救援研究的总体框架结构

应急救援活动是基于对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启动,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行的应对、控制、处理过程。这些事件的来源于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公共活动、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

应急救援活动是一个追求有效实施的综合体系,它是以应急救援理论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救援资源优化布局与动态调度、救援方案制度合理有效、救援措施准确迅速来保障完成挽救生命、减缓事态扩大、控制事态发展、恢复总体平衡状态的救援任务。系统中理论体系提供机理指导,技术体系提供方法手段,管理体系实现系统控制。(图1)

全文阅读

浅谈电梯应急救援

电梯是载人的特种设备,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停电、故障、火灾、事故等因素导致电梯出现的紧急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在电梯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使乘客得到及时解救是进一步做好电梯安全工作的又一重大课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梯的紧急救援方式已从传统的“自救”方式发展到现在最常用的“他救”方式,并继续向 “自动救护”、“远程救护”及“社会专门救护”等方向发展。简述如下:

一、 电梯的应急救援的基本要求

电梯的应急救援包括有效的宣传、醒目的报警方式提示、有效应答和及时救护等诸多方面内容;(1)电梯的宣传工作是提高乘客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方面,目前了解电梯基本知识和应急救援的人员不多,乘客遇到紧急情况就惊慌失措,或者不按应急救援方式仓促逃生,酿成事故。所以要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第一步就需做好宣传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2)醒目的报警方式提示。主要是指在电梯轿厢里应有紧急报警有关说明,当乘客被困电梯时,能在第一时间方便快捷地向外发出求救信号;(3)有效应答是指乘客发出的求救信号能被值班岗位有效接收。(4)及时救护是指接到求救信号后,专业人员能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并按紧急操作说明与要求尽快将乘客解困。

二、电梯的应急救援方式及其发展

(1)传统的“自救”方式:

即利用轿门和电梯轿厢安全窗进行的自救。这是一些老电梯的救援方式。鉴于当时的规定要求,电梯轿厢里又普遍无紧急救护的操作说明,导致人员逃生方法不当引起的事故时有发生。(2)现在常见的“他救”方式: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紧急救护方式,也是目前电梯最常见的救护方式。就是通过被困乘客发出求救信号,由专业传护人员进行救护,轿厢应始终有足够的照明。

(2)电梯使用管理单位接报电梯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

全文阅读

县委应急救援指导方案

为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性事件,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托公安消防队伍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通知》等法律文件精神,按照“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要求,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应急综合保障,深化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建设一支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攻坚队伍。

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加强人员、装备和设施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争取三年内完成我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

(一)2010年12月完成征招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的任务,解决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有关经费,购置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和10名消防大队人员应急救援急需个人的防护装备,在2010年12月前完成“县应急救援大队”挂牌成立工作,应急救援队伍初步建立;

(二)2011年11月前再完成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的征招任务,解决全部合同制消防队员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有关经费,再购置20名消防队员应急救援急需个人的防护装备,完成应急救援大队特勤装备购置任务,加强应急救援训练、演练,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

(三)2012年全面完成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社会力量救援体系、应急救援专家体系、社会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保障网络体系、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各类重大危险源和灾害事故数据库信息体系和应急救援法制体系)的全面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

全文阅读

应急救援大队工作通知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建设为重点,突出预防与应急并重,全面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建原则

(一)整合资源,规模适度。依托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等现有人力资源,整合形成规模适度、精干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规范管理,提高能力。按照建管并重、着力提高实战能力的思路,制定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管理、培训、演练和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训练,逐步改善装备,真正把队伍建设成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应急救援“攻坚队”。

三、管理体制及组成

区应急救援大队作为区政府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骨干力量,在保持各专业应急队伍原有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将防汛抗旱、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及食品安全应急救援、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消防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及涉农自然灾害应急、森林消防、防暴反恐处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突发事件信息员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全区应急救援体系统一调度、作战和训练。各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原隶属关系不变,经费渠道不变,运行机制不变。同时,加大对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常态下,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培训由组建单位自行负责,区应急办负责督促、协调区应急救援大队定期组织开展统一培训、合成演练等工作。非常态下,根据区政府指令或区应急办通知,由区公安分局指挥调度,在区应急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

应急救援大队下设8支专业应急队:

全文阅读

共同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2013年6月25-2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主题为“以人为本、科学施救”。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应急预案培训演练与宣传教育、典型事故救援案例分析、应急技术与装备建设、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6个议题,展开了演讲与讨论活动。国际国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各界人士,还探讨了有效应对灾难的理念、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共同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

在本届论坛上,国内外47名从事应急管理的官员及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我国应急救援的新进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杨栋梁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在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安全生产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与强有力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是分不开的。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应急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要突出抓好应急能力建设,为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保障;要在充分发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应急装备建设的投入,把煤矿应急救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王德学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事故预防的基础地位,加大应急管理科技攻关力度;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工程,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全面构建功能综合、优势互补、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的网络化应急救援体系;落实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上级指导、专家会商和救援队指挥员参与决策等制度,提升科学施救水平。王德学要求,要加强国际间的安全文化交流;深化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技术合作;开展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培训和竞赛,提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的标准化水平、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队伍的正规化水平、施救的科学化水平。

新理念 新理论

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

“事故易发、多发是我国现阶段的实情,减少伤亡是最大的民生。为此,我们必须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和科学处置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协调、公民积极参与转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如是说。他还就深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应对重特大事故,立足应对巨灾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加强应急准备工作;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发展应急产业,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提高广大职工和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

全文阅读

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评析

国内外救援能力评价研究

我国在救援方面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灾害事故不断增多,国内相关学者开始对作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骨干力量的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夏登友、程晓红等人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相邻指标比较法建立了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应急救援的评价进行了一些有意义地尝试[2-4]。目前我国的城市消防规划、消防站建设的主要依据是《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06年)[5]、《城镇消防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GNJ1-82)[6],这些标准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力量分配、消防通道、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仍有许多城市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力量不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笔者认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避免单纯使用装备和人员的多少来评价,否则容易导致队伍建设盲目扩张,片面追求大而全,而脱离当地任务需要,这样不仅不符合我国实情,还会导致因盲目提升战斗力所引起的部队建设导向错误。因此,我们在构建应急救援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救援特点,使消防部队建设贴近当地经济情况和救援需求,科学地指导部队建设,优化队伍的组织、管理体系,合理分配人员、装备,并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使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能力与当地救援需求相匹配。

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构建

应急救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消防部队自身资源、社会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为统一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7-10]。科学性和可靠性原则:应急救援能力构建的理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反映实际,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指标的选取必须可靠,起实际作用,才能构成评价标准的基础,否则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意义。构建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是为了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并对今后消防部队应急救援的完善和发展起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因此,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代表性原则:构建应急救援能力必将涉及到人员、装备、物资、交通、经济等方方面面,如果选择所有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所选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以便能全面的反映救援能力的客观情况。动态性原则: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动态性要求评价指标也具有动态性,消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辖区内的消防工作,消防工作的属地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消防部队应根据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地对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独立性原则:现有的评价指标的内涵往往重复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因此在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构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指标之间的交叉,确保指标的独立性。

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是指消防部队圆满完成法律赋予的各项救援任务的本领,其中本领可理解为战斗力水平。人员力量配备Fr是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对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因为器材、车辆等救援装备在没有人使用的情况下,是不具备救援能力的,要把这种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战斗力,必须由人来使用。如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极有可能造成救援器材不能正常使用,从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救援效能。救援时间T是衡量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救援时间越短,则挽救生命及财产越多,它直接反映出消防部队行动的效率,是人员素质、装备保障、组织管理指挥和社会救援资源利用的综合反映。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救援时间T和人员力量配备Fr这两个指标符合了应急救援能力构建的原则,并可通过这两个指标构建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

本文用人均工作强度这一动态数据来衡量人员力量配备情况。人均工作强度是指每一名消防员(包括干部、战士及为救援工作服务的人员)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根据新《劳动法》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如果人均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则表示消防部队人员力量配备不足,反之,则表示人员力量配备满足应急救援任务的需求。①有效工作时间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工作强度统计,笔者提出了有效工作时间这一概念。消防员有效工作时间可进一步细化为参加灭火救援时间、政治学习时间、业务学习时间、体能训练时间、业务训练时间、公差勤务时间。有效人均工作时间为一年内每天的这六种工作时间之和,可以通过式(2)进行计算:有效人均工作时间=灭火救援平均时间+政治学习平均时间+业务学习平均时间+体能训练平均时间+业务训练平均时间+公差勤务平均时间(2)式中:灭火救援平均时间=∑(出警处置时间×出动人数)/(总人数×365)政治学习平均时间=年度政治学时间/365业务学习平均时间=年度业务学时间/365体能训练平均时间=年度体能训练总时间/365业务训练平均时间=年度业务训练总时间/365公差勤务平均时间=∑(公差勤务时间×参加人数)/(总人数×365)②有效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的转化由于消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强制性强、任务艰巨、危险性大、长期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等特点,在有效工作时间之外要有一定的调整、休息时间。如果连续工作时间过长,会使消防队员健康欠佳、心理不适、对工作产生倦怠而消弱其工作能力,影响工作质量[11]。因此,必须设置一个系数给予消防员充分的休息时间,将消防员有效工作时间转变成人均工作强度后才能与8小时工作制度挂钩。在没有相关文献资料借鉴的条件下,笔者认为消防员在有效工作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体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精神高度集中,对精神集中程度的要求与教学较为接近,因此,暂且参照教学设置:工作45min,必须休息15min,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工作,即工作强度=有效工作时间×4/3。

参照“15min消防”的要求,消防救援时间可划分为报警时间、接警出动时间、行车到场时间、战斗展开时间和事故处置时间。其中,接警出动时间T1、战斗展开时间T3、事故处置时间T4可以综合反映出消防部队人员素质、装备保障、组织指挥和社会救援资源调配等情况;行车到场时间T2反应了消防队站的布局情况和道路交通情况,由于报警时间不能够由消防部队直接控制,故不予考虑。①接警出动时间T1:是指从消防部队接到出动指令至消防部队登车出动之间的时间,反映了消防部队接警信息处置能力和出警速度,接警出动时间越短,说明消防部队出动效率越高。②行车到场时间T2:是指消防部队登车出动至消防部队到达现场之间的时间,行车到场时间越短,消防队站部局越合理、城市交通状况越好。③战斗展开时间T3:是指消防部队到场至开始战斗之间的时间,反映了消防部队进行战斗部署的效率,战斗展开时间越短,战斗部署效率越高。④事故处置时间T4:是指战斗展开至战斗结束之间的时间,反映了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在相同条件下,事故处置时间越短,表明战斗力越强。#p#分页标题#e#

构建层次模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