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汉谚语互译

摘要:谚语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如何有效地翻译谚语历来是翻译的难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译品的成功与否,本文拟就英汉谚语互译的方法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全文阅读

英汉互译音译之美

【论文关键词】:英汉互译;音译之美

【论文摘要】:"信、达、雅"为一般英汉互译之标准,而音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翻译是一门艺术"。音译,其为求其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有更好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对译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引言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音译作为英汉互译中最特殊的一种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的英汉互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音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使打翻译达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两个特点:

1.音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音译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音译,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例如:

AWidowBird

全文阅读

英语英汉谚语互译

摘要:谚语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如何有效地翻译谚语历来是翻译的难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译品的成功与否,本文拟就英汉谚语互译的方法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全文阅读

高职英汉互译之我见

高职英汉互译之我见

高职英语升学考试中英汉互译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及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对书面材料的理解能力。但是简单的说,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历届高职考试中这部分的论文联盟得分情况不容乐观。下面就谈谈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1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说汉译英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里问题,学生普遍认为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简直是太神奇的事情。高职补习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职高或是中专,基础本身就不好。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所以当看到一个汉语句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头发懵、手发抖、无从下手。在2010年四月的的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这个广告中的小男孩大概五岁左右”。有许多同学一个英语单词没写。究其原因是太长了,不敢写。假如将此句改写为“小男孩五岁”则大部分的同学就可以写出主干部分,然后加以润色即可。再则就是基本知识的运用,如动词时态、句法、词义的掌握不好。往往会出现生译,如:“歌声听起来很优美”其中‘优美’译成‘elegant’让人苦笑不已。而英译汉的问题比比皆是,且不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不少考生在做英译汉时基本能理解原文的意思。但由于汉语表达能力差,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于是写出生硬或严重欧化的译文。例如: ‘i do’ when asked at wedding ceremony, new couples will answer.此处 ‘i do’很明显翻译成‘我愿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结婚誓言,但有不少同学翻译出‘我做、我行’等等不合时宜,文不对题的‘胡’话。总之不像中国人说的话。

翻译无一定的方法,同样一句话,十个人也许可以翻译出十种不同的译文来。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技巧不同。”所以学翻译犹如学开车,只在马路边看别人开,或只听教练讲解,不管意会理解得多么深刻也无济于事,这样还是学不会的。不过,只靠自己实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经验。 因此,下面文中我除了讲解一些基本的技巧之外,还精心挑选了一些翻译的实例,希望读者能受到启发。

2 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

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看似简单的英语句子,要译成汉语却总是不顺。这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系统的差异造成的。大家知道英语句法严谨,每句句子都必须有主语(祈使句除外)和谓语动词,个句子成分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则,此外,英语句子还可以层层相套,拉得很长,汉语则不同,汉语的句子以达意为准则,许多成分都可以省略,句子成分的排列也没有那么严谨,而且句子一般比较短,较少长句,例如,“她年方二八,天生丽质。”翻译成英语则为主系表的结构“she is eighteen and beautiful”最为重要的是英语没有中国文化那样注重对称和平衡,也由于英语单词音节不均的关系。英语的词汇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整和正确,较少对称的结构,如表示王梅长得美,汉语中往往会说“天生丽质,倾国倾城,面容姣好,风姿绰约等等。英语中常用beautiful,very beautiful。

3 汉译英翻译技巧

全文阅读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脱节

摘 要: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也是思想交流的接力,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上发生局部的交叉、空缺、甚至冲突,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脱节。在互译时要尽量了解和避免。

关键词:翻译 文化 脱节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是沟通文化之间的移植活动。“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尤金・奈达)。任何语言都不仅体现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而且也反映其文化思维、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同时也蕴藏其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如政治和等。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两种典型的语言,汉字和英文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从文字的构成到思维方式,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到周围的环境,从所经历的发展到目前的经济条件,从历史的变迁到文化的沉淀,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另一民族的文化中可能是盲点。英汉互译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脱节。

一、词汇脱节

语言离不开词汇,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最活跃、最有弹性的但又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份。由于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等的最先表现形式,有些词所指的各民族中各自特有的事物,因此,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有时没有对应语。

如:在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群对社会现实不满的一代年青人,他们披长发、着异装、酗酒吸毒,但这些并不表示他们玩世不恭,有很多人对社会问题有严肃的态度、独特的见解,英语中把这群人称为“hippie”,把它翻译成汉语时,如果采用音译,则可翻译成“希比士”。但中国人对之会茫茫然不知其真正内涵,现把它翻译成“嬉皮士”,大概能让人明白其涵义,但还不能真正表达出美国文化在特殊时期产生的这种独特现象。

同样,中国悠悠的文化中独特的天干、地支、属相、农历、节气、阴阳、算命等在英语中也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来表达,绝大多数在翻译时只能音译,这使英美读者很难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的尽管采用了意译,但还是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端午节”是人民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只是其中的一项活动,因此“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并不能真正表达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再如:“抓周”是中国古代风俗,相当于算命,人们习惯在小孩周岁时让其随意抓取一些东西来预测他的志向或兴趣。把这民族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翻译成英语时只能采取释义的方法来做解释:When a child is just one year old,he will be told to choose one thing among many others,the adults will predict what his interest is or what he will be in the future by what the child chooses.

二、词义脱节

全文阅读

英汉谚语互译研究论文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全文阅读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比较

摘 要: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语系。从其形态上看两者没有相似之处,但从语义上有其异同性。英语和汉语有很多同义词,众多专家和学者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作者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 英汉互译 语义比较 义素分析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音译结合的符号系统,为人类进行沟通交际所服务。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对这两种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板块的语言来说,两者在其形态上没有相似之处,更找不到两者间语音上的对立规律(外来借词除外),但从语义上有其相似性。同义词的存在在英语和汉语中屡见不鲜,众多专家和学者也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成果丰富。

语言学规律告诉我们,在同一种语言范围内寻找概念完全对等的词是非常困难的。而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找概念完全相同的词,更是难上加难。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界定上虽有大量相似之处,但存在更多的是差异。所以,只有准确把握英汉语义上的异同性,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科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围除语言学外,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本文主要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分析难免带有主观色彩,没有音位分析那样精确、系统,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我认为,要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关系,从语义上入手,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语义比较

(一)对英汉义素的分析比较

全文阅读

汉英动物词“龙”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摘 要: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因此进行两种语言的研究与对比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龙”的不同喻意,探究两种文化的差异,以期能减少两种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 “龙” 文化内涵 喻意 英汉互译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首先,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存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和后人。其次,语言直接反映了一种文化现实。正因为如此,翻译所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文字,还包括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兰伯特(Lambert)和罗宾斯(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并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一大批学者开始从各自不同的文化研究角度切入翻译研究问题。正是这一时期,将翻译研究放在更宽阔的跨文化环境中,使得翻译研究逐渐成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这一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场变革,人们把这场变革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使翻译研究者意识到,当代译论不可能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发展研究,必须有一个多学科综合、跨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不同思潮互补的基础,翻译已由单一的“语言科学论”走向了“翻译文化论”。该学派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乔斯・朗贝尔(Jose Lambert)、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等。他们主要探讨译文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以及译文对译入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文化规范所产生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当代的翻译学者开始注重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诸如共同的规则,探讨翻译与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关系,运用新的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阐述。

在我国翻译界,同一时期也发生了这种文化转向。较早提倡翻译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是王佐良。1984年,他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翌年又发表了《翻译与文化繁荣》。此后,其他学者也纷纷发表相关文章。90年代以后,文化与语言研究的结合更是朝更深层次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和差异。

考察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祥瑞动物,这些祥瑞动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动物图腾。对于“图腾”,《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变,人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赋予更多的动物以更多的喻意,这些喻意源于动物,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从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含有动物名称的比喻性词语,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本文主要讨论“龙”在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互译,因为作为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龙是最引人注意的动物之一。

二、龙在汉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喻意

全文阅读

英汉谚语互译的差异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和独特的表达效果。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的分析与对比,找出了英汉谚语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英语;汉语;谚语;对比;翻译

一、引言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富有哲理的通俗、简练的定型语句。“谚语,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英国谚语最早的见之于8世纪的古英语”。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二、英汉谚语表达形式的比较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骄兵必败。

全文阅读

英汉语的形合意合特征及英汉互译

摘 要:从英、汉语两种语言不同的组织手段出发探讨形合及意合的定义及各自的特点,并通过分析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浅谈英汉互译中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形合;意合;特点;策略

一、形合与意合的意义理解

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任何语言所共有的两方面特征,但这两方面的特征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在表现趋势上存在着差异。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美国传统辞典》)给形合定义为:“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即从属结构从句与主句的依赖和从属关系。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中,hypotaxis指"各种依附构式",特别指"从属连词连接的组构成分",即特别指主从句关系。形合强调了一种依赖和从属的关系。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美国传统辞典》)给意合定义为: “The coordination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such as phrases or clauses, without the use of coordination element.” 即不使用并列连词或从属连词的并列句或并列短语。意合(parataxis)强调的是各种语言单位间的并列关系。

主从关系在英语的语法体系中要求利用从属连词连接,而并列关系既包括不出现连接词而靠标点、语调连接的并列结构,也包括带连接词的任何并列结构。

二、英语重形合与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英民族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强调由一到多的思维传统,注重形式逻辑。英语的表现法,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定界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句法功能呈外显性。汉民族历史上研究“天人合一”,重视整体形象,注重空间移动加上汉语是非拼音,非形态语言,它不具备形态发生的物质手段,因此汉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很疏放的语言,形式机制很弱,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