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专业知识

医疗专业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医改背景下高校医疗保险论文

一、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群体特征的民众,方便民众就医,体现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特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各种就医结算障碍。

2.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这就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全文阅读

兽医诊疗的水平提升

一、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现存问题分析

1.动物养殖种类增多随着我国基层地区从事动物养殖业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动物产品种类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地区的动物养殖种类也在增多。面对一些新兴的动物养殖品种,基层的兽医不具有进行诊疗的专业资格。比如说,像梅花鹿这样的新兴动物养殖品种,许多兽医不了解梅花鹿的身体特征与病理发展,因此,在实践的动物诊疗过程当中,不能准确地判断动物的病情。这只会使得动物诊疗的效率下降。

2.基层兽医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基层的兽医人员从事动物诊疗,大多数是为了贴补家用,没有将动物诊疗作为主要事业。作为事业的动物诊疗的水平自然不能得到实时性的提高。许多基层兽医人员本身就没有专业的动物诊疗知识与疾病治疗的专业技能,兽医的在从业之后,也没有进行过动物诊疗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只能依据前辈或者自己的动物诊疗经验进行动物疾病的推断。对于动物的水肿症状,需要对动物的内脏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病理进行研究,而没有专业的动物诊疗知识的支持,这些分析与研究是很难做到的。基层兽医人员专业知识的充实是其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对策分析

面对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诸多问题,加强基层兽医专业水平与设备水平成为了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关键。下面,我们就来对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对策进行分析:

1.加强基层兽医诊疗知识水平的提高基层兽医的诊疗知识水平对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地方的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基层兽医的培训,利用固定的时间对兽医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使其更新动物诊疗思想,了解动物诊疗行业的最新发展。还可以邀请专家到基层地区进行诊疗实践的指导,使基层兽医掌握更多的动物诊疗方法与正确的动物诊疗技巧。除此之外,地方性的动物诊疗机构要引导基层兽医经常进行有效的交流,多多分享动物诊疗的经验,促进基层动物诊疗水平提高。

2.加强基层动物诊疗设备的投入动物诊疗工作中,诊疗的设备是重要的辅工具,对于诊疗的精准度有促进作用。面对基层兽医诊疗设备的落后现状,地方性的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基层兽医的设备投入,使基层兽医可能利用先进的设备开展日常的动物诊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进行设备的投入之时,相关部门要派专人对基层兽医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诊疗设备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诊疗设备促进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

3.培养基层兽医终生学习的习惯兽医的日常诊疗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的提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是进行诊疗工作的三大基础知识体系。作为一名合格的兽医,应当对系统性的诊疗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使诊疗水平快速提高。相关部门要引导兽医积极进行学习,对于新出现的动物疾病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法。对于疾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一种疾病分析出多种诊疗方案,终生学习,促进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

全文阅读

珠三角地区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多家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营销人员需求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工作,为高职院校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实训资源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访谈及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专业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研法,两年间,我们对30余家企业进行了走访,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有5家以上属外省医疗器械企业驻广州分公司或办事处.在所有被调查企业中,医疗器械贸易公司共15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12家、医疗器械连锁企业共3家;在第65届、6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我们分别抽样发放了调查问卷90份,84份。以2012年4月第6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问卷为基础,本次问卷收回有效卷62份,共涉及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百康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倍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希马特识别系统有限公司、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大连欧姆龙有限公司、广州纽康医疗用品公司等62家医疗器械行业企业,涵盖医疗器械生产商、商、连锁终端等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在企业类型中,占据主要份额的是民营企业,占87.10%,国营企业占8.06%,外资企业占4.84%。

企业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调查中我们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企业对于高职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所适合的岗位的偏好情况;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企业认为合适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偏好;学生学习中需要了解的主要医疗器械产品类型;职业技能证书及职业资格偏好;企业目前对医疗器械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情况等。调查数据显示:将近28%的用人单位认为医疗器械市场营销高职毕业生主要用于产品销售工作,而两类销售工作中,又以医院销售为主,这与当前医疗器械产品分销渠道现状相符合,即目前医疗器械销售对象还是以医院直销为主,渠道分销、药店、医疗器械直营店、网络销售为辅。结合多家企业访谈数据,在具体岗位需求上,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排在第一的是医疗器械销售岗位,其后依次为医疗器械销售管理、医疗器械市场策划、医疗器械产品培训、医疗器械客服及售后服务、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医疗器械门店销售及管理等岗位。

对于高职层次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从高到底依次为:沟通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仪表及商务礼仪、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拓展能力、专业知识结构、市场拓展能力、执行能力、情绪调节及控制能力、个人诚信等。可见,在专业知识基础之上,企业更加关注于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仪表及商务礼仪、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开发等能力,这些良好的职业素质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过程中加以重点培养与灌输。

企业认为合适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偏好问题上,排在前八位的依次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产品购销存知识、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产品知识、质量管理知识、客户管理知识产品维护与保养知识。

在调查企业对毕业生需要了解的主要医疗器械产品类型这一问题上,调查结果排序为:医用电子仪器、放射影像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医用检验分析仪器、器械耗材类产品、手术室设备、医用光学仪器设备、医学影像及传输设备、洗胃机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等、物理治疗设备、齿科设备、体外诊断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有问卷补充说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营销知识就行,而对具体产品的掌握重要性程度不高,因为企业会对学生入职时进行专门的培训。

全文阅读

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医疗风险认知调查

摘 要: 作者旨在了解医学生、非医学生对医疗风险的认知情况,探讨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医学生的医疗风险意识,具体采用自制问卷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内容包括对医疗法律法规、医疗行为规范及对医疗风险的认知情况,结果表明:学生对医疗法规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很低,对医疗行为规范的掌握情况稍好,并未表现出不同专业间的差异;98.5%的调查对象表示医疗是高风险行业,95.4%的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可见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对医疗风险的认知程度低,急需将医疗风险教育贯穿于课堂于实践中。

关键词: 医疗风险 医学生 认知调查 意识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病人死亡、伤残后果的可能性。医疗风险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1]。作为准医务人员,医学生的医疗风险识别、防控及处理能力关系到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规范化执业,会影响到医疗纠纷的预防及医患关系的和谐。医学院校非医专业的同学大多走上医院的管理工作岗位,医疗风险管理能力是其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本调查旨在了解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医疗风险认知情况,以期为相关医学人文、医事法学课程提供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各年级各专业的在校学生是本次调查的对象。其中,男生357人,占38.6%,女生567人,占61.4%;医学生553人,占59.0%,医事法学分流方向54人,占6.0%,其他317人,占35.0%。

1.2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寝室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1份,有效回收率92.1%。

全文阅读

浅议高校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医疗保险专业作为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兴专业,其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全文阅读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1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相关主体对医学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医学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不够重视。根据调查,目前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35所高校中,绝大多数是具有医学教学资源和能力的院校。具体来说,其中有30所医学类院校(包括西医院校、中医院校),4所综合性大学(设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院部),以及1所财经院校(医学类课程教学主要由与其合作的医学院校承担)。相比于以上医学类院校中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或中西医临床、中药学等“主流”专业而言,医疗保险专业一般被定位为“涉医”专业,或“医学相关”专业,当面对有限的医学教育资源分配时,医疗保险专业就经常被忽视,相关的医学实验、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第二,授课老师不够重视。我们在与某校2003级到2009级医疗保险专业的39位毕业生代表座谈时了解到,部分医学类课程教师在给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授课时,会降低学习要求、减少授课内容,甚至部分课程直接选用专科教材,严重影响医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第三,学生自己不够重视。在学校和授课教师的双重影响下,医疗保险专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轻视医学类课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医学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医学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

许多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医疗保险专业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通过新专业的开办可以吸引更多生源。但是,一些院校在开办医疗保险专业时,为了尽早占得吸引优秀生源的先机,前期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调研,就匆匆提出专业开办申请。在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不完整的情况下,仓促开办医疗保险专业,其课程设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尤其是在设置专业性和系统性非常强的医学类课程时,问题更加严重。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些院校在设置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时,缺乏充分的、科学的论证,大多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课程设置,即通过借鉴较早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院校的培养方案,再根据本校现有师资来安排课程:有相关授课的教师就开设该门课程,如果没有就暂不开设,导致医疗保险专业核心的医学类课程缺失。例如,少数院校由于师资紧张或外聘教师管理难度大,类似于《医学影像学》或《诊断学》等对医疗保险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都不开设。这种“因人设课”“因人废课”情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削弱了医学类课程对医疗保险专业医疗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支持作用,导致医疗保险专业“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特色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1.3医学类课程安排合理性差

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思想政治、计算机基础等)、医学类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等)和经管类课程(保险学、保险法学、核保理赔、社会保障、卫生管理学等)三大板块构成[1]。从学科角度来看,医疗保险专业涉及到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要将医学类课程与其他学科板块课程进行融合,则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部分院校为了让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与经济管理类课程“彻底融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极致。例如,某校将医疗保险专业所开设的10门医学类课程,分散在从大一到大四上学期的7个学期中,这些课程之间穿插大量公共基础板块和经济管理板块课程。从形式上看,医学类课程与其它板块课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从本质上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打乱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类课程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得医学类课程学习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由于医学类课程一般由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而经济管理类课程一般由经管专业老师承担,多数院校这两类教师隶属于不同的教学院(部),分散安排各板块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要求标准都无法统一[2]。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很难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之间融合;没有很好的课程融合,也就难以保证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完善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全文阅读

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

摘要:我国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医疗需求对当今高职高专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对指导今后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培养以及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生 素质

1.高职高专医学生专业素质要求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护理和基层卫生工作。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需求,高职高专医学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更因为其从事的是卫生服务行业,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十分严格。所以高职高专教育中,需突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下简要介绍目前形势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

1.1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尚的品质是个人立身社会的基本要求,作为从事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的医疗工作者,必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这也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切实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思想品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2 良好的身心素质

好的身心素质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健康,也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高专医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不仅能使自己在面对病患时保持平衡的心态 ,冷静处理医疗问题,也能是患者感受到安宁的氛围,加速减轻病情,对医疗过程百利无一害。

全文阅读

浅析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摘 要]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医作为动物诊疗的重要人员,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基层地区,兽医的诊疗水平还不能满足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基层畜牧业发展的急迫需要。因此,本文以浅析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为题,对我国基层地区的兽医诊疗水平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对策。

[关键词] 基层地区 兽医诊疗 问题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96-01

前言

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动物养殖者。随着我国动物养殖人数的不断增多,基层的兽医面临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多,困难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好兽医现有的兽医诊疗水平与快速发展的畜牧业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动物诊疗相关人士的重要研究话题。我国的基层兽医在专业素质与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满足畜牧业平稳发展的需求。加强基层兽医诊疗水平受限原因的分析,开发加强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对策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现存问题分析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发展条件与现状不断变化,基层兽医人员面对的动物诊疗任务的种类与数量都在波动。加强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十分急迫,但基层兽医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就来对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

1.基层兽医动物诊疗的设备落后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兽医诊疗水平及对策

摘 要:畜牧业稳定发展,必须具备两点:科学管理,科学诊疗手法。在兽医诊疗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对动物疾病的诊疗水平的研究。而在实际畜牧业管理中,很多畜牧场存在诊疗水平落后的现象,尤其是基层畜牧兽医诊疗水平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改进,这主要是因为在基层畜牧兽医诊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设备落后、兽医素质水平低、动物与疾病的种类增加、兽医诊疗知识不更新等都是阻碍兽医诊疗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现状;问题;对策

预防与救治动物疾病是每一位兽医的职责与任务,只有全面提高兽医诊疗水平、配备全套先进诊疗设备、加强诊疗人员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并采用科学诊疗理论,实施有效的诊疗方法,才能更好的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以及提高治疗水平,加快动物恢复速度,促进畜牧业更好的发展。下面文章中将从基层兽医诊断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现今兽医诊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能够有效改善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对策。

一、基层兽医诊断现状分析

基层兽医诊疗手段与水平对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体现意义,但是由于很多人过于注重对人的健康诊疗水平研究,相比之下,动物疾病方面的研究却明显少了很多,尤其是基层兽医对动物疾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导致现实动物诊疗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下面就以比较明显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1、设备落后,诊疗人员素质水平低

基层兽医诊疗过程也需要具备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设备、技术、人员以及知识等方面都应该做到齐全、充分,甚至应该建立一个专属机构。然而在很多畜牧场中,对于动物诊疗方面不但缺少专门诊疗动物疾病的部门,在诊疗系统上也有明显的不足,先进医疗设备匮乏,只有一些比较普通的体温计、针管和输液管等医疗工具,而这些工具比较老年化,先进的专业设备严重稀缺,诊疗人员在对动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基本是靠以往的经验为判断依据,所采取的诊疗方式也不具备科学性,若是判断的对了病情也许能起到缓解的效果,若是判断结果不准确,则会出现救治无效,造成病情愈发严重的后果,设备落后、缺乏是拖累诊疗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同时诊疗人员素质水平也是影响动物疾病诊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畜牧场中,诊疗人员结构是由一些饲养员兼职组成,并不具备专业的诊疗能力,Χ物疾病诊疗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常常造成当动物患病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最终导致动物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特别是在我国基层地区,兽医诊疗人员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兽医未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多是从长辈那里学到的诊疗方法。在开展诊疗工作时,他们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疾病判断,容易造成误诊。很多兽医不愿意将自己诊疗的方法告诉给其他人,担心存在竞争对手,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我国基层兽医诊疗发展必然受阻。

全文阅读

新时期如何开展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摘 要:每个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强化当前的医务工作队伍素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对基层医务人员在新时期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能够给基层医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B

医学继续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而设置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务人员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医疗业务素质,那么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因而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

1.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和措施,尤其对医疗水平较差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加强继续教育对于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促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来说,继续教育对于基层医务人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技术和模式的变化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医学知识的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实践能力。二是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需要医务人员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2.落实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福利、薪酬较低,从事医务工作的医生护士本身的文化水平也较低,很多基层医务人员都是大专,甚至是中专出身,而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等出身的医务人员往往在大城市中的综合性医院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医务人员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就十分有限,需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在组织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补充、回顾专业知识,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其他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他科方面的基础疾病表现、诊断方法和初步的治疗方法等,以便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类疾病,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