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护理服务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精选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护理 细节 满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在医疗护理中病人和家属不但要求最好的医护质量同时也要求最好的医护服务,在平时的护理管理中,护士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护理工作的改进,以避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一、了解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医疗护理事业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服务质量的内涵也变得更加的丰富。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主要包括护理工作的医疗护理工作的效率、服务理念的更新、护理态度的转变、对病人的尊重和鼓励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医疗护理服务来说,首先要完善自我的形象,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充分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包括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在服务态度上要真诚,积极主动,在了解病人的需求的同事将医疗护理的服务内容介绍给病人。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了解沟通,重视病患对服务的需求,在沟通时注意沟通技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抓好细节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二、深刻理解医疗服务细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主题,想要把握这个主题,做好细节服务,医务人员就应该强素质、练内功、树形象、戒浮躁,充分了解和认识细节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不断的提高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医疗护理技术和沟通技巧,达到较高的医疗水平。在病人就医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尊重病人,还要充分的危害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病人就医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病人的想法,积极的解决病人心中的顾虑,解决病人的后顾之忧。我们要用医护人员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努力的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使其获得身心健康。

三、坚持好“一个中心”把握好“两个度”

1、“一个中心”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做为我们工作中的本质和核心。就我们的本职工作来说,“以人为本”是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核心,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教育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坚持把握这个主题、核心,紧紧围绕中心进行人文性的关怀,几级推行各项优质服务措施,认真做好服务中的相关因素,从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信仰等因素来满足每个病患的不同需求。

2、把握好“两个度”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两个度”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增加病人的忠诚度。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有两种途径:一是降低病人的期望值,通过制定一套与病人有效沟通的计划,使病人所期望的医疗服务水平与我院相等;二是提高病人的实际感知效果,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或超越病人的期望值。另外,医护人员还要积极的了解病人的隐性需求,从而可以积极主动的为病人解决其需求,达到提高病人对医院和医护的忠诚度。

四、加强医护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善细节服务的基本条件

1、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缺乏足够的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情况造成了目前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精神,从而不能更好的适应其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医院要为医务工作者在人文知识教育、人文道德教育等提高自身素质的知识上补上宝贵的一课,坚持做好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真正的学会对人的全面关怀和尊重。

2、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人必须受教育等。而在这里我们指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及其蕴含和延伸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通过教育和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通过长久的积累逐渐的内化为人的一种高尚的品质,并对自己和身边的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3、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使病人减轻痛苦,增加快乐。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学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不仅要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同时还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解决病人心灵上的痛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医护人员,在了解病人的需求的同时,还会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治疗,从而使病人放松情绪,积极、乐观、主动的去进行治疗。

总结:细节护理工作是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提升护理诚信度的先决条件。临床护理工作平凡、琐碎、繁杂,都是一些细小的事情的重复,即使做到了极致也不会惊天动地,但是我们却不能不重视。只要有一点的疏忽轻者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重者则人命关天。但是仅靠扩大医院的规模或提高技术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护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高细致、周到、贴心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主要涉及到医疗护理工作效率、服务理念更新、服务的及时性、尊重和鼓励病人的参与等多方面因素。据国际医院管理机构调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65%与医患之间的了解不够、沟通不畅有关[1],即没有在充分了解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2007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中日关系说了一句话“沟通从了解开始,让我们把爱和恨都放在一边来进行了解和沟通,就是有效的、愉快的沟通”。对医疗护理服务来说,首先完善自我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充分了解病人需求,不但满足其显性需要还要满足其隐性需要。在服务上态度真诚,积极主动,在了解病人的同时把医疗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介绍出去。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了解沟通,重视患者对服务的需求,注意沟通技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认真抓好细节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疗养院就不难做到。

2深刻理解医疗服务细节的内涵

医疗服务要想把握好“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做好细节服务,医务人员就应从戒浮躁、强素质、练内功、树形象、创一流方面达成共识[2],充分认识细节的内涵和重要性,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医疗护理技术以及恰到好处的沟通技巧,达到较高的诊断治疗水平。我们不仅尊重患者、爱护患者,而且要充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情患者的处境,了解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体恤患者的痛苦,用医务人员的爱心、细心及耐心结合疗养院的实际情况,努力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休养环境,使其获得身心健康。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理解了细节的深刻内涵。

3坚持好“一个中心”把握好“两个度”

3.1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是做好服务细节的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就医疗服务来说,“以人为本”是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核心。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坚持把握这个主题、这个核心,紧紧围绕中心进行人文性的关怀,积极推行各项优质服务措施,认真做好服务中的相关因素,按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信仰等个体差异来满足每个个体的不同需求。目前医疗服务的竞争关键在管理,管理的优势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走一条借鉴-结合-创新的服务之路,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3.2把握好“两个度”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就要把握好“两个度”,即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增加病人的忠诚度。要使病人满意有两种途径:一是降低病人的期望值,通过制定一套与病人的沟通计划,使病人所期望的医疗服务水准低于疗养院所提供的标准;二是提高病人的实际感知效果,通过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期望,满足甚至超越病人的期望值。同时,预测并满足病人的隐含需求,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后者。

总之,坚持“一个中心”和把握好“两个度”是医疗服务的前提、途径,同时也是服务的根本。

4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善细节服务的基本条件

4.1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目前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以至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事疗养院管理者应为医务工作者在人文知识教育、人文道德教育、疗养院文化建设、理解医学本质和生命的真正意义方面补上一课,坚持做好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学会对人的全面关怀与尊重。

4.2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人必须受教育等。我们指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及其蕴涵和拓展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与思维方式,通过教育、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4.3理解医学的本质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使病人减轻痛苦,增加快乐。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还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减轻病人心灵的痛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以深刻了解病人的个人需求,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工作中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此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5加强疗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疗服务细节的开展

疗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疗养院的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打造优秀的组织文化,树立环境育人观,加强激励机制,如组织参观学习,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放松医护人员的心情,加强凝集导向,使医务人员深刻领悟、体验、内化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先进的疗养院管理制度要强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人性化,疗养院提倡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规章制度里就应该积极营造利于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工作环境和分配机制,疗养院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制度里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疗养院提倡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在制度上应该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归根到底,细节是一种精神,蕴涵着责任与奉献;细节是一种动力,是智慧和能力的高度结合并需要加以修炼;细节是一种创造,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细节创造并促进竞争的激烈。疗养院要求员工履行义务的同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权利义务对等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才能真正认同和执行疗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最终将制度背后的价值和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自觉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将中心理念、细节管理理念贯穿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和疗养院形象塑造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杨大锁,马振华,潘淮宁,等.对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45-46,67.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护理 护理中心 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人口的基本健康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医生,护士,更频繁地接触社会,这是护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的印象。

1社区护理的特点

1.1以健康为中心。强调社区护理,健康促进,而不是简单的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它的中心任务是提高社区人口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2以社区整体人群为服务对象 个别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口目标,家庭和社区为基本服务单位,社区护士通过收集和整理的数据为主体的社区护理在社区医院临床护理分析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市民的健康状况。

1.3工作的长期性 住院病人一般相对较短的住院时间,护士只照顾他们住院期间的需求。社区护士常常独自面对特定的对象的访问和个人或家庭在社会各界的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特殊需要呵护,照顾,因而具有长期性。

1.4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医院临床护士经常工作的医生的建议,和社区护士准备,以适用于流行病学的方法,以识别高危人群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所以他们的工作更自主,独立也的指导下进行强。

2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在在的问题

2.1发展社区照顾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社区照顾服务应该是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承担者,它可以及时,方便,经济有效地提供服务,为被保险人,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保险基金。只有通过提高社区护理的建设,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的,良好的,高效的服务。但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也缺乏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护理服务人类健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科学和全面的认识。护理,促进健康。健康和疾病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相互转化。环境和相互依存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相关的。需要小心的是帮助人们获得健康最专业的。

2.2社区护理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社会照顾老人的加速,势必成为焦点的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但在我国,社区卫生和医疗机构羽翼未丰的社区照顾服务,特别是社区照顾的老人,有从而形成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制度化,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3支持政策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社区照顾服务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没有被列入医保定点机构,已经开展了家庭病床不包括在医疗保险的范围,造成了一些常见的疾病的患者,恢复期患者,慢性病患者恢复滞留在大医院。补偿机制不到位,卫生资源配置不当,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价格主管部门尚未及时出台。目前的护理问题:缺乏社会各界的关心意识,护理和人力资源的缺乏,医疗保健明显逆转,并不能反映价值的护士,护士发挥不了作用,而不是文章标题,护理工作模式滞后护士概念上的变化并没有按照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内容和地点的限制,主要局限在医院的护士,护理工作在原来的协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疾病,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意识薄弱的证据,缺乏自我保护措施[2]。

3建立优质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中心的管理

3.1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教育

社区服务目标,慢性病患者和老年患者,他们不仅遭受身体上的疾病,心理,往往是长期的疾病和焦虑,失望,甚至生活失去信心。我们要求护士必须有高度的同情心,热情周到的服务,并引导他们加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健康教育,同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要坚持的处方,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每季度,所以健康知识的普及,在社会上。

3.2实施家访,家庭开展基础护理,提供便捷服务

中风,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急性期已过,长期住院,家庭生活,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可以转移到社区,进行家庭访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家庭护理,以减轻压力。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在家中,根据需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褥疮护理,口腔护理,导尿,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操作。如家庭急救,康复护理,并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3]。

3.3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在社区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的需求的人口为基础的,主动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六位一体”的共同责任,各项目负责人集中的横截面为每个作业,团队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完成的工作。因此,要培养护士的建队精神,转变观念。计划管理结合护理部颁发的随机管理指标,控制标准,认真领会精神在日常工作信息的收集汇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了每月的焦点,每周安排。每个程序的实施,每名护士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承担,探索新的工作,及时反馈信息,重新规划相应的措施,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管理。社区要执行的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督下,医院护理部,护理制表量化和考核标准,采取每月抽查时,每月检查相结合的各种质量控制组,护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并奖励制度的实施,奖罚分明。护理质量控制人员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定期会议,安排传达的精神和要求的有关文件,反馈护理问题,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并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褚亚华. 浅谈社区护理工作模式[J]. 医学信息,2011,24(2):358.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 人员配置 护理服务 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社区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为了了解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提高社区护理的整体发展水平,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随机抽取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12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2.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制定,经护理人员和有关专家论证,反复修改而成。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社区护理服务情况及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二、结果

1.社区护理人员配置

(1)人员基本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偏小,职称和学历也较低。

(2)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和护士的比例为1:1.25(表2),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配备不齐。

2.社区护理服务开展情况(表3)

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为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开展最多的是医疗和健康教育,而康复则为最低。在医疗服务中,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开设了家庭护理项目服务的有11个(52.38%),开设了慢性病管理的有13个(61.91%)。

3.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他的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均没有进修学习。表4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愿意接受继续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1.人员配置不合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士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不当。表1显示,社区护理人员大部分为30岁以上,年龄比例不当;学历为中专,学历结构偏低;职称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职称结构不合理。表2显示医护比例只有1:1.25,而在国外医护比例达到1:5以上。由此可见,秦皇岛市社区护士数量不足,高素质人员较少。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护理人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严重制约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建议:加强社区护士配置,引进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充实到社区;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以继续教育为依托,进行社区护理的系统培训,促使她们尽快成长;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医学院校增设社区护理专业,专门培养社区护理需要的护理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社区护理服务范围较窄

社区护理工作面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护理服务工作也不再是单一的打针输液了,需要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理“六位一体”服务中只有医疗服务的提供是100%比例,其他各项护理服务提供得较少,甚至有些服务在有些卫生服务站还尚未开展。目前社区护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基本护理为主,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建议: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加强人群保健,尤其是社区重点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的保健;建立系统的健康检查体系,建立健康档案。

3.社区护士缺乏继续教育

秦皇岛市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较低,大部分为中专学历,是由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在校时课程较少涉及社区护理,因此毕业后很难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所以当前急需培训护理人员,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继续教育,制约了社区护士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更新。为了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健全社区护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体系,鼓励护士参与,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进而全面提升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建议:社区护士每两年到三级医院或医学院进修培训一次,提高技能,夯实基础知识,学习护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短期培训,针对社区护士年轻化的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补充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晓霞,王玲,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4(1).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51-02

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襄州区人民医院自2009年开始对所有在职的医务人员试行医德考评制度。几年的实践证明,执行这项制度,不仅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树立了行业新风,而且还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谐了医患关系。本文就有关医德考评方法、考评内容、结果应用和粗浅体会与大家交流。

1 考评方法

实行百分制,院内考评和院外考评各占50%的比重,一年为一个考评周期。

1.1 院内考评 按自我、科室、单位评价三个步骤进行。自我评价是个人根据考评标准,结合自己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得分。科室评价是科室考评小组根据考评标准对每个人日常的医德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得分。单位评价是医德考评领导小组组织各职能科室考评工作小组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根据考评标准对每位医务人员进行评价,得出医德考评单位评价得分。自我、科室、单位评价三项得分的平均值即为院内考评得分。

1.2 院外考评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每一位医务人员在一个考评周期内至少要有15名患者及家属填写的医德医风量化得分,取平均值。

2 考评内容及标准

2.1 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收到表扬信件、锦旗者加1分,最高不超过3分,获行政部门表彰的加1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每次扣2分,旷工每次扣10分,擅自离岗、串岗,每次扣5分。

2.2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保守医密 对待患者有厚此薄彼现象,被投诉扣5分,泄露患者的医密,造成不良影响的扣5分。

2.3 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无端受到患者及家属谩骂继续履行职责的加10分;上班着装不整洁、不佩戴胸牌,每次扣2分,有“生、冷、硬、顶、推、拖”现象经核实扣10分,与患者发生争吵,态度恶劣者,每次扣15分。

2.4 遵纪守法,廉洁行医 拒收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的“红包”等财物的,每次加1分,最高不超过5分;利用工作之便收受患者红包”、礼品及吃请者,扣30分,为患者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扣30分。

2.5 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违反价格政策,多收乱收扣5分,滥检查、滥用药扣20分,开大处方每次扣5分。

2.6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发现患者有不满情绪,能主动化解矛盾,维护科室声誉加5分。无正当理由不完成指令性任务、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扣10分,同事间闹不团结,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扣10分。

2.7 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开展新项目、新技术获行政部门表彰的,加5分;及时发现避免出现医疗差错加5分。发生一般差错扣3分,严重差错、造成不良影响扣15分,医疗事故扣30分。

2.8 查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 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或其亲友财物及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的;在医疗服务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的;违反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多收、乱收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隐匿、伪造或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在发生的医疗事故中负有完全或主要责任的;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或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医疗服务态度恶劣,造成社会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其他因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处分的[1]。

3 考评结果及运用

3.1 医德考评结果分四个等级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一般,69分以下为较差。有一项扣10分者,最高只能评到“良好”,有一项扣分达30分者或存在考评内容(2.8)中一种情况者,直接评为“较差”。

3.2 医德考评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促进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晋职晋级时纳入量化标准进行评审;考评结果为较差的不能发放绩效工资;结果为一般以下的(含一般)不能参与评先,实行一票否决;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才能参与年度考核的优秀评选资格。

4 实施体会

4.1 服务缺陷明显下降 通过实施医德考评这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护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满意度逐年上升。违规违纪、来信来访、服务缺陷投诉的人次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30多人次下降到2012年的5人次。

4.2 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通过医德考评,强化医德教育,这几年来,医院先后被授予“消费者满意单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先进单位”、“公用企事业诚信单位”等,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对医院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涌现出了“杰出健康卫士”、“人民的好医生”等先进模范人物,通过典型教育,弘扬正气,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医疗服务态度。

4.3 和谐了医患关系 仅在2012年我院就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140多面,感谢信30多封,退还红包60多人次。这些红旗、感谢信的背后,反映的是我院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改善的医护亲情服务、医患关系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反映的是我院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新象。

4.4 将医德考评纳入医院管理体系 医德考评的目的不是“评价”,而是考评的“表现形式”与医院“制度管理”的统一[2]。在实践中,我们研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公平的长效考评机制,不断创新对医疗人员的医德考评模式和方法,做到医德考评形式、内容、实效三统一,通过医德考评这个“造血”机制,推陈出新,使医院这个肌体,始终保持健康活力、勃勃生机。

4.5 考评工作存在的不足 由于患者医学知识的缺乏,对医务人员是否能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方面不能合理判断;患者不支持、不愿意参与打分;每位患者要接受多名护理人员的服务不好打分等,是造成院外考评不能有效进行的因素。个别医务人员对医德考评认识不够,不能正确对待考评而给自己打满分;个别考评小组人员,日常不注意搜集资料,年终考评时打分不真实等是造成院内考评不能客观反映医务人员的医德状况的因素。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考评实践中去不断地完善,摸索出操作性强、程序简化、以定性考评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细则考评标准。

综上所述,医德考评是为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3],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医德考评,来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01.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医护药联合查房;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163-05

实施整体护理,对护士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医学、护理、人文、心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以二甲评审工作和优质护理服务为契机,通过全院开展医护药联合查房,实施临床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促使责任护士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提升我院的护理服务理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院8个临床科室,合计护理人员145名,其中年龄分布:18~30岁93人,31~40岁38人,41岁以上14人。学历:本科23人,大专82人,中专40人;职称:副主任护师6人,主管16人,护师43人,护士80人。

1.2方法

采用实施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的医护药联合查房模式进行查房,开展时间为2015年6月~2016年8月,实验组为实施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的医护药联合查房方式42次,对照组为使用传统的医护分开查房方式42次。

1.2.1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的医护药联合查房的要求和医护的配合

1.2.1.1查房时间每个星期二下午2:30~5:30,每次查2个病例,每个病例床边查房25~30min,避开早上主管医生查房和护士给患者进行护理的时间。

1.2.1.2查房的人员

业务副院长、医务股、护理部、药剂科及院感办主任、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管床医生、上级医生、管床护士、护理组长。

1.2.1.3参加查房者的站位管床医生、管床护士及责任组长携带病例车站于患者的右侧,便于给于患者体格检查,科室主任和护士站于左侧,利于询问患者和指导医护人员,其余参与查房的院长、主任及科室人员站于床尾。

1.2.1.4查房的形式及方法

(1)由医务股当天上午随机抽取两例患者,参加查房人员准时参加查房,由科室提前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争取病人的理解和配合,并填写好《查房病例基本情况表》,于检查当天下午交给检查组。

(2)床边查房医护汇报病情:①每例患者都先由管床医生汇报患者病情、诊断鉴别、生理病理特点、实验室和辅助检查(阳性结果)、治疗方案等,上级医生提出诊疗指导意见。②管床护士按照临床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14项内容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进行查房,主要是从患者入院护理,协助医生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护患者,提出护理诊断,为增强治疗成效,准确执行诊疗计划和医嘱,确保疗效与安全,为患者提供个体生活护理,合理安排患者,增M患者舒适,关注患者安全、疗效和心理,并督导患者康复训练,提供以患者感受为主导的改善服务,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做好出院随访和延续护理。根据患者现有的主要症状、具体的临床表现及潜在的并发症等问题提出护理措施,并评价护理效果,护理组长提出护理指导意见,护士长对护理现存重点疑难问题修订诊疗计划,解决护理诊断难,准确性差的问题。③科室主任对医护指导汇总,院长根据患者的病情询问患者或家属有关病情的愈合、患者对科室医护人员的满意情况及患者的意见或建议。④床边查房结束后,全体人员返回办公室进行病例点评,由医疗、护理、药剂部门主任进行点评,汇总上次查房存在问题的改进成效及本次查房亮点,查找主要存在问题,院长进行查房总结,结束后科室上报书面整改方案,下次查房进行评价。

1.3评价指标

(1)根据二甲医院评审工作标准和优质护理服务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责任护士对患者分级护理落实情况:包含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质量,护理诊断、护理重点、护理效果评价及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等;(2)抽考管床护士的基础操作项目的规范性和标准化;(3)抽问或闭卷考核科室5名护士核心制度及专科知识掌握情况;(4)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2.1查房模式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及整体责任制管床能力的比较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及整体责任制管床能力明显提高:由护理部和护理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考核小组,制定患者的责任制护理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各科室按分级护理原则(特级、一级、二级及三级护理),实施期间合计调查250例患者(含查房的42例患者),与未实行临床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的医护药联合查房前的同期考核结果作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

2.2查房模式实施前后护士对操作标准规范化,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比较

由护理部制作考试试卷,按照操作标准考核操作,每次查房抽考理论3名护士,操作2名,见表2。结果表明,与同期未开展联合查房做对比,考核结果作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

2.3查房模式实施前后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通过实施临床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的医护药联合查房,一年内每个季度对全院住院每个科室发放10份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全年合计250份,回收率为100%,与同期未开展联合查房作对比,由表3可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医护药联合查房提高护士的责任制护理能力

责任护士对主管患者实施临床诊疗护理全过程服务,对患者由入院到出院指导落实整体护理,主要是对患者做好入院护理,接诊护士协助医生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护患者,根据患者症状或体征提出护理诊断,落实护理措施,为使患者增强治疗成效,护士认真准确执行诊疗计划和医嘱,确保疗效与安全,并对疑难危重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处置、生活护理、教育指导、心理护理、功能训练等并由责任组长负责评价,管床护士的护理计划、护理效果及关注护理重点,指导患者使用激素、抗菌药物和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并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安排患者生活护理提供教育指导,同时关注患者安全、疗效和心理,并督导患者康复训练,提供以患者感受为主导的改善服务,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做好出院随访和延续护理。通过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落实护理措施,增加专业知识的组织能力,培养护士观察分析能力。联合查房的同时,医生病历分析、病理生理知识、鉴别诊断分析等,提高护士专业知识。药学知识讲解提高护士的药理知识,掌握药剂的作用和副作用。护士可以动态掌握患者的疾病变化,医生的治疗动态,特殊检查情况,在医护沟通中,随时与医生讨论病情,提高护士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的护理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护理,达到满意的护理效果。

3.2医护联合查房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

多学科联合查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专业培训方式,帮助护士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护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医护联合查房,医生的讲解,使护士能够跟随着医生的的临床思维,对病例进行分析、判断,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治疗方案,明确病情观察重点,促使护士加深对专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效地实施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以实施诊疗护理服务全过程的查房模式汇报病史,提出护理诊断,个性化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成效,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和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同时通过科主任的点评和指导,护士在活生生的个案中得到大量专业知识的补充,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及对患者的评估和判断能力均得到提高。护士的专科化程度和专科能力有助于赢得医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建立合作式医护关系和工作模式的基础。

医护联合查房使患者或医护保持良好的关系,患者在住院后,心情会随着治疗情况而波动,传统的医护分开查房,医生没有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护士发现患者情绪有变,但大量繁杂的工作容易导致遗忘要向医生报告,医护人员就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显得比较被动。

3.3医护联合查房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医护联合查房打破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格局,重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崭新工作格局。医生护士分开的查房模式,护士在床边交接班,医生查房时护士往往在别的病房交接或忙于其他护理事情,当患者需要急复查检查或患者有关护理的动态数据时,要找护士,从而影响落实医嘱的及时性,造成医生认为护士处理不积极,影响患者康复。避免医生对护理工作的误解,了解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使医护之间实现更好的配合。

医护双方共同管理自己的患者的联合查房,而且护士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全过程护理服务,能和医生一起对同一个患者进行全面信息交流。医生动态了解患者心理、精神状态、饮食、生命体征变化等,收集和综合判断护士对病情评估、分析、需要o理关注的重点,护理工作建议等,增进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使医护合作默契,提高医生对护士的信任度。另外,医护联合查房,可以使护士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医生的治疗方案、特殊检查及用药等情况,并主动执行医嘱,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改变护士机器性执行医嘱的被动局面。

3.4医护联合查房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在传统的查房过程中,医护分开造成很多诊查和病史的采集使重复的,这也无形增加了查房的时间,影响护理工作的进度,而且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容易对护理工作产生不满,或者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与患者的解释不一致时,患者容易造成误解,并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地位。通过医护药联合查房,医生和护士查阅资料或咨询上级医护人员,护士在查房过程中与医生的诊疗思路一致,帮助患者解决疑难的问题,更利于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间的和平融洽共处,而患者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自然提高。联合查房结束后,护士与医生已取得充分的沟通,熟悉治疗方案,明确护理目标,为患者解答疑惑,提高质量的效率。

3.5医护联合查房是在职护士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甲评审工作标准中,护士需要学量的制度、规范、指引或常规,掌握操作技能,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需要掌握大量的、全新的知识,而护士在医院工作受各种条件限制,每个护士能获得学习的机会不多。通过查房,对护士形成压力,也是学习动力,督促护士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接受继续教育,与同行交流探讨,主动获得新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在二甲工作和优质护理服务中必须掌握的,是给予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护理全过程服务的学习途径。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SF-36 LHFQ;生存质量;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CHF老年患者不断恶化的症状、体能的下降、治疗的副作用、反复住院以及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都造成自我管理水平低下。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CHF老年患者的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这对减轻和控制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对我院2011年1月~10月2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续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于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诊断为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1.2诊断标准参照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1]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1.3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60~80岁;③NYHA分级为II级;④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发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等心血管疾病;⑤患者有独立行为能力者;⑥患者同意配合观察且依从性较好,能坚持6个月者。

1.4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或其它原因而无法交流;②其它对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的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COPD、严重肝肾疾病、脑卒中、糖尿病等;③3个月内有较大的外科手术史者;④不愿意参加本试验者。

1.5病例分组及干预措施所入选病例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

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观察组患者在详细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与认识,如何加强日常保健并防止疾病发展,给患者以信心。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给予患者正确的帮助及贴心的照顾,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恢复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指导:饮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告知患者CHF的饮食应清淡、低热量、不产气、足量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少量多餐。根据病情适当控制含钠食物,以防钠盐摄入过多致体液潴留而增加心脏负担,摄盐量在 5g/d 以下,限制腌制食品、面包、苏打水等,可用 醋、椒等调味料增进食欲。水量限制在1000~1500ml/d,患者准确记录每日出入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等。③活动指导:指导患者限制活动的原则:Ⅱ级心衰限制体力活动。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等。要掌握活动量,以不感到乏力为宜,如有心慌、气急和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肺淤血。④健康宣教: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加减药物,以免影响疗效,从而增强治疗的依从性。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被传染,出现感染先兆及时治疗。做好皮肤护理。

1.6观察指标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心功能不全QOL量表(LHFQ)。两组患者于观察开始前和6个月后各填写SF-36量表、LHFQ量表一次。

1.7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生存质量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1.8脱落病例的处理患者因非病情原因而不同意继续配合者,按脱落处理,不纳入数据统计。因患者病情原因而不同意继续观察者,数据按最差值处理。

2结果

2.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共54例,治疗组、对照组各27例。疗程结束时,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非病情原因而脱落。

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1.12±5.8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中学16人,大学及以上2例;医疗费用:医保及新农合者22例,自费者5例;原发病为冠心病者17例,高血压病1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程3.5~12年,平均病程(7.65±2.51)年。SF-36量表的生理总分(PCS)、心理总分(MCS)及心功能不全QOL量表(LHFQ)评分,见表1~3。

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44±5.7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中学15例,大学及以上4例;医疗费用:医保及新农合者20例,自费者7例;原发病为冠心病者16例,高血压病10例;风心病者1例;CHF病程4~11年,平均病程(8.41±1.97)年。PCS、MCS及LHFQ得分,见表1~3。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原发疾病、病程及治疗前的PCS、MCS和LHFQ得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CS、MCS、LHFQ得分比较由表1~3可以看出,经6个月观察之后,两组患者的各自PCS、MCS及LHFQ得分均分别优于6个月前得分,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PCS、MCS、LHFQ得分比较由表1~3可以看出,经6个月观察之后,观察组的PCS、MCS及LHFQ得分均优于对照组的相应得分,经统计学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心衰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衰患病率为0.9%,按计算约有400万心衰患者[1,2]。我国CHF患病率尽管低于发达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CHF对我国仍然是巨大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3]。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心衰年死亡率的确切数据,但历经3年的回顾性调研显示,住院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为8.9%,明显高于同期住院心血管病患者总死亡率,而且心衰死亡平均年龄仅66.4岁[4]。

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长期的慢性病程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治疗C H F 是对心脏疾病干预治疗的最后机会,但不良反应及经济条件常限制药物长期规范的应用,患者往往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判断治疗效果,最终没能得到系统有效的治疗[3]。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基层地区群众尤其是老龄人群对医学知识相对了解较少,对慢性心衰的危害性及持续治疗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并且在居家时,对医嘱遵从较差。所以,我们探索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SF-36量表是一个普适性测定量表,共8个领域,36个条目。SF-36量表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群的生存质量测定、临床试验效果评价以及卫生政策评估等领域[5]。LHFQ操作简便,是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QOL的专用生存质量量表,是临床心功能不全病情的评价和预防治疗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的性能良好的标准化工具。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6]。

我们的观察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6个月之后,两组患者的PCS、MCS、LHFQ评分较观察前都有明显改善。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经过较为系统的治疗和出院指导后,慢性心衰的躯体症状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减轻患者心理的压力;而心理压力的缓解又为躯体症状的更好地改善打下了基础。

由于慢性心衰病程漫长,对老年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和自我管理是个重大考验,而基层的患者恰恰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为此,我们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了每月一次定期的后续护理服务,以期能促进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通过6个月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PCS、MCS、LHF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应评分。这表明对老年性慢性心衰患者通过定期持续的后续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定期护理指导,对老年患者心理上是一种巨大的安慰和鼓励,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老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的心衰管理模式对心衰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在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7]。

我们的研究提示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出院后续医疗护理服务可以是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6.

[3]钱俊峰.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5):700-703.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450-454.

[5]方积乾主编.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居家舒缓疗护;社区护士;家庭医生

舒缓疗护服务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开展社区居家舒缓疗护服务“是卫生惠民服务工程,也是突出公益性的表现”[1],同时还能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2]。本研究在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了居家晚期肿瘤患者的舒缓疗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6月本社区居家晚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①愿意参加本研究;②病理检查确诊为癌症;③意识清楚,能够正常交流;④卡氏(K arnofsky,KPS)评分≤70的晚期肿瘤患者;⑤有固定家属照顾。排除条件:①卡氏(K arnofsky,KPS)评分>70分;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③有严重的不可控制的感染。符合条件的患者41例。患者家属中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3.47±7.64)岁。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由社区护士、家庭医生等组成舒缓疗护小组,对入组对象进行舒缓疗护。干预的内容主要是对患者家属进行舒缓疗护知识宣教和生活护理技能指导,每位患者及家属干预时间为3个月,第1个月1次/w上门服务,第2个月起上门1次/2w,期间根据需要进行电话随访。

1.2.2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问卷,主要内容为,①患者家属舒缓疗护相关知识知晓率:内容包括舒缓疗护的意义、舒缓疗护主要工作内容;疼痛评估方法、非药物减轻疼痛的技巧,止痛药物使用原则,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简单的疏导方法共7项内容(每项4个条目,赋值:“掌握”4分,“了解”3分,“部分了解”2分,“不清楚”0分)总分63分,≥50分为合格。②舒缓疗护生活护理技能合格率:由翻身、拍背方法;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及饮食、大小便观察和护理14项内容(每项4个条目,赋值:“掌握”4分,“了解”3分,“部分了解”2分,“不清楚”0分),总分98分。≥78分为合格。③患者及家属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满意度:您的家庭医生、家庭护士是谁,他们的联系方式及服务态度、服务能力的评价共5项(知晓家庭医生、家庭护士是谁及联系方式共2个条目,赋值:“知道”2分,“不知道”0分)。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的评价(共3个条目,赋值:“满意”4分,“比较满意”3分,“不满意”0分),共43分,≥26分为合格。④患者舒适度评估内容包括疼痛控制、舒适程度、环境、家属关心程度、口腔舒适、饮食满意、皮肤清洁舒适、心愿实现8部分(各部分3条目,分别赋值“满意”4分,“比较满意”3分,“不满意”0分),共56分,≥34分为合格。制定并实施研究质量的控制方法,安排专人对研究资料进行复查和核查。护理技能的评分是护士观看其具体操作情况按标准进行评分。

1.3数据处理 运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

对居家晚期肿瘤患者实施舒缓疗护,干预前后比较结果见表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加强患者家属舒缓疗护知识宣教,能有效提高对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效果。在开展居家舒缓疗护服务中,护理人员应重视对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家属在了解舒缓疗护的意义、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配合社区医务人员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在患者临终期,家属比患者本人更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3]晚期肿瘤患者除了身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痛苦的同时,应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居家患者来说,家属是患者主要的心理关怀实施者,当家属知晓了患者濒死阶段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及简单的处置方法后,家属以良好的情绪陪伴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将给与患者精神上极大的安慰。

3.2以家庭医生制服务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较高。家庭医生是为社区居民开展长期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的守护人,家庭医生制的服务模式已逐步形成。社区护士作为家庭医生助理开展工作。在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共同参与居家晚期肿瘤患者舒缓疗护的同时,宣传家庭医生制的服务模式、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及联系方式等,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从而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Higginson I J,Sen-Gupta G J A.Place of care in advance dcancer: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patient preferences[J].J Palliat Med,2000,3(3):287-300.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疗矛盾 医疗服务态度 医患关系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R - 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医院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医患矛盾逐渐增多,对医疗工作的开展、医院正常运行管理及患者就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医疗是民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找到影响医患关系的的相关因素,对症下药,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医疗服务态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医患关系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临时性人际关系,对医患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医患关系指医生和患者两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一方,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患者健康利益有直接关系的一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1]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要医疗行为存在,医患关系就成立,医患矛盾就不可避免。要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及医患矛盾,通过矛盾的化解来促进医疗体制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要重视医患矛盾所带来的积极意义。[2]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乃至医患冲突、医疗纠纷的诱因有很多,是由医、患双方共同造成的。由于患者面向全社会,群体庞大且个体差异性大,无法对其进行管理,是不可控制的,所以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对策中,只将医务一方作为研究对象。影响医患关系最为直接的两个原因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医疗质量。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恶劣、医疗质量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都会破坏和谐医患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医患关系也随之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思想使传统的以医生为主导的医患关系模式受到严重质疑,医患关系从主导与被动的关系向更加平等的供需关系转变。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态度上。

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患关系。过去常常是医生盛气凌人,患者小心谨慎,敢怒不敢言;如今医患关系转变,患者地位提升,不再容忍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上的缺陷,而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平等意识滞后,服务态度未及时转变,成为引起患者不满和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应针对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服务态度方面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制定服务标准,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

二、医务人员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一)不重视与患者沟通,态度冷淡,语言简略生硬

部分医生在给患者诊病时惜字如金,不与患者沟通,表现独断,对患者的病因、病情、治疗方案交代不详细,对患者的疑问敷衍作答,缺乏耐心。[3]一些医护人员在给病人治疗和检查时态度十分冷淡,面无表情,将给病人治疗当做一种任务,以完成任务为标准。更有甚者,对于一些患者因为疼痛而发出的或是提出什么要求还会大声呵斥。对待患者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无视患者的痛苦,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二)语言情绪化明显,用语随意

部分医务人员将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尤其是负面情绪,不注意克制和收敛,甚至将患者作为出气对象,引起患者的不满。对患者病情的解释与指导用语随意,不科学、不规范,引发患者的信任危机。[4]

(三)动作粗鲁

一些医护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认真、仔细,动作粗鲁,一味求快,而不是温柔、细致地给病人诊治,经常因为粗鲁的动作触碰到患者的伤口等增加患者的痛楚,或是在给患者发药、开单据时不能礼貌地递给患者,而是扔给患者,给患者留下较差的印象。[5]

三、医疗服务态度差的原因分析

(一)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压力大

医生的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会因为患者病情的恶化而加班,一些医疗技术比较高的医生一天可能会安排几台手术,急诊医生夜间还要安排值班,因此医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加上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要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责任重大,承受着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压力。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医生很可能因为已经很累了,或是为接下来的工作心理存在一定的紧张现象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应对患者,导致服务态度较差。

(二)患者原因

一些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钱就是上帝,在接受诊治的过程中完全不体谅医生的感受,对医护人员颐指气使,提一些不合理的服务要求,造成医护人员心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服务态度。还有一些患者不听从医生的安排,不配合治疗,导致医务人员不能与其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还有极少一部分患者及其家属暴力就医,稍有不满就大打出手,甚至利用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恶意索赔、威胁勒索,加剧了医患矛盾。

(三)服务制度不完善

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淡薄是一种普遍现象,医院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进行规范和考核,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服务态度存在问题。没有相关的考核来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进行约束和督促,医护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时,就会出现医疗服务态度不佳,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医疗服务态度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在逐渐提高,人们在对医生的医疗技术认可的基础上,对于医院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在医学生培养阶段加强服务意识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输送医学人才的重要责任,应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他们既具备精湛的艺术,又有较高的人文修养,时刻教育学生“医者仁心”,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良好医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应结合实例,展开情节式教学,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意识,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提升医护人员服务意识

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院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不仅关系着患者在就诊时的体验,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患者已经不单单是要求医护人员按部就班地进行治疗,而是希望医生能详细解释自己的病情,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态度温和、工作仔细,以便于在治疗期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能达到最佳,从而提升治疗的效率。

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医护人员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人员,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就医体验和心情,同时医护人员的耐心、仔细等优秀品质还可以促进自己医疗水平的提升,防止在治疗的过程当中由于粗心、慌忙等造成的误诊和病情特征的观察遗漏等情况。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一些老年患者或是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面临医护人员恶劣态度的时,不仅会造成心情不佳,还有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恶化等情况。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会造成患者就医过程出现不愉快,增加医患矛盾,另外也会造成患者的流失,医院应该积极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也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在治疗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就医体验。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详细讲解病人的病情,避免出现不耐烦的情绪,要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根据病人的病情科学合理地检查,合理收费,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概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三)医院应主动构建良好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监督制度

医院应该构建良好的服务环境,引导医护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引导医护人员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首先医院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向医护人员灌输服务态度的重要性,让医护人员明白提升服务质量与病人康复以及医院信誉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提升。医院要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并要求所有医护人员熟知服务标准的内容,加强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监督,定期对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并将之与医护人员的绩效相结合,督促医护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

在出现医患纠纷时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惩罚医生,首先要详细了解医患纠纷的原因,确定责任是否在医生身上,确定是由于医生的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应该给予医生批评和教育,让医生明白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的可贵,正确引导医生改善自己的态度。同时完善的医院的投诉机制,对于医患矛盾及时处理,根据患者的投诉意见对内部工作进行调整,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改善当前的服务状态。

(四)合理科室设置,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压力

经调查,医生服务态度不好很大原因是由于工作过于繁忙,工作负荷大,工作压力大,因此医院在安排科室工作量和值班情况时要充分考虑医务人员的自身情况,要合理安排医生的工作和值班时间,帮助医生改善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6]

(五)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人文素质再教育

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医院要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过硬的专业技术是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医护人员不能忽视自身人文修养的培养与提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患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一些与医学形成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也必须了解掌握,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化,提升人文精神,关爱患者。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较高的人文修养是良好服务态度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医院可以定期开办讲座,树立医德典范,评比服务态度标兵,构建良好的医院服务氛围。

总之,在新形势下,医患关系已转变为指导与合作型关系,患者更加注重自己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主体平等性,从医务人员角度来优化医患关系,必须要增加与患者的信息交流,采取因人而异的沟通方式,增强服务意识。院方也应完善医患关系的监督机制,检测医疗服务质量,对医务人员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郝艳华,吴群红等.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04):44- 46.

[2] 钱治淮,戴晓支.浅议医患关系及医患冲突[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0):60.

[3] 王立波,张东航等,浅谈医患关系的协调与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08):45- 46.

[4] 张月秦.因护士不良服务态度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03):358- 359.

医疗护理服务范文第10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