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患关系论文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医院医患关系论文

1加强对学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在基础部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多以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主,医学心理学及医学论理学通常是作为选修课来学,因此在医学生的潜意识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临床课程的学习是与患者的配合分不开的,临床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也与具体的患者有很大关系,有很多时候,在实习期间学到的病例可以终生难忘,并且可能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因此,应该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体方法可分为:

1.1增加医德教育课程

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临床之前安排专门课时学习医德、医风,增加爱伤意识教育,一切为患者着想,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开展“如果我是患者会怎样?”的讨论,观看有关医德教育的影片等等。

1.2请医学专家讲座

在医学生刚刚进入临床的初期,分次邀请医学专家开展讲座,通过老一辈专家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了解作为一名医生应该面临的专业性、社会性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心理上有一个适应过程。

1.3请社会工作者讲座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有所增加,从目前医疗服务过程的总体上讲,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医疗服务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讲座可以使学生们了解社会大环境及医疗小环境,更多地让他们知道如何处理临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全文阅读

内经医患关系论文

1“工为标”:医生的视角

《内经》的医患关系模式,以病人为本,“标本相得”,即重视医生的诊疗与病人的病情相应合。标本相得,“标”先于“本”,强调在就医活动中所构建的医患关系,医生的诊疗是这种临时而特殊关系建立的必须条件。《说文解字》:“医,治病工也。”医生由于诊疗技艺水平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内经》将医生分为上工、中工、下工三个等级,或者良工与粗工(愚医)对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划分了对上工、中工、下工技术水准的衡量标准:“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内经》中10次提到“上工”,“上工”在“术”与“德”方面均有非凡造诣。治病时能够做到“十全九”,首先得益于上工具备广博的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其次,上工通过反躬内省,长养自己的德行,有着由凡转圣的人生砥砺。中国古人修身养性重视“内省”,强调君子当改过、慎独、修身,不见、不归咎他人之过,惟在长养己之正气。《内经》论述医生长养己德、己能,沿袭了中国文化的“内省”模式。医生不能成长为“上工”,应该反思自己在诊病、治疗过程中的失误,并加强学习,改正过失。《内经》中有两篇专论医生过失的文章,即《素问•疏五过论》和《素问•徵四失论》。《素问•疏五过论》从5个方面言说医生的过失。这些过失的产生都是由于医生“受术不通,人事不明”。《素问•徵四失论》指出,医生临证过程中常犯的4种过失,认为医生之所以治病不能十全,是因为“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如果医生能够通达医理,揆度阴阳,以外揣内,详察病候,才可能行医天下。古代医生治病遵循“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诊疗模式,按照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用刺灸、药物、砭石、祝由等方法进行治疗。在进行四诊的时候,需要医生有敏锐的洞察、明智的判断、娴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精于望闻问切,察色、闻声、切脉,望而知病位,听而知病苦,切而知病因、病主,以做到诊不失察,治之无过。医生能够做到见色知病,这是“明”;能够做到按脉知病,谓之“神”;能够做到问病知处,叫做“工”。作为医生能够做到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就已经达到上工的水平。在治病过程中,医生要掌握治疗的原则: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候论》);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做到“无后其时”(《素问•玉机真藏论》)。上工治病要做到视病于无形,见微知著,以先见三部九候之气,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除了重视医生的诊疗以外,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服务宗旨是为病人,医生所治的是生病的人。为能够达到“标本已得,邪气乃服”的效果,医生的所有诊疗活动要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这就需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求诊,医患关系一旦确立,医生与病人之间就成为对立统一关系。成功的医患关系应该由对立走向统一,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与患者积极而全面的沟通,通过望闻问切,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机、症状、心理、期望等,为病人分析病情,讲解疾病的转归,交代注意事项,在思想认识上达到统一。医患关系和谐,医生与病人就会达到统一;医患关系不和谐,双方则走向对立甚至出现医患纠纷。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病人信任医生。病人相信医生,愿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内经》时代病人治病,一般是请医生到家诊治,病人对所请的医生会有所了解,医生在德行和技术方面能够取信于患者和家属。在诊疗的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开放式的,医生的诊断治疗过程都暴露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视野之中。望闻问切的时候,医生会与患者耐心交流,悉心沟通,为建立医患信任奠定了基础。诊病的时候,医生对病人高度负责,为全面而真实地掌握病人的病情,医生要做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素问•移精变气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够全面告知医生病情,有利于诊断和治疗的进行。《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就是说医生要对患者进行悉心开导和解释,使病人了解并遵从医嘱,创造适宜的疗病环境等。医生通过自身的精进,人人皆可以成为“上工”。《内经》所塑造的“上工”形象深入人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所言的大医,从“术”与“德”两方面丰满了上工的形象。至此,“大医”成为医生的理想人格,成为有良知医生的毕生追求。

2“病为本”:患者的视角

“病为本,工为标”。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自觉履行“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尊重和信任医务人员,主动配合与参与治疗”等患者应该履行的义务。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的密切合作。《素问•汤液醪醴论》讲到,即使医生的诊断、治疗皆得法,并与患者像亲戚兄弟一样相处,每日都能观察患者音声、五色的变化,但是却不能治愈疾病,原因就是患者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积极配合治疗,未能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所以《内经》指出“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病人身体的康复,医生的治疗是外因,患者正气的恢复,患者的理解、信任、支持与积极配合等则属于内因。《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对于疾病,如果病人不愿意治疗,医生主动治疗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面对患者,医生不仅要治当下的疾病,更需治生病的人,应将治病与治人、治身与治心统一起来,既治疗疾病,更要恢复病人的精气神,调畅病人的情志,使病人身心健康和谐。《素问•疏五过论》言,医生治病应当了解病人社会地位的变迁,生活境遇的变化。对于先贵后贱、始富后贫的病人,医生要致力于转变病人的精神,精神不能恢复,则“病不能移,医事不行”。病人精神的转变,除了医生的说服、开导以外,病人的主观意志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转则病转,病人的配合、参与及改变,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除了生病及时求医治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养生保健,发挥“治未病”的主体性。《素问•上古天真论》并不讲如何治病,而是讲人之病苦、病苦之因以及应对病苦的方法———养生。人们要遵循圣人的教导,从形、气、神3方面调养身心,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此方可终其天年。《内经》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言说了怎样养生,以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3《内经》医患关系模式的意义

医患关系是医学活动中形成的必然关系。受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内经》重视医患关系的和谐,建构了“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的医患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对患者和医生都有要求。患者要理解、信任、尊重医生,并积极支持、配合医生的治疗,发挥治病、康复的主观能动性。医生要具备慈悲之心,推己及人之胸怀,关爱病人,重视生命。当今时代,医学科学技术昌明,而医患关系却不再和谐。审视当下的医患关系,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医患之间的不信任等为医患关系种下了恶因。如何提高医生的诊疗技术及医德,如何让病人能够理解、信任、尊重医生,需要从医生的视角来严格要求医生,同时要求患者尊重、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内经》认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的医患关系模式,重视医生的内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医生严格要求自己,从医技、医德、医容、医言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以病人为本,以赤诚之心一心救治,于己、于人无愧于心,则可以免除诸多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反之,对于一个爱护病人,医技、医德都很好的医生,大多数病人又怎能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不配合呢?“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医生要获得病人的尊重与信任,就要先做好自己,从术与德两方面完善自我。《内经》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不仅属于《内经》时代和中国传统医学独尊的时代,即使在当代,仍然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内经》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基础是医患之间的互信,这就为现代医患关系互信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内经》“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的医患关系模式,强调以病人为本的医学宗旨。为体现以病人为本,需要医生从技术和德行两方面完善自我,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潘秋平 刘理想 单位: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全文阅读

关于中医医德的医患关系论文

1医患关系现状

现代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医学的科研成果更是不胜枚举,这就使得一些医生过度依赖医疗器械,过分重视检查单上的结果,却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产生一种医生只是在检查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的感觉。这样的情况就使得病人只能从医生那里得到客观的检查结果,却无法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科技在进步的同时,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使得一些医生过分重视经济效益,甚至有一些医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在为病人治病时,向病人推销某些药物,甚至夸大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不得不为治疗付出更多的花费,也有医生对贫富患者区别对待只为达到经济目的。医生做出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使得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加难以实现。在查阅一系列相关报道时,我发现中医的医患纠纷事件相较于西医少了很多。实际上经过分析,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确实具有较大优势。

2中医处理医患关系的优势

中医观念中,中医诊治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像西医那样诊治人生的病,这就表明中医所关注的是人的整体,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是多个方面。除去病人的病痛之外,中医也关注病人的情绪,精神等方面。中医理论中有人的情志与人的脏腑相对应的观点,有“五志”亦可治病的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情志来对疾病做出诊断。中医除诊治病人当前的疾病以外,还注重治未病,即预防病人将来会出现的健康问题,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之后可以保持长期的健康状态。中医诊治病人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问诊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医很关注与病人的交流,对病人也很有耐心。因而病人能够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并且获得情感上的安慰。针灸,拔罐,按摩等非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病痛如落枕,就可以通过非药物疗法获得良好有效的效果。不通过服药就可以在段时间内得到治愈,那么病人对中医的抵触情绪就少一些。中医观念中,中医是以草木之性纠人体之偏,因此大部分中医药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较少,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自然病人对医生的不满就少了。中医治愈奇病怪病的案例和报道很多,这使得人们对抱有的中医的信心和希望也更多,那么医患关系就可以相对和谐。这些是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具有优势的部分原因。

3中医处理医患关系具备优势的原因

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具备优势的原因在于其中所蕴含的高尚医德。中医认为“医乃仁术”,中医是“仁”与“术”的统一和融合。“仁”是传统儒家思想重要组成成分。孔子曰“仁者爱人”“欲己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医的“仁”字,就是要求医者要具备崇高的个人道德,有仁爱之心,关心爱护病人。中医“三仁”教育理念中“仁德”便是要求行医者心中怀仁,有高尚的品德。《物理论》曰“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这更是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不具备仁爱之心便无法承担医者的大任。“术”即医术,是行医者治病救人的能力水平。《医暇危言》中说”医者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节,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较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这其中就表达了对医者医术的要求,没有治病救人的技艺怎能称之为医者。医术是医者治病救人的基础,而仁术则是医者行医的宗旨和前提。医生是一个将”仁“与”术“紧密结合的职业。一个好医生要将高尚的个人道德与精湛的行医技艺相融合,才能处理好医患关系。医生的个人道德即是医生的医德。医德是医生诊治病人,帮助病人减轻病痛的基本道德品质,是医生做大限度发挥其医术的必要条件,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医医德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提出“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中医观念中对人的重视。古代名医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剂之,德逾于此“中医关注生命,重视生命,尊重生命。不仅如此,中医医德中也包含了强烈的平等意识,《千金要方》中提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至想。”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医者救死扶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病人,都要尽心医治,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言医》中说“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尽心力,以固万一之可生。“中医重视生命,尊重生命。平等的对待生命,同时也珍惜是生命。生命无价。行医之时,无论病可不可治疗,中医都不会轻易放弃,都会尽全力挽救生命,以求生命的可生。中医医德之中蕴含着奉献的精神,无私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小儿卫总微论》中说道“凡为医者,遇有急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达。”也有医话中说“不因祁寒暑雨,惮于远赴。”《千金要方》中说“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这些就强调了不论艰难险阻,路途远近,医者心中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努力为病人提供救助。“深心凄怆,勿避险巇,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功夫行迹之心,”这便是表达出中医医德中的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中医高尚的医学道德是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具有优势的根本原因,而中医能够锲而不舍的践行这种高尚的医德也是一个关键原因。古今的名老中医行医之时都体现了行善救人的精神品质。古代名医孙思邈外出采药的时候,如果遇到贫病者,就从身上的药袋之中拿药,捐药施治,而“抓药”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孙思邈为贫者治病,不收诊金,便是他心中有善念,心存仁心,以治病救人为己任,造福老百姓。“杏林春暖”一词的由来大家不会陌生。民间医生董奉为人治病从不收钱财,仅让人给他种杏树,待杏子成熟时有用卖杏子换来的粮食救济贫苦百姓。这种同情关心爱护病人的高尚品质是医者崇高医德的典范,值得后世医者学习并继承。知名中医徐景藩行医之时从不收病人的“谢礼”,他说“良心有知”这四个字道出了他的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不图私立的良好医德。这也使得中医能够无私的救死扶伤,与患者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国医大师周仲瑛医术精湛,受人尊敬。这与他的奉献精神和身为医者的强烈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当亚欧大陆出血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时候,周仲瑛临危受命,带领团队不顾危险,进入疫区寻求临床资料。在得到临床资料之后,他总结出出血热的发病机理,并从中医角度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大大降低了病死率。2008年汶川地震后,周老除了捐款外,还在短时间内拟2张预防疫病的处方,并且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处方赶制几千个香囊送往灾区,为救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门诊时,不论患者是什么样的身份,是贫穷还是富贵,他都一视同仁,不允许插队,都是按号排队。多年来,周老一直践行着他的做人和行医原则,普济众生,仁心仁德。“偏于一隅而名闻天下”说的便是国医大师朱良春。“朱良春现象”在中医界是经常被提到的。“神仙医眼,菩萨心肠”是朱良春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的诠释。他虽然已经九十高龄,却仍然为了将中医薪火传承下去而四处讲授中医知识和传授临床经验。这也是在位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而努力。同样,著名国医贺普仁宅心仁厚,从不收陈年流水账,他说“芸芸众生,悠悠我心”。著名中医金宏柱走出国门,将中医推广至国外,让中医走向世界。这正是中医为人类健康造福的体现。《中医走天下》一书中,金医生所记录的一个个故事都在向读者展现着中医的神奇疗效与博大精深,同时也显示出作者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良好医德。这样的品德使得他能够和病患和谐友好的相处。

4结束语

中医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医德观念,中医生们也在不停的继承并践行着这样的医德。这是中医能够在处理医患关系中体现出巨大优势的根本原因。要使得中医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医德后继有人,将中医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巨大优势薪火传承下去,需要作出各个方面的努力。现在国家对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于此同时,中医高校也在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在教学中增设与医学人文有关的课程,并且遵循“三仁”教育理念,重视对中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医继承者的广大中医学子,不仅仅要努力认真的学习中医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德行的修养。通过阅读医学书籍领略名医的风采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学习他们如何用医术和仁术造福于人类。中医学生要将医学人文学的相关课程放在与中医学课程同等的地位,加强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在积累临床经验时,要以名医为榜样,不断督促自己,激励自己。提高自己医术的同时要树立高尚的医德,要心怀仁心,心存善心,治病救人,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病人,并且关心病人,增加与病人的沟通交流,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医学生要继承的不仅仅是中医医治人体的医术,更加需要继承的是中医仁心仁德,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

全文阅读

产科医患关系论文

1结果

1.1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患者对护士接诊态度、住院环境舒适、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沟通交流、服务态度、陪同检查、穿刺技术、巡视病房及时性、满足需求及时性、患者隐私保护、费用合理性、出院指导内容等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见表1。

1.2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绩效考核、薪水分配、人际关系、个人发展机会、职业成就感、工作自主性、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1.3护理质量“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母乳喂养指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等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见表3。

2讨论

一所医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生存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产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产妇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群体,出于对自身及围生儿健康的关心,她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常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报道指出,全国医患纠纷中妇产科约占1/3[5]。戴爱秀[6]对本院医患纠纷调查发现,妇产科发生的护患纠纷占全院护理纠纷的29.21%,指出护患纠纷不仅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对护理人员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有研究表明,产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佳、护患沟通不善以及患者或家属本身的因素等[7]。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具有可靠性及参考性[8]。“双满意调查法”就是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而双方满意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患者”“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开展双满意调查活动,有助于在了解医患双方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科实施双满意调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表明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护患关系的方法。通过发放双满意调查表,医院及科室能够通过患者的反馈及时掌握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医患关系情况,通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对表现好尤其是患者点名表扬的护理人员,科室除通报表扬外,还在绩效考核方面予以充分体现,体现“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绩效考核原则,并直接与评优、进修、晋职等挂钩,使护理人员个人发展机会增多,获得职业成就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努力改善工作环境[10],搞好与医生、护理人员及与患者的人际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主动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口头表扬等精神激励,对护理人员都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激励模式,促使护理人员发挥自身工作潜力,主动改善工作细节,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更圆满完成护理工作,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亦相应提高[11]。而对患者投诉较多的护理人员,除给予通报批评,按照绩效考核规定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外,还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查找发生纠纷的原因,寻找更好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将消极事件转变为积极结果[12]。若护理人员再犯同样问题时,应取消评优、进修、晋职资格,从而有效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

全文阅读

居民医患关系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4个小区居民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回收率为97.58%。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被调查者采用自填方式完成问卷,现场收回。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认知、媒体报道评价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探讨4个方面。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3.0软件2次独立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率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0.01。

2结果

全文阅读

口腔科医患关系论文

1以人为本的沟通技巧

1.1态度诚恳,取得患者对医生的人格信任要在患者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尊重患者,遵守医德,从语言和行动上表现出一个良好医者的威望。以善意友爱的语言体现人文关怀,以真诚的态度获得患者和家属信任,建立医患互信[1]。

1.2表现专业权威,在患者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介绍病情有条理,用自信的表情和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病情,用语准确,避免措辞不当、用词太专业、思维混乱等情况。

1.3对患者进行评估,为患者提供可以接受的口腔诊疗通过交谈,评估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程度、经济状况、对治疗的承受能力等,不得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哄骗患者进行高价值治疗,避免患者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心理不适,引发不满。

1.4遵守医德、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诊疗权遵守职业道德,给患者充分的病情告知,使患者知晓病情,自行选择诊疗方式。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使患者认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和优缺点,不致产生对治疗结果的过高期望。

1.5客观处理患者不满,不足之处积极承担责任当患者有不满表现时,用诚恳的语言进行沟通,力争取得患者理解。对于治疗不足之处,不要隐瞒和躲避,不要推拖责任,向患者分析原因,制订尽可能好的治疗方法来弥补。对于确实因口腔操作和治疗水平造成的问题,要敢于担责,设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如患者还不理解,积极主动地引导患者正常途径处理,不得躲避、推诿而引发患者更大的不满。

2结果

2组患者投诉和纠纷发生情况比较,2012年组患者432例,发生投诉和纠纷12例,发生率为2.78%;2013年组患者450例,发生投诉和纠纷1例,发生率为0.22%。2组对比,系统的口腔科医患沟通措施制订实施后,投诉和纠纷发生明显减少。说明制订系统的口腔科医患沟通措施,对改善口腔科医患关系,减少投诉和纠纷发生有很好的作用。

全文阅读

我国居民医患关系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4个小区居民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回收率为97.58%。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被调查者采用自填方式完成问卷,现场收回。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认知、媒体报道评价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探讨4个方面。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3.0软件2次独立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率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0.01。

2结果

全文阅读

契约性医患关系论文

一、非契约性被弱化

疾病具有社会根源,所以对患者救治的主体与方法应该是复合式的。正如凯博文所说,在导致压迫、无权、剥夺和绝望的关系模式中,最贫穷的人、被污名化的人、遭受系统性歧视的人,遭受人类不幸健康后果的风险最大。而医学干预时常是将社会问题贴上医学或精神医学问题标签的后果,即将某些社会问题转化为健康问题[3]。为此,我们需要在狭义范畴的医患关系之外,从生物—精神—社会的角度寻找问题解决的出路,即解决健康问题的同时,要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应着力于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的改变———医疗只是其中的一环。而为何会考虑选用契约法来调整医患关系呢?其重要理由之一是,当纠纷发生时,裁判者需要从复杂的社会情境中,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最为直接的归责依据、可控的责任范围等。换言之,司法裁判者的裁判不得不忽略疾病的社会根源,不得不满足于形式合理的裁判。而契约法正好能迎合这种需求,因为其将围绕交易的社会背景“关系”全部从法的世界中驱逐,实现了形式上的合理体系。不过,在契约法领域早已开始对此进行反思,认为这种形式上抽象的契约法体系正在丧失其作为解决现实纠纷基准的说服力,有必要将一度被摒弃的“关系”重新纳入契约法之中。

这种反思对于医患关系而言,特别是在将医患关系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畴的呼声兴起时,更为必要与紧迫。由于医学关乎人照顾人的事业,医患二者之间的交换标的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医疗技术、服务、药品、信息、货币,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尊敬、关怀、体谅、慰藉等等情感因素,后者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但时常会起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医患关系中的非契约换意义重大。在所有类型的社会中,习俗、信仰、身份、权威以及其他为人所能内化的东西,都可以用来规划医患之间有关未来的交换。诚如麦克尼尔理论所揭示的,现实中的交换不只是传统合同法上的个别交易,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其背后隐藏着林林总总的社会关系;进入社会意义上的交换之因素不仅仅是合意,还包括了命令、身份、社会功能、血缘关系、官僚体制、宗教习俗等多重因素。医患关系,可以说是麦克尼尔理论的典型展示。例如,人类早期的医患互动,限于医疗技术本身的缺乏,主要是人与人的友谊、信任与依赖;巫医模式下,人的信仰往往在与疾患对抗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中世纪,宗教重新勾画了医生的责任,医生不仅是纯粹治疗,还要进一步给患者慰藉和安抚;无论疾病治愈是否有希望,医生都要善待包括濒于临终的患者等等。在这些被称之为医疗父权主义模式下的医患关系中,医生被塑造成患者守护神的角色,受到大众的敬仰与信赖,这种敬仰与信赖对疾病本身的治疗以及良好医患关系的维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从医学史的角度观察,医患之间的交换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契约性关系,非契约换一直与契约换相伴相随。但是,医患间的非契约换何以被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呢?可能正如学者恩格尔所认为的,赋予“还原论”唯一地位的历史与文化根结在于当年西方基督教会与科学(含科学的医学研究流派)共同体之间的一个“君子协议”。近代医学初兴之时,基督教会准许解剖人体的前提是“不许对人的精神和行为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因为其认为,人类爱、欲、情、志与生、死、苦、难牵系的情感、意志、幻觉、想像的命题应归于灵魂扣问的范畴,属于神学的领地。这使得医学研究与救治客观上被着眼于躯体的层面。于是,生物医学训练,仅根据病理解释疾病的生物机制,专注于疾病实体,拘泥于疾病的自然过程,追求明确的、可测量的结果,而对疾痛的关注被退化萎缩,甚至是千方百计将医护人员的注意力从疾痛中驱赶出去。医生,只是躯体“在场”“处置”患者的疾病与创伤,仅以技术操作者的身份出租自己的技术与技能,刻意“去主观化、去情感化,追求客观化、符号化、数字化”,而让精神、灵魂则处于一种“离场”状态。

毫无疑问,医学超越科学性的人性特点使得它成为一门不适于还原的学科,而狭义的依赖医疗技术、忽视患者的疾痛、漠视治疗的人性化,正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败笔。虽然如此,但西方医学文化与西方法治文化霸权地位的确立,使得原本注重身心疗法的中国中医、印度医学等,在西化潮流的冲击下,变得边缘化。而作为关注人外部行为调整、不能支配所有的德的人定法(humanlaw),则正好与上述的生物医学模式相契合,契约法更是如此。事实上,对医生而言,“给患者开处方不难,理解和谅解他们难”的现实,让其更愿意从技术上谈论疾病[7]250。于是,医患间契约性与非契约换在法律规范领域展开的博弈,注定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以诉讼方式维系责任的契约换胜出。当交换关系被纳入契约法律规范范畴后,人类许多美好的情感交换的支付获取,因为难以界定、量化、考评,无法获得法律的肯定或否定,或仅仅只是一种难以救济的权利宣言。如此一来,原本应充满信赖、友善与温情的医患关系变成了一场理性的算计,非契约换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压缩。

二、医疗商品化

契约换本身,作为一种冻结了感情因素的、单纯给与取(gaveandtake)的关系,是一种功能性和计算性的交换关系。这种理性的计算,使“供给和需求”成为“经济人类”的精明智慧。当作为理论上能够被量化、货币化及操作标准化的医疗技术在医患间的交换过程中所占分量日益增大时,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方式在医疗行业中盛行也就成必然。医疗技术是职业医生战胜家庭主妇、巫医、江湖游医的重要武器,也是其与患者交换的关键砝码。医疗科学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说是20世纪的奇迹之一,它使人类获得健康的机会更多,也使人类对职业医生的依赖越来越强。但不能否认的是,医疗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受到经济力量的驱动,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争夺地盘的运动,并使得掌握医疗技术的人员获得了医疗行业相当程度的垄断地位。一般而言,强势团体会玩弄权术、争夺交换的操纵权,医疗行业也概莫能外。拥有市场力量的医疗方不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还会调整收费标准或项目。虽然医疗被认为不应有利润的动机,但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支持,所以,即使超过85%的国家医院不是政府的就是非营利性的,利润动机并没有从医疗保健部门完全排除。大多数医生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利润的驱动,就像药品公司、零售药店和治疗仪器制造商一样[8]186。私人诊所、私立医院更是如此。此外,医疗机构的考核机制也往往存在经济激励。现代医院和医生主要是按项目付费,每增加一个诊次、检查、检验或手术都会增加医疗方的收入。所以,医疗方的行为就像有理性的经济人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不少国家,将医疗视为服务商品,并进而将医患关系的调整纳入合同法之中。比如,在英国Sidawayvs.BoardofGovernorsofBethlemRoyalHospital案中,Templeman勋爵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从起始上是合同关系,医生提供服务,对价使患者所支付的费用。”新西兰等国家更是把患者视为消费者,颁布了健康服务消费者立法[9]。但是,当治疗本身被视为商品时,商品的价值体系,必然会主控现代医疗机构,主导医疗价值取向。医疗方将不得不计算其成本、收益,考虑如何赢取更多的利润,及如何避免亏损甚至破产。医疗方的每一笔付出,都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对患者的精神护理越来越被认为应该纳入医疗费用的范畴,因为为妥善处理患者的精神烦恼,医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0]。也就是说,医疗经费必须包括适当程度帮助患者处理疾痛经验的费用;对心理—社会性的医疗干预,给医方以适当的补偿,应得到制度支撑。否则,医疗方可能会遵循“以最少的劳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一基本的经济原则,缩短问诊或治疗时间,以便接待更多的患者(当然客观上也存在医生不得不治疗大量患者的情形)。中国的医疗行业本身,在近现代出现了重大转型。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传统中医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逐渐转为以西医为主的局势。民众接受西医治疗时,也把西方的医术、医药和现代医院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及医学教育等传入中国。但在西方,其医疗体系往往与其宗教传统有关,教会医院更以教义为其精神内核。而西医在中国的盛行,依靠的是其技术疗效,并不以宗教价值内核为精神支柱,也没有有效注入中国社会传统的医学精神[11]。在此背景下,医疗行业的外在形式已从传统转向现代,并面临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大潮的冲击。如果以契约法调整医患关系,将会使得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方式极易在医疗行业中蔚然成风,导致医疗商品化。

三、违约救济虚置化

从契约法的角度观察,违约即承诺未被兑现,所以违约责任的追究主要看承诺者承诺了什么。如果契约中的一方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能够前瞻,则其往往不会作出将自己置于不利境地的承诺。既然如此,法律要通过经医疗方事先精密“盘算”过的程式以及带有格式合同性质的文书,追究医生的违约责任就绝非易事。尽管在法律理论上,有一系列的规定在修正这种困局,例如诚信原则、契约缔结前的信息告知义务,将虽未约定但具有合同自然属性的条款规定为合同内容等等。但是,所有这些举措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除了医疗者,没有人能把握好医疗行为恰当的限度与轻重,包括法律专家———立法者与法官在内。无疑,医学领域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性。首先,不仅仅是患者,整个社会都在不折不扣地依赖医疗方。医患关系是一个建立在专业高度分化中的供需关系,这意味着其实质上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身体不适的患者对医生的依赖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仅仅依靠契约、法律中的形式平等来调整医患关系将难以奏效,甚至会适得其反。一方面,患方受到身体疼痛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恐慌,甚至经济压力带来的种种困扰,而医疗方具有绝对的专业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患者的身体或精神无法估价,如果估价,显然远高于物品和技术的价值。于是,在上述情况下签定的契约,本身符合契约法中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但是,没有人会为此向法院申请撤销该类合同,因为这是医患契约的天然属性。这一天然属性提醒人们不能用普通的契约法来规范医患关系,否则所谓的违约救济就会显得不合时宜。其次,长期形成的医疗父权主义在法律父权主义模式下,必定会转化为医疗方自我保护的有力盾牌,用以在契约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完全根据古典契约法所设想的,一方责任的根据只能是其自身的约定,有约定就有责任,没有约定就没有责任。那么,医生的专业优势使得其在约定时,会让契约责任的入口变得非常狭小,致使违约责任的承担难以成为可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约定有时会演化为用来掩盖强者欺凌弱者的障眼法,弗雷德说对价学说不该存在的判断是有其道理的。同时,医生的专业优势不仅体现在约定阶段,还体现在为医疗纠纷查找因果关系过程中。在复杂的医学专业中,医疗方并不难寻找到“合适”的理由;而且对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具有重要意义的鉴定,无论如何设计鉴定规则都难以摆脱来自“近亲”关系的干扰———因为专业的问题需要专业的主体来定夺,医学的问题也只有医学人士才有真正的发言权。再者,正如上文已经提及过的,人的身体是其环境的产物,个人、家庭、工作、社会对疾病的发作和加剧会产生循环影响,包括恶性循环。而现在似乎要把社会很多问题归入医学问题,试图在医学技术中寻求解决,即所谓的社会问题医学化。但医疗科技的发展还不足以能够把社会的因果关系抽象出来。因此,不确定的林林总总使因果关系法则变得模糊———这不是因为因果关系本身不确定,而是因为对每一因果关系内含的因素的认识问题,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医疗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确定性是医生和患者共有的经验,医患双方都要学会处理并尊重这一事实。而且,医疗技术自身也是不确定的,据称常规西方医学的疗法有53%是未经证明的[12]。因此,医疗问题很多时候无法演化为简单的公式和刻板的操作。个人与社会,都不要把医生的承诺看作是绝对的,许多违反承诺的事应得到适度容忍,或在预料之中。为此,法律也应该尊重这种不确定性,否则医生会事先对承诺进行技术化处理,让所谓的违约责任虚置化。

全文阅读

门诊部医患关系论文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敬业奉献意识

军校门诊部保障的对象主要以军人为主,实行免费医疗,基本不涉及经济利益,而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医护人员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所从事的职业不能做到尽心尽责。要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于自己的职责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来不得丝毫马虎和粗心。一个擅离职守,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责任感的医生是不能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的,更无法达到“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有时候医生的一个小小疏忽就会造成患者永久的伤痛,也会给一位有良知的医生留下一生的遗憾,因此,忠于职守,不仅体现在不擅离职守上,还应体现在对医疗事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感情上,唯有如此,医务人员才能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视事业如山、视名利淡如水,尽职尽责,无愧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作为军校门诊部更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敬业奉献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保障意识,彻底转变医疗服务观念,使门诊部的管理者及全体人员真正理解和认识到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尤其还是关系到军队建设的“栋梁之材”。必须摒弃过去长期沿袭的一些旧观念,使军校门诊部的诊疗工作也能达到“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责任心、爱心、同情心,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高度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质量,把患者的需求与对医疗服务是否满意作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一位前辈曾说,治病要“用心、用药、用刀”,可想“用心”是最重要的。

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保障能力

在地方医疗体系中有“小病求近进社区,大病求优进医院”的说法,而在军队医疗体系中,军校门诊部承担的角色就近似于社区诊所的功能。平病在门诊部就医,治疗有困难的情况下可转送上级医院,正因为有上级医院的靠山,又无经济利益刺激,一些军校门诊部的医务人员对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一遇疑难病例不是想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本领,首先想到的是转到上级医院,长期如此,军校门诊部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而广大学员干教都是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军校学员在考入军校前都是地方学校的佼佼者,在家就长期受到恩宠,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较高,这样的供需矛盾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指出“做一个好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3者缺一不可,并且都是无止境的”。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必须严谨求实、精研医术,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努力钻研现代医学科学,了解医学科学发展新动态,掌握新技术,以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履行自己的职责。精湛的医术是构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不够的,还应具备高超的医疗水平,包括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服务于患者,才能保证患者的治愈率,才能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从而减少医患纠纷。而过硬的专业技术,它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不断学习新技术,根据军校门诊部的特点,可适当安排医护人员脱岗针对性的学习专业技能,但更多的是有计划的安排各种形式的在岗业务培训工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使军校门诊部的医务工作者不成为医学科学的落伍者,才能有全心全意为广大官兵服务的本领。

3加强沟通能力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作为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方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通过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拉近双方的距离,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才能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同时使药物及各种治疗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均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保证医患双方履行自己义务的条件,是保证如实地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生是主体,医患沟通中医生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生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患者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相反,一句泄气的话,可以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其萎靡不振,甚至丧失积极治疗的信心。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病人的需要,是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极好的方法之一。当然沟通的手段很多,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如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动作及姿态、个人空间及个人距离、气质、外形、衣着与随身用品、触摸行为等都可作为医患沟通的方法,作为军校门诊部,应把沟通能力的训练列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强健康教育丰富官兵的健康保健知识

目前医患矛盾突出,究其患方的原因是对医疗行业,对医学科学的认知不够,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期望值过高,甚至无论什么疾病都希望最快或完全治愈,而现代医学水平现在达不到,将来很长的时期内也达不到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能治愈的疾病也是需要过程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了等价交换,甚至期望得到更高的回报,而在医疗消费中,如果把就医看作一种消费的话,那往往是付出后而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另外,社会舆论对医疗行业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还有“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不是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军校学员干教文化素质高,信息量丰富,健康意识强,虽享受免费医疗,但期望值更高,而院校门诊部的医生多为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门诊部的综合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健康教育,丰富广大官兵的健康保健知识,军校门诊部保障的对象生活工作的范围相对集中,也有利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保健知识宣传。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局域网、板报横幅、报刊书籍,宣传光碟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方面丰富官兵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让官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的关系,提高广大官兵对医生治疗疾病的理解和信任度。把患者置于与医生平等对待的基础上,与医护人员共同管理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既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又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全文阅读

护患关系医学论文

护士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而且心理素质同等重要。所谓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心理状、特点及意外的应变[1],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坚持病人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及合作,才能使病人把护理人员当成精神支柱,才能利于疾病的恢复,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出言不逊,态度不友好的病人,护理人员应避免与之正面冲突,应怀着一颗爱心耐心细心真诚的心,采取谦和宽容的态度来体谅他们的无礼,这样会化解护理矛盾,可以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一个病人从一病入院到疾病康复出院须经过整个护理过程。在此过程中护士若

有主观良好的护理情感与职业道德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人员得体的语言,恰当的表达不仅能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消除疾病带来的焦虑、恐惧,而且能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赖,从而促进护患关系。如果护理人员面如冰霜,大声训斥病人甚至厌烦的情绪,只会使病人的情绪更紧张、郁闷、加重病情,更有可能遭受投诉的可能,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护理人员良好的情感不仅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而且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对本身具有内在的约束力。如护士独立工作的时候,她的护理行为无人知晓无人监督,这就需要职业道德提醒她该做什么或者怎样去做;当因一时疏忽出现差错,应忠实于病人,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所以具有职业道德的护理人员自然会受到病人的尊重,会促进护患关系的正确发展。

护士的职业态度是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以及自己职业行为倾向

的心态[2]。护士的工作繁锁又沉重,而且社会地位低下待遇与劳动程度不相等,容易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情绪郁闷烦躁。当护理人员把这些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时,就会出现对患者的粗声大气,面若冰霜,问之不理,甚至厌烦情绪不仅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而且会让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不利于护患关系的发展,更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所以护理人员尽可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热情、沉稳、谦和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虽然现实环境中,由于现代护理意识与传统护理观念的矛盾冲突[3],造成人们对护理人员的偏见,容易造成护患冲突,因此护士良好的语言,真诚的态度可以与病人建立互相了解和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使病人能够很好地与护理人员配合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让病人主动地接受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人员应自尊自重自爱,在工作中应具有同情心,它会建立在热爱生命尊重

病人人格基础上的一种高尚情感,生命不分高低贵贱,在生命受到疾病侵袭和威胁时护理人员应一视同仁,平等待人,尊重每一位病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方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医务人员主导地位观念,尊重病人的权利,发挥病人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护患关系才会和谐,护理事业才会发展,如一些身患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医院不愿接受,护理人员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这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人格的不尊重,医务人员应提高护理道德修养服务于护理实践,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促进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尊重病人的同时,应保护病人的隐私,不得随意泄露病人的病情,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这都违背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良好的护患关系更需要有效沟通的帮助。有时不恰当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