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120例实施研究,{入研究孕妇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最终均生产单胎新生儿,且无死亡新生儿,对照组新生儿仅仅采取乙肝疫苗处理,研究组孕妇与新生儿均实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处理。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宫内与出生后HBV感染率、出生时与出生半年时HBsAg转阴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新生儿宫内、出生后HBV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出生时与出生半年时HBsAg转阴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doi:10.14033/ki.cfmr.2017.8.0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14-02

目前,HBV感染数目较大,而我国属于高发地区,约有1亿左右[1]。HBV感染途径较多,尤其以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传播等为主,在HBV携带者有40%左右主要是因母婴传播造成,为此需加强重视。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传统比较常用的方式,不过从已有临床研究来看,尽管新生儿出生后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处理可阻断90%母婴传播乙肝病毒,但依旧有10%左右接种失败后感染乙肝病毒[2-3]。随着研究深入,疾病预防中心推出了一种新型方案,即孕妇与新生儿均联合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处理,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120例,全部为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纳入时间2014年4月-2016年4月。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最终生产均为单胎,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5.8±1.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87±1.03)周;孕次1~5次,平均(1.84±0.45)次。研究组年龄20~37岁,平均(25.5±1.6)岁;孕周37~42周,平均(39.79±1.12)周;孕次1~6次,平均(1.91±0.43)次。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文阅读

千金难买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简称HBIG

HB是乙肝的代号,IG是免疫球蛋白的代号,HBIG就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简称。

很多病人都知道,乙肝免疫球蛋白难买,太难买了。电视上、报纸上、网络论坛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求救信息,可谓一药难求,千金难买。

万能的天涯,请给我一条“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线索吧

朋友们,孩子要出生了,他妈妈是个乙肝小三阳,孩子必须在出生12小时后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请大家帮帮忙,给我点线索吧,焦急地等待中!!!

――天涯论坛网友

满城难买乙肝免疫球蛋白

我老婆是乙肝患者,现在怀了宝宝,年底就要生了。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告诉我们,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医生说乙肝免疫球蛋白很难进得到货,现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也没有,她也不能保证孩子出生的时候医院里有。这几天,我几乎跑遍合肥的医院,都找不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眼看着老婆就要生了,我现在非常着急,想向社会求助,尽早找到乙肝免疫球蛋白。

全文阅读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每隔1 个月注射1 次,共3 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 例,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 例,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 例,感染率为47.8%;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 例(74.46%);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2.12%)。结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关键词] 乙肝母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14.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62-02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全世界大约有3 亿例HBsAg 阳性携带者,而我国约有1.2 亿例[1],HBsAg 阳性携带者中,约1/3 来源于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产时感染:生产时接触母血和羊水;产后感染:密切接触、乳汁传播。而宫内感染是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2],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笔者通过对94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肌注取得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4年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188例。年龄22~34岁,平均24.5岁。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无肝炎史及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8例,其中,男108例,女80 例,无新生儿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史。

1.2方法

全文阅读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 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的128例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129例婴儿进行了跟踪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1日~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系统管理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1)阻断组:128例孕妇,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7.2岁,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27例。(2)观察组:89例孕妇,年龄最小19岁,最大41岁,平均25.3岁,其中初产妇61例,经产妇28例。

1.2 疫苗及检验药盒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乙肝疫苗均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阻断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每月肌肉注射一次hbig 200u,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后6h、生后2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u及婴儿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单独采用婴儿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婴儿12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全文阅读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

摘要:目的 探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80例HBsAg阳性孕妇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组自孕28w开始注射HBIG联合HBVac进行治疗,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0.00%、27.50%及57.50%,观察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50%、2.50%及85.00%,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慢性乙肝;垂直传播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约为30%~50%的是通过母婴传播而形成的。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及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环节[1]。本研究运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进行了探讨,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1~38岁,平均(29.17±3.23)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26例;顺产33例,剖宫产47例;产次1~3次,平均(1.89±0.16)次;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孕妇自怀孕28w开始每次于臀大肌注射200U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90061号),同时三角肌注10μg重组乙肝疫苗(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03001号),4w/次。对照组则不给于免疫注射治疗。新生儿出生则立即肌肉注射100U HBIG,24h之内再肌注10μgHBVac,且根据"0、1、6"方案对其加以预防,不主张母乳喂养。

孕妇于28w之前采肘静脉血,新生儿于出生的时候取股静脉血,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分析,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全文阅读

爸爸患乙肝宝宝不用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近一段时间,乙肝爸爸的孩子出生时是否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家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宝宝出生后是否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话题引起热议。对此,不仅患者疑惑不解,很多医务人员也不知所措。如今,北京地坛医院蔡晧晧东主任医师给出了明确观点:不用打。对此,我们和众多读者、患者期盼着更多肝病领域和妇产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国是乙肝大国,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肝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预防新生儿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推荐所有孕妇产前筛查乙肝两对半。如果孕妇HBsAg阳性,其新生儿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外,还必须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免费)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而未要求乙肝父亲所生婴儿和家庭中有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HBsAg阳性成员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理由一: 乙肝父婴传播率远比母婴传播率低

以往的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免疫阻断措施,HBV感染母亲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HBV;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感染风险为70%~90%,HBsAg(+)/ HBeAg(-)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感染风险为10%~40%。据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BsAg(+)父亲感染子代的几率为9.7%~31.4%。我国一项调查显示,乙肝父亲的子女HBsAg阳性率为38%,但其中有12%其配偶也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本世纪以来,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父婴传播率明显降低,土耳其和日本的研究显示,乙肝父亲的子女HBsAg阳性率为2.5%~13%。普种乙肝疫苗后的调查显示,HBsAg阳性的父亲导致婴儿感染的几率几乎为0。

家庭成员造成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比乙肝父亲更低。因此,在我国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HBsAg阳性父亲的后代没有必要像乙肝母亲所生后代那样,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理由二: 母亲接种乙肝疫苗事半功倍

许多研究证实,母亲体内的乙肝抗体(抗HBs)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先天性免疫,新生儿一出生体内就能检测出乙肝抗体。在这种情况下,乙肝父亲所生的孩子出生后在乙肝疫苗还没有发挥免疫作用时就可保护宝宝不受乙肝病毒感染。所以,HBsAg阳性男性的配偶应接种乙肝疫苗。这不仅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性传播,而且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而且,从经济的角度上考虑,乙肝疫苗的费用远比乙肝免疫球蛋白低。

另外,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从安全性方面考虑,滥用血液制品不仅有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有经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在美国,医生推荐所有准妈妈都要进行乙肝抗体的检测,并建议所有没有抗体的准妈妈接种乙肝疫苗。因此,推荐未感染乙肝病毒的准妈妈接种乙肝疫苗,与推荐乙肝父亲所生婴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相比,可谓事半功倍。

全文阅读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23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13例,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110例,不注射HBIG。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注射HBIG 200 IU,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两对半”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 1.77%,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94.69%;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8.18%,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75.45%。[结论]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和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关键词: 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发区,垂直传播是造成我国慢性乙肝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有报道[1],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婴儿出生6个月内有24.3%~45.0%HBsAg阳性。因此,加强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尽可能地减少高危儿童受HBV的母婴传播,我们采用产前及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双阳性及HBsAg单阳性孕妇观察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223例 HBsAg阳性孕妇为观察对象, 选择223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做定期随访检查。

1.2方法

将所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3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30例),对照组110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26例)。观察组于28、32、36孕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药。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采静脉血1 mL,出生后24 h内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静脉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全文阅读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对预防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0――2012年期间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100例孕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婴儿在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注射,观察组婴儿出生后同时给予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本组新生儿进行随访,对新生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以及出生后第2个月,第7个月、第12个月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婴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8%,对照组婴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18%,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

1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41-01

我国传染科疾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目前,我国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占据10%左右,其中有超过1/4的病毒携带患者会逐渐往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发展。为了分析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sAg阳性预防的效果,抽取2010――2012年期间到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HBsAg阳性孕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0――2012年期间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HBsAg阳性孕妇10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29.3±2.3)岁;孕妇的体重在50-70kg之间,平均体重为(60.1±2.3)kg;分娩时怀孕周数在37-41周之间,平均怀孕周数为(39.6±3.9);其中30例剖腹产,70例自然分娩。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体重、怀孕周数、生产类型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对照组孕妇没有通过被动或者主动进行免疫阻断,完成分娩后,收集1mL的静脉血,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给予乙肝疫苗接种,5μg/次,从0岁-3岁进行随访。观察组孕妇分娩过后,将婴儿1mL静脉血给予采集,同时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每次采用100IU免疫球蛋白以及5μg乙肝疫苗给予注射,从0岁-3岁进行随访。

1.3临床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婴儿脐血HBsAg阳性概率,并且对婴儿进行0-3年的回访,分别对比两组婴儿第2个月,第7个月、第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等指标。

全文阅读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R3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85-1672(2007)-08-0719-03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 乙肝母婴传播

2.1 HBV母婴传播方式 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产时感染主要是分娩时母血经过胎盘微细伤口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吞入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所致。产后感染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而引起,另外也与含大量病毒的母亲经血污染环境有关。引起宫内感染主要有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早期研究显示宫内感染为先兆流产、早产等导致胎盘屏障破坏、胎盘裂隙形成,使胎盘血管破损,母血混入胎血而感染。

全文阅读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摘要】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 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 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 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