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风俗常常影响甚至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有些风俗已在人们生活中根深蒂固,而有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渐渐移风易俗。本文仅想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提出在现代设计中如何思考、处理“物品”与风俗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敏锐地去发现并把握移风易俗的现象,通过产品这一媒介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朝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风俗 移风易俗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056-02
一 风俗、物品和移风易俗
各工作片总支、各村(居)、镇直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根据《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点》和全市文明新村现场会精神,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群众、力求创新”的原则,努力在我镇掀起一轮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新热潮,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创建目标
为试点示范村,努力实现班子建设好、经济发展好、村容村貌好、文化科技好、文明新风好的“五好”创建目标。
三、创建内容
1、班子建设好。能正确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村领导集体在群众中的形象好、威信高,工作受到群众好评;村级班子团结、廉洁、务实、开拓,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能认真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能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做到有阵地、有规划、有活动、有档案。
近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镇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镇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文明镇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工作整体合力
创建文明和谐镇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区有关要求,成立了创建文明镇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2019年先后召开党委会8次,党政联席会议4次,工作会议5次研究解决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关问题,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时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同时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效能作为机关文明和谐建设的切入点,将文明和谐建设作为镇、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狠抓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规范办事程序,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推进民主评议工作,着力树立政府新形象。
二、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一是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确保做到学习有组织、有记录、有笔记、有心得、有总结,充分发挥了中心组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二是紧密联系各村居各单位实际,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贫困户”“清洁贫困户”“健康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立包括镇机关干部志愿服务队、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青年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巾帼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和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合计20支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员237人,仅2019年就先后开展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卫生健康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34次,活动范围涉及全镇15个村(居),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
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典型申报推荐工作,镇镇基督教堂2019年荣获省级和谐寺观教堂称号,成功申报好人三名,镇志愿服务队获评市第14期优秀志愿服务典型;镇2019年被评为市第四届文明镇,官塘村、居委会、苏北村被评选为市第四届文明村,2019年底由开展2019年区级文明村镇申报工作,申报原先三个市级文明村和陆集村、居委会、棉场村、百市集村共计七个村居为区文明村,并同时申报镇计生办创建市级文明单位。2020年更积极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制定镇创建省级文明村镇实施方案,并召开推进大会,大力推进省级文明村镇创建。
四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工作,完善“一约四会”,引导建立健全村镇两级管理网络,坚持不定期开展不良风气整治活动。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针对各类节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村镇文化阵地、宗祠、宗教场所等重要地点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志愿服务宣传好的,推进移风易俗宣传。保障“移风易俗宣传示范街”设施,更新完善移风易俗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组织“扬文明乡风、促脱贫攻坚”专题报告,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将群众引导到学知识、增素质、齐致富的轨道上来。
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浓厚的计划经济意识;长期的文化惰性、创业精神的缺乏、关系观念大量渗透于交易活动。东北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构建新的非正式制度体系,如加强宣传教育促进非正式制度的更新,培育东北人的创业精神,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非正式制度的正式化等。
在既定的正式制度框架下,非正式制度将对实际的制度创新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最终的制度创新过程实际上是正式制度变化与非正式制度变化的统一和互动过程。非正式制度(如、社会习俗、文化观念)对经济增长或者发展的影响,并不在于其与正式制度摩擦费用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降低了、增加了人均资本投入与运用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费用和成本,还是保持原来的水平催万田,2008)。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存在一定的刚性,这种刚性的强度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深度与人们容纳市场经济观念的程度有直接关系。计划经济存在时间越长,刚性越强,思想转变越困难,新的非正式制度就越难以形成。
一、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称之为软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地接受的行为规范,而这种规范对行为的约束也就成为非正式约束。非正式制度从何而来?它们来自于社会传递的信息,并且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2008)。非正式制度由于是长期演化而来的,生命力相对持久。当然,非正式制度具有两面性,有时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时却阻碍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一般来讲,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
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如诺斯所言,“两者都是人类互动规则,构成了一个连续过程:从禁忌、习俗、传统到成文宪法。”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非正式制度具有一定的演化性,相对正式制度变迁缓慢。非正式约束解决协调问题时采用的惯例习俗等因素受文化影响较大,因而当正式约束变化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非正式约束并不直接随之改变,而是具有一定的渐进性和滞后性。“从变革的速度看,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比正式制度变迁过程更长。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一些正式制度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制度,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的。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内含着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杜威漩,2007)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非正式制度有时在交易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历史上看,在正式制度建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制度也只占很小的比例,人们生活的大部分行为仍然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例如并非所有纠纷都是通过正式法律程序解决的,有时就是依靠一种获得广泛认同的非正式约束结构来解决;三是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可转换性。一方面,正式制度在产生和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世俗化、习俗化,成为新的非正式制度;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也可转化为正式制度。当某一非正式制度被认可的人数超过一个临界点时,为了避免其模糊的阐述导致实践应用中的不当,官方往往会将该非正式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公布实施,非正式制度就成为了正式制度。
二、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非正式制度障碍
对东北地区来讲,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有意识形态、传统、伦理规范、道德习惯等文化因素。这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源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另一部分是固有的区域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1 浓厚的计划经济意识
我村是一个回汉共居的小山村,全村有320户1291人,其中回族村民102户398人,201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人均纯收入9700元。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工作不断深化,村两委积极探索管理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创新,重点围绕发挥六大作用积极开展工作,有效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
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影响思想。先进的婚育观念必须有先进的婚育文化与之相适应。围绕建设先进的婚育文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计生宣传提升工程。在坚持广播喇叭常响、人口学校培训常抓、宣传品人户常搞的基础上,规范标语口号,突出温馨化、个性化、时代化、特色化,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二是大力培催《计生三字经》思想生根发芽。立足全村实际,我们将移风易俗、婚育管理、生殖健康、利益导向等内容编印成通俗易懂的《计生三字经》,下发到各家各户,通过开展学、背、赛、守活动,促使新型婚育观念在全村开花结果。三是积极开展生育行为提前承诺。对实行晚婚晚育的村民,村两委免费提供婚庆服务,婚庆现场由司仪采取当场提问、主动引导等方式,让新郎和新娘在婚礼现场做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承诺,并让街坊邻居监督。四是坚持开展婚育新行为接力活动。以“婚育新风园”为载体,引领少年儿童栽下“成才树”、青年人栽下“立业树”、中年人栽下“和谐树”、老年人栽下“幸福树”,使婚育新风渗透到各家各户,让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世代延续下去。
发挥计生先进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计生先进的带动示范作用,把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制和计生协会会员联户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从干部、村民、邻居等多角度、多层面实现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多点对一”。计生先进在管好自己、教好子女、帮好亲戚、带好邻居的基础上,重点发挥好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监督员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规范完善婚育管理、学习培训、工作例会、民主评议、评比表彰等各项工作制度,为工作顺利运转提供制度支撑。目前,全村103名未婚男女、301名已婚育龄妇女的各项管理服务,全部落实到5个中片、9个小片的37名党员干部和120名协会会员身上,形成了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良好局面。工作全员化、管理制度化、服务流程化,促进了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发挥民宗管委的协助作用
立足回汉共居、全民共建这一实际,我们全力打造亲情计生、和谐计生。村两委以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为基础,成立了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发挥民族宗教人士编外计生人员的作用,利用核心人物的威望,在开斋节等宗教活动时,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计生三字经》中的相关规定,提到教规、教法、教义的高度,同宣传、同倡导,共遵守、共执行。在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协助下,回汉一心,互敬互让,关系融洽。
机关各科室、各社区居委会:
根据国家、省、市、区民政部门在清明节期间的统一部署计划,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处殡葬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我处对滇池面山乱埋乱葬的整治力度,促进黑林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按照《五华区关于开展清明节期间殡葬改革工作宣传活动方案》五民[2009]35号文件精神,结合黑林铺实际,就开展清明期间殡葬改革宣传活动,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五华、建设绿色五华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宣传殡葬改革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领导重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我处殡葬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我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领导小组
组长:康宁街道办事处主任
副组长:赵武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姚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何才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汤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历史文化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名族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及周边环境遭受了严重的威胁,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正在迅速的消失[1]。对此,从2003年至2009年间,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已经评选并命名了4批共14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14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历史上重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及事件入手,结合地理地形的分析,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分布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对于历史文化名镇的分布的影响。
1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
1.1历史文化名镇的分类
分类主要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中评选的基本条件与评价标准为依据,结合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划分[1-5]。通过分析各名镇的不同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首先将143个历史文化名镇划分为军事革命类、交通贸易类、传统建筑群类、地域民俗民风类、重大利民工程类等5大类[1]。但考虑到仅1处,不足以准确分析出其分布原因,在下文不做单独分类,考虑到当地同时以泥哨工艺闻名,最终将其纳入到地域民俗民风类进行分析。因此最终采用军事革命类、交通贸易类、传统建筑群类、地域民俗民风类4大类进行分析(见表1)。
1.2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
1.2.1历史文化名镇分布的数量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见表2),可以发现,在143个历史文化名镇中,传统风貌建筑物群类的比重最大,有60处,约占总数的42%,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重庆四省。排第二位的是地域民族特色类,共43处,约占30%,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交通贸易类的22处,约占15%,多分布在江河流域水系资源比较发达的广东、广西以及江苏等省会。军事革命类的18处,约占13%,其中与近现代中国革命有关的16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2处,集中在湖北四川等省。
1.2.2历史文化名镇分布的空间特征[6]
王孟梅同志简介
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王道村现在很风光,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再次成为东营市“双学”活动的榜样,参观团纷至沓来。
36年来,王道村就是这样在众人关注下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什么又是王道村?村民说:因为我们有不同寻常的王孟梅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王孟梅告诉记者:因为我有自己的科学发展理论。
贫穷落后不是科学发展
孟梅书记说:所谓科学发展,科学是方向,发展是目的。所以,贫穷落后不是科学发展。
只说不干不是科学发展
孟梅书记说: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真干事、干实事,不能光耍嘴皮子,只说不干不是科学发展。进军东海时,王道村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许多人都等着看王道村的笑话。可是王道村人不管这些,1986年春节刚过,就男女老少齐上阵,毅然吹响了向东海进军的号角。孟梅书记和乡亲们一样,没日没夜地战斗在工地上。他们顶严寒冒酷暑,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冷馍,修好的堤坝一次次被海浪冲垮,他们就一次次重新建起来。
东海开发这些年来,除去开会或外出办事,孟梅书记几乎每天都去东海工地,风雨无阻。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从王道村到东海平均 45 公里,每天往返一次,共计近 7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17圈。
摘 要:民俗体育的存在、发展与变迁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一旦外部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必将导致该地域的民俗体育项目产生变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项目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点:改变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原真生态、导致库区原有民俗体育文化的消失与变异、移民将会对祖籍地与迁入地民俗体育文化带来双重影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由于民俗体育文化圈具有的天然惰性,而堤坝加高蓄水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外迁移民也导致了原有民俗体育项目的消失与异化。
关 键 词:体育文化;民俗体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水流域;移民
中图分类号:G80;C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2-0019-04
地质结构及外在的天气、气候等原因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十分有限,进而严重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其中线工程以汉水流域中部的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176.6 m,蓄水位170 m的最佳比选方案[1]。与此相应的是移民工程的启动,此次动迁安置移民总数约为33万人,动迁地主要集中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市、郧县及河南南阳的淅川县等地,而安置地涉及汉水流域的各个地区,此项移民工程已于2010年8月前后完成。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及移民工程的完成,对促进华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也造成汉水流域各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流域内各县市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所产生的影响,笔者于2011年2月15至20日春节期间考察了十堰市丹江口浪河镇、郧县柳坡镇等地,于2011年4月3至6日考察了南阳市淅川地区传统的“三月三”庙会节,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原生民俗体育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剖析原委,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采取措施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文化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护汉水流域固有的文化基因,减轻外界力量对民俗体育变迁的过多干预。
1 汉水流域的民俗体育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按其地域文化特色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及下游3部分。汉水流域上游地处陕西秦岭地区,多高山丛林,属梯田稻作农业文化区域。由于该地区多高山峻岭,交通欠发达,经济发展滞后,是我国中西部开发的联接地带。此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依托,由于雨水偏少,故只能以旱作农业为主,因而形成了长年对雨水的诉求,祈盼上天能普降甘露,滋润大地,造福乡邻,舞蹈成为人们与上天之间沟通的媒介,而最初为舞蹈伴奏的是罄与鼓。人们通过击鼓上通天地,祈求神灵的护佑,因此,形成多以鼓舞为形式的民俗体育,如天水的旋鼓舞、汉中的打锣镲、安康的花鼓坐唱、商洛的花鼓舞等,不同形式的鼓舞便是秦巴山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农耕生产,将其心理意志、情感指向、思维模式、内在心智高度互融的结晶,将神秘的情感体验、互渗的思维方式在浓烈激扬的鼓舞中得以整合与宣泄,这种文化的多元造就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2]。人们希望通过以此种活动形式得到神灵的恩赐,达到造福人间的目的。
汉水流域中游地区主要以丘陵为主,属丘陵稻作农业文化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由于此地集中了周朝的“汉阳诸姬”古方国,因此造就了多座历史文化名城,如襄阳、南阳、随州等,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久以来形成了富有古城风韵的多以灯舞形式为主的民间娱乐性传统活动。如郧县的凤凰花灯舞,南阳的云彩灯舞,十堰的秧歌舞,襄阳的双人旱船舞,宜城的麒麟送子舞、赶象舞,随州的花鼓舞等。这些民俗体育多带有宫廷礼仪之风,是庙堂祭祀娱乐形式的延伸,宣扬古代太平盛世及民众同乐的场景,蕴含了汉水中游居民迥异的文化性格与内在精神,由此也彰显了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包容性和同一性[3]。人们在各种节庆假日期间载歌载舞,走亲访友,以此种形式庆祝丰收,祈福禳灾。
汉水流域下游以江汉平原为主,多湖泊,属平坝稻作农业文化区域。由于此区域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因此经济比较发达。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此地区的居民世世代代以在宽广的平原耕种及江河湖泊中打渔为生,因此对大地及湖泊产生息息相关的情感,对大自然的恩赐产生虔诚的崇拜,通过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体育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因而形成与大地湖泊紧密联系的民俗体育项目,如荆州的滚灯舞、潜江的草把龙灯、安陆的麒狮舞、云梦的三节龙·跳鼓舞、武汉地区的高龙舞等,人们通过此种活动形式在传统节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以期缩短与神灵之间的距离,祈求神灵的庇护。
要素一、明确教师指导地位
每次综合性活动都有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容易确定,但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那只能流于形式。有些活动主题偏大,有些受限于条件,都会使操作性不强。此时教师如能将主题细化,或对教材的某些方案调整,整体的实施效果就要理想得多。
要素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定好活动主题后,老师和学生就要做课前的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探究工作,有些还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回归大自然。
在上《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前,我涉猎了许多有关“母爱”的材料,一些有关母爱的文章、诗歌、母片等,如“地震中的母爱”“血色母爱”等,还准备了一些声像资料,如中央电视台所播放的“动物世界”中有关动物母子的材料。这些材料给活动营造了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同时,和各组组长一起制订设计活动计划表,明确任务,提出要求,以便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自己查找有关母爱的感人故事、诗词、歌曲、图片资料,这也是学生活动过程评价的依据。
要素三、重视活动成果展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的活动准备也正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活动的最终成果展示更能体现各小组的活动成绩,所以活动中还应重视活动成果的展示。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所以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中也要体现人人参与的活动主旨,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