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业绩报告

业绩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的业绩报告

公司对于业绩的重视使得写好业绩报告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好的业绩还需好的业绩报告来表现,如果业绩报告写得不好,没有突出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没有充分表现出自己业绩的全貌,就可能影响考核部门对你形成正确的评价。

业绩报告的作用在于全面、系统地反映你在某个时期所取得的业绩,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明确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总结上一阶段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一份优秀的业绩报告能够把你的业绩客观地反映出来,使你的辛勤工作有所回报,而失败的业绩报告则有可能掩盖你的实际贡献。

真实表现自己的成绩最重要

很多人在撰写业绩报告时总表现得很谦虚,尽量少写自己的贡献,甚至把自己努力取得的成绩也归功于别人。他们认为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好的,会有邀功的嫌疑,还显得骄傲自大。事实上,根本没必要对自己所取得的业绩羞于启齿,客观地反映自己的贡献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而且公司看重的是员工创造业绩的能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如果过于谦虚,弱化自己的贡献,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主管可能很难对你作出真实的评价。即使主管了解你的真实贡献,也会认为你不够自信,连真实的汇报自己的成绩的勇气都没有,从而认为不能委以重任。因此,在撰写业绩报告时,切记不要过谦,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成绩是最重要的。

固然,要想使业绩报告赏心悦目,首先必须有好的业绩作为依托,但恰当的陈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完整的业绩报告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基本情况概述

首先要概述工作内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工作环境等。虽然这些与业绩的取得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显然如果你处于不利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也甚是恶劣的话,无疑能够使你所取得的业绩大放光彩。比如说,你的工作是处理客户投诉,这一工作的环境显然不是十分优越的,它要求员工能够忍受客户的抱怨,甚至是谩骂、侮辱。环境本身的特殊性实际上是业绩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把工作环境陈述出来,以使自己的业绩有所依托。当然,在陈述不利条件和环境时,千万不要理直气壮,不管怎么说,这是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接受了这份工作就必须接受它所带来的特殊的工作环境。

第二,陈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全文阅读

财务的业绩报告

1传统利润表

首先,传统利润表在较大程度上受限于实现原则,只反映已经实现的收益,将预计可实现而暂时未实现利得置于表外,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这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差。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这种预计可实现的利得很可能会变为现实,严重损害收益报告的及时性,降低收益报告的质量。

其次,传统利润表基于稳健性原则,只确认预计的损失,而不允许确认预计的收益,使利润表反映的收益内容不够完整。

再次,传统利润表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来计量资产变动的,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务日趋增多,这就要求在报表中计量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应在当期损益中确认有关用来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公允价值变化或现金流量的变化,从而引出了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问题,但仅靠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利润表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点的。

还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应该为: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业主投资+本期派给业主款=本期收益。传统利润表对某些已实现的持产利得和损失,未计入净收益,而是绕过利润表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从而未能更恰当地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得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没有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

2英、美两国业绩报告的主要特点及其比较

21英国“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的主要特点

211英国“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的主要目的是把那些在本期绕过损益表而直接通过“准备”使股东基金发生变化的与股东交易无关的项目通过该表反映,以报告企业的全部财务业绩。

全文阅读

企业改进业绩报告

一、全面收益

1.公允价值计量与全面收益。从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项目都是由于脱离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而会计确认的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一是初始确认,即在项目取得或发生时将数据输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二是再确认,即对初始确认后的项目,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项目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采用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得出的结果常常是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现行价值,但初始计量后即成为历史价格;在再确认时,现行价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初始计量之后,即使所持有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通货膨胀、技术更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使得资产的现行价值发生变化,并且如果这种变化符合会计确认的标准,那么,在报告期内就必须进行重新计量,结果也就必然产生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2.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对全面收益概念和净收益概念进行了区分。根据SFASNO.130,净收益与全面收益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构成,但全面收益包括的范围比净收益要广,净收益被归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SFASNO.130列举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予以确认的属于全面收益但不属于净收益的项目,如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等。SFAS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的颁布,又增加了新的全面收益项目: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这些项目都是未实现的。因此,按照实现原则,它们都不能够包括在净收益中。为了便于区别,SFASNO.130将包括在全面收益之中但不列入净收益的项目,统称为“其他全面收益”。

3.资本保持概念与全面收益。所谓资本保持,是指只有在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根据资本概念的不同,又分财务资本保持和实物资本保持。收益是扣除业主交易的影响后,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主要分歧在于期初与期末净资产采用何种标准来量度。FASB指出,贯彻实物资本保持概念,要求存货、厂房、设备及其他财产按照其现行成本计量,现行成本的变动应作为“资本保持调整数”,直接列入权益,不作为资本所得。而财务资本保持概念则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属性,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在资本所得内。FASB所定义的全面收益是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的。FASB认为,采用财务资本概念可以保证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勾稽。而且,FASB在论述计量单位时强调,除非通货膨胀率增大到偏差程度无可容忍时,否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将会继续使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一般是指名义货币的财务资本所得。企业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期间内的全面收益就等于其现金流入与现金支出的差额。

由于全面收益确认了一部分尚未实现的收益,因此,有人批评说,按照全面收益分派股利和缴纳税金不能非常有效地保全企业的实物资本。但这并不能成为未实现收益而拒绝确认其为全面收益的理由。因为分派股利、缴纳税金以及保全实物资本基本上是属于财务决策的内容,而不是会计的职责。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真实、全面、公允地报告企业当期各种交易、事项或情况的财务影响,以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正是全面收益的计量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现行价值计量似乎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优越性。

二、全面收益报告形式的选择

1.全面收益现行的报告形式。从英国、美国、新西兰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准则来看,对全面收益大致采用两种报告形式。

全文阅读

企业完善业绩报告讨论

近年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等,使得会计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走向公允价值,出现了大量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项目(如持有利得或损失)。而传统业绩报告即损益表以实现原则为基础,反映的只是以净收益表示的已确认并实现的财务业绩,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业绩,因此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组织纷纷提出改革措施,认为业绩的概念是一个全面收益或综合收益的概念,本文以此为基础来讨论如何完善企业业绩报告。

一、全面收益的含义

全面收益(亦称综合收益)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1.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对全面收益概念和净收益概念进行了区分。根据SFASNO.130,净收益与全面收益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构成,但全面收益包括的范围比净收益要广,净收益被归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SFASNO.130列举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予以确认的属于全面收益但不属于净收益的项目,如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等。SFAS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的颁布,又增加了新的全面收益项目: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这些项目都是未实现的。因此,按照实现原则,它们都不能够包括在净收益中。为了便于区别,SFASNO.130将包括在全面收益之中但不列入净收益的项目,统称为“其他全面收益”。

2.公允价值计量与全面收益。从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项目都是由于脱离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而会计确认的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一是初始确认,即在项目取得或发生时将数据输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二是再确认,即对初始确认后的项目,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项目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采用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得出的结果常常是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现行价值,但初始计量后即成为历史价格;在再确认时,现行价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初始计量之后,即使所持有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通货膨胀、技术更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使得资产的现行价值发生变化,并且如果这种变化符合会计确认的标准,那么,在报告期内就必须进行重新计量,结果也就必然产生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3.资本保持概念与全面收益。所谓资本保持,是指只有在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根据资本概念的不同,又分财务资本保持和实物资本保持。收益是扣除业主交易的影响后,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主要分歧在于期初与期末净资产采用何种标准来量度。FASB指出,贯彻实物资本保持概念,要求存货、厂房、设备及其他财产按照其现行成本计量,现行成本的变动应作为“资本保持调整数”,直接列入权益,不作为资本所得。而财务资本保持概念则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属性,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在资本所得内。FASB所定义的全面收益是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的。FASB认为,采用财务资本概念可以保证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勾稽。而且,FASB在论述计量单位时强调,除非通货膨胀率增大到偏差程度无可容忍时,否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将会继续使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一般是指名义货币的财务资本所得。企业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期间内的全面收益就等于其现金流入与现金支出的差额。由于全面收益确认了一部分尚未实现的收益,因此,有人批评说,按照全面收益分派股利和缴纳税金不能非常有效地保全企业的实物资本。但这并不能成为未实现收益而拒绝确认其为全面收益的理由。因为分派股利、缴纳税金以及保全实物资本基本上是属于财务决策的内容,而不是会计的职责。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真实、全面、公允地报告企业当期各种交易、事项或情况的财务影响,以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正是全面收益的计量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现行价值计量似乎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优越性。

二、全面收益报告形式的选择

全文阅读

企业业绩报告管理

近年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等,使得会计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走向公允价值,出现了大量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项目(如持有利得或损失)。而传统业绩报告即损益表以实现原则为基础,反映的只是以净收益表示的已确认并实现的财务业绩,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业绩,因此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组织纷纷提出改革措施,认为业绩的概念是一个全面收益或综合收益的概念,本文以此为基础来讨论如何完善企业业绩报告。

一、全面收益的含义

全面收益(亦称综合收益)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1.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对全面收益概念和净收益概念进行了区分。根据SFASNO.130,净收益与全面收益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构成,但全面收益包括的范围比净收益要广,净收益被归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SFASNO.130列举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予以确认的属于全面收益但不属于净收益的项目,如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等。SFAS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的颁布,又增加了新的全面收益项目: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这些项目都是未实现的。因此,按照实现原则,它们都不能够包括在净收益中。为了便于区别,SFASNO.130将包括在全面收益之中但不列入净收益的项目,统称为“其他全面收益”。

2.公允价值计量与全面收益。从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项目都是由于脱离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而会计确认的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一是初始确认,即在项目取得或发生时将数据输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二是再确认,即对初始确认后的项目,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项目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采用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得出的结果常常是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现行价值,但初始计量后即成为历史价格;在再确认时,现行价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初始计量之后,即使所持有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通货膨胀、技术更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使得资产的现行价值发生变化,并且如果这种变化符合会计确认的标准,那么,在报告期内就必须进行重新计量,结果也就必然产生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3.资本保持概念与全面收益。所谓资本保持,是指只有在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根据资本概念的不同,又分财务资本保持和实物资本保持。收益是扣除业主交易的影响后,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主要分歧在于期初与期末净资产采用何种标准来量度。FASB指出,贯彻实物资本保持概念,要求存货、厂房、设备及其他财产按照其现行成本计量,现行成本的变动应作为“资本保持调整数”,直接列入权益,不作为资本所得。而财务资本保持概念则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属性,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在资本所得内。FASB所定义的全面收益是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的。FASB认为,采用财务资本概念可以保证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勾稽。而且,FASB在论述计量单位时强调,除非通货膨胀率增大到偏差程度无可容忍时,否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将会继续使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一般是指名义货币的财务资本所得。企业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期间内的全面收益就等于其现金流入与现金支出的差额。

由于全面收益确认了一部分尚未实现的收益,因此,有人批评说,按照全面收益分派股利和缴纳税金不能非常有效地保全企业的实物资本。但这并不能成为未实现收益而拒绝确认其为全面收益的理由。因为分派股利、缴纳税金以及保全实物资本基本上是属于财务决策的内容,而不是会计的职责。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真实、全面、公允地报告企业当期各种交易、事项或情况的财务影响,以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正是全面收益的计量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现行价值计量似乎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优越性。

全文阅读

年度业绩报告格式

股份制公司年度报告,也叫“年度业绩报告”,是股份制公司向股东,向社会公开报告本公司上年度经营情况、主要业绩的一种经济应用文体。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本公司上年度经营情况、主要业绩的回顾与总结,主要帐目的清查公布,让股东、社会了解本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而树立公司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为吸引投资、从而扩大公司经营规模、争取更多盈利打下基础。

股份制公司年度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说明,公司基本情况,上年经营状况,重要事项,财务状况及其分析,业务展望,署名和日期,附表等组成。

标题。通常由公司名称、年度和文种三部分组成。

说明。常见的说明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公司对这份年度报告的说明,如“本公司根据××××的规定,公布××××年度报告,公司董事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个别和连带责任”;二是该公司股票上市的证券交易机构对这份年度报告的说明。

公司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公司概况、高级管理人员简介,股东情况、财务状况等。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不写。

上年经营状况,即上年业绩。这是股份制公司年度报告的主体部分,要详细写出本公司上年度的经营状况,包括主要业绩、年度股利、主要业务回顾、主要股东持股情况或变动情况等。

重要事项。包括本公司机构的变动,新投资的重大项目等需要向股东、向社会公布的重要事项。

财务状况及分析。这一部分,不但要公布本公司编制的财务状况及分析,通常还都附上由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或查帐报告,以示这个财务状况及分析是可信的。

全文阅读

销售员业绩考评报告

一、考评资料

1、销售情况记录

销售员的有关销售记录如终端客户情况记录、区域的销售记录、销售费用的支出等,都是评估销售员的宝贵资料。

2、销售员的销售报告

销售报告主要包括销售活动计划报告和销售业绩报告。其中销售活动计划分为年度市场营销计划和日常工作计划报告等。许多公司要求销售人员制定终端销售的年度计划,在计划中提出发展新客户和增加与现有客户交易的方案,或要求销售人员对销售区域的发展提出一般性意见,列出详细的预地销售量和利润估计。并有销售经理将对计划进行研究,提出建议,并以此作为制定销售定额的依据。销售员的日常工作计划由销售员提前一周或一月提交,说明计划进行的访问和巡回路线。销售主管接到业务代表的行动计划后,有时会与他们接触,提出改进意见等。

3、客户的投诉和意见

在评估销售人员时要调查销售员有无客户的投诉,要听取客户的意见。有些业务人员业绩很好,但在客户服务方面做得并不理想,这样会影响销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工作态度和表现

全文阅读

业绩增长管理报告

1、奖优罚劣,自然淘汰。

虽然业绩明显上升,但我能够发现有人阴奉阳违。由于大部分员工是刚从农村老家出来的,对1千多元的工资已经感到满足,对于提成没有太多的热情,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于是我决定制定一套完整的待遇政策,取消固定工资。而是降低基本工资,设定基本考核销售额,超额完成多奖励,没有完成扣考核工资。调整后的待遇政策,销量提升相比从前待遇更高;如果不能完成销售可能要被淘汰。政策公布后,并没有引起员工们的抵触,相反,他们觉得比过去的政策合理。但业绩不佳的员工和区域经理明显对我个人出现了抵触情绪。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区域经理不能够按我的要求工作,这个市场部的业绩一定不能突破。结果只能是区域经理和员工的待遇都不能提高,哪怕员工再优秀也白搭。对这样的区域经理一定要严格。

这时有人汇报一个区域经理在找工作,安排别人工作后自己不知去向。而我们规定区域经理也必须承担个人销售任务。为了防止内部人员捕风捉影,我亲自参加了这个市场的一次普通的销售活动。我在所有人之前赶到活动现场,接着这个部门的员工拎着早餐和工具赶到;最后是这个区域经理姗姗来迟。我们按正常程序开始工作,整个工作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活动开始前,顾客量同预期基本相当。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这个区域经理基本上是袖手旁观,没有主动同我交流任何工作。当天活动结果很不理想。活动结束后,我同他们一起回到办事处,并支开这个区域经理了解了办事处的情况,员工们一致不满意这个区域经理。我决定了辞退这个区域经理。他并没有做什么解释。因为新的区域经理暂时空缺,我把这些员工分散到其他部门。对于自动离职的员工并不作挽留。

这时候,另一个部门的区域经理又出现了应收帐款没有上缴的情况,多天不在办事处正常工作,而且这个区域经理同他老婆的矛盾也影响了办事处的正常运转。因为这个办事处的业绩一直不错,老板也很重视,我们俩一起来到办事处了解情况。结果比听到的更糟糕,我们当场作出辞退的决定。并听取了其他员工的意见,由其他人暂代主持工作。

两个区域经理的人事变动因为得到员工的理解,并没有正常的销售工作。5月份的销售额仍然达到了20万。员工的奖励也创造了新的记录,一个原本在农村老家无所事事的员工,月薪达到了*元。

>这时候要想销量有更大突破,除了提高员工积极性外,扩大队伍就很重要了。

2、静观其变,加强工作强度。

全文阅读

专业技术业绩情况报告

我XXXX年X月起从事财会专业技术工作,至今已达20年,现任七一九地质大队财务科科长,主管大队本部及下属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统计工作。我所工作的七一九地质大队是一个事业单位,下属六个经营单位,拥有在职职工450名,年货币总量达亿元以上。现将我所从事财会专业技术工作的业绩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总体工作情况

我加强政治学习,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各项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模范地执行《会计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严格执行财政、财会制度,遵守财经纪律,竭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工作上养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服从大队的工作安排,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

我从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多年,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掌握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岗位能力和技能。多年来,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在各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取得优良成绩,所经手的业务工作基本没有出现差错,获得大队领导和下属部门的满意。

我作为一名大队财务科科长,加强廉政建设,学习《廉政准则》,学队各项廉洁规定与工作纪律,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在工作上,做到洁身自好,清正廉洁,克已奉公,尽职尽责地保护好国家财产。

二、主要工作经历

(一)率全局之先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

1997年,在我的主持和领导下,全队实行会计电算化,并在我局电算化交流研讨会上推广经验。2004年电算化转版工作中,我仅用了五天时间,单独完成全队七套账初始化工作,工作效率远远超过系统内其他同行(一般需要十天),并将我的初始化经验在第二批转版单位中推广,使其他单位在转版工作中少走弯路,省时高效地完成转版工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成功推进,大幅度地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我大队财务科从1997年的22人减至现8人,所核算的年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骤增至亿元。

全文阅读

关于年报披露业绩与业绩预告差异的分析研究

[摘 要]管理层业绩预告的目的是降低上市公司与包括财务分析师和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年报披露了实际公司业绩后,与业绩预告会有多大差异呢?本文基于2010年深沪市2129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分析,来总结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间的差异,从而看出业绩预告的准确性和意义。

[关键词]业绩预告 实际业绩 差异

一、引言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始于1998年中国证监会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当时仅要求亏损公司预告信息。在随后中国证监会或深沪交易所的关于做好每年定期报告工作的通知中,业绩预告制度逐步将业绩预告范围扩大到预计大幅上升或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增减50%或以上)的公司(2001年),同时将预告对象扩展到中期报告(2001年)和季报(2002年)。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深交所于2006年7月10日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1号——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业绩预告制度日臻完善。直至中国证监会于2007年2月1日正式颁布并实施信息披露规范统领性文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才趋于成熟。

《办法》首次引入了公平披露的概念,要求上市公司及其它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以使所有投资者平等获悉同一信息。《办法》的实行是否起到了预期效果?公平披露原则是否得到体现?本文基于对2010年深沪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的采集结果来分析业绩预告与实际披露业绩间的差异,从而分析业绩预告是否符合公平披露原则,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与披露业绩的差异分析情况

1.披露业绩与业绩预告存在差异的行业分析

截止2011年04月30日,披露年报2129家,有924家未披露业绩预告,剩余1205家公司中年报披露业绩与业绩预告存在差异的公司有158家,其中,沪市39家,占24.68%;深市70家,占44.30%;中小板41家,占25.95%;创业板8家,占5.07%。其中,采掘业2家,占1.27%;传播与文化产业2家,占1.2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家,占3.16%;电子2家,占1.27%;房地产业8家,占5.06%;建筑业3家,占1.90%;交通运输、仓储业3家,占1.90%;农、林、牧、渔业6家,占3.80%;批发和零售贸易6家,占3.80%;社会服务业9家,占5.70%;信息技术业11家,占6.96%;造纸、印刷业1家,占0.63%;制造业95家,占60.13%;综合类5家,占3.15%。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