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秀瑶族舞蹈文化研究

【摘要】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广西省遍布多种瑶族支系且拥有丰富的瑶族舞蹈文化,本文通过对广西省来宾市金秀瑶族舞蹈文化调查与研究,从而发掘一个历史悠久群居山区的特有民族的舞蹈历史与文化。金秀瑶族共五个支系,该瑶族支系中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茶山瑶,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舞蹈,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生活条件发展、风俗文化沉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

【关键词】

金秀;瑶族;舞蹈文化;祭祀方式

一、广西金秀瑶族舞蹈历史背景

大概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广西岛上便有了瑶族先民的足迹,明朝时期,瑶族人民仍然分布在广西境内各地,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人民纷纷迁移到广西,使得广西地带的人口众多,出现了民族之间的同化。如今的瑶族主要驻扎在广西境内的中南部,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与历史改革,瑶族的历史慢慢沉淀在广西这片宽广的热土上,使得瑶族的文化更加的璀璨独特。瑶族舞蹈的表现形式有“桌台”“芦笙”“羊角短鼓舞”“”。“武打”和“文打”是他们的打法之分,“高桩”和“矮桩”是他们的区别。具体到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金秀瑶族自治县诞生于广西来宾市,坐落于广西桂林的中南部,它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成立的县城。金秀瑶族的舞蹈一共有五个支流,每一个支流代表着一个瑶族支系(盘、山子、花篮、茶山、坳)这五个支系五个瑶族舞蹈是金秀瑶族舞蹈中的精髓所在。

二、金秀瑶族舞蹈支系分类

支系一:茶山瑶是金秀自治县的中北部以及金秀河岸上的一个瑶族部落,整个部落主要的村落有七个村(四、梦、美、刘、田、金、社)两个六(六段还有六定)一长一军一寨一柳三片一道一桐一水一梦(长二、将军、寨保、杨柳、三片、干道、长桐、滴水、罗梦),一共有9100多个人口。茶山瑶的“做功德”特别的隆重,凸显这个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支系二:山子瑶自称自己的瑶族是“甘迪门”主要分布在金秀永福的鹿寨,以及越南河江的边上。山子瑶能歌会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瑶族支系。它拥有自己的语言,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山子瑶的方言是金门。支系三:坳瑶自称勉或者是坳标,由于坳族的人把“瑶”还有“坳”的读音念的差不多相似。所以把自己的族叫做“坳瑶”。坳瑶主要的部落有苓香山、冬叶坪、斧柄岗、单格场、李子青等地。他们迁移多处,曾经在百色、南宁这两个地带驻扎过,随后又开始迁移到桂平还有平南这两个地方。曾经也在大梦、古雍停留过。现在主要的驻扎是在广西金秀自治县。支系四:盘瑶人口是最多的一个瑶族,也是最重要的支流。主要讲的是苗瑶两种语言的语支。它主要的方言是“标敏”还有“勉语”。盘瑶自称“勉”或者是“棉”。它主要分布在四乡(三角、忠良、长桐、大樟、三江)一镇(金秀)。支系五:花蓝瑶主要在广西省来宾市金秀县的西南和中部(门头、古卜、王桑、大凳以及罗香乡,大约有1881人)。花蓝瑶因为服装的图案是以蓝花为标本的,所以他们服装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全文阅读

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

摘要: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欣赏价值的民间舞蹈,是我国瑶族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瑶族人民生活、生产的叙事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利用长鼓舞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动作要领和风格特点,也将有助于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独特的审美蕴涵。

关键词: 瑶族 长鼓舞 民族舞蹈 教学

一、瑶族长鼓舞的艺术特点

长鼓舞是瑶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是瑶族人民主要的自娱自乐形式,也是表现他们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长鼓是一种木制的鼓,多用空桐树制作,长约三尺左右,中间小,两头大,形式喇叭。两头挖空,蒙以羊皮或牛皮,在鼓上绘有色彩龙凤花纹,并在两头系上丝绳,稍一击动,发出冬冬响声。长鼓舞是击鼓而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各种不同的鼓点,动作的节奏都是重拍向下,才能站稳桩,因而节奏鲜明,动作稳而有力,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区,经常接触到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他们通过观察,模拟它们的形态动作,形成了长鼓舞动作的又一内容。如表现禽兽的有金鸡展翅、画眉跳笼、山羊反臂等;表现植物的有大莲花、小莲花、古树缠根等。这些动作形象生动,富有想象,舞蹈性强,丰富了长鼓舞的艺术表现力。

其它还有一些表现日常生活细节的动作,如舂米、筛米、扎腰带等,也很有生活气息,增添了舞蹈的生活情趣。另外,过去在特定的祭祀礼中的一些动作,如作楫、伏林、矮拜等,也都成了长鼓舞的表演动作。

瑶族由于支系不同,语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不同,所以反映在长鼓舞动作的特点上就有所差异。有的打法比较活跃,动作带跳跃性,节奏较快,花样变化较多,这种打法以过山瑶为多,常有“武打”之称;有的打法比较稳重,有微小的颤动,动作温和缓慢而且较柔,节奏较慢,这种打法则以土瑶为多,常有“文打”之称。而且还有高桩、矮桩之别。高桩是在两腿半蹲的基础上进行,矮桩是在全蹲的基础上进行,尽管打法上各有不同,但还是统一在本民族风格之内,具有共同的特点。

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奏鼓。因为表演的时间不同,场合不一,故有“大吹大打”和“小吹小打”之分。大吹大打一般是用在还盘王愿的长鼓表演,显得庄严隆重。小吹小打多用于喜庆等场合,显得热闹活泼。长鼓舞的音乐也有一定的程式。进屋先吹“进屋牌”,表演快结束时就吹“收鼓”曲牌,观众离去时就吹“送客”牌,表演才算全部结束。由于唢呐悠扬悦耳,音色清脆,为长鼓舞增添了色彩。

全文阅读

民族视野下的金秀瑶族舞蹈文化研究

[摘要]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广西省遍布多种瑶族支系且拥有丰富的瑶族舞蹈文化,本文通过对广西省来宾市金秀瑶族舞蹈文化调查与研究,从而发掘一个历史悠久群居山区的特有民族的舞蹈历史与文化。金秀瑶族共五个支系,该瑶族支系中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茶山瑶,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舞蹈,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生活条件发展、风俗文化沉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

[关键词]金秀;瑶族;舞蹈文化;祭祀方式

一、广西金秀瑶族舞蹈历史背景

大概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广西岛上便有了瑶族先民的足迹,明朝时期,瑶族人民仍然分布在广西境内各地,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人民纷纷迁移到广西,使得广西地带的人口众多,出现了民族之间的同化。如今的瑶族主要驻扎在广西境内的中南部,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与历史改革,瑶族的历史慢慢沉淀在广西这片宽广的热土上,使得瑶族的文化更加的璀璨独特。

瑶族舞蹈的表现形式有“桌台”“芦笙”“羊角短鼓舞”“”。“武打”和“文打”是他们的打法之分,“高桩”和“矮桩”是他们的区别。

具体到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金秀瑶族自治县诞生于广西来宾市,坐落于广西桂林的中南部,它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成立的县城。金秀瑶族的舞蹈一共有五个支流,每一个支流代表着一个瑶族支系(盘、山子、花篮、茶山、坳)这五个支系五个瑶族舞蹈是金秀瑶族舞蹈中的精髓所在。

二、金秀瑶族舞蹈支系分类

全文阅读

浅淡壮瑶族民族舞蹈的区别

摘 要:每个民族的舞蹈都以自己特点,进而形成与全民族相区别的独特的人体表现形式;壮瑶族人民大致分布在岭南地区与广西境内,生活环境极为相近。因此,壮瑶族舞蹈有诸多共通之处,容易让人混淆。用科学的方法去正确分析、研究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使我们可以从舞蹈的本质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关键词:民族舞蹈;壮瑶族;区别

在中国舞蹈的大观园中,民族舞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深入了解各民族的舞蹈,对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壮瑶族民间舞蹈的区别。

1 民族舞蹈起源的区别

壮族舞蹈多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壮族舞蹈的花山壁画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穿鸟兽服饰,模拟鸟兽动作、形态的舞蹈称之为“拟兽(鸟)舞”。这类舞蹈在广西境内流传相当广泛,种类、形式之多,颇为罕见。据不完全统计有“舞狮”“舞龙”“舞麒麟”“舞龙马”“竹马舞”“鲤鱼舞”“蚌姑”“斑鸠舞”等。这类舞蹈大部分在欢庆春节时表演,动作多模拟鸟兽形态,服饰道具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很受群众欢迎。瑶族舞蹈源于对刀耕火种的劳动方式的模仿,因其与大山关系紧密,加之落后的生产工具,低下的劳动效率,使得瑶族人民的每一天都在不停地重复单一的生产活动。因此,他们的舞姿,与生产劳作中的动作密切相连,久尔久之,便形成了特有的瑶族舞蹈特色。我们可以从瑶族舞蹈中最富有代表性的《长鼓舞》看到,这种靠腿部发力而形成的外在动态特征对民间舞蹈艺术的渗透和影响。长鼓舞有三十六套,七十二路打法之称,所谓三十六套、七十二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模拟生活中的起屋程序,从找地、量地、冲墙开始到新屋落成贺喜表演;在跳舞时,以能打“矮桩”为最有功力的舞者。打“矮桩”就是两腿全蹲,左右绕鼓,上下翻。打完全部套路,时间持续三四十分钟,能完成这种打法的老鼓手,使人不得不佩服他在劳动中对腿部蹲力的磨炼。

2 舞蹈表达内容的区别

壮族舞蹈因来源于狩错,表现形式多集中为对各种动物的模拟。我们看壮族舞蹈代表作《翡翠鸟舞》,该舞蹈是由表演者套上模仿翡翠鸟外形制成的精美道具,并模仿翡翠鸟的动作表演创造而成的一种舞蹈。据翡翠鸟舞的第十三代传承人罗志忠介绍,他们的祖籍在来宾南泗乡,根据现在武宣县下村罗氏族谱资料得知,罗氏总共发展了十六代舞鸟艺人,此舞蹈为第一代艺人罗稻香所创,至今已传承了十六代。按此推测,下村的翡翠鸟舞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壮族翡翠鸟舞的道具一般用竹篾制成鸟形,外糊绿绸缝以绿绒线作羽毛。当地人喜爱翡翠鸟毛色碧绿,啼声清脆,性情温和,视其为吉祥的象征。春节期间,一男子扮翡翠鸟,另一人扮老者,率鸟沿问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表演时舞者进道具内,两手分执或勾住鸟头、眼、嘴、翅膀操纵杆,鸟头转动,眼张合,嘴作响,表现飞翔、觅食、饮水、洗澡、磕睡等亲切、动人的动态。舞毕从道具上拔一根“羽毛”送主人,祝愿主家人丁兴旺,表演技法与傣族孔雀舞近似,各类鸟形道具使舞蹈融入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瑶族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多来源在于瑶族人民对日常劳作的一种动作表现。其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以《长鼓舞》为例,长鼓舞的基本动作72个,大部分来源于模拟建房起屋的劳动场面,小部分程式性动作是对自然景物形象进行抽象艺术化的概括。表现性动作有“四方”“寻屋地”“挖屋地”“铲屋地”“平屋地”“量屋地”等24个,程式性动作有“莲花盖顶”“漂洋过海”“行江”。其中,“莲花盖顶”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动作,集鼓花中的“小莲花”和“大莲花”技巧,并与下肢的基本动作“蹲颤”和“撇拐蹲转”有机结合而成,技巧最高,难度最大。

3 舞蹈风格的区别

全文阅读

初探瑶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摘 要】本文通^对瑶族道具舞蹈的研究,发现道具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性,以及道具的由来和使用情况。探究在将来的舞蹈创作中如何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最终找到瑶族道具舞蹈的继承方法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瑶族;情感;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3-01

舞蹈是人们通过自身肢体运动的形式来表达意识宣泄情感的行为艺术。情感有时通过肢体语言无法尽情地表现出来,意识也无法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时候就需要借助某些工具来完成,舞蹈道具正是为此而产生的。舞蹈道具在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舞蹈中舞蹈道具使舞蹈情感更丰富,舞蹈语汇更准确。

在瑶族舞蹈的创作过程中,瑶族舞蹈的道具作用对于整个瑶族舞蹈的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瑶族舞蹈一直是以道具为重的。如果人们看到舞者身上带着瑶鼓,或者拿着小花鼓在舞蹈,那大家就很自然地知道这是瑶族的舞蹈,会与其他民族舞蹈有所不同。谈到瑶族舞蹈的继承问题,我想首先要了解到瑶族长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找到我们需要继承的方向。在瑶族舞蹈主体性的实现过程中,瑶族长鼓可以满足人们在观赏时的审美体验。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瑶族舞蹈的概况进行浅析,明确瑶族舞蹈发展的方向,然后探析瑶族舞蹈的来龙去脉,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在瑶族长鼓舞的表演中,表演者利用人与道具相互的配合以及与动作的配合,将瑶族舞蹈的力量与柔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现。伴随着瑶族舞蹈表现力的要求,音乐节奏都会发生变化,或者热情奔放或者抒情柔美,时而激烈时而舒缓。在精神方面,表演者从形体的表现上传递出积极的感情和精神,道具表演者在不同节奏下所需要承担的角色和瑶族舞蹈动作都有所不同。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中的瑶族属于排瑶,这里的民族舞者所拿的长鼓体积较大,可以背着跳舞,可以拿出来做造型道具,更可以边击打边舞蹈,打出的响声富有节奏感和穿透力。一对舞者可以做出相同的舞步而击打出不同节奏的鼓点,这是连南排瑶的特征。而在离连南县城不远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这里的瑶族就属于过山瑶了。他们虽然同为瑶族但舞蹈起来却有所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就在道具了。连山过山瑶同样使用瑶鼓,但他们的鼓与排瑶的鼓在外形上看就很不一样。过山瑶因为在历史上经常跋山涉水地迁徙,他们的鼓个头比较小,只能拿在手中舞蹈。虽然个头小,他们可以用的方法倒不少,拿在手中旋转,可以抛起接住,也可以用来模仿生活情形,这是我们最需要传承下去的经典动作。瑶族长鼓舞表现的内容就是关于瑶族人民是如何建造房屋的生活场景,瑶族长鼓舞通过每个舞蹈动作将这一过程详细地表现出来,即如何进行对土地的测量、怎样进行挖地、怎样把地铺平、怎样找木、怎样砍削木头、又怎样将木头背到建屋的地方、如何将建屋的柱子立起、进行架码、割茅草铺屋、夹茅草、抛茅草、盖顶和压顶等,长鼓舞动作一共有三十六套之多,这些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瑶族人民在不断的迁徙中找地建房的流离生活。

在瑶族舞中,许多的舞蹈都是通过一定的道具辅助来完成的,这些道具的使用也都是力图展现一种对于英雄情怀和神明的感恩。在舞蹈中,通常会使用的道具,首先就包括神具的使用,这种道具一般都是在宗教祭祀过程中或者宗教仪式当中会使用到的器具,包括长鼓、小花鼓、农具等。这些道具的使用,配合舞蹈动作以及音乐节拍,便出现了我们观众经常可以看到的瑶族长鼓舞了。有了继承便要发展,在发展问题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各民族舞蹈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地区的观众水平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民族性。本民族的特点就是通过道具瑶鼓的使用展示本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祭祀情况、工作情况和精神信仰情况。这点是必须保留的。我们的发展只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如何市场化运作,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到瑶族舞蹈,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上瑶族舞蹈。一方面推广是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瑶族舞蹈本身的创作也需要创新发展。在叙事舞蹈过程中,是否可以表现一部分现代瑶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是否可以用现代灯光舞美技术来辅助舞蹈的创作,我想在这方面的研究会更有意思。继承与发展是所有艺术创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把握好瑶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这个课题需要所有关心瑶族舞蹈的艺术工作者们共同研究和努力。

舞蹈艺术工作者,应更加深入了解瑶族文化,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从瑶族的背景文化,体会出瑶族文化的神韵,从神上面去深入,而不只是形上做要求,成为有思想的舞蹈工作者,才能开发出我们的肢体和思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发扬和传承瑶族舞蹈,并通过对瑶族道具舞蹈的传播来让更多人爱上这个悠久而有韵味的民族――瑶族。

全文阅读

瑶族传统舞蹈的现状及传承

【摘 要】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瑶族历史的“活化石”。笔者通过对广西贺州瑶族地区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瑶族传统舞蹈的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传统舞蹈 瑶族 传承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22-02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其发源地是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及淮河中上游一带,而后经过长期的南迁,如今大量居住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形成了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瑶族人民从远古一直不断地迁徙,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这个民族蕴含着人类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瑶族传统舞蹈属于民间舞,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它不受语言文字的局限,可以沟通感情,使舞者和观众心灵共振;可以积淀古代文化,传承民族审美心理,通过舞蹈者的表演汇入时代精神,孕育新的创造,而使之富有生命力。”可见,瑶族传统舞蹈也是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瑶族传统舞蹈也到了濒危状态。如何继续传承瑶族传统舞蹈,将是所有文艺工作者最紧迫、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 传承瑶族传统舞蹈的意义

1.瑶族传统舞蹈在广西贺州的分布情况

瑶族的支系非常多,而且分布广,各个支系各个地区的舞蹈都各不相同。在广西贺州,只要是信奉盘王的瑶族支系都有“盘王舞”,主要流传在贺州市部分地区及贺州管辖的富川瑶族自治县。舞蹈一般是在瑶族人民“还盘王愿”仪式中出现,其功能主要为娱乐神灵、保佑家畜平安、五谷丰登等。“盘王舞”包括:做屋长鼓舞、铜铃舞、上元棍舞、打铁舞、约标舞等舞蹈。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大井村、虎马岭村为平地瑶支系,主要流传着芦笙长鼓舞,舞蹈共有七套动作,分别是“头拜上四拜”“竹鸡扒泥”“美女双双”“坐边七”“座堂七”“堂堂上”“五脚尖”;而在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瑶族主要有“春堂舞”“猪头舞”“仙女出堂”“跳头堂”“羊角长鼓舞”等;还有“单人还愿长鼓舞”“赶羊做鼓长鼓舞”等舞蹈主要分布在贺州市各瑶族地区。

2.生产劳作、节庆、祭祀中的瑶族传统舞蹈

全文阅读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摘 要】本文通过对瑶族舞蹈历史的分析,从瑶族舞蹈道具运用的方向进入,研究道具运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对形象塑造方法以及道具的功能性运用进行创作浅析,从历史的继承与现实的发展中寻找岭南舞蹈瑶族部分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瑶族;道具;情感;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32-01

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广西状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五省。瑶族舞蹈历经千年的沧桑历史演变至今,仍然盛行不衰、渐渐大放光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转变表现形式。它是生存状态的显现,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形象。

一、道具运用与情感表达

道具在不同民族的舞蹈作品当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包含独具特色的民族道具,例如瑶族的长鼓舞、维吾尔族的顶碗舞等。道具的使用一方面是增加了舞蹈动作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展示舞蹈表演人员的身份、性格特征,烘托舞蹈表演现场的氛围,强调舞蹈叙事当中事件的性质等等。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当中,道具的使用能够延伸舞蹈表演人员肢体的丰富动态,从而增加个体在舞蹈中意愿的表达。在舞蹈表演当中使用道具能够体现舞蹈的层次感和立体性,烘托和提升舞蹈的整体氛围,使得舞蹈当中的语言表达更加具体形象,舞蹈中的情景能得到渲染。

道具是表演中的重要内容,人物的心理情感、内在性格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道具表现出来的,张弛有度的道具使用会让人物活跃自然,性格丰富,相反就会让人物呆板木讷,没有生机。舞蹈道具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道具,更是一种传达信息、表达主题的媒介。舞蹈与道具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二者既是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瑶族祭祀舞蹈都为道具舞,如请圣则击鼓、敲锣、跳钹、摇铃、舞令简;祭祖则跳法杖;求子则跳法棍;镇坛压邪则舞法道具;跳罗帛意为诸神驾到;舞花带则是送给神灵的束束鲜花。长鼓是瑶族民间常见的一种古老乐器,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瑶之乐,有芦笙、铳鼓、葫芦丝和竹笛”,瑶族长鼓具有悠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每个民族都会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习俗、特点、民族心理和精神,创作属于自己民族特点的民族舞蹈。这种宗教舞蹈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以及民族心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全文阅读

论瑶族传统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本文通过观察、研究瑶族的舞蹈艺术,来使人们增加对瑶族舞蹈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促进瑶族舞蹈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向着多样性发展而提供了基本保障,进一步展示了瑶族的文化艺术特点。

关键词:瑶族舞蹈;民族文化;审美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65-01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有着与其他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比如它所拥有的舞蹈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瑶族人民过着以高山密林为生存地的生活,因此,它的民族文化时刻与大自然相契合。可以说瑶族独特的山水文化是瑶族祖先辛辛苦苦创立的,瑶族独特的民族舞蹈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立的。本文通过审美的角度去看待瑶族的民族舞蹈艺术,进而领悟到它独特的美,为了更好的传播瑶族的民族文化,提升瑶族文化的影响,进而更好的促使瑶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瑶族舞蹈的美不单单表现在它美丽的舞蹈动作上,更展现了它在民族文化和自然艺术的美。在这样的审美艺术下能使人们了解瑶族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更能展现瑶族的风俗习惯,从而达到保护和发扬瑶族文化的目的。

一、瑶族舞蹈的艺术美

(一)瑶族舞蹈的民俗美

在瑶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创立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舞蹈,因此,他们也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俗融入到了自己的舞蹈中。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勤劳勇敢的民族传统,既能够载歌载舞,又外向活泼,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所以说,瑶族的舞蹈传递给我们的是他们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瑶族的舞蹈基本上都比较欢快活泼,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由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的舞蹈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瑶族人民大都生活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方,这些地方的生活环境大都由山脉和森林组成,生活在这里的瑶族人民都有着狩猎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瑶族的民族舞蹈中,经常贯穿一些与狩猎有关的舞蹈动作。这些关于狩猎的瑶族民俗文化,全都体现了瑶族舞蹈的民俗美,同时也体现了瑶族人民勤勤恳恳的勤劳朴实的生活美。我们还可以发现瑶族的民族舞蹈也表现了瑶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希冀。所以说,我们可以透过瑶族舞蹈了解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瑶族勤劳勇敢的民族文化特色。

全文阅读

当代瑶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

(一)典型动律与舞蹈文化的挖掘

在瑶族各支系风格独具的舞蹈中,以长鼓舞的分布最为广泛也最具影响力。上述开设了瑶族舞蹈课程的三所高校,在典型动律提炼与发展中,瑶族长鼓舞成为素材提炼的核心。例如广西艺术学院教材的编创者就在《瑶族长鼓舞动律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中将瑶族长鼓舞总结为“屈弹”“拧弹”和“矮弹”三大动律。无论哪一所高校,舞蹈动作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是教师教授组合时十分强调的。

(二)各支系舞蹈文化差异性的重视与研究

随着瑶族长鼓舞训练不断系统化,其他支系的舞蹈也受到了重视并运用于教学。如广西师范大学就将桂西北地区布努瑶支系和白裤瑶支系的舞蹈纳入了教学范畴。与布努瑶人山中艰难生活紧密相系的“蹲颤”动律还有白裤瑶“勤则格拉”中体态佝偻如猴状、低重心的跳与旋的特征都体现了这两个支系舞蹈的独特风味。这些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与理论研究密不可分的,该校的教师们正深入各瑶区,不断地从共性中寻找个性,再从个共性中重新审视个性,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双管齐下,更深入地研究瑶族舞蹈艺术。

(三)审美追求的时代变化

1.三度空间的变化师公们口口相传的“矮、稳、颤”的审美追求,后两者是无论哪一所高校都不约而同去把握或进一步去强化的,它们成为了瑶族舞蹈在教学演变中保持民族属性的重要因子,而“矮”则受到了现代审美的冲击。过去瑶族艺人评价长鼓舞的标准是“打得矮不矮”,低重心基础上的跳跃、耍鼓花,还有拧身与舞伴侧身而过的空间变化使得瑶族长鼓舞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但遗憾的是,这一独特性得到的开发不够。原生态的瑶族舞蹈往往以二度空间为主,即便出现一些跳跃动作也往往是小幅度的轻跃,脚的起落几乎贴地。艺术化以后,为了追求舞台效果,除了加大动作幅度,还借鉴了其他舞种的技术,三度空间的变化丰富了。和其他民族的舞蹈相似,由于受到西方现代舞的影响,出现了地面一度空间的动作,丰富了视觉效果和空间表现力。

2.三维空间的变化当代舞蹈编创技法对瑶族舞蹈三维空间的变化影响也很大。传统舞蹈表演地多在室内或屋前,活动范围较小,不少地方的长鼓舞,两人仅在一张方桌的小小天地间击鼓起舞。此外,瑶族舞蹈往往与宗教祭祀相系,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和方位、空间转换要求。“罡步”“走十字”及“拜四方”是瑶族舞蹈最常见的空间流动方式,不管是独舞、双人舞、四人舞还是群舞,空间流动往往成圆成钜。这样的限制既营造了瑶族舞蹈独特的审美特征,也约束了空间的变化。到了组合编创中,宗教因素的限制被打破了,出于艺术效果的追求,点、线、面的层次处理与转换丰富了瑶族舞蹈的表现空间,使其从传统的空间审美走向了多元化。

3.新的动作语汇的创生当代的蒙古族舞蹈较之其原生形态呈现如此缤纷的舞蹈语汇,与当年艺术工作者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密不可分。如根据游牧生活特征提炼与创造的“人与马”结合的艺术形象——“马步”,大大丰富了该民族的舞蹈语汇。在瑶族舞蹈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与创作相伴相生的新语言。如白裤瑶群舞《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瑶山之中,女子常常背着沉重的背篓倾身微颤而行,这种独特的行走方式让编导巧妙地捕捉于作品之中。由于深山阻隔,外界文化影响不深,至今白裤瑶女子仍保留了裙下不着衣物的习俗。方便之时,胯部一扭蹲下,百褶裙撒开遮地。在外来人看来这或许有些可笑,但在编导这里,加上手臂的顺势摆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甩胯动律。同样关于百褶裙,姑娘们行走中手臂与裙摆随着坑洼山路拧晃着的一幕也让编导妙手偶得,成为双臂随腰部拧动形成的拧摆动律。”这些动作语汇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教材中发展成了“拧摆动律组合”,还有“蹲颤动律组合”,出现了布努瑶人山路上背着背篓负重行走的生活语汇提炼,这些都是基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动作拓展。当代的瑶族舞蹈教学体系从无到有,从探索到变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对瑶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瑶族支系众多,每个支系的舞蹈都各具特点,目前,瑶族舞蹈教学资源的开发都主要集中在桂东北地区的长鼓舞这一典型代表上,如何把典型做深入,如何把其它地区和支系的舞蹈更好地纳入教学体系,有待各支系舞蹈研究的更深入开展。

全文阅读

浅析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

摘 要:瑶族历史悠久,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如民间舞蹈,它是瑶族古老的原生态与艺术表演形式,融歌舞为一体,充分反映出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民风习俗。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主要表现为生活性、娱乐性、传承性、价值性。

关键词:瑶族民间舞蹈;原生态性;保护传承

瑶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其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也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特质,它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又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瑶族民间舞蹈的生活性

民间舞蹈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而民间艺术体现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又来源于民族社会生活,从瑶族民间舞蹈的漫长发展史可以看到,它的根基牢牢扎根于民间沃土,集中展示了瑶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

在瑶族地区,很多舞蹈都融汇着民间的传统文化,且有不少精髓。如在瑶族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长鼓舞。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非常喜爱打猎,一天他独自上山打猎,追赶羚羊跌落山崖,被梓木叉死。太阳落山了,盘王子女不见父归,就满山遍野寻找,最后在山崖梓木树下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将梓木砍下挖成长鼓身,剥下羚羊皮蒙鼓的两端,遂有了长鼓。盘王子孙拿长鼓拼命敲打,边打边跳边呼喊:“回来吧!回来吧!”一方面是泄心中之恨,另一方面是招其父之魂,从此,瑶族就有了长鼓舞。也就是说,民间舞蹈在最初产生和流传时,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有些还和宗教祭祀等有关,它们慢慢地成为了一种原始艺术[1]。再如广泛流传的盘王歌,它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更加具体化,更具艺术感染力。这些都反映了瑶族的民族性格,也是其原生态的体现,直观地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在民间歌舞中得到了最充分、最具体的反映和展示。

二、瑶族民间舞蹈的娱乐性

瑶族民间舞蹈丰富了瑶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是瑶族社会生活的写照,它的原生态还体现在族人以它为桥梁,达到自娱、自教和观赏的目的。瑶族民间舞蹈贯穿于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它不计较场地的宽窄,不追求观众的多少,花草树枝都可成为道具,情起即兴,兴起即舞,自吹自唱自舞,对于相对闭塞的瑶族地区来说,这能使他们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民间舞蹈不仅迸发出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更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促使瑶民自尊、自爱、自强,凝聚力与亲和力也在其中表露无遗。当然,瑶族民间舞蹈中,也不乏寓教于乐的好作品,如盘王舞、开山舞等,这些舞蹈内容健康、主题鲜明、影响深远,主要演绎主题为勤劳奋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舞蹈本身就具有观赏性,瑶族民间舞蹈更是极具美的观赏价值。不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身着五彩斑斓、绚丽迷人的民族服装和佩戴琳琅满目的金银首饰。舞者在场中,观众在周围,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花边式”的美丽图案。每逢节日,瑶族地区更是热闹非凡,或热烈、或舒展、或粗犷、或优美、或淳厚、或雅致的瑶族民间舞蹈都会令千人注目、万人喝彩。如长鼓舞,它以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技巧、生动的表演展示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令舞蹈家们叹为观止。另外,瑶族地区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意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示爱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如采茶舞来互倾爱慕之情,实现感情交流,进而互订终身,可以说,这时的舞蹈就是瑶族的感情纽带,维系着他们的和睦相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