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教学药历是临床药师在校教学和毕业后规范化培养阶段需要书写的重要医疗文书。正确书写教学药历有助于培养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积累临床用药经验,锻炼其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带教老师指导和修改的依据。作者作为临床医生根据自身在临床工作中书写医疗病历的感悟,并结合带教临床药师的经验,现就临床药师书写教学药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对教学药历的思想认识、写作过程、书写内容和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临床药师 教学药历 书写
中图分类号:R192;G6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3-0034-03
药历是临床药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记录,有教学药历和工作药历之分。教学药历是临床药师在实习和毕业后规范化培养阶段书写的重要文书,正确书写教学药历有助于培养临床药师系统的临床思维,督促其理论学习,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还可以帮助药师积累临床用药经验,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作为带教老师指导和修改的依据[1]。
我院自2006年成为卫生部科教司首批19个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之一后,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药师教学方法的探索。笔者作为临床医生,在见习、实习以及毕业后的临床轮转阶段曾经大量书写大病史,深深体会到书写大病史对临床医生终生工作的意义。结合带教临床药师的体会,现就临床药师在书写教学药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供临床药师及临床药学师生参考。
1 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区别工作药历和教学药历
工作药历是临床药师所记录的具体病例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日常医疗文书。通过工作药历还能体现药师的作用和价值、考核药师工作质量以及提供教学科研的资料。
摘 要 药历可以分为工作药历和教学药历两种。工作药历是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为具体病人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书面记录,而教学药历是临床药师在见习、实习和毕业后规范化培养阶段书写的“大药历”,相当于医生写的“大病史”。教学药历除上述工作药历的作用外,还能培养学员系统的临床思维,督促理论学习,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积累临床经验,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作为带教老师指导和修改的依据等。当前,临床药师对书写教学药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尚嫌不足,部分带教老师对教学药历的修改不够认真,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临床药师 教学药历 学员
中图分类号:G712; 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1-0041-03
药历可分为两类,即教学药历和工作药历。工作药历是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为具体病人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书面记录[1-2],其作为一种医疗记录文书外,还能体现药师的作用和价值、考核药师工作质量以及作为教学科研资料的来源等。而教学药历除上述工作药历的作用外,还能培养学员系统的临床思维,督促理论学习,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积累临床经验,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作为带教老师指导修改的依据等[3]。教学药历如同临床医师的“大病史”,在学习培训阶段必须常规书写。笔者之前已就教学药历的重点内容做了具体介绍[4],本文主要探讨教学药历的意义。
1 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
临床医生锻炼书写医疗文书是从写“大病史”开始的,在见习、实习期间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阶段需要写详细的“大病史”,当其资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只需写工作病史或会诊录。然而就是大量书写“大病史”,促进了临床思维的逐渐形成。对于临床药师来说,培养系统临床思维的手段有多种,如参加病房查房、病例讨论,开展床旁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等,但书写和修改教学药历肯定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药历的内容全面系统,有一定的项目和格式(表1)。书写一份完整的教学药历,需要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人,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治疗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对药学监护计划及用药指导等进行评估。在住院过程中需要记录和分析药学监护的结果,对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依从性做出判断,并对治疗方案的修改提出建议和意见。出院时需要总结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总结药师参与的情况和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出院带药的合理性,开展出院后用药的指导。这样长期的严格的几乎刻板的书写模式,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形成了全面的临床思维。即便以后书写简单的工作药历,或书写会诊记录,书写的内容和顺序也不会相去太远。反之,很可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如忘记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遗漏了药学监护计划等等。
2 督促理论学习,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光看书不看病人或光看病人不看书都不能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若在临床仅看看病人,跟临床医生一起查查房,不写教学药历等医疗文书,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去看书,进行理论学习。我们在为患者建立教学药历时,要对其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分析要有科学性,要有理论依据支持。因此需要看书、查阅文献资料。药学监护计划和用药指导也不是凭空建立的,必须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也必须进行理论学习。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临床用药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并用所学的或所查询到的药学知识(如药剂学知识、药理学知识等)指导临床用药,是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临新世纪,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 每一个本草研究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本草研究应该强调不断创新,才能使这一研究领域生机蓬勃,否则只能在低水平重复中自生自灭。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 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 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 如《绍兴本草》、《履?f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 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 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摘要】 第十五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围绕“蒙药及少数民族医药研究”、“药物本草考证研究”、“文献研究”、“药学史研究”四大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届会议涌现出一批佳作和青年骨干,为本专业的继承、发扬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药学史; 蒙药; 本草考证; 文献研究
abstract:the 15th national symposium of history of pharmacology and materia medica academic was around the four major topics of “mongolian and minority medical resaerch”,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literature resaerch”,“history of pharmacology research ”.a number of fine piece of writings and youths backbone emerged in this session and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this profession.
key words:history of pharmacology; mongolian medicine;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 literature resaerch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于2009-08-02~05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或发表学术演讲49篇(次),其中 “大会专题报告”3篇,“蒙药及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的11篇,“药物本草考证研究”的14篇,“文献研究”的10篇,“药学史研究”的11篇。现就本届会议的论文情况综述如下。
1 大会专题报告
针对本届大会的主题“蒙药历史、现况及加速蒙药产业化进程的研讨”,特别邀请了三位专家做了关于蒙药的大会专题报告。
康双龙首先以“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为题,针对目前蒙医药发展的现状,就蒙医药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提出十点建议,这十点建议全面详细的论述了蒙医药发展的障碍。
作者:苏绪林 余甘霖 陈代斌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临新世纪,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每一个本草研究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本草研究应该强调不断创新,才能使这一研究领域生机蓬勃,否则只能在低水平重复中自生自灭。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关键词】湖湘文化;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CR-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8517(2012)10—0023—02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湖湘医家医著的研究
1986-1989年禹新初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2 湖湘医学文化的研究
一、壮医药学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壮医学是传统的民族医学,但由于历史上社会生产实践背景,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字,而使壮医没有象其他传统民族医学一样的历史典籍、没有医疗经验和理论升华的典籍文献记录资料,这是这门课的产生的一个背景基础和背景缺陷原由。
二、把握壮医药学“口传心授”的主要传承方式
壮医药学是传统民族医学,必须具备一定符合其规律的传承性方式,由于壮医药学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字记录,决定了其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些传承内容主要体现在壮医药主要的医疗理论、药物功用认识、各科疾病诊断经验、治疗经验,壮医药各种特色疗法的经验传承上,是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壮族自治羁縻及土司制度州县和一般州县(中央)并存,决定壮医药也不是正统的官方中医记录,因而壮医药主要流传在壮族聚居地区讲壮族语言的民间。“口传心授”方式决定了其不可能为繁杂的体系,而多为简洁、实用及经得起考验,这些知识内容是客观的传统壮医药,但多散播在民间,须采集挖掘整理,这是目前壮医药的重要工作。
三、壮医药学没有形成规范文字记录的原由
使壮医药的基础医药知识不系统、直观,而必须借助于壮医药的壮族文化背景进行内容支助、理解、说明;如社会生产水平较低实际和对鬼神信仰的精神实际是壮医“巫医同源、巫医并存”,即是壮医的深远文化背景;如一些画符、念咒、驱鬼、三道公庙等形式中寓含许多壮医药知识内核,如果舍弃了“巫”的形式,那么壮医就怕一无所在了,就否认其历史价值了。又如壮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文化反映着壮医药对流行病预防的重要成就。
四、壮医药社会历史的民俗、民族文化是壮医药经验和成就保留和保存的重要形式
并且这些反映着壮族人民以普及化形式或民俗形式或民族特质文化形式对实践认识到的最重要的壮医药知识、成就的记录和经历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客观记录;尤其反映了壮医药的保健和预防医药的历史成就。如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歌海节、赶圩文化、赶药市习俗,又如抛绣球、点天灯、花山石刻等体育锻炼预防保健形式;这些是壮医普及的预防医学的重要成就。另外,如壮药祛瘴法、群防隔离习俗等壮医药对流行病群防的重要普及知识成就。这些是壮医药传承不依赖文字记录外的较“口传心授”主要传授方式更高形式的开放传承形式,对壮医药很重要的知识尤其适合。
【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6-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2]。
【摘要】
《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是藏医药古籍保护与整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探讨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体例就显得至关重要。《藏医药古籍目录》编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内容提要、存佚等。
【关键词】 藏医药 古籍 目录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藏文典籍浩如烟海,其数量仅次于汉文典籍。藏文典籍中有大量的藏医药典籍。作为藏医学知识主要载体的藏医药古籍,从古至今一直是藏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并且是我国有优势的卫生、科技、文化和产业资源,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藏医药古籍也积淀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藏医药”被列入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对藏医药古籍的保护与整理,是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全部古籍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药古籍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是完成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藏医药古籍珍藏在寺院和民间,大量的藏医手抄本、善本、孤本及“口传古籍”等正面临着流逝和失传的危险。对于藏医药古籍的存世现状并不清楚,这就严重影响藏医药的推广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书,也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方法。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能够清楚地反映历代藏医药古籍的基本状况,也是我们学习藏医学的入门书。
藏文典籍目录的编著具有悠久历史。吐蕃时期,由于大量印度佛经的翻译,公元8世纪末,赤松德赞时期,产生了第一部藏文目录学专著《旁塘目录》,此目录已亡佚。现存最早的藏文目录是赤松德赞时期,译师嘎瓦贝等人编写的《丹噶目录》。此后历代都有藏文典籍目录的编写。编写图书目录,首先涉及图书的分类问题。目前对藏文图书进行分类较有影响的是以下几种:喜饶嘉措大师的分类,拉卜楞寺藏文典籍总目录的分类,东嘎·洛桑赤列教授的分类,黄明信先生的分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分类[1]。医学属于藏族传统文化十明中的医方明,在以上几种分类方法中,藏医学皆归入“医方明”。
藏医药古籍目录的编写需要确定收录古籍的范围(时间上下限)。藏医学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苯教医学,至今已有三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藏医药古籍是记载藏医药知识的古代书籍的简称。藏医药古籍收录的时间上限可以上溯到古象雄时期。本世纪初,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古文献中,i.0.755号写卷已被公认为一部象雄语的医学文献[2]。那曲地区藏医院医生阿加就收藏了古象雄时期的医书,包括苯教创始人辛绕弥沃齐所著《象雄解除痛苦的医学广论》《象雄消除病魔白药瓶》《象雄药论甘露》《象雄消除病魔黑瓶》等书,均系手抄本[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藏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藏医药古籍收录的时间下限可以划定为1949年。
在编写藏医药古籍目录时,必然涉及对藏医药古籍进行分类。早期的藏医药著作藏医和藏药一般不分开,现存最早的藏医学经典著作《月王药诊》,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药物学和药物治疗等。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由《根本部》《论说部》《秘诀部》《后续部》4部分组成,内容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药物、养生、医德等。藏医学的分科最早见于《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全名《甘露精华八支秘诀经》,八支者将医生治疗的疾病概括为普通疾病、儿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神志疾病、创伤疮疡、中毒症、养老及滋补壮阳等8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