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邀请信英语作文

邀请信英语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英请柬对比研究

摘 要: 本文对中英请柬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包括通过作者对中英文请柬的不同点的分析给请柬写作者和阅读者一定的指导以避免在请柬交际中发生错误;中英文请柬的不同和社会距离,权力距离等文化因素有关。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有:1)对比中英文请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分析造成中英文请柬不同点的成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中英文请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中英请柬 对比研究 原因分析

1.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请柬作为一种交际方式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柬,也称请帖,是单位或者个人为约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出席某个会议而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书。它是社交活动中传递感情、通报事务的一种便捷的联络工具。也可以说它是礼貌性的“通知书”,通知对方在什么时间、地点,参加什么活动或集会。有时它也作为入场的凭证。在国际交往中不能正确理解一封请柬或是错误地发出一封请柬都将会引起交际失败。中文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近些年来关于中英文语篇的对比研究逐渐增多,吕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而对比则是更侧重于不同之处的比较”(许余龙,2002)。关于中英文语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婉语、自谦语,以及中英文在句式、句法等方面。然而,目前关于邀请的书面形式请柬的研究甚少,系统全面的中英请柬介绍也很难见。作为邀请的书面形式请柬具有更加严格和简洁的特征并且有严格的格式要求,邀请者必须清楚地告诉被邀请者自己的意图,并同时达到与被邀请者良好交流从而使自己的邀请被接受的目的。因此,一个关于中英文请柬的全面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所在。另外,本文的目的还包括通过笔者对中英文请柬的不同点的分析给请柬写作者和阅读者一定的指导,以避免在请柬交际中发生错误;中英文请柬的不同和社会距离、权力距离等文化因素有关。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有:1)对比中英文请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分析造成中英文请柬不同点的成因。本文的资料收集来自于互联网和中英文的信函写作教材也包括自身和亲朋好友收到的一些请柬。

2.理论依据

请柬的作者不一定知道被邀请人是谁,但是他一定清楚地是邀请的目的是什么。写作请柬的过程即是作者与读者的一次交流,猜测读者阅读后的反应,思考着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柬具有吸引力,如何才能说服读者接受邀请。从这方面来说,请柬和口头邀请具有相似性,所以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实现邀请目的的。

2.1言语行为理论

John Austin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的学生Searle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集中讨论了言外行为。Searle(1969)提出言外行为需要满足四个真值条件:

全文阅读

实例分析如何激发技校学生学习兴趣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实例--邀请函制作和舞台剧表演。通过这两个例子具体阐述了如何激发和巩固技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实例 技校学生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技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一)技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心,甚至部分学生放弃学习英语。

(二)技校学生大部分比较重视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文化课知识,对英语的要求更侧重实用性和实践性。

(三)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程序是"教读生词--带读课文--解释课文--做练习"。很多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气氛中,不仅感到索然寡味,味同嚼蜡,而且学习动力不足,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

二、激发与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高低语境文化观对中美请柬写作启发

一、引言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首次从交际和文化关系出发,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活动受文化和语境因素制约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跨文化对比、文学、翻译、写作等领域。请柬(InvitationCard)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被应用于中美两国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内交流和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并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实现礼仪交际的社会功能。请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请柬是指用于亲戚朋友之间邀请信,其格式与书信类似。而正式请柬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会、举行婚礼、宴会、隆重仪式等正式场合。本文把该理论中关于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分类概念,国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际中的差别性特征这三个具体观点应用于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探究,通过对选取源自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请柬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证明该理论对请柬写作结构和请柬写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释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

(一)高低语境文化具有语境性及其分类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与影响。他在该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仅有微小部分存于编码清晰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二)国家文化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据Hall关于高低语境的解释,“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从低语境到高语境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瑞士、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拉伯、中国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基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对语境排列位置,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性特征

全文阅读

语境文化对中美写作方式解释力

一、引言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首次从交际和文化关系出发,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活动受文化和语境因素制约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跨文化对比、文学、翻译、写作等领域。请柬(InvitationCard)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被应用于中美两国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内交流和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并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实现礼仪交际的社会功能。请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请柬是指用于亲戚朋友之间邀请信,其格式与书信类似。而正式请柬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会、举行婚礼、宴会、隆重仪式等正式场合。本文把该理论中关于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分类概念,国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际中的差别性特征这三个具体观点应用于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探究,通过对选取源自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请柬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证明该理论对请柬写作结构和请柬写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释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

(一)高低语境文化具有语境性及其分类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与影响。他在该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仅有微小部分存于编码清晰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二)国家文化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据Hall关于高低语境的解释,“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从低语境到高语境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瑞士、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拉伯、中国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基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对语境排列位置,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性特征

全文阅读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复习

说到高考英语写作邀请信,无论是高三教师还是高三学生都觉得它是那么熟悉且又简单,但对高三学生而言要写出高质量的邀请信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会在好多方面出问题:人称、时态、词的选择、句式结构、语气、篇章结构等。针对此,教师就要很好指导学生去写,去练。学生掌握一些策略方法后,很快学生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以下内容都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II卷作文为例解释。(假定你是李华,计划和学生去敬老院(nursing home)陪老人们过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请给外教露西写封邮件,邀请她一同前往,内容包括:(1) 出发及返回时间; (2) 活动:包饺子、表演节目等。)

1. 写邀请信的写作步骤

1.1审人称和时态

邀请信中的主要人称是第一人称,一般会用到两种时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那么这篇作文中人称就是我(I)和我们(we);时态可用do, will + do。

1.2关键词的翻译

我这儿说的关键词是说要根据作文汉语信息提炼一些表达,它们能在作文中出现且能把这篇文章的基本含义串联起来。这些表达即是所写文章的关键词。换言之,关键词的翻译主要是围绕作文要点来确定相应的英语表达的。例如这篇作文中的关键词翻译:计划做某事plan to do/ intend to do/ be going to do sth.;与某人过……(节日) spend ...with sb.;邀请某人去……invite sb. to sp. / invite sb. to do sth.;离开…… leave... for;返回…… return to... /go back to...;包饺子 make dumplings;表演节目put on/ give performances。

1.3列要点提纲

全文阅读

让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得以回归

被誉为“权力思想家”的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英语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话语权的建立,教师作为指引者就要多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回归。这里结合执教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第七册Module3 Unit8 Janet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 (Dialogue)的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教法特色。

一、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生成话语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营地就在课堂——这个英语语言输入的主要环境。因此,用好课前几分钟的Warm up,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生成话语进行交际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每节英语课最初几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课堂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会话、故事表演、做游戏等,促使学生进行语言表达锻炼。(见下图)在U8 Dialogue 的教学中,我以一句“Hello ,everyone. The sun is shining today. It’s a nice day. Please guess where I would like to go.”作开场白,引起学生的猜测You want to ...,老师趁机邀请同学:Would you like ...?以此激活学生使用邀请用语的经验,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课上,他们毫不在乎自己语法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完全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主营地,把课堂中学过的邀请用语发挥得淋漓尽致,Warm up真正发挥出作用,学生的话语权就此建立起来。

二、改变提问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

英语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条件,提供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多讨论,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加强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因此在U8的课文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对话内容,把对话以陈述的形式进行改变出现。用多媒体展示It’s Janet’s birthday next Saturday. She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 一边叙述,一边创设提问机会,鼓励学生提出想知道的信息: Who will Janet invite? Will Janet invite her teacher? Who will make all the food?老师一一为学生释疑。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我通过呈现对话让学生阅读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自由表达,提出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把由老师提问的形式变成由学生提问,各小组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When is Janet’s birthday? Is Janet’s house big or small? Where will Janet have the party? Who will make all the food? Will Sally bring the food? Who will Ben bring?其他组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这个过程使学生的话语权得到有效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话语权不断得以行使之下凸显出来。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真诚互动

情景产生需要,需要生成话语,话语交流驱动语言知识的运用,也就是说,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情景,语言知识的运用是镶嵌在情景中的话语交流。因此创设情景是实现学生话语权的有效途径。U8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对邀请用语的理解和运用。我把邀请用语融入学生的生活,根据邀请用语创设情景。我利用教学媒体和自己的表情为学生创下这样的情景:Janet的生日快要到了,She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Janet想邀请你去参加party,你将如何应答Janet?这个情景是学生熟悉的,他们在模拟真实情景中进行角色分配,小组操练,编演对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相沟通交流中体验句型的运用,感受情景用语的真正含义。创设情景,弥补了环境缺失的不足,学生的话语权在情景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深化交流话题,让学生强化运用

全文阅读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微课对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是微课发展的载体。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与微课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图,并以英语应用文写作为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知识传授 知识内化

近两年来,一种新的视频教学模式“微课”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热门现象。一些致力于研究翻转课堂的学者也意识到了微课对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如郭绍青、杨滨、王秋月、刘锐、王海燕、卢海燕等人。

目前翻转课堂已经引起我国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已有多所学校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重庆聚奎中学、深圳南山实验中学、山东昌乐一中。而关于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很少,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1.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

全文阅读

情境创设在英语读写课中的运用

摘 要: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通过师生谈话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以解决问题。

关键词:情境创设;英语读写课;情境教学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意义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离不开语言情境,英国人类学家Bronislaw M alinow ski把情景归结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情境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语言教学中的基本思想和教学方向。情境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而情境、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教师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通过师生交流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以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既然特定“情境”或“场合”不仅能够决定我们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能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它还能影响我们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自然会对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英语教学理应在情境中进行。以下就是笔者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手段的一节课堂实录。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情态动词can表示能力的用法以及简略回答,已经可以运用can来询问和表达能否做到某事。学生已经学习并且掌握了如何运用基本动词来表达一些日常活动,如study,help,play,visit等。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阅读电子邮件学习如何发出邀请及给予礼貌回复。这个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全文阅读

英语邀请函及其回复范文

新年将至,各种各样的商务宴会也多了起来。在职场上邀请函一般通过邮件的方式进行,因此在本篇文章中安格英语老师将会展示英语邀请函的格式及模板以及作为收件人,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邀请。

英语邀请函范文:

Dear Mr. Harris,

Mr. Mark Morgan and I are planning a small dinner in honor of John Smith, Executive Vice-president an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of the American Auto Company. The dinner will be held at the Hilton Hotel,

Detroit, beginning at 6.30 p.m. on Wednesday, January 15, and dress will be informal business wear.

We hope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join us in this opportunity to meet the senior executive of the American Auto Company.

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on Wednesday, January 15.

Yours sincerely,

全文阅读

牛津初中英语中体现的跨文化意识

摘要: 本文从招呼和问候语、节日、饮食、邀请等风俗习惯方面分析了《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蕴涵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牛津初中英语》 跨文化意识

一、 前言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本文所谈及的《牛津初中英语》中的文化属于普通文化范畴,具体说来是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知识。

二、《牛津初中英语》从风俗习惯方面体现的跨文化意识

风俗习惯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节日、娱乐及其他民俗活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既反映了某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又被看作是该民族的标志。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牛津初中英语》分别从招呼和问候语、节日、食物、邀请和颜色等风俗习惯方面体现了跨文化意识。

招呼和问候语七年级上册Unit1中讲到了人们见面时相互打招呼的问候语。一般来说,英美人见面时相互打招呼的用语是根据相互间熟悉的程度而定的。在我们中国,一般来说,熟人之间是什么都可以问的,而且被问的人也不会认为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不回答。

节日七年级上册Unit3在一封Wendy对Millie的回信中,Wendy围绕着万圣节对Millie讲了它举行的日期及有关的庆祝活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