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摇滚音乐论文

摇滚音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摇滚乐中国大陆研究现状

对于摇滚乐来说,国内的研究可谓是种类繁杂,不仅在音乐领域,而且在社会学、教育、青少年研究等等方面都涉及对摇滚乐的研究。目前,中国对有关摇滚乐的专著及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回顾摇滚乐在国内发展的历史,某些或某支摇滚乐队的介绍,摇滚音乐人个人传记或者访谈。回顾历史的包括洛秦的《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钟子林的《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和《摇滚乐的兴起与影响》、陆凌涛、李祥的《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个人访谈有周国平与崔健一起完成的《自由风格》;摇滚乐队介绍有周游的《北京摇滚音乐部落》等等。其中,洛秦的《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从文化方面和社会方面为主,多角度阐释了摇滚乐的起源与壮大。钟子林的《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则以时间脉络来构思全文,自摇滚乐的诞生至今,整理了摇滚乐的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并且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主要摇滚人物的音乐、生活以及创作背景。周国平和崔健合写的《自由风格》则是以对崔健的访谈录为主的个人专辑。周游的《北京摇滚音乐部落》则是以介绍北京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20年左右的时间里,北京涌现的一些重要的摇滚乐队。

(二)摇滚在传播方式、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说是非音乐类学科上的研究。主要包括像从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比如,1、新闻传播学类的有:《邂逅、共生与回归――身体景观中的MTV与浪漫“摇滚”》作者郑建丽,本文解释了摇滚和MTV结合后的传播效果。摇滚自己的个性和摇滚乐带动的歌迷市场还有它所独有的摇滚精神,和MTV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与偶像制造能力相结合,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邂逅、共生、回归,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有意思的现象。那么这类型的文章还有2、文艺学方面的《消费时代的音乐文化症候: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摇滚时代》作者王辉;3、社会学方面有《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作者郝舫,这篇文章谈到了很多摇滚乐存在的社会价值,研究了很多一谈到摇滚乐就要涉及的关键性问题,例如反叛、摇滚精神、独立、理想、希望等等,以此来展开全文。《灰飞烟灭:一个人懂得摇滚乐观察》作者颜峻,本书的特点非常鲜明,是以研究和市场调查为互补,既有理论研究,又有社会深入的调查体会,包括了21世纪以来不长的中国的小众音乐发展历史,追求标新立异,和填充学术空白。4、心理学方面有《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作者崔茜,从心里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对于摇滚乐之所以受到年轻人尤其青少年的狂热追捧,除了音乐本身,在青少年心理特殊性方面进行研究和阐释。

(三)音乐人类学角度对中国摇滚乐研究。这一类主要从社会学、人文关怀、音乐美学等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开阔视野,具有较强预见性的文章包括:付菠益的音乐人类学博士论文《宣泄的仪式――中国摇滚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谢力荣的课题论文《南京“地下乐队”寻踪》、屠金梅的近代音乐史硕士论文《论中国摇滚乐的反叛性缺失》、周华生的音乐美学硕士论文《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摇滚(乐)的存在及其声音感觉的逻辑》等等。其中《宣泄的仪式――中国摇滚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一文中以崔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崔健的采访、对中国摇滚演唱会现场的观察、大陆摇滚市场的调查阐述了大陆摇滚乐的文化内涵,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把摇滚的演出描述成一种“准宗教”的仪式现场,把构成整场演出的舞台效果、乐器演奏、歌迷现场呐喊等等看成是仪式现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象征符号”,把这种狂热的表演解释成为了一种宣泄仪式。《论中国摇滚乐的反叛性缺失》一文中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陆自己的摇滚乐诞生至今30年的演变与发展做了梳理,并从摇滚精神中的反叛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歌曲谱例与歌词的研究,阐释了中国大陆早期摇滚乐作品中反叛是什么,在多年的发展中,反叛一词的含义的变化又是什么,以及这样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又是什么。《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摇滚(乐)的存在及其声音感觉的逻辑》一文通过对摇滚乐作为个案研究得出,摇滚乐相对于主流音乐甚至是主流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这种叙事是纯感性的,与其他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都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欣赏族群。(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萧梅、齐琨:《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载《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导论》(洛秦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参见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页。

[3] 参见汤亚汀的《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载《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

全文阅读

真摇滚和假摇滚

被阻隔、禁绝了许多年,又经过长期的争执辩驳,摇滚乐终于在我国得以生存。谁知这世道变化快,摇滚竟又如洪水一般,1988年的乐坛几乎成了摇滚年。歌手标以摇滚,歌会称为摇滚,磁带冠以摇滚,就连电影片也要打着摇滚的牌子招徕看客了。

难道风靡全国的真的全是摇滚吗?

几个月前偶和被人称为摇滚作家的崔健谈天,发现他的心情格外沉重。他说,现在摇滚已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无论什么音乐,只要有点狂劲,有点新潮,就说是摇滚。摇滚乐这门艺术已经被曲解、糟蹋了。

刚从日本返回的摇滚歌星孙国庆也焦躁地告诉我,在国外,摇滚就是摇滚,是音乐艺术的一个种类,有很严格的界限,不能乱用。国内的摇滚概念是混乱不堪的。

崔、孙二位的话不无道理。摇滚乐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下层社会,是早期黑人音乐、布鲁斯、乡村音乐、欧洲传统音乐等多种音乐因素结合的产物。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便是最早的摇滚巨星,他的演唱就融合了早期布鲁斯与其他通俗音乐文化的风格。摇滚乐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在不断变化,派系丛生,但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和技法。譬如节奏、唱法都是独特的,和我们通常听到的那些流行音乐、迪斯科音乐完全不同。特别是摇滚乐的文化特点很大一部分显示在词的内容上,它是愤怒、悲哀的倾诉,是反叛性极强的呐喊,充溢着刺激,少有一般流行音乐温柔的恋情、细腻的,更不会有赞颂的气味。当代摇滚大家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虽然带有脉脉含情的温馨,但仔细听去,多数却蕴含着痛苦哀吟。相比之下,我们称为摇滚的又有多少是真正的摇滚?

摇滚的泛滥,假摇滚的招摇,原因何在?从现象上看,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心理。但世俗的心理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前几年对外来文化的恐慌症导致闭关封锁,使人们的文化意识落下了大块大块的空白。而当从前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迪斯科、摇滚乐、爵士乐、现代舞、霹雳舞等等似决堤般冲进来后,孤陋寡闻的人们又手足无措,眼花缭乱,对一切都好奇,却一切都不大明白。不清楚摇滚乐特定的音乐界限、文化内涵是不能随意外延的,以致一看是年轻人喜欢,有那么点新鲜刺激,便戴上“摇滚”的帽子,把摇滚由一个音乐术语演绎成一个文化概念。这是知识的贫乏,也包含着全民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家们的现代文化常识普遍低下的先天不足问题。这导致人们根本无法辨别各种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懵懵懂懂,生吞活剥,而音乐家对现代文化的无知和不理解,则又使音乐界不能正确解答、阐释外来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种种忽然兴起的文化现象。

人们对摇滚的误解,以及狂热的欢迎,如果是在一个通畅的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在一种文化舆论的正常监督下,就不致蔓延,甚至长期得不到纠正。外国的许多音乐家和我们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对此多次提出建议,然而,中外文化交流的缓慢,使信息反馈不进来;国内新闻、文化渠道的不畅,梗阻了真知灼见。不仅摇滚乐,在许多文化问题上,我们一再失误,恐怕都因这种耳聋眼花而造成贻笑大方。

还摇滚以本来面目,使社会明白摇滚的音乐含义,就需要人们更多地了解全世界的各种文化,尽量打开大门,使人置身于世界文化之中,品味、鉴赏、掌握。当然,这必须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前提下才有完成的可能。 (图:苗 地)

全文阅读

在职业高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摇滚乐的浅见

【摘 要】 当下,职业高中音乐教育课程基本上以对严肃音乐的欣赏与传授为主,从传统音乐到现代音乐,各种音乐形式都是我们学生所应该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也开始追求个性,宣泄自我的风格取向日益强烈,在学习严肃音乐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并喜爱当今多元化的流行音乐。摇滚乐作为新时代崛起的一支强大的力量,它触动了许多青年人的内心深处, 也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感受、抒发个人感情的一种手段。本论文试从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音乐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对摇滚乐的特点、艺术价值及可听性的剖析,谈谈摇滚乐在职业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可欣赏性和积极性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理解和欣赏摇滚乐,从而让学生得到其另一种美的感受。

【关键词】摇滚乐;发展特点;职业高中;音乐教育

一、职业高中学生特点分析

职业高中的学生素质和特点决定职业高中音乐教育的特色。对于职高的学生来说,单纯的从分数上来比较,他们进校时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差一大截。因此,不得不承认,整体素质还是相差较远。学生好动、调皮,音乐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教材都以对古典音乐、传统音乐和近现代音乐的欣赏为主,其中涉及到较多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所以,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讲长期单纯的接受严肃音乐的熏陶和教育,会使他们慢慢失去音乐课的激情。但是,职业高中专业课程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也有着较强的接受新事物能力,同时他们对流行音乐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接受严肃音乐教育的同时,适当引进流行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摇滚乐发展基本的特点

摇滚乐兴起于上世纪40、50年代,从黑人音乐、白人的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多种美国音乐流派演变而来。它是流行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摇滚乐以其高分贝的音量,激昂的旋律,恬噪的配乐、充满意义的歌词而流行于广大青少年中,以其与生俱来的叛逆个性与自由理想的精神诉求的特点在青少年的审美上引起共鸣。但摇滚乐队青少年的吸引并不是它的对抗性、反叛性和煽动性。它的吸引力关键还是来自于它对人类内心的真实的追求、争取人性的解放的愿望。摇滚乐注重突出音效的表现,对向来侧重旋律的音乐传统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尤其对传统的注重旋律美感的老一辈中国听众来说,接受摇滚乐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眼中,摇滚乐是一种怪诞的音乐,孩子接触之后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对学习失去兴趣。那么,在当今社会快速进步,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摇滚乐真的是这样一种令人颓废和萎靡的音乐吗?它是否能走进职业高中的音乐教育呢?

三、摇滚乐的艺术价值与可听性

摇滚乐中注重追求内心的真实性、突出自我个性的宣泄,是历来久远的情感美学的突出表现。从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直至当今的各大音乐流派,情感的表达始终被置于音乐艺术的首要地位。

全文阅读

简析美国摇滚乐的兴起与演变

论文摘要 美国摇滚乐是在布鲁斯、乡村音乐以及叮砰巷音乐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它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不仅在于它音乐形式的新奇,更在于通过音乐在消弭种族、文化隔阂等方面的努力。

论文关键词 摇滚乐 音乐表达 文化

摇滚乐是由《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引申而来的一种充满律动、充满激情的,与传统音乐表达形式不同的“另类”音乐形式。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经产生,便受到青少年群体的热捧,继而形成一股强大的音乐流,冲击着美国主流音乐,风靡世界,影响至今,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原因不仅仅在于其音乐表达形式的新奇,更有超越音乐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和某种政治诉求。它呼喊出的自由、平等的声音以及叙述生活的共同体会所引发的共鸣,不仅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且也引发了社会的集体思考。

一、美国摇滚乐的缘起

美国摇滚乐兴起在20世纪50年代,但起源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或者更远的布鲁斯。布鲁斯是美国黑人音乐的一种典型曲调。起初的布鲁斯基本上都是自然放松的歌曲,其主要的演唱特征是沙哑的嗓喉和不加修饰的喊叫。后来,布鲁斯这种来自于乡野演唱风格,进入城市,与乡村音乐、“叮砰巷音乐”融合,经由改造,就是我们听到的配以电声乐器、钢琴等乐器的摇滚演唱。

如果说布鲁斯是源自于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那么摇滚乐中的第二个构成元素即乡村音乐则是根源于英国民谣,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部兴起的演唱方式。尽管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同样带有山村气息,但配以吉他、小提琴、班卓琴等乐器的演唱,显然与布鲁斯不同,而且演唱工作主要是由白人完成的。

而包含了好莱坞音乐、百老汇音乐、摇摆音乐,来自敲打破铜烂铁街巷的“叮砰巷音乐”,是美国白人主流音乐,从演唱形式上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有时也出现变化和弦和乐句之间的转调),大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与黑人欣赏布鲁斯、农民欣赏乡村音乐不同的是,“叮砰巷音乐”的歌曲作者、演唱者和听众全都是中产得白人阶层。另外,与布鲁斯低调、忧伤的曲风不同,叮砰巷音乐以爱情为主,多表现生活中的阳光的一面。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虽然摇滚乐经历了50—60年代中期、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70年代末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枝繁叶茂的演唱风格,但总的说来,摇滚乐是在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音乐”等音乐形式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和融合,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从黑人到白人,经由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通,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跨地域、跨文化的音乐形式。

全文阅读

摇滚乐中的传播学现象

摘 要:具有魔弹效应的摇滚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中蕴含着许多传播学理论,它以一种反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让一部分人为之疯狂,同时又有众多的人不满于其表象所营造出“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本文将是笔者对摇滚乐与传播学相结合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摇滚;批判学派;“麻醉作用”;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44-02

如果你经历过走进一个摇滚乐队的表演现场,看着那些挥汗如雨的鼓手和吉他手,看着那上蹿下跳的主唱,看着下面密密麻麻进行着冲撞的人群,你会觉得这是一群疯子,但当你将耳朵打开,去倾听那有歌词或者没有歌词的鼓点和低音的贝斯,或者那些反复吟唱迷离却没有意义的歌词,我想最后你会选择跟着人群一起冲撞,一起举起双手做着rock and roll的手势,迷失在摇滚带给你的一波波热潮当中。

这样的解释难免会让我们想到传播学中的“魔弹论”那种一击就倒的疯狂传播效果,但是理性的分析。为什么这种怪异的打扮,毫无旋律感的音乐,喧闹的节奏,嘈杂的现场会吸引那么多人,那么多的摇滚迷每当听到摇滚乐都跟瘾君子一样无法自拔,这里面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现象和传播学的效果分析还有受众分析密不可分的。当今中国的本土摇滚乐队也只有在找到自己的道路和特色后才能走向小众的成功,但是这里面往往是付出了很多年的探索和辛酸,并且获得的商业利益也是和国外的摇滚乐队得到的经济收益远远不成比例的。这些本土的乐队的主要收益就是靠每年全国无数场的巡演,真正靠CD或者音乐录影带这些发行音乐正规渠道的收益特别少。

当我们与西洋流行文化对话,评估流行文化中的摇滚乐时,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洋摇滚乐的来笼去脉,我们也需要认识什么是摇滚乐,了解西洋摇滚乐的源起与特征。

一、摇滚乐的传播历史发展

首先,我们谈到摇滚的历史发展,这里所说的摇滚,并不是指现在的摇滚风格,摇滚精神,而是指纯粹的摇滚这种音乐形式的传播发展历史。摇滚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但是初步形成却是在20世纪。当时的美国是这样一种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带动其军火业,汽车业,建筑业,交通业,金融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大群具备购买力,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在那种政治环境下的美国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年轻学生的管教是十分严格的。当时却没有属于白人青少年的流行音乐。在美国社会的另一角落却存在一批弱势的黑人族群。黑人虽然在南北战争后得到解放,但是岐视黑人及其它少数民族的种族问题一直存在[1]。

全文阅读

让我们一起摇滚吧!

摇滚可不等于大喊大叫

“摇滚乐”是一种流行音乐风格,起源于二十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摇滚乐是黑人布鲁斯、福音音乐、爵士乐与乡村乐的结合。摇滚乐的元素可追溯到20年代的布鲁斯和30年代的乡村乐,然而其在50年代才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而广泛流行。摇滚不仅是一种流行的音乐风格,也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伴随摇滚乐诞生发展的一系列思潮和文化运动,它根植于摇滚乐,但却不仅仅局限于摇滚乐这个音乐风格,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关于“摇滚精神”和 “摇滚思想”:多数摇滚乐爱好者喜欢将摇滚描述为一种精神,然而关于这种精神究竟是什么感觉却众说纷纭。显然,摇滚乐队们创作摇滚乐时,并不是先有了“摇滚精神”这一共识再进行创作;而瀚海般的摇滚音乐里,涵盖的各种思想恐怕也难以一言概之。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摇滚精神大概有青年自主意识、爱与和平、反宗教、享乐主义或者主义、悲观主义与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并不统一,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因此摇滚精神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提纲、教条式的精神思想,而是建立在各个独立的乐队和具体的作品之上。人们关于摇滚的普遍印象:流行的穿着,激进的思想,颓废的态度……可能都是一些偏见。摇滚不只是另类,摇滚也不只是流行,摇滚不是长发、皮衣、吉他加架子鼓,摇滚更不只是一个大喊大叫的沙哑嗓子!

摇滚乐广纳四方的大胃口

摇滚乐已经逐步从小众音乐登上世界舞台成为大众流行音乐,它繁多的种类总是能够满足各种人的音乐胃口。

“重金属”在众多摇滚的类型中,它的男子气概和戏剧化风格是最为极端的。在重金属声音的体裁上有很多的变种,但是他们都通过在喧吵的效果、失真吉他的演奏和简单重击旋律上尽量取得共识。

“硬摇滚”是60年代初由布鲁斯发展起来的一种摇滚乐风格,具有比较强烈的吉他失真,吉他比较复杂,主音吉他成分较多,布鲁斯味比较浓。

“独立摇滚”这个名字是从“独立”这个词来的,这个词代表了按照自己乐队的思想去做和发行唱片时小份额、低预算的特性。同样的,独立摇滚可以自由的探究声音、情感和歌词的主题,无需迎合大众的口味。

全文阅读

本土摇滚真能完胜欧美巨星吗?

3月26日晚,上海大舞台,汪峰用一场从票房到现场表现都堪称完美的演唱会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摇滚乐在商业市场上的价值。恰恰在上周,一篇流传于微博上名为《中国本土摇滚票房完胜欧美天王巨星》的文章,也试图用几个个案证明中国本土摇滚乐的强大票房号召力,该文发表后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那么中国本土摇滚真得已经可以完胜欧美天王巨星了吗?也许我们应该先来看看摇滚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摇滚乐当然是舶来品,这一点你就算去问崔健、问罗大佑,这两位个性鲜明文化归属感强烈的音乐人,都会明确告诉你:是的,摇滚乐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才是!

既然是舶来品,而摇滚乐本身在这个时代也属于商品,那么似乎它也可以同样和其它商品进行类比,比如汽车。意系、日系、德系、美系、法系,车友们总是会在各大论坛上,为谁是世界最强车争取面红耳赤。而汽车消费者也会有首次置车的过程中,为不知道购置哪个车系而变得茫然。但比较肯定的是,在经济宽裕的情况下,似乎没人会将国产车作为考虑的目标,虽然这背后包含着民族工业的复兴期望,以及民族自尊心等内容。但作为一种舶来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民族造车业,由于还离不开借鉴甚至抄袭海外汽车工业的阶段,也让民族汽车仅仅只剩下廉价这一优势可言。

而在摇滚乐方面呢?没人认为崔健比Bob Dylan更经典,也没人认为“唐朝”和“黑豹”比The Beatles及The Rolling Stones更NB。但绝大多数中国歌迷(在没有留洋背景、缺乏欧美文化全面认知的群体中,其比例甚至可以达到全部的程度),却一边只是把Bob Dylan、The Beatels和Pink Floyd等欧美经典摇滚音乐人和乐队在神坛供着,时时不忘念叨他们的好、他们的经典、他们的传奇,但一边却又总是只能在崔健、“唐朝”、“黑豹”、“魔岩三杰”和Beyond的音乐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共鸣。同样是商品,这就是有着文化载体功能的摇滚乐,和纯粹的汽车产品不同的地方。后者只需被动享受,而前者则更需要一种互动和共鸣,才能产生火花。

不看书本、单凭记忆,说到摇滚乐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大型演唱会,绝大多数中国的摇滚乐迷,首先会想到的,就是1994年香港红勘的“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去年“怒放摇滚”的群星演唱会,以及香港乐队Beyond大大小小的数次演唱会,但与此同时,也同样会对Nirvana乐队于1994年的纽约不插电演唱会,以及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著名演出如数家珍。中国摇滚乐迷一直以来“国产化”的趋向,除了没能赶上那个时代之外,无法亲历摇滚现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死在舞台上,可是每个真正的Rocker的心愿。

因此,近十年来从Roger Waters到The Rolling Stones,从Eric Clapton到Eagles等诸多摇滚明星来中国内地的演出,既可以说是中国摇滚乐迷的一种迟到的补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圆梦。而由于其中有着文化和语言甚至经济能力的约束,因此,很多时候这些欧美摇滚明星在中国演出市场的或成或败,也并不能因此被看作是评判中国摇滚乐好坏的标准。因为单纯从语言这一个角度而言,中国摇滚和欧美摇滚在中国国内,往往拥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受众群,其重叠的比例甚至不会太高。在这个意义上看,如果以上周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的那篇“中国本土摇滚票房完胜欧美天王巨星”作为评判标准,来判断中国摇滚乐就一定比欧美摇滚更适合中国摇滚乐迷,中国摇滚乐的未来就一定完全属于中国本地摇滚音乐人,就有失偏颇。更何况像Eagles这样在中国主打高价精英的演唱会,和“怒放摇滚”这样更亲民更大众的摇滚演唱会进行票房对比,也很有像将古典音乐会和摇滚音乐会比出高低的味道。

还是以汽车工业为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发展,随着日系车甚至韩系车对于传统汽车版图的冲击,不分车系开国际车,也将成为汽车业的新趋势。尤其是随着语言和文化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隔阂的日益解除,中国摇滚乐迷越来越多可以双语并行。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音乐中保持住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被“美国化”、“英国化”,也许才是中国摇滚乐未来的挑战。

而提起中国摇滚乐,不能不提的就是八、九十年代这将近二十年的岁月,在这段岁月里,我们拥有了崔健、“唐朝”、张楚、窦唯、何勇、“黑豹”和Beyond等优秀的摇滚乐队,并为中文摇滚奠定了一种又一种的新模式。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的摇滚乐肯定会要直面国际摇滚乐的竞争,那些唱英文歌的欧美摇滚明星,以及唱英文歌的本地摇滚新兵的竞争。在发展的路上,如何能保持住自己的竞争力,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摇滚乐就是最好的榜样。恰巧,很快欧美摇滚史上的巨星Bob Dylan即将来华,而继去年成功的“怒放摇滚”演唱会之后、多达26场的“光辉岁月”摇滚巡演也将在4月末拉开序幕。这两者的票房鹿死谁手,现在还不好说,但无论如何,更为专业的摇滚巡演的出现,才是真正宣布中国摇滚乐进入新世代的证明。不管中国摇滚乐迷在现阶段是更喜欢Bob Dylan,还是更喜欢“黑豹”和Beyond,“光辉岁月”这个路子其实才是中国摇滚乐未来的路子,是中国摇滚乐未来也出现属于世界的中国Bob Dylan的开端。

全文阅读

摇滚照亮我前行

01.2013年5月18日,深圳迷笛音乐节,新金属乐队左右在舞台演出,吉他手娄鑫

>> 写作:照亮前行的路 爱如灯盏,照亮前行的路 让阅读照亮学生前行 用爱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让典型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与摇滚文化 我和摇滚青年 我为摇滚狂 我的摇滚生活 “十二五”规划核心照亮股市前行路 霍尼韦尔:LED翼尖导航照亮空客前行 执起希望的火炬 照亮孩子前行路 让“思维”的阳光照亮前行的路 需用生活照亮思品前行之路 让合作学习照亮数学的前行之路 点起信念的灯 照亮前行的路 用爱心照亮他人前行的路 点一盏心灯,照亮前行的方向 请叫我摇滚青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摇滚照亮我前行 摇滚照亮我前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Still")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01.2013年5月18日,深圳迷笛音乐节,新金属乐队左右在舞台演出,吉他手娄鑫磊激情地演奏。(图/宇轩) 02.1994年1月22日,北京,在迷笛学校举办的新年联欢会。

摇滚,这两个字,迷笛一写,就写了20年。

20年,不长也不短,但足以改写一个人的一生。

有像张帆这样的,把生命注入摇滚。20年前,一名首都经贸大学的年轻毕业生,在他眼前的,是迷茫与不安;20年后,作为“中国摇滚音乐黄埔军校”的校长,在他耳边的,是一波波青春与自由的躁动。

也有像毛川这样的,把未来献给了摇滚。20年前,他只是一个五音都不全的、一边听着卡带一边敲击桌面的黄毛小子;20年后,作为迷笛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国内摇滚乐队逃跑计划的主唱,站在迷笛音乐节的舞台上,一次次地声嘶力竭。他不再是只能在酒吧嘶吼的摇滚歌手,《夜空中最亮的星》—一首摇滚音乐,挤进了流行音乐榜,成为了文艺青年循环播放频率最高的音乐之一。

还有像上海迷笛音乐节的“哭泣哥”赵凯这样的,把真实留给了摇滚。20年前,他是一个小孩,每次摔倒的时候,家里人都会说“男儿有泪不轻弹”;20年后,他在上海迷笛音乐节抱着交往五年的女朋友,哭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哭,也没想到会哭,他只是自然地流露,尽情地释放,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全文阅读

按图索骥:何为摇滚?何为先锋?

在策划这个专题之初,我曾尝试给“摇滚乐”下个定义,但后来费尽脑细胞却毫无结果,至少在中国,寻到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Rock、Metal、Punk、Funk、Grunge、Industry、Noise等等很多英文单词都可以归类到“摇滚”这个汉语词汇之下,甚至舞曲和民谣也曾在这个旗帜下被国人接受。关于这个话题,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大概2003年底的时候,左小祖咒在“新豪运”酒吧举办个人演出,当时已经出版三张正式专辑的祖咒被称为地下摇滚乐的代表,可是演出刚开始,祖咒便宣称“自己唱的不是摇滚乐”。因此,这个专题的标题大概是值得商榷的,或许统称为“先锋音乐”更为恰当。然而,这似乎又缺少了“摇滚”这个词所能体现出的力道。在此,我们还是借用这一词汇,将其含义扩充为“前卫、非主流、具有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现代音乐形态。“摇滚”这个词从诞生起就不仅是指一种音乐风格,同样代表着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猫王标志性的扭臀和颜色不一致的袜子是摇滚,披头士的反战态度是摇滚,性手枪对权威的冒犯是摇滚,科特・柯本对成功的反叛也是摇滚。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照片

总有人说,摇滚乐只存在于现场。不去品评其中深意,起码它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涵:理解摇滚乐不能仅靠耳朵,还要依赖视听结合。作为先锋艺术,无论是音乐、观念、行为,还是形象,摇滚乐都与反传统息息相关,这也就使描述摇滚乐和摇滚明星的影像――新闻照片、纪实照片、舞台照片抑或人像照片――总是显得很独特。

1980年12月8日,前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John Lennon)被歌迷枪杀,这是摇滚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就在他死前几个小时,摇滚乐摄影史上也诞生了最为重要的一张照片――约翰・列侬像婴儿一样蜷缩在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身边。这张照片由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拍摄,成为《滚石》杂志1981年第一期的封面,2005年10月被美国杂志出版联盟和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评选为过去40年“最佳美国杂志封面”排行榜第一名。这是列侬生前所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仿佛他在向这个世界进行最后的吻别。虽然此前五年,列侬已经放弃了摇滚明星的身份回归家庭,但他的死仍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那个时代,摇滚乐好似寻求人性回归的仪式。

1969年8月15日,美国纽约州北方的伍德斯托克小镇迎来了将近50万人,他们高喊着“爱与和平”的口号在此聚会。3天的彻夜疯狂,3天的摇滚乐天堂。首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至今令无数人怀念,成为一个神话,也成为后世大型露天音乐节的标杆。叛逆、叛逆,还是叛逆,摇滚乐的反主流气质至此达到一个巅峰。当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用牙齿演奏《星条旗永不落》,并当众燃烧美国国旗时,借着骚动形成了无法超越的听视觉奇观。虽然鲍勃・迪伦(Bob Dylan)、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缺席了伍德斯托克,但谁人乐队(The Who)、贾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和桑塔纳乐队(Santana)等参演音乐人/乐队还是令这次音乐节成为代表60年代摇滚乐文化的里程碑。

1999年7月23日,同样的伍德斯托克再次上演,成为我们这代人寻找当年图腾的一条出路,然而,媒体却似乎没有了30年前的锋芒。放纵、火灾、广告,成为媒介版面上经常出现的形容词,很多人开始摇头,称当年的反叛精神和嬉皮文化已不见踪影。然而,其实摇滚乐还在这里,科恩乐队(Korn)和暴力反抗机器乐队(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所带来的巨大轰动、化学兄弟乐队(The Chemical Brothers)迷离的电声舞曲、DMX乐队的频爆粗口,还是带来了紧张和刺激的欢愉。只是,摇滚乐自身的形态更加多元,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愤怒,乌托邦幻想也已经没有多少人在乎。两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差异何在,无法仅从音乐中找到答案,就像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的差异一样。

在纪录两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照片中,这种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1969年的音乐节,无论舞台上的乐手还是台下的观众,看上去都并不显得怎么狂野和激愤,却暗藏着随时可以爆发出的力量。从照片中,我们可以读到只属于那个年代的氛围――用甜蜜表达愤怒,用身体发出自由的呼号。相对的,99年的音乐节却显得有些暴戾,一种被压制的狂怒随着汗水与泥泞喷涌出来。舞台上充满了张力,舞台下满是撒野的人群,哪怕你去构图,也能捕捉到令人震颤的影像。

如果说,伍德斯托克所代表的60年代的叛逆性格很大程度上直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那么70年代开始的朋克革命则简单很多。一定意义上,朋克运动是与传统摇滚乐对着干的。乐理,不重要,技术,不重要,不会弹琴、不会唱歌,都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是与主流势不两立的勇气和表达的欲望。有人讲,朋克就是对70年代失去方向的摇滚乐的反叛。这种多少带有点达达主义倾向的音乐风格,主张人人可以创造音乐,越简单才越有利。从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开始逐渐被捧上神坛的三和弦理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从此,先锋的概念开始不断拓展,硬核、无浪潮、强力流行乐等众多新形态轮番上演。国内摇滚乐的蓬勃多少也源于朋克革命的推动。上世纪90年代,主流摇滚乐外的众多地下乐队都选择这种音乐形式来申诉自己的主张,乃至被当时的乐评人形容为“祖国河山一片朋”。而且,最先走出国门,被国际认可的地下乐队也出自这一群体。

全文阅读

惊喜,希望大家都到现场发掘

摇滚中国成立于2004年,这家旨在举办国际化音乐节的公司,如今已经成功主办了两届北京流行音乐节,在今年又成功邀请到了九寸钉等大牌明星加盟北京流行音乐节,意在打造国内第一音乐节品牌。

摇滚中国旗下业务又分为两大块:摇滚中国娱乐有限公司和摇滚中国艺人经纪公司。

其中摇滚中国娱乐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北京流行音乐节的策划和制作。Placebo,Supergrass,lan Brown,张震岳等国内外摇滚明星都曾接受邀请,参加北京流行音乐节的演出。而摇滚中国艺人经纪公司则在今年初于上海成立,旗下签约乐手包括木玛和谢天笑。

作为摇滚中国的经理,单蔚曾在国内音乐,娱乐,传媒领域有过多年的从业经验,而他也一直对推广摇滚乐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作为流行文化象征的摇滚乐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和报章文字间是被曲解和误读的,而它所蕴涵的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也仍然深埋在华而不实的大众娱乐文化的底层,远远未曾得到开发。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单蔚在多年来参与策划,推广大型商业文化演出活动(如大卫・科波菲尔大型魔幻演出、惠特妮・休斯顿北京演唱会)的同时,还一直在北京致力于组织,策划各类以摇滚乐和独立,原创精神为核心的演出活动(铁腕摇滚波普系列演出POP THE ROCK SERIES,RADIO AID印度洋海啸赈灾广播义演)。

如何用商业化的手段来推动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这似乎是一项颇为艰巨的挑战,因为在国内还没有哪个摇滚明星能真正的依靠摇滚乐走入大众的视野。对于此,我们专访了单蔚,听下他对于音乐节以及自己一手打造的北京流行音乐节的理解和憧憬。

1、北京流行音乐节的举办目的是什么?

好的摇滚乐、流行音乐是一种属于全世界的文化,它对年轻人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而户外音乐节是集中体现这种文化价值的最好的平台,它无论在音乐性、娱乐性,文化性还是社会功能性方面,都是普通的商业演唱会所无法比拟的;另外,中国一直以来还没有能够在国际上真正获得公认的大型户外音乐节,而我们希望通过每年举办北京流行音乐节来改变这一局面。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通过举办北京流行音乐节,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并理解摇滚乐的品质和价值。

2、第一届举办时有什么特别的不为人知的事情?好的与不好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