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学演示实验教学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除了进行学生实验教学外,为了加深对抽象要领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是配合讲授或课堂讨论,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的实验,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一、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新知识的掌握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2.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注意事项、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仪器的使用等知识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全文阅读

演示实验与化学教学

摘 要: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做好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利于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 演示实验 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关键要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化学实验——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做好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一、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可以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

三、演示实验是学生实施各种实验的前提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实验的演示。例如,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操作的关键。进行这样的演示实验时,教师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例如,在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时,要向学生说明“天平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拆掉托盘下的胶衬,然后调整零点……”等,以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正确、合理地开展演示实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即演示过程中,教师的操作要合乎规程,做到准确、规范,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演示前,教师应做认真充分的准备,选择效果最佳、结果最佳的实验方案,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实验达到预期结果。③实验过程的全局性。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实验,又要注意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达到启智养能的目的。

要做好演示实验,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全文阅读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技巧

关键词:直观可靠重要性启发性

摘要:本文阐述了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和重要作用,说明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的观点,对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提高演示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现行的物理教学大纲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也是学生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典范。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具有针对性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演示实验一定要明确目的,达到实验要求。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培养学生能力,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没有针对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明显直观,注重实验真实性

全文阅读

新教师学生物演示实验

生物学科有其特殊性,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而演示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生要组成部份。新教师要尽快学会做好演示实验,首先应正确认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是教师,对象是学生,所以实验的主次需分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明确。尤其应知道生物演示实验属于 直观教学 ,与分组实验、 课外活动 相比有一定的区别。生物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生物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当然有时也可以由学生来演示,同学们在课下自己进行,演示内容不仅包括教材规定要演示的实验,还应包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演示内容,以及实验标本、模型和投影片等。

生物演示实验和其他学科实验最大的不同,就是演示的对象大多数是活的生物,这是由生物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决定的,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命运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实验过程不易控制、实验结果难以确定。如教科书中介绍蚯蚓在玻璃板上移动缓慢,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生物教师在做每一个演示实验前应充分估计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同时要把生命“活”的本质贯穿于整个实验,不能将“生物”讲成“死物”。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 科学精神 ,这是创造品质的重要方面。

二是实验材料需要师生自己动手采集和培养。

不像物理、化学实验容易准备。如 草履虫 、 水螅 的演示,就需花费大量心血事先培养。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如培养 草履虫 、挖蚯蚓、采集各种叶序等,这种“手脑双全”的实践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和合作互助的精神。演示实验是指 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行为方式。本文介绍几种 生物 课中的演示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 生物 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有的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有的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只能由 教师 做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 教师 要做到以下几点。

演示物品应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演示桌上。演示实验是做给学生看的,所以,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必须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

全文阅读

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生物学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主要把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跟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同时演示实验中明显的实验现象往往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鲜明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还能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但可塑性强,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一、演示实验的时间性

演示实验对时间的要求比较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演示实验应要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许多演示实验对季节条件有一定要求。当有多个演示实验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采用时间比较节省的演示实验。对于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演示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到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演示“检验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一实验,可让学生提前完成植株的“饥饿”以及对叶片的遮光处理等步骤,在课上教师只需做“遮光叶与非遮光叶中是否存在淀粉”的演示实验。

二、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实验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又与原有经验存在强烈反差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再加以讲解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

三、演示实验的简洁性

演示实验没有复杂的操作过程、复杂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复杂的仪器设备,也不要求学生有复杂的知识背景。演示实验受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以及环境的限制,演示实验必须非常简单化,演示结果要一目了然。比如在讲人体骨骼的组成时,用人体骨骼模型来进行课堂演示,形象的模型让学生对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形态一目了然,老师不需要重复太多的语言加以叙述,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

四、演示实验的灵活性

全文阅读

例谈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中相当重要的构成内容,也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其质量的高低与整个物理教学能力有着颇重的关联.下面笔者就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如何有效开展,以及其中常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望能够对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学生观察、感受实验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首先是实验意识的培养,把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从为了完成任务转到学习理解物理知识的需要上来.使学生养成就地取材,细心观察实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办法和手段.所以课前备课时,演示实验备课时重要的内容.不过,现阶段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实验准备工作颇为疏忽,直接导致演示实验时,由于某些细小的问题使得整个实验失败.这不仅让老师在课堂上尴尬,影响教学进度,又可能给学生们带来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使学习的效率降低.因此,授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要制定出详细的试验计划,还须在实验将开始时对于所有的试验器械进行细致的查看,很多时候因为实验的器械未达到应有的标准,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这些仪器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空气与光源等多种外界的环境变化而导致性能老化,有些本应该达到标准的零件也因为出现老化从而使得技术指标下降.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想顺利的进行演示实验,千万不要怕繁琐,应在每次演示实验前就对于器械与有关的材料进行细致的检查,并且在上课前进行预演实验,从而降低在课上产生各种问题的可能性,使实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开发想象力,使学生能自制实验仪器

进行演示实验时,拥有合适的实验仪器是必要的条件,不过有时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现有的实验仪器有可能很难达到实验所需,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草率的把应有的实验环节省去,或是用语言讲解来代替实验,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能够有效用身边可用的资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验工具来代替.如:在平抛运动的演示实验中,以往大家都会用小钢珠、铅笔等工具来实验,但是这样的实验不仅繁琐,还需要反复的实验,而且产生较大的误差.这时对实验的器械适当改进,如:可以用儿童常用的磁力写字板来替代竖直的平板,用铁质的小型圆柱体,把一端嵌入写字板的磁芯用来替代小钢珠,这样就能够顺利的产生出完整的平抛运动曲线,而且产生的误差很小.通过这种自己动手自作的实验小工具,不仅能够弥补有些学校实验仪器缺乏的问题,而且对实验器械的创造还能够锻炼学生自主的创新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演示实验往往是教师进行演示,最终造成这样的误区:过度将重点放在教师演示实验上,而忽略了学生主体.造成了教师忙于演示,学生被动的看、听,很难将整个实验过程都记载于脑中.这样的演示实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忽略了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精心设立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思辨的主动性.如,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提问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能跟着实验步骤去积极思考.

全文阅读

增加物理教学演示实验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三种形式:⑴纵向连动,既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的原因;⑵逆向连动,既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⑶横向连动,既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特点与之相关的事物。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演示实验;探究;主动探索;创造性;原则;创新;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59-01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演示实验是为配合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增加演示的创造成分,即在演示实验教学基础上增设小实验探究教学,它包括师生对课堂演示装置改进、创新的自制教具小实验,开发利用身边生活用品的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启迪性小实验。针对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我就此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和做法,与同行们研讨。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三种形式:⑴纵向连动,既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的原因;⑵逆向连动,既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⑶横向连动,既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特点与之相关的事物。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而且还可以把教材上的某段话、某幅插图、某道习题搬上“讲台”,进行演示。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

二、创新改进演示实验

全文阅读

在生物实验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展示实验

摘 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主探究、创新、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自主探究;创新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践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在生物学实验活动和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是和实验能力密切相连的,实验过程中必须手脑并用,如果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也将会制约其实验能力。

生物实验按操作分为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三类,七年级探究实验有18个,八年级探究实验有10个;七年级演示实验有6个,八年级演示实验有1个;七年级学生实验有12个,八年级学生实验有2个。初中生物演示实验主要有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萌发的种子吸收氧,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模拟膈肌的运动,发酵现象,光合作用产生O2,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教师的演示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操作上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予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教师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形象直观,有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节省教学实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没有亲自动手规范操作训练,只能形成一种表象,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只是听老师的讲解,被动的接受。如:演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的气体,实验现象明显时,坐在前面的学生可以观察到释放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如果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学生就无法看清楚,只能听老师的讲解和前面同学的描述,没有观察、思考的过程。这样演示实验就是教师的表演,学生是被动的观众,观看表演者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时间一长,操作步骤、实验现象逐渐淡忘。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苦与乐,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应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的高度智力投入,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使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构建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探究创新能力,在仪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全员参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课时少,器材不齐等因素,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教材中的一些分组实验、演示实验都是教师在演示。这样学生动手机会少,不利于技能提高和对实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客服种种原因,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操作演示每个实验,学生演示时教师要指导,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点评。一些实验可以改为随堂分组实验,如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吸收氧,在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模拟膈肌的运动,发酵现象,光合作用产生O2,教师可以边讲解理论,边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既可以给学生训练技能的机会,又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某些教学中还可增加一些激趣实验,例如:为什么叶片向光的一面颜色较深,背光较浅?为什么大玉莲叶子能支撑一个小孩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把生物实验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充分利用校园内外各种资源,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生物知识,利用益于学生的一切因素,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生物学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探究实验活动时间和空间。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

全文阅读

物理教学的演示实验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物理学家通过实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从而推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演示和指导下,让广大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动手和动脑的过程,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它将教师的感情、思维方法、操作技能以及科学作风等直接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学到更多的内容。笔者认为,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本文中的几点。

【关键词】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一、要有目的性和趣味性

许多演示实验的设计思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很强的趣味性。如惯性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沸点和压强的关系、电磁感应等实验都是紧扣教材的,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有趣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例如:在讲授“惯性现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较多。笔者就选择了“鸡蛋落杯”这个实验,将三只装有半瓶水的杯子,排列成一直线,在三只杯子的上方放一块较平滑的薄木板、薄木板上放三个瓶盖,并分别置于三个杯子的正上方,瓶盖上各放一个鸡蛋,用一个弹簧片猛弹薄木板,只见薄木板飞走,而鸡蛋“涮涮”落入杯中。这是利用惯性表演的一个节目。开始时,鸡蛋处于静止状态,当我们用力弹击薄木板时,木板飞走,而鸡蛋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杯中。我们利用演示实验要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再比如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问题时,笔者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就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等于木块与桌面间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即f=μN。然后进一步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得学生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和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

二、要明显直观,确保演示成功

演示实验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相应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从而便于理解概念和规律。如果实验做不出来,或者虽然做出来了,但很多学生看不清,该实验就是不成功的。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虽然有时演示的精密度会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幻灯片、机械放大、多媒体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干扰。特别是在一些为建立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用旋转电枢(或磁铁)的方法演示电动机的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再者,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这样使得观察的主要部分突出,色彩对比度大,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演示每一个实验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实验原理和仪器的构造,要能熟练地操作,并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对常见的故障要有充分的估计并能迅速排除,确保实验成功。

三、要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在演示实验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是很关键的。例如,在讲“热传递”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开始不要平平淡淡地介绍传递的方式,而是先给学生做一个“火烧小鲤鱼”的实验,这个题目本身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高度注意。当教师介绍完实验的装置要动手做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看老师怎样点燃酒精灯,怎样烧的小鱼乱窜,直到小鱼被烧死,这就是心理的“有意注意”。但学生观察到的却是水被烧的滚开,直冒白气而金鱼在安然自得地游东游西。他们感到惊愕,这就是“无意注意”,这个无意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作用下产生。学生对出乎意料而终生难忘的事实,自然会萌发出弄个“究竟”的强烈愿望,这就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即把一般的兴趣提高到学习愿望和动力的高度。教师要因势利导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同学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

全文阅读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论文

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本身,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实验技能和对演示实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的策略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加强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认识物理过程,学会科学方法.因而不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与形式,都必须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1、配合讲解,层层深入

进行实验演示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状况,给演示配以适当的启发引导,并在能使学生接受的条件下层层深入.例如:在演示“机械波的形成”,讲解波向外传出振动形式这一特性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质点的起振形式有何共同之处,否则大部分学生仅仅能看见波峰与波谷这个振动形式向外传播这一单方面的结论.

2、直观简明,形象生动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应力求形象生动.这不仅能吸引学生观察,而且也便于学生直觉思维.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可采用如图1装置:等臂杠杆右侧固定小型电动机B、缠绕在电动机转轴上的细线系着的物块C.杠杆左侧固定着平衡物A.开始物块C不动时,杠杆平衡;当物块C在电动机牵引下向上加速运动时,杠杆右侧会明显向下倾斜,出现超重现象;反之便为失重现象.现象直观明了,学生记忆深刻.

3、适当设疑与激发兴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