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精选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1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性学习从含义来看,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它作为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广义上,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文所阐述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是从广义上来说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开展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的呈现――理解――巩固――评价模式,而研究性课程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设计研究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①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争议性、有研究的价值。②对文章的主旨有深刻的揭示。比如《祝福》中是谁促使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鲁四老爷?柳妈?封建礼教?祥林嫂自身的愚昧?……

在预习时,先把鲁迅的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介绍给学生: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

(1)鲁四老爷:一个冷血的看客?

(2)柳妈善女人?刽子手?

(3)封建礼教:无形的枷锁?

(4)祥林嫂自身的愚昧?

然后再把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从人物分析的角度,结合教材,从教材中寻找依据。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最后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开展比较式的研究性学习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本身就是研究,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比较,可以是文章标题的比较,同单元课文的比较、不同体裁课文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课文与学生习作的比较、文章结构的比较、表现手法的比较等。比如: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各有千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写道: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孙犁的《荷花淀》: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两段文字都写荷花,而前者展示荷花静态的美,用“亭亭”、“袅娜”、“明珠”、“星星”作比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的优美的姿态和色泽状态。后者用“铜墙铁壁”、“密密层层”、“舒展”、“哨兵”比喻泥人呈现荷花坚毅之美。比较之中凸现出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鉴别出描写的准确生动程度。

三、开展专题式研究性学习

开展专题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摒弃传统的以课文为教学单位的方法。按专题来组织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专题”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和研讨方式,力求做到灵活、生动、科学、有效。这里的灵活就是要因“题”而异,生动就是要有活泼的学风,科学就是要突出“专题”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研讨,有效就是要务实,开展专题式研究性学习,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比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高中《语文》中有小说四篇《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教学中,可将四篇文章汇为一体,构成一个专题化单元。再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和能力要求确定本单元学习讨论的重点专题: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开展拓展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88-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校掀起了一轮上研究课的热潮,工作九年,我对数学教学虽然说不上有多少经验,但也是感想颇多,我对研究课非常感兴趣,我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这就要求我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疑提问,加强练习,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我发现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果。

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降低教学的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在课本教学实践中,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不让学生做废题,不要求偏求难,尽量找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我学校的学生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觉得这又不是在学语文,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合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

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首先应该明确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怎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一、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二、合作化学习

协作化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研究性学习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3篇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应当仅仅通过测量与评价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来评价其学习,而是要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学习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这种测量与评价应当就是学习机制的一部分。那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如何开展,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评价的方法有哪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依据应该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相结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不同成分分别设置各自的评价标准。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同等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学生在这些对人的发展有深层影响的指标上有所进步。基于以上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与常规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评价内容的增加会导致评价主体的变化,类似于体验的情感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完成。

二、评价特点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单科课程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一般是任课教师对该科目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目标的多样性,显然由单一任课老师作为评价主体是不合适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可以包括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小组、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与课题相关的企业、单位、部门,甚至如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或者报奖的话,那么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评价。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5)学生学习的结果。

从这一指导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包含了知识、态度、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知识评价包括:经验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和方法技能性知识;态度评价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对待科学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社会4方面的内容;能力评价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传统课程的目标是传授知识,这就决定了他的评价手段多为使用试卷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判断该课程的效果。然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了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交往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的培养,等等,显然传统的考试并不适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宜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手段:问卷、访谈、小组讨论、口头报告、活动总结、研究成果汇报、鉴定会等。在评价方式上也可以采用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

(四)评价时间的延续性

对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复杂的、系统的考察和评判过程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早期做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从而才可能确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研究性学习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改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手段。

从时间上看,一次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少则需要几个月时间,多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监督学生的进度。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对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课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课题,纠正研究中的错误思路和方法。

从阶段来说,宜采用3阶段的评价:

1.开题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题价值评价、研究方案评价和开题报告评价。

2.中期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在课题进行过半的时候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活动情况评价(包括出勤、活动情况和活动记录等)和课题进程评价(包括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进程等)。

3.结题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成果评价、现场答辩评价、学生的体验情况评价和成果的创新之处或社会效益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评价活动所共的各种信息,逐步学会对过去的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的计划的修正和补充;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团队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

(二)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知道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对学校而言,正确的评价对该课程的开设、实施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M].教基[2001]6号,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M].教基[2000]3号,2000.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

[5]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 2001,(17):21-23.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应用意义;有效途径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部分不愿意进行研究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引导。

一、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想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哪些重要的意义。部分学生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误区。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浪费时间,不如直接由老师进行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加深学习印象,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且要通过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学习,从而促使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课程中有效开展。

二、应用化学实验促进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办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的开展,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好相应的电解质以及其他实验器材,在课程中利用对比实验法来验证电流的产生。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问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否认为利用金属和盐溶液可以制成电池,然后再进行实验,让学生将金属放在水中和盐溶液中,通过观察电流计的不同状态来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科学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好习惯。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5篇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要把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表明,教师必须确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二、开放时空,营造氛围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余进行;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家庭、社会开展,它不受教室、校园的限制,生活、社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一定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内容往往超越了数学范围,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可以收看电视、VCD或国际互联网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采访、考察等各种活动形式获取信息和所需知识,不受教材、大纲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广,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邀游。研究性学习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开放的。

三、针对问题,自主探究

探究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之一。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做”、“观察”、“实验”、“体验”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合作交流,分享成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再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信息的机会,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反馈、探索来解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分析,操作实验,自主探索,积极合作交流,深入研究发现,完善归纳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五、丰富实践,综合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观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要关注实际,有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做长方体纸盒并讨论特征,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的长方形材料。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测量、实验等自主探索实践,不仅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拓宽知识,并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接近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六、转变方式,尽情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际上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受,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模式为“边学边教,学在教前”模式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当于教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性的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已经有所认识,有的已经会读,有的会写,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课前去收集有关“万以内数”的信息,信息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这些数据对它们进行认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七、自由表达,突出个性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6篇

1、研究性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形成与利用

把研究引入化学课堂,就是让学生以研究的姿态自主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把握学生化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研究该知识的上位知识,了解学生上位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研究地学习建构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把研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把研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也并不意味着任何教学内容、任何章节、任何课时以及课时的全部时间都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安排特点,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知识铺垫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继续开展研究地学习后续知识的保证。

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例,其上位知识是“离子反应的基本认识”,达到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这一学习目标,其前提是学生形成“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这一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通过实验情景采取必要的授受式教学是必要的。教学设计如下:

演示实验:向Ba(OH)2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显红色,再滴加稀硫酸,观察现象,并作出解释。

实验现象:红色褪去,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OH-和Ba2+离子不断减少。

得出结论:离子反应即离子参加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方向即离子减少的方向。

接受学习:以上述反应为例,介绍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一写二改三删四查,具体过程略。

最近发展区的形成:书写的关键是哪些物质应改写。一般来说,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要改写成离子形式。那么哪些物质要改写?如何改写?哪些物质不能改写成离子形式?

实验启示:向Na2CO3、CaCO3固体中加足量稀盐酸,都有气体生成;向盛有Na2CO3、CaCO3固体的试管中加蒸馏水振荡,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上述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Na2CO3溶液中有气体生成,CaCO3溶液中无气体生成。

得出结论:Na2CO3溶液中有CO32-,而CaCO3固体难溶,CaCO3溶液中无CO32-。

教师点拨:所以Na2CO3溶液要写离子式,而CaCO3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最近发展区的利用:知识拓展进行推论,得出“难溶物的溶液中无离子或仅有极少量的离子,所以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中都不可写成离子形式”等结论。

巩固训练:练习书写Na2CO3、Ca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实验激疑:向Na2CO3、NaHCO3、Na2SO4、NaHSO4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只有NaHCO3溶液无沉淀生成,其余溶液都有沉淀生成。

得出结论:NaHCO3溶液中以HCO3-离子存在,NaHSO4则以H+和SO42-离子存在。

巩固训练:练习书写上述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课后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难点是判断哪些物质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及如何改写。用几个典型实验清晰地说明了难溶物与可溶物、强弱酸的酸式盐电离情况等易混淆的知识,在实验观察与研究的过程中自行得出物质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式书写的原因及其意义。改变以往离子方程式书写靠老师讲学生记忆,模仿规范强化训练,造成学生一知半解,虽勉强模仿却不知其意义的被动学习。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问题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要使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问题中的部分事实和现象,并有一点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心中存在成功的希望。这种希望会一直支撑学生去探究,去思考直至找到问题的答案。

并不是难的知识要去研究,容易的知识就不需要进行研究而习得。研究地学习其素材的选择并不是取决于知识的难易或在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而是取决于知识是否适合于研究地学习,以及教师对知识学习的处理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设置。

“钠的物理性质”属于认知性目标,学习要求是识记。如果老师讲学生听,一般不难掌握,但缺少了感观刺激。这样的教学味同嚼蜡,难以唤起学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如果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增加了感性认识,掌握也不是问题。但这样的教学是唯知识的,缺少方法教育,态度养成。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上述两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课程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再次开发也是欠缺的。指导学生研究地学习该知识的教学设计如下:

学生讨论:为了认识一种未知物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提出研究课题:钠是我们本节课要认识的物质,请你设计研究钠物理性质的实验方案,即我们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或进行哪些操作认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沸点等性质?

学生设计方案:观察钠认识颜色和状态,取钠并与一系列已知硬度的物体如石、木块、铁、玻璃等通过划痕、用刀切、用手弯等操作认识硬度。称取一定质量的钠,再投入装有水的量筒,观察水上升多少,得出体积进行求算密度。用水、煤油进行比较。加热钠,测定钠熔化时的温度,认识熔点。

方案评价:查教材等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对上述各项方案进行评价,确定可行性。

实验研究:学生在可行方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实验结束后汇报研究结果。

实验结论:1、观察钠在煤油中的保存;2、取出钠块用刀切,感知比一般金属软;3、刀切面的颜色银白,有光泽,并逐渐变暗;4、钠块投入水中,观察到钠浮在水面,并发生剧烈反应,钠块熔成银白小球。

组织讨论:在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出哪些物理性质?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如何测定一块钠的体积?

研究结论:钠呈银白色,有光泽,较软,固态,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熔点不高。化学性质活泼,能跟空气、水反应。用煤油替代水可测定钠块体积。

引发新的研究:从以上实验得出钠的物理性质的同时,我们观察到钠也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全面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我们要设计哪些实验方案呢?(过程略)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研究性;学习;特点与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47-01

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其特点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2001年5月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

《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进行口语交际,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

从知识类型的层面,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记忆型知识 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操作型技能 语言的掌握还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不适应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讲授应该结合学生的提问、讨论、练习和应用等各种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型能力 语言是工具,学语言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

三、研究性课堂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课堂学了具有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探究性(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和实践性(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特点外, 还表现出独特的课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辩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参与性:基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课堂完成。师生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题目的选定、研究方法的探讨、分工的明确、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而研究的过程,改进的步骤可放在课后。研究的成果不宜评判优劣,而应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话题和途径的研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程和做法

(一)选题。主要有三种方式:(1)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一些范围,供学生选择。范围要小、集中。(2)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题目。(3)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主题。由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刚刚起步,学生对此不熟悉,因而开始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范围,让学生围绕该范围选择拟定自己的小题目。

(二)分组合作,查找有关资料。 题目确定后,学生可自由分组去查找所需资料。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单词和简单的知识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找的方法和途径。一般来说,查找途径有:学校内外的图书馆、阅览室、英汉字典、互联网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如何在图书馆及网上检索。不懂的词汇可通过英汉或汉英字典来解决。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所谓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掌握规律,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应用相关知识寻求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的教学模式,即为更好地指导研究性学习,具体教学中以问题、自主和探究为主线,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回答者转变为质疑者,由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以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其历史材料,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范而采取的系统的步骤和方法。教育调查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教育调查法是一种间接地研究当前教育现状的方法,不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感官去感知现实;第二,教育调查法可以在自然的过程中收集材料,而不必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对象;第三,教育调查法一般以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教育史实为研究对象。

二、行动研究法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研究的对象是正在从事的社会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处理实践中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的核心是“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内容,挖掘研究性学习链接点,配合教学进度,积极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诊断、思考和探究,通过制订计划、实践、观察、反思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行动质量和效益,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达到研究和行动的良性结合。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反思性。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本质属性。它不再把理论与实践看作可以相互分离的孤立过程,而是以反思为中介,在行动过程中将两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寻求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第二,民主化。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是合作伙伴关系,密切配合、平等交流和共同协作的关系。第三,开放性。行动研究所关注的是社会实践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它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研究方案,而不过分看重研究过程控制的严格性和研究计划的严密性,强调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三、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传播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传播内容的明显性、客观性,分析过程的系统性和分析结果的量化性上。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也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语文课本、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反映、学生练习、学生考试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规律,形成理论。

四、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方法。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个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敏锐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时,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典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经验一定要观点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运用此方法可以把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编辑成册,并撰写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吉魁.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9篇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2001年5月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进行口语交际,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

从知识类型的层面,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记忆型知识 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操作型技能 语言的掌握还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不适应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讲授应该结合学生的提问、讨论、练习和应用等各种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型能力 语言是工具,学语言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

从课堂教学的步骤来讲,英语课堂可以也应该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口语交际活动结束以后,学生的思维不应停止,可引导他们在围绕话题进一步探索或进行辨证思考。通过话题面上的扩展、主题意义上的深入或不同观点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练习和巩固已有的语言技能,其学习效果大大优于脱离实际的练习。因此,新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介绍的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模式可改写为语言知识讲授-操作技能训练-探究能力开发的新课堂结构。

三,研究性课堂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课堂学了具有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探究性(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和实践性(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特点外, 还表现出独特的课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辩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10篇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法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1990年由现任总理若斯潘领导的教育改革主要在制度层面,1994年开始转向重视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措施中,最突出的是两条:其一,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加强“个别化教学”;其二,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实验,称“多样化途径”。该实验由学校领导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校内也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并不强迫一律实施。至1997~1998学年,全国各学区都有一部分初中开设了“多样化途径”课程,其中巴黎学区109所初中有33所参与实验。法国教育当局认为,学科教学的分隔,是影响学生获得一般概念、建立学科之间及与周围环境联系的障碍。学生根据兴趣组成小组自主学习,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途径”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是唯一涉及该年级教学大纲各学科内容的课程;它既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也不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而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它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但它和课外活动不同,不是课外活动的派生物。

考虑到初中生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多样化途径”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活动一开始,首先由各学科教师2-3人自由组合成教师指导小组,提出一个涉及指导教师所属学科知识内容的课题,然后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按每周2学时设计一整套活动方案,以此作为指导学生的依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不同课题方案,可跨班级也可在本班级内组成课题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2000年6月,笔者在巴黎罗丹中学调研时,曾比较深入地观看和了解了一个由英语、法语和音像摄影教师组成的三人小组的课程实施情况。该小组的研究课题为“用多种方法与北美学生通讯”。教师设计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增进与不同国家学生的友谊,以便认识、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提高在法语和英语的说、写方面的双语能力;培养团队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在摄像机前表现自己;学会使用现代通讯手段。整个活动持续一年,共30次,每次2学时。分准备(3次)、观看和评论英语原版电影《战争之星》(6次)、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圣诞》并设计圣诞活动(7次)、介绍巴黎市内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和遗址(1次)四个阶段。活动期间,教师有布置有要求,经常要求学生变换与北美学生通讯联系的方式和手段,引导欣赏北美学生的作品和异国文化,学生则始终趣味盎然地投入其间,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多样化途径”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教师、学生、督学、家长等有关人士的好评。1999年法国政府又规定,从2000年9月起将这一实验从初二推向初三,规定在初中三年级新增加“综合实践”课为所有初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每所学校至少要安排两个学科开展这项活动。这一课程同样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的是,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个人成果,这一成果可以体现在集体工作中,但打分结果将计入学生初中毕业成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