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生培养论文:动画研究生培养方式研讨

本文作者:徐育忠、樊黎明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在“泛动画”时代下,动漫类企业所涉及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有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交互动画、手机动漫、游戏动画、虚拟现实,以及玩具产品设计等等。面对这种多样复杂的产业形态,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泛动画”时代的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在高校师资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动画研究生的教育方式必须是灵活多变的,因人而异的,发挥学生的强项和兴趣点,依托“产、学、研”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寻找相对应的企业来搭建实践平台,引入各类企业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使得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学生直接服务于企业,最终让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通过实践平台得以有效对接。

这个平台的搭建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所谓紧密型的就是建立校企共建的工作室、研究所来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通过工作室和研究所每年由企业划拨一定的科研经费,解决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些创新性、研究性、策划性的环节。所谓的松散型,就是由单个项目经费来推动研究,通过学生组团建立课题小组来完成研究项目,它是灵活和多变的。紧密型和松散型的实践平台是多元的,它可以使各类与动漫产业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课程教学结合,根据开发项目的不同性质确定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和一些大型的动漫企业就可以建立紧密型的研究所和工作室,项目有一定的周期和延续性,同时在开发成果上也需要一定的保密性。对于一些单纯项目就可以以课题组模式进行,导师可以组团,学生也可以组团,完成课程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任务。校企结合的动漫研究生教学平台可以根本解决实践和创新环节,突破传统的学术型为主的培养模式,根本解决动漫师资结构性不足和研究领域上的局限,为动漫研究生培养找到一个好的模式。

研究项目带动团队化

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使得导入项目进行研究和开发变成可能。而项目的运作与成功结题,都离不开一个团队的建构。“团队是为了达成既定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人际互动关系。大量的分析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团队都比单个工作更有效率。团队的生产力不是团队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任务能力的简单相加。组成团队的每个个体所带来的独特经验和技能的结合产生了生产力。每一个个体都会为团队带来一些独特的推动生产力的东西。更为有利的是,每个成员所带来的独特礼物相结合常常产生新的力量和才能,从而将整个团队领向更高水平的生产力。”[2]动画是一门讲究协同合作的艺术,它涉及文学、美术、计算机、电影电视、传播等各学科知识,它的制作更包含一个庞杂的创作流程和生产线,单凭一个人是无法完成一个上规模的动画项目的。成功运行和制作一个动画项目需要调动的人员是多元和复杂的,需要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进行优化整合,互相协作,组成一个良好的团队。团队的命运、荣誉和利益包含着每一个个体的命运、荣誉和利益,只有整个团队获得更多利益,个人才有希望得到更多利益。因此,每个个体都应该具备团队精神,融入团队,在尽自己本职的同时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在动画研究生教学中,团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相比本科教学模式更为自由,课程时间相对完整,课程内容相对专一,更容易组建团队进行动画项目研究。任何动漫企业在谈到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的时候,无一例外地谈到团队精神,没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动漫人才,即使有再优秀的个人专业能力,还是会被企业拒之门外,

跨学科交叉特色化

据教育部相关统计,目前全国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3]这些院校有美术、影视类专门学校,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职业技术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是最早的一批被国家教育部评定的国家级动画教学基地。每个开办动漫专业的学校性质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跨学科交叉是体现每个不同高校动画专业特点的重要现象。中国传媒大学在电视广播技术和传媒学科上的优势带动了动画学科在动画短片、宣传片、广告片等片种在网络渠道与公共媒介频道的强势发展。而北京电影学院依靠电影文学、摄影、表演、导演等传统优势专业使动画学科首先闯入院线大屏幕发展,并处于国内引领地位。综合类大学的特点更加鲜明,如北京大学,依靠计算机学科的强势地位,积极发展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动画专业,在动画学科的特点上呈现数字媒体艺术特色。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动画专业更多地体现在交互媒体,虚拟现实等特色上,包括依托现有的国家级虚拟实验室在航天虚拟、军事模拟、3D影像等领域开拓动画的特色。因此,无论是满足个人学术性的发展要求,还是满足市场多元化的职业需求,“应当存在一个广泛的研究生教育机会以迎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需要”。而基于跨学科交叉思考为核心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是主要的途径。[4]

因此,动画研究生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才培养,它需要和每个依托的高校学科特色相结合,学科的交叉和特色已成为培养动画研究性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推动自己学科的交叉优势,和其他学科建立协作开发研究,鼓励学生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建立联系,共同培养,交叉互补,共同推进课题创新研究。学科的带头人及其群体的学术水平决定了能否进行学科交叉或学科交叉的起点和水平,决定了学科交叉的深度,是学科交叉的关键。同时学科交叉要求教师角色、教师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综合性。[5]动画学科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单个导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上,可以尝试打破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课方法,通过学校的管理机制,跨学科建立导师组共同培养,改变过去一个导师单独指导的模式,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共同培养,通过导入不同性质的课题研究,选择性地组建导师团队和课题小组,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生物学科研究生培养

1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物或医学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物学和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融合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应用提供检测或监控仪器和方法,所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和成功应用除了对生物或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外,对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4]。生物医学光子学可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的研究内容并无严格界限。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为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5]。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跨度大,不能明确界定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内,所以并无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而是根据导师隶属单位情况和科研项目需要,在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设置该研究方向,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2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多学科知识的交融,需要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病理学、脑科学、光学、电子学、图形图像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先进的培养模式来保证。目前,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2.1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知识培养体系亟需完善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出现,国家和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担当领头人。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不足,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缺乏让学生开拓视野、跟随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综合交叉性课程。

2.2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

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其本身的专业背景多属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范围,攻读的研究生学位也多属于此范围等。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博,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又非常具体,使这种以导师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载体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无法兼顾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科研兴趣和科研课题几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为了完成课题而进行相应的学习,未能在研究生对知识的综合—消化—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在研究生的科研培训和能力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全文阅读

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国从1978年开始招收首批研究生,回顾30多年来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不断变革。该文先以德、美、英、日四国为例分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对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最后以福州大学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为例,指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逐渐由学术型向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1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

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更加趋向多元化、多样化,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某种意义上,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成为或正在成为一种过渡性教育,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则变为一种终结性教育,他们非常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下面以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四国为例[1],分析国外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与行会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师傅”掌握“徒弟”的录取权,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导师个人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组织管理上导师也因此具有绝对权威。

专业式模式则体现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美国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学习,确保了学生拥有在其领域独立从事研究的本领。而且,课程覆盖面很广,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特点之二是研究生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由于很多科学技术需要综合知识,单一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研究生教育就实行跨学科学习。学生除了学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提高人才的广泛兴趣和知识水平。

英国研究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协作式,通过科学研究,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起重要作用,淡化教材而博采众长的能力训练,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度,重视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调查研究,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学分制下灵活的学习安排。学生从一入学就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然后就可能的论题进行研究,并且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围绕计划做初步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论文写作。

日本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式培养模式。各高校在招生考试上具有自主性,严格控制研究生的入学质量,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以讨论带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参加实践课题提高研究能力,以研究室形式对研究生进行过程管理,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质量进行监督。

全文阅读

研究生素养的培育述评

培养法科研究生的理论

素养是教育法的基本要求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可以从1980年通过的《学位条例》中找到答案。该条例第1条规定:“为了促进我国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从第4、5、6条分别规定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可以看出,学位的高低与学位获得者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低成正比。由此可见,提高学术水平是设立学位的重要原因,而获得学士学位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要求上的重要区别就是学位申请者的理论水平不同,即研究生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才能申请硕士学位,申请博士学位的要求更高。对法科研究生来说,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是其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在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有体现。《高等教育法》第16条规定了高等学历教育中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分别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其中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一规定强调研究生应当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从《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看,法科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这是其成为合格研究生和获取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中设立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从整体上培养人才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单位对此必须有明确认识,在界定培养目标时必须把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当前一些培养单位不重视培养法科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显然是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误解。

培养法科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是法学学科的品性要求

法学具有实践性,但不能把法学完全界定为实用学科。“从学科的本质来看,法学天生就应当是一种应用性的学科。然而,从诞生之初,法学就有一种脱离具体的法律实践而自成一体的倾向。作为大学最早的系科之一,法学的诞生并不是源于对实定法的经验研究,而是出于对古代罗马法的学术性探究。”[2]法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法学研究中的许多内容即使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法律实践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的成果对法律实践也难以产生多大影响。而且,法学研究中有不少领域属于纯粹的学术领域,学术观点只能增加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认识,而无法指导实践。关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关系,应当明确三点:(1)法学研究不可能完全为法律实践服务。法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当服务于法律实践,以解决法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使命,但这不是法学研究的全部,有相当一部分法学研究并不服务于法律实践。正因为有些法学研究不服务于法律实践,法学才得以具有或者保全其学术品位。如果法学研究完全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研究将不再是学术活动,而是对法律实务机关的疑问给出的咨询意见。这样的话,法学研究人员将不再是独立的知识分子,而是法律实务机关的参谋。(2)法学研究总是会脱离法律实践。由于理论存在于头脑中,大多属于理想状况下的认识,而实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理论与实践很难统一起来。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统一起来更难,这是因为法律活动调整的是个人、社会、国家等主体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而不是研究者或者认可某种法学理论的人调整自我的行为,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理论成果都难以做到让所有社会主体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指导自己的法律实践活动。特别是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更加剧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脱离。(3)脱离法律实践的法学同样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实践活动、研究者个人兴趣、各种利益的诱惑等,都可能成为法学研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动机。因此,研究者既可以关注实践问题,也可以完全不考虑实践,只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而探讨相关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解决法律实务问题、具有实践性的学术研究才属于法学。脱离法律实践而仅仅关注与法有关的抽象问题的研究不仅属于法学,而且属于法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或许对法律实务活动不会产生影响,但对关注法律实务问题的法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由此看来,尽管法学具有实践性,关注法律实践中的问题,但说到底法学是一门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法学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理论上的探讨和深入,法学的兴盛往往通过学术研究的繁荣表现出来,法学的成就往往通过理论成果的丰硕表现出来,理论性、学术性是法学的重要品性。研究生教育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法学领域许多理论性、学术性的内容显然属于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和知识。退一步讲,法科研究生教育即使是以培养法律人的职业技能和法律应用能力为目标,被培养对象也必须掌握较高的理论知识,这是法学学科的品性要求。否则的话,“既然法学和非法学本科生有同等机会参加司法考试,法学院的本科教育又可以被3周左右的司法考试培训班所代替,用四年攻读法学本科、用三年攻读法学硕士、用三年攻读法学博士,也就变得没有什么理由了”[1]。

培养单位的培养能力决定了只能培养法科研究生的理论素养

在高等教育迅猛扩招的情况下,人们观念中的那种由于热爱科学研究而考取研究生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改变。2009年一份对某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是:在考研动机方面,选择“热爱本学科,想继续深造”的占52.5%,选择“考研是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点占23.7%,选择“混个文凭,出去找份好工作”和“规避金融危机就业严峻的形势”两项的各占10.2%。当问及选择考研是否后悔时,84.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后悔,表示有点后悔的占11.9%,感到非常后悔的占3.4%。可见,当前只有大约一半的研究生是因为热爱本学科而希望深造的,其他人考取研究生的心态非常复杂。同时,由于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各种考生考取研究生的难度降低,致使不少高校法学院的研究生规模超过了本科生。从当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看,只有博士学位获得者才可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法学教育或者研究工作,硕士学位获得者几乎没有这种机会。同时,在各种人才招聘或者公务员考试中,法律或者法学专业的岗位往往要求应聘者或者报考者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特别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显著扩大的情况下,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的分野更加明显。这种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看法:把博士研究生教育视为培养学术研究型和法学教育型人才的教育,把硕士研究生教育视为培养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的教育,把法学本专科教育视为培养应用型初级法律人才的教育。这种看法在法学教育界得到不少支持。如有学者认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良好法学理论素养的高级法律实务人才为主,同时培养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后备人才,前者可以称为实务人才或者应用型人才,后者可以称为理论型或者学术型人才。这一定位可以较好地与法学博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区别开来,法学博士研究生应当是培养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高级法律人才,而法律硕士则是培养中初级法律实务人才。”[3]这种观点还得到了教育部政策的认可。教育部2009年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无论是学者们的认识还是教育部的意见,都不过是基于研究生在规模、就业动向等方面的现状而提出的主观设想,尽管合乎逻辑,却很难实现。“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的现状是促使这种设想形成的原因,而不是说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应分别被定位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教育。即使一些用人单位动辄要求录用博士或者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也不意味着这种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水准非常高,而是因为岗位竞争者的学历、学位非常高导致高学历贬值。即使把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一培养目标在现实中也很难实现,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决定了法科研究生所接受的不大可能是应用型教育。在当前的法科研究生教育中,能够担任导师或者授课教师的人基本是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研人员,而这些人大多不从事或者很少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他们能够登上研究生教育的讲坛,不是因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如何丰富,而是因为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有一定的成绩。有些教研人员由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法律实务工作上而荒废了学术研究,很难成为研究生导师,至少不能成为导师队伍中的主流。即使有些导师或者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他们也主要是以律师、人的身份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以法官、检察官、立法者、行政执法者身份从事实务工作的可能性极小。不具有多少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无非是进行理论探讨,不可能培养研究生的良好的应用能力,其所培养的研究生,最多能在理论素养的提升方面有所收获。此时的培养单位如果不注重培养法科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研究生在理论方面没有提升,在实践方面也没有收获,仅仅是利用几年时间考得一些证书和取得一套文凭。

作者:魏胜强 单位:郑州大学

全文阅读

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

甲方(委托方):_________

乙方(受托方):_________

丙方(委培生):_________

_________(乙方)根据 _________(甲方)的委托,为甲方培养研究生_________名。经三方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委托培养研究生姓名、专业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院(部,所):_________

全文阅读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以创新为目的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更多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两项任务。因此必须加强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建立以创新潜质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改革 培养机制 提高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导师的主导作用还不够显著,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当还是我们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加强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

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研主导,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导师的招生数量应主要由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来确定,同时导师要依托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导师注重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研究生则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提高学术水平。

权责明晰,强化导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权利,在招生环节中,赋予导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录取与否的决定权;在培养环节上,赋予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业状况和研究能力对个别研究生进行淘汰的权利;在资助环节上,助研津贴发放的设计充分体现导师的自,为每位导师设立专门的导师账户,确保每位导师的资助经费用于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既负有培养的责任,也负有资助的责任。研究生导师既有责任指导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也有责任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刚柔相济,合理确定导师的招生规模。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明确规定导师每年招收研究生数量的上限,与此同时,采取递进出资的办法,使招生指标向业务能力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倾斜。

全文阅读

委托培养研究生合同书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_________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甲方)_________与_________大学(乙方),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从参加__________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专业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学制_________________年,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入学,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修业期满后,派遣回原委托培养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享受奖学金、公费医疗待遇,到外地调查、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旅差费自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与委托培养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乙方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籍管理等工作,奖惩办法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3.委托培养研究生修业期满,乙方负责发给相应学历证书。凡按计划要求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发给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4.研究生学习结束,乙方负责将其档案和有关材料转回甲方。

三、甲方职责

全文阅读

定向培养研究生合同书

为满足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根据原国家教委(88)教研字026号等有关文件规定,我校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定如下协议:

一、_________(简称甲方)与_________大学(简称乙方)商定,从_________年全国统一考试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由甲方委托乙方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_________名。

二、_________同志已同意录取为由甲方委托乙方定向培养的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_________年。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起到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

三、计划内定向培养是在国家计划内按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培养、分配的。定向生在学习期间培养费用由上级核拨(甲方不承担培养费)

四、甲方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的在职人员考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后,其学习期间,不转人事档案、不转户口、工资关系,按甲方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五、甲方须在与乙方签定定向协议时(_________月底寄发录取通知书前)向乙方一次纳定向管理手续费_________元。

六、定向培养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按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要求,考试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由乙方发给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本人申请,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七、定向培养研究生应遵守乙方学籍管理等各项规定,因故无法完成培养计划(包括违纪、病退、学习成绩不合格等),乙方有权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对其作出退学或开除的处理决定。

全文阅读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摘要:本文引入并借鉴“戴明环”和GB/T19001等质量管理标准中的最佳实践,介绍了一种基于过程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PDCA(PLAN-DO-CHECK-ACT)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模型、培养阶段、里程碑点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实践过程、效果和经验。实践数据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型大学;PDCA

随着我国科技、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专门指出“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应在办好研究生院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以对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起带头、示范作用,提高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1]”。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2-3]。研究生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产出和培养目标之一,是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4]。

现代研究生教育始于西方,在西方研究生教育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经验。其中科研能力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关键技能之一。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的能力[4-5]。国内外研究表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提高,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得以培养和提高[4]。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自身的长远和全面的职业发展,而且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可见,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是当前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广泛关注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中的规范化过程尚待改进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引入并借鉴“戴明环”和GB/T19001、GB/T28001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的思想,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为核心,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四个基本阶段。然后,结合我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实践,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效果和经验。实践数据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问题的提出

现有国内外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分析、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撰写、国内外科研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方法等方面来进行,在培养过程的实施案例和模板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比较成熟,他们重视生源的科研潜力以及导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且强调通过研究生课程教学、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结合[5]。

在研究生培养方法上,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我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从总体上来看有待改进之处。尤其是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问题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招生规模扩大是培养质量下降的一部分原因,但是研究表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落后,甚至轻视与忽略,才是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培养对象数量的迅速增加与培养过程管理的轻视,是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培养模式和体制不能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的前提下,必须研究和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根据现代教育和质量改进理念,作为研究型大学重要培养成果(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质量来源于(培养)过程。

全文阅读

浅谈研究生培养与管理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有关研究生的部门在管理方法上很僵硬,在应该有教育部制订规章条例的方面、却没有尽到自己的力量来完善制度。教育部可以审核各机构学位委员会的水平和检查产出研究生质量,决定是否承认和允许该机构某专业招收研究生资格。但是不需要越位微观控制各机构招生人数、入学具体要求、学习具体内容。迄今,除了很少机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外,研究生入学以后普遍还是不能转导师、不能换专业。所以,对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任重而道远,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导师指导与科室协同指导相结合

1.方式: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全科室协同配合下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指导体制。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面负责,特别是抓好两头,即研究的选题、定题、开题和论文总结两个环节。课题研究中期还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研究生进行平等的学术交谈。当然,研究生培养工作仅仅依靠导师一个人是难以完成任务的,必须依靠科室领导的重视和科室全体同志协同配合。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培养要十分重视,应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中心任务纳入科室全年业务工作规划之中,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另外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齐心协力,积极关心、支持、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

2.管理:科室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课题进行开题论证,邀请教研室老师或相关科室老师参加,从课题选择、科研思路、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对其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也可将研究生的开题论证报告分别寄给外单位同行专家函审评议,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从而使课题设计更趋严密,切实可行。

3.方法:由于许多研究生培养科室本身就是由多个研究专业小组组成的,因而,充分利用科室内各研究组已建立的实验方法、技术手段,既可缩短建立科研方法和预实验时间,对现有的设备、仪器、试剂加以充分利用,又可节约研究生经费开支,可谓两全齐美。因此,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实际上是导师指导与科室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1.研究生课题与科室研究方向一致:一方面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课题必须纳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以及科室的科研业务建设之中,研究生所开展的学位课题,也就是科室、导师研究的分题。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科室的主攻方向,并为开展课题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2.研究生参与科室的教学活动:研究生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参加科室的教学活动,带小班实习课。在高年资教师的指导下,书写教案,进行试讲,做预试验;上小班课时有老教员随堂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必要指导。研究生带教结束后参加本科室专业考试,教学组根据研究生带教效果和考试成绩加以评估。研究生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其在全面掌握知识、言语表达及组织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同时,研究生参与教学,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教学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