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结果
1.1经济状况本次调查中,“尚有结余”有10人;“收支平衡”有43人“;入不敷出”有17人“;不清楚”有1人。
1.1.1主要收入来源本次调查中,“自己或配偶的离退休金”有47人“;亲友供给”有2人“;政府/他人救助”的有12人;“自己或配偶的劳动所得”有10人。
1.1.2养老保险在调查对象中,57人购买了养老保险,14人未购买养老保险。
1.2生活自理状况71位调查对象中,根据ADL得分判断:生活完全需要依赖、生活依赖明显、生活需要帮助、生活基本自理的对象分别为0,2,8,61人,从中可以看出,14.08%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生活上需要他人帮助。
1.2.1受照顾情况本次调查中,“聘保姆照顾”有3人;“亲友照顾”有8人“;生活自理”的共有60人。
1.2.2今后希望获得的生活照料方面的帮助在调查中,希望“帮助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有42人次;希望“提供养老院、老年公寓信息”有27人次;希望“陪同去医院看病”有27人次;希望“代买物品”有18人次;希望“上门送餐/菜”有10人次;希望“提供法律咨询”有8人次;希望“提供资金托管服务”有3人次;另外还有6人暂还未考虑。
1.2.3选择社会养老方式本次调查中,34人愿意以后选择养老院(公立),22人愿意以后选择老年公寓(私立),7人愿意以后选择社区护理,7人愿意以后选择医院内设立的老年护理场所,1人暂未考虑。2.3.4对知晓的(公/私立)养老机构满意程度24人对自己了解的养老机构满意,37人较满意,10人不满意。
一、海南养老需求的现状与特征
海南省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总体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养老机构数量少,二是服务质量不高,大多数养老服务福利机构为确保候鸟型,异地养老的老年人。这些机构面临的一个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淡季维护困难等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海南省迫在眉睫。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工人,流动性较强,一般使用寿命短,缺乏工作经验。大多数养老服务福利机构为确保候鸟型,异地养老的老年人。这些机构面临的一个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淡季维护困难等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海南省迫在眉睫。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工人,流动性较强,一般使用寿命短,缺乏工作经验。一方面,社会对这一行业还存在偏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缺乏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一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引入养老机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导致养老服务团队是人才短缺,低水平的专业化。为老服务团队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养老机构的形象。海南省在解决老年人生活护理,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明显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尤其是社会养老服务人才,无论数量或质量难以满足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二、国内外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及培养现状
之前和之后的1970年代,美国大学研究生和本科课程在老年学类、研讨会、工作坊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学校在1976年达到1275人,27%是大学,29%是一个四年制大学,其余33%是社区学院,学院函授或职业学校。日本是一个举世公认的长寿。日本高度重视养老专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人员。早在今年上半年的20世纪,日本人口老龄化增长采取的对策,不仅发展老年产业,并高度重视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福利养老科学研究和培训。在中国自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始招募老年医学在人口统计学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老年学,博士,正准备从事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教学、管理、外汇、高级专业人员,从事衰老研究的需要,培养和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可以指导老年人服务和管理。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老年人服务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从1999年开始,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很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等地区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城市大学,山东淄博师范学院和其他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老年服务和管理人员。但是有很多问题在当前教育:如多个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为主,模式运行状态对未来社会需求这么大的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缺乏高质量的材料,缺乏完善的教育条件等等。
三、海南高校应增设为老专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应对海南省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匾乏问题,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储备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开展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调查研究,探索人力资源构建策略,并加大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对于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的海南省来说,目前只有海南工商职业学校在旅游艺术系下首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是相关的师资和硬件条件都有待完善。在海南省现有高等教育中还没有设置老年服务类专业,因此人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南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
(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养老产业是一项新兴、特殊型产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既需要技术型人才,也需要管理型人才。人员培训应考虑如何适应我国国情,如何面对社会和适应市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应用和技术人员,应注意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照顾老年人基本生活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安慰,法律服务,爱照顾,等,有效地满足人口老龄化的多样性的需求。因此要采取分类培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种人:一个是旧的护理人才,社区服务中心和其他各级养老机构发展知道老年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营养保健、医疗保健、医疗、高级护理人员;二是管理人才的机构,社区文化社会养老工作的经理;三是为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老年人口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
(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学工培养模式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应用型人才。所以除了需要宏观和微观理论指导,更需要特定的操作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高度,让他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视图老化问题,步入工作后,有一定的研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老年医学、心理学、老年护理、老年教育、老年营养、文化娱乐和其他课程既是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关注的东西。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完成一个门和两个能掌握的技能,他们发展成有衰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能力服务的专业人员。突出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学校可以加强和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让学生深入养老机构实践,并加强专业指导。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区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和指导的旧管理和服务专业学生建立“老年人志愿者”的团队,并动员志愿者参与其他高校,吸引社会想要加入团队,一个狂热的参与。也可以与更多企业的经济实力,向企业筹集一些资金,动员员工参加志愿者团队。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双方受益,老人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照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提高能力的组织实践,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和精神满足和快乐。为企业和学校,这是一个生活是无价的,在团队活动中,企业形象和声誉越来越办学。在资源整合方面,可考虑突破院校及专业限制,可以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整合院校及行业的优势资源,建立老年服务专业研究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国外学习、进修。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到我国进行指导、教学探索老年服务市场的需求特点、政策保障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老龄人口大幅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剧增。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政府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设和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是满足基数巨大、需求各异养老需求的必然途径。
1养老服务现状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巨大,且增长迅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6亿,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87%。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慢性病患者占老年人群体的40%,失智失能老人约占15%。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不断拷问着养老服务体制,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养老服务市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养老服务供需失配问题严重,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舆论环境、法制环境尚未形成,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观念和习惯亟须培养,养老服务融资体制发展滞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短缺且素质普遍偏低,是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2.1养老服务供需失配问题严重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巨大且增长迅速,养老服务需求个性化趋势明显。从养老服务供给来看,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的养老服务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养老服务模式单一。但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长期照护、健康管理、心理慰藉等服务项目由于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低下且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提供。
2.2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舆论环境尚未形成
内容摘要: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而疗养服务贸易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我国老龄化难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发展疗养服务贸易,不仅能解决我国养老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我国老龄人口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论文: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一、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第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会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某个家庭的困难,也解决了社会的困难。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于1999年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9年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总人口的10%以上,更为严峻的是老龄人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的速度增长。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资料显示,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数字将急速上升至4亿。年末,老龄人口达1.67亿,80岁以上的老人占1899万,其中多数人逐步成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银龄浪潮的汹涌而至,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力量呈现出比较薄弱的局势。此外,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人后在异地工作、结婚生子、安家落户,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变成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还有一类老人,他们牵着子女的衣襟来到异地生活,成为寄居老人。对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环境,他们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就需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挥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为其基础的并且和传统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养老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这一养老模式一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三、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居家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推广为老志愿服务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困境和压力。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推广养老志愿活动的必要性。
(一)能增强全社会的敬老助老意识
老是不可抗拒的,每个人都将面对因衰老而引发的各种照料需求。当前,家庭孝道伦理观念在现在年轻一代不断淡化,“常回家看看”被作为法律条文写入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众多网友表示,常回家看看属于道德范畴,应由加强宣传,浓厚氛围,形成共同的社会认识和标准的道德建设的方式来进行。而经常组织志愿者走进养老机构、家庭、社区开展敬老、助老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引起子女的重视,加强对老人的身心照料,带动增强全社会的敬老助老意识,浓厚敬老助老社会氛围。
(二)可弥补不断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家庭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已日益凸显,独生子女夫妇家中有4个甚至更多老人已是寻常事。老人们都健健康康还好,一旦生病住院,年轻夫妇的压力可想而知,家庭养老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加上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子女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老年人的照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若是子女自身在住房和经济上比较紧张,不但无心照顾老年人,有的还成为“啃老”一族,反被老年人照顾。实践证明,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年轻夫妇的养老压力,弥补不断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
(三)是适应养老方式转变的可行之举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层次较低、用语不够严谨(1)税收立法层次较低。我国机构养老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立法层次较低,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并不统一和规范。另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散落在各种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政出多门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给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带来很大困扰。(2)适用主体用语不规范。耕地占用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中,表述均采用“养老院”,而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却采用“老年服务机构”。显然,“老年服务机构”的内涵要大于“养老院”,前者的表述更为严谨,后者的表述相对随意。由于概念表述和界定的不规范,导致政策执行中容易产生分歧。(3)限定条件表述不统一。关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免税的限定条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优惠政策中表述为“福利性”和“社会福利”,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中表述为“公益性”。关于土地和房屋免税的限定条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优惠政策中表述为“老年服务机构自用”,而耕地占用税优惠政策中表述为“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的场所占用”。这些不同表述都会妨碍政策的有效执行。
2.整体税负过重、扶持力度欠缺(1)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运营的整体税负过重。我国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仅有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而无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虽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政策针对纳税人设有困难性减免,但除非存在受灾或停业等非正常情况,营利性机构养老服务业在正常运营状态下一般不能享受困难性减免优惠。过重的整体税负抑制了营利性机构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投资养老服务业的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少。我国民间资本无论以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于机构养老服务业,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上均无针对性税收优惠政策。这大大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资于机构养老服务业的意愿。对此,《意见》已针对性地提出:“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3)捐赠给机构养老服务业的物品税负过重。虽然企业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非营利性机构养老服务业捐赠物品,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但仍然会被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而征收增值税。此外,企业和个人向营利性机构养老服务业的捐赠,一律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如果企业捐赠的是物品,同样要被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而征收增值税。尽管上述税收政策有利于防止逃税行为,但客观上抑制了社会各界向机构养老服务业捐赠财产的热情。
3.优惠方式单一、政策调整滞后(1)单一的免税优惠方式。我国针对机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间接或减税优惠方式,均采取免税优惠方式。单一的直接免税方式,不仅造成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之间巨大的税负差异,而且不利于合理引导和调控养老服务业机构的发展方向。(2)政策协调更新滞后。车船使用税优惠政策规定,对养老机构自用车辆,免征车船使用税。然而,《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早在2007年已废止,取而代之的《车船税法》对养老服务业机构并没有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调整,使得各地税务部门在实践中对养老机构自用的车船免征车船税,变成了缺乏国家政策依据的行为。(3)政策无法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对新出现的居家养老模式、养医结合模式、以房养老模式和养老地产模式均无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对与机构养老服务有关的物品和服务(如老年用品生产和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等)也无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方向
根据《意见》,我国要通过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等6项措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笔者建议从以下4方面进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1.统一规范养老服务业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1)梳理散落在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制订一份完整规范的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文件,必要时可考虑将其上升为法律。完整规范的政策文件可使有关养老服务业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具系统性和协调性。(2)统一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中的用语表达。可用更为准确和严谨的“养老服务机构”或“老年服务机构”替代“养老院”,用更具法律意义和可操作性的“非营利性”替代更具主观性的“福利性”和“公益性”。从而,使相关用语和表述在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指向上更为统一明确。
2.缩小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的税收差别待遇(1)我国现行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运营模式为混合型模式,即同时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都应给予财税优惠政策扶持。建议在现有统一的营业税免税政策基础上,免征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车船税。统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的财产税免税政策,促进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质量。(2)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属于微利行业,其投入较大且短期内一般都处于亏损状态,必须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扶持。笔者提出3种选择方案:一是比照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养老服务业机构降低税率或减计应纳税所得额的方式;二是采用自获利年度起给予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甚至“五免五减半”的优惠政策;三是只要企业盈余不进行分配,而用于养老服务业机构发展,则免征企业所得税,仅在盈余分配给股东时征收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当然,上述调整方案提出的前提在于健全和加强机构养老服务业的财务管控。(3)即使是营利性养老服务业机构,也带有很大的社会福利性,企业也应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建议对企业和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营利性养老机构捐赠,应比照公益性捐赠,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享受一定比例的扣除。
1政府扶持
张家口市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坚持“欠发达绝不能欠民生”的理念,成为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1.1建设运营政策2011年7月张家口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对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标准,每张床位给予15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实际入住老人数量给予每张床位每月50元的运营补贴。2011年,河北省借鉴推行了张家口市的补贴办法。
1.2土地、投资等政策采用土地置换、土地划拨方式,解决机构的用地难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养老服务行业,通过适当减免税费调动企业创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春雷老年公寓不仅由政府划地,水电收费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该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走的也是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扩大面积、再以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模式,水电收费也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
1.3养老机构意外险政策2013年底张家口市政府在河北省率先出台了“每年按1/3比例,连补三年”的鼓励政策,据测算,每年意外险补贴约在15-20万之间。
2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2.1服务内容全面养老机构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内容符合养老机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供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吃饭、穿衣、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服务,还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实施分级分类服务。根据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管理制度创新
1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给情况
1.1“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已初步形成黄石市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但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实际需求[8]。在居家养老方面,已经于2013年4月开通了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热线“12349”[9]。在社区养老方面,在有条件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使老人在子女上班时能够得到照料,下班后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10]。截止2014年5月,黄石市民政局关于养老机构具体情况见表2。
1.2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黄石市目前已有的老年人健康服务机构有下面几种:①综合健康服务机构。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126个,病床13220张,卫生人员19719人。每千人口病床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5.4张、1.93人和2.82人。②老年病防治医院。5个城区(包括开发区)各确定了一所老年病防治定点医院。③老年病专科。在7家综合医疗机构设置了老年病科。2013年7家医院老年病科有床位341张、医护人员152名、住院病人6409人次。④健康体检中心。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转变健康服务模式,开展了健康体检业务,17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市疾控中心还设置了体检中心。2012年我市第1家专事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机构成立。⑤老年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内科领域的各种老年病,并实施老年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开展老年心理学研究等。
1.3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实践形式①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点。如在市福利院设立医务室,提供驻点医疗卫生服务。该医务室占地面积340m2,配备有内科医生4名,护理人员2名。2013年度门诊治疗4950人次,急诊治疗245人次。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作。市中医院与金山老年公寓签订分阶段健康服务协议,华新医院与南岳社区养老院签订自助医疗协议。③启动试点托管工作。2014年4月启动试点工作,确定胜阳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澄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单位。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家老年公寓签约,共计管理服务300多名老年人。
1.4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配套政策在养老资金投入方面,落实了货币化养老服务补助投入、高龄老人生活津贴资金、城乡养老保险机制,2011年—2013年省级财政投入城区居家养老和福利机构营运建设资金643万元。市级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补贴投入250.67万元。近年来,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较少,多是利用城区旧厂房、旧办公用房等发展养老业。
2黄石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2.1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
2.1.1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床位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未达标,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床位21张,离国家目标每千名老年人35张~40张有一定差距。而且从表1可以看出,黄石市老年人口数和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会逐年递增。如果不增加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这种供需不平衡在未来几年会进一步加剧。从医院的角度来看,符美玲等[11]研究发现,“长期住院”(住院时间超过30d)病人往往因疾病康复支持治疗需要、暂时未找到符合继续治疗的机构或者出院后家庭、社区无法提供后续支持性治疗等种种原因,符合出院标准而不愿出院。目前黄石市也存在老年人长期滞留医院、挤占医院床位的现象。建立具有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的医养院,是今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12]。
摘 要: 本文从为老年读者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迫切要求;老年读者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化服务方法与途径,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巴州图书馆 老年读者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5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15%。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加速到来,老年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同时对于图书馆而言老年读者成为公共图书馆读者群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丰富老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关注老年读者阅读,实施贴心服务,帮助其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了老年人学习、信息交流与娱乐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应对新的社会变化,使让更多的老年读者能走进公共图书馆,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让更多的老年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一、服务好老年读者是公共图书馆当前重要工作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性机构,是知识共享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具有信息收集、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职能。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形式和手段很人性化、规范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5.65万人,占全州人口的的11.3%。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的成果,各族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不断适应当今社会。而在这众多的各类群体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们要格外引起重视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必然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提高。在解决了老年人“老有所养”之后,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巴州图书馆在这个新的问题上,应有新的考虑,工作有新的拓展。
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信息服务和娱乐消遣的重要阵地,必然也要把提高老年读者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老人“求知、求乐”的要求视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打打太极拳、养养花、溜溜鸟是狭隘的。这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必须认识到老年人年老智不老,年老求知欲不退,尤其是从工作一线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己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想,才能按照老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环境设施、书刊种类、服务方式上有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从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特有作用。
二、为老年读者服务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