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状态总结

学习状态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学习状态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咨询专家初步确定学习状态的影响因子,借助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学习状态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因子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系数进行数理推导,计算出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建立大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体系。

关键词: 学习状态 评价体系 构建

国外对于学习状态的研究比较少,在针对“learning state”的研究方面,也多侧重于远程学习。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学习状态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对象为中、小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控制课堂。进入21世纪,研究对象开始扩展到大学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是通过问卷分析,找出研究对象在学习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办法[1-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学者们习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忽略了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大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更是空白。

一、学习状态影响因子的确定

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动机状态等的总和[4]。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活动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所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个体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根据“三元交互决定论”,将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因子分为个人情感因素,教师行为因素、学生行为因素及学习环境因素,并列出这四个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咨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31项具体的影响因子,分别是:(1)个人情感因素:学习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专业的认可度、课程设置的认可度、对课程的兴趣、学习的勤奋程度、父母对你的期待与要求、家庭的幸福程度、人际关系状况;(2)教师行为因素:教师语言表达、教学内容安排、教师备课情况、课堂组织状况、教师的情感状态、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手段、对作业/课外学习的指导;(3)学生行为因素: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参与性、课后知识总结与巩固、与老师的交流、学习情绪状况、与同学的交流状况;(4)学习环境因素:学校学习气氛、班级学习气氛、课堂学习气氛、舍友对学习的态度、课堂秩序、学习成绩的奖励措施、学习场地的卫生状况。

二、学习状态评价指标的确定

借鉴李克特量表对大学生学习状态的31个测量因子进行量化,7表示非常重要,1表示非常不重要,从7到1重要程度逐渐降低,据此设计问卷对九江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43份,其中有效问卷229份,回收率93.5%,有效回收率88.1%。课题组将229份有效问卷输入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KMO and Bart1ett’s检验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10,P值为0.000,分析数据显示十分适合做因子分析,信度系数为0.9以上,表示问卷对于大学生学习状态的统计结果是可信赖的。在做因子分析时,提取因子的主要依据以下两点:一是Eigenvalue(特征值)大于1,二是累积解释总变异尽量不小于60%。由表1可知,可以提取6个因子,且其累计的解释方差为61.625%。

全文阅读

高三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与调整

发奋学习,自强不息,是很多高三学生的真实写照和理想愿望。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很多高三学生,虽然人已经进入高三的班级了,但还没有进入高三的学习状态。或处于焦虑状态,或处于一般学习状态,或处于分心状态。那么高三学生通常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如何引导高三学生进入最佳的高三学习状态呢?

一、 高三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分析

心理与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高三学生学习状态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进入期

此阶段为心理角色转换期,学习初入状态。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稍显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后,开始积聚能量,准备全面向高考进发了。尽管整个高中过程的学习都不算轻松,但高一、高二离高考还有一段距离,学生所背负的心理压力也较小,大部分的压力来自于平时的学习。但进入毕业班,身份和心态都有所不同了。每个刚进入高三的学生,开学的时候都是憋着股劲,对高三既兴奋、期待又紧张、害怕。经过半个学期的适应,有些学生能顺利而迅速地过渡到高考备考状态中来,而有些学生属于“慢热”型,总是迟迟找不到感觉,从而对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能否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进入高考理想的复习状态,是高二学生踏向高考成功的第一步。

2.提高期

到了高三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很多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这是总体复习初出成效的时候。这阶段,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经过系统复习,知识掌握也较好。但也有一些学生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复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次月考没考好、一道题目做不出来而沮丧、不安甚至怀疑起自己的能力。特别是11月中旬各校举行的期中考试,各校会设置一定的“坎”,即难度较大的考试题,给学生来个小小的“打击”。有些学生会因没有发挥好而颇受打击,感到期中考试发挥不理想、成绩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也因此陷入“波动期”,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士气明显下滑,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没希望”的同时又担忧着“以后的复习怎么办”的问题。因此,这个时候有些学生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导和辅导,以明白学习进程中的规律,树立自信心,用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避免心理状态的低落对下个学期的学习造成影响。

3.高原期

全文阅读

小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1.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关注教育的内核,在开展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习状态改变的技术研究》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习状态;试图探明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着群体差异,了解差异有哪些;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在教育教学技术上提出改进的意见,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

2.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本,是以仙居一小为调查单位,对2-6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并在每个年段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统计分析样本。

3.调查问卷

参考王泽欢/王静琼《大学生元学习状态调查》中的做法,由本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本次调查问卷。该问卷共38个问题,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控制性”“学习方法”“学科喜好”“学习自觉性”等调查因子。

4.调查方法

全文阅读

浅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课堂教学的观点

摘要: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是看教育成果的发展变化,不是要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这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课堂教学状态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迫切需要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教学方式;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融合新课程改革理论,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与改革探索认为: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模式、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新教改 课堂教学 状态 有效 准备状态 上课状态 反思状态

新教改新课标改革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尝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课堂教学舍取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经过一年时间的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舍弃多余吸取精华才能达到有效这一根本性目的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到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上,细致总结,详尽分析了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课堂教学之间理论依据与实践认知的客观关系。结合这两个目的一致的教研主题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精益,而对课堂教学状态的要求是为了求精,也就是在付出教课的代价后,学习的效果如何。现着重以教学前、中、后三过程作些说明:

一、“状态”含意与教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状态”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两条:①状态是指人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②在科技领域中,状态指物质系统在某一瞬间或时间能呈现的可以描述的宏观物理状况,如液态、固态、气态等;结合到课堂教学当中,我认为状态是指一节课前后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能表现出来的状貌特征与动作情态。以优质课在新课改标准而言,具体还可以分为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等等。

二、“有效”的内涵和目的

有效,通俗地讲是指能实现或已经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课标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是积极向上,教与学双赢的理想境界。结合“状态与有效”主题的研讨,我认为状态是过程体现,有效是最终目的。结果需要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从这一角度讲,教学状态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同样说教学状态决定和影响目的有效的直接因素。

三、教学前、中、后三个过程中状态性与有效性

全文阅读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考试辅导探究

摘要:初中数学的考试辅导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考前辅导这方面,必须制定一个系统、条理清楚的辅导计划,帮助学生更好的复习数学,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初中数学;考试辅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16-02

辅导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某一个单元学习阶段或者是整个学期学习阶段结束以后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课一般是针对考试前的辅导课程,这样的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而且对学生的心理也进行辅导,让学生在考试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发挥自己最佳的状态,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还在持续开展,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一种辅导,知识水平再高,在考试中如果没有过强的心理素质就很容易紧张,导致发挥失常,所以考试之前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现在的学生所需要的,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我根据在新课改中各种考试辅导所取得的成效,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动机、思想动态等不尽相同,致使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思想心理的波动起伏很大。因此,要想学生在考试前的复习时间内,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重新复习一遍,提高数学水平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进行辅导,让他们稳住自己的心态,树立起自信心,从容的应对考试。同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给自己制定一个个短暂又明确的目标,一步步去实现,这样就能在心理素质、思想状态上拿下考试。

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认真的观察学生,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多多鼓励他们,一点一点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从心理上热爱数学学习。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仅帮助学生燃起了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让自己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状态和心理素质。

全文阅读

大学生排球学习与目标定向的关联性

摘要:为了探究高校排球选项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目标定向与体育课练习效益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对江西、浙江两所在校的大一、大二共8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两校部分大一、大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任务定向值较高,自我定向值较低;现代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男生中存在更多的是自我定向,而女生中存在更多的是任务定向,这表明现代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能力知觉。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其练习效果与自身参与练习时的心境、流畅状态有着密切关联,练习时的心情、情绪良好,其练习效果则好。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排球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定向;自我定向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69-04

目标定向理论是新近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研究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动机和行为。在运动领域内,国外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们认为,体育运动中个体的行为也不例外,它也必须通过人的认知和信念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理论提出:当个体被认为是任务定向者时,其由能力知觉与活动类型引起的成功感觉是以自己作为参照标准的;其目标组成是以发展个人技能、获得洞察力和掌握所学知识为目的的。

目前大量的理论性和验证性研究都表明,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

目标定向的研究表明其在体育运动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我国目前研究成果还较少。目前在高校体育系的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技巧,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和焦点。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定向对其相应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有密切联系。为了探究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对其专项选择的关联,分别对江西、浙江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数据。

全文阅读

高中生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与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

【摘 要】目的:为了探索高二、高三学生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与学业拖延的相关性,方法 以402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试焦虑问卷、状态焦虑分量表、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和一般拖延问卷对他们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进行考察分析。结果:(1)高中生状态焦虑(M=49.00,SD=11.50)、特质焦虑(M=19.44,SD=6.81)、学习压力(M=53.80,SD=10.40)和学业拖延(M=52.28,SD=11.16)均处于中等程度;状态焦虑(F=25.23,p

【关键词】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学业拖延;高中生

考试焦虑是个体在考试情景刺激下,由于个人的认知、人格和评价等影响因素而产生的各种紧张、恐惧情绪和对考试结果的担忧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大量研究显示,考试焦虑的形成是由来自外部环境的外源性因素和来自个体特质的内源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外源性因素有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内源性因素有个体的人格特征、归因和认知评价等因素。而学习压力也被认为与考试焦虑有极大关系,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面对的重大压力之一。学习压力是来自外界和个体的因素导致的。社会的压力,同龄人的压力和家庭的期望等都给高中生的学习产生了极大压力,而个体的归因方式,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也影响了其压力的大小。学习压力有很多不良后果,如: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产生歪曲理解,把分数作为一切的目标。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学业拖延情况普遍存在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如延迟交作业,临时抱佛脚,在交作业截止日期前一天才开始做作业等,研究表明学业拖延者常伴随着负性情绪。长期的拖延会引发个体焦虑、内疚和担忧等负性的情绪,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目前少有关于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学业拖延关系的研究,该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旨在研究这三者的现状并且揭示三者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全文阅读

如何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状态”教学

【摘 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关键词】准备状态;上课状态;反思状态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是看教育成果的发展变化,不是要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这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课堂教学状态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迫切需要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教学方式;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融合新课程改革理论,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与改革探索认为: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模式、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

1.教学前有一种“状态”叫做“准备状态”,即:教师备课状态和学生的预习状态

1.1心态要平静:无论何时何地,上怎样的课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态课”,这一点作为“状态与有效”理念来说很重要而又很难做到。

教学前的“状态”从表面现象看起来,似乎和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没有关系,但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教学的优劣或者说成败。而这一过程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全部体现出来。这就是说在教学前备课状态发挥的好与坏、准备地扎实性与全面性。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事前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看你在事前是否具备励练的功底。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果要认真地去做,它所花费的时间一定是两个以上甚至更多的四十五分钟,着重看你求学过程中学的是否扎实,平时是否博览群书,教学备课前经常性练就一丝不苟的功夫。

1.2心中要有学生:备课过程既是对教材文本的一次深挖掘,同时又是对学生学情及课堂生成的一次全面估计与预设准备(应该达到准确把握)。面对一个班级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全面到位备出“学生课”。如果不备“学生课”那么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不太好,达不到“有效”的目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教学前一定要重视安排并力主要求甚至严肃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督促预习的方式方法通过询问新课题问题和检查预习过程中所作的记录,使学生对新课内容达到心中有数,在听讲过程时才能主次分明,预习时没有读懂的重视听讲,在预习笔记中详细注明,以作为做题时的重点内容,并且可作为学生自我掌握一门课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温故而知新作提示。至于教师的备课过程应该是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层次清楚。

全文阅读

高一新生学习计划范文

为了更好的学习也为了将来的发展我制定了一份不知算不算完美的学习计划:先完成最紧迫的学习任务,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尚未入门者,不必理会老师,只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初级阶段者,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与老师讲课相关的知识,做完老师布置作业中简单题目和基本题目,其他东西不要理会。然后,赶紧开始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中级阶段者, 先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高级阶段者,完成老师布置学习任务中的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东西即可;简单的、重复性的东西,不必理会。然后,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态、身体、学习状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往往不同,不同的人,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四个方面下手。

一、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

二、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

全文阅读

思品课堂融入心理学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在实际的思品教学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容易倾向于将自己的关注焦点投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学生在未进入学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便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导致学生被动参与甚至拒绝参与,这不仅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思品课堂学习状态呢?本人从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影响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情绪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正向情绪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早在1948年,布卢姆就提出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情绪状态。情绪具有感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开始前,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带上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以良好的情绪状态给学生以示范和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进行“情绪调剂”,与学生分享一个笑话,一个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开心的事情,这不仅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学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情愉快,不仅更愿意学,而且学生的反应更敏捷,思维也更活跃。同时,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保持良好的心情授课,教学语言就会更富于感彩,更有感染力,课堂教学就生动有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要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你的知识,就必须先让学生接受你这个老师本身。那种板着面孔布道或者是保持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学生必然会情绪压抑、烦闷,久而久之便会对老师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在思品教学实践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机智灵活、不动声色加以处理,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提醒,从而持久连贯地保持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的情绪状态,若是教师因为课堂上个别学生的小动作或不注意听讲而中断教学进行严厉的批评训斥,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本人的授课心情,也破坏了整个班级课堂学习的情绪场。

二、维持良好的注意状态,让学生坚持学

在学习状态中,注意是影响学习的重要认知特征,是学习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经常走神,出现注意的分散状态,这种“不在状态”下的学习状态必然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知道,注意是有起伏性的,所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当外界刺激作用过久,超过大脑皮层细胞能力的极限时,大脑皮层就进入抑制状态而主动停止工作。因此要维持良好的注意状态,需要去调节大脑的兴奋度,避免长时间的单调刺激。注意是一种意识状态,平时我们所说的注意,其实是“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的省略。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如请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耳、动眼、动口的过程中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另外,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有些并不是因疲劳而引起的,很可能是因为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或对学习反感等而形成的抑制性条件反射,如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为此,我将平时有心收集的漫画、图片、故事、视频、谜语、歌曲等,巧妙地运用到思品课堂教学中去,力争让学生觉得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很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给我们的教学很多启发。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这一心理学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期待效应”运用到我们的思品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表达对学生的美好期待,并通过积极诱导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不断发展进步。例如:面对后进生,如果老师不停地强调孩子身上的缺点,并相信只有把孩子的缺点指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就难免会对孩子使用诸如“太差劲”、“不可救药”等消极词语,而这样的负信息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足和缺点,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在学习面前变得烦躁焦虑和消极被动。在思品教学中,我重视“分层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和阶梯,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我也会用心去发现隐藏在孩子缺点与不足背后的那些也许被大家所疏忽的闪光点,如一次专心的听讲、一次大胆的举手、一次有见地发言等等。通过给孩子传递诸如“你能行”、“你可以做到”等正信息,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潜能,孩子就会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不断进步,从而改善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对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让学生热情地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