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邹小琴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扫描仪的使用、医药情报及信息的检索等基本技能,学生在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要用到,那么每个老师都要对所带教的学生把这个内容讲解一遍,这就造成了工作上的重复以及师资的浪费[1]。因此,我们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学生到达工作组后,老师先把学生集中起来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主要讲解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包括有关药师工作职责、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方点评、综述和实验论文的撰写、医学文献的检索、常用仪器的使用及维护等等。集体授课之后再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效果就更加理想。大专生和中专生实习重点放在调剂部门,原来由各工作组安排,没有指定带教的老师,造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老师更多忙于日常工作,带教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甚至出现有实习生无人管教的现象,极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这种状况,药学部对带教模式做出整改。大专或中专生分到各组后,和本科生一样,实行一对一带教,使学生明确知道有事找谁,有问题找谁,将学生和老师紧密联系起来,教与学有效结合,更便于实习生学习、工作与生活[2]。
优化带教队伍
科室根据评议结果结合年度工作考核成绩评定是否有带教资格,合格的才能带教下一批实习生。科室的激励与学生的评议科室对优秀带教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鼓励,带教成绩与晋升、劳务费分配挂钩。合理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药师认为有带教资格是一种荣誉。学生的评议对带教老师工作起到促进、监督作用,老师会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提高自身理论技术水平与带教技巧,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以身作则,树立形象,从而推动科室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这样做的结果是带教老师综合能力大幅提高,差错事故下降,病人投诉减少,病人满意度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习生专业技术水平
在学校学生接触药品很少,到医院后接触上千种的药品,老师应想方设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尽快了解药品,熟悉药品,并掌握药房各类药品的摆放技巧,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药品贮存区域、贮存货位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习药品储藏、保管等方面的知识。核发药品带教,是在熟悉药品、能熟练调配处方的基础上进行的,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院内相似药品目录,使其能正确区分易混淆的品种。要经常强调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处方调配规定及特殊、贵重药品发放的操作步骤,结合岗前培训学习的《处方管理办法》、《品和管理办法》,将法规制度充分融入操作规范中。通过观察老师与病患、临床科室的沟通技巧,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窗口用药交待的带教,培养学生安全用药的意识,学习合理用药知识。在核发处方时,对易发生事故的薄弱环节、经验教训,向实习生反复强调、反复交待,从严把关[3]。
重视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帮助实习生树立自信心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习工作中,带教老师对学生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在确保药学工作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实习生的创造力带教老师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尤其是对本科生,要引导他们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如查阅文献资料、课题设计、试验操作、资料整理、数据处理与分析、论文撰写及答辩等,为将来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重视实习生的情商教育实习阶段学生面临着英语考级、毕业、就业、考研等压力,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带教老师要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教会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耐心地处理问题[5]。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医院药学是直接面向患者,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工作,要求药师具有较高的沟通协调能力。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结合工作实践,多讲解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6]。药师在药学活动中,虽然已付出大量的劳动和精力,但常会因为有效沟通的缺失,引起患者的抱怨、不满,甚至导致纠纷。若药师能与患者有效沟通,则可以营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因为患者及其家属对名目繁多的药品及其不良反应知之甚少,药师可以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正确使用药品,解释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还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实习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药患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药患的有效沟通是药师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学生实习结束,科室领导组织学生及各工作组负责人参与座谈会,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实习体会,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并对带教老师进行评议。评选出“优秀带教老师”与“优秀实习生”。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并提出建议。同时,科室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以后的教学安排和方法及时调整、改进,有利于对下一批实习生的培养。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1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 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各类主体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来维护的;财产的公共所有不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唯一选择,非公有产权在基本制度规范下同样可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参与主体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个意义上,政(学生无忧网整理)府转型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
师德是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20XX年XX月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参加教师岗前培训师德理论学习。让我有幸目睹了许多优秀教师的风采。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崇尚的教师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较高的教研水平和有效的育人技能。教师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先接受教育,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身要为学生和社会作风表率,必须要做到:
一、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的的工作是神圣而清苦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将全部的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投身到教学实践中。,
二、谦虚好学,刻苦钻研。
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我们的学识,做到真正的博学多才,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学识,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时,你才能教育好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而只有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好表率作用。
摘要:区域社会资本是区域为了获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竞争优势、获得稀缺资源所建立的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及规范。区域社会资本对学习的激励是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内独特的创新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内在支撑。文章指出,依据系统论的思想,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中社会资本的建设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开发和积累过程。
关键词:社会资本区域社会资本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一、文献综述
根据MichaelWoolcock(2000的研究,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海尼凡(L_JHanifan,1916)。1988年,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尔曼(J.Coleman)在“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中,明确提出社会资本是“一种责任与期望、信息渠道以及一套规范与有效的约束,它们能限制或者鼓励某些行为”。此后,社会资本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最为有力和流行的研究领域之一,并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繁荣。
目前,国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体系。不同的学者从网络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互惠信任以及合作行动等不同侧面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如普特南等(R.Pulnamet.a,1993)在著作“MakingDemocracyWork:CivicTraditionsinModernItaly’中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网络、规范和信任,它们有助于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福山(Fukuyama,1999J则界定社会资本为“群体成员之间共享的非正式的价值观念、规范,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如果全体的成员与其他人将会采取可靠和诚实的行动,那么他们就会逐渐相互信任。信任就像是剂,可以使人和群体或组织更高效的运作”。
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介绍、探讨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的文献,特别是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成因的分析中,社会资本成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然而,对社会资本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形成共识。王立军(2007)认为国内研究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三种:“资源说”、“关系网络说”和“能力说”。
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是随着学习型经济,尤其是学习型区域等概念的兴起,区域学习成为区域仓0新体系的研究新视角的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新拓展。其涵义是指体系内各创新行为主体(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通过与创新体系外部的知识联系积极获取新知识资源,各创新行为主体及有关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之间通过交互学习使知识转移,增加区域社会资本的积累,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将学习作为核心的、有着较强学习效应的、有效的、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
本文拟把社会资本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基于社会资本的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加系统化地分析社会资本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党委中心组学习
解放思想这个话题之所以常讲常新、永无止境,是因为时代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注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新阶段、新形势做出了新判断、提出了新要求,并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一次根本性转变。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是前提,抓牢要务是关键,既快又好是目的,以人为本是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才会实现真解放、大解放,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发展好。
一、以人为本要以“心”为本
人心所向,无往不胜。当前,自上至下都在反复强调“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一论断,其实,加快发展和解决矛盾是辩证统一的,两者都是民心所盼、民心所在,“以人为本”必先以“心”为本。一是发展的心气要“高”。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必须源于实践、先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体现于实践。从当前看,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发展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现阶段的发展“快”是第一要义,没有速度,原地踏步,就不是真正的发展;而没有发展,根本谈不上和谐。因此,必须以培育区域经济极其突出增长点的目标来凝聚人心、聚集人气,在发展上体现大胆识、大气魄、大力度,敢于求快、敢于求高,抓牢项目这条主线,扩大对外开放,壮大特色产业,拓展城区规模,形成“思想大解放,心潮逐浪高,全民抓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执政的心态要“平”。就是要有平民心态。为什么发展?根本目的就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温总理讲过,“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为人民发展更是硬道理。关注民生、民计已经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必须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怀民心、深察民意、深谙民情,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在平凡的事业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以人为本要以“实”为本版权所有
黄骅的发展正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发展是唯一选择,而发展没有任何捷径可寻。纵观横揽,凡发展快的地方,一个普遍的经验就是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争分夺秒、三缄其口、埋头苦干。具体讲,一要善抓大事。科学发展不是“按部就班”,统筹兼顾也不是“撒芝麻盐”,必须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抓既定部署、抓关键举措、抓突出问题、抓薄弱环节。基于我市已进入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时期的特点,要更加注重抓大事、牵牛鼻子,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沧州市“哑铃型”城市布局,抓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城市定位与风格;抓好城建投融资改革,理顺建设管理体制;抓好城市路网工程,搭建城市发展主体框架;建好重点工程、精品工程,体现城市现代气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强化城市的经济支持。二要真干实事。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务实。必须高度重视并真正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切实抓好小街小巷的亮化、硬化、美化和供气、环卫、防汛、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把小事抓实,给市民方便。三要会解难事。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排除困难、化解矛盾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困难和矛盾也会随之显现、增多,这是客观规律,要正确认识而不能回避拖延,积极面对而不能绕道而行。按照“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认真解决供暖、供水、拆迁、沿街整治、旧城改造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解决困难中赢得民心,在化解矛盾中促进和谐。
三、以人为本要以“和”为本版权所有
孔子讲,“和为贵”。和就是和气、和善、和顺、和和美美,也就是要有一个安定有序、生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必须讲安全。人命关天,安全大于天。没有安全作保障,什么事都是一句空话。发展经济不能忘记安全生产,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铁石心肠,强硬手段,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多的精力、更强的力量来抓安全生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确保人民生产财产安全,确保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和”必须讲协调。协调即美。发展既靠硬实力,也靠软实力,既靠量的扩张,又靠质的提高。从我市城市建设来看,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有两个,一是城市建设水平与人民的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二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普遍较低的市民素质之间的矛盾。要强化“好城市是管出来的”思想,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的抓手,深入开展“黄骅是我家,管好靠大家”、“建现代城市,做文明市民”等系列活动,提倡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增强软实力,彰显内在美。“和”必须讲持续。环境建设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在生态环境上,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磁场”。在金融环境上,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大对项目建设、“三农”工作、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服务环境上,树立“小部门、大服务”的意识,发挥职能优势,激活创新潜力,为黄骅的发展争实惠,让黄骅的百姓得实惠,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和谐黄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奉献。这就决定了我们干事业必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群众的利益是无小事的。
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靠说,即使“三寸不烂之舌”的演讲家也会“东风无力百花残”——无济于事。越是开“空头”支票,不管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群众更会和你渐行渐远,定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将心比心,“掏心窝”地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挖空心思、全心全意去办成、办好,群众定会巴心巴肝地拥护你,要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那可是手到擒拿、易如反掌的“小事”。反之,处处不为群众着想,甚至“吃、拿、卡、要”,“冷、硬、横、推”,那群众对于你的“召唤”可就要充耳不闻“窗外事”,当成“耳边风”直接忽视了。
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要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真正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常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纸上谈兵”是解决不了群众的问题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除了要给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更要下大力气帮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既要动口,更要动手,要以实干群信于民。群众的心也是肉长的,你对群众好,群众最懂得知遇之恩、知恩图报。“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想报”正是人民群众的肺腑之言和真实写照。
说:“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的‘红利’”。我想,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的“红利”,首先就要享受到自己的“本份”,什么是老百姓的“本份”?老百姓的“难事”、“烦心事”都是属于老百姓的“本份”。“本份”是“本”,“红利”是“末”,“本份”不解决好,享受的“红利”也是“杯水车薪”。老百姓的“本份”解决好了,再享受改革的“红利”,就变成锦上添花了。
“壳子是吹出来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实干“干”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干”就要干出叫得响、看得见的实绩,“走”就要走出实效,多到边远地方、困难群众的“死角”处去走走,访民情,解民忧。“触景”才能“生情”,看到群众生活“糟糕”的一面,才会增添出干好事业的急迫感,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地工作。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像眉山市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摘 要: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外语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不少弊端,不能很好地完成二语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介绍二语习得领域的一种较新的理论――对话论。此理论建立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阐述对话论的形成和特点,分析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对话论 二语习得 外语教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二语习得领域各理论流派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态,各理论为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话论于2004年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约翰逊教授提出,该理论的出现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地弥补了前人理论的空缺;并且,作为二语习得领域较为年轻的一个理论,其对二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逊教授的《二语习得之哲学》一书在二语习得领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贡献,对二语习得理论起到了传承创新的作用。此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回顾当今二语习得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后半部分旨在介绍他的对话论。在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外语教学的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他以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先天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文学理论为主要依据,提出了更适合现代二语习得状况的理论――对话论。
二、对话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1.乔姆斯基的先天论
乔姆斯基是内在主义者,他认为幼儿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主要在于幼儿大脑中有个与生俱来的促进其语言学习的“黑匣子”,他称之为“言语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虽然乔姆斯基也承认环境对语言习得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他看来,外界环境只是提供了某些刺激,激活大脑中的言语习得机制,幼儿的语言知识主要来自自身而不是来自环境,也就是说,幼儿具有学习语言的先天条件。乔姆斯基的这个理论提出后就受到了外界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包括他后来提出的关于competence和performance的区分。乔姆斯基的理论抛弃了辩证法,而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面运动发展的结果,任何事物仅靠自身变化是不会发展的,语言习得也是如此,没有和外界的接触就不会有语言的进步。虽然乔姆斯基的理论存在缺陷,但是它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
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以CNKI—CAJD数据库核心期刊为文献源,对近10多年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由研究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主要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具体应用以及组织策略,研究对象和范畴比较丰富;研究热点中,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应用和网络学习共同体方面问题突出;具有理论深化类、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和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类三个研究前沿方向;已经形成专业的研究学者群,但研究合作程度较低。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可视化分析;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中,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1]。突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繁多,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读,如何快速地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进展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文献中挖掘出来[2]。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十多年间(2001年~2011年)国内已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