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动机理论下高中英语论文

一、主要论述了兴趣,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研究。

首先介绍了兴趣的定义:学习兴趣是学生想认知某种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意义学习才会发生。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把个人的思想、情感放在人发展的首要位置。从人本主义观点着眼,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兴趣是情感因素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然后,作者阐述了学习动机和动机教学的概念。它强调师生,生生,学生和文本,学生和社团之间的英语动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的“三元英语动机决定论”提出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作用观并强调人的主体能力,即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合作教学理论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英语动机状态,主张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相互切磋,沟通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交际法教学理论阐述了让学习者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合适的语言材料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

二、针对实验设计进行论述。

实验将在XX省XX市XXX学校的两个班进行,为期20周。在研究之初,选择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数量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投入实验措施。统一由一名英语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英语课,保证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内容、作业练习一致。在实验班采用英语动机模式实施教学。采用弗兰德斯师生互动分析系统对师生在课堂中的语言英语动机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以比较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学生课堂参与率的变化。根据福建师范大学赖昌贵教授所编制的《学习方法测验》设计《英语学习兴趣、态度调查问卷》,对参与实验的两个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还采用了成绩测试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前测和后测。最后收集包括调查问卷、观察记录、测试成绩的所有数据,用于数据分析、讨论,以验证假设。

三、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详细地报告和统计数据。根据弗兰德斯师生互动分析系统计算出两个班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其次分析实验前、后学生所填写的英语学习兴趣、态度调查问卷。另外讨论了实验前测、后测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及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在实验班的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激励策略,学习动机激发了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兴趣的增长促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随之提高。这两方面相互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学生的积极参与,浓厚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语言学习环境都是成功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总结全文。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发现学习动机存在新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控制活动的密度和频率。理论联系实际,将操作序列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去。将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英语动机与传授的关系,力求做到既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最后,文章还探讨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日后研究提出建议。

全文阅读

Dornyei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了英美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以Dornyei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三层次框架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这一框架的第三个层面,即学习情境层面的动机成分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意义,从教材内容选择编排,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三个方面讨论了这一层面的动机成分对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动机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英美文学教学;教学策略

一、英美文学课与学习动机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不仅是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语言基本功以及人文素养的阵地,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学及文化的重要渠道。然而近年来,作为教学大纲规定的主干课程,英美文学课在不少高校却面临学生兴趣寥寥,而教师无奈叹息的尴尬局面。英美文学课遭遇到如此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否认,学习动机的缺乏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众多因素之一。一方面,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由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语言功底较弱,在阅读原著时产生畏惧心理;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快餐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有些学生认为,阅读原著耗时费力,不如阅读简写本或直接看改编的电影轻松。此外,就业压力也是英美文学课遭受冲击的原因之一,不少学生往往急功近利,在校期间热衷于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为今后就业“加码”,从而无心读书,特别是需要花心思揣摩研究的经典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他们的教学策略有待商榷。传统的英美教学方法是教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如此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可能不让学生对文学课意兴阑珊。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改善英美文学课所遭遇的尴尬境地,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又应该如何从教学策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近二十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在外语学习中,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外语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匈牙利语言学家ZoltanDornyei关于学习动机的三层次框架理论也许会给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Dornyei的学习动机框架理论

Dornyei在总结Gardner、Lambert、Crooks、Schmidt等学者以及自己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由三个层面组成: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以及学习情境层面。该框架强调了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的是外语学习的三个组成要素,即:外语、外语学习者及外语学习环境。语言层面涉及到与目的语相关的各种因素,如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掌握目的语所能给学习者带来的用处等。这与Gardner的工具型与融入型动机子系统的理论是一致的。学习者层面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相关,被归纳为两个方面:成就需要和自信心。学习情境层面则是该框架的重点,涉及三部分:课程特定动机成分、教师特定动机成分和学习群体特定动机成分。课程特定动机成分与课程大纲、教材和学习任务等直接相关。教师特定动机成分指的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行为及态度等。学习群体特定动机成分包括目标定位、奖励机制、群体团结等。[1]

针对这三个层面,Dornyei分别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他特别强调了其中第三个层面的作用。因为对于外语教师而言,第一层面的组成因素涉及面过于宽泛,不具有针对性,而第二层面的组成因素关系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因素,不易操作和改进。因此相对而言,第三层面的各个成分组则直接涉及教学中的各种行为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来说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全文阅读

学习动机护理专业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1-2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各年级班级总数的20%的比例随机抽取5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332人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32份,回收332份,剔除漏选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为93.4%。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在年级辅导员的帮助下,约定施测时间及地点。由研究者统一进行问卷发放,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学生只需如实填写即可。问卷填写完成后,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对专业前景的态度、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专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选用由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该问卷经实践检验信效度良好。该问卷把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包括23个题目,认知性因子为第1-5题;情感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6-13题,行为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14-19题,适切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20-23题。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a为0.92,分半信度为0.94。该问卷结构效度,专业认同的各因素间相关系数在0.27-0.60间,各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在0.57-0.90间,均超过0.001显著水平,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采用Likert-5评分法计分,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专业认同水平越强,相反则表明越弱。学习动机研究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该问卷对学习动机的6个维度26个项目进行测定: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6个项目又分别依次包含6、6、4、4、3、3个子项目。用Likert-5评分法,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某个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学习动机强度越强,相反则表明动机越弱。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高考志愿选择、是否是学生干部、对专业前景的态度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闪调查对象中,男生76人(24.6%),女生233人(75.4%);一年级161人(52.1%),二年级148人(47.9%);非独生子女80.3%,独生子女占19.7%;来自农村的学生为214人(67.4%),来自城市的学生为31(10.0%);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为212人(68.6%);大部分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57.9%);学生干部95人(30.7%),非学生干部214人(69.3%)。

2.2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65±0.629)分,略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总水平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三维度高于其他志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性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2.3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学生学习动机总均分为(3.74±0.607)分,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略高于大二学生(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P<0.05),学习动机的其他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全文阅读

巧借学习动机论,激发高三理科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论文关键词】学习动机 语文学习

【论文摘要】如何使高三理科生爱上语文,是我们许多老师苦苦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六年的教学实践,以学习动机论为依托,从借助各种数据、关注考纲学情、抓住学生亮点、巧用错误答案、注重情感交流等方面探讨了激发高三理科生语文学习的热情的策略。

近年来广东省高考实行选科制度,笔者连续六年担任了高三理科班的语文教学。我校生源在广州市属于D组,有的年份甚至属于E组,天生不足,虽然理科班当中也有少数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但是,大多数学生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动机,毫无学习激情。因此,一些理科班的语文教师不由感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生的语文更难,教高三理科生的语文更是难上加难”,此言不假,笔者深有同感。所幸的是困难面前并非无计可施。下面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助学习动机论的有关理论来谈谈如何激发高三理科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一.借用各种数据,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语文成绩的高低与他们能否上本科的目标有直接关系,而且语文是理科生有能力学好的科目,我借用了各种数据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大多数理科生讨厌空洞的说教,但对数据非常敏感,让数据来说话更具有说服力。

1. 利用上两届部分上线生和边缘生的成绩对比来说明语文成绩的重要性。

学生

全文阅读

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

摘 要 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学习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的现状与重点研究区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从7种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较高,且发表移动学习文献较多的教育技术类期刊上收集243篇移动学习类论文。应用内容分析法,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设备种类、学科分布、非综述类高引文献5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就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32-04

1 引言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速度很快,已经开始取代台式计算机,成为接入互联网数量最多的终端,移动学习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契机。移动学习被定义为使用移动设备和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知识和技能[1]。它的优点很多,如改进交流与协作能力、为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鼓励主动学习、加强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过程更具情境性、快速获取学习内容等。国内的移动学习研究从2000年左右开始启动,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相关学术论文数量逐年上升。研究方向包括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系统开发[2],涉及中小学、大学、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3]。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的现状,发现移动学习研究的重点区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本文以7种教育技术类期刊为样本源,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期刊在2000—2012年间发表的移动学习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学习设备、学科分布、非综述类高引文献等5个维度展开,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索

摘 要:每一个教员在谈论自己理想中的外语学习课堂时,都会有这样一个几近相似的描述,“学员在走进教室时,会带着一种对目标语语言和目标语文化的赞赏,急切从二语学习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习得的东西,以及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作者想要探索的就是可以将以上描述综合归纳为一个已存在于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特定课题,即,“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动机”。为了把教员心中的理想世界变为现实,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其进行探索。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策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27-02

一、引言

当我们要解释说明语言学习的成败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不自主地提到“动机”的概念,愿意将好的学习成绩归功于浓厚的学习动机,而将成绩不合格归因于没有或很少有学习动机。的确,二语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策略,它能够决定二语习得的速度快慢和成功与否,不仅如此,它还为开始一段学习提供了冲力,在这之后又成为持续冗长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举个例子,这就好像人们总是喜欢吃冰激凌多过于喜欢吃胡萝卜,但众所周知的是,胡萝卜的营养要比冰激凌的多,在此我们可以把英语学习比作为吃胡萝卜,为达到这样一个长期的目标,我们的动机就会在同一过程中出现两个不同阶段,前期是为达到吸引的短期目标,而后期就需要一个能够持续整个过程的坚固的能够达到长期目标的动机。 在接下来的理论回顾中会再次展开相关细节。 而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探索,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就已达到一个高峰,用Gardner和Tremblay(1994)的话来描述,即为“动机复兴期(motivational renaissance)”,同时两人还指出目前这一领域更需要的是“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这是由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中“怎样激发语言学习者”这一问题一直长期被搁浅,甚至那些可得的分析也缺乏相关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作者以大学一年级新生从两个班中随机挑出的56人为调查对象,做了一次以问卷调查和面谈传统方式为基础的实证调查,内容围绕“是否存在学习动机,以及动机策略使用确定”等相关问题展开,结合现存的理论研究,总结讨论出能够激发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高自我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五项重要的二语学习动机策略。

二、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回顾

从大体意义上来讲, 动机研究主要是关于人类思考和行动统一性的问题演说,也就是说,动机通常与人类行为的方向性和量级性有关,或者更详细地可以解释为,一个具体行动的选择,持续,以及所做的相关尝试努力。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们为什么选择做一件事,为维持这项活动他们可以坚持多久,以及他们可以为此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是由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等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先奠定了其基础,而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在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出现了一股改革复兴热,但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改革的是,这次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改革更倾向于对现存理论的补充而非完全修改或取代。根据Gardner(1985)等人的理论研究,从“动机”目标上可将其用两分法归纳为: “工具面向型动机”(instrumental-oriented motivation)和“综合面向型动机”(integrative oriented motivation)。首先,工具面向型动机是指,语言学习主要联系于第二语言的熟练度所能给予的潜在应用收益,比如能够因此获得更好的工作或更高的薪水等。相对比而言,综合面向型动机更侧重于对目标语群体的正面积极的倾向,与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欲望和意向,以及最终取得其认同。这种类型的动机通常适用于正在或将要身处于目标语环境中的二语学习者,如初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等,但目前,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这门世界语的学习目标也逐步提升到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即能够像本土居民一样流畅表达和交流。在二语学习领域,这种对于学习动机的两分法广为传之,但是关于Gardner的理论,研究最深入详尽的并不在此,而在于对综合面向型动机这一广义概念的更进一步的划分。在综合面向型动机之下有这样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个是直属于概念之下的“融合性”(integrativeness),主要是指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于目标语团体的态度看法;二是“围绕学习环境或学习情境所持有的态度”(attitudes towards the learning situation),其中包括对于老师和课程的态度;第三个是由动机强度,学习语言的心愿或欲望,对于学习语言的看法所组成的“动机”(motivation)。相对于Gardner的动机模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添加,这是由Clemnet(1980)所介绍的作为动机子系统下的一个概念“语言自信”(linguistic self-confidence),这一概念与主流心理学领域研究中的其所附属的“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同步增加。换句话而言,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自信越充分,想要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也就随之增强。

在加拿大社会语言学方法掌控二语动机研究领域达二十多年之久后,终于出现了一场认知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动人心弦的新兴的动机理论,虽然这次改革是由心理学引领而非第二语言的研究者,但是它仍旧处于教育心理学板块,对应用语言学这一跨学科领域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这些新兴理论包括,目标理论(goal theories),即人类行动是由目标所激发,为实现目标和完成目标做出决定;包括内因和外因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自我激发和自我规范是人类行为的必需品,内因往往是内心奖励的满足感,由动机引起的行为的大部分是自学意识;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ies)认为动机能够演绎各种任务,它是两个重要因素的结果,即个人对于任务的成功期望和个人所赋予任务的价值,在这一理论下,又衍生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然而虽然这些理论能够为动机理论提出新的视野,但它们又有相互抵触无法协调的特点,因此并不尽完善。在这里,需要提到的一个关于“动机复兴期”的重要领军性人物-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心理语言学教授Dornyei。Dornyei(2001)将二语学习动机用三维法归之于三个不同的阶段,即选择阶段(choice);执行阶段(exeutive);和动机反馈阶段(motivational retrospection)。Dornyei(2001)认为改革后的动机理论框架较之相对稳定的传统动机理论框架更加具有真实性,自然性的特点。它将时间这种动态因素加入在内,即二语学习动机会随不同的过程阶段发生变化,对动机的动态变化这种特性的认知能够帮助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的与之相对应的策略方法使学生的不断变化的动机持续有效地正面影响着整个英语学习过程。Dornyei的这一框架理论可以说涵盖综合了整个改革时期的相关动机理论,对于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从传统稳定不变的结构两分法到综合了时间动态特点的三维法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性的意义。

全文阅读

论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影响

【摘要】外语学习中,许多因素都影响着学习者,其中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因素,因其复杂性备受研究者关注。其次,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给予文化教学足够的重视。利用文化教学这种外部因素改善学习者的动机,能够极大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结合文化教学和外语学习动机理论,针对文化教学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文化教学 语言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语言学习中,动机是激励学习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内部因素,它包括很多变量。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很早起就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变量提出各自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并针对语言教学提供了动机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教学能够影响学习动机模式中的一些因素。在过去,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大多为工具型。高一虹、程英等(2003)将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分为七种类型,他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动机变量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的内在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对文化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文化教学是外语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将其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本文基于语言学习动机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的内容,针对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综述性的研究,进而为笔者科研课题下一阶段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 学习动机综述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的内部动力,因此学习者只有具备足够的学习动机,才能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成就。同样,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动力。国内外各领域的学者都对语言学习动机模式和类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动机策略。

1.国外语言学习动机研究。Gardner和Lambert 开始于20世纪 50年代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Gardner (1972) 等人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开创性的设计了语言学习动机调查工具,即态度动机测量表 AMTB。他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模式成为经典的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模式。事实上,尽管Gardner的动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理论也不断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与挑战。Gardner的研究局限于社会心理学,只注重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而未重视学校课堂教育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对语言学习动机的作用。

九十年代起,语言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学者们以主流动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框架进行全方位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一时期出现的影响力较大的学习动机理论模式有Dornyei 的语言学习动机三层次说,Tremblay 和 Gardner 的扩展动机理论,Schumann 的神经生物学模式。Dornyei等人合作将主流动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提出了语言学习动机三维模式 融入性、语言学习自信心和教学环境评价。该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三层说:语言层、学习者层、学习情景,正好与语言学习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相吻合,即语言、语言学习者及语言学习环境。

2.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我国学者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起,受国际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多元化的影响,国内学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来研究语言学习动机,尤其是英语学习动机。

全文阅读

国内近十年化学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纵观2003~2012年间有关化学学习动机研究的73篇期刊和硕士学位论文,可以发现,研究类型有经验总结、理论探讨、研究报告等,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了化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相关性的研究、化学学习动机的状况及其水平差异的研究、化学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等4大类。文献分析结果揭示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学习动机;动机研究;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动机问题历来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可以说,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落实到学科上,可以认为化学学习动机是决定化学学习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当然是研究化学学习的重要课题。

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学习动机与学生、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更有不断分析、不断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试图从近十年国内有关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出发,分析在化学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特征,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工作。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涉及化学学习动机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笔者以“化学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筛选了2003~2012年间的论文,得到73篇相关文章。其中期刊论文有54篇,学位论文有19篇。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

全文阅读

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述评

摘 要: 华裔学习者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在语言学习动机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近20年华裔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的文献,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 华裔 汉语学习者 学习动机 述评

一、引言

当前,“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与以往相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呈现出几个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华侨、华裔子弟汉语学习的“回归”(吴勇毅,2008)。至2007年,汉语学习者总人数在3000万以上,在这些汉语学习者中,华人华侨学生约占70%。因此对华侨、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Ellis(2000)曾指出,学习动机是最为重要的个体因素之一,且最具能动性。华裔学生由于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汉语学习动机因此具有一些特点。林崇德(2008)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状态”。

笔者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方面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思考,通过CNKI检索了1990年至今的有关华裔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态度及动机的30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类归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这方面研究的展望,以期对将来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参考。

二、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现状

1.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情况概述

全文阅读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改革的研究

摘 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实习实践和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以导师制为支撑,以就业为目标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并在选题方式、指导方式和考评方式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渐进式 导师制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34-02

随着高校前段时期的招生规模扩大,近年来本科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这种压力释放出来后,对于高校的教学环节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精力减少,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双双下降。如何从本质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与就业挂钩,形成一体化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两种关系问题

1.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面对求职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第四年最重要的问题明显不是写一篇质量多高的论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好工作无疑比写好毕业论文重要的多,这就造成学生视毕业论文为无关轻重的环节,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临近毕业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对大学四年所学习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

2.毕业论文与实习的关系。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并且实习实践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几周内,多数学生由于事前不能确定论文题目,只能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返校进行论文的开题和写作,答辩时间为六月底。这样就造成了毕业实习不能针对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有的放矢。学生联系的实习企业不一定合适,实习了几周后才发现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和数据不足,再换单位浪费了很多时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