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细胞分析报告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签血细胞分析报告中发现与红细胞相关的问题

中国图分类号:R46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125-02

有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后,不少操作人员认为所有质量问题均是仪器造成的,与操作人员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在上级检验师审签报告时发现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临床基础知识薄弱、业务素质差、缺乏敬业精神,对出现的人为差错缺乏洞察力,导致错误报告在上级检验师审签报告时才被发现。

自从我院2004年使用第一台血细胞分析仪开始,6年来,在对3万多张血细胞分析报告审核签字过程中发现大量质量问题并不仅仅在于镜检,而更多的问题还在于实验室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在血细胞分析仪普及的今天,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已由专人负责,仪器的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都非常满足的前提下,经过长达6年来对审签血细胞分析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得知,真正影响我院血细胞分析检验质量的因素全在于人,现以日本西森美康的KX-21N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为例,将一些在审签报告中发现的引起质量问题的因素逐一分析如下:

KX-21N检测红细胞是利用库尔特原理,根据血细胞是不良导体的特性,在电解质溶液中悬浮细胞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电阻变化来进行血细胞计数,同时根据脉冲高低测定每个细胞体积[1]。血红蛋白是利用光电比色原理来测定的,HCT、MCH、MCHC、RDWSD、RDWCV是用RBC、Hb、MCV计算出来的。

1RBC、Hb、HCT、WBC、PLT全部增高

因WBC和PLT个体差异太大,往往不易发现有人为差错,对单个RBC升高的报告也不易发现人为差错,但在审签连续3张以上RBC升高的报告时,我们应仔细检查一下,凡是科内有技术不熟练的进修生和实习生参与操作时更应高度重视。我院血细胞分析常采用预稀释模式,当上临床病房采集多个标本后回到检验科检测时,由于细胞沉降至离心管管底,假如检测前未充分混匀,测定结果将导致RBC、Hb、HCT、WBC、PLT等多项指标显著升高。假如在临床提供的静脉血中取样进行预稀释模式检测或直接行全血模式检测,取样前混匀不彻底也常引起RBC、Hb、HCT、WBC、PLT等多项指标显著升高。怎样才能彻底混匀,检验科部分工作人员各行其事,全凭自己想象,根本不去实践或不接受曾经通过实践得出的经验指导,实践证实将采血管中的标本颠倒混匀5次以上才能达到彻底混匀。预稀释模式检测时,稀释液加量不足导致RBC、Hb、HCT、WBC、PLT等多项指标显著升高也曾多次发生。一是用移液器代替刻度吸管,因移液器活塞漏气,使所加稀释液的量偏少;另有人将500μ加成400μl,经验丰富者发现这些差错并不难,一是上述检测项目全部升高,二是检测一次后剩余量较少或一份标本不够2次检测。

2利用RBC直方图去发现问题并提示镜检的必要性

有时由于工作量大,实验室人员对部分报告的镜检忽略或粗略。报告中的RBC直方图既然存在,就有充分利用的必要性,一个正常人其RBC直方图是不左移、不右移、两侧对称的。在审签报告时,一定不要忽略对RBC直方图的观察,因为MCV是平均值,有时一些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患者,其报告中RDWSD升高,RBC直方图却是既不左移又不右移且两侧对称,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红细胞缗钱状改变,RBC直方图两侧明显不对称。总之,检验科一定要建立健全检验报告审签制度,以把好发出检验报告前的最后一道质量关。努力培养高职称技术人员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临床基础、全面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指导我们平时工作的能力,对每一例超出常规的检验项目和指标都应加以分析并进一步确认其质量没有问题方可向临床报告,否则将对临床诊断不是辅助作用,而误导作用。如何才能提高检验报告质量,重点还得从实验室人员的临床基础理论的培训、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抓起,从经验丰富、有临床基础且有敬业精神的检验人员中挑选出部分人员专门负责报告的审签,可以提高检验报告质量并暂时缓解检验医师短缺的现状。

全文阅读

迈瑞公司BC一2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总重复性评价报告

摘要:目的:了解我们所使用的迈瑞BC-26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的仪器性能。方法: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公布的有关血细胞分析仪的评价方案,对深圳迈瑞公司BC一2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总重复性评价。结果:经过对BC一2600五个项目的测定,得出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的总重复性(以CV%计分别为1.15% 、0.86% 、0.29% 、3.98% ,符合企业标准。结论:随着实验室全面管理的不断强化和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对血红胞分析仪的结果重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重复性包含了重复测定的随机误差与携带污染双重变异因素,因此能全面评价仪器测定的精密度,良好的重复性是高精密仪器的重要标志,它使我们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

关键词:迈瑞BC-26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 仪器性能 总重复性

近年来,我镇进行迈瑞BC-26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监测工作,以手工法检测结果的对照研究已取得部分进展,仪器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能大批量开展工作,但部分检测结果不如手工法可靠,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法,而且手工发费时费力,速度慢,但在细胞低,特别是占百分比较低的细胞分类方面比仪器法更可信。

血细胞分析仪所检测的项目(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血小板计数)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室指标,其结果直接影响对病人的诊断及治疗。为了解我们所使用仪器的性能,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公布的有关血细胞分析仪的评价方案,我们对深圳迈瑞公司BC一2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总重复性评价,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BC一2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校准品。

1.1 仪器及试剂BC一2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校准品。

1.2 样品临床就诊人员的EDTA―K2抗凝(1.5―2.0mg)、静脉血2.0ml。

全文阅读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附病例报告1例)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的一般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术后随访,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肿瘤大体呈结节状,镜下肿瘤呈分叶状,肿瘤细胞密集,呈短梭形,大小一致,无特定的排列方式,伴有大量小血管腔。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4、CD99、Bcl-2、Vimentin均为弥漫阳性表达。结论:脑膜血管周细胞瘤少见,诊断时应注意与脑膜瘤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相鉴别。

关键词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血管周细胞瘤(HPC)又称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954年Begg和Garret[1]首次报道了原发于脑膜的血管周细胞瘤(M-HPC),提出与软组织的HPC有相同的形态学特点,并认为此前报道的具有侵袭的血管母细胞瘤型脑膜瘤的血管周细胞亚型实际就是M-HPC。本文报道1例M-HPC,并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8月收治诊断脑膜血管周细胞瘤患者1例,女,46岁,左额叶占位,无明显诱因头痛3个月,近1周恶心、呕吐,头痛加重并记忆力减退。MRI示左额叶5.8cm×5.1cm类圆形不规则异常信号,T1W呈等信号,T2W低度高混杂信号,FLAIL呈低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见明显不均匀强化。

方法: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4μm厚,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单克隆一抗EMA、AE1/AE3、Vimentin、CD34、CD99、Bcl-2、Leu-7、Desmin、S-100、PR、Ki-67。抗体及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结果

巨检:肿瘤体积53×45×41cm3,有较完整的包膜,与周围脑组织界限较清晰,结节状,切面灰白色,质稍硬。有灶状的暗红色出血区,未见明显坏死及囊性变。另送检少量的破碎脑组织。

全文阅读

骨髓检验报告书写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通过对骨髓检验报告书写教学方法探讨,让学生通过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全面熟悉、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正确为常见血液病下诊断,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骨髓检验报告;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血液学检验》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常见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诊断、协助诊断和疗效观察过程中,临床医师需要反复抽取患者的骨髓送血液科进行骨髓检查,每次检查后检验医师都要填写骨髓检验报告,供临床医师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直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出院为止。因此,骨髓检验报告单的填写质量要求非常高,一份良好的骨髓检验报告单是骨髓细胞特征的全部再现,是检验医师骨髓检验技术和对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能力的高度体现,检验医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识别骨髓细胞形态的能力,写一份合格的骨髓检验报告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常感到非常困难,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与临床实际,对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并让学生通过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全面熟悉、掌握贫血及白血病等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正确为常见血液病下诊断。现将教学方法交流如下。

1.总结出一套骨髓检验报告基本书写模板,要求学生根据所检验的血液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征,按照模板认真填写

根据教材及临床实际,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具有一定规律,但对初学者学生来说,要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单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尽快掌握书写技巧,笔者为学生总结出了一套骨髓检验报告单书写基本模板,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要求认真分析骨髓象,填写不缺项。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计划、有条理地去分析骨髓象,书写报告单,减少了学生走弯路的时间。

1.1一般情况下骨髓象书写基本格式

①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

全文阅读

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显微镜复核报告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能否完全代替显微镜手工检测法。方法:对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血液分析仪血细胞分类并不能按细胞形态学分类,如不用显微镜检查血片,很容易造成MDS的漏诊。结论:在血液分析仪检测后,实验室应建立显微镜复核报告的制度以保证血液监测分析质量。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全血细胞;显微镜;显微镜检查血片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133-01

近年来由于自动化血液分析仪的普及,血液分析仪为临床提供了多参数,有价值的诊断依据,促进了血液实验诊断水平的提高。随着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在实验室的普遍使用,仪器的质量控制也日益受到重视。在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标本时,发现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应该用显微镜检查血细胞形态,特别是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显微镜的复核检验报告是很有必要的。全血细胞减少可由造血系统疾病和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等。用血液分析仪对外周血检测时如红细胞形态有轻度异常改变或血液中只有少量的幼稚细胞,初诊就极易误诊。现将6例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Sysmex・K-45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时均使用进口配套试剂。

1.2 方法

全文阅读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今社会人们平时健康体检次数增多,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血细胞分析仪把检验工作者从日常大量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检验质量,也缩短了报告时间,但由于人们过分依赖自动化分析仪而忽略了手工血涂片镜检,使临床相当一部分病例漏报、漏诊,严重影响了医师的诊断与治疗。而血涂片镜检是指血液经推片、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白细胞分类,红细胞、血小板形态观察以及寄生虫检查等,是血液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1],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或降低漏报率。对1378份血常规标本中符合检查标准的228份标本的血涂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来自用EDTA-K2抗凝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378份血液标本。

仪器与试剂:BC-3000血细胞分析仪和原装配套试剂,双目光学显微镜,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

涂片制作、染色及镜检:①制作涂片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和BC-3000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参照其它较先进检验科室的显微镜检查的血涂片标准进行检查。仪器有报警提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计数异常;三系或二系或一系增加或减少而仪器未报警者(白细胞<2.5×109/L或>30.0×109/L;白细胞分类有异常:小型细胞比率<15%或>45%,大型细胞比率<45%或>75%,中型细胞比率>20%;红细胞<2.0×1012/L或>6.0×1012/L;血红蛋白<70g/L或>170g/L;血小板<60×109/L或>500×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70fl或>105fl);临床医师有镜检要求的;与临床诊断或提示明显不符。②涂片标准: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血膜长度占玻片的2/3左右[2]。③血涂片的染色: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进行染色,染液按叶应妩主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要求配置。④血涂片的镜检:先低倍或高倍镜,观察涂片全貌:染色、涂片是否合格[3],估计白细胞数是否与仪器结果相符,观察外周血细胞大致分布及各类血细胞大致比例,特别要观察涂片尾部有无巨大及异常细胞,选择体尾交界处有核细胞与红细胞不重叠处作为有代表性的油镜区。油镜观察:细胞形态、比例、分类计数。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正常,有无异型淋巴细胞,有无毒性改变;观察红细胞有无大小不均、淡染区扩大及畸形,观察红细胞内有无异常结构,如卡波环、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质小体、寄生虫等;观察血小板数、形态及聚集性。白细胞分类计数100个,采用“城墙”式移动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各类细胞的比例,观察有无核左移、核右移,有无幼稚细胞、异常细胞[4]。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20×109/L,仪器计数可信度差,可通过血涂片血小板计数法报告,即血涂片中血小板数(109/L)=计数100个白细胞时血小板的数量/100个白细胞×白细胞数(109/L),(注:白细胞数为血液分析仪的计数结果)[5]。

实验方法:①用EDTA-K2抗凝以真空采血技术从肘静脉采血2ml,室温放置,于采血后2小时内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手册完成检测。②将BC-3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1378份标本结果分析,对所有符合涂片检查标准的228份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血涂片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进行染色,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于普通双目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必须保证良好的涂片及染色效果)。从各方面仔细观察:血细胞数量评估;白细胞分类计算与形态;红细胞大小与形态;血小板大小与形态;其它异常,如中毒颗粒、寄生虫等是否与检测结果相符。

结果

血细胞分析病例1378例,血涂片镜检228例,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8例、缺铁性贫血1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例、急性白血病4例,其余198份血涂片镜检结果与血细胞分析仪相符。

全文阅读

两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显示不完全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 两类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参数;对比分析

血小板参数包括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v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目前多以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参数不显示结果,影响临床医师对病情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出血疾病对血小板参数的要求较高,我们只得更换其他血细胞分析仪重测。为此我们对100例不完全显示血小板参数的血标本以2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检测,发现结果不尽相同,并对血小板参数变化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随机血常规标本,经机测血小板参数显示结果不全者共100份。

1.2 仪器 XS-800i血细胞分析仪(sysmex公司),Ac,T-schiff血细胞分析仪(beckman-coulter公司)及配套试剂。

1.3 方法 常规工作中发现某台分析仪的血小板参数显示结果不全时,随即以另一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打印报告并分析,每例均推血片一张,染色后,观察血小板形态变化。

2 结果

2.1 两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编为①、②,100例2种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小板参数变化特点,见表1。

全文阅读

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89-01

【摘要】目的:了解血细胞分析质量保证的要点。方法:对常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影响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样本、操作、仪器、药物、环境温度、生理状态、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结论:认真做好血细胞的质量控制工作是确保血细胞分析检测报告质量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 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

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使血液常规检测具备了报告全面,检验结果快捷,准确等优点,在提高了检验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但在使用过程中如无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受到影响。为确保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现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介绍血细胞分析质量保证的体会。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1 做好标本的正确采集 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应采集静脉血。采集静脉血时应避免从输液管抽血或从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采血时应一针见血,采血后要及时混匀,避免血小板聚集;标本抗凝比例要适当,当血液采集量不足1.5 ml时,EDTA的浓度达到2.5 g/L时,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当采血量超过2.5 ml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这些都将影响检验结果。血标本出现凝集或溶血时,应重新采集标本。

1.2血液标本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检测在室温下,DETAK2抗凝静脉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可稳定24 h,白细胞分类6 h内稳定,细胞形态2 h后即可发生变化,对于需要推片分类的标本应及时推片。

1.3用于全血细胞分析的血液不能放置于冰箱中保存标本不能及时测定应放置室温下,并加盖保存。若温度过低,则溶血素与血细胞的作用力减低,使得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不正确,也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结果异常。

全文阅读

健康体检中发现红细胞冷凝集1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82-01

【关键词】血细胞计数;冷凝集

健康体检男37岁,真空静脉采血2ml ,EDTA-K抗凝查血常规。采血后混匀五分钟上机测试WBC 8.9×109/l 、RBC1.75×1012/l 、HB149g/l、 HCT 0.169 、MCV 96.6fl、 MCH 85.1pg 、MCHC88.2 g/l 、PLT546109/l,结果分析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不成比例(一般人HB /RBC的比例为30:1,HB的单位为g/l、 RBC的单位为1012/l) [1] ,MCV变大 MCH 、MCHC 明显改变。检查仪器状态良好,无报警,排除血球分析仪堵塞等故障因素,仔细观察血液样本发现血细胞成细沙样,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已成凝集状,疑红细胞冷凝现象。将标本370C水浴30分钟后,细沙状颗粒凝集消失,混匀后立即上机测试WBC7.0×109g/l、RBC4.53×1012g/l 、HB148g/l 、HCT4.07、 MCV90fl、MCH32.6pg 、 MCHC363g/l 、 PLT559109/l.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比例、血细胞参数大致符合。

分析影响血细胞计数的原因是:由于含冷凝集素高的样本在血液离体后,环境温度下降,体内冷抗体与自身红细胞膜上抗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几个红细胞凝结成块,通过检测器导致与红细胞有关的参数包括RBC、HCT、MCV、MCH、MCHC、RDW显示异常,红细胞直方图上显示低矮的宽峰。

讨论 冷凝集一般源于体内冷凝集素过高而导致血液在体外低温条件产生的红细胞自凝,从而影响血液检查,特别是导致血常规以及血型鉴定出现错误结果。冷凝集素是红细胞自身免疫抗体,其特点是在低的温度下能作用与患者自身的红细胞。在体外其最适温度为4-27℃能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4℃反应最强[2] 。正常人血清中含有低滴度的冷凝集素,支原体衣原体EB病毒感染、某些肿瘤可导致其滴度明显升高[3] 。冷凝集素几乎均为IgM型,对人红细胞I类抗原有特异性,300C以下可使红细胞凝集,温度升高后凝集消失。健康人血清中效价不高,一般在160C以下在200C以上不发生凝集反应[4] 。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常发生于冷凝集综合征患者,支原体肺炎和某些含冷凝集素的患者,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寒冷红细胞冷凝集素,他不仅能凝集红细胞而且也能凝集血液中的有核细胞和血小板,干扰血液分析仪的检测[5] 。血标本出现冷凝集现象可明显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应予以注意。可通过观察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和散在点图发现此问题。明显的凝集现象肉眼可以初步观察到,此时不宜上机测定易导致仪器管道堵塞。如果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外观,标本已经进入机内测定在审核报告时可通过红细胞血红蛋白不成比例MCV变大 MCH 、MCHC 明显改变等信息,应仔细审核标本外观,对怀疑有冷凝集的标本,应将血样置37℃水浴30 min,待冷凝集消除后,再立即上机测定。在做血常规检测时,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RBC冷凝集现象对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必须使实验室保持在合适的温度(18-22℃),血常规检测实验室应有恒温装置,这一点,对没有暖气或空调的实验室要特别注意,低于15℃或高于30℃均对正常血常规结果有影响[6] 。

重视和坚持做好分析和质量控制工作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环节,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地按实验要求对每份血细胞检测结果仔细分析,发现结果或细胞分布图形异常时,应立即查明原因,排除干扰,防止检验报告出错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肖秀林.血细胞分析后的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5):569-570.

全文阅读

以慢性肾衰竭为首发症状的AML―M5案例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86-01

以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极为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近来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5岁。因乏力、腰部酸痛伴夜尿增多9个月,发热、皮肤出血点及瘀斑2个月,加重5天,于2011年8月27日入院。患者于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腰部酸痛伴夜尿增多,每晚3-4次,尿量1500ml/d,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无寒战、发热,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全身各部位无出血,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查血Rt:RBC 2.97×1012/L,Hb 99g/L,HCT 30.1%,WBC 4.67×109/L,N 0.70,L 0.20,其他 0.08,PLT 96×109/L;尿Rt:Pr(+),RBC(+);BUN 10.94mmol/L,Cr 207umol/L;肝功能、血糖、血脂分析均无异常;彩超示双肾弥漫性损伤。诊断为慢性肾衰竭(肾功能失代偿期),给予口服海昆肾喜胶囊、金水宝及对症处理,病情未见明显好转,Cr波动在200~300umol/L。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5℃,最高达40℃,且伴皮肤出血点及瘀斑,血RT示三系低下,在当地医院先后行4次骨髓细胞学检查,3次示增生低下,报告再障不能除外,1次增生活跃,分类不明细胞达87.5%,拟诊急性白血病而来我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别记录。体检:T37.8℃,P94次/min,BP140/80mmHg(1mmHg=0.133kPa),发育一般,营养差,神志清,精神萎靡,皮肤散在少量陈旧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睑结膜苍白,巩膜(-),心肺(-),腹部软,肝脾(-),四肢脊柱(-),余(-)。

入院诊断:(1)全血细胞减少原因待查(急性白血病可能);(2)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代偿期)

住院经过:入院后查血Rt:RBC 2.07×1012/L,Hb 71g/L,HCT 19.4%,WBC 3.51×109/L,N 5.14%,L 59.34%,M 35.34%,其他0.18%,PLT 58×109/L;尿Rt:Pr(+),RBC(++);BUN 15.94mmol/L,Cr 309umol/L;K+、Na+、Cl-、CO2-CP、肝功能、血糖无异常。ECG大致正常。髂骨骨髓活检报告:骨髓增生不均一,部分区域增生低下,少部分增生大致正常,粒红比例明显减小,粒系以偏成熟阶段为主,红系以中、晚幼多见,未见巨核细胞;特殊染色:Fe(+++),网状纤维(-)。意见:请结合临床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细胞学检查报告: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G:E=0.75:1。骨髓细胞分类(共数200个有核细胞):粒系 杆状核细胞1%,分叶核细胞0.5%;红系 中幼红,晚幼红细胞各占0.5%,淋巴细胞系 淋巴细胞占22.5%,单核细胞系 原始单核细胞占14%,幼稚单核细胞占54%,单核细胞6%,浆细胞系 浆细胞占1%。血片细胞分类(共数100个血细胞):中性粒细胞杆状核1%,分叶核3%,淋巴细胞39%,原始单核细胞12%,幼稚单核细胞40%。流式细胞术检查:CD45弱阳性母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61%,其免疫表型为CD34+部分、CD117+部分,CD33+部分,CD13+部分,HLADR+,CD64+部分,CD19+部分,CD14-,CD15+部分。结论符合AML免疫表型,提示进一步考虑为AML-M5。染色体分析结论为46XX。诊断明确后即给予MT方案(替尼泊甙100mg/d1-3,米托蒽醌8mg/d1-5)化疗1疗程。住院26天出院回当地治疗。随访:出院3个月后死于肺部感染。

2 讨论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白血细胞可增殖浸润身体各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AML-M5是AML的一个亚型,国内报告其占同期AML的26.5%~53.9%,而骨髓外增殖浸润高达61.8%,并可见溶骨性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特殊临床表现[1] [2];但以浸润肾脏以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则极为罕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