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论文

一、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贯彻环境法规的保证,是环境保护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经济学专业要不要开展环境教育、开设什么样的环境类课程、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展以及对开设环境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共识未达成一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在一些经济学学者看来,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与经济学追求的经济至上价值观完全背离的,如果将环境教育纳入经济学专业教育,整个经济学理论王国和大厦都将被颠覆。由于部分经济学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排斥,进而使得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未达成共识。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通性越来越低。与环境类专业不同,经济学专业与环境教育在理论上不仅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出现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趋势,即诞生了“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但很多经济学专业还未将此纳入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些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的。除专业课程设置以外,有关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未在经济学专业全面普及起来。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探索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现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任课教师大多为环境类专业教师,并不清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其环境知识的水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环境教育更多地应是一种体验教育,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第三,无合适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规范教材。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自编或环境类专业教材,甚至不使用教材,这样严重影响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效果。

(四)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没有建构详细全面地评价指标,不能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指导。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鉴于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全文阅读

论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实效发挥的影响

摘要:教师教育信念指导着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是教师发挥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环境是教师教育信念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发挥效用的直接性外部影响因素,其影响力通过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个人教育信念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作为直接影响因素,宽松、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有利于教师教育信念发挥实际效用,进而有利于保障教师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念 学校文化环境 学校教育理念 教师主体性

教师教育信念是以教师个人工作生活经历、自身知识储备量、学校文化氛围、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共同基础而形成并发展的。 “其实质反映了特定教师对教育问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不但可以指引着教师做出某些教育行为,而且是教师评判他人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评价标准。”[1]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存在着发挥实际效用的可能性,所以,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影响着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

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的作用发挥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综合来看,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为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个人教育信念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主观意志。外部因素则主要为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以及更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是教师教育信念得以发挥作用的外部支持。如果说内部因素是基础,那么外部因素则是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此着重分析作为外部因素之一的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在教育情境中发挥实效的影响,从而试图展现学校文化环境在教师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论述之前,需要明确一个提前,即教师教育信念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此稳定性是相对的。教育信念本身是一个动态体系,在个人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下,会缓慢地发生建构与解构。由此,在教育情景中起行为指导作用的教师教育信念并非一成不变。外部环境不断与教师的内心发生碰撞,在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的同时,又促使着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是更加坚定信心,或是试图改变,或是选择放弃。

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实效发挥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及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其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生活于其中的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理应自然接受的。此外,社会通过将其具有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环境中,从而对教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特殊性,是教师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接受的。此时,学校文化环境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

但是,学校的作用不止于此。从其自身性质来看,学校是由身负特殊使命的群体组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其中的群体有能力自发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此种文化氛围在具有社会共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反映出存在于特殊社会组织中的群体异于其他群体的一些特征。此种特殊的文化即学校文化。具有教师身份的个体存在于更为真实、具体的学校文化情境之中,其自身经历、感悟、情绪情感都与学校息息相关。由此,相较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个人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起到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作用。

“学校文化表征一个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2]由此可知,学校文化环境是包含学校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学校教育理念是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学校文化,具有整体性、主流性的特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起主导性的指导作用。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际效用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可以集中表现为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信念之间存在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发挥都会受到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但是,教师作为独立个体,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观,在与其他个体存在共性的同时,亦具有特殊性。由此,教师教育信念具有独特性,并非完全顺应于学校教育理念。

全文阅读

农村学校环境教育论文

一、开展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杂乱单一、师资短缺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瓶颈

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教师,还没有一整套专门化、系统化,适合农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符合新形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指导性大纲和教材。在教学中,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由于环境知识本身的庞杂和凌乱,使得环境教育在选材标准上把握不够,且实际内容也较为单一,课程基本定位在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这样一个笼统的层面,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道德方面的引导。而且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也没有涉及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便失去了农村环境教育的本质特色。同时,专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没有或很少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意识不强、责任不足、能力不够等使得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2]

(二)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经费保障,未能建立综合教学体系

教育评价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环境教育怎么教,教什么;如何确保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在衡量和评估教育成果时,如何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机制等,这一系列内容都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推进。目前,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要想取得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必须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相互协调综合体系。当然,没有适度的经费,环境教育在宣传、活动、实践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制约,这也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只能利用一些节假日敷衍了事,结果造成其对环境教育的过程不重视,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强。

二、开展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用制度、经费作保障,加强师资的专业能力培训

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环境教育的发展观,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牵头,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的课时、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评价等各方面着手,制定相关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同时,以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积极与各种环保组织加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走出去”和“请进来”,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方法建立专家库,请教和咨询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

全文阅读

论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

一、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分析

与物质环境相对立的就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客观世界当中的主观映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的特定精神现象,人文环境包括个体的行为规范、伦理关系、综合素质、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诸多要素。融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人类个体之间心理的彼此相容,这不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高尚积极的一种态度;优越的人文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和谐的人文环境促使每个个体主动地去接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进而将整体的修养与素质提高。在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当中,学生既可以认识与学习到各种体育制度文化、人文知识,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且能够促进综合体育素养的提高。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切实的教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体验体育。然而,学生往往都不喜欢上体育课,但是却喜欢体育运动,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体育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无法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教学环境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1.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人与人交流、接触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及意识。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生理健康、增强个人的体质,并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等均有真实的锻炼机会和感悟机会。3.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许多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不管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有多高,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迫切的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学校的体育教学则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集体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活动不仅需要团结协作,同时也需要竞争,需要团队间的角逐,培养竞争意识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超越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3]。

(二)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优势

1.学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肢体实践活动,其寓教于乐、调节节奏、强身健体、审美育德、修身养性、增添情趣等一系列功能及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2.学校的体育教育具备着独特的时空属性,不会受到有限活动空间的限制和束缚,也不会受到有限时间的局限和约束,可以在学生体育课堂或者业余时间的每时每刻,同时也可以在辽阔的室外,甚至是校外的自然环境当中,能够促使学生与人类原生状态的学习环境更为接近。3.学校的体育教育可以更为自然的加强直观性、示范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前的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也变得更加便利,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体育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由此可见,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当代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显着的优势,体育教学的巨大作用是学校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这为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奠定了可行性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的有效措施

全文阅读

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学论文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幻灯片和视频作为课件的两大组成部分。首先,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多媒体课件均由任课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有图和表,以及与课程有关的相关内容。并且,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还会以专题的形式,针对热点的环境问题,进行讲授。同时,在《环境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专门会设有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环境教育学方面的课件;另外,针对讲课过程中的演讲与口才也设有专门的课时进行讲授。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开始,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环境相关知识理解当今环境问题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课件中还会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当今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所采用的视频虽然来源于网络,但是均为任课教师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讲授课程,从而传授知识的方式。

2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高师院校的学生,课堂实践尤为重要。对于《环境教育学》这门课程,首先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的精髓和内涵,在前面所说的了解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课件设计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演讲的形式,培养和考验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以及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在《环境教育学》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分别以“斯德哥尔摩公约”“、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热点问题为主题,分组分工合作,制作课件,通过演讲的方式展示课件并展示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和设计是合理的,不但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通过课堂实践,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直接体会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结语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高师院校,环境专业不仅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也是培养未来从事环境领域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才,环境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对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未来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所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丰富的课堂内容为基础,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开拓他们的视野,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艺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全文阅读

校校联合教学模式下环境艺术教育论文

1课堂专业理论教学的现状

课堂专业理论教学是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座谈发现:学生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理论知识不重要,课堂中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表现松散,不专心,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一部分教师课堂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也很熟练,但在授课过程中先入为主的引导,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方式进行讲解,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更谈不上兴趣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枯燥、单调,部分学生厌学;教师认为学生配合不好,教师厌教的情绪。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这些都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闭塞,教学观念不到位所造成的课堂教学现状。

2“校校联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是大学生研究学问,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性研究成果,才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单靠教师自己充实教材内容,本校师生校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校校联合。多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形成了“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么,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也应该形成“校校联合”的教育新模式,使学生和教师从本校课堂走进其他院校的课堂,从在学校内部的交流扩大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从中汲取更多、更广、更新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授课方法,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之间也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多方面考虑,“校校联合”教学模式的尝试是必要的,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3“校校联合”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1)建立学习小组,创建管理制度。为推进“校校联合”的教学提供基础条件。避免管理上的混乱。

2)明确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再此基础上确定具体学习的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

3)成立教学小组,在“校校联合”过程中依据校校互通、专业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

全文阅读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校绿色教育新探

摘要:绿色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文章从环境关怀视角出发、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探讨了绿色教育的内涵,指出了深化高校绿色教育的必要性,针对当下高校绿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并运用教育与生态文明理论,用系统的思维提出了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措施。通过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完善绿色教育课程及理论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措施深化高校绿色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教育;绿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16-03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化实施,“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依靠科技和教育。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施行和深化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绿色教育这一话题在学者中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已有研究现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就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提出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措施,供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参考。

一、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绿色教育内涵

关于绿色教育的确切定义,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定义。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王大中提出:“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余谋昌先生从现代环境伦理学角度进行论述,他指出,绿色教育,同现代环境思想的进化一致,符合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的内在要求。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代表大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绿色教育围绕环境保护目标展开多层次的教学、科研,培养新型人才。这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充满“绿色思想”,思维方式新颖创新,掌握了绿色技术,能带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本文论述的“绿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以绿色课堂、环保实践为内容,以人、自然、社会等三者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意识、绿色知识、绿色态度和绿色技能,主动实践绿色行为。这是从知识到观念再到社会实践的反复互动过程。

全文阅读

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途径

摘 要: 积极开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文从趋利和避

>>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影响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刍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建设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试论网络文化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浅谈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述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家访是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郑韵英,韦小铃,严凤英.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开发探析[J].高教论坛,2009,(11):12-16.

[3]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0-123.

[4]刘容筝.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19-221.

[5]蔡芳艳.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0,(1):20-20.

全文阅读

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构成因素分析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该构成因素包括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学校体育传统(校风、班风)、体育教师的教风和教学气氛、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风气、体育信息舆论、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等。因素负荷量平均高于0.5。

【关键词】 东北地区;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构成因素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具有显性特征,更容易被人重视,精神环境基本属于隐性环境,则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精神环境将对青少年产生更直接、持久而且深刻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地理位置和环境、思想观念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受到了制约和影响。对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东北地区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意义深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高中1000人、初中1000人、小学1000人)抽取了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和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

2、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环境安全教育如何渗透到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

摘 要:环境安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中职学校开展环境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对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环境安全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安全 中职生物教育 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自然环境的改变和过度开发的不断加剧,各种源于环境问题的自然灾害频发,这就体现出开展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通过环境安全课程的理论教育以及校园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环境安全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准备,在自然灾害面前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笔者从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入手,对如何加强环境安全教育进行探讨,以期增强中职学生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其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一、中职学校开展环境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灾难频发,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因此重视环境变化、改善环境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从中职学生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教育大部分是针对实践教育开展的。由于很多中职学生毕业后都需要从事具体的职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从事较为特殊的工种,而这些工作也是环境安全需要重视的领域。如果学生在工作中缺乏环境安全的防范意识,很容易导致由环境灾害引发的个人伤害。因此,从工作性质角度来看,在校期间对中职学生开展环境安全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安全技术水平,对于中职学生参与工作后减少源于环境安全的事故伤害以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环境安全教育

1.开设教育教学系列课程

学校要围绕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开设相应的教育教学系统课程,根据自身的学习时间安排和活动安排,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相应的环境知识和安全知识。如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生存环境的安全知识教育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发生的特征和防范的针对性,提高防范的有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空气质量、水质问题以及空气污染等方面的内容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基于生活环境方面的环境安全知识教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