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评价工作总结

学生评价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总结

经过近20天的工作,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胜利结束,现将我校评价工作做一总结,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留下可资借鉴的资料。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非常重视,早在本届学生还在高一时,就分别成立了学校新课程实施委员会和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加强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领导。

2、工作主动行动早。

本届学生在高一学年结束时,学校就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拟定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评定,这为今年高三的评定练了兵,积累了经验。(高二学年也准备了评价资料进行评定,由于省里的软件升级,最后评定没有完成。)

去年底,我们得到高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在今年3月5号完成的消息,之后,即着手作了一些准备工作。新学期一开学,学校就召开评价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讨论高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印发评价方案。2月12号,市教育局基教科召开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议后,学校根据市教育局文件要求,对学校先期制定的评价方案和细则作了修改,并再次召开了评价领导小组成员和高三班主任会议,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了安排。布置高三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学生书写评价三年的学结,填写《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手册》。

二、落实方案,根据工作流程开展工作

学校制定了《铜陵市第九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铜陵市第九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补充通知》,并将两个工作文件发到了领导小组成员和班主任手上,要求评价工作按照通知中的日程安排进行。

全文阅读

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总结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十七大提出的深化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我校严格按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要求,积极,扎实,有序的开展此项工作,现已圆满结束。现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建全

五月份学校接到上级文件通知,校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并成立了以王春明校长为组长、马会民副校长,各处室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及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并认真研究制定了我校2012年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已于5月18日上报教育局教研室。

二、明确评价目的,转变评价观念

1、明确“一个目的”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目的的明确,也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2、树立“两个观点” 重要的是老师评价观的转变。一是重视平时的评价,改变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方法,强调重视考察学生探究的过程;二是树立起“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的新观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评价的形式和方法坚持导向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三、建立评价机制、组织全面实施

全文阅读

初中毕业生综素评价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3、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4、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全程、全方位评价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学生个性、特长。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平台。

5、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校坚决贯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规定,有利于端正办学思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公平教育,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组织机构

1、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工作委员会:

全文阅读

《电子产品工艺与检测》课程考核细则

摘 要: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广度、深度的不断增强,传统的考核办法己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评价标准 学习情境 自评 互评

一、课程考核的意义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广度、深度的不断增强,传统的考核办法己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办法必须进行改革。

传统教育是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相对比较主观,以测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和能力的大小。这种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及测试本身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鼓励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努力学习,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客观的、更合理的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体系。

本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学习成绩评定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一种想学、要学、乐学的学习氛围。

二、《电子产品工艺与检测》课程考核的具体方法

《电子产品工艺与检验》课程的总体成绩评定由三部分内容的考核构成评价体系。其中学生的平时表现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0%,技能测试(实际操作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学习情境能力占总成绩的60%。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在每个学习情境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评分由学生自评和互评(互评又分为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组成。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技能、学习态度、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价。教师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进行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将考核的重点贯穿于各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之中,使学生在平时就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文阅读

教育评价要防止过度档案袋化

不仅要重视教育结果,更要重视教育过程,不仅要重视人才的选拔,更要重视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共识。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更注重教育过程,总结性、甄别性评价更注重教育结果。“档案袋评价”既可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方法,也可以被用作总结性和选拔性评价的手段,由此被认为体现了教育评价中“注重过程”和“注重结果”、“注重选拔”与“注重发展”的有机结合。然而,并非任何“结合”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教育评价的过度档案袋化也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

一、“形成―发展性评价”与“总结―选拔性评价”很难通过档案袋实现完美结合

看似兼具“形成―发展性评价”与“总结―选拔性评价”两类评价功能的档案袋评价,实际上很难实现这两种评价功能的完美结合。原因在于,这两类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所以,很难使档案袋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1. 从数量和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更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选拔人才。人才培养是人才选拔的基础。只有培养人才这一教育功能实现好了,选拔人才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所以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选拔人才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个不断受培养和受选拔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服务于教育培养人才这一基本功能;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的目的则在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结果做出总结,并以此为依据分别等次,实施奖惩或选拔,服务于教育选拔人才这一衍生功能。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也努力试图关注教育的过程,而且也可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毕竟是一种事后评价,对教育过程的关注只能是间接的,对教育发展的激励也只能是一种事后激励,其作用也只能是间接的。与此相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则是一种事中评价,能够给教育活动提供持续不断的激励。另外,与一般具有高利害性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利害性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促进被评价者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上完全一致,更容易沟通和相处,评价结果更容易受被评价者的接受,更易产生积极的效果。最后,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能对被评价者提供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建议。因此,从教育评价的功能上来看,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由于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贯穿教育过程始终,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因此是教育评价活动的常态,从数量上来看也构成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而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只能发生在教育活动一个大的阶段之后,它们的规模更大,程序更严格,在人、财、物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这类教育评价组织的次数就有限。

2. 从教育权力结构分析,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更易成为教育评价活动的主宰。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属于教育手段,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体现为管理手段。作为教育手段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与作为管理手段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力地位不同。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生态下,教育者与管理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不同:“在学校教育评价中,管理者通过规定教育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分配评价资源,控制整个教育评价活动,管理者在评价中处于支配地位,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

教育者的教育评价活动对被教育者的评价渗透在教育过程之中,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发展,而管理者对被教育者以及教育者的评价则更多体现为总结和选拔。就学生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普通教育者即教师,他们处于教育权力结构的下层,其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即学生的人生命运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就教师或学校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权威性也比较小,其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即教师或学校的命运也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且往往带有更多的情感化因素,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对被评价者而言压力都比较小。教师个人虽然也会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例如对学生期末考试和操行的鉴定,但是这种所谓的“总结性评价”,从大的时间范围来看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与此相反,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作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手段,经常以组织化、规模化的形式出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就势必对被评价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说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更像和风拂面、细雨润物,随时发生,更为宝贵,对被评价者的发展更为有益,那么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常常表现为狂风暴雨、严霜寒冬,以残酷的肃杀来实现优胜劣汰。和风细雨式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激励被评价者积极主动地发展,狂风严霜式的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则强制被评价者接受和达到某种统一的标准,实现优胜劣汰。两者对教育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正如人们经常忘记和风细雨的日子,而更容易保留对狂风暴雨的记忆一样,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更容易对教育产生支配性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与升学考试这种总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方式极高的权威性是分不开的。

全文阅读

学校双目标管理

双目标管理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办学效益为学校总目标,围绕总目标,按系统原理整体推进,遵循均衡性、公平性、激励性原理,引进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将总目标逐级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做到人人有目标、事事有目标、用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每个部门和教职工的贡献,并把目标管理评价结果作为教职工评优、晋级、奖惩的主要依据。从而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确保学校总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管理指标体系集权值

(一)多岗人员(即有教学岗位又有非教学岗位)

指标师德出勤教学

常规工作

质量指导学生竞赛教研

全文阅读

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三种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努力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但由于课堂评价体系的缺失,部分语文课堂却成为了“历史课”、“政教课”,而个别语文老师却美其名曰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很显然,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宏观上,应该使课堂评价“从作为一种强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变成鼓励学生学习和推理的工具、检验教学样板质量的工具、长期观察学生行为的工具、支持学生发展对自己学习质量判断能力的工具”[1]。从教学实际来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全面细致的落实。而评价与标准的一致性源于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学生成就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是保证基础教育政策与方案执行效果的重要工具。因此,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课堂评价必须要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通过倾听、观察和提问促进智力发展的持续过程”。

从教学流程的角度,评价的类型有教学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以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三种。而“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课堂评价本身的核心关键,应包括逐层递进的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并分解到合适的教学阶段及教学活动中;二是根据“目标”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具体可度量和可评价的“技术指标”,及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三是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时、客观、公正的测量,以得到反映这些目标实现程度的、真实的检测结果,并进行评价[2]。

就语文课来看,课堂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自我研习评价,合作学习评价,学结评价三种方式。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自我研习评价应该包括对文本预习后能否读准字音、能否通过查字典、资料等方法解决课本中的相关词汇、能否圈点出文本中自我研习后难以搞懂句子等等;合作学习评价,应该包括除了通过合作学习(这里的合作学习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知识的形成性评价外,还应该包括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度评价(这一评价的施行者主体应该是学生)等;学结评价,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和学生的总结性评价。教师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成果进行必要的公正的评判,这一形成性评价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必须,“因为这种评价是以可以测度得出来的东西把教师们应该教些什么、学生们应该学些什么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3]。学生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某一学习阶段学生自我总结、同辈评价(peer–assessment)、自我反思、自我再总结。就文言文教学来讲,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应该包括对文本文言知识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掌握情况、在阅读过程中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文言语感的形成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情况等。当然,在学生总结性评价时,教师应该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其应该在学生总结性评价时给予一定的必要的技术指导。

实践看来,这三类的评价并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某一特定课堂。三者之间应该根据课堂实际进行必要的交叉。比如,在学生对一篇课文进行一定的预习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自我总结与反思,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一个诊断性评价,以为下一步教学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滕王阁序并诗》为例,这篇文章是王勃的代表作品,也是骈文的经典之作。文章可以解读的点很多,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文科班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不大,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反应的情况看,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文章的第三段,对王勃“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的理解;理科班学生则更注重在文章的第二段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技巧上。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手段,科学地将评价方式进行必要的交叉,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自主、合作学习成为新时期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标准。在自主、合作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散,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地也最为突出。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的确定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角度,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的多样化手段,“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

章小建,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全文阅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项目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本文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处理整车货物运输业务”教学项目为例,对工学结合教学项目的来源和地位、设计教学项目考虑的因素、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涉及的学习资料以及教学项目的学习评价等进行了探讨,为物流管理及其他专业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项目;教学设计;运输管理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40-03

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将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设计为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不同教学项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教学目标。每个具体教学项目的设计,从项目的来源到项目的评价都将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能力目标的实现。笔者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处理整车货物运输业务”教学项目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项目的来源、描述和地位

1.1教学项目的来源

“处理整车货物运输业务”教学项目源于真实的工程项目或来自职业岗位现场,由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师通过物流企业调研,获得原始资料,涉及了整车货物、零担货物、特种货物等多种运输形式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教学项目来源于运输职业领域的一项工作内容――整车货物运输业务的一系列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该教学项目结合运输领域整车货物运输业务处理过程,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对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改造。

1.2教学项目的描述

全文阅读

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摘 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评估是主管部门和辅导员双向沟通的动态过程,它不仅能够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开发个体的潜能,还可以提升组织、团队的管理效率。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探讨了辅导员绩效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偏差处理等内容,旨在为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能见、可感知到的具体行为,通过这些行为表现能够获得成绩和效果,它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涉及到评估方法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分配和偏差的处理等。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评估方法采用最多的是3600考评方法,故本文就以3600考评方法在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3600考评方法概述

3600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评中最为流行的方法之一,受到许多考核部门和考评者的垂青。3600考评即全方位的绩效评估,指通过被考评者的领导、同事、下级、服务对象和自己等不同的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来确定被考评者的工作绩效,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提高和改善被考评者工作绩效的过程。

3600考评具有多维评价使结果更为公平和准确、反应出被评价者工作中的优缺点、帮助改善管理工作、深入了解工作、反映出不同考核者对同一被考核者的不同看法、促进能力的全面提升等优点。同时,3600考评还具有一下缺点:考核者参照标准不一、单个考评者容易以偏概全、数据处理难度大、考核成本高等。

二、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主体

全文阅读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

摘要:预算绩效评价是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保证预算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如何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如何选择选择评价标准,以及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以期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预算支出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预算 绩效评价 方法

一、引言

预算绩效评价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预算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实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财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有关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相关规定与方法,但是针对在高校如何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其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校预算工作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资金,考核预算管理工作水平,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最终实现高校的可持续的战略远景发展目标。此项工作涉及了对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评价,因此如何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就成为众所关注的事项。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及内容

(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 杨周复、施建军曾提出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符合长期利益原则和动态完善原则等七项原则。我们认为进行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时还应考虑到高校间的不同定位,评价依据与评价过程的公平与公正,评价结果与相关单位或责任人的利益相挂钩的问题,因此评价原则在上述七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以下原则:(1)分类比较的差异性原则。一方面预算资金的分配活动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院系和部门,而高校的各个院系和部门的预算资金的使用又有不同的效益和体现方式,所以对高校的预算进行评价应根据预算资金适用范围的不同分类进行,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也得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类型、层次、办学主体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对所有高校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已经不符合高校发展的要求,可先按一定标准对高校进行分类,进行分类评价和考核。那么如何对我国的高校进行合理分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有根据高校归属关系分为省部属和地方高校,有按产权关系分为公办民办的,有将高校分“985工程”“211工程”及其他的,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上海交大的刘少雪和刘念才曾借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体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将我国普通高校分成五类9种:研究型大学(Ⅰ和Ⅱ)、博士型大学(Ⅰ和Ⅱ)、硕士型大学(Ⅰ和Ⅱ)、本科型大学/学院(Ⅰ和Ⅱ)以及专科/职业院校。我们可参考他们的分类办法,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别进行评价考核,从而更准确的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水平和现状。(2)评价依据与结果公开原则。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多变量的评价分析工作,其信息的关注者也是多元化的(关心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有:国家的有关管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高校的管理者、捐款人、高校的教职工以及其他关心高校的人员),所以遵循评价依据与结果公开原则,让关注者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增强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也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形成一种监督,促使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3)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相结合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充分调动高校管理者、各环节责任人和教职工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确保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4)导向性原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不是单纯的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结果的简单评价,更重要的是对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行评价,让高校能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把握资金使用状况。可考虑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的划拨挂钩,确保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和所做的评价具有持续性和导向性,有利于考核各责任部门的预算完成状况,分析影响预算绩效评价的主客观因素,这样可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向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5)时效性原则。因为高校预算的绩效评价工作对改善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水平,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对高校预算进行适时的评价,抓住评价分析的时机,使正在发生的偏差还有机会得以纠正,把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如果评价分析滞后,失误已成事实,损失、浪费已经造成且无法补救,那么所做的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6)评价数据的可收集性和效益性原则。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是否具有可比的数据以及收集数据所要花费的成本。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评价工作当然也不例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以效益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开源节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近年来,有的学者关注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有的关注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有的侧重于对高校财务指标的评价。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包含对预算编制决策的评价、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对预算效果的评价。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进行评价是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对财政划拨资金的分配决策进行最优化模拟,保证各项目计划科学合理,同时注意到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之分。这一步骤的评价主要是对绩效目标的一个分解,设计的关键指标往往也是粗线条的、整体性的,一方面可以用来描述实现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以及预期的综合绩效水平,另外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最终绩效评价结果的一个检验。一般采用的指标可以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及社会效益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是通过对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资源分配与预算资源的匹配情况进行跟踪监控,最大限度的保证预算的执行能够按预定的程序进行,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预算优化和调整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这一步骤的评价是结合绩效目标,对具体的预算项目投入衡量其业务表现的过程,以便及时获得业务执行的阶段性效果及资金投入配置情况的信息。如对于教学科研的投入,可以设置教学科研绩效方面关于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利用率的指标;对于有形资产的投入,可以设置反映教学科研硬性条件改善情况的指标,如资源配置绩效类考核指标――图书资源使用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等指标。对预算效果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测评指标对预算资金在经过一系列作业管理控制过程后取得的成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提供重要的依据。这一步骤的评价是对高校在经过一个年度的运行后的最终的产出效果进行的综合测评,应包括对总的教学质量水平、科研成果、资产运行状况、预算完成情况及财务运行状况等成果的综合评价。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其标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