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进步发言稿

学生进步发言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影响有稿同传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有稿同传,是在进行同声传译时可看稿的一种翻译,是相对无稿同传。它是同声传译一种。许多译者认为同传的过程中如果可借助发言稿以及相关的材料对译者同声传译来说是好事情,其实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本文将通过分析有稿同传中出现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译者更好做好有稿同传的同声传译奉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有稿同传;问题;策略

一、有稿同传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有稿同传,有稿同传是同声传译的一种工作方式,译员在同声传译中借稿子做同声传译或有稿视译。有稿同传一般包括两种持搞情况。第一种是有原稿而没译稿。此时译员做的是同步视译。译文在进行同传可以边看稿子边做同传,有人认为同步视译难度小,减轻译员在进行同传时心理压力和脑部活动量,其实不然。优点是讲话者不改变说话内容的情况下,译员的翻译压力可以稍微减少,更多是对译者注意力挑战,译者在进行同步视译同时须集中听力做好同传,须注意讲话者讲话内容会不会出现变动,这种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多用,对同声传译的译员来说是大的考验。

第二是译员同时获得原稿和译稿,称为同声传读。译员同时获得原稿和译稿情况下,译者所起作用就是同步读出原稿。如果讲话者不突然做出语言内容上改变,那么译者会比较第一种情况轻松,因为译者进行同声传译既看原稿,又了解译稿,可是这样就做到万无一失?其实还是会出现问题,比如,译者如果不能做到一心多用或高度集中,只顾读译文,如果讲话者不按原稿,那么如果译者没有随机应变,会犯下很大的错误,会议的召开造成损失,很可能永远消失在翻译界。那么应该更好了解在有稿同传中会出现问题,并且想策略来应对,才会对将来工作打基础。

二、有稿同传中出现问题

同声传译中,无论你是有稿同传还是无稿同传都要经历这样三个过程,即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传出。有稿同传中大致出现问题会有,译者已经拥有了原稿,原稿有可能导致译者注意力的分散,译者没有做防备的情况下利用译者思维定式让译者走进误区。何爱香(2010:40-42)在“谈同声传译的有稿同传”文中指出:“人们往往以为译员在拿到稿子情况下只需要照本宣科即可,所以有稿同传是一种相对轻松同传方式;实际上有稿同传绝非易事,它是一个包含了一系列复杂认知的过程的工作。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认为获得稿件就是获得了同传制胜法宝,相反,我们更应警惕稿件的反作用,做到改用则用、当弃则弃。”还有国内学者林瑜芳(2008)在《英汉有稿同传中持稿和脱稿的表现对比》这篇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到:“译员为有稿演讲做同声传译其实存在很大难度,在译员获得稿件之后,如果没充分时间进行译前准备,译员就会面临到底是持稿还是脱稿进行同传的两难选择。”

问题一上文提到译者可能过分依赖稿件,遇到一些突况无法应对,发言人脱稿讲话或干脆放弃原稿,那么译者应该既要看原稿又注意讲话者的内容改变。问题二如果发言人语速快或者不完全按原稿来,那么译者很可能跟不上发言人速度从而出现错译漏译而影响同传质量。出现信息错译和漏译。

全文阅读

命题作文“打草稿”导写及例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打草稿”的意思为初步写出文稿或者画出画稿。作业如此,做人亦然,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人生在世,有的事要打草稿,有的事却千万不能打草稿。对此,你有哪些经历、体验或认识?

请以“打草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点拨

审题

1.关于审题的方法和范围

全文阅读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我国新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把完成任务的过程转变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如何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去呢?笔者设置写作课前期任务、写作课中期任务和写作课后续任务三方面,利用活动,把知识通过“任务”内化为语言能力。

关键词:写作课前期任务 中期任务 后续任务

一、引言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想是近30年来英语教学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

我国新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到写作教学中去呢?笔者设置写作课前期任务、写作课中期任务和写作课后续任务三方面,利用活动,把知识通过“任务”内化为语言能力。

全文阅读

期刊稿件管理系统之专家在线审稿系统设计与实现

引言

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渐渐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及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网络已经普及到了各个行业,甚至在一些信息行业中没有计算机网络就无法正常从事工作,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报刊、杂志也渐渐地被网络杂志、网络新闻取代。

我们采用技术设计的通用编辑部网站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系统以Browser/Server模式架构,充分利用的优点,实现了在线投稿、在线编辑、在线审稿等编辑部的核心工作,具有实时、方便、交互的特点,同时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编辑部的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了编辑部工作的效率。

第1章系统研究背景

1.1 背景及必要性

在日常的稿件处理、资料信息管理方面烦琐、事务较多。期刊、图书的出版速度越来越快,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向出版社投稿的作者也越来越多。由于地域的限制,作者通常都需要将稿件邮寄到出版社,而这样的效率极低,不利于书籍的修订和出版。传统的稿件处理和管理系统由手工完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兴起了网络书稿的热潮。这样可以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等全过程的网络化,比传统模式更加灵活方便。

1.2 研究目的

全文阅读

一稿多投现象再思考

摘要:

如何看待、界定和规范一稿多投行为是编辑出版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出版者、行业主管和投稿人角度分析一稿多投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并探讨减少一稿多投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

学术论文 一稿多投 对策

如何看待、界定和规范一稿多投行为是编辑、出版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讨论的核心问题仍是一稿多投行为的定性,即一稿多投究竟是归类于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甚或违法(《著作权法》)行为,还是属于作者、投稿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尽管发、投双方各执一词,但如何减少、规范一稿多投现象应该成为争论双方相向而行的努力目标。

一、出版者的苦衷

从出版单位角度而言,论者多认为一稿多投是一种学术失范行为,其后果是一稿多发,扰乱正常的学术秩序,给出版单位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及精神上的损失。

首先,一稿多投是一种违约行为。一般来说,作者向期刊等出版单位投稿,是一种接受约定的行为。第二次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另有约定”多表现为期刊等所刊登的征稿启事类的内容。因此,投稿人的投稿行为,便可推断为一种自觉接受出版单位“要约”的民事行为,而一旦投稿人违背了要约中的禁止一稿多投规定,便构成了违约,从而将受到出版单位的负面评价。

全文阅读

初中英语导学稿教学模式实践思考

本学期,我们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初二年级英语组在教学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学习并逐步实施了江苏洋思中学的导学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这样的:同课头的老师在研讨教材,学法教法之后,撰写出适合于本年级学生的导学稿,它包含以下几个内容:本单元重点单词,短语,句子以及重点语法。课堂教学环节有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和课后巩固三部分内容。

导学稿既是教案又是学案,当老师备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优化课前准备,开展二次备课工作,优化课内、课外时间管理,较合理地安排“预习”、“教学”、“练习”、“巩固”、“提高”的时间结构,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从目前初步显现的结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优化课前导学策略,培养学生有效自觉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内的解惑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和释疑,优化课内的训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巩固和应用。

导学稿“导”指的是引导和疏导;学,指的是预习和学习,导学稿教学模式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采取“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教案、师生共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导学稿”为载体,明晰学生学习思路,层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英语导学稿教学的优势

英语导学稿教学模式基本划分为三个步骤:课前预习导学,课堂研讨,课后巩固,它所展现出来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呈现的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包括本单元的重点短语、重点句型和本单元的主要语法。而这些在以前的教学当中从来没有这么明确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甚至有的学生在学完了一个单元之后,还不甚明白这一单元的知识重点。换言之,导学稿的重点知识部分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主要脉络。比如,我们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讲到了形容词的比较级,我们将比较级的一些典型用法、形容词比较级的变法等都清晰地展现在导学稿的第一页,比如good- better-best, bad-worse-worst这些特殊的形容词比较级,学生看了之后,心里定会豁然开朗。

其次,呈现的是每一课时中的“预习导学”部分。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以前老师布置的作业中经常有“预习下一课”。可是学生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何谈预习呢?这样的作业可能已经流于一种形式了。而“预习导学”很好地给学生指明了预习的方向及目标,可以达到有的放矢。另外,在预习导学中老师可以把即将要涉及到的需要探讨的知识点融入其中,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第九单元我们将要学习怎样回答出生日期,所以在预习导学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道题:请写出一年中的12个月份。这个题既是课前复习,又是一个课前准备。在课堂检查的时候,学生都答对了,说明他们在课前翻阅了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这就比老师给他们单纯地讲要有效的多。

第三,课堂研讨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主要看想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经常是conversation practice,要求学生仿照编对话。在阅读课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所学习的句型进行作文练习。比如,我们在上八年级下册Unit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时,在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编一段对话,要给朋友送礼物,另一位同学给出意见(compare qualities and give advice);比如,我们在学习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Section B阅读课之后,课堂研讨内容就是:你认为下列哪些行为是你不能忍受的,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写一篇文章等等。这样的课堂研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而且还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课堂展示,展示他们的语言能力,展示他们的写作水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意气风发,学风盎然,长久下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实验稿”的坚持与调整

伴随着本世纪初启动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或“课标修订稿”)已颁布实施了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改革不寻常!

回顾这十年,语文课程与教学在“课标实验稿”的指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表现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对全体教师不啻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大洗礼,不仅革新了教师固有的理念体系和话语系统,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二是表征为课堂教学的进步。课堂正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逐步呈现出以人为本、民主和谐、自主合作探究的态势。三是体现为师资队伍的群体性成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关注和大规模、多角度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一批新生代名师正悄然崛起。

上述变化与发展不仅让我们亲身体验到课程改革的成果与收获,更让我们对这场教育变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方向和总体思路增强了认同,坚定了信心。然而,和十年前相比,当今世界,其社会经济文化的格局都有了太大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形势。仔细研读“课标修订稿”便不难看出: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其实是一个“变易与不变”、“守成与超越”的过程。

那么,“课标修订稿”相对于“实验稿”,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与发展呢?下面试从“坚持”和“调整”两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课标修订稿”对课改基本理念的坚持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次修订,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是什么”历来莫衷一是,有说“语言文字”,有说“语言文学”,有说“语言文化”。而“课标修订稿”的界说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但并不是记得成千上万的字词,就算学好了语文,还需要掌握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历来讨论最多最热烈的莫过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之说是对语文课程中一度以“政治性”“思想性”取代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状况的拨乱反正。而后来大力倡导“人文性”,其背景则跟语文教育过度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危机有关。“课标修订稿”保留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表述,并把“实验稿”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上移到“修订稿”的“导语”部分。“课标修订稿”对这一课程性质的确认与完善再次清楚地表明:“工具性”“人文性”两者是统一的,语文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又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之中。这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2.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标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有四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修订稿”继续保留了原有的四个标题及基本精神,也对一部分内容和语言表述作了修改和调整。其基本精神是:第一,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第二,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第三,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借鉴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第四,坚持“课标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实践模式,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点的倾向;第五,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意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第六,坚持语文课程的创新之道,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全文阅读

过程写作法的意义及运用

【摘要】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一直是难点与薄弱环节,这与教学的导向、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有关。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论述了英语写作的作用与指导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写作意义,过程方法,运用,步骤

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学生的写作不仅会提高技能和技巧,还能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但多年以来,写作却成了难点与薄弱环节。本文仅就过程写作法的意义及运用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写作的作用

11 写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写是一种交际活动,写作是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某一交际目的,所写的文章是交际工具。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要均衡发展,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写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写作有双重目的,即通过写作加强其他语言技能和通过写作学会文字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12 写作过程会促进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改革措施的重点是改变过去英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模式。注重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全文阅读

演讲稿写作的语言特性论述

一、艺术化

一次成功的演讲无疑是给听众一次精神上美的享受,而成功的演讲要有艺术化的语言特色。要讲语言的艺术化特色,首先语言要准确、通顺,其次才讲求语言的艺术化。这就不得不说到语法、逻辑和修辞三者的关系。简单地说:语法讲求的是“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讲求的是“对不对”的问题;而修辞讲求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语法和逻辑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比如说“他是日本女教学研究人”,从语法角度上分析,主语是“他”,谓语是“是”,宾语是“日本女人”,这个句子是通顺的。但是如果我们从逻辑角度上分析,那很明显这句话是错的,因为“他”指的是男性,而“女人”指的是女性,彼此矛盾。至于修辞,其实就是润色语言,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语言达到自己想要的表达效果,就会灵活地选用修辞手法。而如何正确地选用修辞手法写出相应的语句,从而达到演讲者想要的表达效果,这是一门功力深厚的艺术活。上述三段话:第一段话先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接着用“是的”这个零句强调语气,然后直接引出“与书为伴,让我少了几分烦乱,多了几分宁静;少了几分庸俗,多了几分儒雅;少了几分浮夸,多了几分谦虚”,灵活运用了拟人、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语势,提升了语言气氛,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说话的条理性,充分表达了演讲者强烈的思想和感情;第二段先用呼告,直接号召“同学们”,然后用一个“让我们”开头的排比句直抒胸臆,把演讲者的情感拉到一定的高度;第三段是在第二段的感情基础上,进一步地呼告,进一步地强调,也是进一步地提升演讲的情感,同时“读书是我生命的加油站,希望也是你们生命的加油站”又和演讲稿的题目《读书,我生命的加油站》相呼应,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在“对我来说,读书是我生命的加油站,希望也是你们生命的加油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升,最后演讲者水到渠成地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把演讲的情感推到高潮。正如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所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高潮时果断收束,未尽时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是让听众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效果最好的。而这样的演讲效果最主要是因为演讲稿的语言以艺术化的方式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的。

二、朴实化

张志公曾经说过:“教学语法应该简要,不能繁琐,要教有用的,不能为语法而语法,不去纠缠那些有分歧、有争论的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针对教学语法而言的,但其实这话同样可以套用在演讲稿写作的语言特色上:“演讲稿要简要,不要繁琐,要写有用的,不能为了文采而讲究文辞,也不能老去纠缠那些复杂的长句或复杂的问题。”这是说演讲稿的语言要讲求“朴实化”,即“质朴实在”。演讲稿承载的信息要质朴实在,比如演讲稿要选用一些实例,而这些实例必须是能为演讲主题服务的,并且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只有“真、善、美”才能打动听众的心,才能引起听众心灵上的共鸣,才能形成沟通过程中有效的相互关系[5],但是如果我们用华丽的、浮夸的语言去陈述甚至渲染这些实例的话,那么听众感受到的只能是“假、大、空”;再则,如果演讲稿的语言是繁琐的、冗长的、说教的、无厘头的甚至是杂乱无章的,听众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感,甚至会对演讲者产生强烈的反感心理。因此,演讲稿的语言要讲求“朴实化”。

三、简短化

在演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心理变化。听众是一个情况各异的群体,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信仰和爱好、有不同的学识和修养,但是他们都是人,都有基本的心理活动,如果演讲者在台上演讲的时间过长,听众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感,甚至会产生厌烦感。为此,演讲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因此,写演讲稿的时候也要力求简短化。“简”强调的是简洁明了,演讲的时候每一句话都是稍纵即逝的,为了让听众能迅速地听清、听懂,写作演讲稿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或很长的复句,而要多采用短句和短语,同时要减少不必要的修饰和限制的词句,力求语言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短”强调的是篇幅短小,一般一篇演讲稿的字数控制在1200字左右,为了分清演讲稿内容的主次和轻重,通常情况下,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要略写,而揭示主题思想的内容要详写,但并不是所有揭示主题内容的段落都要详写,而是要根据这些段落和段落之间存在的一定内在逻辑关系来适当地安排段落的详略。因此,在参加演讲活动之前,演讲者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精心推敲文稿的语言,尽量让演讲稿的语言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口语化;二是艺术化;三是朴实化;四是简短化。因为演讲者拥有一篇优秀的演讲稿是取得演讲成功的重要前提。

作者:孙飞盈

全文阅读

指导中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技巧

摘 要: 指导中学生参加演讲比赛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即要从选拔好参赛选手、要突出演讲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精心辅导。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教学 演讲比赛 演讲技巧

自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举办以来,由我指导的上思中学参赛选手几乎每一届都参加,并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有3位学生在2002年、2005年、2009年的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中分别荣获了防城港市演讲比赛第一名,并代表防城港市参加了广西区的演讲比赛。参赛选手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与我掌握指导中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技巧分不开的。

一、要选拔好参赛选手

这些选手在每次参赛前两个月开始,经过班、年级、学校的层层选拔后,再经过老师的点评辅导和反复练习。这一过程与其它学校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无论是对演讲技巧的掌握,还是演讲稿的准备,上思中学的学生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作为辅导老师,我也谈不上有什么经验。然而,每次在与这些学生接触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学生对待演讲学习的态度,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挑选出有潜力的学生去参加比赛,而且可以帮助我提高和改进辅导方法。

二、要突出演讲特色

要使演讲取得成功,就要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如在某个方面标新立异,有所创新,给评委以一种新鲜、自然、协调、能使演讲增添效果的感觉,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能得到好分数。同时,还要善于揣测评委的某些意图,或者充分了解举办演讲的目的、要达到什么效果等,这些也能作为指导学生演讲方法的依据。

三、要精心准备好演讲稿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