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科教学德育

内容提要:该文从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管理,制定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全文阅读

科学教学与德育

摘要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具有勇敢、坚毅、不怕挫折、爱学习、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德育渗透 教育观念

精神力和物质力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德育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在寻找德育发展规律中积极建构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文化时空,德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将学校文化与德育文化教育观念协调一致,才能在学校人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实现人性的回归。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德育,我做了以下一点思考:

一、关爱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有尊严、有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在提问或演示实验过程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般请学习较好学生或演示熟练的同学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而忽视其他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请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或在演示实验时请这些学生做小助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关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小学生天性渴求被赞美。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积极鼓励、表扬,让他们在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认可,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有一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人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有个平时学习态度非常不认真的同学站起坐下连续做了几次,我走过去问他:“你在干什么?”他偷偷看我一眼说:“我思考站起坐下是什么运动方式。”“你思考的结果是什么?”他自信地说:“这是直线运动方式。”我一愣,没想到他这么认真,连忙夸他真聪明。他很不好意思,此后学习态度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这使我欣喜不已。这就是赞美的好处。只有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发自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和做事的勇气、毅力

自信心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时时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了解土壤》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土壤,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然后让学生动手通过几个小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我”正在进行科学探究,并且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结论,了解了一般土壤中的成分,从而获得自信。实验获得的成功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与科学家比,找优点,找差距。“我”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让学生明白差距,重视后天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多些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做一件事能否成功,坚持是关键。小学生做事情缺乏耐心,缺乏勇气和毅力,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刚开始还兴趣盎然,但做了一会儿,特别是失败了就耷拉着脑袋不想做了。教师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想失败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把实验做成功,提高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完成研究任务。例如:我布置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规律,并做记录,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刚开始同学们都有记录交上来,但没几天记录上交的就少了,记录的字也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坚持了下来。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一星期后我加强了课下对学生督促,及时鼓励帮助他们,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让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坚持到底的毅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全文阅读

为学科德育正名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一般而言,学科德育主要指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它同样强调各科教师都负有德育的责任,德育不应局限于专门的德育课程,而应扩大到各个学科。从当前德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学科德育有助于打破德育课程的专门化、知识化和灌输化,从而使德育成为各科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共同使命。但现实中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学科德育被形式化、教条化。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的任务赋予了德育课和政教部门,学科起辅助作用,德育课承载了过大的期望,而学科教学则逃避了德育的责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环境之下,学科教学自然地就偏向了知识教学,而并不愿过多地去关注道德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的情况虽然有所缓解,但是素质教育要想真正取代应试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他学科的教师在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时,自然也就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开展德育。因此,不论从德育学科自身还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科德育的施行都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从而很难在学校教育中顺利地展开。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学科德育低效,甚至被形式化、教条化。

第二,忽视了学科德育的基本特性。目前,学科德育多集中在学科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点,而忽略了学科德育规律性的东西和基本特性。

(1)学科德育是一种间接德育,学科德育的首要特性是它的间接性。一方面,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完整的育人过程;另一方面,各学科本身也包含着诸多的道德元素,比如语文课程中的英雄故事、道德故事,历史课中的伟人的道德品格等等。这些道德元素往往能够在各科教学中以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学科德育是一种隐性德育。“隐性德育”这个词标示出了学科德育所具有的隐蔽性。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一般是一种显性德育,它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都趋于显性,虽然其中也会有一些隐性元素。而学科德育之所以是一种隐性德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德育目标的非预期性。学科德育并不设定一个显性的德育目标,它所产生的德育影响往往是不可预期的,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影响。二是德育内容的隐蔽性。学科德育中的价值内容往往隐蔽在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当中,比如自然学科的真理观,政治学科的世界观、人生观,语文学科的榜样人物和道德故事等等。这些价值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一般都是隐蔽性的。三是德育方式的非系统性。系统的德育教学是专门德育所经常采用的,但是学科德育并不以系统的方式展开德育教学,而主要是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中融合着价值教育,通过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的教学来传递价值观。

(3)学科德育是一种“渗透式”德育。学科德育把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第一,学科德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在知识教学当中,通过知识教学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真理,提高学生的智慧和理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第二,学科德育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师的言传身教当中。教师的身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各科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价值灌输,所以德育的效果非常明显。第三,学科德育把道德渗透在各科的课外教育活动中。各科的课外教育活动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历史课的参观博物馆及历史古迹,自然课的接近大自然、欣赏自然美景,音乐课的爱国歌曲演唱等活动,都渗透着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可以形成正面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科本身的隐性课程作用。学科德育所具有的间接性、隐蔽性、渗透性等特性,使得它与专门的德育有着显著区别,体现出其独特的德育意义,能够产生出专门德育课程所无法达到的德育效果,从而可以成为专门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科德育具有一种独特的实践意蕴,它对于道德教育使命的达成能够发挥出特殊的、有价值的影响。比如:学科德育可以激发各学科隐性课程的德育影响。各个学科中都具有一些隐性课程因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往往涉及不同的价值观。比如:自然科学课程向学生传达着“求真”“求实”的价值观,艺术课程向学生传达着“求美”的价值观,历史课程、政治课程则向学生传达着关于世界历史、人生意义等方面的价值观。不仅如此,在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历史课程、政治课程中,除了“求真”“求实”和“求美”的价值观之外,同时还有着“求善”的价值观。科学课程培养人的理性、智慧,这是发展人的潜能的基础;艺术课程在寻求“美”的过程中也在传播着人格美、道德美的观念;历史课程中的伟大人物的道德品格是受教育者天然的道德榜样等等。各个学科中的这些价值因素往往都是隐性的,但是它们所发挥出来的德育影响力却无疑是巨大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第四,忽视了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事实上,学科德育的关键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优化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如果抛开学生的学校生活而不顾,就只能窄化为短短的一个课堂、几个道德概念、几点道德知识,而无法全面地影响学生。因此,德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节德育课,而应扩展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学校中的每一个课程、每一位教师都对学生产生着德育影响,这样的德育影响是全面性的,它拓宽了学校德育的边界,使得德育真正覆盖了学生的整体的学校生活。

全文阅读

学科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一、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学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圆周率,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科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而不要生拉硬扯只按照教师的主观意识,要使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这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德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红军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因此,学校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教育: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等。通过此类活动与学生交流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做些什么,让我们小处着手,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开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另外,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会使学生行为受到约束和正面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直接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成了学生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在今后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会针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通过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塑造高尚的人格。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科学学科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就是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那么如何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渗透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加强科学学科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一、理解科学学科的德育标准是德育渗透的出发点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以及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是非常密切。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理应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与知识点相联系的德育目标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1、紧密结合科学知识,适时地渗透德育

小学生有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低的特点,社会经验又少,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可以紧密结合所教知识,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设计问题,适时地渗透德育。如教学完《声音》一单元后,学生懂得了“悦耳的声音使人愉快,嘈杂的声音对人有害”后,我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总结并让学生明确:在有些特定的场所,如阅览室内不能大声喧哗,搬动桌椅不要拖拉,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吵嚷等,让我们自觉地创造并保护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少去嘈杂的公共场所,多去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活动。这些内容像一颗种子,将环保思想播进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2、结合教学活动,在学生参与中渗透德育

全文阅读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让他们具有勤俭、坚毅、实事求是、不怕挫折、爱学习、爱国、有责任感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德育教育 新课标

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圣殿。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书”为主要目的,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变“教书”为“铸魂”,重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和人格发展,努力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过去以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现代的教育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的。我们今天在新课程教学中,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我是一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科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科学教学中潜藏着很多德育机会,抓住这些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还能促进学科知识的长进。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个性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本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问题请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在演示实验中请这些学生做老师的助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下课了让他们拿器材回办公室,让他们觉得他们是被尊重、关心的、被爱的。还有要不吝啬地给予每个学生赞美,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每一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一次在让学生们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力的大小、作用点、方向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时,有个平时行为习惯非常不好的同学,转过身去(平时自学课时最喜欢转过身去和后面同学聊天),马上投入到讨论中,他提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剪刀有各种形状,有的刀把短,有的长。我在走下去参与他们讨论时听到了他的见解,忙夸他真聪明,他很不好意思,此后学习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变,这使我欣喜不已,这就是当老师的甜头,我以我职为荣。只有如此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我们必须用心关注,用心施教。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导入点,让学生们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在讲《根》这节课时问学生:“你们谁的家里种蔬菜?”有很多学生举手。又问“你们爸爸种出来的萝卜大吗?”有回答大的,也有回答小的。“其实种蔬菜也有很重要的科学哦!想知道如何使种出来的萝卜又粗又长,然后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吗?”学习过程变成了生活世界。学习的信心,兴趣都有提高。在讲酸碱盐知识时,牙齿成分,珍珠成分,玉,大理石成分都是碳酸钙,让学生自行探究为什么要刷牙。“家里老妈告诉我肥皂与洗衣粉不能一起使用,我怀疑,你们能替我解决这个难题吗?”鼓励他们回家去动手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就磨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久之就有了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好的性格,而好的性格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为探究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在上《空气污染》这节课前,布置学生在下雨的时候用一次性杯子接好雨水,发给他们PH试纸,告诉他们从测出的值判断周围是否有酸雨,测出是酸雨后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全文阅读

语文学科德育教育论文

一、挖掘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一)新课标下语文性质与功能确保了德育教育优势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德育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人文性的德育渗透,为语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归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这也间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实现。无论字词还是诗词文赋,都包涵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和精神精髓,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最为核心、最为精髓的部分。新课标将这些性质和功能重新发掘出来,无疑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优势发挥出来,给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语文教学内容展现了德育教育优势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文言文与诗词歌赋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人的情操和修养哲学,传达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继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为主线,提升了文学作品艺术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课标下语文教材及课外延伸纳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展现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二、深化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三维目标

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本身必须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三维目标的深层含义与关系之后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透无声无痕、巧妙自然地渗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语文德育教育的三维目标中,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持,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维度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依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过程与方法保证了德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

全文阅读

谈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

反思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联系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智慧人生打好基础,应该注意渗透德育教育,从课程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教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践行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组织和实施课外活动时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

一、教学目标中的德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课程性质中提出“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中更是具体的阐述了这个观点,最有代表性的比如总目标中提到“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体现:“(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二、领会课标,反思自我

课标中提到的,正是目前我们所希望努力达到的。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了他们能更爱好去探究和适应环境。德育在科学学科上能渗透进去又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得自身的圆满与完整、和谐与统一。”

在实践中我们就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必须要以德育为首,尽量把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仅以科学知识引领,还要以科学精神支撑、以科学态度示范、以科学方法延伸,并在这些过程中渗透以人文精神。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德育渗透

摘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意味着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重任。因此,在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寻找智育与德育的结合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此时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要务。目前,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行的小学教学用书中,各科教材中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借助课堂教学的力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目前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挖掘。对于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科学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达到育人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践,说说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本单元最后一课是“维护生态平衡”。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挖掘。课前,我搜集了有关生态失衡的一些案例。首先,联系前几节课的知识。向学生出示草兔鹰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讨论草原上鹰、兔、草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根据书中的提示,讨论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草原上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到了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状况。此处,适宜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即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其次,开始探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使草原上的生态系统遭到失衡。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人类,以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沙尘暴为例。围绕着“人类的哪些干扰活动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行为,造成了与大自然之间逐渐加深的矛盾。如今,人类面临的来自环境的威胁已不容小觑。最后,围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一中心观点,开展有关“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讨论。孩子们课堂上畅所欲言,有的说:不能滥砍滥伐树木、多种树、不乱扔垃圾,等等;有的说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告诉孩子们,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百姓行动起来,国家也要行动起来。比如,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接着引领孩子们观看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利用书中提供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及重点保护动物等科学知识。在本单元即将结束之时,能够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能够身体力行。

二、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全文阅读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 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增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以教学实例与读者分享了学科德育渗透的有序分层、有意无痕、水到渠成和舍大求小等原则。

关键词: 学科教学 渗透德育 四大原则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科教师往往只着眼于“智育”,满足于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是为了应付考试,逐步远离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反过来,德育课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国家或地方领导对某方面重视,提出要“加强”,于是相关部门就组织编一本教材,开一门课,交给德育教师去讲。结果是德育课的教学不堪重负,承载了过高的期望,而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无形中却逃避了应负的德育责任。学生学的知识越来越多,知道的做人道理却越来越少,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越来越显著,人们普遍对学校德育感到失望。

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德育是开放性体系,它存在于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按日程排定的德育课中,它不是为了通过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课程考核而学习、学完之后就可以抛弃的东西,它存在于每一个接受教育的青年个体的思、行、言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可以实验的体验,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为个体接受而内化成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活的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一直不敢忘记教师“育人”的首要责任,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一、有序分层原则

学科教材在其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编排上都有其本位的逻辑取向,其蕴含的德育因素都是以一种隐性的状态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和水平,能够将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因素显性化为较明确的德育目标,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本学科的德育目标体系,在备课时将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一并构建,然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德育落实于具体教学环节。在设计德育渗透内容时,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同时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学业规律,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目标,在学生对某方面问题最关注、最困惑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土地干涸时进行浇灌,才能实现百分之百地“渗”进去。

在我校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对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确立远大理想、适应集体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遵章守纪、科学素养、正确价值观、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团队精神、感恩教育、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对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就业指导、企业文化、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