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雪景散文

雪景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野草》中的《雪》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每当诵读它的时候。总觉得是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表现了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当时,鲁迅战斗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热气腾腾的大好革命形势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作者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鲁迅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雪》。

借助丰富的想象,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分外妖娆的“江南雪景图”。生动,美丽,洋溢着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着诗意。所谓诗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及精练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论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一幅单纯的雪景画,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为灵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试问,当你读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的动人描写时,你不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你吗?好像我们也要顶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起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消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是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不但扩大和丰富了《雪》这篇散文的内容,而且使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

全文阅读

谈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

摘 要:针对在各级考试中,很多初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的现状,从分析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入手,寻找快速、简单、有效的阅读方法。以课内阅读《雪》和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寂寞的月亮》为例,具体论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纵观初中语文各级考试,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这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解题能力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教材文本解读时过于功利性,紧扣教学参考书,细致琐碎,不注重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成为知识点的积累者,而非知识的运用者。当然,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考考查内容的变革上意识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已是教学首要任务。于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词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笔者结合九年级下册《雪》和2010年苏州市中考阅读《寂寞的月亮》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一、 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特点

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描绘优美的景物,刻画感人的景物形象,并以此为抒情的依托物,进而达到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之目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中,无论是描写自然界的景和物,还是描写人文的景和物,它们都是基于刻画这些景与物的外在形象,并以此为依托,进而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其中刻画景与物的形象是抒情的手段和途径,而抒情则是作者创作欲达到的目的。

就此而言,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有以下特征:突现景物鲜明的外在特征;蕴含景物人格化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作者高远的志趣,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例如,鲁迅的《雪》,作者突现江南雪滋润美艳、朔方雪蓬勃纷飞的特点;蕴含江南雪的生机活力、朔方雪的旺盛执著的内在品质;抒发鲁迅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对朔方雪的敬佩之情;表达他以笔代枪、永不妥协,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再如,《寂寞的月亮》,作者突现月亮寂寞的特点;刻画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对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他希望自己也具有这样无私孤傲的高尚品格,能够在寂寞中不屑于自己的寂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在功名利禄的社会中能拥有像月亮一样无私大度孤傲的高尚品格。

二、 指导学生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根据对散文特点的分析,散文阅读的思路非常清楚,笔者在数十载散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找景物——析特征——悟情感”阅读简单三步法,并行之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全文阅读

《西湖的雪景》赏读

《西湖的雪景》是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收于他的散文集《西湖漫拾》中。钟先生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沉淀在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他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钟敬文散文是平和中蕴含着温情,甚至是热情。他虽然对情思幽深、不浮躁、表现上比较平远清隽的文章风格有“特别的癖好”,但他天性的敏感、率真、热情,给他的散文以温情、轻松的底色。他的散文抒情的成分特别多,而以诗抒情更成为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

提起西湖,你眼前也许会立刻闪过一湖澄碧的水,湖畔柔媚的垂柳,还有娟秀的环湖山……西湖的夏景是这样美,吸引古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题辞谱曲,它的秀水又曾映过多少佳丽的倩影。

然而,可见过雪中的西湖?你可倾听过西湖清寒寂寥时的清音?可曾冥想过那种空灵的清幽与纯美?如果你为之神驰,那么请轻轻翻开《西湖的雪景》的书页,里面别有番超逸尘俗的天地――

白堤弥漫于一片迷蒙的水汽中,“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野道的山上一片片清白的光彩,使人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灵隐寺“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则“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高高绿竹的“竹枝和竹叶上,大都著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观海亭在雨雪清冷中“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而傲雪的山茶花半掩在雪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在观海亭上远眺,会看到西湖及苍海都“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这番景致,怎不令人“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点尘俗,然而能够欣赏的又有几人呢?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无暇顾及美景,有钱有闲的人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或者“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与家人挚友谈天。难怪“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样子”,得其真趣者几希!于是,作者只好自嘲为“痴人”了。

但是,在漠漠的雪景中,作者并不感到孤独,因为他在古人之中找到了同道者――西湖雪景的真正知音。他赞赏古人高洁的情趣,在游览中不断吟咏雪景的佳句,如“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玉堕冰柯,沾衣生湿”、“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陶醉于一种悠远的意趣中。

诗中雪,文中雪,画中雪,自古及今,将自然的雪立体地包容成了一种延传及今美轮美奂的文化景致。可以说,雪景一经完成和中国文化完整意义上的结合,内涵也就变得无限丰富起来,对后人品玩雪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钟敬文先生早年写了许多词情并茂的小品文,代表作《西湖的雪景》就是和雪景有关系的,其中引用了张岱的小文《湖心亭看雪》,可见后人赏雪的心境受古人影响程度之深。此外,钟敬文先生对西湖的雪景以白话文进行了详细的经典描写,至今能超过者了了。而钟先生更为高明的是结尾的感悟: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全文阅读

谈谈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中人物活动画面的意蕴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是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是文章的主体,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作者在描绘每一幅图景时,都不忘用人物的活动来点缀画面,景物中因有了人的活动,那原本可爱迷人的景色便有了灵气,也更有生活气息了,这也是这篇文章与一般写景状物散文的最大不同。

作者为了表现江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便拿北国冬天的寒冷与其作对比,然而作者并没有去描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而是选取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一幅画面:人们蛰居在屋里,大人们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或饮老白干等,孩子们则嬉笑玩耍,自寻乐子。这样的一幅画面给本来寒冷的冬天平添了一份乐趣。而江南的冬天是明朗的情调,人们可以在阳光下谈笑风生,时间长了,脸晒红了,外套也随之脱下;小孩子们则穿着较单薄的衣服,在院子里打打球、跳跳绳什么的。多么悠闲而有情趣的生活啊!看到这样一幅画面,难道你不会怀疑,这还是冬天吗?这样的冬天也太可爱点了吧!是啊,如果作者只一味地去强调冬天的可爱,也许难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而高妙的是,作者恰恰避开了这些,去写人的活动,写人们在户外“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这样读者就可以通过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具体感受江南冬景的可爱了,同时,也就更能深刻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了。

文中描绘了一幅江南冬郊植被图。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白色的芦花、红色的乌桕树、雪白的桕子、红褐色的根边带点绿色的草,在青天碧落之下泛着勃勃生机。面对如此美丽的冬景,作者不忘建议你到冬郊去散散步,而且文末写到作者也禁不住外面美景的诱惑,去湖边散步了。我们可以想见,徜徉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里,人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悠闲、多么的惬意啊!作者通过散步这一人物活动,将自己的心境与优美的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为了展现江南冬景迷人的一面,作者特意采用淡笔素描的方式,描画出一副情调悠闲的微雨寒村图。而在这幅画面中,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茅屋外,雨雾,长桥、远阜、树林、乌篷小船都在这微雨中静静地守着;茅屋内,在黄晕的灯光下,几个酒客在悠闲地饮酒畅谈,或许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或许他们在谈论着刚刚发生的新鲜事吧。总之,他们的喧哗声传得很远,打破了夜晚的寂静,给整个画面注入了一股灵气,读者怎能不被这一静一动的立体画面所吸引呢?

冬天最美的要数雪景了,作者在文中也展现了美丽的江南雪景。然而,作者却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再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但即便是引用诗句,作者也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人物活动的画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日暮时分,主人盛情挽留老朋友:快要下雪了,你能不能不走,留下来陪我喝杯酒?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雪停了,月光露出来了,梅花的淡淡的影子印在了洁白的雪地上,远处传来了悠悠的酒香,此时此刻,酒客们或许正端着酒杯一边品着美酒,一边临窗赏着美景吧?这样的悠闲生活怎能不令人向往呢?真是雪景迷人酒香怡人啊!“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了,酣然入睡的主人却被门外的狗叫声惊醒,开门迎来的是一位风雪之夜投宿的客人,于是主人嘘寒问暖,生火做饭。多么温暖而令人感动的画面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喜欢玩雪的孩子们起了个大早,不多久他们就一蹦一跳地跑来向父母报告好消息了:村前的梅花昨夜迎雪开放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喜的好消息啊!可以想见,大人小孩无不沉浸在喜悦之中。作者虽是巧借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但最妙的是我们读者在品味诗句所表现出来的雪趣时,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了江南的冬天那浓浓的暖意,更感受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那浓浓的喜爱之情。

总之,《江南的冬景》一文在向读者展示一幅幅美丽迷人的自然风景画的同时,也在向读者展示着一幅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人物风景画。优美的景色与悠闲的人物活动相映成趣,而文中人物的悠闲生活正是作者悠闲心境的折射,因此读者沉浸在江南美丽的自然风光里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深深的喜爱之情和悠闲的心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222131)

全文阅读

论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姚鼐一生散文创作颇丰,在他众多的散文作品中,被传诵的名文大都是游记散文。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清正雅洁的语言风格、以考证入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简洁明快的音乐节奏。

关键词:姚鼐;游记散文;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24-01

桐城派文人姚鼐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被传诵的名文大多是游记散文。如:《游媚笔泉记》、《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游双溪记》、《观披雪瀑记》。下面具体来分析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清正雅洁的语言风格

姚鼐视雅洁为写作古文的语言规矩,并在散文创作中孜孜以求。如《游灵岩记》中的一段描写:“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一个“动”字便将初日雪光浮动于寺壁的景象刻画殆尽,且以动寓静,将茂林积雪中的庙宇神秘幽静的难言氛围悄然衬出,恰如诗家之“诗眼”,真乃一字千金。《游灵岩记》既有实录,亦有言情,既重点突出,又曲折多变。写得切实明辨,可谓洗尽铅华,雅洁之致。同样,清正雅洁的追求在《登泰山记》中也可窥见一斑,本文的一个特写是日观峰观日出,而日观峰昂然耸立于泰山千崖万壑之表,泰山由于矗立在“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的辽阔平原上更显壮丽雄伟。但如果离开泰山,离开泰山的环境而写日观峰,则日观峰的奇景无从显现。因此,作者所追求的清正雅洁就体现在恰当地安排了各种景象的主次关系,做到了详略得当的总体配合,既有宏廓的全景,又有精微的细部,文辞清正雅洁,结构简洁明晰,作者毫不费力,读者却于字里行间领略到了泰山独有的神采情韵。面对壮观的日出景象,面对恢宏的山河态势,作者确实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但此时的他,并没有像杜甫那样,以雄壮笔力抒发浩然之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是用一种清正雅洁的语言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的灵动,写得清幽散朗,余味曲包,别有一种冲和邈远、韵味深长的表达效果。

二、以考证入文章的写作方法

姚鼐散文理论中的重要一条是“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统一,姚鼐认为“以考证助文章之境,正在佳处”。在为数不多的游记散文中,姚鼐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登泰山记》篇首作者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对泰山南北的水流及走向,做出了明晰的考证。在其姊妹篇《游灵岩记》中,作者详细记述了泰山余脉灵岩,“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还有“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这一段考证性的文字可以看作是《登泰山记》中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描述的补充说明,详述了琨瑞之谷如何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另一篇游记散文《观披雪瀑记》介绍瀑布,“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弁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之后精确地写“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对于地理位置距离给予了精确考证。

全文阅读

咏物抒怀类散文写作指导

最近,布置一篇习作:以“雪”“桥”“叶”“明月”“春雨”“路灯”等为题写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孩子一听,立即惊呼起来:“写散文?”的确,在他们印象里,只写过记叙文,要么写人,要么记事;偶尔抒情,也只是建立在具体物象上的小片段而已。比如,由蜡烛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想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其实,这就是散文,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咏物抒怀类散文呢?

一、 由虚到实,聚焦特定景物

咏物抒怀类散文少不了写景状物,因为任何感情都是来自对个体景致细节的感受,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它们往往都有一个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事实上题目本身就在强调一个特定的意象。比如,雪、桥、叶、明月、春雨、路灯等。它们看上去很抽象,是虚幻的,或者不够明确,不够集中,到底是哪里的雪,哪里的桥,哪里的叶;另外,变换一个视角,这里的明月悬挂在哪些人的星空,这里的春雨滋润哪些人的心田,我们必须清楚,一旦确定一个写作对象,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聚焦该景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景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

比如鲁迅的名篇《雪》,就写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指向非常明确。看,“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最快乐,最美好的事情有两个,其一,“赏雪景”,可以看到“血红的宝珠山茶”“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冷绿的杂草”;其二,塑雪罗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把母亲脂粉奁中的胭脂涂在嘴唇上,一个奇异无比的白雪大罗汉顿时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熠熠生辉。而后是“朔方的雪”,这里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偶尔,晴空万里,北风呼啸,它们顿时“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着,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奇异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叹,这无疑就是作者要高声赞美的雪,心中的雪。

二、 由面到点,扣住景物特征

一旦明确要写的景物,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或某个特点场景,我们就要细致入微地刻画,由面过渡到点,紧扣其特征。原因很简单,这类景物比较普遍,不少地方都有,同时,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靠景物特征来展现的。就拿茅盾写的《白杨礼赞》来说,着重写北方白杨树的不平凡,侧重三个方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尽管土壤不肥沃,但它依旧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尽管环境恶劣,有北方风雪的侵袭,它却始终“保持着倔强挺立”。

这就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力争上游”“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的外部特征、内在气质无疑震撼了作者,也震撼了每一位读者。试想一下,还有谁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义无反顾、坚守阵地?还有谁不高声赞美白杨树,乃至具有白杨树精神的西北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英勇哨兵?还有谁不深受感染,顽强拼搏、奋发向上?

三、 由看到想,融入自身情感

全文阅读

《江南的冬景》是写“冬景”还是写“生活情趣”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时,大多将“冬景”作为重点,从“写景”角度,将课文分为这样几个画面: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寒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可仔细分析一下,这五个画面之中,真正描绘画面的文字分量并不多。五幅画面中,只有午后冬郊图既是“实景”,又比较具体详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必须要面对与思考:《江南的冬景》的重点是在写景,还是抒写性情,表达一种生活情趣?我认为,“冬景”只是作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一种淡雅悠闲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的主体。

五幅图景中,“曝背谈天图”是“实景”,画面描绘较为简略,告诉读者江南的冬天是晴暖、明朗的,适合曝背景谈天,很是悠闲惬意。“午后冬郊图”也是“实景”,较为详细,意图在于告诉读者寒郊草木有生气,适合散步,这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也许有人说,寒村冬雨图难道不是在写景吗?郁达夫在这一段中首先是强调“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请注意这里作者是将此画面作为一种体现悠闲境界来描绘的。接着,提醒读者,又与读者似在对话,说“你想想”,在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等等,完全是按照他自己心目中的“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来设计“冬日农村图”的。完全不是像上文的“午后冬郊图”那样如实描绘江南冬景,而是在想象、引用诗句的基础上,避实就虚地描绘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情趣,尽情地抒写自己享受人生、消遣生活、充满诗意的闲情雅趣。

至于“江南雪景图”,更是明显,没有一句是实际描绘江南的冬景,完全是在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虚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代表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写作者作为他那个时代的文人所过的闲适的生活:雪后,邀请上三五个知心朋友,大家一起赏雪,赏月,品梅,品酒。这是郁达夫所向往的闲情雅趣。这哪里是在写江南冬景?完全是在江南冬景的背景下,专写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情趣。

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中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而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而不是文章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之下,郁达夫描写自己闲适逍遥的生活情趣:和暖时节曝背谈天,江南晚秋读读书、写写字,风和日丽的午后冬郊散步,微雨寒村里的悠闲,江南雪后的赏雪,赏月,品梅,品酒,寒冬时节闲步逍遥。文人那种浓重的闲情逸致非常鲜明,贯穿在全文中的情感基调便是悠闲逍遥。

另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本文放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此专题的内涵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江南冬天是那样晴暖温和,一草一木生气勃勃,微雨寒村是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散步正是对江南冬景之美的心灵感受,郊外逍遥散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好的证据,是最惬意的心灵释放。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压力让人透不过气,一切的一切都浮躁,自然与风景被大厦、楼盘、车流挤压出城市,人们远离了自然与风景,当然就远离了郁达夫所追求的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在当今,城市中蜗居的人们再读《江南的冬景》应该有别样的感受。

(盐城市阜宁县明达中学;224000)

全文阅读

在教学中体味散文的美

摘要: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散文都是优美的、具有经典性的文章,从散文中感受美,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途径之一,教师应该通过导入、品读、情景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入散文营造的情感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 导入 朗读 品析 创设情景 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10-01

散文所蕴涵的美,让读者受到感染,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散文的美,就需要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欣赏情绪,使学生情动其中。从而,他们不仅能够品赏到散文的美,并且有利于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使他们对散文感兴趣。

1 优化导入,开启学生的想象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为整个教学活动定下基调,确定教学的方向、内容。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创设宽松课堂,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以鲁迅的《雪》为例,可以用问题导入。课堂伊始,教师提问,“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大雪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目中最美的雪景吗?”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畅谈自己心目中美丽的雪景。此后,教师顺势进入课堂内容。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以《雪》为例,也可用影视片段、图片、播放歌曲《塞北的雪》来导入。一上课,教师便播放几个雪景的短片,让学生观看,学生亲眼感受雪景,让美丽的雪景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再引入新课教学。这样雪景的美丽已在目前,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再学习散文,就有景可依而不会感觉到枯燥了。

2 品读文本,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没有诗歌那样凝练跳跃,但也不失律动美;不如小说那样细腻洒脱,但节奏鲜明。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散文,让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将济南的冬天描绘得维妙维肖,乐感优雅,让人好似在欣赏一曲轻音乐。就语言来说,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韵味,犹如琴键演奏出的优美曲调。教学时教师抓住一些语句反复诵读体味,使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如文章的开头几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响晴。其层次清晰,节奏感强,韵律优美,最后一句则奏出了柔美的强音:“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语言悦耳动听,音乐感极强。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也培养了语感,也为进一步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打下基础。

全文阅读

谈《江南的冬景》五幅图景的“三纬”转换

曾漫不经心地走近郁达夫的作品中,但越读心里越是吃惊。曾为他“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感奋过,也曾为他坦诚、直白甚至被圣化的女性之爱感动过。今天,在与学生研读他作于1935年的散文《江南的冬景》时,却感觉到郁达夫的1935是一个对他来说最富激情与灵感的岁月,《江南的冬景》中五幅图景的艺术转换则更见他作为散文家的感性与奇妙。

郁达夫是一个奔走一生最后不知所终的性情中人。1927是他人生最值得书写的年代,这一年他抱着对民主革命的深度失望与对创社人的软弱无为的极度憎恶,他宣布退出创造社;也在这一年,可能上天顾怜苦心人,让江南名媛王映霞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一瞥惊鸿,终成眷属,成为世人艳羡的“富春江上神仙侣”。1933年春,郁达夫带着他的爱情、心灵的归宿,回到故乡西子湖畔,修筑了“风雨茅庐”,“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渔”,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直到1935年,郁达夫总有一个激活生命的理想,这个理想推动他奋斗、催生他创造、激发他灵感,那就是王映霞的爱情。自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生的情趣、美的姿态、活的神气,他的笔下就充满了诗意的灵感。

刘海粟先生曾这样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漫谈郁达夫》)说出了郁达夫散文的二大特质:一是“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人情味”“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无笔不美”;二是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里却藏着“霞绮”――构图的奇妙与转换的瑰丽。

所以,通常的教学内容是首先是“借题发挥”――提取出江南五幅冬景并加以题名:曝背谈天图、冬郊散步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然后概括(找)出每幅冬景的特色:曝背谈天图是“可爱”,冬郊散步图是“生气”,寒村微雨图是“悠闲”,江南雪景图是“美丽”,寒冬闲步图是“快活”。然后再进一步,师生共同鉴赏这几幅图景的表达技巧:例如“寒村微雨图”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画写雨,描绘了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再如“江南雪景图”中,避实就虚,以诗写雪,赋予雪以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趣。一般来说,能突出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可爱”“生气”“悠闲”“美丽”“快活”,已是知人论世了,能致力于几幅图景中的表达技巧的鉴赏也能化解教学的难点了。

但是,如果散文的教学仅限于五幅图景的内容的图解与分析,我认为只是完成了“文”的理解,并没有达到“章”的认识。所以我在我的教学中还带领学生研讨了这五幅图是怎样的一种构成方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转换的。

第一条是时间线,是按照时间的变化来转换图景的。作者在“曝背谈天图”中提及“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从“清早”到“泥地里又放出水蒸气来”写的是黎明时的景象;而老翁和小孩的曝背谈天则一定是太阳升起很久之后才能享受的乐趣――这时候清晨勃发,鸟叫一定是早已散尽了。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到了“冬郊散步图”中,作者说“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江南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尽显其莫名其妙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充满着春天到来的生机!地质丰盈而润泽的江南,那青天碧落之下分明蕴含着春日的暖意,难怪作者在暖暖的懒懒的午后,要到郊外走走了!至于“微雨寒村图”,作者如是说“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写出江南冬景在傍晚时分的悠闲和迷人,微雨下得着实悠闲,淡墨背景也是悠闲得很,所以秋收过后的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没有了劳作的繁忙也没有了心灵的负重,江南的人在这个傍晚可是尽显闲雅啊!可这些还不够,傍晚的江南再加上门前的一只乌篷船、茅屋里的几个喧哗酒客和茅窗中一圈灯光映射的月晕,那岂不迷死人呀。悠闲的意境、疏雅的诗意荡涤着“绿林豪客”的心灵,这正是寒村微雨的江南迷人的魅力!紧接着到了“江南雪景图”,作者用了四联诗句点明时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傍晚欲雪问酒――晚雪月下闻酒――雪夜苍茫投宿――明晨打听雪梅,作者在这里从日暮写到第二天清晨,写出了江南夜雪的情趣,试想想,雪月梅冬宵三友,再加上人家酒,江南的冬景真是清寒雅致、情趣香暖得很呢!作者通过这几幅图交代了清晨――午后――垂暮――夜深――第二天黎明的江南冬天的美景,任何时间段的江南都是如此秀美如此可爱!

第二条是气候线,作者在这五幅图中描写了五种天气。其中“曝背谈天图”说“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晨霜粉白,暖气蒸腾,可见是下着初冬霜晨,谓之“霜天”。而“冬郊散步图”是晴天,在郊外的午后,是“风和日暖”的,作者把江南的冬天那种特有的和煦写了出来。 “寒村微雨图”中作者写了江南冬季的雨天。雨中的江南最有味道,那些古镇好像都是为雨为设置的,要体会烟雨长廊的妙处,只有在雨天。站在廊棚下,听滴滴答答的雨打在古老琉璃瓦上,打在青石板上,总有一种平平仄仄的韵律感。 “微雨”二字重在“微”,是言雨势小,又好像能让人联想起“清”“淡”“细”“迷蒙”一类的词语,皆是江南特质;进而作者点明要写的乃是“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霖”用得雅致极了,仿佛隐士眼中的诗境化境,怪不得要有“说不出”的自得其乐。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我们在“江南雪景图”中看到的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哦,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啊!接下来作者又写了“旱冬闲步图”,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晴天――旱天,可是这种干旱不是让你干燥上火也不是让人无助绝望,而是一种晴和的快乐,可以让人“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在这样的旱冬,人“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文中的霜天、晴天、雨天、雪天、旱天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

第三条则是人们的认知线,作者在描绘江南的景时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方式,来转换这五幅图景,让人看了、读了,气脉通畅,循循而行。作者先在“曝背谈天图”中交代了初冬气候的第一变化――晨霜,告诉我们冬至过后,气候与秋天的不同――“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然后是叙述通常天气――晴天的气候、植被、阳光、草色,江南的土壤是“丰腴而润泽”,是“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的,所以即使是冬天也是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接下来作者写了江南较多见的雨天,江南是雨秀气的,是含蓄的,是腼腆的,是朦脓的,所以她的雨不是洋洋洒洒,而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斜斜,绵绵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为江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至于江南的冬雪,那是江南比较少见的,真难捉摸,作者就发挥他奇妙的想象,以诗写雪,就别有情致了。江南的雪温婉多情、稍纵即逝。风花雪月,美景良辰,可见雪是用来助兴,用来抒情的,这才是郁达夫那个年代心里的“阳春白雪”。如若不是在江南,如若不是江南特殊的气候,能有如此的雨如此的雪吗?最后是较少出现的旱天,虽是这“大冷的日子”“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也算是人们难得的“快活”天气。作者在这里充分考虑了读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让我们读来美美得很舒服,就像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及的悠闲自在的“散步”一样!如果把这顺序随便调整一个来,还真是读不通呢。

全文阅读

道不尽浓浓诗情 绘不尽悠悠画意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将对峻青先生的《秋色赋》进行解读,指导学生在一次次饱含感情的美读中,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以此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感受作者的语言美,谋篇美,创意美,并深深体味作品中不尽的浓浓诗情与悠悠画意。

【关键词】秋色赋;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这篇散文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期的一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写于1960―1962年,正是我们的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第一年饿死了几千人,还有些幸存的人,但是由于这一年来吃树皮、白石头……导致了肠胃收缩,第二年有了一点猪油、大米……很多人肠胃不适应,又撑死了几千人。那时人们饿啊,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

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理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降临之前的气候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初晴的美丽景色。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同时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精细地描写了雪前、雪中和雪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雪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的祝福。

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心底殷殷的期盼:“风呼呼地刮着,刮了整整一夜”,这“整整一夜”蕴蓄着作者多少盼望与期待!他盼望来年是一个丰收年,这样农民就不用再忍饥挨饿了。雪之所以被称为瑞雪,也正是它的知人心的灵性,它不久就下了,以鹅毛的形式纷纷飘落下来,如同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善解人意的“好雨”,在人们最盼望的时候及时地簌簌而落,人们高兴到了心里。大地静静地、尽情地张开怀抱,来迎接这一场酣畅淋漓的瑞雪,太多的激动藏在心里,生怕惊吓到它――这今冬第一场雪,只以“偶尔咯吱一声”,来传递内心无尽的喜悦与激动。

好一幅瑞雪图!好一幅丰收在望的图景!为了把雪景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叠词的运用。例如:“大雪整整地下了一夜”,“整整”(AA式)强调雪下的时间长;“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不久便见成片成片的雪花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了下来”,“纷纷扬扬”(AABB)“成片成片”(ABAB)渲染了下雪时的气势之大;“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ABB)绘形绘声地描写出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形态和灿烂夺目的光彩;“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簌簌”(AA)“咯吱咯吱”(ABAB)等词描摹了雪花下落以及人们踏雪时发出的响声。这些叠词的妙用,为描绘雪景、渲染气氛、抒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