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选修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反思

摘 要:本文从课程结构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开课准备、课堂授课、课后总结、课程反思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做了初步研究,对于当前的选修课开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选修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很值得反思,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成功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习高中阶段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通过选修课的开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选修课开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在选修课教学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开课准备

首先,教师必须制订出教学大纲编写选修教材,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广泛阅读和积累相关资料,特别要注意上网浏览最新的科技动态。对教材体系、基本内容、重点章节及讲授难点等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备课前要充分收集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在选修课的架构上,要做到内容完整,思路清晰,知识体系逻辑严密、上下呼应。不可否认,丰富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是教师编写选修课教材的前提。编写所涉及的内容不应局限在本学科,因为信息技术选修课代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课堂授课

全文阅读

高考化学《选修3》二轮复习策略

2016年秋季学期行将过去,同学们即将迎来一个轻松而喜庆的寒假。但对于正在紧张复习的2017届的高考生来讲,则意味着高考的复习已过半,并进入更为关键、更为紧张的二轮复习,相对过往两年的高考选修题的三选一,2017届高考将变为二选一,虽然题目的阅读量减少了,但选择的余地也少了。

“物质结构和性质”作为选修课程模块,虽然内容抽象,看起来学习较为困难,但因其内容不像有机化学选修模块那样多,而且因试题基础性强、规律性强,而十分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只要复习全面是比较容易得分的。虽然最后一小题难度系数较大,有时甚至涉及数学知识等造成很难拿分,但相对于有机题还是容易些,尤其是有机题增加合成路线设计后,“物质结构和性质”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尤其是非重点高中学校的学生更是坚定不移地选择《选修3》模块。但是通过近两年高考评卷老师的反馈信息显示:《选修3》模块的试题得分率并不如想象得那么高。笔者也参加了2016年广西区的高考评卷工作,评卷结束后,评卷组的专家教授也做了分析总结,发现《选修3》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都比《选修5》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低,其中原因众说不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不认真、细致、全面地做好复习,想要轻松地拿到一定的分数也是很难的,更谈不上拿满分。下面是笔者对近两年《选修3》高考知识考点的粗略归纳统计,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以供奋战在高考复习一线的师生们参考,希望能给予你们些许帮助。

一、《选修3》近两年考点统计

(1)电子排布式;(2)分子构型;(3)氢键;(4)成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全充满或半充满;(5)分子的极性与否;(6)晶体的类型、性质和特点;(7)晶胞;(8)元素的电负性;(9)原子的第一电离能;(10)杂化方式;(11)物质熔沸点的比较;(12)物质稳定性的比较,尤其是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13)等电子体;(14)Q键和∏键。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总结得到的14个常考知识点。分析发现,高考知识点在逐年增加,总有一些从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新的高考题中出现,所以复习时还是要全面一些。

二、复习策略

1.有侧重地复习

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之后,就确定选择《选修3》作答,确定主攻方向,强化复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避免一身博二兔的现象,从而造成顾此失彼、多而不精、广而不透。

2.点对点地设计练习

全文阅读

全局把握教学框架,高效整合高中化学教材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设置选修与必修内容,让教学适合学生情况,提高学习时效性,势必需要必修c选修有效整合。

关键词:新教材使用;有效衔接;合理整合

高考一直在不断改革,要使新课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研究和体会教材设计意图和学生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揭示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局性地把握这个教学框架,才能让不同阶段的孩子达到应有的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应注重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衔接和整合研究,达到高效学习。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和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全文阅读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

一、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通识教育目标是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指南,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通识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明确的课程目标,是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确立了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如北大、复旦、武大等高校,但大多数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并不明确。课程目标的不明确,使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程缺乏一个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散乱,课程逻辑性差,课程的稳定性、连贯性不够,表现为: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开发;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忽视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培养,如此等等。这与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情操修养的社会合格公民的目标是相悖的。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一般指课程体系中不同种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包括课程设置的类别结构和选修必修结构等。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课程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表现在:

1.选修课时偏低。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预,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普遍高于通识教育选修课。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一个师范生完成学业大致必须修满18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为63学分,占总学分的35%。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通识教育必修课是51学分,约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80%;通识教育选修课为12学分,约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19%。通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大致为4.3∶1。一般而言,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5%,其中,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占通识课程总数的36%和64%,通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为0.56∶1。而日本大学共同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1∶2,我国台湾大学共同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1.5∶1。从比较中不难看出,我国大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比例明显低于国外甚至我国台湾地区。

2.课程基本构成不规范。由于课程目标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强,连贯性差,课程结构缺乏内在逻辑,各类课程比例不合理,通常是实用类、技能类、知识类课程偏多,思考类、综合类课程偏少。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往往还受办学传统的影响,理工科学校和师范类院校分别在开设人文科学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方面受限,其开设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全校共开出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教师教育、社会经管、工具技术等5个板块72门选修课程,其中,自然科学只有5门,远远不能满足文科生选修理科课程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不系统

全文阅读

对高校财经专业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若干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迅速发展的状况,重点关注选修课建设问题。结合当前高校和学生面临的各种约束和两难境地,论述了设置选修课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设置选修课进行了初步的构想。提出了菜单模式,试图优化原有的选修课模式,使选修课更好的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约束条件;设置原则;菜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6—03

一、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选修课制在我国大学开始试行,90年代以后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提出了高校选修课的改革。改革背景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后新的用工模式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求职体制下,一个人再想一生从事某种工作恐怕就难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选修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同时扮演着使学科体系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载体。二是高校经过了几年量的扩张之后,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这个环节中,许多高校又不约而同的将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改变对高校课程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选修课成为了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类别大致有公共课(可分为工具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部分学校设立平台课,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高一级的课程有如理论性强、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等。对选修课的关注点集中在作为一般性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比如认为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学科结构、教学管理、师资薄弱及选课指导等方面,针对财经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的研究则很少。

高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类别有所不同,有的简明划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其他教学环节;有的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有的分为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实验教学环节等。虽然类别名称不一样,但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归类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环节四类。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问题

摘 要 针对教师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出现的问题,从个人选择的逻辑模型加以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了重视过程、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本三个具体可行的建议,给教师以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衔接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中,2007年1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通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现如今运用新教材进行高中教学也有一轮有余,对于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设置,通过教学一线的实践之后,使得我们对其两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根据《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种。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必修2个模块为:化学1、化学2;选修6个模块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上述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有所体现。模块从总体上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者构成是课程改革直接成果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模块构成,普通高中化学标准中对于课程模块选择建议中提到:“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不论选择文史类专业发展的学生还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学生一般都要完成必修模块化学1、2的学习,由于学生尤其是老师对必修模块在目标定位、教学功能、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处理教材的深浅度不易把握的现象,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出现一时不能适应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总感到必修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只是点到为止,教材讲的不够详细,很多重要部分都需要学生自己探究,而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并且知识点非常零散没有逻辑顺序不成知识体系,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中重叠的知识点授课更难。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得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添加选修内容,但是却发现讲多了学生听不懂课时也不够,讲少了又担心没有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吃了“夹生饭”,造成了课程越改越难教,越改越难学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工作。

之所以在选修和必修的衔接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而摒弃另外一种方式,这都是由于我们在潜意识中遵循着后果逻辑和合适逻辑。后果逻辑使得我们衡量采取某种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结果是有益的,则我们就采取这样的行为方式。合适逻辑遵循着选择行为服从规则的原则。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所处的角色和社会的规范和大众认同的价值观等的行为方式。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要面临高考的评价,这使得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将行为结果指向高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将高考的难度作为授课所要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学中,总存在着看齐的现象,如果其他老资历的老师或者上一届的老师将课程难度拔高,那么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就默认了这样的拔高要求,服从整体的课时安排和内容处理。

在处理相关问题的策略中要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一、重视过程,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为了扭转潜意识的行为选择,首先就要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时间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将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搭建牢靠,才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就如同花时间一层一层砌出来的高墙会比较牢靠,仅有一块砖叠加一块砖磊到同样的高度,轻轻一推就容易全部倒塌。在必修一与必修二的学习即高中第一年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达到高三面对高考时的要求。明确学习是一个持直接之以恒,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研究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从而为深化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全文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福建高考化学复习模式初探

摘要: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保证高考复习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实现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复习 策略

随着2006年福建省进入到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也已经历了2次我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科的检验。面对着新课程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化这几年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进入到下一轮的高三化学复习当中去呢?总复习中如何做到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整合复习?那就应当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理出新的思路。

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择情况,几乎趋于一致:《必修1》、《必修2》,外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对于我省大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比较接近: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高二上学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其余时间灵活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讨论以及化学方程式;《必修2》介绍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外带介绍了简单的有机物,相对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了,需要理解的东西增加了。三个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又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必修2》知识的深入递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对必修模块中的晶体知识、以及有机物等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递进学习。

大多数学校能够在进入高三后开始化学科总复习。一整年的系统复习,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前两年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之上。哪些模块需要强化记忆、哪些模块需要强化理解、哪些模块是复习重点、哪些模块是复习难点。只有在对各模块都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复习才会重难突出、主次分明。

复习策略:

全文阅读

高校开放式选修课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创新

摘 要: 开放式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课程内容发散、授课对象多元、课程管理复杂、教学目标重应用等特点。案例教学法是与其相适应的一种实践教学法,通过在案例教学各环节中实施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更大作用。

关键词: 开放式选修课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一、高校开放式选修课的界定与特点

(一)开放式选修课的界定

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中一般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有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分。本文的开放式选修课,上课形式类似于公选课,指提供给全校学生选修的专业属性较强的课程,通常这类课程也可以作为专业内的专业选修课。

(二)开放式选修课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发散性。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与拓展,是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开设的课程[1]。同一门课程从专业选修课变为开放式选修课,在授课内容上会明显不同,开放式选修课一般需要在基本的纲要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补充,比如结合多学科的前沿、社会热点、学生感兴趣的实际话题,等等。选修课教师可以摆脱教科书的束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知识理解,设计开放式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延伸探讨。

2.授课对象的多元性。开放式选修课面向全校所有大学生,授课对象具有不可预见性与多元性。通过实际授课调查,这种多元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年级专业的多元性,学生来自从大二到大四的不同专业,甚至可能会有理工科学生选修纯文科类的情况,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差异性较大;其次是学生选修原因上的多元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有益于自己的课程,部分学生为了“凑学分”,完成学分制下的硬性指标,部分学生因为网络选课没选上自己喜欢的而将就选了该门课程;再次是学生学习期望上的多元性,有的学生希望能增加知识储备量,有的学生希望能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则是更多地希望老师上课能轻松,课程考评能尽量容易过关。

全文阅读

加强高职院校选修课建设

摘要: 本文结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在高职院校设置选修课的必要性,针对高职院校目前选修课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选修课 学生 教师

200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评估高职教育质量不仅仅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其综合文化素质也同样重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开设高职院校选修课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选修课,顾名思义,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而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选修课的素材搜集给了他们更大的思考空间。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在传统的教法上必然会有新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本身重在凸显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此理论教学的时间普遍比较短,实训时间相对而言较长。虽然学制是三年,但是学生真正在校的学习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两年,显而易见,选修课面临着时间和课程设置的矛盾。由于时间的限制,势必导致课程设置范围狭窄,从而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选课的认识不足,考核制度不完善,这使得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脚步停滞不前。加强高职院校选修课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正确引导学生,保障选修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合理设置选修课课程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选修课是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选修课的开设,对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选修课和必修课应该是优势互补、动态平衡的。

学院应该设置选课指导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学习成绩、兴趣专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按正确的步骤进行选课。开设的课程必须广泛,可以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类,心理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等。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克服开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