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观光休闲农业创建思路

一、观光休闲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产物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一种创新产物。它以农村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以及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内容为基础条件,经过一定的规划设计,建设配套一定的服务项目,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旅游、度假服务。它所包括的经营范围和项目十分广泛,如种植活动、养殖活动、果实采摘、手工副业、农家住宿、乡土民俗、乡村购物,并辅以一定的现代文化娱乐等。这些活动中都蕴涵有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观光休闲农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最近几年出现了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增加,等等问题,困扰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既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眼光放到整个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即在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出路在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从全局来讲,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名特优新产品率,达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口大量集中,使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等城市化病日渐明显,城市居民迫切要求有宽松的环境,呼吸新鲜空气,调节身心平衡,而城市内部仅有的几座公园不仅面积窄、绿地少,而且设施陈旧、人满为患,使人向往乡村的自然宁静和朴实的生活,难怪近年来人们对农家味、老腊肉总是津津乐道、兴趣怡然,走出“围城”成为消费的一种崭新时尚。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郊一些地方便把农业生产与城市人观光休闲结合起来,孕育了观光休闲农业这种新产业。

二、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和作用

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和作用体现在农业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促进乡村建设和文化发展诸多方面。其特点:一是类型多样。无论山区、丘陵、平坝,或是庭园、果园、种植养殖场,都可开发观光休闲农业。二是作用明显。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和旅游资源开发。三是消费适宜。观光休闲农业,价格不高,人们既喜欢又支付得起,适合于大众消费,特别能满足城市居民周末消闲的需要。四是效益可观。投资规模可大要小,回报比较丰厚。五是情趣高雅。在观光休闲农业中可达到体验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目的,比单纯的游山玩水有更多的生活情调。观光休闲农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观光休闲农业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使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观光休闲农业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直接和间接收入,使农民生活向宽裕发展。三是丰富旅游内容。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健身、娱乐、陶冶情操的广阔空间。四是优化资源配置。观光休闲农业能够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林盘、水域、田野、丛林以及清新空气的功效,因地制宜营造旅游氛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五是促进城乡交流。都市人到乡间休闲,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各种信息,还带来了城市思想和生活方式,在交往中,受到城市文化的感染熏陶,从内涵上推进了农村社会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三、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物质条件。成都市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水平较高,为开展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成都市沿山区宜围绕森林矿产资源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如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花水湾、都江堰市龙池;丘陵区宜围绕果园、茶园、林场、养渔塘等进行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如龙泉驿区的桃花山、枇杷沟;平坝区宜围绕庭院经济、花圃、果蔬、园艺种植和禽畜、渔业养殖等开发休闲农业,如郫县农科村、温江县万春生态保护区,都收到良好效果。

(二)社会条件。近年来农村道路、通讯、卫生、居住、饮食水平及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社会安定,能够为出游者提供较好服务,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三)区位条件。成都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省会城市,处于交通、通讯、商贸的枢纽位置,是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密集区域,容易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商业价值。随着城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前景良好。

全文阅读

休闲观光农业设计初探

摘要:近年来,江苏各地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较好作用。但在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存在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等情况,本文就此提出强化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规划的设计思路,旨在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景观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全文阅读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策略

1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的产生背景

1•1浙江休闲观光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拓展旅游空间的需要而兴起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区域,浙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从浙江的市场消费能力和经济增长态势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1]。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和度假活动,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但是,浙江知名度很高的一些老景点多以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模式基本相同。在旅游旺季,省外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无法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对宁静清新舒适环境的渴求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2]。休闲观光农业集农业景观观赏、农产品生产、农事活动、休闲和度假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游憩活动空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3]。这一新的游憩场所的出现为减轻传统旅游热点景区的黄金周客流压力提供了缓冲的场所,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1•2浙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农业实现高效益的需要

浙江地处中国三大经济发展中心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的比较效益日益低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滑[4]。在寻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休闲观光农业做为一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产业形态,其经济和社会功能日益显现。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同时又可以休闲观光农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附加值的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5]。从而使农业及耕地能在农业地位日益弱化的情况下得以保存和发展。因此,休闲观光农业一经出现便受到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

1•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改善浙江农业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在《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浙江省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6]。但是由于农业负载量的快速增加,农业环境质量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资源不合理开发,有的过量消耗;另一方面,农村工业污染缺乏有效治理,有污染的城市工业向城郊扩散,城市垃圾在城郊大量堆放,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向郊区,灌溉农田,造成农业污染,农业环境治理与保护迫在眉睫。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具有一定旅游观光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为招徕游客,必须绿化美化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环境质量。

1•4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及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促进了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客源的形成

全文阅读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论文

一、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国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人们便产生了旅游的愿望。依据这一数据,辽宁2013年经济发展平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超过了300美元。这表明城镇居民在实现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这也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政府的支持则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WT〇的契机为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新契机。近年来,辽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如2012年辽宁沈阳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以创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在观光农业的规模、品种、层次及基础设施等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提高。薰衣草、辽河七星湿地、稻田画、爱琴谷等项目的开发,实现了沈北新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再如朝阳县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将全县的特色产业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中。2013年以来,通过举办清风岭丁香节、北四家子桃花节、贾家店农场美丽乡村游等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如今,朝阳县乡村农家乐接待游客达到5万多人,接待户100多家。2013年8月,辽宁省又向农业部报批两家休闲农业项目,如果这两个项目报批成功,辽宁省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单位的数目将达到7家。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新途径,并得以迅速发展,但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辽宁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民进城务工者也为数不少,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整体而言仍然较低,地区发展缓慢。在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在政府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意识薄弱,农民思想比较守旧,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农村用水安全和饮食安全隐忧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均制约着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扶持不够、配套政策跟不上、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从业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发展辽宁休闲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的投入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政府通过制定一些保护性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发展维护等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人力投入也较少,未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约束,这也是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和发展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

休闲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和休闲业,因而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加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完善。从目前辽宁实际看,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缺乏。而当前辽宁省内很多园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匮乏,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经验不足,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而懂农业的又不熟悉休闲业。因此,急需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品质。

全文阅读

浅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摘 要] 乐都县是青海省的蔬菜大县,年产蔬菜约50万t,占到全省的46%,蔬菜种植成为乐都县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4亿元。近几年来,乐都县所在的海东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百里蔬菜长廊”已初步形成规模。本文就设施农业如何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发展方式上做了一点思考。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乐都示范园)以乐都县川水、沟岔地区7镇为主,规划面积5万亩,规划中就包括了观光旅游休闲园。乐都县高原特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四年多的建设,开始发挥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科技示范、技术创新、辐射带动、信息交流、展示培训、加工流通、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作用。

一、乐都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娱乐型、农业旅游型、农业园区型和农家乐型。自从2000年以来,休闲观光农业在我县发展得非常快,各地各种生态农庄、农家乐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总的来说乐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有三个:地理环境、交通和经济。全省主要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县,并素有“文化县”之称。乐都县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县城西距省会西宁市63km,东距甘肃省兰州市168km,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西宁曹家堡机场35km,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邮电、通讯事业发达,电力资源充裕,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场所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民间资本雄厚,因此,休闲观光农业有潜在的资金来投资、发展。同时,由于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快节奏的 都市中,人们对乡村自然的田园风光和悠闲生活很向往,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也已经具备了休闲消费能力。乐都县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还有充满神话色彩的鲁班亭,关羽碑坊、西来寺等人文景观和风景优美的央宗寺、仓家峡林区、水峡山环曲等自然景观。

二、乐都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1.脱离农业经营

如有些休闲农业园以农业的名义征地,然后搞其他开发,严重偏离了主题,往往是人气没有增加、地皮没有增值、收入没有增长,结果只能是低价转让或者关门了事。

全文阅读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和优化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三大产业融洽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不仅源于农业产品的直接销售,还体现了各种农村无形产品,如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近几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开发和观光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农民收入增加了数倍。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增加经济附加值,如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娱乐、购买、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1]。

1.3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产生许多相关的就业机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涵盖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多个行业。此外,还需要发展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质,其就业岗位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以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

2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全文阅读

休闲观光农业下的农业生态论文

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当阳市休闲农业各具特色,吸引顾客消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以自然观光为主、有的以农事体验为主、有的以休闲娱乐为主、有的以农家美食为主,部分休闲农业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如半月镇胡家湾风景苗木基地,由民营企业龙源公司投资1.5亿元,在该村租赁3333.33hm2林地,带领当地农户发展风景苗木种植,办起生态观光旅游,通过举办“樱花节”、“桂花节”等活动,吸引了宜昌、荆门等周边地区近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庙前镇林桥村蓝莓种植基地,是湖北省两家蓝莓种植基地之一,2014年夏季的“蓝莓采摘节”吸引了市内外及武汉的大批游客观光、采摘、购买,游客兴致勃勃,反响良好;庙前镇井岗村陈江开办园特色休闲农业,面积约13.33hm2,其中建设全硬化高标准垂钓鱼池3.33hm2,设置钓台50个,林木、花草基地6.67hm2,开办有美食城、观花园、钓鱼场等相关服务项目,客人边吃边买,形成了独特的服务特色。同时,全市休闲农业已初具一定的品牌优势,“郭场鸡”、“王大岩”等品牌在当阳市乃至宜昌市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滞后,开发层次不高

目前,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尚缺乏整体规划,其发展基本上处于农民和业主自主发展状态,服务项目少,内容单一重复。全市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构成部分是零散分布的“农家乐”,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型休闲观光项目较少;另外,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引导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农家乐”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竞争盲目,在经营时间上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依托百宝寨风景区的几家农家餐馆,在开业之初生意红火,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引导,各自为阵,没有注意自身的特色挖掘,菜品普通化,休闲娱乐设施不完善,已有几家处于半停业状态。

2.2规模较小,特色影响有限

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虽然点多面广,但规模普遍较小,管理粗放,品位较低,宣传不力,影响力还十分有限,辐射半径多在30km内,旅游客源基本来自附近的城镇,政府引导不够。另外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创建欠缺,缺乏自身特色挖掘。即便是有一定特色的,由于缺少市场意识,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强,可持续性发展受限,如王大岩野味、郭场火锅鸡虽然在宜昌、荆门、荆州等周边县市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走进了武汉,但“王大岩”等品牌至今没有注册,随时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2.3配套落后,服务水平较低

全文阅读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农业部指导下,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和消费业态来培育,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加大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

一、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态势

从2007年省政府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会以来,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各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休闲观光农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效益日益扩大。

(一)发展迅速,数量效益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含部分农家乐、民俗村)达5461家,同比增长8%;带动农户数31.7万户,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24.3%,远远高于GDP增速,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休闲观光农业不仅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而且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加快了城乡统筹的建设进程。

(二)种类繁多,经营形态多样

浙江省农业历史积淀深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适应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多样化。休闲观光农业形态主要有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观光型;有利用果园、鱼塘、水面提供农作、垂钓、烧烤等乡村休闲型;有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提供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郊野旅游的自然生态型;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题的农家度假型;有利用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的民俗风情型等,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休闲旅游观光需要。

(三)产业互动,成效日趋凸现

全文阅读

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实践研究

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内涵

休闲农业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乡村田园风景,并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生活及文化民俗活动,向国民提供休闲场所,增进大众对农村及农业活动体验为目的的经营管理活动。[1]288-291由农业结合观光旅游发展出来的休闲农业具有“三农”(农业经营、农民生计、农村发展)、“三产”(一级产业、二级产业、三级产业)、“四生”(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体验生命、自然生态)的产业特性,具有观光、度假、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经济等多目标功能。换言之,休闲农业就是结合生活、生产、生命及生态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在管理层面更是结合了农业加工、体验设计、农业产销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产业。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类型

由于农业资源多样化,社会需求复杂化,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至今非常关注主题设定、经营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功能的划分,都十分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2]48-51据台湾农委会相关统计,台湾现有休闲观光农庄1240家、特色民宿1386家、休闲农业集聚区67处、休闲渔区300个、观光果园385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可以分为4个大类。一是休闲体验类,包括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休闲渔场与休闲林场。这类休闲体验类观光农业一般都具有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远山、河流、特有的动物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植物体系等。休闲农场开展的活动项目也非常丰富,常见的体验类项目主要包括乡土民俗体验、农民住宿体验、农园采摘体验、大自然教室等。休闲林业园区提供了森林小木屋、体能锻炼、森林步道等游憩设施。二是观光体验类,包括观光茶园、观光菜园与观光果园。观光茶园的活动开展主要以种茶、采茶、做茶为主,有些茶园还附带经营茶坊,向旅游者提供品茶项目。观光菜园一般以生产高冷蔬菜为主,并向旅游者提供进入园区时所想要购买的蔬菜,一些设施完善的观光菜园同时也向旅游者提供现炒青菜等产品供旅游者品尝。观光果园则主要以采摘水果体验为主,同时还设有露营区、烤肉区、儿童游憩区。三是农园体验类,包括教育农园与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是同时兼具教育功能与农业生产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农园中生产或种植的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规划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市民农园则是将位于城市近郊之地集中划分为若干地块,并分别出租给都市民众种植水果、花草或经营家庭农艺项目,让都市民众能够享受、体验农业生产、耕作的乐趣。市民农园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主要划分为儿童农园、家庭农园、高龄农园等。四是度假体验类,主要是指台湾特色民宿。台湾民宿主要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民俗、生态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向旅游者提供乡土生活的住宿处所。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首次提出休闲农业,所达成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成为主管部门推动发展休闲农业以及拟定各项计划的基础。这些策略包括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等。1990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计划”,正式开创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新起点。1992年,台湾农业委员会颁布了休闲农业领域的第一部政策条例《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一些从业的基本条件,包括农民设置观光农园的申请、审核的程序,各项工作逐步正规化、程序化。[3]437-4402000年台湾通过《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案》,其中就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专项规定,这使得休闲农业发展有了法律依据。2004年以后,台湾休闲农业进入新自然主义时期,这个阶段不再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是追求休闲农业品质的提升。如在2004、2006年先后两次对《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开展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价、休闲农业经营师培训认证等活动,逐步把休闲农业发展重点转向休闲农业内在品质的提升,力求实现台湾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段时期台湾休闲农场的游客人数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959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000万人次,国际旅游者从2008年的6.4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6万人次,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实践

全文阅读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意义与可行性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三农为背景,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和消费的需要,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提供观赏、种植、采摘、垂钓、游乐、餐饮、度假、教育等体验性的休闲活动。从目前全国的发展形势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以呈良好态势。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地点可在农村也可在都市,最大的特点是重在体验农事,休闲观光农业是可以提供休憩和体验农村生活乐趣的平台,对于经济发展和历史传承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石家庄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1.是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的需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当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可以对当地经济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工作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0年制定的《石家庄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建设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 2.是满足市民多层次需求的需要。石家庄的常住人口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构成了石家庄休闲观光农业的消费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体验需求。第一,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需要。观光农业具有教育实践的作用,园区借助夏令营、春游和中华传统节日的契机,为中小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农业生产服务,使其得到切身体验。第二,地道的城市人群体验“农家乐”的乐趣。休闲观光农业为长期居住在城市、没有参加过农业劳作的人们提供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和空间,向其传授相关农业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农业劳作得到乐趣。第三,满足后来搬到城里的人们的怀旧情怀。很多石家庄人出生于农村、在农村长大,后来搬到城市生活,他们对农村、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希望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农村重新体验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农村有所了解。第四,向往大自然的“银发族”。针对银发老人渴望心灵安宁,体验春耕秋收的特点,休闲观光农业面向高龄化人群通过土地划片租种,为其提供适当的耕种的场地。第五,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根据城市特殊人群的需要开设一些对于他们有意思的项目,例如,针对正在热恋的年轻人为他们开辟种植“爱情树”场地;针对准婚族开办见证“同甘苦”的场所;针对已婚人士为他们准备“结婚纪念”的各种活动;针对喜爱运动的中青年群体开辟狩猎场、捕鱼场等;针对下岗工人为其提供承包经营的土地等。 3.是传承石家庄历史文化的需要。石家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民间鲜活人性的传递、民族文化的根脉等方面,昭示着石家庄大都市背后所拥有和依托的博大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最近几年,石家庄正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为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也对促进石家庄农耕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石家庄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石家庄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2010年,石家庄农村从业人员达到368.5万,其中从事农业124.3万。石家庄院校云集,每年可以为省会提供大量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71%,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石家庄发展休闲农业动力十足。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市的石家庄,农业景观资源丰富,科研育种水平、农业信息化水平、设施农业等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另外,石家庄市政府为农业旅游市场和农业技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对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是有帮助的。具体地说: 1.优越的自然资源是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基础是休闲观光农业多元化开发的重要前提。石家庄市具备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良好资源基础条件:石家庄地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自西向东依次呈现出山区、丘陵、盆地、平原的地貌特征,为观光休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而且石家庄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截至2010年底,石家庄有耕地579035公顷,为体验农事的休闲者提供了充足的耕地。其次,石家庄市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仅4A级旅游景区就有15处。这些景区类型组合较好,为观光休闲农业成功开发创造了条件。石家庄市政府可将本市的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划分为4个圈层和8个重点旅游区:4个圈层是指主城区周边观光休闲农业带、东部平原观光休闲农业带、中部丘陵观光休闲农业带和西部山区观光休闲农业带。8个重点旅游区是指市区周边、平山周边、赵州桥周边、梨园周边、嶂石岩周边、五岳寨—横山湖周边、苍岩山周边和抱犊寨周边旅游区。 2.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积淀。石家庄文化瑰宝异彩纷呈:既有闻名世界的赵州桥、千年古刹隆兴寺、革命圣地西柏坡等文化遗产,又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以藁城耿村故事为代表的民间口头文学、以石家庄丝弦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井陉拉花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常山战鼓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赵县范庄龙牌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创新提供了优良土壤。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在此本文称之为“创意休闲观光农业”。创意休闲观光农业,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休闲观光农业的采摘形式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和消费力弱等问题,为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创意休闲观光农业借助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不拘一格的服务内容,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水平。例如,利用休闲农业场地实现演出的常态化,着重突出演出主题差异化和内容特色化,不仅能够将无极的剪纸和正定的常山战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而且能够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历史文化名城可以重点发展古镇建筑游。石家庄具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可以利用这些发展优势,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色开展古镇休闲观光类旅游。#p#分页标题#e# 3.优厚的产业优势是基石。作为农业大市,石家庄的科研育种水平、农业信息化水平等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和技术优势。石家庄市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是休闲观光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着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技术市场发展的速度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是农业技术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促进农业技术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将科研单位和生产实体联系在一起,把农村、农民与管理部门、科研院校及生产实体联系起来,形成科技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其次,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农业技术市场发展不完善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所以,石家庄在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懂技术和营销的管理队伍方面做了很多政策性和实质性的工作。目前,石家庄已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中有一部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河北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这些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坚实基础。 4.市民的经济能力是关键。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进入国内旅游需求的增长期,此时的旅游形态主要是观光旅游;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进入出国旅游的增长期;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旅游升级;达到5000美元以上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截至2011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多美元,进入度假旅游发展的阶段,各省市包括石家庄的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010年石家庄市区常住人口为101.6万人,石家庄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0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0568元,无论是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在消费能力上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条件。 5.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保障。省会石家庄交通便利,特别是公路交通。便利的交通是决定市民外出旅游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重要保障。石家庄拥有23个县(市)区,其中市区主干公路交通便利,石黄、石太、青银、石安等高速路段遍布石家庄郊区各县,107、307、308等国道也方便了市民去郊区体验生活。不仅如此,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实体和网络乡村旅游服务中介也越来越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便消费者合理出行。 总之,目前石家庄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石家庄农业基础较好,但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层次低,经营水平也跟不上,因而整体水平偏低。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主要以农家乐、采摘游为主,多元化特征不明显,缺乏主题创意和文化特色,旅游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民间文化艺术缺乏有效地发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石家庄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实际情况,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嫁接、渗透和融合,实现互动共生式发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