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宣传标语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宣传标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禽流感的防治方法

【摘 要】鸡禽流感是在意大利被发现的。也叫作欧洲鸡瘟。按不同的病原体类型分类可以分成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类。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鸡禽流感病例,给当地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鸡禽流感发病突然、传播范围广、死亡速度快而且危害大,被我国农业部将列为一类传染病。本文简述了鸡禽流感的特点,并对其综合防治进行了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鸡禽流感;传播途径;禽流感防治

1.禽流感传播途径

现在为止研究发现禽流感主要是通过被感染过病毒的禽类污染的饮用水,饲料,或者是其它禽类使用的蛋筐、蛋盘、运输工具等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感染。目前科学家发现的由禽类传染给人的禽流感有甲型 H5N1、甲型 H7N7 及甲型H9N2 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同时,加强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严防疫情传播。科学家指出,人禽流感的发生,目前只可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2.禽流感症状

因感染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情况、卫生情况、健康状况,其它环境因素以及所感染毒株的毒力和数量不同,鸡病的症状差别也比较大。鸡突然没有任何症状就会死亡,这样通常是高致病性禽流感。这种类型的禽流感出现时,鸡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少,羽毛蓬乱,甚至鸡冠出现暗紫色,头部水肿等情况,这种过程和潜伏期一般都比较长,最长可达到21 天。其症状可涉及到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经系统。在病情发展的初期,鸡一般会出现头部和面部水肿,冠髯发绀、充血、出血等情况,同时腿部肌肉,腹部脂肪及肌胃周边脂肪也会出现大范围的充血或者是点状出血的情况;在疾病发展时的内脏病变差异很大,有时可见到肝、脾、肾和肺等脏器表面的坏死灶,产蛋母鸡有时可见到有新破溃的卵黄,有时还可见到浆膜和粘膜表面的小点出血(特别是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粘膜表面沿胰脏的长轴常有淡黄色斑点或暗红色区域),但有些病鸡仅见脱水。

3.禽流感的综合防治

鸡的禽流感病综合防治的直接目的是防止病毒的最初传入和控制病毒的传播。达到预防和控制目标的关键是积极向养鸡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宣传病毒是怎样传入和传播的、以及如何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全员的防范意识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全文阅读

鸡的禽流感防治分析与研究

[摘 要] 禽流感就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强感染流行性感冒。经调查表明,近年来,鸡禽流感在世界各国不断上升,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鸡禽流感发病突然、传播范围广、死亡速度快而且危害大,被国际兽医局(OIE)和我国农业部将列为一类传染病。鸡的禽流感的病毒是属于核糖核酸病毒之一,也称A型流感病毒。本文简述了鸡禽流感的特点,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其综合防治进行了详细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 鸡禽流感 禽流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87-01

一、引言

鸡禽流感是在意大利被发现的。也叫作欧洲鸡瘟。按不同的病原体类型分类可以分成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类。到1955年被证实属于A型流感病毒中的H7毒株;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鸡禽流感病例,给当地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传播途径

现在为止研究发现禽流感主要是通过被感染过病毒的禽类污染的饮用水,饲料,或者是其它禽类使用的蛋筐、蛋盘、运输工具等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感染。目前科学家发现的由禽类传染给人的禽流感有甲型H5N1、甲型H7N7及甲型H9N2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同时,加强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严防疫情传播。科学家指出,人禽流感的发生,目前只可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三、禽流感症状

全文阅读

山东申论历年真题: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

山东申论历年真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50分钟,作答13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材料

如果我们把非典型肺炎比喻成是一次危害人类的黑色风暴,那么风暴过后,这个反面教材也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绿色的教益,它促使人们必须认真地反思当前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1.2014年4月16日,香港大学宣布已完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排列,发现病毒很大可能是来自动物,并由动物传给人,至于来自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

全文阅读

公务员招录考试申论真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50分钟,作答13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背景材料

如果我们把非典型肺炎比喻成是一次危害人类的黑色风暴,那么风暴过后,这个反面教员也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绿色的教益,它促使人们必须认真地反思当前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1.2014年4月16日,香港大学宣布已完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排列,发现病毒很大可能是来自动物,并由动物传给人,至于来自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

全文阅读

小麦赤霉病DON毒素的产生及防治解析

[摘 要] 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防控是粮食优质高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赤霉病会产生脱氧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影响产量,因此需要加强DON毒素的预防和防治。本文主要对DON毒素与赤霉病的关系、认识误区、防治方式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新的化学防治的应用前景及应用趋势。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DON毒素 新化学试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72-01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我国有三大小麦产区:北方冬小麦区、南方冬小麦区和春小麦区,其中南方冬小麦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四川等省。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世界温暖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严重[2]。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其发病部位从幼苗广泛到抽穗,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随着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和综合防治措施的不断完善,从生物世界寻找既能防病增产又能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化学生物结合的防治新技术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利用低毒试剂防治植物危害,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并开始显示良好应用前景的领域。对于小麦赤霉病的低毒防治,国内一些研究者在有益农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国外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土壤处理,地上部防治报道较少。化学防治的成功与否,关键的问题是获得高效的低毒药。

1 DON毒素与赤霉病的关系

与赤霉病导致减产相比,小麦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带来的危害更大,这是需要警惕的‘隐形杀手’。在侵害小麦的同时,镰刀菌病粒还含有有毒病菌,其生理分化后的代谢物含有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腐镰刀菌烯醇(DON,俗称呕吐毒素)为主的真菌毒素[1]。DON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质量检测指标,FAO、中国及世界其他家对小麦DON毒素含量均有严格规定。毒素危害1:根据国家规定,三等小麦的不完善粒不超过8%,二等不超过6%,而“含毒”病麦的不完善粒高的达99%,低的也有61%,严重超标,是等外麦无法被粮库收购;危害2:食用病麦后,人会发生眩晕、腹泻、发烧、恶心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甚至影响生育和免疫力等。

全文阅读

百草枯中毒的呼吸道护理体会

132001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医保科.1

132013吉林医药学院病理教研室.2

132013吉林医药学院2007级英语护理

本科班.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05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高层次护理手段。大量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治疗、预后与诸多的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情绪反应易导致病情加重。因此,2006~2011年对冠心病伴失眠症状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2011年收治冠心病患者347例,男280例,女67例。心绞痛257例,心肌梗死90例,平均年龄56岁。

全文阅读

血管病情及中西医相结合预防措施

作者:汪杰 刘玥 蒋跃绒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大面积蔓延成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延长寿命的重中之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主要病变特征的一种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可导致血小板的激活和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动脉局部闭塞或远端栓塞,其病变广泛,主要可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等,严重威害着人类健康。因此如何防治AS成为全球医学界的研究焦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AS危险因素的深入了解和积极控制,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心血管病防治的重心,芬兰、美国等国家近年来心血管病死率大幅下降、人均寿命延长均与控制危险因素密切相关[1]。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即使积极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仍有60%以上的患者AS斑块在进展,这迫使我们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及其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2]。

一、从重视“阳微阴弦”到“血瘀致变”再到“瘀毒从化”的转变

中医学历代文献虽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从临床表现方面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指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认为本病是胸阳极虚,阴寒痹阻产生的正虚邪实证。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医药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治法即是宣痹通阳法或芳香温通法,但从临床疗效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因此近20年来有学者从其他方面探寻其发病的可能机制,如有从血瘀论者、湿热论者,有从痰浊论者,有从络风内动论者等[3~6]。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目前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而尤以血瘀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临床上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药,使临床疗效进一步得到提高[3]。病机的发现和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临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高发生率和严重危害性促使我们继续对其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的与时俱进。AS的西医发病机制过去主要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近年来研究发现,AS具有慢性炎症病理的基本表现形式(变性、渗出和增生),随着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不断被检出,AS通常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动脉壁脂质堆积的疾病,而是进展性炎症反应,国外学者Ross[7]明确提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这已是大多数专家的共识。从AS的病生理特点并结合其炎症反应的新认识,虽然血瘀及活血化瘀机制涉及了血小板聚集、活化、凝血活性、血栓形成等诸多方面,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冠心病AS病理过程中的炎症介质、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组织坏死等现象。因此有学者在“血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瘀毒致变”、“瘀毒从化”的新的冠心病AS发病学说,认为血瘀是贯穿于冠心病发展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稳定期患者的基础病理状态[8,9]。若瘀久化热、酿生毒邪,或从化为毒,可致瘀毒内蕴,如迁延日久、失治误治,则正消邪长,一旦外因引动、蕴毒骤发,则蚀肌伤肉,进而毒瘀搏结、痹阻心脉,导致病情突变,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危重症,这是稳定期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和关键病理机转。并且认为“活血解毒法”为冠心病稳定期瘀毒内蕴高危患者的治疗大法,这也正是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所在。

二、从重视“易损斑块”到重视“易损患者”的转变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损导致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共同病理过程,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或易损性,被视为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从而成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其形态学特征具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较薄、脂质核心较大、内皮功能不良和凝血机制增强等特点。易损斑块可能导致临件,然而导致临件的发生除斑块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易形成血栓的血液(易损血液),易于发生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心肌(易损心肌),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易损患者”的概念,指以斑块、血液或心肌易损性为基础,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源性猝死的患者[10,11]。临床上及早对“易损患者”进行识别、干预无疑对降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暗含中医“防重于治”的理念。研究表明血管老化通常出现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疾病发生之前,提示血管老化可能是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血管老化不仅容易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易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尽早对血管老化进行预防干预能够延缓AS的发病及进展,降低“易损患者”的形成率[12]。这种认识上的改变反映在临床治疗上就是从“规范化治疗”到“个体化治疗”的转变。众所周知,现代医学规范化诊疗方案的制定都是基于“病”的特点通过大样本临床流行学的客观资料而获得的,并没有考虑人的差异性。药物治疗也只关注于“靶向治疗”而不关注整体、个性化治疗。用药标准也只是能使“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减轻痛苦的平均剂量,但“一般人”与“通常情况”很难界定,规范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性非常大。传统的危险评估策略可预示大宗人口的长期结果,然而缺乏预示个体将来发生事件的可能性。这种把斑块、心肌、血液3者的易损性联系起来,综合评价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易损性”的策略,不但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防重于治”的理念,而且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的转变也是现代医学在治疗理念及方法学上向传统中医学回归的一个缩影,亦是心血管疾病临床预防策略的进一步完善[13]。

三、从单纯关注“危险因素”到综合干预血管的转变

自从1961年美国Framingham研究提出“危险因素”的概念以来,其在AS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危险因素又分为不可改变的(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和可改变的(如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两大类。对AS危险因素的积极控制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心血管病防治的重心。近30年来美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得益于完成了“三大任务”,即成功的戒烟、高血压监测评估干预计划的实施(JNC1~JNC7)、推行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ATPⅠ~ATPⅢ)。那么是否单纯控制危险因素就能完全阻断AS的进展,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呢?答案是否定的。最新研究表明,即使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仍有60%的患者AS斑块在进展,斑块进展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斑块未进展患者的2.1倍[2]。单纯关注危险因素的局限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冠脉事件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发生,Framingham危险评分虽然依据危险因素,但多种影响动脉粥样进展的因素并未包含在内,也未预,如炎症标志物的升高、ECG阳性改变、精神压力以及血管造影发现等等,并且其危险评分个体针对性不强,尤其对女性及年轻人[14]。因此2010年美国中风学会杂志《Stroke》载文提出“全面干预血管比只关注危险因素更重要”的AS临床防控新策略[2]。新策略主要着眼于对血管的全面干预,不局限于仅对AS危险因素的防控,即对于AS人群重在综合指标的评价,无论胆固醇、血压血糖水平是否在正常范围之类,只要还存在诸如颈动脉中内膜厚度(cMIT)、炎症标志物或ECG的阳性变化等存在异常,就需要对血管进行强化干预,阻止斑块的进一步进展,继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AS防治史上的里程碑,其对LDL-C的降低、稳定AS斑块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结合抗血小板等药物构成了AS治疗的一道坚强防线,但随着以上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临床上亦出现了诸如肝酶异常、肌溶解以及出血、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等不良事件。中医药具有全面调节机体功能和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小,在防治AS方面应当大有可为。许多中药对脂质代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祛除痰湿、调理肝脾肾、活血化瘀法为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主要原则。血脂康、活血调脂颗粒、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一大批中药在调节AS脂质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15]。近年来,一些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同时不良反应较小的中药提取物或复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白藜芦醇、银杏叶提取物、丹酚酸A、复方丹参滴丸、芎芍胶囊等具有降低血小板黏附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释放反应等作用而发挥抗血小板效果[16~20]。

全文阅读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个性化、系统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了解个性化、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从而强化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50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排除人为因素),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常规指导,而对试验组则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于入院后及出院前反复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询问或问卷调查的形式于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分别进行调查评定,出院后半年内对两组患者再住院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再住院率、对护士的满意度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 健康教育;冠心病;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030-03

Effect estimation of individual and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ONG Yajun, HU F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61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then reinforce the conscious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of nurses, improve thehealth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Methods: 502 cases of CHD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nursing only, and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purposive,designed and systematic healthy education repeatedly during in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Cases of two groups were estimated by inquiry or questionnaire on admission and before leaving hospital.The ratio of rehospitalization after 6 months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hospital day, the ratio of rehospitalization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to the nurses of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ffect estimation

全文阅读

浅谈酒精性肝病

由于我国几千年的酒文化及人际交往的需要,现代饮酒人群及饮酒量都明显增加。过量饮酒除增加犯罪率、影响劳动能力及家庭和睦等外,危害最大的是健康。

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急性中毒

一次饮酒过量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表现分三期:(1)早期(兴奋期):血中酒精浓度达50 mg/dl,表现为语无伦次,情感爆发,哭笑无常等;(2)中期(共济失调期):血中酒精浓度150 mg/dl。表现为语言不清,意识模糊,步态蹒跚等;(3)后期(昏迷期):血中酒精浓度250 mg/dl以上,表现为昏迷,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一般人的酒精致死量为5~8 g/kg。也有因醉酒呕吐物阻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的案例。

慢性中毒

长期频繁饮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常常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同时可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及疾病。

1 心脑血管系统 饮酒可使心肌纤维变性,失去弹性,心脏扩大,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可升高胆固醇,易患动脉硬化,容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

2 消化系统 饮酒可发生口腔溃疡、食道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胰腺炎、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等,其中以酒精性肝病最常见。

全文阅读

北方原始森林古树名木衰亡原因及保护措施

1 古树名木的统计与调查

做好调查与统计,摸清古树资源及分布情况是保护古树名木的前提条件。调查的内容应具体真实。

1.1 完善资料

对每一株的位置、立地条件、树种、树高、冠幅、树龄、胸径、长势、病虫害情况及种群情况、研究价值、观赏情况和保护措施等都应详细记录。同时还应收集有关古树名木的历史及相关资料,如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文献记录等。

1.2 存档

做好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制度。档案应附图片信息及古树名木详细信息,一株一档,妥善保存。

1.3 配标牌

为古树名木制定和佩戴统一的身份标示牌。标示牌应明确标明管理编号、树种名、学名、科属、树龄、管理级别及单位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