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已不在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而在发展模式上。当工业走过量的扩张期、要素驱动期时,必然要转变发展模式,方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全文阅读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作为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教学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分别从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出发,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学生层次、教师业务水平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设想,改革措施的重点和核心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黄宝涛(1975-),男,山东邹城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江苏?镇江?212003)袁鑫(1982-),女,河南南阳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3-02

近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达7.41万千米,车道总里程为32.86万千米。“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已经提前全部建成。沥青路面由于无接缝、行车舒适、施工快捷、维修方便、噪音低成为了我国高速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类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决定了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是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道路建筑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的深化,更是路面结构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包括沥青和沥青混合料两大部分。“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是集设计理论和试验操作、施工检测、质量评定、养护维修于一体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必修学位课。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新型沥青路面材料、新型施工技术、新型养护维修工艺层出不穷,这些新情况给该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为了实现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本、硕、博三级培养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能将其应用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设实践,必须不断进行课程教学建设,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新的试验教学方法。[1]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对象是由级配石子组成骨料、沥青胶砂组成粘结料、中间有孔隙气体或孔隙流体组成的固、液、气三相非连续多孔介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是一门研究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动态特性及疲劳性能和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性能的学科,它是土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多个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硕士、博士生的专业必修课,该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集设计理论和试验操作、施工检测、质量评定、养护维修于一体。[2]课程横向跨度大,学该门课程前首先要掌握道路建筑材料、材料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接触力学、石油沥青和细观动力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研究的对象学生没有接触过、比较生疏,材料设计公式繁多以及试验操作、施工检测、质量评定的过程复杂等,因此,本科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沥青的物理性能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及其长期路用性能是“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教学的主要部分。由于“无法按照需要设计出满足性能要求的沥青路面材料”,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试验手段的革新、新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理论不断更新,但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教材更新速度滞后,课堂教学时学生基本都是单向地接受老师的传授,外加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抽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研究生更是不能积极主动地自学。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操作和长期路用性能评价的方法是该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学生深入理解所获取知识的实践手段。但是,目前实验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实验项目的开设受限于高校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由于实验室设备不足,只能进行演示性实验教学。加上近几年以美国SHARP研究成果为代表的su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法需要的试验设备价格昂贵,比如:旋转压实仪、低温弯曲蠕变梁BBR试验仪、动态剪切DSR流变仪、析漏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仪等只有教育部行业重点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才能配备。一般学校的实验室无法配备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这种新型常规的教学试验仪器,教师只能进行课堂演示实验说明,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这些都跟不上与时俱进的教学新形势,因此,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教学改革方面首先要购买新型沥青混合料试验设备。通过具体的试验操作,激发学生对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试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全文阅读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为提高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核心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了“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更加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气化铁道;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 电气化铁道技术发展背景

通过对济南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段、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电气化铁道建设运营单位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新开工的快速铁路建设项目和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等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带来的铁路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巨大需求同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且在5年之内存在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据统计,企业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接触网工和电力线路工,两大类人员需求量最大,约占所有比例的80%,其中又以接触网工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余岗位如变配电值班员、高压测试工及其它岗位占20%。

近年来,随着350公里高速电气化铁路、250公里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新技术发展迅速,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现代电气化铁路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资料,将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应参照铁路特有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检修工、变电站值班员等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时效性。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适应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施工、运营一线需要的,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维修、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技能,具备永不违章作业、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供电安全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自备铁路的大型生产企业、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生产企业,从事电力调度、供配电设备生产与调试、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电压设备检修与测试、电力线路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全文阅读

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的培养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行业人才现状的分析,确定了后交通时代对交通工程学科人才需求的特点和方向。根据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52-03

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是交通行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交通拥挤逐渐加剧,交通工程人才需求将加大。在交通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交通工程人才培养应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步,适应后交通时代的人才数量、知识结构和应用要求的需要。在分析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交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对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的方向、类型、层次和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后交通时代的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一、交通行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背景

交通行业属于应用型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生产。在就业中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交通人才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后交通时代的到来,交通行业的发展重心从建设逐步过渡到运行与维护,交通服务能力的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根据目前交通领域的人才分布,通过人力资源调查结果可知:交通建设与养护以及交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较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交通建设和交通服务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实施,全国将新增高速公路5万公里,这将对交通建设和管理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特别是兼有工程和管理特色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未来交通行业的主要缺口。学校对交通人才的培养须适应现代化交通行业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的发展需求,保证交通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发展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分析

全文阅读

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立足于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思想,着力于研究实际工程与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对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力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道桥方向;课程体系;实际工程;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8103

1996年国家教委进行改革,把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4个专业合并成为一个大专业,称为“土木工程专业”。一般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上设置建筑工程和道桥两个方向。如何保证学生在学习了大量为拓宽就业口径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后,还能保质保量完成主攻方向的专业课程,既对大土木“通”又对小方向“精”,是许多高校力争解决的一个难题。如何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需求制定适合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需解决的另一个难题。土木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的拓宽是可能的,但拓宽的方向和步伐需考虑国内目前

的情况,取决于社会需求的迫切感和校内条件的创造[1]。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实践性极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然而多数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偏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文章立足于面向实际工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想,以道桥工程课程体系作为对象,着力于研究实际工程与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对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力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 道桥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全文阅读

面向测绘工程专业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及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设想,对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实施,将形成以从事测绘工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勘察、测绘、设计、测设并重、简化理论推导、强化能力培养的新《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

关键词:《道路勘测与设计》;测绘工程;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教学模式;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77-02

《道路勘测与设计》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合适的,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测绘工程专业不同于道路桥梁专业,该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交通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城市道路设计等课程,且课时只有32学时,没有专门的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实习,他们更注重测绘、测设等方面的实践技能。目前教师一般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解基础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积累知识上。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不利的,要达到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因此,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及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必须进行《道路勘测与设计》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过调查研究相关高校对于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情况,深入了解掌握相应最新规范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和成果,根据我校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特点,笔者认为,我们应删减整合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自成体系。笔者把“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三个基本分支为主构成的基本体系,即:汽车的行驶理论、道路的线形设计理论方法和道路的选线、定线。考虑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以及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及有限的课时,在认真研究分析课程体系后,考虑不再对《汽车行驶理论》一章进行单独讲授,而是穿插到相应道路平、纵、横设计三章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道路的选线、定线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考虑两章合并,不再照搬全书,而是删减很多枯燥的条条框框,以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山岭重丘区的纸上选线、定线的实例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分析应用涉及到的相应原则、步骤、方法、理论。

二、实践实习教学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沟通交流的实践能力,需要设置实践实习教学,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突出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实践的内容,强调对实践过程的理论总结。本课程实践实习教学包括室内设计的实践教学和野外的实习教学。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有限的课时,室内设计的实践教学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如在讲授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时,在黑板上画出路线交点图,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然后让设计较好的组把成果画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成果好的原因,应用到的理论,方法、公式。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样在讲道路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中也采用这种方式。以课程的选定线内容为线索,以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山岭重丘区的纸上选线、定线为实例,用4次课左右时间教学、指导学生,3人1组分组设计,相互讨论切磋,引导学生把前面的平、纵、横设计联系起来,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做到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通过对二年级临城实习基地的踏勘、调研,选定合适的实习区域,把《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的野外实践实习教学内容(现场选定线、中桩测设、纵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带状地形图测绘),融入到学生的专业测量实习中,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实践教学,力求将道路勘测的基本概念、道路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与测设、施工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各个方面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从事道路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测设、施工的知识和能力。

全文阅读

道路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道路工程专业特点,为适应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长沙理工大学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道路工程专业综合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以“三模块”课堂教学为基石,“三阶段”实践教学、“三层次”第二课堂为双翼,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

关键词: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32-04

所谓工程能力,其内涵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经济能力和道德能力[1]。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目前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0年,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约371万人,研究生约47万人[2]。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在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但是,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很多企业却经常面临工程师短缺的窘境。道路工程领域更是如此。由于公路路网的大规模建设,截至2010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6.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3]。在“十二五”末,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预计将达到10.8万公里,通车总里程将超过500万公里。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与养护,亟需一大批可以胜任的现代工程师。可见,建立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是交通行业对高等院校输送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纵观国际工程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铺路石”精神的特色,道路工程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自然科学素养,掌握道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道路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课题组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在道路工程专业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石、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为双翼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图1)。

全文阅读

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成熟模式很少。本文紧密结合我校专业特色和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对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进行探索,完善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框架构建和系统设计。

关键词: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52-02

一、引言

道路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现代运输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公路交通建设正在由规模扩张型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国家日益重视交通特种材料的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多项技术难题的科技攻关和研究团队建设,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所要求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技术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创新体制,限制了广大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交通材料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工程科学技术的承载者,新的生产力的创造者,工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素质的水平不仅制约着工科科学与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还决定着工程实践的开展乃至工业化进程的推M。同时,作为一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成熟模式很少。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工程教育与建设的需要,本论文结合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提出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方案,并根据长安大学材料学院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推进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首先从当代公路交通建设对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出发,研究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与具体表现形式,依赖创新学、材料学理论,研究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质,同时调查分析目前我省各高校道路交通领域研究生的创造能力表现,采用对比分析查找我国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创新力上存在的差距,查找我国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外的差异,从中研究分析研究生创新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研究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的理念、教学机理,制定适合我校的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教学机理,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和系统设计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全文阅读

加快兵团农牧团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摘 要】在较长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都是农业结构为主导。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工业结构如何转型和升级。事关兵团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大局。根据兵团有关文件的精神。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动态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路径创新。文章就以兵团为例,谈谈对加快各团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关键词】团场;新型工业化;途径和方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64-01

一、团场走新型工业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众所周知,团场工业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酿酒业、纺织业等。2012年底兵团农产品加工企业1446家,工业总产值1322亿元。2012年比2000年,在兵师团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中,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重从40.20%上升到61.4%。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于兵团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所至。从总体上看,团场食品工业、纺织业、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迅速增长。与农业发展相联系的兵团农产品加工工业是随着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来的,并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营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取得可喜成绩。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团场发展工业化的基础还在于我们的农业,基于农业的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工业是我们发展工业的优势所在,应该作为团场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突破口。

二、实现工业和农业的联动是提高团场农业比较收益的基本思路

没有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就没有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农业就始终处于弱质产业的地位。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的市场贡献不断提高,要素贡献逐步减弱。工业化新阶段要求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现代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农产品增值,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重心是农业工业化,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和机械装备,改造农业传统生产手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效益。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团场农业比较效益必然的抉择。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尽快走出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循环路子。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团场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农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地建设,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工业企业的“第一车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高度重视市场化营销,按照市场导向规划种养业结构,使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全文阅读

工业化高职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英文标题】Solutionsto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faceof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

【内容提要】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化,办出特色。

【摘要题】高等职教

【英文摘要】Wemustdriveourindustrializationwithinformationofindustrializationandpromoteinformationwithindustrializationifwelltakeapathof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bring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notonlymanyopportunities,butalsobringitwithgreatchallenges.Inordertofitthedemandsof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ustgoaheadwiththetime,reformaudacitily,takethepathofcombiningteachingandstudyingwithindustry,realizeinformation,andrunthecollegewithitsfeature.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高职教育/对策

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olution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工业化进程指明新的方向,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