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摘要:新型城镇化,精细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三化;

Abstract: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fine management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Eighteen major report clearly pointed out: adhere to the road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wn mutual coordination of benign interac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Visibl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n the future is no longer a reinforced cement type "city”, more emphasis on the 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formation city, smart city.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onnotation; thre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 “全面、内涵增长”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战略与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制度与政策、加强监督与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全文阅读

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较之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所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专设一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了体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对待城镇化对象的农民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应当是:“解放农民、服务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剩余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到城镇安居乐业;所谓“服务农民”,就是在农村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所谓“投资农民”,就是增加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含量,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所谓“转移农民”,包括产业转移,即提高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能力,还包括区域转移,即向城镇转移;所谓“减少农民”,就是减少农业人口数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所谓“善待农民 ”,就是让进城的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待遇平等。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城镇化才能健康推进,才称得上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而传统城镇化则是把重心放在城区的空间扩张,即建设新城区上。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城镇化”超越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体制性条件:从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低价从农民那里获得土地,然后高价转让给开发商;从现行财政体制上看,地方政府可以获得出让土地的所有出让金,补充预算内财政资金。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其相联系,这种模式只实现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即“半城镇化”,却无法创造条件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因为后者需要地方政府承担繁重的责任和义务,即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其他社会保障。由此可见,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选择新型城镇化较之传统城镇化,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难度也更加大。

那么,地方政府是否可以回避新型城镇化,继续沿着传统城镇化道路走下去?不行,我国是世界上人多地少的国家,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如此极其有限的可开发土地,不允许再走粗放型的城镇化道路,否则,就会严重威胁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况且,这种模式背离城镇化的初衷,即“以人为本”。换句话说,这种模式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再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向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的动力和拉力都会削弱下去。我国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是先放开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到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但是,由于小城市和小城镇普遍存在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就业机会较少,公共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对农民不具吸引力,真正乐意到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不多。反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仅产业集聚程度高,就业机会多,而且公共服务水平也高,深受农民的喜爱。但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落户门槛很高,限制很严。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农民越喜爱、越渴望的城市,越难落户;农民越不喜爱、越不想落户的城市,却越容易落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大大增强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包括居住功能)。

应当进一步指出的是,为了从体制上抑制“土地城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必须进行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改革,特别是其中的征地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将会削弱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能力,进而削弱“土地城镇化”的动力。即将深化的征地制度改革包括:破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实行十七届三中全会早就提出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严格界定公益性与经营性建设用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行政性征地范围,不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城市对非公益性用地需求,只能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加以解决,再也不需要经过地方政府征地这个环节。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进,将使地方政府很难通过低价征收、高价转让的方式赚取价差,土地出让收入明显下降的局面将会出现。

2013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我们应当“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3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较大的篇幅论述户籍制度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这就决定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或首要任务。其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背后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悬殊差别。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就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义务兵退役安置、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各个方面。户籍制度演变成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这就决定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相匹配,其目标是尽快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分配功能。我们热衷于户籍制度改革,就必须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多做文章。就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所实行的粮票制度。当时之所以实行按粮票计划供应城镇居民粮食的政策,是为了保证城镇居民购买到计划供应的价格便宜的粮食。但随着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即由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用粮票购买的计划供应的粮食价格,和从市场上购买的非计划供应的粮食价格趋于一致,粮票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所以,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都说是政府取消粮票,这种说法不科学;应当说粮票的功能自动消亡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如果用粮票供应的粮食价格还显著低于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粮食的价格,粮票的功能就不会自动消亡,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取消粮票就会引起城镇居民的强烈不满。由此可见,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取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别缩小的进程,当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自然而然地消亡。

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而要缩小乃至消除农民工与市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必须支付高昂的公共财政资源。那么,这部分费用该由谁来承担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毋庸置疑,农民工市民化成本,首先应当由政府承担。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应当是服务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部分和比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部分社会保障......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区域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不能像以往那样只考虑户籍人口,应当把没有户籍的那部分农民工也考虑在内。为此,须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其次,接纳农民工就业的企事业单位,也要承担一部分成本,主要是为农民工缴纳“三金”,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用工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应考虑为农民工提供住房条件或补贴农民工购租住房。当然,进城农民工也应当承担一部分成本。农民工筹集这部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在农村的承包地流转起来,让住房和宅基地入市交易。增加进城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为其转化为市民、在城镇安家落户提供资本积累。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内涵及配套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本轮新型城镇化“新”的内涵在于将更加着眼中西部、更加强调城市群和小城镇的发展、更加依赖服务业、更加强调农民的市民化,也会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如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垄断、收入分配改革和金融改革,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城镇化 新型 水平 内涵 改革

中国城镇化水平现状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研究指出,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霍利斯·钱纳里等通过对100多个国家城市化数据的研究,建立包含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发展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将中国的城镇化数据与之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偏差逐年扩大,即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另外,与同等工业化水平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也显得滞后。中国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原本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就相对较少,而重工业更少。根据研究,以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计算的工业化率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的偏差系数也说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与常态城市化水平、同等工业化水平等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都比较滞后。与美日韩三国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也明显偏低(见图1)。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期,未来的城镇化空间仍然很大。从毛城镇化率看,尽管我国的城镇化率2011年已经超过50%,但离70%的水平还有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6%,如果以70%的城镇化率和每年1.4%的发展速度估计,中国的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13年左右。考虑到我国目前户籍城镇化率(真正能够反映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未来的提升空间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

(一)区域上更多着眼中西部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正相关。根据2011年的数据,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4%,而东部为60.8%,中部和西部仅为45.5%和43%,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有趣的是,中国劳动力从经济落后地区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异地城镇化率偏高,比如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在省外务工的比例超过60%,虽然这几年趋势下行,但是仍处高位。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低碳发展主张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模式。文章运用脱钩模型,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从城镇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能源结构、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内涵;路径

[作者简介]陈晓春,湖南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蒋道国,湖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23-05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是我国面向未来提高国民福利与社会总体财富的新增长点。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2012年中央经济会议把“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要走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低碳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模式。PhetkeoPoumanyvong和Shinii Kaneko(2010)认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现象,它不仅是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的过程,也是农村社会结构转变为城镇结构的过程。仇保兴(2012)认为低碳生态城镇对我国推行生态文明、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汪海波(2012)认为推进城镇化发展既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和适度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实现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文辉,王大伟(2012)从能源消费的角度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有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绿色能源消费。Clin Stong Ho等(20131认为低碳城镇规划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低碳排放,有利于实现高水平利用低碳能源和低碳生产技术,有利于实现低碳消费行为。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本质上讲是在碳约束前提下,实现城镇化的稳健、快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

一、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

城市化(Urbanization)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在国内也被翻译为城镇化。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城市化道路寓意:前者代表工业在城市扩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后者代表优先发展小城镇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仇保兴(2003)也认为我国不直接用城市化概念而提城镇化概念是考虑到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全文阅读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十报告将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四化”,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内涵是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人的城镇化,而非土地的城镇化。

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部分,人是起点和目标,土地则是工具。人口城镇化是人口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向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土地城镇化则是与人口城镇化相伴的土地非农化过程。依靠工业化的快速发展,2001-20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是建国以来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十年。但是,过去十年城镇化却有本末倒置之嫌。可以说,土地城镇化的过程大大领先于人口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只要地,不管人,外地流入人口被理所当然地排斥在外,本地原住农民的土地基本被征用,政府给予一定补偿和给一个城市低保后,进入城市就业大军,也被排斥在外。”

未来的十年中,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口城镇化,确切的说是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最重要内涵。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将放缓。据统计,2005年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已经开始下降,且以40岁以上为主,农村可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已经非常有限。无论是农民工的数量,还是城镇范围扩张的速度,都难以与过去十年相比。

第二,农民维权意识增强。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多地上调征地补偿标准,都表明农民的土地权益将更好得到保障。

第三,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目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将释放巨大内需。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简单的赋予农民工城市户籍,更重要的是落实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最大的阻力在于成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农民工市民化概括为使农民工在城市“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在目前农民工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成本来源。

从总量上来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无疑非常庞大。但是,如果分项拆解来看,这样的成本并非不可承受。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就应当提高人的劳动技能,以适应城市产业和城市业态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二要强化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三要着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四要加强高职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职院校 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来永宝(1957- ),男,山东莒县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福建 龙岩 364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24-02

以绿色、高效、集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它可以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反哺农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具有“一举托两头”的作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的基本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除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树立城市意识之外,还要强化城市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当下,更要提高城市劳动者的素质。高职教育大有可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城镇化的支撑是产业,城镇化的载体是城市业态,城镇化的路径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产业发展或城市业态的培育都离不开技能型专门人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更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高职院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与创业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107万人,经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76所,招生325万人。2010年以后,由于适龄人口下降,生源出现了走低的趋势,这既给高职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总体上从1978年18%上升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候的20.9%,再到2012年的51.3%,大约每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但是,各地情况不太平衡:城市化率较低的地区,大都是欠发达的区域,该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重,职业技能(术)培训、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任务也较重。相反,高职院校大都集中在沿海和省会城市,这些高职院校吸引力较强,大量原在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大多在就读地就业,城市的发展有了人才保证,因而城市率不断攀高,形成良性循环。欠发达地区难以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使引进了也难以长期留住,只能靠当地培养人才,也就是集中力量在当地办好一所高职院校。福建龙岩市属于传统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城镇化率不断攀升,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办好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闽西职院)。闽西职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为闽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力量。

全文阅读

试析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论文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就应当提高人的劳动技能,以适应城市产业和城市业态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二要强化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三要着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四要加强高职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职院校 内涵式发展

以绿色、高效、集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它可以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反哺农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具有“一举托两头”的作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的基本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除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树立城市意识之外,还要强化城市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当下,更要提高城市劳动者的素质。高职教育大有可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城镇化的支撑是产业,城镇化的载体是城市业态,城镇化的路径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产业发展或城市业态的培育都离不开技能型专门人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更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高职院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与创业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107万人,经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76所,招生325万人。2010年以后,由于适龄人口下降,生源出现了走低的趋势,这既给高职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总体上从1978年18%上升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候的20.9%,再到2012年的51.3%,大约每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但是,各地情况不太平衡:城市化率较低的地区,大都是欠发达的区域,该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重,职业技能(术)培训、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任务也较重。相反,高职院校大都集中在沿海和省会城市,这些高职院校吸引力较强,大量原在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大多在就读地就业,城市的发展有了人才保证,因而城市率不断攀高,形成良性循环。欠发达地区难以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使引进了也难以长期留住,只能靠当地培养人才,也就是集中力量在当地办好一所高职院校。福建龙岩市属于传统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城镇化率不断攀升,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办好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闽西职院)。闽西职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为闽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力量。

办好高职院校,特别是在山区办好高职院校非常不易,这里既有办学环境的问题,也有政策支持和社会理解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凝聚办学特色,坚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内涵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内涵发展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传承与积累的结果。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凝聚办学特色的过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办学机制体制的演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内涵发展还存在一个横向差异性办学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功能和办学规律,走有别于中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与中职和应用型本科错位办学,形成“银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龙头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演讲/乔润令 整理/金梦媛

乔润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城镇化已经成为下一个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我认为城镇化并不是新问题。我们前十年、前三十年一直都在推进,如果继续走老路,城镇化不一定能够成为我们的最大红利,还有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延续以往的路子,由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高房价、农民工不公平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就会进一步涌现。由于缺乏透明造成的金融风险也会带来,由于建筑能耗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污染、河流水源污染问题也会有风险。由于城市扩张模式占用大量的耕地,我们的粮食也有风险。如果继续走老路,风险非常大。二战以来的经验表明,除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成功进行了城镇化并实现了现代化之外,在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虽然很高,农民也大量进城,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陷入了中等收入的陷阱。

所以说,我们的城镇化一定是新型的。这新型是指不能走老路,一定要转型升级。根据我的理解,城镇化应该有4个重点:第一,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一个体制变革的过程,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第二,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改变过去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过度积聚的现象,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过程;第三,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过程,由过去的粗放发展、污染发展向绿色、低碳、智慧的方向发展;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城镇化一定是一个包容式、分享的过程,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是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存在哪些机遇?

接二连三产业综合体 和二产接着又和三产连着,不仅仅是生产业,还包括小型的科技公司、创意集团、文化产业、旅游公司等,这在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过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间,就是搞生产。产业链前端的高附加值部分,从设计和策划开始,全部是在国外。现在要搞中国版的产业升级城市,就是将这个产业作全面发展,需要做文化、创意、科技、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的提升。这一块我们需要大力解决,首先需要闯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把它概括为接二连三,二产接着,连着三产。

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绿色产业 这是未来的新型产业,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以健康产业为例,健康地产在中国基本上没有。谁如果能解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京沪看病的问题,把商业地产开到某个地方,人们不再集中北京、上海看病,你这个产业不就做成了吗?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医疗市场价值预计高达1万亿美元。我国的医疗市场是全世界增长最为强劲的市场,所以说健康地产、养老地产,发展前景广阔,需要房地产投入。

以健康养老、绿色产业相关的小城镇建设 中国现在根本不缺大城市,不缺钢铁城市,不缺石油城市,就是缺青山绿水,缺土地没有污染、蔬菜新鲜的居住型小区。逆城市化已经在相当大一批城市的有钱人和高档的白领当中开始出现,对绿色、健康、生态小城镇的需求非常大,这是一个市场空白,需要开发。另外,中国的交通已经不存在问题了,网络的发展可以完全忽略距离,因此此类绿色、生态小城镇,不是要做大,而要做精、做美、做特,这也是下一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在研究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紧扣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构建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1、引言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注重“量”的提高,忽视了“质”的提升,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等系列问题,城镇化发展质量广受诟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城镇化质量评价是了解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科学方法,传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因此适时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新”简要的说是指城镇化发展的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型”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以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为发展原则,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推动机制,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

2.2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评述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新型城镇化”被广大中国百姓熟知是在党的十,尤其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随之受到了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进行详细的综述,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的动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

1、新型城镇化道路内涵的界定:

自党的十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纷纷展开讨论,提出了有关新型城镇化内涵不同的看法[1]。

一是以人为本的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为主导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不仅市民要更幸福,而且农村转移人口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感受。其基本特征是全面协调、集约高效、人文活力和公平共享。代表有,吴江(2009)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新型产业以及信息化为推动力 ,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是城乡建设的视角。认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 + 新城区 + 农村新社区。老城区重点是对棚户区、工厂外迁区等进行改造和环境治理,使之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商业区和服务区;新城区是指开发区、实验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社区就是新农村建设。主要代表有:刘海平(2012)[2]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引擎,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基本要素协调发展优化组合的过程;

三是农民市民化的视角。众多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必须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更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再是不单纯追求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农民转入城市,并融入到城市的正常生活之中。

四是农村发展的视角。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绝不是强迫农民离开土地,强制搬迁上楼,远距离地涌入大城市,而是农民自主式的城镇化,就地融入城镇。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既要鼓励和支持异地转移就业,更着眼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还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不抛弃和遗弃农村,反而以农村繁荣为前提条件,农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