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乡贤事迹材料

新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姑贤》的前世今生

《小姑贤》是上个世纪50年代流行甚广的一出优秀剧目。主要是写王林与妻子李荣花感情甚笃,然李荣花为婆婆焦氏所不喜,焦氏百般刁难她,甚至逼子休妻。此事为小姑桂妮所知,她想方设法从中调停,并以己已长成,即将为人媳为例,反复开导其母,使其母改变态度,最终全家和谐相处。

如此一部颇具影响的剧目,最早产生于何时,其本事又源自何处,似未见有专门文章叙及。

笔者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承担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所交付的《赵翼评传》撰著任务时,细读《瓯北集》,偶然发现有关《小姑贤》本事的信息。瓯北《虎丘绝句》诗之五曰:“欲访芳祠迹巳消,《小姑贤》曲久寥寥。棠梨花下真娘墓,多少游人把酒浇。”并于诗下注曰:“元人宋襞有《小姑贤》诗,自注:‘虎丘南地名。有姑欲逐其妇,以小姑谏而止,邻人祀之于此。’”本诗写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既言“《小姑贤》曲久寥寥”,则说明《小姑贤》一剧,早在乾隆之前(或乾隆初年)就巳时常演出于南方吴地一带,否则,何以称“久寥寥”?笔者又循此线索,翻检元人宋褧的《燕石集》,中有《小姑贤祠》一诗,题下注曰:“虎丘南地名小姑贤。时民家有姑恶新妇,欲织罗而去之者,其小姑悉自揽取为已过,冀以悟母,母悔而止。乡人祠之。”诗谓:“离鸾别鹄两沉冥,肠断庐江焦仲卿。不见虎丘南畔月,至今常为小姑明。”

宋襞乃宋本(字诚夫)之弟,大都(今北京市)人。因其游历大江南北,见闻颇广,故熟谙小姑贤故事。而台湾学者唐文标在《中国古代戏剧史》第七章引宋氏此诗小注,则曰:“小姑贤,为虎丘南地名,昔有民家,姑恶新妇,欲罗织之,其小姑悉引为己过以悟母,母悔而止,乡人词之。今院本谁爨,有《小姑贤》一折,即演此事。”较《元诗选》所录,文字差异较大。最关键之处,是多出“今院本谁爨,有《小姑贤》一折,即演此事”数句。若果如此,则元代当有《小姑贤》院本存在,可补历来戏曲书目之著录。然唐氏未注明所依版本,笔者未见原始材料,不敢遽下定论。

为搞清这一问题,先要从《燕石集》着手进行查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燕石集》卷八《小姑贤祠》诗注全同《元诗选》文字,亦无衍出的那数句。而近人俞樾《茶香室四钞》卷五“小姑贤祠”条谓:

国朝程庭鹭《多暇录》云:“小姑贤,为虎丘南地名,昔有民家,姑恶新妇,欲罗织之,其小姑悉引为己过以悟母,母悔而止,乡人祠之。今院本杂爨,有《小姑贤》一折,即演此事。见宋褧《燕石集》。”

对比发现,唐氏所引文字与此几乎全同,唯“祠”误作“词”,“雜”误作“谁”。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戏剧史》所引文字,系转手材料,当本自程庭鹭《多暇录》或俞樾《茶香室四钞》。

《小姑贤》之本事,虽然是取自民间实事,但在结构情节方面,无疑借鉴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之内容。《小姑贤》登场人物四个,所写题材相类,曲剧演出本中婆母亦为焦氏,这恐怕不是巧合所致,分明有受《孔雀东南飞》诗之影响的痕迹。元人宋褧且有意将小姑贤事与“庐江焦仲卿”相比拟,后世剧作家未尝不以《孔雀东南飞》所写事件为参照而结构该剧之情节。

全文阅读

计生办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心系计生 汗洒山乡—__*计生办__先进事迹材料

__同志于1996年9月由学校毕业分配到乡镇工作,近十年来,该同志以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安排。至20__年6月在通贤镇计生办工作以来,本人勤奋工作,为该镇的计生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其主要先进事迹: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身为通贤镇计生办干部的__同志,深知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为了抓好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利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新形势下的计生政策法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知识和借鉴兄弟乡镇经验;不断总结、探求新的运作方法。近年,他针对农村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和存在的新问题,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深化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首位意识,突出了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主题。把进一步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作为推进农村计生工作整体发展,促进计生工作全面提高的一项新措施落到实处。

二、勤奋工作,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计划生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是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的新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此项工作,耿鹏同志精心构建了开发领导层、融合社会总体发展、整合社会资源、齐抓共建、注重载体创建和运用,依靠和组织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积极为全镇进一步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提方案,订计划,制文件,协调有关部门配合、支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0__年6月以来,通贤镇的婚育新风工作在耿鹏同志的精心组织、动员、安排下,做到了“三到村”:一是思想重视到村,把加强村级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做到目标管理同等制订,工作任务同等落实,指标考核同等检查;二是目标责任到村,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加大了领导力度;三是工作指导到村。耿鹏同志以身作则,工作到哪里就检查、指导到哪里,始终抓住和发挥了村级组织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主导地位。目前,通贤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正在蓬勃发展,形成了层层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新格局。

为了把婚育新风进万家工作深入扎实、卓有成效地开展,耿鹏同志开动脑筋,一心把此项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根据各村的特点和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措施,狠抓了“五个结合”:一是与精神文明相结合,把婚育新风的内容纳入开展农村“五好家庭”、“双文明户”活动之中落实。二是与“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多次组织宣传。文化、卫生和计生服务人员送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到村、社;三是与各种媒体宣传相结合,发动了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节目的播出频率,采取书写永久性大标语、办专栏、墙报、出动宣传车等户外宣传工具,在各公路干线形成户外宣传网,同时还利用了镇计生办、服务站的宣传设施,趁镇逢场天和节日、纪念日等集中宣传,为广大群众送去婚育新风和温馨服务;四是与报刊、宣传品发行相结合,狠抓了计生行业报刊,宣传品进村入户发送工作,为群众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五是与计生“三结合”渗透相结合。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__同志以实际工作诠释了这句的哲理,如今,通贤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群众的婚育观念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全文阅读

表彰先贤启后昆

[摘要]冯国瑞是近代甘肃著名学者,被誉为“陇上一代文宗”。《张介侯年表》、《守雅堂稿辑存》是其表彰先贤“陇上二澍”(阶州邢澍、凉州张澍)的力作,也是他辑佚方面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二澍”的学术成就及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冯国瑞;邢澍;张澍;表彰先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77-03

清代乾嘉时期是一个学术比较繁荣的时期,尤其是朴学思潮在当时极为盛行,涌现出了如顾炎武、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以及俞樾、孙诒让等学贯古今、精通六艺的大师。甘肃虽地处边陲,但秦魏汉唐间一直是一个学术繁荣、文化昌盛的地区。宋元时期虽学术有所衰退,但到了明清,甘肃学术界由沉寂又变得活跃起来,出现了李梦阳、胡缵宗、赵时春、金銮等大师,奠定了甘肃学术在全国的地位。

在乾嘉朴学兴盛、大师辈出时期,甘肃也有两位闻名全国的大学者巍然立于乾嘉大师之列,他们就是有“陇上二澍”之称的凉州张澍和阶州邢澍。邢、张二公,皆精于考据文章、金石文字,又都善诗词、能文章,著述丰富。但由于他们一生大都在外地做官,学行著述很少为人所知。诚如邓宝珊所说:“有清一代,吾甘学人以淹博著闻海内,卓然成家者,厥推凉州张介侯、阶州邢缟蕉公,然介侯历任黔蜀,晚居长安;缟交掠握愀樱投老方归。人往风微,沾被未溥,朴塞固陋,靡自开拓,士气隳薄,有由然也。”①

20世纪初期,同是陇右学者的秦州冯国瑞先生对邢、张二公的学行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深入研究,撰写了《邢缟较壬著述考》、《邢缟较壬事迹考》两文,并著《张介侯先生年谱》、《守雅堂稿辑存》刊印行世,以表彰先贤德行风范。

邢澍(1759~1823),字雨民,号缟剑阶州(甘肃武都)人,21岁举于乡,32岁成进士,35岁出知永康县;38岁调长兴,49岁由长兴迁署江西饶州府知府,寻迁南安知府。50岁,由江右归秀水寓斋,省墓归籍。61岁回到阶州。道光三年(1823)八月八日卒于阶州,享年65岁。邢澍为官期间补修城垣,重修地志,兴建同善堂、育婴堂,重建平政桥、丰乐桥,为当地办了许多实事,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案无遗牍,深得百姓爱戴,有“邢青天”之誉。

全文阅读

冯子振籍贯考

摘要:元代著名词曲家冯子振的籍贯共有五种说法,即东海说、攸县说、湘乡说、宁乡说、双峰说,而以“攸县说”最为盛行。然据传世文献及冯子振故居、墓地、后裔等佐证材料,可证冯子振籍贯是湘乡县。

关键词:冯子振;籍贯;湘乡县;元史;散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234?05

冯子振,号海粟,元代著名词曲家。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将冯子振《鹦鹉曲》列为开篇第一;钟嗣成《录鬼簿》将冯子振列于“前辈名公有乐章传于世者”之中,位置在贯云石之前;[1](46)宋濂称其“以博学英词名于时”“真一世之雄哉”。[2](643)现存冯子振作品据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四库全书》及唐圭璋 《全金元词》、李修生《全元文》、《海粟集辑存》等书所录,有诗词140余首、散曲44首、文十余篇。然而对于冯子振的籍贯,诸书或语焉不详,或互相抵牾,实有辨明之必要。

冯子振的籍贯共有五种说法,即东海说、攸县说、湘乡说、宁乡说、双峰说。“东海说”仅见《乾隆顺德府志》卷十四《寓贤》,其文曰:“冯子振,东海人,号海粟道人,至正间馆于唐山之质夫家,与韩安世友善,所撰《武庙记》,文尤丽藻,事见碑阴。”①《元史》卷五十九《地理志二》载,东海县隶属于淮安路,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与湖南诸县之说大相径庭。据《冯子振年谱》及冯子振作品题名时间分析,冯子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被罢官后,曾浪游大江南北,往来于湖湘、吴中、大都之间。此说是将其寓居之地误以为其籍贯,显误。“攸县说”首见于宋濂等人所修《元史》卷一九〇《儒学二·陈孚传》后。其文不长,今全录如下:“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少之。”其后,《明一统志》《嘉靖长沙府志》《乾隆湖南通志》《同治攸县志》及明人邵经邦《宏简录》、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清人陈焯《宋元诗会》、顾嗣立《元诗选》、今人邓绍基《金元诗选》等书皆承袭其说。“湘乡说”首见于明景泰七年官修地理书《寰宇通志》。其后,《嘉靖湖广通志》《康熙湘乡县志》《乾隆长沙府志》《道光湘乡县志》《光绪湖南通志》《同治湘乡县志》及今人徐征、张月中等编《全元曲》等书一再申续此说。“宁乡说”见于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及今人雒竹筠著、李新乾辑补的《元史艺文志辑本》,皆未详何据。“双峰说”见于1993年9月编成的《双峰县志》,其根据主要是冯子振墓地。1951年8月始成立的双峰县,系划出原湘乡县的第三、六、七区及第二区所属兴让乡的一部分而成立的。冯子振在湘乡县原宣风二十都(或曰十一都)的墓地,正好属于双峰县管辖。

由于冯子振籍贯没有统一的说法,诸书多并载 之。下略举几例:康熙敕编《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之《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载“冯子振,字海粟,攸州人,一云宁乡人”;清官修《雍正湖广通志》卷三十一《选举志》“前朝荐举”条载“冯子振,宁乡人,待制”,而在同书卷五十七《人物志·文苑》又载其为攸州人;《嘉庆湖南通志》卷一九七《艺文五》载“冯子振,攸人,一作宁乡人”;清人邓显鹤《沅湘耆旧集·

收稿日期:2012?09?06;修回日期:2012?11?12

全文阅读

《马村来了位朱警官》 “全能型”劳动模范

朱风全,1961年出生,是汤阴县公安局古贤乡派出所所长兼片区民警,分管古贤乡8个行政村的警务工作。为了便于联系群众,他专门印制了警民联系卡。他还利用自己曾在部队医院工作,拥有医师资格的便利条件,特别在警民联系卡上印上“西医师”的头衔,背起药箱义务为村民送医治病。为帮助服刑期满释放人员自强自立,他不仅帮助他们跑项目、建加工厂还当红娘,热心为他们介绍对象。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朱风全的身体透支,医院曾向他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可只要病情稍有好转,他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在日常工作中,朱风全敢于亮剑,先后抓获和规劝逃犯43人。2008年他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河南省劳动模范”,市公安局做出了在全市公安机关向朱风全学习的决定。

“把简单的事情办好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不平凡。”这是汤阴县老百姓对全国公安爱民模范、河南省劳动模范——汤阴县公安局民警朱风全的评价。他从警数十年如一日,亲民、爱民、利民、为民、助民的先进事迹,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片中,朱风全改名朱金全。电影一开场,这位刑警就被派往马村警务室,做驻村民警。虽然朱金全很不情愿,但他还是来到马村。刚一进村,朱金全即赶上了两拨人打架,挨了板砖的朱金全把闹事双方带到了警务室,不料又遭遇了下马威。原来,参与打架的一方马山,是村里一霸。为了赶走朱金全,秋收时节,马山拒收农民玉米,大批村民包围了警务室。如果村民不把玉米卖给马山,马山就会把收购玉米的车砸毁。朱金全不信邪,找了玉米收购商,高价收购了玉米。马山找来村里的小混混马刀和马强。朱金全强行规劝无效,只能硬闯,成功运出玉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马山要承包村里的大理石厂,村民们纷纷反映,大理石厂是村民们拿出积蓄合股,还找了银行贷款,如果大理石厂包给马山,他一年才给20万,根本不够利息,村民的积蓄就等于打了水漂。朱金全想方设法帮村民跑贷款。马山知道朱金全又给自己搅局,于是跟小混混马刀、马强作了笔交易。马山本来只想利用哥俩吓走朱金全,怎料马刀和马强绑架了朱金全的妻子美兰。眼看马家兄弟已经失控,马山只好报警。朱金全将如何营救自己的妻子,他在马村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电影将把悬念一一解答。

为隆重庆祝党的十召开,电影频道精心组织拍摄了《红星闪耀》《一乡之长》《有事找王江》等一批富于时代特色,观赏性强,并具较高艺术水准的数字电影新作。《马村来了位朱警官》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为一个“好人”,他的事迹遍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许多刻画先进人物的创作者都面临的问题。《马村来了位朱警官》用全新的视角,从一个尖锐矛盾入手的做法,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借鉴。

全文阅读

历史名人题材创作在《写意人物》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摘 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写意人物》教学中利用地方历史名人"遵义九贤"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对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适应生存环境能力的作用重要。"由此,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国画教学及艺术创新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遵义九贤 传统文化 创作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现代文明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显得根深而叶茂。“遵义九贤”的人文精神是遵义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美术的灵魂。在当今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可怕的冷漠感。

一、“遵义九贤”请进校园,请国画进课堂

历史人物不仅制造了历史事件,创造出了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人物精神财富的核心即是他的人格魅力。因此,在《写意人物》的人物画创作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主题创作教学中开展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学习与探究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的设计应以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写意人物教学的内容为参照依据,这样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实践才能具有较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国画教学应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方人文的优势。把地方历史名人、文人作家或地方文化特色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一一亮相,能够让学生了解地方艺术中的精华,关注身边的名人,这样就能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乡爱国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增强身边名人及作品对学生的榜样影响力,让学生树立理想,追求理想。

历史每个地方的名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多参观,多了解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度。老师需要正确的方法将地方历史名人请入课堂,将正气精神的底蕴流传下去,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国画、还有多少人知道传统的精华、作为国人这些都应是我们该了解的,以地方历史名人“遵义九贤”作为主题创作,实际是让我们更加了解正能量的内涵。

“遵义九贤”已经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在我校的校园内,命名为“九贤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国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二、立足课堂,利用名人题材创作酿造浓厚的传统艺术文化气息

全文阅读

压不垮的羌山汉子

走进曲山镇云力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拖拉机、大货车拉着满满的建筑材料,吃力但顽强地行驶着;尽管山体垮塌的痕迹依然刺目,但一幢幢粉刷一新的羌家木楼点缀着村子的美丽;山谷间、树林旁,不时传来欢快的交谈声,和着山间的溪流,在震后的这片土地上,听起来如此亲切。

云力村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刚硬化的水泥路也有70%遭到损毁,作为村委会主任的母勇贤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带领群众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的重任。哥哥、姐姐、嫂子以及女儿4位亲人遇难,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要让幸存的家人找到新的希望。

面对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母勇贤顾不上悲伤,也没有时间悲伤。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他和村上的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动员群众返回家园,从头开始。很多群众不理解,好不容易捡了条命跑出来,现在回去,没吃的,没住的,咋个生活?有些情绪激动的群众甚至骂他们不顾群众死活,硬把群众往火坑里推。母勇贤首先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又安排家人分头去劝解乡邻乡亲。他告诉大家,遭了大灾,虽然是不幸,但国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不能只等着政府的帮助,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在地震废墟上再建一个新云力。

在母勇贤等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临时安置的受灾群众全部返回村子,云力村拉开了重建家园的大幕。

返乡第二天,母勇贤马上组织召开村干部会议,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向群众分析抗震救灾形势,分解职责任务;组织动员群众抗灾自救,从废墟中清理出椽子、檩子,搭建起了一间间临时住房;组织群众抢收没有被损毁的庄稼,养猪喂鸡并在没有受损的耕地上种上蔬菜……

正当云力村灾后重建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2008年9月24日,特大暴雨和泥石流袭击北川,云力村也未能幸免。一夜之间,新建的几公里村道和60户宅基地全部被毁,云力村成了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全村群众在恐惧与焦急中,准备再次向外转移。

母勇贤也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群众再次转移出去。重建家园的信心将彻底丧失,前期的辛苦努力将前功尽弃。他一面安排人员报告灾情,一面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各家各户,送去衣物、粮食和生活用品。同时,他安排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疏通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矛盾。谈起这件事,母勇贤说,骂没少挨、气没少受!但他们能够留下来,本身就说明了群众对重建家园是有干劲、有信心的。

群众的思想稳定以后,母勇贤就马不停蹄地组织群众恢复了交通,从废墟中挖出被埋的管道进行整理安装,并投工300多个,新修蓄水池3口。为了增强群众的信心,白天,他带领群众修建村道,协调土地,帮助受灾村民整修宅基地;晚上回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安慰老父老母和妻子,同时,还要整修自家的地基,修建自己的住房。在他的带动下,云力村一幢幢崭新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永久性住房拔地而起。群众打消了对重建的顾虑,重建积极性高涨。母勇贤消瘦了,云力村却一天一天漂亮起来。

全文阅读

静宁州庙学建修述略

[摘要]明代静宁州城内有两个庙学,一是洪武年间欧阳信始建的洪武庙学,二是嘉靖年间李时中迁建的嘉靖庙学,两个庙学的规模经过多次扩增修葺而成。本文对明欧阳信在州城紫极观初创庙学、郭增更新扩建、刘琉建乡贤名宦祠以及李时中迁建新庙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庙;儒学;静宁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25-05

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建筑物。从唐代以来,各地或即庙建学,或因学修庙,于是“庙学”连称。明代静宁州城内有两处庙学,一处是西北隅的洪武庙学,一处是东南方的嘉靖庙学,两处庙学的规模是经过多次扩增修葺形成的。

明初,静宁州知州欧阳信在元设儒学于州城西北隅紫极观的基础上,创建了洪武庙学。欧阳信于洪武四年(1371)任知州,在静宁任职九载,创建庙学是其主要政绩之一。《静宁州志》称“承元季丧乱,建署立学,一切创制规划,为静宁重开草昧者信也”。所谓“重开草昧”,是指他把儒学与其他宗教区分开来,最早在州城内建修了庙学。

洪武二年(1369),明朝廷诏令天下郡县立学,“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其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此诏反映出朱元璋想通过科举招纳人才,充实各级官僚机构的迫切愿望。洪武三年(1370),建立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洪武四年(1371)正月下诏设科取士。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和强令推行下,各地掀起兴建庙学的高潮,欧阳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建了静宁州庙学。

明初,静宁州城人口稀少,读书人不太多,因此,洪武庙学中的文庙仅为三开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静宁人口逐渐增加,崇尚科举的读书人也相应增多。到了明中期,紫极观一带儒学比道教兴盛,道教设施大部分变成了儒学的教育设施,进而行成了“前庙后学”的局面,即文庙在儒学之南。尽管有永乐十二年(1414)、天顺六年(1462)知州史信、郭增先后续建、扩建,但还是显得很窄小,与当时明代静宁州的教育快速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再加上天灾人祸,到嘉靖初年建筑损坏严重。正如胡缵宗所说:“庙坠十四,学坠十六,倾者、圯者、坳者、陷者相错,弗良于祀。”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540-1542),知州李必敷与继任者李时中在州城东南选择新址,重建了一个高大宏伟的新庙学。

旧庙学日渐荒废,清代被改为朝贺公所。黄廷钰《静宁州志》卷5“典礼”中记载:“自州西之治平寺暨西北隅之紫极观先后为朝贺公所。”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知州黄廷钰、儒学学正高如霓等人主持扩建后,在明柱上刻有两副楹联,④歌颂皇恩浩荡,祝愿皇帝长寿,表明该建筑就是供奉“皇帝万岁万万岁”龙牌的朝贺公所。因此,清初朝贺公所实由洪武庙学改建而来。

全文阅读

五代遗村成库底 胡卜古迹获重生

摘要:文物古迹是先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保护文物古迹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要兼顾的问题,2008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改农经[2008]106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浙江省新昌县钦寸水库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批准建造水库工程。借此,胡卜村文物古迹将重现光辉。

关键词:文物古迹;钦寸水库;历史源流

中图分类号:K917文献标识码: A

一、钦寸水库概述

钦寸水库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和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是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实施的“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之一;是跨地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是一项建设“平安浙江”的基础设施工程。库面面积为8.96平方公里,水库正常库容1.76亿立方米,是新昌历史上工程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

据史志记载,钦寸水库库区原为越国荒徼,秦时属会稽郡,汉至唐为剡县一部分。故库区村落形成历史悠久,古村落较多,有唐代、五代、元未明初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库区内的先民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及丰富的宝贵遗产。

二、胡卜村历史源流

胡卜村,胡姓为主。胡姓始祖原本姓妫名满,其血缘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舜。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奔西周,官居“陶正”,主管制作陶器。遏父恪尽职守,制陶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和武王的欢心,加上武王对他的儿子妫满也很赏识,便将自己贤淑心爱的长女太姬,嫁给了妫满,于是妫满便成了周武王的驸马。等到兴周灭纣,天下安定,武王分封列国时,为了巩固和稳定周王朝的天下,便把亲属和功臣分别派往各地为诸候,号称“八百诸候”。借此拱卫王室。陈国是周初首封十大诸侯国之一,周天子的驸马爷妫满便被封于陈国(今河南开封、商丘、淮阳和安徽的亳州一带),成了陈国的第一代国君。《史记・陈杞世家》载:“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这两段文字都记载了妫满“被封于陈”的原因。子孙遂以谥为氏,胡姓就由此而来。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与乡土文化资源整合,从三个方面谈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文化资源;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对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三方面整合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现实,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1.备课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地名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事牵连,或依人联想,或在导入新课环节,或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巧妙地引申拓展,既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结合郡县制,可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针对宗法制,就与学生探究本地姓氏中几个“大宗”的来历;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时,结合本地的一些地名比如“横溪”“田市”“皤滩”等的来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向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历史名胜,要求学生课余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课堂教育效果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