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新闻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论文

一、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0年11月启动,经历了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媒体单位实地调研、校内外专家反复分析论证等过程,于2014年6月完成。与该专业2006版的教学计划相比,2014版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理论课学时。专业必修课中新增了电视专题片创作、视听语言训练2门实验课,专业必修课中实验课程合计25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57学分)的43.8%。任意选修课中新增灯光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片头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5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含专业实习8周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新增课外创作2学分,合计18学分。实验课程与其他实践类课程合计4分,占该专业总学分(168学分)的29.1%。不仅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而且实践类课程的手段,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作、毕业设计等也日渐丰富。

(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该专业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2003年10月,人文学院筹建了器材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购置了少量摄像机、功放、组合音响等急需的设备。2006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了广播电视实验室。当年人文学院和学院各出资11万元,购买联想开天计算机31台,筹建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2007年5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夕,学院采取应急措施,购买专业摄像机10台,约30万元设备。2008年11月,日元贷款项目索贝编辑机等价值66万元的专业设备到位。至此,前期投入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设备总值已经超过120万元。2011年8月,由该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下拨的专项资金300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完成,共新建专业实验室5间。其中,新闻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购置了索贝节目编辑工作站、节目上下载及播出控制工作站、节目播出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能够完成新闻采集、素材下载、剪辑制作、节目审核、节目上载、节目播出等一整套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拥有苹果影视后期工作站、数据采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既可以对虚拟演播室后期生成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录制和编辑,也能够完成电视节目及广告作品的剪辑、特效处理、包装、渲染等;虚拟演播室主要由主控室和演播大厅构成,主要设备由图形渲染工作站、主控工作站、抠像合成色键器、演播室摄像机、蓝箱、存储设备、监视监听设备和灯光系统构成,并有虚拟演播和实景演播两个功能区,能够满足新闻、文艺、专题等各种电视栏目录制实验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的需要;配音实验室有两间,主要设备有录音工作站、配音工作站、调音台、高保真录音话筒等设备,它能够满足所有实验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录音与配音需要,能够提供兼容性高和数字化的高保真声音文件,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实验。可以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办学条件,而且为相关专业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及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实习基地建设为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学院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7月,学院分别与伊犁州、伊宁市、兵团四师、塔城、阿勒泰、克拉玛依、兵团七师、奎屯、博乐等地的媒体合作,建立了22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该专业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加强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校,尽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也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宏观上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已经相对稳定,并能结合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特点。就笔者观察,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对于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等课程,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上、课下的实践实训操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融入了实践课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2.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即围绕该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强化学生某项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视听语言训练、纪录片创作等。3.专业见习即低年级阶段的短期认知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专业见习。校内专业见习通常是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校内传播媒介的实践活动,对记者、编辑、播音员等工作进行初步的见习。校外专业见习主要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在家庭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新闻媒体对媒体工作流程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专业见习是专业实习的热身和准备阶段,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和硬性要求。4.专业实习即高年级阶段的媒体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即将“上岗”就业的一次实战演练。专业实习列入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8周。在专业实习的准备阶段,一般由院系作实习动员,明确该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联系,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院系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院系按实习生地域分布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实习小组,分别选派教师或委托媒体单位进行具体指导。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针对一些学生单纯以毕业和完成学位为功利目的,拼凑、粘贴内容空泛的论文现象,该专业要求集体开题,严把论文选题关。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媒体尤其是新疆传媒业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将毕业设计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尽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尚不成熟,但此项举措无疑将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6.课外创作即以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创作活动。该专业曾经组织学生成立过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参与学院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拍摄;也曾经依托学生社团,成立主持艺术协会,举办过多届校园主持人大赛;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承办了学院大学生校园DV展;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创作的欲望。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生在自治区主办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10月,该专业2007级学生刘毅龙拍摄的纪录片《锡伯文化的传承》荣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摄影作品展示活动DV赛项大学组二等奖;2014年5月,该专业2011级学生迪力亚尔创作的反映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原生态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游牧人家》一举夺得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分组赛西部组纪录片类金奖及“科讯杯”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最佳音效大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整体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三动”开新局

身处媒介融合时代,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具备深厚法学素养和牢固的法治价值观;知识基础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能够适应未来媒体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媒体综合传播需要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着眼于这一目标,《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从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对新闻界的各种新闻策划论说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甄别和评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新闻策划的特点、评析、误区及提高策划水平之方法上,探究了报道策划的合理性及其动因,以期当运用新闻策划这个手段时能有所裨益。而愈见丰富的新闻策划实际操作案例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鲜的事实参照物和更宽阔的思考空间。具体来说,关于《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设想:

一、学生主动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单向的、灌输式的。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受重视。“教育要服务于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学校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主体,学生的需求就是学校和老师的服务内容,学校和老师应该把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下,教育的主体是人,未来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把考试分数当做唯一标准评判学生: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探索,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新闻工作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能力都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锻炼。从教学角度看,所谓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练习性(或模拟性)的,一是实习性的,前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后者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由于专业师资紧缺,加上教学工作的考核是以学时为计量单位,专业课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只好将本应有的大量练习性实践环节减少到最低限度。

再次是实验设备不足,动手机会太少。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传媒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可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存在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太少,得不到应有的模拟性实践锻炼。

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没有“新闻作品选读”或“新闻文本研究”之类的课程,近年来才有少数院校开设“新闻作品评析”或“媒介批评”之类的课程,但仍然偏重于“理论性”的讲授。新闻系学生不研读新闻文本,这俨然成为新闻专业教育的“传统”。

全文阅读

人才培养新闻传播论文

一、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共建新闻学院的实践探索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

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

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全文阅读

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在体育大专院校新闻专业的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有效设计和实施项目教学法,将新闻作坊带入课堂,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角色的积极转变,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切实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体育新闻 采访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6-03

随着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有效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中进行真实的操作,符合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受到教师欢迎。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体育院校新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业务实践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进行实际的体育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这些工作能力都将是成为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因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成效显著,运用领域正从理工科不断向各个学科拓展。而通过笔者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运用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能够较好的契合新闻媒体的业务模式,给予学生新闻实战经历。因此,不但能结合职业教育趋势,也能紧扣新闻行业运行格局,势必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设计

全文阅读

人才教育的新闻传播论文

一、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共建新闻学院的实践探索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1.办学设计。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5.构建评估机制。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1.组织领导。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2.政策支持。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全文阅读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重视新闻职业规划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点越办越多,新闻专业学生急速增加,人们对新闻传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把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超常规发展、供过于求、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研究生培养等。而在诸多问题中,新闻职业规划教育是被新闻教育忽视的一个方面。

一、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规划是指运用职业评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的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的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则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进行升学或就业分流选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全面素质,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施受过程。

但是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却被忽视了。近几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在各大学快速增长,在招生方面大规模扩招,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各大院校新闻类专业点数量总计661个,比2004年增加200个,是2003年的2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在130,000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000人。那么,这些新闻学子毕业后将要就职的传媒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我国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新闻媒体总量约13000多家,而且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将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基本未审批创办新的媒体。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传统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从媒体来说,中央和各省市的大多数传媒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对记者、编辑工作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媒体的报道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因此为了提高报道质量,在招聘人才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多元化,新闻专业毕业生不再是媒体招聘的主要方向。

另外,目前新闻院校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使得它所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毕业生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当今的新闻媒体对于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的人才逐渐失去兴趣,而越来越倾向于兼备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为主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所欠缺的,这无疑加大了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

一个完备的、科学的、富于发展眼光的新闻教育体系应当有义务向学生告知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帮助其了解新闻传媒具体需要的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将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相契合的新闻规划教育。

全文阅读

部校共建培养广电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探析

[摘要]山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受益单位之一,在课程实训、小学期集中实训、校内外实训等环节可以更好地利用部校共建的优势资源,依托共建协议,利用师资、实践基地、实训平台等优势,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等实践技能,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部校共建 广播电视学 实践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卓越计划”背景下广播电视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61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高校切实转变办学思路,真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教育部2013年联合推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来, 各省、市积极出台措施,加快部校共建的步伐。山西省按照、教育部要求,于2014年 6月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牵头,协同省教育厅,依托山西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广播电视台,共建山西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山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卓越计划”的主要受益单位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部校共建的优势资源,利用新闻媒体在舆论导向、新闻实践、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共建协议,结合我省实际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研究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依据我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着眼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出镜报道、评论等工作的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学习新闻学、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接受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评等方面的实践训练,掌握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全文阅读

“案例工作坊”模式在新闻理论教学中的探索

2011年9月22日,《环球时报》记者王文(用户名江肃京)在新浪微博就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矛盾问题发贴,很快便引起了诸多关注与讨论。直到当晚11点30分,已有739条转发,281条评论。这场由众多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参与的微博讨论围绕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做什么,怎么做等纠结已久的焦点问题展开。尽管讨论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开放的,但它向新闻学教育者提出了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即如何在新闻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从笔者的研究和教学经历来看,新闻学教育所面临的困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某些新闻院校的专业课程强调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分析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新闻教育在学理上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新闻实践则强调现实主义,两者的“语境”并不完全一致。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就像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必然要求有相对独立的学术品味和价值体系,但新闻实践部门要么经常被“宣传计划”牵着鼻子走,要么在资本的渗透下成为利益追逐的工具,新闻教育所追求的“专业理念”在现实中难以完全体现。因此,在强调理想主义色彩的新闻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现实复杂性的考虑而实践中遭遇与他们的学历不相匹配的困惑甚至挫折,而业界对新闻学教育的质疑也由此产生。

要在新闻理论教育环节解决这个问题可从多方面进行尝试,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则可从教学模式创新上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在新闻理论课堂上引入“案例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经典理论的同时又能认识现实运作和实际情况,在新闻理论教学中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1“案例工作坊”——一种并非全新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工作坊”(workshop)并非全新事物,其起源于欧洲(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该学院的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以“技术与艺术并重”为教育理念,提出学习过程仿佛“工厂学徒制”,学生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担任技术制作课程的导师则负责指导其实践教学。由于教学实践需要特定场地,因此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教学的核心,以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1]。

工作坊的教育模式被教育者引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后,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和讨论模式。这种“案例工作坊”模式是指,以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20~30名成员组成的小团体在该主讲人的指导下围绕某个话题或案例进行活动和讨论。由于这种学习模式强调面对面交流和参与者的互动学习,因此参与者可以获得更多通过普通讲课无法获得的思考和成长体验,“案例工作坊”便逐渐成为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于各专业领域中[2]。

工由于新闻学与传统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不同,是一门现实性,操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新闻理论教育仅仅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可能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在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知识、理念与技能并重,提高新闻实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把实践意识贯穿于新闻教育的全过程。尽管绝大部分新闻院系已经强调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新闻理论课堂教学和教案则依然围绕“教师、教材”为中心展开,其核心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却不利于他们的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从新闻学科本身的性质来看,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工作坊”引入新闻理论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吸收,更有助于增加课堂的现实元素,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实战能力。

全文阅读

电视新闻策划实务教学改革探索

一、专业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授课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度不够。相比于专业必修课来说,专业选修课一直被学生当做是配角,用处不大,只不过是凑学分而已,这样的认识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旷课逃课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和4G技术的普及,移动通讯工具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课堂教学也难以逃脱,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课堂内容吸引力不够也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

(二)专业选修课的备课任务重

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必修课来说重要程度略居其次,但是它的备课难度却一点也不小,甚至,由于缺少成熟的教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等原因,专业选修课的备课难度要大于专业必修课,需要相关教师端正态度,付出巨大的努力。专业选修课中教授的基础知识及培养的技术能力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必须随着专业知识、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好一门专业选修课要比教好一门必修课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三)教学模式及考核机制不够灵活

从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本质上来说,其重点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其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创新,和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选修课在教学模式上和必修课的区别并不大,考核方式有所区别但多数缺乏灵活性。种种限制使得专业选修课一方面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限。

二、提高专业选修课《电视新闻栏目策划实务》教学质量的方法

全文阅读

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关键,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实施的方法及保障手段进行论述及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适应社会需要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其实施需从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同时要在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完善实践规章制度来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