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学毕业论文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6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016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2003年8月第一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3、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2000年12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文阅读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全文阅读

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

摘要 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闻教育 改革 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全文阅读

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摘 要: 信息时代,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使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媒体的迅速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方向,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当前新闻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新闻类职位需求量已经达到饱和,而且有些媒体招聘人才时已经不限于只招收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这样的状况令新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分析新闻专业发展概况及新闻专业人才就业现状,从多元化就业渠道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新闻专业 就业前景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最主要原因就是新闻教育机制不完善、新闻媒体人才供大于求、新闻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当前高校普遍扩招,新闻专业数量急剧上升,但国家在新闻类用人方面实施“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政策[1],当前新闻教育机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这样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前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新闻专业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使学生的就业范围拓宽,而不仅局限于新闻媒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新闻专业发展现状

就最近几年实际情况看,文科录取中,新闻专业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简单来说,新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充足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同时具有较为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在各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与新闻采访和编辑等相关的工作。该专业毕业生具备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有扎实的新闻编导、新闻摄影摄像及节目主持等基本能力,此外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深入了解,对外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动态有良好掌握。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与提升,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持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新闻媒体的就业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校新闻人才的就业渠道,再加上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与冲击,很大一部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始放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新闻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1.以企业就业为主

全文阅读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课程有效性与就业取向研究

摘 要:以宽口径为特征的“大传播”就业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原有的以“小新闻”专业对口为目标设置的课程培养体系是否还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成为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并结合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有效性;就业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51-03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成为各高校新闻学专业比较普遍的现象,复旦大学学者童兵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复旦大学新闻学毕业生对口就业比例仅为40%,清华大学为60%[1]。名校如此,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平台等限制,也面临着相同甚至更严重的情况。毕业生学非所用会使人质疑专业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就重庆师范大学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而言,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良好状况,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心理弹性普遍较低,个性化需求较为突出。例如,虽然区县媒体和相关政府机构对毕业生有一定需求,但不少毕业生在选择专业实习和就业时,不愿意到这些媒体和机构,而是结合个人目标进行多元化选择,如广告公司、房地产企业和商业网站等。以宽口径为特征的“大传播”领域就业已经成为新闻学专业的一种现实情况。

专业课程有效性除了可以借助教学对象对它的直接评价来检验外,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就业取向间接观测。本研究假设有效的专业课程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进而在择业时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要素。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有效性具体情况如何?宽口径、“大传播”就业的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如何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宽口径就业,同时稳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本研究带着上述问题对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设计

全文阅读

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理念与实践

摘要 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总体处于劣势地位,但如果能抓住财经类院校的特点,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同时面向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就能走出瓶颈,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新闻传播专业 教学理念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全文阅读

浅析以报纸为新闻学讲堂的成功经验

[摘 要]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天津抗日名报《新天津报》曾以报纸为平台开办过新闻函授学校。遗憾的是,开校仅几个月,就随天津沦陷而结束了。办校时间虽不长,但新天津报以报纸为讲堂,成功地向社会各界普及了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职业道德观、新闻监督意识、写作技巧和从业经验,积累了新闻学校以报纸函授面向民众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民国报刊;报纸新闻函授;经验成效;现实意义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月10日,《新天津报》在第五张第四版上刊登了新天津报附设新闻函授学校的招生广告后,提出了“要造开发新闻界的工具,要垫未来新闻界的基石”。一些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知识青年开始陆续报名。

当时,国内新闻专门学校不多,修业时间较长,上学的费用较高,这让很多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寒门子弟望洋兴叹。这时的新天津报社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不仅拥有了现代化的新闻出版管理经验和技术资源,同时也网罗了一批新闻行业的精英。为培养新闻人才,新天津报社以资源优势组织开办了函授职校。于是,新天津报社附设新闻函授学校以较短的学业时间,较少的学习费用,能接触知名新闻工作者,还能获得就业机会等诸多条件吸引了一批失学、失业以及有志于研究新闻基本学术的青年、中青年前来学习。

1937年2月1日,新天津报社宣布附设新闻函授学校正式开校。

函授学校办公地点设在新天津报社。新天津报社社长刘髯公任新闻函授学校的董事长,函授学校的主要职员有:;董事张士骏(大律师,河北省立法政学院毕业);董事韩馨岩(会计师,河北省立法政学院毕业);董事陈菱君(兼教务主任,日本新闻协会附属新闻学院毕业);董事姚一达(兼总务主任,河北省高等师范毕业);董事王夫(兼文书主任,北平铁路大学毕业);董事张翕如(日本水产学校毕业),以上人员均兼讲师职。

函授学校设课程15门,学期一年,学额不限,随时可报名。毕业考试后授予证书。成绩优良的,一半由学校负责介绍职业,一半由新天津报社优先录用。录用后起步待遇是二十元至四十元,次优的学员可以聘为通讯员,也给予津贴补助。

函授学校的讲师均为新闻专门学者,有几位是留学日本东京新闻学校毕业的,有几位是国内大学毕业的,还有几位是资深从业者,具有实践经验和社会人脉。

全文阅读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摘要:近年,新闻传播学成为考研的热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内涵与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析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内涵

新闻传播学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新闻传播学要求本专业硕士具有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独立的思考能力。世界上最早开办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课程的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专业涉及新闻的各个领域,毕业生在美国乃至世界各主流媒体十分活跃。而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是在借鉴西方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学制一般为学分制,学时为三年,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求职。毕业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开始于1978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招收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自己培养的高层次的新闻教育人才。经过几代新闻人数十年的努力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逐渐规范化。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一)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多元化。近年来,跨专业报考新闻传播学硕士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跨专业学生在接收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理论方法与自己本科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辩证思考与分析。在学科交汇处提出新的理论设想,进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当前,业界需要这样既具有新闻专业素养又拥有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结合近几年状况来看,部分新闻从业人员也开始选择读研深造,他们的加入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案例资料。

(二)课程设置重应用性

全文阅读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思考

【摘 要】如何培养特色鲜明的“新闻人才”,结合自身特色,找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途径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历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调查入手,以一手调查资料来分析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提出构建“四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闻专业 实践教学 四维一体

冷静地审视当今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潜藏了若干的危机:新闻专业定位不准,办学模糊;教育缺乏特色,质量令人担忧。当前新闻教育泡沫化十分明显,传统新闻人才的培养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当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该如何定位自身的办学方向,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因此,如何培养特色鲜明的“新闻人才”,结合自身特色,找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就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地方高校,安徽大学新闻学专业为适应市场需求,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从2003年开始实行“2+2”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又进行了调整,改为“1.5+2.5”模式,即前一年半打通专业教学,后两年半专业教学。但是这种课程体系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改革的要求?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就业和发展潜力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和理论学术探讨来准确寻找出本专业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有着浓厚的人文功底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为此,本研究从历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调查入手,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他们对新闻学专业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评价,以此探索新闻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1、样本概况

全文阅读

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

每年传媒学科毕业的大学生相当多的到不了传媒业界工作。业界需求过剩是原因之一,但在需求范围内业界也招收了不少其他学科的学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但不管如何,作为传媒教育界我们自身要反思的是:我们的传媒教育还有什么缺陷?我们的学生是否深受业界欢迎了?

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有限需求”的大环境下许多院校却依然瞄准传媒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涉足传媒教育的院校已有660多家,出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争着上的现象,而且还有继续扩大规模之势。

作为有志和有能力从事传媒教育的院校,一定要确立这种观念: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就是我们新闻教育培养的目标。那么,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业界需要的是怎样的大学生呢?应该是三项创新能力兼备: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反思我们新闻教育的缺陷,可从拷问“三项能力”掌握的状况人手。

如何满足业界对“上手快。后劲又足”的人才需求

――强化三项创新能力,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通用人才

有的人谈到新闻学毕业生时,往往用“上手快。后劲不足”来概括,我不太主张笼而统之去评说,因为有相当多的新闻学毕业生是很不错的。但“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的确比较突出。早些年。我就碰到过这种情况。一位我认识的记者。进报社很快就上手,写的消息、通讯很规范。相反的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开始写稿时不是缺这个要素就缺那个要素,不规范。但一年多之后,却发现这位中文系的学生超过了那位新闻学毕业生。原因是这位记者中文功底好,一进中文系,老师就要求学生一年写100篇作文,强化写作能力。为了写好文章,又得读很多书。他来到报社后中文功底是过硬的,缺的只是新闻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目前仍比较浅薄。只要花点时间比较快就弄通了。一旦掌握了新闻规律很快就上手了,加上中文基础的强势,后劲就激发出来了。

相反的。同来的新闻学的学生,如果没有强化中文基础训练,开始时虽然上手快。但时间一久后劲不足就显现出来了。当然,中文基础同样是可以补课的,但中文的硬功夫并非短时间内能掌握。在学校时就要把握好最好的时机。练好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又比如学社会学的人,他可能有丰富的社会学知识,如果又有过硬的文字功夫。只要有志从事新闻工作,也许是搞新闻的好材料。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是为了消极对应教学大纲的要求。应付考试拿个好成绩,不下苦功夫练好文字基本功和掌握较丰厚的知识,就有可能出现“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同样,新闻学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上手又快又有后劲,这与他们全面领悟了新闻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下功夫练好三项基本能力有关。

有的人也许会说,既然这样还要办新闻学专业干什么?我认为不是不要,相反地要强化。新闻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整体要提高,增设从新闻单位实践中提升起来的创新理论课、更有厚度的课,要学得更深一些、更专一些、更系统一些,使学生具有“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这是新闻学的优势。同时,对新闻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比例要调整,四年本科的学习毕竟课时是有限的。因此对课程课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原有的教材要疏理,该删改的要删改,比较浅显的理论课可以合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另两个能力,也就是“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