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范文精选

新闻特写范文第1篇

1.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新闻特写的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3.新闻特写的种类: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4.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4.新闻特写的实例

范文一

特殊的捐赠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王镜师傅又来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我问。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

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显得干净利落。我请老人坐下,没等我问寒问暖,他就满脸堆笑地说:“这不,人家知道我困难,给我寄来200块钱,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我接过话茬:“你节衣缩食,捡破烂把1万元都捐了,这200块钱人家给您,您留下用也是应该的。”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尽人情。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我明白了,这200块钱就是素不相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境老人的。

这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范文二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记著名 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

一双书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

老作家握着李国安的手高兴地说:“你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你是改革开放年代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向钱看,有人说空话,你是无私奉献,为老百姓办实事,扎着‘钢围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新的万里长征。我们的时代需要你这样最可爱的人。”

“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看着挂满军功章的李国安,魏老若有所思。一会儿,他感慨地说:“6年前,我的一个老朋友也坐在你这个位置,他叫李玉安,是‘活烈士’,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你叫李国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你们都是英雄,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你们都在实践我军的宗旨,都是最可爱的人。”李国安说:“谢谢老前辈的鼓励,我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谦虚谨慎,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为人民再立新功。”

离别时,魏老将自己撰写的们《地球的红飘带》一书和一幅亲笔题词交给李国安,上面写着:“李国安同志:你是和平建设年代最可爱的人。”

范文三

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湖南省吉首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宋友达和副市长胡德敏。

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培训过的知识。”

新闻特写范文第2篇

新闻特写具有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一神经一情感一思维的感应过程:透视全局的特点。

新闻特写通常有以下几种:(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心开掘题材。

《特写写作技巧》的作者丹尼尔・威廉斯这样写道: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象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

如此说来,能纳入新闻特写写作范畴的题材是十分广阔的。可以说,要写的内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要写好新闻特写,还是要精心开掘和选择的。

我们可以参考朱利安・哈瑞斯在《全能记者必备》中归纳的一些方面的内容:

(1)不平常的情况。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

(2)平常的事情。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例如可以写市政厅外面街角那个卖报的残疾青年……

(3)带有戏剧性的情景。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人心的险情、倒霉的事情、与野兽搏斗的英雄、受迫害的人。等等。

(4)指导性的文章。关于麻烦事、食谱、健康、礼节、集邮;花卉栽培、木工技术以及对其他各种各样事情的建议――以及对公民投票的建议。

(5)信息。统计数字、各种分析、各类纪录、历史综述、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情况的类比和对照、人物传记,等等。

这个归纳较细。我们不可照搬照抄,按图索骥。现实是千变万化的,用这个“教条”去索取新闻特写的题材,也有刻舟求剑之嫌。我们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掘那些有闪光点的、有趣味性的、有可读性的、有生动形象感的、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新闻特写的写作内容。

2 深入提炼主题。

新闻特写虽然是截取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抓拍一二个镜头,不像通讯那样“长”和“大”。但不是没有大主题,深主题,而是以小见大,出形见骨。通过特写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揭示一个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者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社会问题。

3 恰当地调动角度。

新闻特写的定义,中外是有区别的。外国的概念要比中国的外延大,几乎除却“纯新闻”的消息这种文体外,凡是有生动具体描写的。都可以归类于新闻特写之中。从一些外国的新闻特写中可以看出,有些作品篇幅长,内容也较为丰富。有的不是截取事物的一个横断面。也有“纵剖面”之感,当然不是全景式的。中国的一些特写名篇也有这种趋势。所以,我们在谈及新闻特写的角度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特点。

新闻特写范文第3篇

布勒松说:“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照片以这样独有的力量抓住了转瞬即逝的重要瞬间,而新闻照片在蕴涵了新闻价值的同时更是能让人回味称绝。

新闻摄影报道的体裁主要有三种: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和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特写摄影是新闻摄影中打动读者最好的一种表现方式,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专注于使用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来展现重大新闻事件的摄影报道。

“特写”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视觉效果,并达到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意义的目的。与图片新闻相比,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具有深刻性、揭示性和典型性。从对新闻要素的表现方面看,图片新闻主要交代的是何时、何地、何人和何事,而特写性新闻图片重在交代何故和如何。从报道的先后顺序看,一般是先有图片新闻,紧接着有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相互衔接、配合,从而形成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事物的完整、全面的报道,满足读者不断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心理要求。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要求每一幅新闻照片都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有明确的主题;2.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把观众的注意力汇聚到特定的主题上;3.照片应当简洁明快,没有杂乱无关的信息。特写性新闻图片用典型细节来表现和概括新闻事件。特写镜头所具有的“局部放大”和“拉紧拉近”的效果,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特写性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抓住富于个性的特征和从富于个性的角度加以表现,对细节进行强化处理,从而让人获得“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局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情节和细节,这有助于“典型性”的体现和展示,从而达到一目了然的视觉传递效果;善于抓典型瞬间。

著名的美国摄影记者詹姆斯・纳赫特威是一位特写摄影的大师,他摄于卢旺达的一张照片,是在当地种族大屠杀中幸存的一位年轻人的特写镜头,人们从他脸上的那几道深深的刀痕以及那只被削去一角的耳朵,就能够想象到那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有多么可怕,这样的照片极具表现力并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力量。1984年拍摄的反映萨尔瓦多内战的照片。画面上,近处的三位小姑娘躲藏在大树后,掩面哭泣。远处一架军用直升机正低飞盘旋,似乎在寻找袭击的目标。直升机扬起的烟雾沙尘,在昏暗的大地上和森林中弥漫,土地、森林也仿佛在颤抖和哭泣。在这种环境气氛渲染下,人们不能不关心这几位小姑娘的命运。

“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以及各新闻网站众多的新闻图片中,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几幅大特写照片,颇为引人注意。照片的作者很聪明地选取了和人的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人肢体的局部近距离拍摄,以大特写的形式把它“推”到读者面前,摄影语言简洁明了,给人极强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显然,这几幅照片的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抓住了读者关注的重点。照片都以黑人为拍摄对象,这也恰好抓住了新闻事件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新奥尔良绝大多数居民是黑人,灾难给黑人造成的损失最大。照片都没有正面报道水灾,但都可以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灾难给人带来的损害,反映出记者敏锐的新闻观察能力和与众不同的画面处理能力。在印度洋海啸报道中,那张被国际媒体广泛采用的、一个父亲和死去的孩子的手的大特写,更是把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大特写照片都得到了媒体的肯定,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新闻信息传播效果。

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更多地是用来表现日常生活新闻,通常从对平常事物的富于个性的角度的揭示来表现深层次的生活哲理,把新时尚、新风格、新观念通过照片和文字来传达给读者,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用一种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审视。与特写性新闻图片相结合的文字的写作也重在提示性、阐释性,要引起读者的思考。对特写性新闻图片的一种常见的错误认识是把用长镜头拍得的或近距离拍摄的“特写镜头”都当成特写性新闻图片。而实际上决定是不是特写新闻图片的因素不是景别,而是是否富于揭示性。有些富于揭示性的新闻图片并非“特写镜头”,而是特殊角度和特殊认识。

新闻特写范文第4篇

建造引导读者向深层信息进入的第一航标:精心制作新闻标题。目前,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通常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在这样的版面结构下,最先呈现于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因此,新闻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为此,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达到以下的标准:一是要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要突出一条新闻中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要强调一条新闻中最新的变动;四是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要求或许不能同时在一个新闻标题中实现,但是在一个新闻标题中,这四个要求被实现的成分越多,其新闻标题的质量就越高。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中有两点特别需要注意:首先,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制作标题,因为在快速阅读中,这类标题难以让读者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会让读者不得其解。其次,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在标题中“标新立异”,因为这样的标题可能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让新闻适合于扫描式阅读: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网上读者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下,要想保证读者能够容易、清晰、准确地捕捉新闻的核心内容,在写作上就要做到:先将重要新闻因素用最清晰的文字描述出来,再就是要对重要新闻因素进行合理排列。为此,以下几点在为网络写作新闻时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注意要让关键词语突出出来,避免去强调整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第二,注意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的内容,用另一个段落去描述另一个内容。读者的注意力是跳跃的,甚至经常会进行超越段落的跳跃,因此他们很难在一个段落中同时注意到两个重点。第三,要注意用最重要的事实或者是观察的结论作为这一页新闻的开始,在处理文字较长的新闻时,应该为它写一个简短的概要。第四,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尽可能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完成对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概括与描述。第五,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无论是写作一篇新闻还是处理之中的一个段落,都要遵循重要者为先的原则。第六,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有用。读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并且充满了怀疑态度与批判精神,他们是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才去访问你的网站。

准确、简洁、突出――这三个要求在新闻主体的构造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

建设合理的链动导航布局: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网络新闻的过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读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需求,一层一层去索取新闻信息的。因此,“倒金字塔”结构在网络新闻写作中不仅有印刷媒体常见的上下水平布局的平面结构关系,而且具有前后纵深布局的立体结构关系。

在网络新闻的写作中,记者和编辑要精确地判断新闻价值的层次结构,按照读者的关注度、需求度,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要素进行立体化的划分排列,不仅需要确定在一个页面里诸新闻要素的组合排列关系,而且要确定在多层页面中的组合排列关系。

从事网络新闻写作需要建立起分层表述的概念,在网络媒体上,由于页面的限制、读者阅读习惯的特性等因素的制约,你可能需要把同样的信息拆分为独立的个体,制作成多重的超链接页面,因为读者不可能把一个很长的页面尽收眼底。

在进行“立体分层表述”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对新闻的重点因素进行精确的分解,以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在第一页面呈现,哪些内容需要通过链动在第二、第三页面呈现。二是要保证让每个页面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并且从一个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

让新闻在搜索引擎上脱颖而出: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检索网上信息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新闻信息最本质的内容能够在搜索引擎上清晰地显现,在新闻写作上要注意以下环节。

首先,为新闻制作清晰明确的标题。新闻标题往往最先被搜索引擎捕捉,也是使用者识别与查找信息的最初标志,新闻标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

除了前面说过的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外,考虑到便于使用者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网络新闻标题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目前互联网接收终端所限定的版面布局结构上看,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个字的言简意赅的文字标题,要确保这个标题的前20个字能够描述这一新闻的本质性内容;标题的第一个词对于描述一则新闻或者是一页新闻的内容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标题越是具有独特性,就越是容易在搜索引擎的列表中被使用者注意到,不要用套话和笼而统之的描述作为新闻标题;标题应该是完全了解文章的前后关系后制作的;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作为标志。

其次,为新闻制作精彩的导语或概要。在搜索引擎上,一则新闻最前端的数十个字往往作为这一新闻的全部内容的简明提示,使用者往往就是通过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这数十个字的描述去判断这则新闻信息与自己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这一目的,以下几方面的技巧需要引起注意:

使用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如果是长篇的报道,则要使用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一个概要,将其置于这一页面的最前端;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准确反映全文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含义;不要用夸张和浮华的语言描述导语和概要,要把精力集中于事实之上;概要描述应该控制在150字以内。

新闻特写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除具备新闻的时新性、公开性、真实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1.经济新闻的含义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经济之中。从个体到集体,整个社会都十分关心经济,重视经济。而传播经济知识,帮助人们将零星、个别的经济体验整合提升为理性的东西,则要数经济新闻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经济新闻越来越被公众关注的现实背景。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新闻?对经济新闻的内涵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说法也就各种各样。例如:"经济新闻是报道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新闻,或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建设、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等。"经济新闻就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

2.经济新闻的特点

2.1较强的专业性

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在对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进行报道时,往往要涉及到一些业务性问题,而经济述评等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介绍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因为在许多经济观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比如,经济评论《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就涉及到金融学、经济学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记者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构筑这样一篇谈金融操作、市场状况及其发展的文章。

但是应当指出,经济新闻不同于经济工作总结,也不同于专门的学术论文,它不像需要详尽展示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也不要求把业务问题说得很深,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经济业务问题,来揭示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给受众以政策方面的引导或思想方面的启迪。也就是说,在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中,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于新闻性。

目前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新闻专业化的特点,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驾驭的一种,原因也在于此。

2.2政策指导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关于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辨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2.3服务实用性

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既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法规、管理状况等,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和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这些丰富生动的经济信息,不仅是国家、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眼睛",也是引导群众生产消费,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新闻中的许多宏观信息己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些微观信息己经或正在帮助企业经营者摆脱困境。1998年《中国乡镇企业报》上的文章《农村市场:农民富裕是前提》就分三个部分为农村市场把脉开方: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村市场的开拓;要深入农村作市场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要健全农村市场购销网络,严把质量关。这则新闻实际上就很好地体现了经济新闻服务厂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

2.4相对保密性

有些经济信息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进出口计划、新技术新工艺,不到一定的时候不宜报道,因此,经济新闻必须注意保密,注意做到内外有别,重大问题在报道前一定要请示有关主管部门。比如,我国或我方的进口计划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即使国际行情看涨,也要兑现。这种进口计划如果泄露,外商就会借机抬价,使我方蒙受损失。同样,如果外商了解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库存积压情况,就会借机降价,使我国在外贸中处于不利地位。

又比如,有的国家或外商由于与我国较友好,在出售给我国某一商品时价格较低,而出售给他国时价格高些。如果把成交价格公布出去,会使对方难堪。还比如,一些敏感问题的报道,如劳改产品出口问题。西方认为,劳改产品出口属于不等价交换,不能出口。如果记者不了解这点,专门报道我国劳改产品出口创汇的成绩,就会带来严重的负作用。正是由于经济新闻具有相对保密性,所以在报与不报,何时报道,从什么角度报道时,都要格外慎重和警惕。

结束语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寻经济新闻规律,更好地追求经济新闻的本质特色。

参考文献

新闻特写范文第6篇

一、较强的专业性

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在对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进行报道时,往往要涉及一些业务性问题,而经济述评等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介绍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因为在许多经济观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比如,经济评论《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就涉及金融学、经济学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记者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构筑这样一篇谈金融操作、市场状况及其发展的文章。

但是应当指出,经济新闻不同于经济工作总结,也不同于专门的学术论文,它不像需要详尽展示经济工作的全过程,也不要求把业务问题说得很深,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经济业务问题,来揭示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给受众以政策方面的引导或思想方面的启迪。也就是说,在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中,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于新闻性。

目前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新闻专业化的特点,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驾驭的一种,原因也在于此。

二、政策指导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辩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三、服务实用性

经济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服务上。既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也包括经济决策、法规、管理状况等,还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和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等。这些丰富生动的经济信息,不仅是国家、企业参与经济竞争的“眼睛”,也是引导群众生产消费,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新闻中的许多宏观信息己成为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些微观信息已经或正在帮

助企业经营者摆脱困境。

四、相对保密性

新闻特写范文第7篇

新闻特写是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从而及时地、生动地、准确地再现有意义的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和气氛的一种体裁。也有人说它是“报告文学的样式之一”,还有人说它是“新闻体裁和文学体裁之间的一种边缘文学”。在观行报刊上常常见到它在“特写”、“新闻特写”及某些固定的特写栏目中出现,不在栏目里出现的,则一般加“侧记”、“目击记”、“纪实”、“纪行”等副标题出现。

新闻特写可按多种分法分成多种类型。如果以内容分,就有事件特写、人物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工作特写、杂记特写、旅游特写、问题特写、体育特写等等几种特写。新闻特写具有新闻特点,即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绝对的可靠性、很强的政策和感情的倾向性。新闻特写还具有独特的特写特点。它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富有特征的某些片断;它对人物、事件片断的描绘不是一般地叙写,而是放大和再现,相当于屏幕上的近镜头;它不仅充分地运用描写的表现方法,而且恰到好处地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现方法;它既注重人物、事件的新闻时效性,也不放弃必要的联想,在联想中,往往阐发了作者的深刻的思想。遵循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写新闻特写了,但要写好,还要掌握一些技巧。

写新闻特写,首先要捕捉生活中的特写镜头。怎样捕捉特写镜头呢?要注重现场观察,充分地占有材料,必须下到现场去,深入现场,在用眼睛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认真的分析,选准特写镜头及镜头里的各项要素,指出反映事物本质的最富有特色的片断和特征。

写新闻特写要选择好写作角度。这里指的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以及选择文章的题材了。《普通写作学》里说过:“凡写远景、全景和概貌的,都不属于新闻特写。从捕捉的对象和选材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撇开一场球赛的全过程,专写某一球之争;它可以截取时间进程中的某一瞬,再现生活的一个侧面,吸引读者。”新闻特写的描写角度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的,甚至还可以是不停地灵活转换的。

写新闻特写要保证真实性。这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者必须懂得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二是作者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须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三是作者一定要做到从严要求自己,做到一知半解地不写,不成熟的题材不写,不以“想当然”代替事实,不浓缩时间和空间,不“越俎代疱,借口传音”,不滥用形容词和副词。

写新闻特写要准确地运用文学笔法。有五点应掌握。一是叙述要清楚简洁。就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数字、背景、细节等要准确无误:用最简炼的语言来描绘事物和人物形象,不做无病之。二是描写要具体,并充分运用白描手法。三是不仅描写概貌,而要着重描绘细节。四是在描写过程中不仅要多用动词,还要巧用动词。五是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或塑造形象。

新闻特写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特写;以小见大;情理交融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83-02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文体[1]。由此看来,新闻特写具有天然的镜头感,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适合表现新闻的现场声画。因此,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同类题材的电视报道中,电视新闻特写往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以各电视媒体对云南遭遇连续多年严重干旱的报道为例,很多电视台采用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等方式进行报道,而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则采用新闻特写的方式,在几条关于云南旱灾的新闻特写中,2012年2月25日播出的《当水成为礼物》则最有魅力。

一、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衡量一篇新闻特写的构架是否成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看所写的内容是不是截取了新闻事件的一个横断面并将其放大[2]。所以,电视新闻特写关键在选材上。新闻特写要放大和再现某个细节或片断,那就要考虑截取的横断面是否经得起放大,是否具有典型的意义。新闻特写适合的主题很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素材可以做成特写消息,只有那些富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有典型意义的才能让新闻特写的魅力真正散发出来。电视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转瞬即逝,电视新闻只有在一个有限的时段中,集中表现一个典型情节,将事件的细节表现透彻,才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新闻特写正是这样一种表现方式。电视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用云南省抚仙湖旁一户人家的婚礼作为报道对象,来反映云南持续干旱的严峻现状。片子开始便交待事件背景:解说词 早上七点多,住在云南省抚仙湖旁禄充村的张勇平就开始忙碌了,这天是他妹妹家娶媳妇的日子。画面 张勇平一家人正在准备“大礼”——一桶一桶的水。

结婚本不是新闻,结婚送礼也并不稀奇,可在婚礼上把水当成礼物就不多见了。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发现了这一富有特征的典型事例,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云南旱情非常严重这一大主题。既然能否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最富意义和情趣的横断面,是拍好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那这就对记者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新闻敏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注重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才能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捕捉到最值得放大的亮点。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特写对于细节的“放大”,绝非渲染夸大,而是对一个横断面通过详尽、生动地表现,来反映大的主题。《当水成为礼物》与其它反映云南旱情的新闻相比,其魅力就在于,它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字罗列,不是抗灾保民生的歌功颂德,也不是一味呼吁大家关注旱情保护环境的说教,而是以点代面,以局部反映全貌,用具体的事例吸引人,然后让观众自然而然进入思考的情境。

二、形象生动,如临其境

消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而新闻特写则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用它对捕捉到富有特征的情节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现,使观众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电视新闻特写通过“镜头”将所选片段的精彩情节“再现”给观众,画面真实可信,富有动感。所以,有人也把新闻特写形象地称为“视觉新闻”。电视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给观众展现了一幅“送水——用水——等水——缺水”的画卷。“送水”配有张勇平一家用农用车拉水的画面,并结合生动、详细的解说让观众了解情况。

解说词 为了让外甥的婚礼如期举行,张勇平决定把水作为礼物。这五个大水桶和一个蓄水缸就是今天要送去的第一车礼物,要赶在新郎新娘九点进门之前送到。这一车水能拉七百多公斤,张勇平打算为今天的喜酒送四次水。别小看送水当礼物,灌水麻烦不说,光运费就要花三百多块。

“用水”配有张勇平的妹妹为了在婚礼上合理使用这些得之不易的水,而进行的细致安排。正如张鲁芬的同期声所叙述的:

同期声 张鲁芬:我们洗菜先紧着干净的洗,白菜干净点先洗,洗了看着水清还要接着洗芹菜,接着又洗葱,(记者:最后是耗水的土豆?)恩,水干净又拿来洗土豆,始终洗不干净又削皮。可见,张鲁芬是这婚礼上最忙碌的人了,不仅要忙着招呼亲戚客人,又要担任合理用水的“总指挥”。三十多桌的宴席,要洗很多的蔬菜,如何把菜洗干净,又不浪费水,张鲁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等水”既配有群众为了基本的生活用水排队打水的场面,也有婚礼上洗菜盆周围放着的空桶,而这些空桶是邻居们希望打一些洗菜的水,回家可以喂猪。“缺水”的画面就更生动了,除了以上这些能反映云南旱情严重的场景,在片尾还用到了寸草不生、稻田龟裂的静态图片。比起枯燥的数据罗列,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更具表现力,更能让非旱区的观众感同身受。

三、情感细腻,感染力强

新闻特写不仅要有强烈的可视效果,更要震撼读者心灵。新闻特写的感人之处,往往是通过强烈的感彩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靠所谓的客观陈述来表达的[2]。而对于电视新闻特写来说,电视丰富的视听元素让电视新闻特写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感染力更强。能够表达细腻情感,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同期声。报纸上,新闻特写在写作时是非常重视直接引用的运用。直接引语不仅是营造现场感的有力武器之一,也是表达倾向性、揭示主题的手段之一。所以,可以使用恰当的直接引语来“点题”,以加深特写的内涵与“味道”,实现一种“同期声”的效果[3]。报纸需要一定的手段达到“同期声”的效果,而电视本身则就有同期声的元素。就拿同期声中人物声来说,在这条新闻中,记者就选取了事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关键话语。同期声 张勇平:妹妹的儿子结婚嘛,今天心情高兴,特别换了一身新衣服。同期声 张鲁芬:如果是没水就办不成(喜酒)……同期声 新郎王雄:收到最珍贵的礼物是舅舅送的水,这个水是舅舅从抚仙湖边拉来的……同期声 邻居刘文辉:也没什么东西,送两只桶给你家接点水使使……这些同期声的使用自然真实,更具可信性。再经过记者精心的安排,既传递了结婚这件事的喜悦之情和收到水这个礼物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缺水的无奈,让人感觉到水对于这场婚礼的重要性。观众在接收了同期声传递的信息时,不仅了解了采访对象真实的情感,同时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二,特写。电影特写镜头的出现,是电影艺术史上一个重要发展。特写是所有景别中最具有艺术效果的一种,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反映事件特点本质时,可以起到象征、暗示、夸张、渲染等艺术表现效果。新闻客观、公正的特点使得电视新闻长期以来,在运用特写镜头上比较谨慎。其实,在电视新闻特写中,记者可以合理使用充满魅力的特写镜头,形象反映新闻事实横断面中的最富有本质特征细节。就像文学中的描写,既有画面也蕴含深意。本篇新闻中,出现过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如:水流非常细小的接水口,几近干涸的村外小水洼,令人垂涎三尺的宴席饭菜,被当作礼物的水和水桶等,这些细节的表现既有反映旱情的,还有生动有趣的婚礼现场,以景吸引观众,以情打动观众,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

其三,音乐。在电视新闻中使用背景音乐也曾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焦点。目前的实践表明,合理地使用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接收新闻信息。《当水成为礼物》开篇用节奏感较的轻快音乐引出地点、人物、事件,渲染张勇平一家人为外甥准备结婚大礼的喜悦之情。展现婚礼热闹现场时,同样也配以欢快的音乐,营造出感染观众的细腻情感。片尾结束时,音乐舒缓,配以令人震撼的土地干枯画面,烘托了旱情严重的现实,营造了让观众思考的情境。

四、情理交融,引人深思

一篇好的新闻特写,不止要有景有情,还要有理,情景交融、情理交融、引人深思,才能真正展现新闻特写以小见大的魅力。新闻特写在进行写作时,要求感性描写与理性思考互动,层层深化,反映主题。电视新闻中的解说词,是说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在叙述新闻事实时,做理性科学的分析评论,是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在解说词写作时再加入一定的背景材料,可以使新闻特写变得更加厚重,对拓展新闻特写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片中有这样一段话:解说词 没钱办不了喜酒可以理解,没水就办不成还没听说过。原来,干冲村虽然离抚仙湖只有几公里,但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再加上从2009年以来云南持续干旱,这个五百人的村子断水已经半年多了。村里人日常生活用水除了政府不定期送以外,就只能靠村外的这个小水洼。为了打水,村民常常半夜三更去排队。这些水连日常生活都很难满足,就别说用水量很大的请客办喜酒了。

解说词穿插在对婚礼现场的描述中,用背景资料给观众交待事件的背景,既增加了信息量,使内容有了广度,也起到了加深理解、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升华对于电视新闻特写的情理交融同样重要。本片共4分46秒,在片头至4分16秒之间,生动勾勒了婚礼现场用水的场面,让观众如临其境。而在最后30秒,现场再现戛然而止,情绪表达水到渠成,用图片、字幕、音乐相结合的形式使这个典型个案理性升华。

画面选用了8张新闻照片,分别反映云南旱灾严重现状和人民用水困难;字幕显示:“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12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400多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242.76万人饮水困难。干旱还在持续……”;音乐选用慢拍的舒缓节奏,给人一种深思惆怅之感,再配以慢镜头的剪辑,引人深思,使主题思想自然深化。正如新闻的标题所写,当水成了礼物,我们应该做何感想,有何反思,如何行动。电视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以典型的选材,形象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再加上理性的升华,在诸多关于云南旱情的电视报道中脱颖而出,既有观赏性也有思想性,让观众从一则看似轻松诙谐的事例,体味出新闻事实的深意。而这不仅是这条特写的魅力,更是所有电视新闻特写应该达到的标准,即:以小见大、如临其境、感染力强、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著.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新闻特写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G222.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对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各种实践讨论和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断进行,而如何突出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色,是有关工作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出更加吸引人的写作方式,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一、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

说道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就要具体到每一条的电视新闻,不论用哪种方式写作,都必须要注意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1.导语

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话,往往是用简单明了而又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来概括新闻的本质内容,能够达到引起观众注意力的目的。而怎样把导语写好?写出特色?国内国外的新闻学专家和知名教授以及新闻工作者们总结和归纳了一些规律

(1)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突出中心。导语要精练,最精彩、最重要、最直接的呈献给观众们,并且仅突出一两个新闻事实即可,不要嗦嗦的长篇大论,当简明扼要。

(3)精意求新。导语最大的忌讳就是老套的话语,这样很多观众会决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要力求新颖独特。例如:前段时间,很多市场把马肉充当驴肉来卖,当时央视新闻主持人就是以挂驴头买马肉这新颖的又不失观众熟悉的话语开场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而这挂驴头卖马肉就成功的让看新闻的老百姓记住了当时的热点话题。

(4)采用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导语不论怎样编写,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新闻文字稿的写作一定要生动形象。

2.主体

电视新闻的主体是导语讲完之后的承接部分,这部分是电视新闻文字稿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应该围绕主体提出问题并全面展开,这才是突出电视新闻稿特色的关键所在,采用有说服力的内容说明中心意思,要与导语密切衔接,并且不能偏离新闻中心。

3.背景

电视新闻的背景是对新闻事件的说明,例如环境说明和原因说明,背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占比例很大,揭示独特之处,点出不凡的事情,电视新闻背景材料不仅可以直接的带进,还可以穿插交叉的独特方式在通过简短的话语交代出来,形象的说是非常微妙。

4.结尾

结尾的写作不容忽视,文章有一个好的导语,自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只有前后相呼应才能写好新闻文字稿,例如当年荣获“中国新闻奖”的安徽电视台新闻《庄嫁医生刘本宽》,这篇新闻报道的是在农业的植保线上努力奋斗的女大学生刘宽本的种农先进事迹,她28岁的年纪。导语是这样描述的:……28个寒来暑往,那刚刚走出校门时的满头秀发已被无数次凄风冷雨染成缕缕银丝,朝气蓬勃的脸儿平添了几多岁月的沧桑。这个开头就是很多撰写导语的新闻文字稿编者需要学习的借鉴的。结余部分是:近年来,一些移局香港、美国等地的同窗好友和亲戚纷纷来信,劝她趁腿脚灵便到国外观光旅游。刘本宽谢绝了。绿油油的稻田,金黄黄的麦浪,28年植保生活,维系着她的不正是这绿色的希望和金黄的收获吗?这个新闻的结尾与导语相呼应,又点名了刘本宽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特点

电视新闻是双讯道的立体传播,文字解说和画面语言都很重要,平分秋色,互相呼应和补充,两者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要想写好电视新闻文字稿,就要知道它的独特特点。

1.不完整性

电视新闻的三大元素是画面、同期声和文字解说。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就是其中的文字解说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文字稿是不完整的语言,它是为配合画面、同期声而准备的,使得3者共同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正是因为新闻稿的不完整性,才充分的体现出了美学特征,这也就是网络上流行的四个字“残缺的美”残缺也是一种美,即新闻稿需要不完整。

2.前后呼应性

新闻稿要与电视画面相呼应,要与电视上的图片相统一,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呼应,切记不可首尾不符,而且电视新闻文字稿与电视画面都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辩证呼应关系。

3.抽象特征

报纸上的新闻和广播新闻对语言的要求都是要具体、形象、生动。而对新闻稿来说就不是这样,画面上的语言就已经相当丰富,而文字稿需要起到承接画面和语言的作用,需要做到与画面语言密切配合,功能上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当代电视新闻的新风采。

三、怎样突出新闻文字稿的特色

(1)要给观众提供最鲜明、新鲜、特别和最直观的话语,让新闻文字稿变得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这一点就需要记者和编辑的努力了,因为有好的题材才能有好的新闻稿,而且记者和编辑要尽量少用抽象的语言,要用大众都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多采用形象鲜明的与画面上的逻辑相对应的语言,用新闻事实说话,并多用写实性的语言文字。

(2)细节一定要说到位,不能含糊其词,要具体化,但是不能单调,要用具体的生动活泼的细节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印象,引起观众的回味与思索。

(3)篇幅一定要短小,因为仅仅只写一个方面的新闻突破口太小了,要多取材一些新颖的小新闻,增加新闻的丰富度,提升观众的兴趣,而且每个观众侧重关心的问题不同,编者自然要注重照顾到每个观众的口味。视频与音频的效果也是突出新闻文字稿特色的一个关键点,采用画面、图像、现场音响、字母图标、采访的视频转插来丰富语言来表达,最后加上一些为稿子特定的必要的修饰性语言,完成整条新闻。

四、结语

总之,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编写新闻文字稿的作者有很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否者很难写出让观众满意的新闻文字稿。所以,需要记者的配合,多采取新颖的题材,和真实的事迹来丰富新闻内容。独特的新闻文字稿会让观众更加重视新闻,能够增加收视率。在新闻文字稿怎样突出特色这一方面,还需要有关人士的互相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桂珍,王诗根.试论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J].滁州学院学报,2012,04:111-112.

新闻特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闻特写 价值 现场感 短小精粹 时效性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传媒业的同仁们越来越重视电视新闻特写的拍摄和制作。同时,在广播电视学术领域,对电视新闻特写这种新闻表现形式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那么,什么是电视新闻特写呢?概括地说,电视新闻特写是指电视记者直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新闻价值较高,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向观众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电视新闻。篇幅短小精粹、现场感强是电视新闻特写的最大特点。电视新闻特写的采制应遵循什么原则,需要把握哪些关键要素呢?

一、电视新闻特写,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一篇优秀的电视新闻特写,首先要看它的内容,是不是反映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特写的采访和选择上,在新闻特写主题的提炼和展现上,以及在背景材料的收集和运用上下功夫,以增强电视新闻特写的新闻属性。比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新闻特写《离北京很远 但我们的心很近》,记者从在云南昆明亲切会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七名干部群众代表,共同谋划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座谈会上,选取了几名参与座谈会的干部群众,跟随他们返回大山深处的独龙江乡,见证当地经济和社会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并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分享与总书记会面的难忘经历。在遥远的独龙江乡,对边远地区百姓脱贫的牵挂和关怀,对当地山水人情的如数家珍,让乡亲们备受感动。总书记无微不至的关怀,乡亲们发自内心的感动是这篇新闻特写最成功的亮点。

二、电视新闻特写,要有较强的现场感

在电视新闻作品中,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现场感的报道方式,就是电视现场报道。电视新闻记者必须使电视新闻特写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所见所闻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真实地向群众报告新闻事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让他们能感受到真实、强烈的现场气氛。目前,现场报道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形式:

1.在新闻事件正在进行中的现场报道。在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结束前,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手持话筒边观察边做即兴口头报道,叙述、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过程。如神舟飞船的发射、奥运会开幕、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等,就属于这类报道。整个报道有的需要在新闻事件进行时完成,难度较大。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临危不乱的心态,都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

2.新闻事件终结时的现场报道。当记者赶到事发现场时,新闻事件已经结束,记者借助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在现场做有充分准备的报道。此时,记者并不像第一种现场报道那样以目击者的身份直接叙述新闻事件,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通过采访当事人引用当事人的话,或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报道,让事件的目击者直接出面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3.重新制作的现场报道。记者在现场只录制了新闻导语,而其余部分用解说词配画面进行播报。这种报道方式比较简单,效果没有前两种好。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制,目前大多从以上三种报道方式中产生。

三、电视新闻特写,篇幅要短小精粹

新闻题材无论如何重大,电视新闻特写始终不能离开“短”的要求。电视新闻特写必须简明,短小精粹,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选取的新闻事实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物声情并茂、场景历历在目,让观众通过电视画面非常直观地感知现场发生的人和事,进而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形象地说,新闻特写应该似压缩饼干,体积小(篇幅短)、分量大(内涵丰富)、五味俱全(事实要素齐全)。缺少一个都不能算新闻特写。因此,做到短而精不等于舍弃事实的5要素。任何一篇新闻特写,都要准确无误地交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缺一不可。至于5要素的交代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不可挤在一起搞“目录”式的导语模式。2012年6月6日浙江电视台采制的新闻特写《杭城万人送别英雄司机吴斌》总播出时长仅有短短的54秒,但新闻事实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全城送别英雄,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宏大场景。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这部作品还荣获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电视新闻特写,要以单一的主题取胜

对于电视新闻特写来说,要在1分钟甚至是几十秒的时间里完成多个主题的报道是不现实的。因此,优秀的电视新闻特写往往都是以单一的主题取胜的。一个主题的驾驭至少需要记者两个方面的功力做保证:一是在纷繁的事物中和构成复杂的事件中准确提炼主题的能力,知道什么东西重要,应该强调什么,然后根据确定的主题组织事实材料;二是在常常被人忽略或视而不见的平凡小事中捕捉有意义的事物,以小见大,见微知著。2012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是以云南省抚仙湖边禄充村一户村民的婚礼作为报道对象,来反映当时云南省持续干旱的严峻现实。作品中村民张勇平的结婚“大礼”不是家用电器、小汽车等时尚用品,而是一桶一桶极普通的水。在我国结婚送彩礼千百年来司空见惯,可是把水当成结婚礼物就很耐人寻味了。记者就是通过这些平中见奇的小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当地旱情异常严重这一大主题,手法朴实,以点带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电视新闻特写,要及时快捷时效性强

如今,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升级和互联网移动底侄嗝教宓那渴漆绕穑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快捷迅速提供了一对腾飞的翅膀。电视新闻特写及时性的特点,要求记者永远追逐正在发生或发展着的新闻事件。报道时间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也就越高,社会影响力也越大,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也就越显著。2015年6月1日晚约21时30分,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东方之星”旅游客船由南京开往重庆,上行至长江水域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大马洲水道44号过河标水域处,突遇龙卷风翻沉。“东方之星”轮翻沉事件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迅速组织记者奔赴事故现场,参与相关新闻报道工作。其中,第一时间采制的新闻特写《患难与共 我们和你在一起》就是时效性极强的一部作品。作品选取了灾后救助中涌现出的几位志愿者,他们有的是小面馆的老板,有的是当地渔民,有的是机关干部。面对灾难,他们用力所能及的行为,用无私的爱,温暖着身边的每个人,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有力地配合了各级政府灾后全面救助工作的顺利展开。

提倡电视新闻特写是一种返璞归真,返新闻事实之质朴,归新闻本源之真实。报道真切的事实,宣传事实蕴含的真理,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具体来说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倡电视新闻特写是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实际步骤和突破口。提倡电视新闻特写,说明电视新闻改革是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向改,报道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事实,这对电视新闻改革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二是提倡电视新闻特写是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措施。来自第一线的新闻,生动活泼,真切感人,能够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三是提倡电视新闻特写是改进记者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要采写新闻特写,记者必须要下到基层、到现场,深入采访,细心观察,否则不会写出好的新闻特写作品来。这就给记者改进作风、转变文风、贴近生活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为那些任劳任怨、思维敏捷、腿脚勤快的记者提供了用武之地。

总之,电视新闻特写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其短小精粹、快速及时、主题鲜明等特点,能够进一步提高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细节”上的认识,增强对新闻事实的了解。电视新闻记者在日常的采访报道中,应充分发挥这种新闻报道的优势,重视新闻特写这种体裁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这不仅提高了宣传质量,提高了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对于探索电视新闻改革,丰富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发展电视新闻事业也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