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培训总结

新闻培训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教育模式探索―以美国模式为例

摘 要 本文对美国现存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够以此为镜,取长补短,借鉴反思,为我国的新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 新闻教育;案例教学;在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151-01

我国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需要大量其他领域知识背景的采访和报道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在教育界感到困惑和压力的同时,用人单位的需求却是急迫而明确。同时,细分受众的专业化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需求的重点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提高我国新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的新闻业发达,且新闻教育也一直位列世界翘楚,其成熟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模式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反思。

1 新闻教育中独辟蹊径:美国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

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CaseConsortium@Columbia) 起始于2007年的“奈特案例研究开端”(theknight case studies initiative),作为哥大新闻学院的新探索,学生借此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锻炼了领导才能,学习效果显著,学生亦可通过此种教学方法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可以说这是目前现有的最为完备、专业且具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2011年起“奈特案例研究开端” 更名为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Case Consortium@Columbia,简称CC@C),开始了全新的历程。案例库的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新闻学院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JosephL.Mailman公共卫生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的案例,从而形成一个案例联合体,在建设完善该案例库的过程中还得到了阿迦汗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些协助,它也因此成为了基于哥伦毕亚大学的跨学科课程开发单位。

1)案例库内容。案例库内容从学科上可细分为新闻传播学案例、公共政策案例与公共卫生案例三大部分,其中新闻传播学案例数量最多,共45个,从媒介形态上又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多媒体案例、视频案例、纯文本案例、西班牙语案例和外界提供案例。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多媒体案例的数量,融合了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的多媒体案例在这个案例库中有29个,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大都可以通过网络形式展现,部分案例含有完整视频;视频案例则是通过直接录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而逐步积累形成的。这些案例内容丰富,题材涉猎广泛,从“政府应当如何对待年迈多病的囚犯”到“多媒体新闻所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再到 “东南亚小国东帝汶在面临粮食短缺时应该进口稻米还是鼓励本地居民的生产”,每一个话题都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做出思考。

2) 案例库维护。整个案例库运行所占用的人力资源并不多,这与我国动辄调动整个学校的各个部门的精英闭门苦练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两位核心人物:总监柯尔斯顿・朗勃格(Kristen Lundberg)教授和负责案例编写协调工作的安・玛丽・阿瓦德(Ann Marie Awad),柯尔斯顿・朗勃格(Kristen Lundberg)教授此前曾经就职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负责该学院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项目,还有五位特约撰稿人,此外还有四位事务的协调人员,一位负责案例标题的编写,一位负责西班牙语翻译,还有两位负责网站的维护,均来自哥大新闻学院的IT部门。根据 CC @ C网站 2012 年4 月刊登的一则消息,已有105所高校使用了这一案例库的产品,其中包括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许多世界知名大学,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汕头大学也是他们的用户。哥大新闻学院的最初设想是想将其变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然而事实上在哥大新闻学院的课堂上,国际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研讨会、科学新闻研讨会、广播电视新闻管理、专题写作等课程都在使用案例库,它融入到了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说,CC@C通过最小的运行成本获取了最大的课堂教学收益,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的丰富、完善,不只是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从一个单一学院的项目发展为跨学科的国际案例联合体,其在案例编写的组织方式、案例库的经营与维护等方面的做法,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全文阅读

管窥当代新闻教育改革

一当代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

用新兴媒体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有60万到80万人之多而且目前企事业设置了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新闻主管媒体关系专员媒介谈判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专员等岗位而这些方面人才较缺乏同时现在不少企业也纷纷创办内刊和企业网站这些机构也急需新闻传播人才可以说野泛媒体冶的大量出现为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对新闻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二当代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高校近些年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大都是依托本校与新闻传播学相近的学科专业而建立起来的这些专业许多都脱胎于文学院中文系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院系受母体的影响带有较浓厚的原有院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色彩许多课程原封不动地从中文系音乐系等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照搬过来许多高校在办学方向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等方面表述不详培养目标大都是笼统表述为野为各大媒体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传播类应用型人才冶培养存在野千校一面冶的情况各校办学特色不够明显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类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模仿国内几所野985冶高校或者野211冶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能结合本校实际来制订。

2教学内容更新不快

现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围绕着某一媒体来设置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着平面媒体的采写编评来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广播电视的录编播等来设置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反过来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新闻专业的教材内容较陈旧往往滞后于新闻传媒发展的现状教师课堂教学也大都按照教材的内容体系来进行没能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对当代鲜活的新闻传播现象涉猎较少如叶新闻编辑学曳内容至今仍局限于报刊编辑处在报学思维的框框中与新媒体相距甚远学生上课往往提不起劲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3专业实习实训抓得不紧

全文阅读

“中国第一代新闻图表师”的诞生

“感谢所有专业的同行们远道而来!感谢重庆这座视觉之城为大家提供了视觉的实践机会!”2009年3月27日上午9时,在重庆时报社总编辑柳祖源先生寓意深刻的讲话中,由重庆时报社与SND(国际新闻设计协会)共同举办的“SND信息图表设计/亚洲集训”在重庆洪崖洞大酒店开幕了。在为期3天的培训时间里,由SND举荐的两位资深图表设计师,为来自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的32家媒体和个人总计50余人作了系统的信息图表设计培训。这是SND在中国大陆进行的第一次信息图表设计的培训活动,这也是中国大陆的都市类日报在运用信息图表方面第一次与国际接轨,学员们受益匪浅,很多参训单位在集训后向笔者表达:“感谢《重庆时报》促成了这次集训,感谢讲师为中国媒体的新闻信息图表设计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不过,本次集训的重要意义不只是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国际性的集训活动,而是一次面向全世界的对华商传媒和重庆时报社的品牌推销。同时,也为笔者个人、为一家报社的一个部门组织一次国际性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促成

2009年2月19日,SND官网公布了第30届SND全球最佳新闻设计的大赛结果。《重庆时报》推选的“5.12国哀”专题喜获银奖,该奖项是迄今为止华文报纸获得的设计方面的最高奖,不仅巩固了《重庆时报》在中国报刊视觉设计上的强势位置,也提升了中文报纸设计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以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同行们对重庆时报社颇具好感也充满了好奇。他们感叹于中国有设计水平如此之高的媒体,同时也意识到在西方媒体已经运用了近30年的信息图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于是,SND这个致力于全球新闻设计进步的协会选择在中国大陆做一次信息图表培训的义务普及培训(集训讲师不收取任何费用)。而这个时候,刚刚获奖的重庆时报社通过与SND的简单协商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主办集训的协议。

当然,重庆时报社愿意为该活动投入部分人力物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基于在全球报业下滑和区域竞争惨烈的同时,通过利用浩大的品牌形象宣传来巩固读者的忠诚度。

二、准备

2009年2月25日,SND确定讲师能够来华的时间为3月25日至29日。短短的30多天时间,摆在主办方面前的是集训的策划、推广、招生、场地联系、设备准备、培训手续等繁多的事情。在征得了报社领导的同意后,重庆时报社与SND确定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并由视觉室牵头,报社其他部门通力协作下完成。但是,一个纯粹的业务部门要牵头做一件类似于品牌推广的活动,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首先是时间问题。视觉室必须在保证日常工作的同城胜出前提下,才能够进行集训的工作开展,大到集训的网络推广方案,小到会议期间的餐票设计。其次是一些无法预知的问题出现。比如:按照国内已有的专业讲座操作经验,整个集训的准备工作完全是按照原定计划顺利的进行。但是,在临近集训开始的前一周,SND中文区域的部分负责人接到电话称:该活动若不在当地备案将属于非法集会,且后果自负。这消息让笔者冒出了一身冷汗,也是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的确,一个针对全亚洲发出邀请函的活动,如果没有通过外宣办和国安局的备案审查,进行起来是非常危险的,若集训期间发生任何争议的政治问题,不仅会使会议中断,同时还将为作为主办方的重庆时报社带来严重的后果。幸而在经过报社领导的协助下,3天时间就完成了合法集训的手续。

全文阅读

美国专业类记者的培训模式及借鉴

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相应地对记者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专业类记者更是如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新闻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专业类记者的三种培训模式:在职培训、记者奖学金项目、内部导师制。我国的新闻机构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对美国的培训模式加以学习借鉴,加强对专业类记者的培训。

美国新闻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在专业类记者培训方面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在职培训、记者奖学金项目和内部导师指导制。

直接有效的在职培训

经常性地组织在职培训,是对新入职的新闻系毕业生进行培训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针对记者所从事或即将从事的专业报道领域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可以弥补记者自身知识结构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从事工作。

在诸多培训形式中,在职培训是与新闻机构本身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奖学金项目需要与外部院校或组织合作培养,而导师制的个人色彩较浓,在职培训是嵌入在组织正式的制度层面的活动,由专门的部门(通常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记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再结合新闻机构的财务状况、发展战略等因素,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然后在各方支持下有条不紊地执行培训计划。在职培训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在新闻机构内部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交流,既可以请组织内部的资深记者给新入职者进行相关讲座或技能培训,也可以与大学等机构合作请教授来授课或组织员工到学校听课,甚至是拓展性训练等新型模式。

在美国,新闻机构除了安排组织内部的培训,还积极创造条件与大学等外部机构合作培训记者。2008年,在州政府的支持下,明尼苏达州的《杜勒斯新闻报》和《圣保罗先锋报》曾与明尼苏达大学共同出资,由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和公共传播学院向这两家报社的记者提供培训,“明尼苏达职业培训计划”也向此次培训提供一定资助。这次培训主要是针对网络记者和编辑,旨在提高其运用互联网的相关技巧。培训主要由大学老师到报社授课,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研讨班,专题讨论会和一对一的培训课程。五个月的在职培训结束后,参训记者普遍反映培训非常实用,对于他们提高网络技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满足读者需求有很大帮助,而这一培训计划的负责人保罗·摩尔也表示,美国的报业正在将明尼苏达的模式作为一个榜样加以学习。

众所周知,战地记者对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极高,没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和正确的培训,很难胜任这一工作。在一名深入利比亚采访的摄影记者因同行同事未能有效处理其非致命伤而不幸遇难后,美国知名记者兼学者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ft]unget)牵头组织了专门针对战地记者的培训项目RISC。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参加这一项目的记者将在模拟战争的场面下学习如何逃生和包扎伤口。培训场地的CD播放机播放着事先录制的枪声、爆炸声和人们的尖叫声,培训学员则在假人和动物身上用止血带和纱布练习包扎技术。通过这样的培训,战地记者可以有效熟悉战争场景,在其真正面对这样的场景时,就能更加从容地完成任务,参训学员对此培训也有很高评价。

在职培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开发工作流程的出发点,其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而培训效果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又为下一个培训活动确定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开展新闻发言人模拟演练

摘要:新闻工作是对新闻发言人政策水平、业务熟稔度、语言技能、急智应变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考验。在新闻发言人培训中,新闻发言人模拟演练是提高新闻发言人水平的重要培训方式。本文以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为素材,以“保真”为核心特点,对如何组织开展新闻发言人模拟演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 模拟演练 “保真”

新闻发言人模拟演练的组织特点是要最大限度地做到演练流程、案例材料和会场景等三个环节“保真”,让学员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新闻会的个中真味,让受训者在体验中提升新闻水平。

一、演练流程“保真”

为了增强真实感,在新闻会(记者招待会)模拟训练中,新闻发言人的登场、、提问等流程要做到“保真”,即与真实新闻会现场无异。完整的新闻会演练一般分为五个环节,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主要包括:参加新闻人员登台落座,会主持人介绍新闻会背景以及参会人员(5分钟);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10分钟);记者提问与问答(45分钟);观察团补充提问并评分(10分钟);专家点评并答疑(20分钟,这是模拟演练相比真实的新闻会特意设置的教学环节)。

二、背景材料和案例材料“保真”

一般而言,根据新闻发言人工作内容,模拟新闻发言场景设计为两类:突发事件新闻会和例行记者招待会。无论是哪一类,用于模拟的背景材料和案例材料均要最大限度的“保真”:即根据企业单位的时间、舆情环境和事件设计编撰而成,甚至可以采取真实案例进行演练,保证符合政策方针、契合业务特点,从而使得情景逼真,让受训者发言技巧、媒介素养和业务熟稔度得到全面提升,实战效果更明显。

在设计演练目标的时候,要把握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演练重点的差异。通常,模拟新闻会,主要模拟突发事件案例,结合企业单位舆论热点,考察新闻发言人对当前单位面临的舆论生态和媒体环境的把握,着重在发言人的媒介素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培养上;模拟例行记者招待会,主要模拟单位面临的真实舆论环境,考察新闻发言人对企业业务和内部环境的把握,以及新闻发言人应对记者、设置议程和引导舆论的实战技巧,着力点在培养发言人综合媒介素养,引导舆论环境的能力。

全文阅读

提升新闻从业者素质的教育学反思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日新月异。互联网及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的不断进步,更是为提高整个社会的开放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新闻媒体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从业者群体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个别新闻从业者素质有待提升。

新闻从业者素质有待提高

业务能力急需提高。有些记者的报道连基本的新闻事实都描述不全。以2009年9月1日河南某报的一篇名为《想淘服装玩具不妨去展会上转转》的新闻来说,在近400字的篇幅中,介绍了参展企业的数量和政府的功绩,但是读者最关心的展会举办地点却没有写出来,以至于有的读者还要向报社打电话询问展会的举办地点。

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违反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的现象在个别新闻从业者身上屡见不鲜。从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看来,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屡屡被突破,新闻道德规范变成了仅有动听口号的空文。这些失范行为影响极坏,长此以往,新闻媒体将会丧失宝贵的公信力。

法治观念有待提高。前一段时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央视女记者被捕”一事,给广大新闻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个别新闻从业者缺乏法治意识,不是利用媒体去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而是为了个人或者团体私利滥用权利,公然践踏社会的法律和法规。

专业知识缺乏。新闻工作者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往往在工作中造成被动局面,2007年纷扰一时的“茶水发炎”事件,应该说记者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策划了这一报道,但是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最后这一报道并没有起到预想的结果,反而给记者和媒体带来了诸多纷扰。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专业知识缺乏造成的不良事件。在网上用“记者、外行”这样的关键词搜索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网页和案例,这些事例充分表明,我们的新闻从业者需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专业之外的知识积累。

借鉴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经验

新闻从业者中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在这里,笔者想从源头――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做一简单探讨。我国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早已经受到社会的诟病。饱受指责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师资力量薄弱,新闻人才培养缺乏保障;资金匮乏,设备落后;职业道德教育缺位等。

全文阅读

财经院校《新闻采写编》教学实践的探讨

[摘 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财经院校培养复合式的新闻采写人才面临考验。通过《新闻采写编》课程的探索研究,在非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更应明确目的,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组建教学团队。根据实践,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提升财经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加强成果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采写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25-04

2009年3月笔者主持的课题“财经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获得立项。自此,课题组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尝试,开展了一些教学实践活动,经历了许多研究的困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广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日益提高,它们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未来事业需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人才。希望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解决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有新闻采写的教学中学生目的性不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够,实践与实验脱节,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结合不密切。因此,课题研究立足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试图改进现有的教学体系,明确财经院校非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新闻传播课程教学的定位,探索出新闻学在财经院校中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教改锻炼教师队伍,使其适应整合型新闻学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课程实践的情况

明确目标,以课程实践改革为核心,构建财经院校非新闻类专业尤其是文秘教育、经济文秘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训体系,提高学生经济新闻采写能力,满足社会对经济文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研究思路,以课程实践改革为契机,调查企业等社会组织对经济文秘等专业的人才需求和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能力。

全文阅读

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全媒型”新闻人才

【摘要】三江学院与江苏多家新闻媒体建立校媒联盟、共同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已有5年,颇见成效。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对新闻媒体、高校新闻学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时调整改进,这是顺应党的新闻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需要。这种调整与改进的主要策略要点在于合作媒体的选择上力求类型多样,在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两端,院系专业更多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管理与引导,在以内容生产能力为指针来设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着力培养以新媒体为介质、篇幅短小、敢破擅破文本规则言论规则社交规则的内容生产能力。

【关键词】校媒联盟;全媒型;人才培养

从2011年开始,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与江苏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展开合作,校媒结成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中,以三江学院现代快报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专门安排三个或两个学期,离开课堂,到江苏现代快报社实习实训。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共计99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现代快报实习。现代快报班创办5年来,在培养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了一批新闻业务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如2011届现代快报班学生许哲在实习期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作者)。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笔者连续4年担任现代快报班校内指导老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有长期、系统的观察。兹就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的必要性

在目前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属于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40%,属于传统报纸采编业务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60%。从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的分布来看,这种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已含有“全媒型”胚芽。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对校媒联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更加强调新媒体、“全媒型”,这既是顺应党的新闻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顺应社会与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这种模式自身完善、补强短板的需要。

仍以《现代快报》为例,该报虽属传统媒体,但近年来报社的官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一应俱全。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在该报5个工作岗位上实习实训,其中3个岗位属于传统的采访、编辑、发行部门,实习时间约为6个月,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约为60%(总实习时间约近10个月,寒暑假大多数学生是不实习的);另外2个岗位则在新媒体部门,实习时间约为4个月,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的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为40%左右。

从实习实训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在传统的报纸采编岗位表现优秀,在新媒体部门也很活跃,2009届现代快报班学生毕霄杰,现已担任网易房产频道南京站主编,业务能力在同行圈子中深受好评。但从现代快报班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往往抱怨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呆板地复制粘贴,自嘲为“搬运工”。能够独立地提出选题并完成内容采编的学生为数极少,发表点击率过千的新媒体作品屈指可数,这与他们在采访或编辑部门的表现落差巨大。

全文阅读

师徒制对新闻教育的重要性

师徒制原是一种传统的原始的职业训练模式,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是中外行之有效的职业训练方式。师徒制在我国历史久远,是青年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过去新工人进厂,均由企业指定技能高超的师傅进行传帮带,2至3年学徒期满后,由企业对其进行技能考核,确定徒弟的技能等级,达不到要求者还要延期出徒。随着我国新闻教育的“遍地开花”,新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术学日渐脱节,软硬基础差,学难以致用,以致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现实困境。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教育,更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实行“师徒制”培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训制度。正因如此,地处井冈山老区的唯一一所大学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结合自己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跟本地新闻媒体联姻、结对子,实行师徒制的培训制度。现就结合井冈山大学师徒制培训制度发表个人浅见,希望对新闻实践教育的发展有所推动。

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见习师徒制培训模式简介

学校与新闻媒体签订协议,培训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媒体及媒体内部各部门(新闻采访中心、编辑部、专题部、策划部、广告部)轮流见习,各部门见习时间为3个月。

按照协议,见习实行导师负责制(即师徒制)。导师由见习单位有责任心、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记者、编辑担任,每一名学生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带教,实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在见习期间,导师具体安排见习内容,对见习学生的思想表现、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处事能力进行考核,并及时进行批评指导;对学生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进行技能指导。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指导:1.对学生进行新闻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2.帮助学生确定报道方向,收集新闻线索,开展报道工作。3.指导学生过好采写编评摄业务关,帮助学生对采访前准备,采访中注意的事项,采访后写作编辑等方面内容的指导。

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要参与媒体的具体活动:1.参与编前会、业务交流会、经验总结会。2.新闻采访计划制订、提问提纲拟定、现场采访、采访记录,新闻写作(报道)新闻评论。3.报刊编辑(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配置、校对等)、报刊版式设计、版面设计。4.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撰稿、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广播电视节目主持。5.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师徒制”培训模式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技能教育的助推作用

新闻专业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得到较大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很多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由于教学硬件设施陈旧落后,甚至空白,学校管理者还是沿用以前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观念,高校办新闻教育实行“无投入”的廉价教育,这无形中制约了新闻实践教育的开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于纸上谈兵,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奢谈,这样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并不是危言耸听。井冈山大学由于开办新闻教育历史短、经验不足,各方面条件还有差距,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加强和社会媒体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过硬的媒体硬件,实行师徒制,一对一地教育,学生在媒体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在媒体平台上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自操作,在排版、制版、标题制作、美编、新闻报道上体现学生的才能、展示才华、展示形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媒体老师的指导下,有了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得到真正结合。新闻专业教育实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真正结合符合高等教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今一些高校新闻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脱节,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背离,致使社会上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期望值在下降,甚至有些抱怨,以致干脆拒绝接受新闻专业毕业生。考虑到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井冈山大学实行师徒制的培训模式,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两种教育互相补充、互相验证、互相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师徒制的培训模式中,长了本领,练了素质,提高了能力,学生基本在媒体各部门“过滤”了一遍,“检阅”了一番,媒体单位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有了切身感受,这些都可作为以后录用学生的重要参考。

全文阅读

新闻学电子资源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严丹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基本模式的构建

按专业方向开展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也是读者培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主要是由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根据专业需求分别设计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针对相应专业的读者进行培训,并最后给予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改进。而培训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将对培训项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参考了一些相关培训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需求情况往往是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前,图书馆员必须首先对本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在研究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最好能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找准专业定位,把握本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总之,明确专业研究方向是开展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础,在培训时最好能使读者带着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来展开。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精选和推介,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及其利用技巧,将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中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或者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抽取并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此外可着重挑选几个专业性强的数据库进行重点推介,这也是体现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特点的最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电子资源应如何与自身专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本专业方向的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库操作技巧和统计功能等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或跨学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启发思考与创新思路,进而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评价在对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反应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开展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的读者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献检索公选课,以及相关数据库专业人员作的电子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的推广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层次和需求的读者进行更有专业针对性的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根据以上培训设计思路,“上外”图书馆开展了由学科馆员按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系列培训讲座,并陆续推出了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专题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这些讲座主要由图书馆相关专业的资深学科馆员担任主讲,除介绍图书馆文献和服务之外,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读者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以下结合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上外”开展的实践,以“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专业方向电子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新闻传播学专业需求分析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需求,即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中外文报纸和相关网站上;二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文献,这主要可以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中获得。同时,由于电子资源具有比纸质资源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检索更便捷等诸多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应当主要从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学位论文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展开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设计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文献类型等展开,一方面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推介,重点介绍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研究案例来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相关资源介绍及其利用学科馆员在对专业定位和学科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找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各类文献,并有重点地将其推介给该专业的学生加以利用。由于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笔者主要从资源类型入手加以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联系紧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功能。报纸。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因此,在进行该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时,报纸这一类型的资源应作为首选的推介对象。就中文报纸而言,培训主要推介了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于检索和利用国内主流的报纸媒体资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报纸而言,则首推Lex-isNexis学术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报纸内容,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必备数据库之一。另外,Factiva新闻数据库也可一站式访问大量的新闻资讯,时效性强,检索方便。由于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技巧性较高,培训时应重点介绍和演示其检索利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期刊。鉴于电子期刊的学术性和便捷性,培训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善加利用电子期刊资源。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而言,重点推介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EBSCO的传播学与大众媒体数据库,基本涵盖了中文和外文的重要新闻传播学类期刊资源,对于利用中外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很大作用。此外,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资源对于新闻传播的学习和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它的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因此,要搞好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还必须注意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文献资源的利用。培训时可适当推介如SAGE人文社科库(包含有Commu-nication&MediaStudies学科专题)、ProQuestRe-searchLibrary等相关资源。对于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快速查找和定位,培训中需强调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导航”功能。利用该导航读者可以按照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查找和定位所需电子期刊资源,从而极大地节省读者的检索时间,并使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p#分页标题#e#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