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使用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学(或新闻学)的两个术语。所谓术语,就是各学科中的专门用语,俗称"行话"。每一个术语都有确切的含义。

"媒介"是个普通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媒介的含义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苍蝇是传染疾病的媒介"。在相关专业领域使用媒介时,它就变成专业词汇了,也就是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在信息传递领域,媒介是"指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如新闻广播等","在艺术范畴指艺术家所采用的表现手段或技法。如油画、雕塑、版画等的表现手段或技法。"在绘画专业领域,媒介是"指绘画颜料的结合剂和溶解剂。如混合颜料的油(油画颜料用)、胶水(胶质颜料用)、蛋黄(蛋彩颜料用)等。用这些媒介还能使颜料与画布、画纸等相粘结。"①"新闻媒介"是新闻传播媒介的简称,主要指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用于传播新闻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是由硬性工具、软性工具和中性工具组成的复合工具系统。②例如,组成报纸媒介的硬性工具是版面。报纸版面是利用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编排手段,并由标题、正文、图片、报头、报眼、报尾等版面元素编印出来的有规格纸张;组成报纸媒介的软工具包括采编、印制的程序、规则和方法;组成报纸媒介的中性工具就是语言文字等符号。对于电视来说,组成电视媒介的硬性工具是指录制声像的技术设备、发射台和接收机等;软性工具包括录制声像的技术和技巧、发射和接收的程序、规则和方法;中性工具就是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系统。

"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媒体的简称,主要指称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通讯社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作为社会组织实体,新闻媒体的有形构成要素是人、财、物。其中人员是核心要素,没有人员则不能构成社会组织;其次是资金、技术设备等物质要素。新闻媒体是被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是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组织目标将人们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每个新闻媒体都有确定的组织目标,其中的每个成员也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每个新闻媒体都有特定的组织系统、技术结构和运行机制;每个新闻媒体都要运用权力和领导行为,依靠决策和沟通来推动新闻媒体的正常运行和管理。新闻媒体无论是内部运行,还是与社会环境系统的交流,都是有结构的整体性的组织行为。

任何术语的使用都要求规范化,就是必须按照术语的确切含义正确地使用它。目前,我国新闻界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第一,混同现象。在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中,没有注意把"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严格地区分开,这样会引起使用上的混乱。这里把有些书中的论述抄录于下: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从词义分辨,媒介一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指传播的渠道、工具,如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接受设备、报纸的物质形态等。其二,指传播机构,如电视台、报社等";

"传播媒介有时也称媒体,专指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等。新闻媒体,特指专门用于交流、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仅包括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新闻电影、通讯社等六种传统新闻媒介和正在发展的新媒体"。

全文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做新闻

我第一次读《做新闻》是两年前,作为一个门外汉希望了解新闻是怎样被“做”出来的,只关注了书中关于新闻实务的介绍。再一次读,发现这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书,有立足新闻实务的实证分析,也有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深刻论述了“新闻是建构的现实”这一观点。

在作者笔下,新闻是一种产品,由专业的组织经专业的流程生产出来,新闻机构有相对固定的人员结构和分工,选择某些地点和时间集中布下“新闻网络”,对事件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决定报道角度和内容,完成对事实的一次建构。大众通过阅读新闻了解“事实”,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对社会现实形成认识,完成第二次建构。做新闻的过程会受到新闻组织及其他社会权力阶层的影响,因而新闻必然是有意识形态的,即偏见;读新闻的效果与个体读者的人生经历和周遭的社会环境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因而新闻作为一种知识而存在。而社会意义的形成源于社会互动,所以,源于被建构的事实的新闻,同时也在重新建构着社会现实。

在新媒体时代,这本书是否还有指导意义?有关新闻和现实的互相建构有怎样的变与不变?我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数字化的自媒体生产新闻时,受特定组织影响很小,多从自身出发进行新闻生产。这样一来就缺少了专业的核实事实、判断新闻价值、组织新闻表达的过程,从而可能出现完全个人化的偏见。自媒体上的新闻,同样源于对现实的建构,只是建构的标准和角度更多元,生产出的新闻在专业性上可能有缺陷。

现在很多被媒体集中报道最终形成政府议程的事件,最初是由网民曝光、在网络中大规模讨论的,自媒体实际上在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中处于起点,对影响社会行动、建构社会现实有重要作用。

自媒体发展成熟之时,新闻生产中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基本环节都可能被自媒体承担,专业新闻机构的价值体现在对权威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发表媒体的观点,因而无形中对权威组织的依赖更大,可能使新闻的意识形态色彩更重,更专业地表现某个组织或阶层的偏见。

在“读新闻”的过程中,公众接受的信息更多样,社会活动中可参考的信息增多。同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则合理行动的可能性增大,新闻建构现实的正面作用加强。如今中国社会阶层板结化趋势明显,自媒体尽可能地给了每个人表达自己所处社会微环境的机会,在公众读新闻、做新闻的过程中,客观上对促进社会多元化和民主进步有积极作用,实现新闻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另外,在社会转型期,很多制度尚不完善,新媒体中的新闻对现实的影响更大,如“舆论绑架司法”等是传统的“做新闻”中少有的现象。

可见,新媒体时代新闻和现实的建构与被建构依然存在,只是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程度不同。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发生变化的方式。

全文阅读

新媒体深度新闻的特点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令所有媒体人百感交集的时代。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而新媒体领域同样竞争激烈,要在“只有做第一才能生存”的互联网世界中拔得头筹并不容易。在媒体竞争中,传统媒体将深度新闻作为求生之路,但这条路注定并不平坦,因为新媒体也在深度新闻方面进行探索。

新媒体做深度新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国家对于新媒体的监管历史比较短,相关法规和政策并不完善,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话语环境更宽松。其次,从媒体特性来看,新媒体新闻上传迅速,并能实时追踪事件发展进程;话语姿态更“接地气”,与受众少了很多距离感;新媒体特有的交互功能,满足了受众社交和分享的需求;新闻内容传播定制化,每个人都在享受满足自身胃口的“新闻大餐”;新媒体平台化的特点使其能够更快聚集人气,打造自身品牌,迅速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下游的商业资源。由此可见,深度新闻并非传统媒体在这个时代得以幸存的“救命稻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深度新闻有两大特点:内容更好看,传播更精准。

内容更好看

首先,新媒体做深度新闻没有版面限制,数量巨大。以澎湃新闻为例,其突破了传统新闻相对机械的分类方法,以标签作为归类依据,而标签数量并不固定,可以无限增加。在上线之初,澎湃新闻有四十几个标签,每天能够更新六十几篇深度报道,每篇深度报道至少有两千字,每天的深度报道相当于一本十几万字的纸质书。而纸媒的版面极大限制了深度报道的数量。

其次,新媒体是开放的平台,思想更多元。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大多来自自身采编人员,其组织形式是封闭的;而新媒体是开放的平台,内容可以“众包”,多元的主体带来多元化的观点,进而吸引更多受众。受众和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资源越聚越多,强者愈强,形成“马太效应”。

传播更精准

在深度新闻内容生产、新闻传播过程、效果反馈等多个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精准、更科学。

在内容生产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在大数据的运用方面更有优势。虽然大数据也可以为传统媒体所用,但新媒体有一支在互联网方面更加专业、更有实战经验的团队,能够实时地根据数据的动态发展进行对热点内容的追踪和计算,在第一时间找到用户的关注点,并实时生成内容。以360新闻为例,虽然定位于深度新闻的360做原创内容的时间并不长,但360新闻通过大数据运算发现用户非常钟情军事类新闻,于是在内容制作方面对军事板块进行倾斜,大大增加了用户流量。

全文阅读

新媒体电视新闻论文

一、利用新媒体实现电视新闻传播多向化

从发展速度上看:传统的电视传播由无线(微波)传输、有线(光缆)传输和卫星传输三种,收视对象是接收终端———电视机前的观众。资料显示,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实验开播到2014年,经过56年的发展,中国有4亿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已高达140台,拥有8.8亿人口的农村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也达到95.2%,全国观众总人口数达10亿人以上。反观新媒体的发展则迅猛得多,以互联网为例,从1994年到2013年6月,短短的二十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而中国智能手机从本世纪初引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3年,智能手机拥有量大约是5.8亿部;微信平台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从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观众接受信息是靠电视机完成,受制于固定的有电视机的场所,而手机的使用者不受制于任何场所,不管在哪,只要有信号,就可以从微信、微博、短信中接收到信息。

从影响力来看: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靠高科技的支撑,具有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即时沟通、成本极其低廉等优势,其影响力至少已基本达到了与电视传播不相上下的程度。

不难看出,电视的受众规模依然是庞大的,然而,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保留传统的传输方式,巩固已有的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覆盖新的受众群体,让电视新闻融入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多样化是当下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保证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向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把电视节目整体放到互联网和手机上,如手机电视和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NTV,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成为电视新闻受众。其二,将电视新闻节目按板块、栏目建立起微信、微博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如辽宁电视台的知名新闻栏目《新北方》《新闻正前方》等。其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依靠技术支持实现多重、多向传播。当电视新闻到达微信、微博平台后,接受者又可以通过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将微信、微博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及朋友圈。

传输方式的多渠道,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而传播的多样化则改变了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模式,新闻资讯获取的平台从以往的只能通过电视机变为既有电视又有新媒体,一大批不待在电视机前的新媒体拥有者(特别是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并且,由于新媒体渠道的扩展,使得传播者能够借助新媒体渠道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实时化、共享化,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资讯。

二、利用新媒体使电视新闻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应该说是一种点对点的定向传播,与受众的交流微乎其微,而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则形成了多终端、立体化的互动格局,每一名受众都有机会透过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对事件的关注,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向主动提供信息转变,受众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参与者”。真正弥补了电视媒体与观众沟通、交流、互动的短板,更好地拉近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目前,国内有许多地方电视台的自办新闻节目都用类似的形式,让观众得以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当中去,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模式无疑也推动了电视新闻的发展。

作者:王振华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全文阅读

“我媒体”:新闻业的新模式?

近年来,席卷欧美各国的传统媒体“谢幕”大潮至今仍未止息。仅去年底以来,又有美国《新闻周刊》、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和《德国金融时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停刊、破产或转为数字刊。今年2月,曾畅销全球数十个国家的《读者文摘》再度申请破产保护。4月份,德国第二大通讯社德国国际通讯社(DAPD)在月初宣布退出历史舞台;到了月底,已经风雨飘摇数年的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公司又准备打包出售旗下包括《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在内的八份传统大报。相比之下,新兴的网络媒体近年来在西方主流新闻界逐渐站稳脚跟,已经连续四年斩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桂冠。今年击败《华盛顿邮报》等传统大报获得国内报道奖的是“透视气候新闻”(Inside Climate News)网站的环境新闻报道。正在发生的这一切似乎都印证着针对传统纸媒的种种“末日预言”。

从低廉到免费:

纸媒“大众化”的极限

19世纪中期以来,市场化媒体一直是西方国家新闻业的主流,利润最大化则是私营媒体的不变宗旨。利润之源在读者和广告,读者越多,发行量越大,广告收入也越多,因此如何抓住读者便成为过去一百多年来西方报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报纸等平面媒体读者逐渐流失。一战之前,美国每个家庭平均订阅大约两份报纸,而到1992年,这个数字降为0.7份。

继广播、电视之后,新媒体快速地改变着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纸媒读者规模下降,加上金融风暴之下的经济低迷,传统报业“发行+广告”的运作方式面临极大冲击。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美国报业公司广告的总营收同比下降7.3%。如果连报纸发行、和约印刷等收入算在内,美国报纸行业2011年总营收为340亿美元,而谷歌一家公司2011年营收就达到379亿美元。美国杂志销量同样在急速下滑,2002年美国杂志报摊销售总量为5290万本,2012年降到了2670万本。如何阻挡急速流失的读者,在网络时代实现“再大众化”,成了欧美报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欧美主流平面媒体一开始对互联网是抱着观望态度,许多报纸拒绝在印刷之前把内容到网络。但随着日渐下滑的销量,他们不得不把网络当作抓住读者的新渠道。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传统主流报纸纷纷“触网”。1996年4月,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多伦多星报》开始建立网络版。同年6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创办,除提供《纽约时报》纸质版内容外,还设立动态的“即时新闻”栏目。到上世纪末,美国几乎所有报纸都开设了网络版或网站。最初的报纸网站,绝大多数是将纸质版内容免费公开,加快新闻速度,增设BBS等互动栏目,通过流量吸引广告。然而,免费内容虽然赢得了点击率,却只增加了极为有限的广告收益,甚至导致报纸发行收入的进一步下滑。欧美主流媒体以免费内容继续捆绑读者的“大众化”路径并不那么有效。

回归报业本质,服务“小众化”市场

2009年,美国新闻学会(American Press Institute)了《报业经济行动计划》报告,认为报纸网站应改变单纯依赖广告的免费内容模式,从“广告中心”向“用户中心”转型,对网站内容收费。在拓宽渠道的同时,建立以内容为基础的赢利模式,这实际上也是新媒体时代报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全文阅读

《新闻周刊》非死于新媒体

想象一下,2012年底,当纸版《新闻周刊》推出自己的最后一期,封面将会是什么?像《世界新闻报》那样,一行悲情大字“ThankYou&Goodbye”?还是“MerryChristmas(forthelasttime)”?我想,也许总编辑TinaBrown会拷贝这本杂志在2007年11月26日的做法。那一期的封面是“Booksaren’tdead.They’rejustgoingdigital”(《书本不死—他们只是数字化了》)。现在,她只需要改几个字就行了,“Newsweekisn’tdead.We’rejustgoingdigital”(《新闻周刊》不死—我们只是数字化了)。这比较符合她一贯嘴硬、死不认输的风格。在宣布停止出版纸刊时,TinaBrown对媒体说,杂志将“拥抱全数字化的未来”,“我们正在让《新闻周刊》转型,而不是向它说再见”。

2007年的《新闻周刊》封面探讨了数字技术的话题、新媒体的冲击之下,印刷书籍的未来在哪里,是否会像很多人预言的那样“死去”。五年前,周刊给出的预言是书籍不会死,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存在方式,将变身为电子书。不过,他们没有预言到的是,五年后,他们就将“身先士卒”,率先数字化了。

不过,这种转变看起来并不是那么主动和心甘情愿。事实上,《新闻周刊》并不想放弃纸质版,一直在苦苦挣扎求生存。从2007年开始,杂志连年亏损。近2009年,亏损大约280万美元,广告收入下降37%。

已经经营了《新闻周刊》近半个世纪的华盛顿邮报公司“无力回天”,于2010年5月开始为周刊寻找新东家。当时,中国的博瑞传播与南方报业集团联合参与对《新闻周刊》的竞购,但其收购意向第一轮就被华盛顿邮报公司拒绝。当时的中方负责人声称,竞购失败主要是因为华盛顿邮报公司“不真正了解中国有理想的媒体人、媒体机构的愿望”。最终,周刊以一个离奇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离奇的买主。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出售给音响大亨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宣布把《新闻周刊》与成立仅两年的新兴新闻网站Dailybeast合并,成立NewsweekDailybeast公司。当时的Dailybeast总编辑TinaBrown也就顺理成章地同时成了《新闻周刊》的掌门。

TinaBrown曾被《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评为“当代最伟大的杂志编辑”。她在2011年3月对杂志进行改版,比如把“视角”(Perspectives)移到杂志前面,并在杂志前面部分给了专栏、编辑和特约作者更多的版面,同时整合了Dailybeast网站的内容。但曾经主政《名利场》、《纽约客》等著名杂志的“杂志女王”,最终并未能拯救《新闻周刊》。2011年,哈曼去世后,他的家人决定不再资助《新闻周刊》,周刊遂归Dailybeast所属的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IAC的掌门人最近爆料,周刊最近仍然未能走出亏损泥潭。

纸版《新闻周刊》的结局确实让人伤感。1933年当托马斯·马丁决定创办这本杂志时,信心满满地说,除了《时代》外,一定还有另外一本新闻类周刊生存的空间。80年后,马丁的后来人却让这本杂志失去了生存空间。

不得不承认,从长远来看数字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但是我们不能武断下一个否定的结论。在2011年出版的热门书“TheMasterSwitch”(《大变迁:信息帝国的兴衰》)回顾了美国历史上的媒介技术变迁史。从电话、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出现的时候,都引起了无数人的恐慌—旧媒介将死去。但当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旧媒介并没有被新媒介全面取代,甚至重又焕发青春。最典型的例子是广播,以中国为例,随着中产的兴起带动汽车消费热,如今广播和广播媒体的影响力完全超乎想象。同样的道理,纸质印刷和纸质媒体也许不会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一败涂地,完全消失,只是可能会换一种生存方式。

全文阅读

自媒体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革,新闻传播更是如此。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大多依靠电视和广播等媒介相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来说,自媒体主要是依靠发展迅猛的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所以,自媒体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加快捷,渠道更加多样,而且还可以进行互动。在新旧媒体的相互对抗和融合下,媒体新闻传播发生了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在自媒体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发展更加迅速且有特点。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旨在促进新闻传播的快速良性发展,力争打造优秀的品牌新闻。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新闻传播;传统;网络;特点;影响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革,新闻传播更是如此。自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借助网络平台,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这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利害关系,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水平和技术。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性

自媒体亦可称之为“个人媒体”抑或是“公民媒体”,所有人均可借助网络平台随时新闻信息或者个人观点。目前,生活中常用的自媒体有微博、微信、论坛以及QQ等。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新闻传播逐步向平民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利用先进的科技,所有人均能新闻,亦可随时随地对新闻予以评论,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二是新闻传播的交互性进一步加强,利用信息化技术,所有人均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亦能随时转变成受众,传播者和受众可以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得新闻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同时也加强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三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效率都得以大幅提高,同时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加快了新闻的传播;四是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变得很不容易控制,正是因为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成本更低廉,言论也更为自由,导致自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性很难掌控,新闻的可信度明显降低,自然也很难保障其质量;五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中出现的纠纷增多,如版权及侵权纠纷等,但是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使得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从而出现一些不良的新闻传播现象。总而言之,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尚不成熟,故而研究当前新的新闻传播途径对以往的传播方式造成的影响,将是健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深刻剖析自媒体新闻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对受众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影响

全文阅读

数字媒体下的新闻制作及新闻传播

摘要: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丰富新闻传播的手段,对新闻业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传统新闻行业发展遇到瓶颈,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技术;新闻制作;新闻传播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在各个行业中也不断渗透。对于当今这个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行业也受到数字媒体的影响,它不仅给传统新闻行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闻的传播与制作中,合理有效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以对新闻行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1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

数字媒体指的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来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记录和传达的一种信息终端,其处理的对象包含文字、图形、动画等。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元素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将人们观感的进行信息化表达,转化为具象的可以管理的数字信息,这对新闻传播行业来说,不仅可以为新闻带来更加生动丰富的观感体验,也可以更加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在新闻传播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与新闻传播的渗透和结合,将实现新闻信息采集和制作以及播出的数字化,不仅可以丰富新闻内容,也可以丰富新闻传播效果,同时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在传统新闻行业发展遇到瓶颈,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2数字媒体在新闻制作中的应用

2.1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新闻信息的采集中,是依靠录像带来进行信息存储的。在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需要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进行摄像、摄影、录像等,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之后再对存储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最终进行播放。通常编辑修改后的新闻录像素材,不能进行二次编辑使用,使得新闻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造成采集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变新闻资源浪费的现象。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在事件现场的采访和录影的同时,这些录影通过数字技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送大盘新闻平台上。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数字管理系统对录像进行整理,之后再存储在网站中。这样的话,新闻的编辑过程就能够同时获取新闻资源,各个媒体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站中提取相应的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排版、播出,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数字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普通存储方式的历史新闻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再次利用时,可以有效节省时间,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量。由此可见,在新闻信息的采集方式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节约新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

全文阅读

新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一、案例研究

人民日报微博具有多个明星栏目,其中包括“你好明天”,以官方姿态发出对某个热门新闻或者话题的看法和见解“;微议录”“微评论”,在某条热门新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微博用户言论;本文根据突发性事件“柯震东吸毒案”的案例对人民日报微博独特的新闻传播形式进行分析。例如,“柯震东吸毒被抓”系列微博:快讯快评,微博互证。柯震东是中国台湾知名男演员。8月17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消息,称柯震东吸毒被抓,房祖名卷入,引发网友热议。18日晚,平安北京通报柯震东因吸毒行政拘留14天。人民日报微博也第一时间以快讯形式,了柯震东吸毒被抓的消息,立即引发网友疯狂转载达1万多次。快讯简洁明了,直接以时间、地点、人物交代事实和进程,并以45字简短介绍人物背景。由于该消息前一天还未确认时就已经在网络疯传,所以人民日报的微博是以官方形式进行确认信息,其权威性不言而喻。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人民日报微博连转三次该条快讯,并附以补充信息,其中包括“:柯震东曾参拍禁毒宣传片,称‘我不吸毒’”“那些年,吸毒被抓的艺人”以快速准确的方式,以背景的形式补充了快讯所缺失的信息,包括柯震东以前的拒绝公益广告,相关涉毒艺人以及国家相应措施等。由于时效性、报纸出版周期的问题,这在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上是很难做到的。这种“转发快讯,并补充信息”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微博平台的“转发”特点,不用像网站新闻一样重复添加快讯内容,节省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引起“快发快传”,核实事实之后,抢时效抛出核心新闻,再陆续加入背景信息,快速准确,符合新媒体运作特点。快讯后的第六个小时,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警方的证实微博,并以八张人物照片配图和一篇长微博形式进行相关信息。这种传统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之间的互动和互证,进一步证实了新闻的说服力,起到快速、准确、信息来源清晰的效果。“快讯之后,紧跟快评”。快讯后的第八个小时,也就是晚上11点,人民日报微博发表关于柯震东案件的“微议录”。在140字微博内容中,首先引出柯震东案并简要做官方点评,表明人民日报微博的态度:明星需要肩负与自己名气同样大的责任,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微议录”的结构:官博言论先发制人,之后再集合多种观点,即众多网友对柯震东案的观点。长微博中,网友的观点综合起来分为几大方面:表明态度,表示听到该消息很震惊;支持严打的,因为他们觉得公众人物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认为公众娱乐应该降温;社会应该多加思考艺人吸毒背后的原因。长微博从艺人本身、娱乐圈、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对柯震东案进行评述。“选择即观点”,人民日报微博实际上是借由网民之口来表达自己官方微博对柯震东案的观点:表明震惊态度,分析艺人涉毒背后原因,期待艺人认真悔改。引导微博用户和网民以多角度多层面去看到艺人涉毒案件。在本次案例中,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形式是“快讯——(补充信息)——网民评论——官方评论”,仅仅一天时间内,它就将消息加评论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微博上,而且在快速准确的新闻传播基础上,与政务微博互证互补,并以消息加评论的信息链的形式进行立体化多方位传播,真正做到“既先声夺人,又引领舆论”。

二、总结

人民日报微博之所以采取“快讯快评,微博互证”、“密集发声,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闻传播模式,是由它的微博定位决定的。人民日报微博建立的目标和定位是引领微博舆论导向,占领舆论高地,推介有用有效有趣的新信息,遏制和阻止微博中谣言的传播。要达到此目的,需要其内容充分结合微博定位和平台特点进行。《中央媒体微博运营策略分析》中曾探讨中央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而人民日报微博从实际出发,以“快讯——(补充信息)——网民评论——官方评论”或者“密集发声”的消息和舆论方式,对热点和突发事件的积极关注和引导,做到“观点融入信息,评论紧跟信息”,既是保留了传统人民日报团队的消息来源以及观点评析的权威性,又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和互动的特点,正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平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积极探索。

作者:胡瑞晨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全文阅读

中国新闻媒体地图

中国的新闻媒体,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它的主要标志是从政治体制而来的。我们知道,新闻媒体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这在每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同为上层建筑,新闻媒体和上层建筑的核心层面――政治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又是有所不同的。在实行三权分立政体的国家,新闻媒体基本上处于相对自立的状态,当然也会受到政府和财团的制约,但是主要接受法律的制约和媒体的道德及责任自律。

在中国,由于国情和政体的特色,新闻媒体处于一元化领导之下。这种一元化主要体现在媒体政策制定、媒体投资与产权、媒体人事安排、媒体内容指导与控制等方面。

国家级新闻媒体

如果从媒体地图坐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新闻媒体基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首先,从一元化领导的分工来说,中央宣传部具有全面领导的权力,具体工作由新闻局负责。在国家机关方面,又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相关方面的行政管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负责就重要新闻向国内外作权威。

从行政层级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这三级都具有直属于自己的新闻媒体,只不过覆盖的地区和承载的报道任务有所不同。中央级的媒体有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有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有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上是最高级别的,也就是最权威的新闻信息机构。除此之外,还有两家侧重专业方面的中央级报纸,一家是老资格的《光明日报》,一家是后来创刊的《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覆盖教科文卫领域,《经济日报》覆盖财经领域。

由于近年来网络新闻的兴起,又有了两家依托于相关媒体的最高级别和最权威的网站,一个是人民网,一个是新华网。其中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又是一个亮点,主要因为这个论坛的言论比较自由,信息比较丰富。在以上高层次的新闻媒体集团当中,衍生了许多子媒体,其中市场导向明显的三张报纸比较有名,一张是人民日报社办的《京华时报》,一张是光明日报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办的《新京报》,一张是人民日报社办的《环球时报》。前两张报纸虽然是由中央级媒体集团创办,但是由于覆盖面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所以并非全国性的新闻媒体。《环球时报》是一张面向全国的国际新闻报纸。另外还有一张国家级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这也是唯一的老资格的英文报纸,面对英文读者。

以上几个传媒集团和媒体,就是中国的传媒航空母舰,虽然型号不同,功能有异,但都属于国家核心新闻机构,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新闻信息吞吐量巨大,受权机会众多。新华社由于其在国外有100多个分支机构,在采集新闻信息的能力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但在销售信息和回收成本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