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34-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但这类活动,在形式上都比较保守,少有突破和创新,因此,我们将其与艺术领域相结合,发掘新的教育资源,比如舞蹈活动。相对其他来说,舞蹈对老师的掌控能力有一定的考验,既要安静地听,又能让孩子快乐地跳。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呢?就此本文作了以下简述。
1 从一个活动最初的设写开始
首先是选材,要注重本土性,尽量从身边出发,选择孩子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秧歌》是个不错的主题,孩子们从家人,从电视上都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够,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写教案,就是一个活动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源头,老师设计一堂活动,在书写时,自己心里要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这节活动要让孩子学到什么,怎么样去学,怎么样学才会有动有静,让孩子感兴趣。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定每个环节的步骤。老师对于每个环节所要教学的内容,应该先归纳,总结,提出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主要内容的“点睛之笔”,让大家能一目了然,环节清楚,用语准确,准确表达老师的意图。这样不仅让看教案的人看起来轻松,让自己在上课时,也能有条有理,成竹在胸。
2 舞蹈活动的组织,要做到如何让孩子们做到动静交替,收放自如
传统的舞蹈活动,因为太怕孩子乱成一气,老师们都上得小心翼翼,不敢放开了手教,不敢让孩子动得太多,于是出现老师死板地教,幼儿毫无创意地模仿。但在创新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多地给予孩子动的空间。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调动孩子参于的热情。因此在活动中的要求,是不能过于太高的,适当地降低活动的难度,在幼儿能力范围内进行活动。比如,很多舞蹈活动,都要求幼儿进行创编。但我们却过于高估幼儿的能力,试想,让孩子自由地,没有一点范围的创编,孩子真得就能有效的发挥想象力,创编出老师想要的舞蹈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孩子最初的学习其实就是靠模仿,所以,在创编最初,可以老师“抛砖引玉”先编一节,再由孩子创编。还可以出示图片,在图片上画出动作,孩子对动作的顺序进行不同组合上的创编。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对企业文化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良性促进作用。在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误区、建议及途径等环节入手,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误区;建议;途径
一、 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
1、 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的整体战略、及经营战略、职能战略更加清晰明朗。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企业主营业务类型,确立企业发展方向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可以有效避免在企业发展中盲从他人,造成决策失误。企业文化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企业更加民主活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最终使企业成为具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
2、 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企业士气,发挥在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一个企业鲜明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容易将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它所传达出的企业经营理念,对外所展示出的企业形象,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企业及员工士气。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员工在精神上的满足感,只有企业员工实现了物质与精神双丰收,才能有企业文化的昌盛,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3、 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品牌的打响,永葆企业生机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还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概括,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新”就“新”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就“新”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新”就“新”在随着城乡人员流动性的日益增加和信息传播、渗透范围的日益广泛,农民的思想、意识、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巨变;特别重要的是,“新”就“新”在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形成和新型农民的产生,极大地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建设新农村,说到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塑造中国农村新的文化与新的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离不开新文化这个大背景,离不开新农民这个新主体。新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则意味着新的观念意识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农村的过程,也必然是农村新文化形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必然传承以往优秀的农村文化成果,同时吸收现代先进文明与文化成就,它集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等之文明成果,反映时代特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适应农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表现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地与时俱进,取得成功。
当前,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经济基础;而新的生活方式在新农村中不断地得以构建,是实现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保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前提,那就是要有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出现。建设新农村,其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化观念,是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从基础抓起。教育的提升,引导着农民对文化追求的提升,对文明生活的向往。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有了可靠的经济依托。2006年,中央将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个政策在全国的普遍推行,将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提供最根本的条件。应该看到,实现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十分繁重。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现阶段,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等,在农村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体农民素质的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一定能够迈得更大更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一定要努力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大力促进农村新文化的发育和成长,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了解每个人的需要,才可以建立真正属于香港的文化区。我们发现香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却不会迷失自己,因为她懂得融合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设计西九的基石。”
“狭窄的小巷、密集的高楼、冷峻的基建,从理论上几乎无法居住的蜗居,到极尽奢华的豪宅……尽管香港总是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被不断地规划改造,但充斥弥漫于这个城市的生活味道却全是不经意问自然而生的。吸引大部分访客游人的,不是香港的国际大都会特质,而是她本身的地道色彩。文化是一种传承,所以整个地区的规划都沿用了中国村落和原野的概念,将空间划分为一幅幅好像稻田的园地,然后建造成东、西、中三个村落文化是种创作,不单是供欣赏的艺术,我们最想看到的是你的参与,一个富有互动性的文化区才可以启发大家的思想,将创意变成动力,再进一步推至文化新尺度。”
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创建人雷姆・库哈斯表示:“这个项目给我们的挑战,是把政府的雄心壮志、各界持份者的期望、以及丰富得让人咋舌的项目内容,化成一个有趣而认真、精心计划却自然随意、庞大但亲切、具中国特色又国际化、标识性且实用、合理同时充满惊喜的规划方案。”在此背景下,他们尝试将西九文化区塑造成集城市密度和大自然气息于一身的香港城市缩影。除此,还额外提供一份“文化大蓝图”。这是他们与来自文化和金融界的专家共同合作,根据各界持份者所提供的意见而制定的。希望在现存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思考创作、互动参与和生产制作于身的新领域。
村落:三社区和而不同
自古以来,村落直是最有能力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存模式。它的存活不是因为新技术或高科技建材,而是源自人和建筑物的相应变化、互动、便利的沟通、灵活的调适力及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村落的概念可以海纳百川,将社会各界繁多而看似矛盾的期望消化,摆脱以庞大浮夸的建设满足大众的迷思,并能消除“新”、“旧”九龙之间所可能存在的疏离和对立。OMA深知文化的相斥性、离心性,三个村落既相邻又独立的模式意欲激发文化区产生跨领域的沟通开放性。东艺――M+视觉艺术村。M+由长方体单元层层交叠,组成井字形架构。每个不同的艺术地带均有自己的组织模式和建筑特色,以配合不同艺术媒介的展示。为了加强交流,M+和视觉艺术工场的所有附加设施,包括办公室、学校、工作室、酒店、住宅和艺廊将形成一个整体。M+以行人天桥直接和邻近的社区连接,能便捷地进入佐敦和庙街,方便这个艺术大工场文化区和九龙街区衍生多个“卫星艺术站”,将邻近的社区融为一体。
西演――剧场村。这是个集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节目的制作、彩排及训练一身的场所,可以承载一切规模和形式的表演艺术。在同一个建筑结构内,将包含大剧院、音乐厅、室乐演奏厅、剧场大道(中型剧场)和水上黑盒剧场。同时为公众提供园林、海港和香港岛景致的城市观景台延伸到各个表演场地,场地间互通的大堂分布散落于偌大的甲板上,全天候开放予公众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甲板下层为开放的共享空间,是让公众感受各类节目幕后制作过程、流程分配和彩排的地方。
中城墟――中村。位于中心地带的城墟,连接起文化区的东面和西面,并把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气息带到西九海滨。这里是九龙街道市集的延伸,有小型娱乐设施、地道的店铺、餐厅、露天市集和各式艺廊。在城墟的两端,各有一个专为推动粤港表演文化而设的场馆,一个传统、一个现代:西端是戏曲中心,东面则是举行电影界盛事的首映戏院。专为粤剧而设的戏曲中心,由一个1400个座位的大剧院和400个座位的小剧院组成,大小剧院相通,这种“子母剧院”的形式改变了一般粤剧戏台的做法,为创新的演出缔造了机会。
新式园林及多元交通
策划 朱冬熳
执行 刘 峰 葛丽丽 朱冬熳
在设计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一直在持续,从元素到精神,从具象到抽象,各种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尝试创新的设计者不断地为文化套上一层又一层新的外衣。
如今这种表达越来越趋于成熟,已经开始有人不再孤立地展示传统文化,而是综合了地域文化、人文文化等各种因素,力求通过新的建筑与空间,让人与自然共融,与历史沟通。
这里,我们为大家呈现了几个新的作品,它们是如此之新,有的刚刚建成,有的还在施工中。这些作品的设计者们都带着一种愿望,他们期待这些作品不仅仅具备单纯的使用功能也不再只是展示某个动人的形式,而是可以拉近人与文化之间,日渐疏远的距离。
鲁迪・里齐奥蒂――地中海及欧洲文明博物馆
菲 菲 朱亚梅 Amanda
大仲马曾说:“马赛是全世界汇聚的地点。”
中航国际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有信念、有理想、有担当的“新国企”,并且提出了以“超越领先”为理念,以“人本、责任、伙伴、创新、知行合一”为价值观的新国企文化。“超越领先”表明中航国际追求“超越商业”和“行业领先”的理念。公司追求商业成功的终极目的是超越商业本身实现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员工,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航空报国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甘于奉献社会,体现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将企业文化从商业氛围中升华出来,更重视人,以人为本,使“新国企”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色。营造一种能使全体员工有使命感、认知自我、奋进向上、身心愉悦的工作和文化氛围。
人本
“人本”是一个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涉及到的概念,讲的是在世界万物中什么最重要的问题。“人本”是相对于“神本”和“物本”而言的。在中国,“人本”最早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645年)提出的。《管子》一书中有一段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中国儒家思想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爱人”指的是爱别人和社会人。儒家提倡“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在商朝的时候是以神事为本,以敬神、对待神的事情为根本。到了周朝逐渐重视人了,春秋战国时儒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不少人认为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儒家并没有很好地实践这一思想。儒家所谓的重视人,更多的是重视以“天子”为首的统治集团,“天道、天理、天命”往往被当作人间最高意志和力量的化身,而皇帝又被视作“天子”的化身,“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样一来,儒家提倡的“以人为本”在中国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实际上演化成了“以统治者为本”。中国千百年的官本位就是以统治者为本的体现。
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看,以人为本理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到了中世纪,神学在西方生活和思想方面都占据了核心地位,“君权神授”被看作理所当然。文艺复兴以后,神学和君权受到了挑战,崇尚人性自由和人自身,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异化成了“物本”和“法本”(以法为本),人创造了物质财富,但人也崇拜物质,为物所困所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人们已经不再需要简单的“物质刺激”,而企业森严的职能组织、刻板的指令、流水线的作业方法等“法本”都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潮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对企业的描述如下:“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企业的目的必须超越企业本身。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企业的目的也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由此可见,德鲁克在50多年前就是以人为出发点来研究企业管理的。
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有专门一章,题目就是“人的企业”,他说“每一天,每一年,我总觉得花在人身上的时间不够。对我来说,人就是一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航国际价值观的人本观符合人类发展的潮流,指出了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超越商业就是从以人为本派生出来的。
责任
具体说,目前压在中国股市头上有三座大山。其一,股权分裂的大山。高达2/3的非流通股在中国资本市场与可流通股并存,既是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一股独霸的根源所在,又压得中国资本市场喘不过气来。其二,股票交易所垄断的大山。必须尽快完成多元化、多层次化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实现股市结构调整,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假货、赝品充斥“精品店”的被动局面。其三,股市旧文化的大山。十年发展,我们不仅没有弄清股市的本质和基本功能,而且在台湾股市旧文化的影响下,庄家、发牌、出局、筹码等近二十种赌场术语在股市中泛滥,使人们技资股市如置身于赌场之中。不仅买股票的人谈到股票投资总是不能理直气壮,而且其投资行为也是以跟风撞大运取性分析和判断。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是综合竞争力特别是“软实力”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强,凸现出创新文化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此,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其主要任务。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胡总书记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而走自主创新道路又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构建。自主创新需要文化土壤,创新文化构成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但时下许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此认识不足,往往只重视自主创新中的硬件因素而忽视其背后的文化“软因素”。
创新是人创造新知识、新思路、新技术,新专利、新产品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而关于创新文化的内涵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包括观念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有的认为“区域创新文化是符合区域创新体系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制度体系、精神氛围的总和”,有的指出其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即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氛围),二是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即创新所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还有的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要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等等。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道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创新文化的内涵 但至今仍有不少人不知创新文化为何物,有的更将它与文化创新混为一谈,二者有交叉但有区别。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主体创新文化属于内在的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与环境创新文化则属于外在的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子系统又各包括若干个门类 要素,构成一个内涵体系。
主体创新文化是指创新主体――人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如精神,思想知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精神创新,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思想观念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自主创新的前提,知识创新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确立创新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思维品格,学风创新与学术道德养成,应摒弃浮躁、淡泊名利、诚实守信、尊重科学,以创造为荣,以造假为耻,行为文化创新,从“枪打出头鸟”转向“敢为天下先”,从“孤芳自赏”走向社会大舞台,从“小山头”走向多元共生等。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人才文化创新。领导方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等
制度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中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府运作机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教育制度与体制创新,技术市场体制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等。
环境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创新的氛围,以及文化环境创新、法律环境创新、政策环境创新,市场环境创新、资本(金融,税收)环境创新。服务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创新等。
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文化具有导引,调节、约束、控制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作用 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创新,鼓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因而它对创新区域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服务功能、“造势”功能、约束功能。其中,存在着一条“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协调互动”的客观规律,即创新文化推动。培育,引导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反过来促进,丰富,升华创新文化。总之,创新文化构成了区域创新的文化驱动力;具体而言,创新文化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贡献力的前提,是从制度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1 文化是在天宇,理念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握
云南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少数民族大省,手工艺作为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涉及民族生活环境的几乎所有方面。作为云南艺术设计教育者,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把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课题和使命,在教学和科研中进行了一些实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旨在探究得失,明确方向,分享经验,在艺术设计的学院教学和研究中重新建立手工艺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一、问题与思考:艺术设计学院教育对传统手工艺的忽视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概括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的,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①。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精神文化的内容决定了物质文化的生产和构成,民族手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工具,手工艺的特点形成了物质文化形态的民族特征。云南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而完整的民族文化系统,在物质文化方面,从村镇大环境、建筑形态到器物、服装、生活用品,几乎所有内容都是由手工艺造就的。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入侵,已经使得许多民族民间手工艺失传、变质,使手工艺成为传统文化当中最为脆弱的部分——这就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原因。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起快速发展,20多年来培养了一个庞大的艺术设计生产队伍。大部分设计院系都以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主力方向,其核心是引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这对于我国的设计学科跟上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无疑是必然的,但也伴随着对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忽视,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院系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学习的较为少见,了解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带来了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文化的分离甚至是对立。
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走向是影响社会物质文化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生产活动对物质文化有着极大的建构能力和革新作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则表现为一种破坏力。比如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民居大量变为现代国际风格的建筑,传统手工生产的服装、工具、日用品被工业产品取代,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改善少数民族村镇的生活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随之而来的文化的变革也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对这种文化危机的重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但在遗产保护、抢救的呼声中,许多经验也证明,仅仅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价值和现代化之间的问题,我们认为,艺术设计教育有着无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设计的创新特征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有其复杂性,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
二、研究与实验: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与设计创新的结合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是云南最早的设计院系,在教学中,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对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和创新,从课程、网络工具、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并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艺大师进行教学合作,还连续9年举行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校地合作”大型创新设计活动,逐渐成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系统。具体的教学资源设计和产学研实验内容如下。
(一)课程作为主领——民族民间工艺精品课程
从管理学角度讲,成系统的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
管理的第一阶段叫经验管理,这时管理主要特征是人管人的管理,从我国看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管理,也有相应的制度,但是制度很不完善,也不健全。
管理的第二阶段叫科学管理。这时的管理主要特征是制度管理,从我国看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管理,有较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程序,较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仍处于此阶段的管理。
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叫文化管理。这时的管理主要特征是文化管理为主,是用一种文化的力量来管人的思想和灵魂,是企业一个深层次的管理,21世纪我国部分大型企业开始着手用文化来管理企业。
从以上看,划分哪一阶段的管理只不过在此阶段那项是强项(比重大)而已。比如科学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完善制度在管理中占的比重大是强项,而此时的经验管理和文化管理所占比重小是弱项而已。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要想使企业管理向更高层次跨进,一定要文化来管理(比重加大),只有文化才能管住员工的思想和灵魂。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定要抓住管理的灵魂。
现阶段的企业管理是文化加制度相结合管理,即软科学加硬科学的管理,只不过根据自己企业的管理现状,掌握好文化和制度在管理中所占比重不同的技巧。
所谓的文化,含概内容非常广泛,包罗万象,有世界文化、各国文化、民族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企业大学等文化,还有世界的变迁、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人类发展、文字演化、艺术的形成和演化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文化的小概念,即---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