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稿模板

新闻稿模板范文精选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料库;检索;调取;资料共享

1前言

随着湖南气象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气象影视新闻的采集、制作、整理、检索、传播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解决气象影视新闻及专题片成品的存档、检索及质量和时效性同时兼顾的问题。达到让视频新闻出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速的目的,进行了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化平台的研制。目前我们影视中心业务人员在制作影视新闻及专题片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包装上的需求,我们研制这种支持业务化的影视新闻模板平台,可实现气象新闻视频资料的有序存储和快捷检索。使新闻、专题所需的各种素材更加规范。不仅方便业务人员制作产品,而且可提高影视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工作效力。为气象新闻的采编、专题片的制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影视新闻时效性和画面质量。使得视频新闻不仅要以高质量的内容取胜,而且要在可视性上有所突破。有了这样的平台不仅在新闻成片的管理上有新的突破,而且会使新闻更具有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气象专题片的快速制作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平台设计

2.1平台架构设计

该平台采用使用MicrosoftVisualStudio开发工具,C#开发语言,sqlserver数据库。采用B/S(浏览器/客户端)模式。

2.2平台流程设计

由开始进入主界面,在主界面中有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省级业务,气象频道等六个模块,进入所需模块后可对二级页面、三级页面选项进行所需操作。

2.3平台模块设计

平台设计首先考虑要建立影视新闻所需的各类资料库。需要充分考虑所需资料的特点,即影视新闻、专题制作等主要资料的需求。还需考虑气象新闻视频成品的存取、调取。这些素材不仅数据量大,而且内容丰富。从而设计建立如: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以及省级和国家级的业务链接模块。新闻库主要是新闻视频资料的编辑、存档、检索、调取。关键技术主要是通过软件编程调用所需数据资料库的资料,方便、快捷的可检索。根据平台需求,将平台主模块分成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省级业务,气象频道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不同的选项。各模块结构如下:

3平台功能

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平台包括一级页面六个项选项,单项选择后进入二级页面再根据二级页面不同的选项进行选择,三级页面有十二个选项,其中一级页面包括:新闻文稿库,音乐库,素材库,模板主题库,省际业务,气象频道。进入二级页面新闻文稿库后可根据需求进入三级页面。此项内容上含有三个选项:编稿、文稿列表与文稿统计。编稿选项有新闻标题或服务关键词栏目、具体文稿编写栏目、服务内容或飞字栏目。编稿选项还可对每日的新闻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包括:新闻名、记者、摄像、出镜、配音、约稿、自传、地市上传、新闻部上传、时间、是否采用等。还可对专题类型进行选择。完成文稿后有保存、提交选项。文稿列表选项按时间排序对所有存档新闻信息进行排序、审看。文稿统计选项可对不同的新闻类别和建库以来的历史新闻进行统计、查询、调取。音乐库对各类适合作为新闻成片、专题片的背景音乐进行归类汇总。按照成片内容将背景音乐划分成三大类别:宣传片音乐、纪录片音乐、专题片音乐。素材库将给新闻成片提供丰富专业的素材,按类别可以分为三类:视频素材、动画素材、图形素材。模板主题库有利于新闻成片更有效率的完成,其内容主要是新闻成片所需要的后期包装特效,按类别可分为三类:片头片花、导航条、职务条。省际业务选项链入给华风的上传通道,可以上传当天的气象新闻。气象频道选项能查看每天的全国气象新闻信息。

4结语

目前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平台即将投入业务运行。通过建立影视新闻模板计算机业务平台,实现了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影视新闻模板业务化。在平台上可实现影视新闻的编辑、所需素材的调用、与省级业务平台和气象频道的链接。解决气象新闻资料的存档、检索、调取等实际问题。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出片的质量和时效性。同时对气象专题片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资料从所建库中的调取起到了便捷的作用。气象影视新闻产品模板业务化平台的建立,在经济效益方面,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并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选成.基于B/S架构的气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3):192.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2篇

小欣决定首先设计赛场的宣传海报,具体步骤如下:

选择出版物类型和模板

打开Publisher 2007,在主界面会看到“Publisher 2007入门”。“开始使用”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出版物类型,此外还可以在左侧窗格“出版物类型”列表中选择其他类型。在这里,小欣选择“海报”。

接下来,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这里会列出该类型下所有可用的模板,同时右侧窗格中还会显示预览图形。经过挑选,小欣看中了“经典设计活动”中的“体育活动”模板。他单击右下角的“创建”按钮,以此为模板创建一个Publisher文档。

小提示

如果Publisher 2007提供的模板不能满足要求,可以访问微软中国的Office Online网站下载更多模板,地址是/zh-cn/templates/FX100595492052.aspx。当然也可以选择“空白尺寸”,自己进行模板设计。

轻车熟路做海报

下一步,小欣开始编辑这个海报。他发现Publisher的界面格式和Word大同小异(如图1),操作方法也完全一样,于是轻车熟路地根据提示填充相关内容。这里的所有组件等都可以进行内容编辑,移动或者删除等操作,还可以插入图片。

在“设置出版物格式”侧边栏中,还可以进行一些设置来美化海报:在“页面选项”中可以单击某个内置对象,直接插入当前页面;在“配色方案”和“字体方案”中有丰富的默认方案,单击某一种方案,就可以应用到海报中。此外,还可以在“传单选项”中更改模板、调整页面尺寸等。

接下来,小欣用类似的方法制作比赛的赛程表和新闻稿,方法和制作海报类似:

小提示

这里还可以打开Word来编辑某个文本框中的文字和版式:右击该文本框“ 修改文字 用Microsoft Word编辑文章”。

小提示

如果某一个文本框太小,需要将多余的文字放入其他的文本框中,选中这个文本框,单击“连接文本框”,再单击目标,就可以了。

日历变身赛程表

比赛的赛程表,小欣准备做成一个“赛事日历”,这样一目了然。选择出版物格式为“日历”,在右侧“设置”中选择日历的日期时间,之后单击“创建”即可。日历生成之后,可以在每一天中添加备注,如“A组循环赛第一轮”、“半决赛”等(如图2)。

图2

新闻稿速成

负责比赛新闻工作的小刘给小欣发来了比赛的新闻稿,小欣同样使用Publisher把他们做成一个出版物,以便留存。

选择出版物格式为“新闻稿”,然后选择一个中意的模板。选择完成之后,可以发现Publisher给我们提供了一个4页的出版物框架,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填充新闻稿的内容。这里,小欣将稿件文字从Word复制粘贴到新闻稿的相应位置。

交付印刷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动生成稿件 智能语义分析 知识概念模型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用机器取代人力,提高发稿数量,提升新闻服务质量。 美联社、彭博社、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已经在体育、财经、天气等领域实现了“机器人写新闻”。

一、关键技术

1.1数据抽取与挖掘技术

该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清洗,形成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通过对结构化数据的抽取、计算及统计,根据模板实现自动写稿功能。

1.2知识概念模型技术

利用该技术能够对新闻稿件、分析报告等作者进行行为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出记者、编辑、分析师在知识经验、思维逻辑、推理规则等方面的专家智慧,将专家智慧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并处理的数据,从而形成支持高效查询、存储管理,可用于挖掘分析的专家智慧数据。

1.3结合智能语义分析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该技术是结合语义计算等人工智能方法的综合性技术,将人对事物概念、事物间的关系、事物属性的描述、事物间相互影响和影响的传递规则等形成一个框架,将自然语言的词汇附着在这个框架上,二者结合就可以在文章中发现上述内容并结构化的抽取出来,也可以依据上述框架结合模板生成更加丰富的自然语言。依托专家智慧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规模化处理,模仿专家的行为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抽取出来,自动生成包括原因、结论、推测等深度内容的新闻和报告,应用范围广泛,不局限于财经、体育等领域。随着专家智慧数据的积累,逐渐形成超越个人的超级“大脑”,其分析结果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二、主要应用现状和展望

2.1利用高质量结构化数据实现自动发稿

通过抓取、采购等形式获取高质量结构化的数值型数据,使用行业领域专家提供的计算公式和判别规则,在预先设置好的新闻模板中生成新闻或快讯,彭博社、洛杉矶时报也有类似的应用,主要应用于财经、体育等能产生较为成熟的结构化数据的领域。

2.2自动生成适应多种媒介形式的稿件

对每篇新闻自动生成标签和200字以内的摘要,并能够将稿件自动生成适用于网站、PAD、智能手机、短彩信等多种篇幅、多种格式的多篇稿件,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发稿数量和发稿形式。

2.3个性化自动生成稿件并推送

对用户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进行行为分析挖掘,获得用户喜好,根据用户自定义的标签及喜好,可以将同一篇稿件根据不同的喜好自动生成多篇不同报道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篇幅的稿件,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新闻,提高新闻推送的精确性,有效增强用户粘性。

2.4根据素材智能化生成稿件

将采访获得的录音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转换成文字材料,将文字材料、背景资料等原始素材与某个记者的专家智慧数据相结合,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符合该记者风格的稿件,提高记者撰写稿件的效率,提升报道的时效性。

三、在中文领域的实践探讨

1、利用结构化数据实现的自动发稿,主要依赖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明确无误的结构化数据计算算法和公式以及新闻业务人员校对确认过的模板,比较容易做到极高的自动新闻生成的准确率和完全自动化。

2、在英文领域,自动新闻生成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日趋成熟,中文领域相关标准和技术由于中文的复杂度,不适合照搬英文领域的方法。目前中文领域智能化写稿不太容易做到非常精准,但可以做到结论有依据、可解释,这样已经足够减轻记者、编辑工作强度,并提供足够的规模化高附加值信息生成能力。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4篇

从文房四宝到电脑打字、激光照排,到现在的机器人写作,传播技术不断经历着跨越式的变革,机器人新闻的出现和发展预示着新闻生产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生成内容(CGC)将与专业新闻记者生成内容(PGC)和用户生成内容(UGC)在数字化新闻的角逐中实现三足鼎立。本文聚焦中外财经类机器人新闻生产实践,选取该领域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媒体的新闻机器人――美联社的“语言大师”平台和腾讯的Dreamwriter――进行生产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其生产模式依托大数据资源实现了内容自动化生成、个性化服务和智能化聚合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循规蹈矩”的自动化生成

2014年,美联社率先使用“语言大师”(Wordsmith)撰写每季度的公司财报,机器人新闻进入人们的眼球。美联社将公司财报数据输入到“语言大师”内容生成平台上,软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生成一条150~300单词的新闻,编辑在其之前预览一遍即可,这样的新闻生产模式正好适合需要定期但是格式僵化的财报类新闻的生产,机器人新闻这一新生事物也借助美联社这一在全球新闻生产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媒体而广为流传。2015年腾讯的《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成为国内首篇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稿,它出自腾讯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它可以根据最新的数据,利用内置算法在第一时间内形成稿件,经编辑审核后上传平台,一分钟内将资讯送达用户。②

根据对“语言大师”平台和Dreamwriter财经类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流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其有近似的运行逻辑:机器人新闻软件依赖大量的数据来源,遵循特定报道类型的常用模式,大批量生产新闻。它具体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程序软件以新闻关键词和数据指标为线索,在已有的数据库采集新闻写作所需的素材。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归类和多维度统计,将数据呈现的变化趋势与系统设定好的新闻点进行对比来确定报道方向。再次,利用机器人模板“遣词造句”呈现出描述性新闻。这个过程类似于完形填空,机器人只需要在设定好的语境中进行简单的填充即可。最后,在之前人类编辑对新闻稿内容进行审核与润色,这个环节是机器人新闻生产中唯一有人参与的环节。

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机器人新闻通过设置相关的程序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对其中有价值的点进行模式化写作,这是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颠覆,也是高科技对于海量大数据资源的开垦和利用。但同时机器人新闻也是新闻业面对不景气的生存环境所采取的用以削减成本的无奈之举。

面对激烈的竞争,机器人新闻自动化生产的快速高效为媒体带来了“突围”的可能,未来,媒体上出现越来越多署了机器人名字的新闻绝非天方夜谭。但是,当我们欣喜于机器人新闻一触即发的自动化生成速度和数量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过于简单的生产模板带来的稿件质量不高的问题,美联社总编辑费拉拉认为,机器人新闻内容的生硬和重复直接影响了稿件的质量,稿件缺乏人性化和个人风格,不能为读者带来阅读。③

二、“信息小灶”的个性化服务

机器人新闻生产系统中预先设定了结构化的数据文件,它可以创建多种叙述模板,从而创建分支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加细化的服务。据了解,“语言大师”通过与美联社等的合作确定了超过3亿可使用的新闻写作模板,这一规模随着机器人新闻快速普及的趋势还将不断扩大。在对新闻机器人设定模板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对模板进行细分,用不同的词汇、短语或段落更为贴切地描述事件本身,系统会根据具体的事件细节生产稿件,并可以根据受众信息接受习惯更新创造性的细节,使之更符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当受众一时兴起想查询哪只冷门股票的变动情况时,总有一篇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报道及时呈现在眼前,这是人类记者提供不了的服务。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5篇

报纸的版面,简单地说,就是一份新闻纸的脸面。当阅读者每天第一眼见到报纸时,最先看到的不是展现新闻内容的细节文字,而是重点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笔者曾对武汉城区20个人流量相对集中的报摊进行调查,发现每天早上早餐之后、上班之前的时段是报纸零售的高峰时段,约占全天报纸零售量的85%。在这个时段购买报纸的人群中,约有9成以上是习惯性的报刊消费者,他们浏览和选择购买报纸的时间平均不到10秒钟。

与报刊固定订户不同,这些临时购买报纸的消费者在阅读习惯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在同质化的报纸中进行选择或交换阅读。因此,经常出现今天这张报纸卖得好,明天那张报纸有销路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消费在新闻报道差异化明显时,表现为读者对新闻内容的个性化选择。然而在新闻报道同质化、可预见性明显时,版式语言对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报纸的影响比重增大,新闻内容同质化越集中、可预见性越强时,版面语言的作用力就越大,表现在消费市场上,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

根据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媒介系统、社会系统与受众系统三者间存在着互动依存的关系。社会失序、冲突与变迁的程度越复杂,大众媒体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则越多,人们对媒体的依赖也就越深,这时从各种媒体上寻求信息的受众人群就会扩大。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往往伴随着重大新闻事件的出现而增强。在报纸消费市场上,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读者阅读比较和读者消费习惯的转移,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重新选择对媒体的依赖时,就标志着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当前信息传播相对畅通的环境下,大多数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出现时,很难获得区别于同行的垄断性新闻资源。对于报纸来说,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信息容量和时效性上均不如网络媒体迅捷。同城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同质化环境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体的认同感和消费力。

重大新闻事件持续性充盈传媒,各大报纸从公开共享的新闻资源中进行新闻操作,不得不面对同质化的问题。当新闻资源和新闻内容突破受限时,版面语言的功能作用就得以体现。报业的新闻竞争由以往的内容为重点,转向为内容与形式的并重,报纸版面创新成为新闻竞争的新热点。

在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模式中,报纸版面在视觉冲击上的表现力、在大众情绪控制上的直观性,影响着报纸在市场阅读消费中的竞争力。在迎接北京奥运的时候,报纸版面创新在读者和市场消费中的作用力持续增强。当奥运火炬传递到武汉时,长江日报推出“火炬报”,通过非常规版面设计,将卷起的报纸做成火炬状,当天报纸销量大增,不少市民用卷起的“火炬报”来传递浓浓的奥运激情。新闻事件通过情绪细节被放大,图像和版式被重点包装和张扬。

二、速读消费下形成的模块版式和模板倾向

什么样的报纸版面才是好版面,这是当前各报纸在新闻实务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话题。在当前报纸版式的革新中,好版面的评价标准大多出于两种角度,一个是从审美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要具备美的要素,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色彩鲜明、虚实得当等等;另一个从服务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以便于读者阅读为基点,逻辑清楚、视点集中等等。

在报业新闻生产的流程中,版式设计是新闻采编之后、报纸印刷之前的中介环节。一方面,为应对网络新闻的竞争,最大化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各报纷纷延迟当天截稿时间;另一方面,为第一时间抢占报摊零售市场,各报又力争缩短新闻生产周期,提前开印。来自两头的压力,让处于中间环节的版式设计必须达到高速高效的生产效率。

在读者新闻消费的行为方式上,伴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出现,速读消费已成为当前新闻消费的主导模式。速读消费对报纸版面的基本要求就是标题清晰、结构简明,阅读流畅。为此,版面设计操作流程要加快,设计理念要简明,兼顾审美功能和阅读服务,促使了报纸版面从传统版式向模块版式的迅速转型。

模块版式指多个矩形板块构成一张报纸版面,这些矩形板块是单个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单元。这些单元可以通过主题安排进行合并和切分,形成独立而又有机的整体。

对受众而言,模块版式首先是方便阅读,适应速读消费方式对新闻生产提出的厚题薄文的要求,强调了视觉冲击力和版面语言的情绪表达。模块版式能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信息的主旨,迅速判断信息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需求,进而展开深入阅读时,能目标准确。模块版式释放了新闻照片的魅力,现在遇到重大新闻,将照片放至4栏,甚至是通版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大图片大标题,模块版式解决了传统穿插套拼版式中常常遇到的图文排斥、互相挤压的弊端,不仅做到形式上的美,而且实现了阅读上的便利、视觉上的享受。

对业者而言,模块版式便于稿件的集纳和切分,相对于穿插套拼的“九曲桥”、“十八盘”等传统版式,在操作上更快捷,在版面主题表达上,模块版式对头条的重点包装,对动态新闻快讯的集纳都非常容易实现,阅读起来主次分明,一目十行、尽收眼底。

由模块版式进而演变而来的版式模板,则是当前报纸版面创新模板化倾向的体现。版式模板可以形象地理解成“版式魔方”,每个版面都由多个矩形的“板模单元”自由堆砌而成,具体形式是通过电脑照排软件将版面划分为多个正方形状,根据新闻的长度或图片的尺寸进行自由拼接组合,配合事先预设的主题色块和常用线条进行切分,自由组合又灵活机动。“版式魔方”的运用,可以保证整张报纸的各个新闻、副刊、广告版面在版式设计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做到基调一致,合而不同。采取“版式魔方”进行电脑编排,编辑可以提前设定版面的基本风格和色块线条,然后根据每天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的具体要求,在预设版面中进行单元方块的替换和微调,既能坚持版面风格的连贯性,又能提高电子排版的效率,缩短操作时间,为提前照排印刷争取时间。在当前新闻生产实践中,这种“版式魔方”因其灵活的编排属性、提前预设的功能,更加适应电脑排版,且多快好省,被广大版面编辑所认同使用。

三、版面设计模板化倾向诱发的新闻误操作

模块版式符合当前新闻纸的消费定位及审美潮流,有着区别于传统版面的诸多优点。然而,版面设计模板化后,因其版式结构单元的相对固定,对标题要求的单一性,在版面编辑过程中,为迎合模块版式的排版要求,会出现一些形而上学,损害新闻价值的误操作。

首先是模块版式要求厚题薄文,板块长宽比例受限,导致标题字数受限。模块版式的突出特征表现在矩阵和标题上,为了让标题醒目,能够达到吸引眼球和统贯全文的效果,模块版式多采取单行题或双行题模式。相对三行题、多行题、对仗题等传统标题模式,单行标题所占版面空间较少、字体字号突显,在整体版面中容易形成统一风格。同时,浓缩的标题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眼光有穿透力,有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才能在有限的字数范围内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体现在标题上。在模块版式中,为节省字数,常常出现标题语法格式单一,多为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平铺直叙、白话为题,缺少了画龙点睛、“文好题一半”的效果,标题的功能大打折扣。比如某报教育新闻在报道高校招生政策时,一个整版共有7条消息,其中标题均为《我省出台××招生政策》《我省制定××招生规则》等直叙式结构,没有挖掘新闻内容中的“新闻眼”。更有甚者,标题所揭示或评价的新闻内容在新闻正文里不落实,常常表现为制作标题时因节省字数导致标题做得太宽泛,“打造”、“不容”等模糊动词频频出现。如《我市打造生态旅游新区》《地产白菜打造菜市精品》《青少年网瘾不容忽视》《商铺防火现状不容乐观》等等,题文脱节,题大于文、题小于文、概括不当的情况在模块版面中可谓屡见不鲜,因标题不当引发的新闻报道纠纷也越来越多。

其次是模块版式结构单元固定,为保持版面的条块分割,编辑在仓促之间强行删文,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为了配合模块版式的形成,删稿成了编辑迅速完成版面编排的“捷径”。在传统版式中,穿插套拼可以把一篇长文在“九曲十八弯”中顺栏走完。模块版式讲究的是板块完整,同时也限定了空间,要在一个完整而且有限的空间内摆下一个稿件,不可避免地遇到稿件删节的问题。在编辑过程中,能将稿件删短且不影响事件表述、主题大意,不仅能使版面多容纳一些稿件,增加版面的信息量,而且也便于读者在单位空间内迅速完成阅读,皆大欢喜。然而,在模块版式中,很多时候编辑遇到的删稿都是因为板块位置的局限而导致强行删文。这种因为形式局限导致的不不得已而为之的删稿行为,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编辑行为。强行删稿,往往会出现新闻事件的要素不完整、新闻事件的逻辑关系交待不清,甚至出现歪曲新闻事实的情况。据湖北某城市晚报统计,在该报2008年产生的5起新闻纠纷中,因标题产生歧意造成纠纷的占2例;因编辑强行删稿造成新闻事实争议的有3例。

对报纸而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使报纸对读者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但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到决定作用的。报纸的版式设计应该始终为其新闻内容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效果。

报纸版式设计不是新闻加艺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而是建立在视觉艺术、阅读习性、市场规律之上,是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科学内涵包括科学的市场与消费分析,准确的文化、市场定位和设计定位等,这就要求业者在版面创新中,注重读者阅读习惯的比较研究,注重读者视觉心理的调整研究,对读者阅读时间、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变化有一个适时恰当的把握。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6篇

报纸采编流程运作模式比较

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报纸采编流程运作模式,可划分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采编分离”的运作模式,另一种即为“采编一体化”的运作模式。经历了7 年发展,《鲁中晨报》作为大众报业集团下的一份子报,从嫁接办报起步,发展到独立办报,在独立办报过程中,顺利实现了从采编分离模式到采编一体化模式的变革。

1 、采编业务基本管理模式

(1 )采编分离的流水线作业法。即用任务目标将采与编进行“角色”界定。这是现代企业流水线作业的常规管理模式之一,优点在于分工明确且更加专业化:采编各司其职,互相制约,富有逻辑性、精确性;清晰的流水线操作方式,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各环节高效运作成为可能。

缺陷在于功效难以持久,原因是“角色”感过强,易失之于僵化,割裂了采编之间的有机联系。

(2 )采编合一的“一体化”模式。即用任务目标将采与编锁定在一起,编辑记者捆在一起考核,形成联动。此模式的优点在于采编有机联系、沟通效率高:繁琐的程序可以简化,职能可以下放,组织内领导与组员之间沟通便捷;记者、编辑都可以参与策划决策过程,能够调动成员的认同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在应对突发性事件、完成快速报道任务等方面,尤见优势。

缺陷在于全局整合乏力,缺少监督。具体表现是:从生产过程控制的角度看,部门与版面对应,易形成权力倒置,导致把关不严,若以严格的监控机制相匹配,又易导致生产和非生产环节人员比例失衡;从战略控制与管理的角度看,由于编辑、记者、部门主任甚至分管总编关注范围相对狭窄,加之考核等利益驱使,极易造成强势部门(版面)的优势被放大,弱势部门(版面)的劣势被放大,两者都偏离目标,整体被置于局部之外。

有分有合,非分非合。在采与编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媒体又从这两种基本模式中衍生出若干混合形态。

2 、采编业务流程

新闻稿件一般要经过采写、编辑、出版三个环节。《鲁中晨报》创刊初期,记者提供的稿件是写在稿纸上的,在转换为电子稿时,还要增加录入、制版(或版式)、制图、校对等多个环节,版式人员不懂新闻业务,编辑人员不懂版式制作,这就要求编辑要拿出一大部分时间,与记者沟通稿件细节问题、与版式制作人员沟通版面设计问题,繁琐程度可见一斑。在信息传递高度密集、不断加速的今天,这样的流程很难保证报纸生产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销脱节难以避免。

从1999 年7 月1 日创刊,经过2 年时间的发展,《鲁中晨报》于2001 年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记者采写的稿件直接通过无纸化办公网络系统(Newsdesk )提交,中间环节大大减少,无论将来实行采编分离模式,还是采编一体化模式,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不管采用何种流程方式,在采编分离情况下,编辑部要与记者部沟通;在采编一体化模式情况下,栏目主编、栏目编辑要与记者沟通。沟通,成为采编流程当中的重要环节,关键是看,通过何种形式、何种渠道进行沟通。

《鲁中晨报》在运行过程中,尽可能实现扁平化管理,指挥系统仅3 个层次,即“执行主编(1 人)――栏目主编(包括各职能总监,若干)――记者”,为达到采编畅通,实行“两级沟通体制”,即记者与栏目主编、编辑进行第一级沟通,记者每天外出采访,都事先向栏目组主编报题,报题过程即是一次交流的过程,主编指导记者有目的地进行采访。栏目组主编在上午调度会、下午编前会上进行第二级沟通,每天11 :00 的调度会,值班编委、各职能总监、各栏目组主编及编辑参加,集体研究当日应当重点采编的稿件,把握新闻的角度;每天17 :00 的编前会,值班编委、各职能总监、各栏目主编及编辑参加,集体研究确定当日应当重点处理、应当处理、应当慎重刊发、不应刊发的稿件。

对报纸主业现行管理模式和流程利弊的整体评价

1 、 层次过多,机构臃肿

报纸现行业务管理模式,基本还是审批制,众多领导“签字”,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尽管各个层面具有“审批”权的可能都是业务权威,但层层审批本身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或者就是照搬的行政管理模式。

2 、局部优先,整体居次

(1 )部门按职能划分,职能部门以专业划分,在编辑部或经营管理业务部门形成一个个利益中心,部门之间边界分明,各部门对需要处理的事件有不同的优先顺序,所追求的是部门最优,尽可能多地占有报纸资源,获得最大利益。(2 )在一项业务涉及多个部门时,一旦发生利益冲突,都会把整体最优搁置一边;若没有其他方面压力(比如来自上层的直接压力),难以保证每项业务按照顾客所希望的质量和时间完成,达到整个经营过程的整体最优。

3 、分工过细,画地为牢

(1 )记者活动范围过窄。记者工作范围多以行政归属划分,报道线路多以条块、部门为主,限定了记者的视野和活动范围。(2 )部门划分过小,工作分工过细。

报纸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

借鉴一般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和实践,报纸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应该锁定在读者满意。业务流程以读者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点:(1 )面向读者。就是在内部各个管理层面和生产环节,确立读者标准和价值尺度,以此规范所有方面的工作和所有员工的行为。(2 )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报纸必须准确把握读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具体内容和优先程度,在读者认可的时间内提供满意的服务,读者关注的是整个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经营行为,而不是某个部门的业绩。

报纸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组织领导能力原则。领导者要有坚定的信念,确信流程再造会给报纸带来飞跃;要信任和激励下属,特别是再造过程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信心;要清晰地认识客观现实,包括机会和约束条件;要有非凡的沟通力,与下属反复沟通,达成一致;要敢于承担责任,在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

以读者为中心原则。即从产品导向转向顾客导向,流程再造的整个过程围绕着提高读者满意度进行。应全力建设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读者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把读者作为最可信赖的“人力资源”,帮助报纸设计产品和服务方式,从而形成如下的环状信息和工作流向:读者需求新闻质量和服务方式改进创造读者新需求。

面向流程原则。流程的使用者要参与流程的再设计,流程的所有者要得到任命使之对结果负责;改造后的所有业务要按照流程来进行,而不是按照行政关系来推进,工作绩效要按照流程运行的质量来衡量。

低成本原则。减少环节和程序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降低总成本,这是一般企业流程再造的显效果。对出售信息产品的报纸来说,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因此,流程在每个工作步骤和工作环节,必须有完成标准任务的时间。

以人为本原则。要在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提高其技术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同时,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授予决策权利,鼓励自己决策,满足其情感需要、受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达到员工和组织目标的一致,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原则。

《鲁中晨报》编缉部

采编环节流程再造实施方案

(一)改革设想

新闻栏目组主编制俗称板块主编制。板块主编制是学习、借鉴电视台频道总监制和栏目制片人制的一种成果。

1 、以版面为龙头,简化审签程序,责任由执行人自负。

2 、打破严格的部门界限,人员根据不同任务组合,发挥最佳效果。

3 、中层(部门)职能实行分解,人员管理由流程负责,业务指导由编辑和专职培训人员负责。

4 、中层岗位设在关节点上:或担任主编,对一个版块或一个版面负责,如《鲁中晨报》设立了10 个栏目组,栏目组主编对所负责版块、版面负责;或担当某一专业化团队、任务小组的带头人,跑最重要的线,编最重要的版,负责关键性的业务工作。不承担管理职能和事务性工作。

5 、中层以上与“部门”不再是“分管”关系,承担起业务管理和协调指挥职能,比较彻底地改变“都和产品质量有关联”又“都无法对终端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状况。

6 、取消编辑记者“井水不犯河水”式的分工,栏目主编和编辑指挥记者,全程介入新闻稿件的采编工作。

7 、记者是版面的供货商,向主编预定、申请版面,按主编要求操作。在确定写稿的同时,将信息传递给欲投版面的主编,征求意见,预定版面;提供无疵产品(合乎版面要求和传播规范)。

8 、组版环节实行“签稿人”制度,“签稿人”对一二类差错承担责任。技术人员按格式化的版面规范组版,并对组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承担责任。

9 、对版面资源实行“申请竞争制”。由于每天的新闻是动态性的,各栏目组提供的稿件并不均衡,今天这个栏目组供稿强,明天那个栏目组供稿强,而版面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情况下,各栏目组主编就必须在编前会上,用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说服大家,来争取更多的版面。而新闻质量弱的新闻栏目组,就有可能争取不到版面。

(二)对策

1 、建立决策、执行、责任、受益等责权利明确的奖罚机制。

2 、进行职位分析和适当授权,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职责。

实行新闻栏目组主编制有利于实施立体营销策略。目前,电视的节目推广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而报纸目前还是主要局限于整体宣传,对板块、对栏目的宣传几乎为零。实行新闻栏目组主编制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理论上说,板块有了影响,广告商就会看好,所以,今后还可探讨板块广告制,以板块营销拉动广告增长。

(三)组织结构

实行新闻栏目组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取消所有采编中心和部门,减少中间环节,真正实现扁平化。主编领导本新闻栏目组记者和编辑,实现新闻策划日常化,顺畅采编流程。

1 、重要新闻栏目组

国际、国内、省内要闻。

2 、评论新闻栏目组

采编合一,提高评论原创性,原创评论要达到60% 。

3 、现场新闻栏目组

热线、现场。

4 、政教新闻栏目组

市五大班子及其职能部门 :党口所有部门,文、教、科、卫、体,部队、武警、人事、建委、规划、公用事业、交通运输、车站、邮电、通讯等。

5 、政法新闻栏目组

所有执法部门:公、检、法、司,质监、工商、劳动、城管等。

6 、社区新闻栏目组

含各区县地方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包括小区播报、百姓新闻、服务大广场、晨报市民大学、晨报义工、闲物送人等。

7 、特稿新闻栏目组

纵深新闻报道。

8 、财经新闻栏目组

财税、金融、保险、经贸委、贸易局、发改委、统计、物价、餐饮行业、工业企业等。

9 、新闻摄影栏目组

向各版“出售”照片。17 :00 前,把照片提供给各版,由各栏目组视情选用。

10 、文体新闻栏目组

11 、新闻栏目策划组

(1 )大型新闻策划每月1 个,小策划每月3 个。

(2 )对新闻栏目进行品牌推广、出售,重大新闻活动经费筹集等。

(3 )每月出售栏目1 个,买断时间不少于6 个月。

12 、设地方新闻统筹总监1 人

负责地方新闻各版块统筹,签初样。

13 、设文本总监1 人

主要任务是对重要新闻文字把关、润色,对重要稿件改写等。

14 、设图片总监1 人(由新闻摄影栏目组主编兼任),图片技术处理员1 人。

(四)新体制优势

实行“板块主编负责制”,构造新闻生产“采”与“编”的联动“纽带”。联动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层次,即“大采编”联动,大采编联动统一由执行主编负责。宏观联动充分调动了整个编辑部的采编力量,形成“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的动员机制。

另一个是微观层次,即板块的操作性联动。实行版面“主编负责制”,主编全权负责版面新闻的策划,为记者设计采访思路,协调文字、图片的报道,并指导版面编缉人员组合版面,使其顺利出版。

“主编制”使新闻生产流程从策划、采写、编稿、签发到出版,形成以“编辑为轴”,由主编、采编人员为新闻采写、编辑及策划主体的新采编运行机制。通过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联动,使采写与编辑实现有机互动,形成合力。

(五)运行流程

建立健全2 个会议制度,确立一天2 次会议,即:上午11 :00 调度会,下午7 :00 编前会,统筹调配。

1 .每天11 :00 调度会。由各主编报告当天主要新闻题目与线索,提出具体采访意见及调派采访人员,筹划确定版面安排、调配。

2 .每天17 :00 编前会。会议由各总监、主编及编缉参加,汇报当天稿件的落实情况,同时初步安排次日报纸各版的主要稿件。

20 :20 稿件全面上版,重要稿件、17 :00 以后发生的事件等可预留版面,但必须有提要。如,当日各新闻栏目组共做版60 个,但需要版面只有48 个,这种情况下,各栏目组就要竞争版面,优胜劣汰,哪些版发,哪些版不发,编前会集体讨论决定,按票数多少。谈版会确定48 个版后,其它版即被淘汰,为这些版写稿的记者无工作量,编版的编缉也无工作量。如这些版面上有好稿,在谈版会上可把好稿调配到其它版面。

(六)评价体系

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实行两条线评价。一为评委会,二为每天11 :00 调度会,根据记者付出的劳动,在评委会评报基础上再对稿件进行加减分,形成“稿件质量、采访难易度、路程远近”等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记者到外区县、边远地方采访,减少抄传真、抄文件现象,使我们的评价体系更科学。

版面评价原则: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7篇

由于奥运前,外国记者可在华自由采访,许多人感受到政策只会宽不会紧。不过信息的传递是有方向的,信息大概是管进不管出:外国记者来采集作出口用的信息放宽,但输入信息还是会相对谨慎。

以内地角度看,该刊有的封面是蛮刺激的。不过这是港,台杂志的惯技,并非该刊所独有。

老实说,要讲做新闻,现在的《亚洲周刊》(Yazhou zhoukan,简称YZ,这大概是香港当时唯一用汉语拼音作为英文刊名的杂志)才算交得出货。20年前创刊时,只相当于内地的《参考资料》。

我在YZ筹组期间加入工作,正式出版后还做了大约两年。大概是1989年秋天离开,当时还写了篇社论。后来有“发烧友”想办一种新型的“城市周刊”,有老板推荐我。我于是继YZ后,又成了《壹周刊》的创刊元老。

我在YZ时,该刊是英文杂志《Asiaweek》,(以下简称AW)的小弟。AW是当时东亚英文周刊先驱《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远东经济评论,简称FEER)的对手,影响力虽然不能比,但在东南亚总算站稳了阵脚。同期内,中国在经济上日渐开放,气氛活跃,渴求信息。AW的新西兰籍创办人Michael o’Neill遂加开中文版,希望可以北进。

当时香港很多媒体都有这个想法,关键是落实。o’Neill是新闻人,不谙中文,又深信AW模式的优越性,遂把英文版的做法照搬到中文版。当时的AW全彩印刷,论美观比得上你现在看的《南风窗》。相比之下,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华文报刊印刷粗糙、新闻管得严,华文甚至受到排斥,华人对全彩的时事杂志自然惊为天人。但香港不缺全彩的刊物,AW式的内容不够卖点。

什么是AW式的内容呢?原来,该刊要概括全亚洲的新闻,但人手有限,故主要靠“炒稿”。方法是选辑通讯社的稿件和亚洲各地空运到港的报纸,综合改写,自己采访的内容不到一半。炒稿在香港报界很常见。港报规模小,有些新闻无法派人到场,就录写电台和电视的报道,当作“本报讯”。最多是见报前致电有关人士,引述一两句话。

这虽然有违知识产权,但每天发生的事根本登不完,很多其实只要交代几句即可。但周刊不同报纸,如果大半内容靠炒稿,就不能说是“新闻”,而只是“摘要”。当然,现在生活紧张,让你很快地看完一周的大事,那也很重要。但YZ既然名为《亚洲周刊》,不能只报华人的事也得讲讲中东南亚;而港人当时楼股齐飞,对“落后地区”不感兴趣。

令o’Neill深信AW模式优越的是,撰述员根据剪报炒出稿件后,要由另一组研究员逐字核对剪报后才能出街,以确保内容准确。但随便着三种不同的中文报纸就知道,同一件事的报道,不要说立场,即使在细节上都有出入,影响到读者对责任谁属的判断。若此,撰述员应根据哪份剪报来写稿?在同类的报道里,研究员又应该根据哪份剪报来核实?只要有报纸登过就深信不疑,那是教条,不是制衡。

这个制度更令新闻人沦为word processor(文字处理器)。YZ一周不过50~60页,选题基本上由老总说了算。编辑部其他的同事只须稳守办公桌,一手报纸,一手稿纸。撰述员负责改写,我与其它编辑负责改稿。一周五天,连对外的电话都很少打。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8篇

企业文化宣传离不开平台和载体。各类形式多样的载体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兴起普及。也相应要求勘察设计企业传统的企业文化宣传方式发生变革。当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如何统筹运营好众多宣传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宣传效力。对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宣传建设有着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生产管理,顺应院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宣传工作外塑品牌、内聚人心的作用。通过打造院刊、展板、微信、微管网、管网、OA平台、LED等宣传阵地的全媒体一体化运作模式,构建了具有省院特色的“立体式”宣传格局,打开了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拓展宣传渠道,活跃传播形式,推动企业宣传中的媒介应用

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宣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仅靠单一的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或者每个宣传平台“各自为政”将难以发挥宣传平台间的合力。从长远来看,构建完整的宣传网络,打造全系统的文化建设平台十分必要。近三年来。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综合运用报纸、展板、管网、微信、QA协同系统等媒介。积极发挥各类宣传平台和信息的作用,积极构建全媒体平台。一方面,对传统媒介加以充分利用。如院刊《建筑院讯》、官方网站等进行改版升级;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引入当下流行微信公众号、微官网等新的宣传方式。目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宣传平台共八个,包括院刊《建筑院讯》、楼道展板、展示厅、微信公众号、微官网、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LED显示屏。宣传平台。对内对外,传统新锐,互为补充。

改造升级既有平台,加强内容转型

一是对院内唯一纸质刊物《建筑院讯》进行改版。2014年7月。针对该报版面小、内容单一、出刊时间不固定等问题启动改版。目前该报已由不定时出刊转变为每月一期,版面由单页扩大至4开。报纸内容从单一的新闻消息到开辟副刊。增设人物专访、专题报道、员工天地等专栏。随着报纸质量的提升,《建筑院讯》从对内发放,扩大至外送到全国省级以上勘察设计单位及相关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业内影响力,

二是更新楼道展板内容。楼道展板设置在职工日常办公场所周围。是展示企业文化的重要窗口。针对原展板内容滞后的问题,对展板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如2015年3月中旬,以“员工艺苑”为主题,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内容征集活动。共收集来自16个部门的美术类、摄影类、手工类、书法类等作品共116幅。并筛选出代表作品33幅在楼道展板展出。止外,一楼大厅展板也针对性地推出“创先争优、做表率、比奉献”先进典型事迹、“两学一做”等专版。

三是对院门户网站进行改版。新设计的网站外观简洁大气,栏目设置突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核心业务和技术实力。如品牌特色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工程物探、案例展示(办公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酒店建筑、教育建筑等)。同时增设院刊PDF电子版,更科学合理,新的门户网站已上线运营近两年。

构建新媒体平台,加快移动终端宣传的发展

一是开通院微信公众号。2014年4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微信公众号(fjadi1953)正式开通上线。在每个工作日更新院最新动态。目前共有省院新闻、政策速递、媒体聚焦、员工天地等栏目。从开通至今,共完成微信更新600余期,用户关注数量逐步增加。并作为优质公众号运营者,获得原创声明功能和读者评论功能。二是制作院微官网。微官网是适应移动客户端浏览体验与交互性能要求的新一代网站。2014年11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微管网正式上线,共设置七个板块,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契合移动终端时代的用户体验,进一步展现了良好品牌形象。

加强对不同宣传平台特性的探索,因地制宜

从媒体特性来分,企业文化宣传媒介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目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宣传平台共八个,包括院刊《建筑院讯》、楼道展板、展示厅等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官网、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LED显示屏等新媒体,大部分老牌勘察设计单位,都有一定的传统媒体建设基础。企业自办报纸、杂志等比较普遍。院刊《建筑院讯》创刊于1998年。至今已有17年,在职工中有一定影响力。应该说,在过往的企业文化宣传中,传统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受信息容量、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以报纸为例。因版面篇幅有限。只能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迎合大多数人阅读取向的信息。基于此,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刊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过时新闻,辅以人物专访、专题策划等时效性弱。可读性强的深度报道,弱化报刊不足,提升报纸的可读性。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传播上有着“信息互动双向、传播行为个性化、接收方式移动化、传播速度实时化”等特点,填补丁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互动上等的不足。更加丰富多样。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媒体宣传网络,从PC终端延伸到移动终端,

“立体式、全时效”的沟通网络。使员工不论在院内办公还是出差在外,通过这些媒介,便可轻松了解院内的最新动态。2015年4月份以来,院在平台运营上,突出重点,有所侧重,针对微信公众号的高受众群,进行了内容改革。由原先的4条新闻/天。调整为1-2条/天,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另由原来的重分享转为重原创。在微信公号上呈现更多原创文章。

此外。在OA系统上专设了“在线论坛”,包含海阔天空、新闻宣传、开心一笑、学术会议、信息技术应用等不同板块。院内职工,都可以在相应的板块中通过发帖、跟帖、讨论等多种方式。就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近三年。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积极活跃这一平台,不断分享职工摄影作品视频欣赏、新员工风采录等不同题材的内容。2016年,针对院停车场管理改革,院内职工在论坛上“建议微型车停车收费半价”,得到普遍关注,有较多的跟帖评论。这种双向传播、受众既能接受信息。又有公开发表意见的途径,便是新媒体优于传统媒体的其中一个特点。

从传播层次来看,勘察设计企业宣传载体大致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外部报社媒体等平台。二是上级单位/行业协会刊物、网站、杂志等。三是企业本级内部平台。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载体。在宣传信息的处理和报送上也各有不同。有所侧重。原则上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上级重要领导来访调研新闻、符合政府当下积极推动的发展领域且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消息等应报送到第一、二层次的平台。而企业内部日常工作消息、常态性的新闻活动则重点在企业内部平台刊登。针对不同平台的需求,一则信息往往需要处理成多个版本,报送外部平台的稿件突出成果和影响,行文简洁。企业内部平台则采用更完整的叙事方法。对新闻中的细节有一定展开。

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级主管单位,我院定期上报的参与规范编制、优秀项目获奖、大型项目中标、技术创新突破等较有分量的稿件会被到主管单位的宣传平台,同时择优逐级报送至福建省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等上级平台,进一步提升新闻的传播度。2013年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在建工集团的投稿总分位列司属单位第6名,2014年第2名,2015年第1名,2016年第2名。此外,2016年院刊《建筑院讯》、官方网站分获中国建筑业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建筑行业信息传媒工作竞赛。全国建筑行业精品报纸、精品网站。这些成绩,也表明了我院对外稿件质量和报送时效的提升。

此外,与《国企管理》、《中国建设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相关媒体保持密切联系。互动频繁。多篇文章被选登上省、市媒体及国务院国资委等,传播力度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总结企业阶段性发展成果的《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重新定位创新发展》一文被凤凰网、搜狐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进一步传播了我院转型发展成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做精品栏目,实现内容的丰富精致化

要及时做好宣传。必须对企业中的人、事、物进行深度发掘和深入采访,抓住企业发展重点,找准职工关注焦点,报道日常工作亮点。我院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十分注重挖掘单位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正能量的故事。以消息通讯、人物专访、专题报道、原创散文、视频展示等方式。生动立体地层现院日常工作。近三年,院宣传资料丰富,宣传工作开展利,总稿件量约1300篇,涵盖各种作品,稿件类型上更加多样化,“省院人物”等精心打造一批栏目。突出专家优势和品牌积淀,使院宣传内容与各专业技术、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凸显企业形象,

遵循新闻规律。用消息通讯及时报道院内动态

消息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报道形式。也是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目前通讯报道的主体。其特点是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在我院的消息报道中,既有如《我院通过福建省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我院开启新一轮事业改革》等企业发展中的大事。也有《福安东百广场”项目组参加图纸会审和施工现场查看》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深度挖掘人物专访及专题报道,聚焦省院品牌发展

我院人物专访以院刊整版篇幅报道对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在业内享有盛誉的设计师。《对生命尊严的坚守――院顾问总建筑师杨子伸的建筑人生》、《建筑是美的艺术――院顾问总建筑师陈政恩专访》等院顾问老总专访系列及

职工随笔类作品,是企业文化宣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它既是反映职工所思所想、展示其才华的集合体,也是企业要闻的有力补充。我院鼓励通讯员及职工创作散文、随笔、书法、摄影、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并积极创造机会,在不同平台上进行展示。院刊改版后,新增副刊。为员工原创小品提供展示阵地。在新员工入职之际,策划“新员工专版”;立足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策划“员工艺苑”展板。征集刊登水彩、钢笔画、书法、摄影等作品,展现建筑师、工程师们的爱好特长和人文雅趣;力推新媒体呈现方式,鼓励原创视频。在OA“在线论坛”等平台上播放职工摄影作品欣赏、建筑考察影集。

构建好“三个机制”,加强宣传工作制度化建设

制度是保障企业宣传持续有效开展的强有力推手。灵活有效的宣传平台、丰富多样的宣传内容,如果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宣传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宣传平台和内容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要健全完善制度,通过长期构建完善责任落实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优化完善机制。确保企业宣传工作“有人干、有考核、有章法、有改进”。

着力构建“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

2014年。我院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门户网站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院门户网站的管理,确保内容的准确及时和网站的安全高效运行。此规定改变了以往由综合办公室统一进行信息编辑更新,工作量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现由相关部门按归口内容负责相应模块,从而明确了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及相互配合的要求,提高运作的有效性和及时。下一步。我院将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工作联动机制,制定《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分。进一步完善新闻线索报送制度、新闻报道审批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等,加强宣传工作牵头部门综合办和各部门的新闻联系,推动院新闻宣传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着力构建“标准清晰、奖惩分明”的考核激励机制,分解任务,量化管理

2014年宣传报道任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院年度精神文明责任制考核范畴;2015年引入5%的权重,作为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之一;2016年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各部门投稿指标。同时对宣传报道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及个人,通过通报表彰、年度通讯员奖励等方式,给予肯定,调动投稿积极性。除了纳入考核。在部门投稿指标的设定上,我院充分考虑部门实际,在保证宣传信息来源充分的基础上,尽量不给部门生产经营增加过重负担。2015年。我院就各部门投稿指标做了调整,摒弃原有指标“各部门每月供稿不少于2篇”“一刀切”的做法。依据各部门接触到的信息量差别,参照部门人数规模,设定不同指标。此外,从原先单一的数量考核指标。转变为按照稿件类型、刊稿等级加分等多项指标综合加分。一方面对随笔专题等需要加强的稿件类型进行一定的分值侧重,推动宣传信息的丰富化;另一方面从稿件采写的难易设置相应加分。凸显了作者的贡献和稿件价值。2016年。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考虑到勘察设计行业整体低迷,各部门的生产经营压力大,整体下调了考核指标,适时“松绑”。新的考核指标的调整和考评计算做法成效显著。2014年仅3个部门完成指标。2015年共有21个部门完成指标,2016年27个部门完成指标;投稿作者队伍进一步扩大,除通讯员外,更多的职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宣传。合理的量化考核,进一步活跃了投稿氛围,促进宣传信息创作的良性循环。

努力构建“注重细节,持续提升”的优化完善机制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9篇

一、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依据出席领导排序、事件的重要性、内容的相关性等标准,以条为单位来编排播发,而现代大型电视新闻节目通常分为几个固定板块,组合播出。相对于频道,节目就是一个个模块,而相对于节目,板块也是一个个模块。正如频道中每个节目都有不同的节目形态和节目定位,节目中的每个板块也都应该有自己的形态和定位,并进一步细化、固化为适用的生产流程和产品标准。以沈阳电视台《直播生活》为例,17:00-17:55的《直播生活•晚高峰》是电台FM91.2和电视综合频道同步直播,采用广播的主持风格,两位主持人聊天,中间插播相关图片。从受众定位来看,也更偏向于下班路上的私家车主收听收看。而17:55-19:58的《直播生活》,则主要是本地的民生新闻及评论,受众定位要宽泛得多。这两个板块的工作流程,如素材选取、文稿撰写、图像编辑、直播机位、导播合成等各环节,自然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直播生活•晚高峰》不需要精细的文稿,全靠主持人“脱口秀”,但《直播生活》就需要出稿、配音。这些都需要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严格遵守。而在产品标准方面,模块化设计、生产、装配,大型电视新闻节目通过模块化标准的高级形式,能够将每天发生的各种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系统整合,呈现为条理清晰、特色鲜明的节目内容。谈谈电电视视新新闻闻节节目目的的管管理理变变革革大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也可以通过更换或增减模块的方式实现,从而降低改版成本和风险。一些优秀模块还可以整体拿出来,扩充为独立的节目。这时,大型电视新闻节目就担当起了“孵化器”的功能,一档节目可以逐渐孵化出一个“节目群”。

二、编排对象化

节目时段固定的前提下,节目内部板块采取何种编排策略,主要考虑两个对象:一是观众,二是竞争对手。目的也很简单,争取观众“入流”并“顺流”,减少观众“溢流”。以下结合青岛电视台财经资讯频道每晚19:00-20:05首播的《青岛全接触》,浅析节目内部板块的编排策略。

1.反向策略

《青岛全接触》作为一档跨界新闻节目,策划之初就采取反向编排策略,与同时段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央视的传统强势节目,形成显著的差异。尤其是网络评论脱口秀板块“小单拍砖”和交警执法真人秀板块“小宫说道”,更多的是以女性、年轻人为目标受众群,与以中老年男性观众群为主的节目比,有着明显的收视市场区隔。

2.带状策略

每天定点播出,是带状编排策略主要的特征。哪怕确到秒,使记者的绩效考核与收视率直接挂钩成为可能。以往,电视新闻记者的绩效考核,主要以分数统计的工作量,而对新闻品质的考核标准显得比较模糊。例如,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设有好稿月评制度,但衡量标准不统一,奖励覆盖面也相对较小。另外,无论是数量考核还是质量考核,都要靠制片人或责任编辑人工打分,信息沟通成本过高,自由裁量范围过大,经常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而记者直接与收视率挂钩、精确到秒的绩效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个人绩效考核直接与收视率挂钩,符合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模拟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借用到电视新闻节目的运营管理中,就是“人片合一”,每个人的业绩考核都与自己的每一条片子直接挂钩,感受到收视竞争的压力,时刻保持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当然,以秒为单位、直接与收视率挂钩的精准化考核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电视新闻节目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收视率不是节目质量考核的唯一指标。因此,在引入收视率指标之后,原有的工作量考核、好稿奖评选、社会影响力评价等制度都应继续保留,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收视率考核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一些特别突出的贡献和创新,还应当有特别嘉奖措施。其次,收视率不仅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努力,还与板块形态、选题质量、节目编排、竞争环境、合作对象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不仅要看收视率的高低,更要看收视率的提升幅度,不仅要横向比较一天中各条各板块的收视率,还要纵向比较同一板块每天的收视率变化,以利于节目和个人总结经验,创造更高的收视业绩。第三,收视率无法考核节目责编、内勤、财务、宣传推广等职能性工作,某些岗位仍拥有可以躲避收视压力的安逸空间。因此,在整体薪酬分配上,必须向一线的记者、编辑倾斜,拉开前期与后期的收入差距。同时节目应当按照“宽带薪酬”理念,进一步拉开同级别员工的薪酬档次,最高薪酬甚至可以高于制片人薪酬,从而引导员工更重视个人技能的提高而不是职位的晋升,支持原有扁平化组织结构的高效运行。

新闻稿模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 智能传媒 人工智能 信息流 泛互联网化

新闻自产生之日起便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变革。在经历了三次科技浪潮之后,新闻报道也从传统的纸质传播,逐渐扩展到电子媒介、网络媒介范畴,而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闻报道朝智能化方向迈进。虽然目前机器人新闻还只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随着泛互联网化的环境出现、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和信息流的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必将是一场引发传媒生态深刻变革的标志性事物,智能传媒时代已然开启。

对于机器人新闻,目前业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体比较趋同,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机器人新闻核心在于自然语言的生成,内容来源依托大数据的支撑,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算法形成模式,是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信息在新闻领域融合的产物。

机器人新闻的发展

关于机器人新闻的最早案例可以追溯到1967年,底特律自由新闻社记者菲利普・梅耶利用大型计算机分析得出“在校大学生和高中辍学者参与骚乱的比例一样高”的结论。

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机器人新闻是2014年3月一篇由新闻机器人撰写的报道,它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通过搜集到的美国地震局测量的数据直接转化成短消息,在经过人工校对后发表在《洛杉矶时报》的网站上。

目前,机器人新闻在部分新闻媒体中已经投入实践应用。《福布斯》杂志早已开始大范围使用叙述科学公司的自动写稿程序,并专门在网站上设置了由此程序所生成新闻的网页;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应用机器人撰写天气和交通报道;法国的《世界报》与Syllabs公司合作,在2015年的选举活动中,用机器人报道了数千条实时的各地选举情况。而《洛杉矶时报》和美联社则是应用机器人新闻进行报道的较为成熟的媒体。

就国内媒体而言,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一条《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的消息就是由一款自动新闻写作软件Dream writer完成的。11月,新华社正式推出新闻机器人“快笔小新”参与写稿项目,它可以迅速完成体育、财经等数据类相关的稿件自动撰写。

“新闻机器人”简单地说就是一套特定的算法,它根据已经预设的“模板”,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并由此自主生产出新闻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以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为例,机器人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

从以上的工作原理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机器人新闻主要还是新闻报道中的辅助型角色,用于处理一些数据性显著、报道程式化明显、拥有明晰数据支撑的新闻题材。

机器人新闻的优劣

机器人新闻自出现起,业内就发出了“新闻记者是否在未来面临着失业危险”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到对于机器人新闻优劣的探讨中。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梳理,发现对于其优劣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器人新闻的优点。首先,把新闻记者从繁复的数据整理新闻中解放出来,使新闻报道者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报道,完成更具价值、更具创造性的新闻。其次,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出新闻。回到文中开头提到《洛杉矶时报》网站的地震报道,当时《洛杉矶时报》记者肯・施文克被地震惊醒后,下床直接翻看电脑,发现关于这次地震的简讯已经由机器人完成,在快速浏览之后他迅速签发了这篇稿件,《洛杉矶时报》也成为了报道该地震的首家媒体。再次,机器人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例如,2013年,Wordsmith公司的写作机器人生产出三亿多篇报道,比世界上所有媒体生产的新闻总量还要多。

二、机器人新闻的缺陷。其一,程式化的报道虽然客观公正,但是可读性较差。由于机器人新闻是在原有预设的模板中对新闻进行加工处理和生成,所以其程式化的报道模式让人觉得乏味。但是,2015年10月14日腾讯财经再次机器新闻稿件,推出了“常规版”“研判版”“民生版”三个版本。三篇文章文风各异,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新闻多样化报道的尝试。其二,缺乏新闻敏感。新闻机器人不能够主动发现新闻,只能够根据编辑预设的模板对某一主}进行报道。其三,报道类型局限。目前的机器人新闻无法出现深度报道。甚至有一些知名学者对于现在这些自动写稿系统并不看好,认为这些简单稿件的撰写,实际上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小的,因此没有必要发展这一新的报道模式。其四,机器人新闻侵犯用户隐私问题。对于用户内容生产以及新媒体用户数据搜集都有可能触犯用户的隐私。其五,新闻报道不平等。机器人新闻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其应用是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成熟的技术,大量数据等多方面作支撑的。因此,不同地区媒体由于自身实力对其投入成本和精力是不同的,使得越发达的国家地区新闻报道越成熟,而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媒体新闻报道越没有竞争力。这也是应该值得注意的地方。

从以上对于机器人新闻报道优劣的分析来看,似乎机器人新闻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问题,特别是不能够和当前由记者撰写的深度新闻报道相匹敌。

智能传媒发展展望

虽然业内有学者对智能传媒的代表机器人新闻并不看好,但笔者通过上面机器人新闻基本梳理,以及传媒智能化的实现基础因素分析,认为智能传媒的时代终将到来,它将引发传统新闻定义和经典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是新闻行业的一次革命。

一、打破经典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众融为一体。智能传媒的到来,将打破传统的传受界限,把传播者与受众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即所有的新闻内容都只有在用户反馈的基础上才能呈现,传播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种算法和程序,只有接受到了用户的提问和反馈才能生产和制造新闻。也就是说,每个自然人用户都有自己的专属新闻,新闻的生产只有接收到用户的需求后,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实现。

未来的智能传媒,经典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它既不同于一般从传播者到受众的传播,也不同于自媒体时代受众自我,而是将生产者、传播者、接收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反馈即产出的逆向新闻生产过程。最大的受益者也将会是受众,他们将会享受到绝佳的用户体验。

二、颠覆性的平台运行与呈现:平台二重性与介质泛化。在未来智能传媒时代,用户体验会更加优化,一个新闻的呈现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文、声、像。随着虚拟3D等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未来智能新闻甚至可以给受众还原新闻现场,受众所接受到的新闻不仅可看、可听,甚至可触、可闻、可感。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还提出了“屏读”的概念,认为未来的屏幕不仅是呈现内容,它还会观察我们,成为我们的镜子。屏幕既可以记录,又可以播放这些活动的数据库,不断自我追踪的结果,是对他们生活没有瑕疵的“记忆”,屏幕成为了人们身体的一部分。

更有大胆的设想提出,未来智能传媒已经不需要任何实物介质,而是通过脑电波的交流完成。虽然这些想法目前处于构想阶段,但可以肯定地是,未来的介质泛化将会是必然趋势。

三、改写传统新闻基本定义:智能预测性新闻成为高级新闻报道样式。2008年美国谷歌公司提前14天成功预测出甲型H1N1流感在美国的爆发,以及美国Farecast公司对美国国内机票价格的预测,使平均每张机票节约50美元,美国沃尔玛公司预测出在季节性风暴期间,人们对特殊食物的需求等等,都可以看做是预测性新闻的例子。不^这也只是在大数据前提下,在人类智慧的干涉下完成的预测性新闻,与智能预测新闻还存在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