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稿

新闻稿范文精选

新闻稿范文第1篇

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和同事们一起参加演讲竞聘,展示我自己。相信今天每个走上演讲台的人都做过思想斗争:到底参加不参加竞聘?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尤其是我,参加竞聘似乎很不是时候——面临休产假,身体很不方便。但是我想:产假只是暂时的,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工作。至于能不能成功的问题,还是要报着和平时工作一样的“但求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

说起来,我走上新闻工作的岗位,已经有12个年头了。最早接触新闻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个22岁的小姑娘。这些年来,过编辑,干过记者,现在在晚报经济部做采编一体的工作。我懂得编辑工作的辛苦,更明白记者工作的酸甜苦辣。

新闻工作对人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除了有比较高的文字水平和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大局意识,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甚至要有一定的交际知识。

每走到一个新的岗位上,该怎么干,我都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同时购买专业方面的书籍,广泛阅读同类报纸,充实自己。刚开始做记者时,我认真地学习过新闻采访写作方面的书籍,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让我写的稿件很快有了进步。做了编辑,我又买了《编辑学》学习专业知识。

我在记者部当记者时,编辑们都喜欢用我的稿件,他们说我写的稿件常常很新颖,思路清晰,病句、错字也很少,他们用起来很省劲。

我知道,对于一名有着十几年资历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想做一名记者很容易,但是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就需要自己付出汗水和智慧。“新闻”重在“新”,四季年年轮回,但是新闻如果年年都一样,春天讲“开春第一耧”,冬天讲煤炭涨价,而且讲不出什么新意来,那么读者读起来就味同嚼蜡。就是同样报道“开春第一耧”,报道煤炭涨价,我也要努力从中找出与往年不一样的内容,从中发掘新气象,发现新内容,力求写出新意。

在我看来,新闻的新,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题材的新颖。是否有独特的新闻视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没有写过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记者能否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稿件。稿件的新颖,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的。前几年在记者部,我参加过包括两会、3·15在内的许多大型活动。每次参加之前,我总要认真地想一想,该从哪些方面发掘一些新鲜的东西,我从来不满足于例行的表面的报道,所以每次领导派我去参加大型活动,我总能拿回精彩的稿件,从来不让领导失望。

2006年,晚报成立了经济部,做起了几个周刊。对于记者们来说,做经济新闻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要求记者在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采写稿件,这相当于让天马行空的记者戴着镣铐跳舞。一听说要让自己到经济部,不少记者都往后缩。记者部主任推荐了几个人,其中就有我。说心里话,当时我也想往后缩,继续在呆在记者部,想写什么写什么,主任时不时给派个采访任务,干起来多轻松。但是我没有。一方面我觉得对于领导指派的工作不应该掂轻怕重,另一方面,我觉得,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越是有难度的工作,越能锻炼人,也越能出成绩。

我最初负责餐饮周刊的新闻。我记得当时正是春天,冰雪消融。万事开头难。第一篇餐饮新闻该写些什么,就是一个难题。我骑着自行车上了街。转着转着发现了,有两三家饭店门前挂上了宣传画,几条跃跃欲出的大肥鱼,上面写着“河开了,鱼肥了,开河鱼多少多少钱一斤”。在我的感觉中,开河鱼应该是黄河开河时候从河里打出来的鱼。那么,这些饭店里卖的,真的是黄河里的鱼吗?我走访了几家挂着宣传画的饭店负责人和水产部门,最后明白了:黄河处在禁渔期,严禁捕鱼,市场上卖的所谓开河鱼,并不是黄河里的鱼,这些鱼有的是从纳林湖等一些湖泊中打上来的,有些是人工喂养的鱼。我把这些写成稿件,同时介绍了一些饭店开河鱼的烹饪方法。做经济周刊的第一周过去了,领导对餐饮周刊的稿件表示了首肯,这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在餐饮周刊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地产周刊出现了问题。我记得,那段时间,负责地产周刊的一个叫刘和平的年轻记者每天眉头紧锁。一到编地产周刊的日子,编辑就在走廊里着急地走来走去,等着刘和平的稿件,嘴里念叨着“地产等于难产,地产等于难产”。有一天,刘和平提出要和我换,他做餐饮周刊,我做地产周刊,我想也没想就同意了。

我做地产新闻的第一步,是走访临河的各个售楼部,了解房屋销售的价格、行情,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因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做地产新闻不再是难题,编辑再也没有念叨过“地产等于难产”。后来,经济部推行采编一体,地产周刊由我一个人负责,没有专门的编辑了,这是题外话。我也很快在房地产业界有了一些名气,同时也交了一些朋友。房地产业的老板个个财大气粗、自视甚高,和我们打交道的营销策划人员又都有两把刷子。作为一名外貌平常、打扮也并不时尚的女记者,我凭什么让他们多看我两眼?让他们腾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和我聊天?我明白,除了我身后这张权威的主流报纸,我是凭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篇掷地有声的稿件让他们记住了我。没有人知道,为了让自己不再是房地产的门外汉,我托人从北京买回一摞专业书籍,有地产营销方面的、建筑方面的,我甚至买了房地产老板们感兴趣的关于住宅风水方面的书籍。我把这些书和我爱看的杂志《小说月报》、《读者》一起放在床头。阅读这些专业书籍,同样让我受益匪浅。我很快明白了房地产开发、建筑、销售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一些销售手段,和业内人士交谈,我不再说凉话,他们也觉得我不是外行,和我交流没有障碍。

在做记者的这些年里,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写文章,因为我深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记者,出去代表着巴彦淖尔日报社的形象。干了12年新闻工作,是一张报纸的舞台锻炼了我,是报社培养了我。12年来,我为新闻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自己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知识和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新闻工作者。我相信在座的大家和我一样,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内心深处,其实对新闻工作、对报纸有着很深的热爱之情。新晨:

新闻稿范文第2篇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新闻

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3.特写的种类

特写共分以下几种: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4.新闻稿特写的写作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4.新闻稿特写的范文

<范文>一

特殊的捐赠

作者: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王镜师傅又来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我问。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

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显得干净利落。我请老人坐下,没等我问寒问暖,他就满脸堆笑地说:“这不,人家知道我困难,给我寄来200块钱,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我接过话茬:“你节衣缩食,捡破烂把1万元都捐了,这200块钱人家给您,您留下用也是应该的。”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尽人情。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我明白了,这200块钱就是素不相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境老人的。

这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范文>二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

作者:

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

老作家握着李国安的手高兴地说:“你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你是改革开放年代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向钱看,有人说空话,你是无私奉献,为老百姓办实事,扎着‘钢围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新的万里长征。我们的时代需要你这样最可爱的人。”

“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新闻稿范文第3篇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报道、特别是硬性新闻最常见的结构,据美国学者统计,用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约占美国新闻总量的80%。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较重要的放在第二段,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一段,就像一个倒立的金字塔,文章内容的重要程度随着文章的发展而逐步递减。

倒金字塔结构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导语、说明、扩充、结尾。在厚报纸的时代,读者生活在媒体轰炸中,有线电视、手机短信、网络新闻、多达几十版的报纸已经让读者变得浮躁起来,没有人会耐心地把整份报纸的每一篇新闻都从头读到尾,一旦导语没有吸引住读者,整条新闻都会被从读者眼中溜掉。因此,倒金字塔结构把故事的高潮、最重要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或情节放在稿件的开头,然后在后面的段落里添加并扩充细节。

新闻稿的开头非常重要。记者不要吟诗作赋展示文采,而应该开门见山、语言简朴。导语的长度最好控制在50个字以内。另外,测试硬新闻导语好坏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它是否能当作一条可以独立成文的新闻简讯。有关如何写出好导语,在下一讲中会有更具体的方法。

紧跟着导语,故事进入到说明部分,陈述文章的主要事实,事件涉及的个人和组织,以及有争议的问题。扩充部分进一步阐述要点,揭示更多细节,为新闻稿增添深度和色彩,并增加一些参与者的引语。

例如:2010年5月25日的旧金山纪事报:

无家可归的男人在教会区被杀

一个游民在星期一教会区一所他经常借宿的饭店台阶上被发现被人捅死,旧金山警方报道。(导语:直接报道发生了什么。)

警方在早上5点56分接到电话说受害人其身份还未确定,被人发现死在18街和19街之间、位于教会街2280号的普利达饭店楼梯平台上。警察赶到时此人已经死亡,警方说。(更具体地介绍事件的细节。)

调查人员正在询问几名可能的目击证人,但还没有拘留任何人。(回答读者其他会因事件而产生的问题:有没有目击者?有没有疑犯?为什么他会在那里?等等。)

凶杀案件负责官员麦克·斯塔思科警长说受害人属于无家可归者,并一直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睡在饭店台阶上。

“他并不是总是待在那里,”斯塔思科说,“他正好那晚在那里。”

一个同样经常光顾该饭店的流子发现了尸体,斯塔思科说,目前还不清楚他的尸体在那里有多长时间。(结尾:补充了更多的细节)

上面这篇新闻是对一个凶杀案的实时报道。全文虽然只有六段(六句话),但遵循倒金字塔结构,先从最重要的事实说起——一个流浪街头的人被人捅死。之后文章在慢慢补充一些记者获知的可以证实的细节。需要注意的是,记者的信源全部是处理案件的警察,因为他们最具有此事的发言权。另外,文章非常精简,没有一句废话,但却包含了此时此刻可以获得的全部信息。

倒金字塔结构符合新闻的目的——快速、清晰、准确而简单地向读者展现事实。另外,这种结构也符合编辑的需要,它可以让编辑快速地将新闻故事缩短来配合更短的版面或广播时间,以符合随时变化的情况需要。

二、软新闻的结构

作品的倒金字塔结构也造成了新闻写作的难点,即新闻稿件的构成是没有逻辑性的。稿件以震天动地的一声惊雷开头,却以蚊子般的哼唧声结束。由于倒金字塔结构缺乏逻辑性,许多特写记者指出这种结构并不完全适合讲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三种适合讲新闻故事时使用的结构:正金字塔结构、沙漏结构和讲故事体。

1.正金字塔结构:正金字塔结构类似于短篇小说的结构:用细节开头,把故事的高潮放在末尾。正金字塔结构尤其适合引导读者的情感,让读者阅读到最后得到感情的升华。

2.沙漏结构:沙漏结构是倒金字塔和正金字塔的组合:把新闻中关键的事实按照重要性堆叠到稿件的开头几段,接下来的段落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组合的。沙漏结构的好处是既有倒金字塔结构吸引人的开头,又能加强后面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的戏剧化。

3.“讲故事”体:“讲故事”体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从具体到一般。文章先从一个小故事或一段描述开始,可能是某个人、某件事,这个故事承载了文章的主题。接着,记者会指出这样的故事并不是特例,而是千万个类似故事中的一个。在这里,记者会用一段被称为“核心段”的文字阐明报道的目的,这个故事为什么重要等问题。后面的内容则提供了对文章主题的各种支持证据。文章结尾,记者会使用直接引语或一个小故事,回到文章开头,旨在引发读者思考。许多记者都使用这种方法报道讲故事新闻。讲故事体适合报道趋势类新闻,可以让读者深刻意识到某个趋势、某个新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它加强了故事中人性化的一面,也更能让读者感兴趣。讲故事体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模式,从小故事开头,总结规律或趋势并进行补充说明,结尾回到开头小故事点题。

三、超越倒金字塔结构

什么是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媒体最常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正常秩序的严重破坏。如杀人放火等;二是死亡。人死得越多,新闻价值越大,如伊拉克战场上的死亡。但是,讲故事新闻不是写这些极端的事件,讲故事新闻是写新闻的过程,是写人民的日常普通生活,而不是写新闻的极端结果。讲故事新闻是用新闻中的故事抓住受众。讲故事的新闻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发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

在讲故事新闻中可以运用的叙事技巧包括:5个W和1个H:“Who”变成故事中的人物、 “What”变成故事情节、“Where”变成故事发生的场景、“When”变成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Why”变成故事的动机、“How”变成叙述方式。具体讲,讲故事的新闻写作需要具备下面要素:

细节:不仅仅用who、what、where、when、why这5个w,不仅仅需要记下引语和事实,还要用你对细节的捕捉力,通过画面的描写,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

悬念:一篇优秀的叙事新闻应该让故事慢慢展开,步步引诱,让读者不停地想要读下去。诱导留给读者的应该是娓娓动听、慢慢道来。

人物: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眼睛叙述新闻事件,让读者感觉到记者不仅仅是报道事实,更是从人性的视角讲述这个事件。

对话:把对话穿插到新闻报道中,会揭示新闻或新闻人物的意义。掌握好新闻报道使用对话的窍门,能加深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变化:故事在叙述中要有起伏跌宕的变化,这样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结构:忌讳使用散文式的结构,结构要紧凑。

视点:观点要一步到位,要毫不吝啬地铲除模糊报道主题和报道焦点的画面,不要乱糟糟地把各种细节和画面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读者:在写作上,记者要清楚地知道读者是谁,能够超越业内的行话,顺畅并有一定的节奏感,读起来不可疙疙瘩瘩地不顺畅,最好是清晰透明直截了当。 篇幅:讲故事的目的是增添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深度,决不是夸张或是增加稿件的长度。另外,数字的使用要少而精。

结尾:故事化的写作用细节一步步制造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期待情绪,直到最后,最后一段通常有个戏剧性的结尾。

新闻稿范文第4篇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2页

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

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新闻稿范文第5篇

软稿新闻可能带来的后天恶果有哪些呢?

一是不好看。提供软稿新闻的单位,往往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宣传自己的成绩或产品,让广大受众知晓。软稿新闻的这种宣传功能,决定了在很多时候,都比较生硬,有些软稿新闻甚至直接由机关单位的工作总结、业务汇报或企业的产品介绍改编而来,毫无新闻性、可读性。

二是不真实。有些媒体,因为软稿新闻出了钱、找了人,就放松甚至放弃了审查权,爱咋写就咋写,爱写啥就写啥,听之任之,于是,新闻差错频频,虚假新闻泛滥,一谈成绩就吹到天上,一说产品就是“万能”,不仅受众深受其害,媒体本身也失去公信力。

然而,妄想媒体完全杜绝软稿新闻,这种想法并不现实。以报业为例,随着都市报对党报、行业报市场的冲击,有些党报、行业报广告低迷,只能依靠自己的“机关报”优势,利用手中掌握的机关单位和企业资源,通过市场手段,对一些新闻适度收取成本费用,维持运营。况且,因为发行需要和人情世故,促发行稿和关系稿也再所难免。

由此看来,对于软稿新闻,不宜搞一刀切,不能一棍子打死,还是要区别对待,堵疏结合。那些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收费新闻、红包新闻,一定要不得;那些促发行稿、关系稿以及适度收取成本费用的软稿新闻,客观存在着,必须严格流程,加强审查,全力疏导,使其规范、好看起来。

注重策划,挖掘新闻亮点

从本质上说,软稿新闻带有功利色彩,宣传功能是它的天性。在手段上,宣传的“杀手锏”是灌输,是单向地不顾受众感受的重复说教。软稿新闻受其宣传功能拖累,不重视与受众互动,不主动与受众互动,因而也就无法获知受众需求,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

但大众传媒面向千家万户,它需要传受之间的和谐互动,需要大量的有用资讯来满足受众求知欲,需要以好看的新闻来换取受众的点击率、收视率和阅读率。作为大众传媒一个组成“零件”的软稿新闻,必须迎合大众传媒的这种基本功能,与媒体一荣俱荣。如果软稿新闻不能脱离“不好看、不真实”的泥淖,长此以往,媒体与其将一损俱损。

软稿新闻怎样才能好看起来呢?

首先要减少宣传味,挖掘新闻亮点。泉州电视台曾做过全国知名企业恒安集团的一次软稿新闻。当时采访团队接到任务后,没有坐等对方提供材料,被动地做新闻,而是主动去发现新闻,并真的被他们挖出了恒安集团花费千万美元在全国率先聘请“洋管理”这一重磅新闻,于是,他们天天跟拍这位“洋管理”,做“”――陪他上班、陪他吃饭、陪他喝茶,同时专访了恒安集团“掌门人”许连捷,最后根据这些“好料”剪辑出一条短消息并制作了一期专题报道,短消息获得了当年全国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其次,软稿新闻也需要策划。2006年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时,学校携手厦门日报发动盛大的宣传攻势,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这次合作,厦门日报不是简单地当学校的“传声筒”、“复读机”。厦门日报精心为厦大策划了两大活动,一是征集老照片,由于在厦门工作的厦大校友众多,半个多月时间里,响应者云集,连续几期的专版报道都精彩纷呈,二是推出“厦大历史上的名人”系列报道,每天半版,解密这些名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文字优美,内容丰满,读者至今记忆犹新。

注重易读,进行组合报道

软稿新闻由于经常是机关单位的成就报道或企业的产品宣传,加上出了一定的成本费用或打了招呼,记者往往“洋洋洒洒、下笔万言”,这会令软稿新闻更加难以吸引受众。现在受众已进入浅阅读时代,顺应这种趋势,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包装要易读、易读、更易读。

软稿新闻要力避长篇大论。采写软稿新闻,记者要惜字如金,并学会“四说”;“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空话少说,废话不说。”包装软稿新闻,编辑要注重易读性,多用组合报道,稿件化整为零,不怕“碎片化”。也就是说,软稿新闻应当切块处理,可将一篇新闻分为核心提示、主打文章、人物传访、人物名片、新闻链接、新闻背景,小贴士等,让新闻条数多起来,让每条新闻短下来,形成良好的阅读层次,方便受众多角度快速切入新闻。

注重用图,多用图用好图

常言道:“一图胜千言”。可见。图片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稿新闻因为内容生硬,更需要多用图、用好图,“雪中送炭”。不过,在图片方面,软稿新闻存在两大痼疾:一是不重视图片,机关单位成就报道或企业产品宣传,大多重文轻图,缺乏图片意识;二是拿不出好图,这些机关单位或企业即使提供了图片,经常也是会议现场、厂房外观等图片,工作味浓,画面呆板,难堪大用。

怎么办?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首先有必要让摄影记者提前介入软稿新闻的采写,让他们随同文字记者到现场抓拍一些生动的画面。现在软稿新闻配图以场面照、全景照居多,缺少人气,显得生硬,摄影记者应多拍人物活动的画面,这种图片有人情味、亲和力与感染力。

其次,软稿新闻的图片编排可以大胆打破常规,敢于裁剪,尝试使用竖图。竖图相对于横图,更具视觉冲击力。

最后,软稿新闻还可尝试使用3D制图。3D制图近年来风行。软稿新闻的成就报道或产品宣传,经常引用数据,将这些数据制作成3D图表,不仅方便受众阅读,也会为软稿新闻增色。

注重做题,力求简洁生动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第一“着眼点”。很多软稿新闻不好看,就是缺乏一个有吸引力的好标题。

软稿新闻的标题,普遍存在“长”与“平”两大问题。机关单位或企业为了宣传需要,往往喜欢口号式标题,说大话、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而且要求面面俱到,这样,软稿新闻标题就短不下来、“跳”不起来。

新闻稿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闻 播音 备稿

随着近年来我国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播新闻节目在主题挖掘、信息量、时效性、播报样式、传播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作为最后把关人的新闻播音员,也在语言风格、播报形式、创作道路的探索中有了很大收获。尤其是现在各台都推出了整点新闻等种类繁多的新闻节目,既提高了新闻的时效,丰富了新闻的品类,也给了很多新闻播音员更多展示、树立自己风格的机会和阵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些新闻播音员认为整点新闻等新闻节目要和“联播”类新闻区别开来,要有“说新闻”的效果。主张整点新闻要“不备稿说”,去追求所谓的“原始自然状态”,并认为这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新闻播音的“创新”,是树立自己风格的捷径。其实,这种观点绝对是错误的。因为,新闻播音是一项二度创作的工作,它必须以稿件为依据,播音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主持人对稿件的理解程度。现在有很多播音员盲目追求个人风格,在播出之前只是粗略地将稿件看一遍,有的甚至一遍都不看就播,以至于播出的节目中错误百出、重点不明、导向不清,甚至不知所云。

很多业内人士都说:“播新闻不难,播好新闻却很难。”如今放眼全国,广播媒体的新闻节目大大小小不下上千个,但真正能称得上是精品的新闻节目却为数不多。实践证明,备好稿是播好新闻的前提。备稿应该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什么是备稿?

所谓备稿,有两层含义,一是广义备稿,一是狭义备稿。广义备稿是指播音员在平时所做的一切积累,比如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艺术修养,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新闻敏感度,掌握播音的内部和外部技巧等等。很多老播音员遇到急稿,依然能全神贯注,镇定自若,一字不差地播完,靠的就是这种长期的积累。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广义备稿对于提高播音员的播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狭义备稿是具体到一篇稿件的准备过程,通常我们所说的备稿就是指狭义备稿。

二、文体和传播需求要求必须备稿

“所谓新闻文体,就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语言”。无论是“联播”类新闻,还是整点新闻,都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稿件文体有其自身特色:它篇幅短小却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如果播音员对稿件不作细致分析,一带而过,重要的信息可能就会被忽略。与评论、通讯、文艺类播音相比,新闻播音有其特殊的要求。其不以模拟生活形态为目的,而是通过生活中少有的规范,以严整的语言形态来传递信息。因此才产生了对停连、重音、节奏等等的具体的技巧的要求。

新闻稿件的情感表现是比较内化的,它用事实说理,将情融于理中。这就要求播音员表达的时候,不但要将新闻的情播出来,而且这种情要合于理,理中含情。播音员在播音前要对稿件深入理解,努力挖掘,在备稿中播音员对稿件的理解深一分,准确表达情感的把握就多一分。

三、新闻播音的创作理念要求必须备稿

播音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由此看来,播音员所进行的不是个人随意的语言行为,他是信息与听众之间的桥梁。他接受稿件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以声音的形式传达给听众。对于新闻播音员来说,所有信息必须来源于文字稿件。播音员不能传达稿件中没有的信息,不能背离文章的主旨,不能以自己的表达习惯、个人好恶曲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更不能因为准备不周或技术失误,漏播、错播稿件中的关键信息。

新闻稿件作为播音创作的基础和起点,既为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又对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限制。新闻播音员只有对稿件进行深入了解与透彻分析,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体味作者的感悟,才能忠实体现作者在稿件中意欲表达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稿件的结构,生动表达稿件的内涵。

四、新闻播音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必须备稿

新闻报道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新闻播音员位于整个新闻报道过程的最后环节,记者、编辑、录制、技术各部门的辛勤劳动、最终都是要通过新闻播音来体现的。如果播音员录制之前不备稿,播音时就会表达平淡、漏洞百出、这本身就是对记者、编辑劳动的极大不尊重。在工作实践中如果是录播、备稿不充分,就会造成不断停机重录、接录。如果是直播,各种疏漏将直接造成不良影响。

播音员在广播中的语言形象直接代表该国、该地区的形象。同时,播音员还肩负着向全国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语言标准的表率。播音员念的错别字,或不解其意的误读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远比一般人念错别字要恶劣得多。另外,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地方电脑已经普及,但由于各种原因,手写稿还被经常使用,有的记者,编辑字迹潦草,粗心大意,这些都为安全播音埋下了隐患,只有在播音前花一定的时间备稿,才能保证播音通顺流畅、准确无误。

做好良好的备稿习惯就是要做到两个“三”。第一个“三”是“三读”,稿件要读三遍。第一遍粗读,了解稿件的脉络大意;第二遍细读,仔细分析文章内部词语间的逻辑结构;第三遍再粗读,以防第二遍细读之后,陷于文章的细枝末节,再从整体上把握稿件。第二个“三”是“三思”,稿件分析完之后还要想一想。一是把文章放到形式、政策的背景中去考察,想一想稿件与现实的逻辑关系;二是把稿件放到整个节目中去认识,看一看它与其它新闻,与整个节目的关系;三是把稿件放到听众那里去考虑,从播和听的传播逻辑关系去考察,获得实际的传播效果。

五、新闻事业要求必须备稿

我们往往把电台等新闻媒体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从中就可以看出新闻播音的重要性与政治上的地位。新闻播音员对新闻稿件的二度创作必须遵循这样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站在无产阶级的自觉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新闻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给予受众”的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造,达到贴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和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稿件的精神实质,发挥广播媒体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新闻播音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播音创作和新闻稿件的自身特点、新闻播出的实践要求我们严格遵循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在新闻播音前必须认真备稿。只有踏实细致分析稿件,播音员才能忠实体现稿件原意;只有广泛联系背景,播音员才能准确体现新闻的时效;只有深入挖掘内涵,播音员才能充分表达新闻态度。备稿是正确播音创作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它,播音创作是不完善的,只能是停留在肤浅层面的见字出声。

我们的广播传达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声音,新闻广播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纽带作用,直接体现党的宣传政策的落实情况。通过新闻播音,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应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就不能当好党和政府的宣传员,做好党和政府方针的宣传解释工作。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自觉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宣传的时候,在立场与感情上就难以靠近人民群众,又何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要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担负起社会责任,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自觉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并且不断做好自己的知识积累,这是播好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广义备稿的重要内容。

在以前的新闻制作模式下,播音员的工作比较单纯,只是播音。所以,播音员更注重的是狭义备稿。这种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新闻的发展变化,还是用以前已经很惯性化了的备稿方式,就只能囫囵吞枣,靠播音的技巧和经验完成播音工作而已,虽然顺畅却空洞无物,甚至有时对稿件中的新概念不理解,出现断错句、会错意的问题。现在不仅要加强广义备稿,而且对广义备稿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也应该随着新闻的变化重新理解。曾经有播音前辈说起广义备稿时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播音员要像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有一点儿”。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行业、新的名词、新的概念大量涌现,我觉得这个比喻也要改一改,“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像一个大超市,需要什么都能快速拿到”。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带着记者一样的新闻敏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像编辑一样能够判断新闻价值,把握新闻版面的组合。新闻节目主持人不能再像传统的播音员一样把对事实的判断完全依赖于记者和编辑。

由此可见,不备稿,追求随意“说新闻”的状态,是一些播音员对创作、对工作浮躁心理的表现,并不是创新。播音主持是广播媒体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最具特色的传播形式,是广播媒体传播“接力棒”的最后一棒,是最后一个把关者,它是以个体出现在受众面前,承载着整个团队的劳动成果,这道关把不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播出差错。因此,新闻播音一定要备稿,而且要备好稿。■

参考文献

①张颂:《播音创作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②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新闻稿范文第7篇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一个分成重要的环节,不仅要对新闻题材进行文字稿的整合编辑,对图像信息的剪辑以及对声音的编排,更重要的是从大量的新闻稿件中筛选合适的新闻题材。对稿件的筛选既要考虑到素材本身的价值、信息的社会效果以及媒体机构的风格,还要考虑当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和素材的适应性。因此,新闻编辑从事选稿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选稿技巧,在海量的新闻题材中,电视新闻机构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新闻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编辑对稿件的甄选技巧和鉴别能力。从新闻流程层面看,编辑要判断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否全面嗜返姆从客观事实,以及是否有新闻价值。从受众需要的角度,编辑要通盘考虑并且预测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的时机。最后,当然也是最不能疏漏的,那就是选稿要始终对媒体的需要保持一个高度的“疑”,通过不断地怀疑和假设,使新闻节目在播出后,取得最好的效果,即使媒体本身与受众的双赢。关于新闻稿件的选择技巧,通俗来讲,就是媒体编辑对新闻稿件进行取舍的方法,把不符合要求的新闻稿件剔除,把有价值的新闻稿件提取出来,并通过编辑的整合,呈现给受众。编辑技巧多种多样,笔者主要从编辑多稿件的“舍”、“养”、“疑”三个方面来论述电视新闻编辑的选稿技巧。

一、从新闻流程层面看,新闻编辑要有“舍”的技巧

新闻编辑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选稿把关。对于一个新闻编辑来说,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而媒体的需求却是有限的,特别是电视新闻节目,不可能在有限的新闻节目时段报道所有的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新闻时段内报道最全面、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这就给新闻编辑提出了一个选稿技巧的难题。从新闻流程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选择DD稿件修改DD制作标题DD稿件配置DD版面的编排与设计,这其中,稿件的选择是基础,其他环节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选稿这一环节的质量制约。因此新闻编辑在选稿流程中要有“舍”稿的技巧,实现稿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要求。

(一)初选快速把关

初选是将所有新闻稿件汇总,确定可用稿,淘汰完全没有新闻价值和可用性的稿件。一篇适用的新闻稿,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就是要符合几个基本的条件:真实、准确,具有新闻价值,符合报道需求,简练,生动。只有让新闻编辑的眼睛能在3秒内发亮,一篇新闻稿才算晋级。

至于贯穿于这一进程的新闻编辑抉择,则多是难以用语言或程序来明确的,也正如《广州日报》责任主编林明所形容的“完全跟着感觉走”。所有的选稿标准,不是一把把尺子,新闻编辑不可能从容的拿起它们逐一丈量,在具体的操作中,新闻编辑对稿子的抉择往往是瞬间的抉择。当然,初选只是从主题、内容、事实方面看有意义否,因为稿件初选出来后,还要经过编辑等各环节的修改和淘汰,所以,新闻编辑初选时,对文字是否简练、生动,不会太苛求,但对稿件内容方面则倍加看重。

(二)择优录取

新闻编辑要按质选稿,不以人取稿,不可因人“舍”稿,来稿的作者,有名人和专家,也有无名小卒,新闻编辑不管对哪种作者,都应一碗水端平。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选稿就要学会择优录取。例如,双汇“精瘦肉”事件,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各色新闻稿可谓是无孔不入,无事不报,而对主流媒体中的部分报纸、网络、手机等承载着转载或摘录职责的新闻编辑而言,新闻稿的选择当之需要择优录取。

(三)排序法

排序法是通过受众调查,了解受众对信息需求的期望方向。简言之,就是通过调查受众关注的新闻方向对新闻内容选择进行关注度排序,新闻编辑在选稿时,带有倾向性的去选择排在靠前的一些新闻内容。媒体自身的限制不可能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有闻必录”,所以,通过这种排序的手法可以更合理的进行稿件选择的合理分配,实现受众满意和媒体竞争的双赢。

二、从报道时机来看,新闻编辑要有“养”的技巧

对于新闻编辑选稿,除了“舍”新闻,还要有“养”新闻的技巧。比如,平常时候一条表现某地旅游市场混乱的新闻可能比较普通,但如果马上到旅游高峰期的话,这条新闻就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养”新闻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选择的新闻稿就是要抢时效、抢首发,以赢得显着的社会影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也有例外。新闻编辑既要善于抢发新闻,也要善于“养”新闻,以此来调整新闻对社会的影响效果。

三、从媒体需求层面看,新闻编辑要有“疑”的技巧

新闻编辑在选稿时,还要考虑媒体间的差异性,如果新闻编辑选稿能把握住这个“尺度”,就容易形成媒体自身独特的个性,也就对选稿有了一定的约束性,并且新闻稿同质化现象也就可以避免了,因此,对于媒体的需求,新闻编辑不仅仅要学会“疑”,更要善“疑”。

电视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节目的线性设置,使得电视新闻编辑多稿件的筛选更为重要。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讲,编辑对新闻稿件的遴选是保证新闻节目质量的前提,是提高报道水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有限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报道既有新闻价值,又能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眼球,还能符合政策方针的信息,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海量的稿件中有甄别的选稿,而不是“有闻必录”。选择稿件的标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来说,筛选加工过滤的新闻稿件要能引发受众的兴趣点,或从媒体机构的某种利益和特点出发,或者选取一个新的视觉。但无论选取怎么样的稿件,都要将真实性和时效性视作新闻的生命,都要符合国家的政治标准和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选稿就无疑成了一次关键的抉择,通过选择对新闻稿进行把关,确保新闻信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新闻编辑在客观选稿的基础上,不可否认的会将个人的主管意愿参与选稿的整个过程,因此,新闻编辑在掌握选稿技巧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好自己“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新闻稿范文第8篇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关于“稿件的高度”问题。比如有的通讯员写来的稿子就事论事,没有反映出重大主题,或者明明是很有分量的主题,由于通讯员没有意识到,写得不到位,表示得不充分,使一篇很有分量的稿子变得轻飘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主要原因是通讯员的立意不深,站得不高,不能够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只看见本单位这样眼皮低下这一疙瘩一块儿,没有从更高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只看到了本单位搞了什么活动就写,也没想想这样的活动哪里是特点,哪里与别的单位不同。

事实上,像汶川地震,“7.23”重大事故的那样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轰轰烈烈的场面不可能时时出现。就是遇上了,各大媒体专业记者早把通讯员挤没影了,通讯员所面对的大量的题材,几乎都是看来平凡无奇的人和事。成熟的通讯员他们十分善于发现平凡事物中所包含的不平凡的内涵,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写凡人小事,而是透过日常生活的表层,折射出时代潮流的主流,即以小见大。

在修改言论《一幅画的启示》中,作者由妻子绣十字绣的坚持推进的态度联想到阶段目标的达成。稿件基础不错,就是论述到结尾时,还未说尽兴,就戛然而止。仔细分析作者的意图,给言论加上“我们缺少的不是目标,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胜利的远方”一句,让文章主题更明晰。

二、慧眼识问题

做编辑工作有时候像在刀尖上起舞,要在纷繁的稿件中发现问题。如果不细心、缺乏经验,就容易谬以千里。

有一位铁路车务系统的通讯员写了一篇关于挖潜提效的方面的稿子,导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月来,这个车务段已发送煤炭259414车。”你若不细心,这句话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问题来,可你知道吗?当时那个月里全局日均装车也不过是10000车左右,按他写的数反推,一个车务段日均装车竟然是8600多车,占全局装车的86%,太离谱了。在编辑的反复追问下,作者又去重新核对,是38825车。多悬!一个数字之差谬以千里。

这是由于通讯员采访不精心造成的失实。还有故意而为的。有一次,我们收到一幅没有拍摄属性的照片,但比较相信那名作者,所以刊载了。可是不久,就有读者反映,这张照片不是新拍的,而是一张两年前的旧作,如今图片上的建筑物都变了,给报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从此,编辑在收到照片后都会反复核实,对于修改照片参数的图片一概严密审核。

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学的书上有很长一个章节来阐述它,这是一个极严肃的问题。报道真实才能取信于读者,报纸在读者中才会有威信。所以,为了保证稿子内容的真实性,既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想然。编辑中,必须认真、细致,多提几个问号,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和作者、相关人员、相关单位,再特别核对一下。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谨慎而导致新闻失实,使报纸的声誉受损。

三、把“点”做透就是好新闻

在和通讯员约稿中,常常得知一个很好的主题。但能反映这个主题的新闻元素太多,往往让人不好取舍。其实,把“点”做透就是好新闻。与其面面俱到地写,不如深入一个群体、个体,把他们的事情做透、做深,要比每个方面都是蜻蜓点水,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像本报刊载过的《栾亚军干了42年“铁匠”》所写的,42年,15000多个日子,栾亚军捶打出自己的别样人生。这其中肯定有很多事,具体到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才能让主题不散?作者围绕一个“钻”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写透,文章就不会散。《“王蓝领”有了新梦想》就是为反映哈尔滨机务段开展的“读好书,做好事,讲身边人的故事”活动而约的稿件。作者没有单纯写活动如何,而是选取了他最了解的一个同事的故事,写他通过读书活动受到哪些启发,有了哪些变化,做透了这一“点”,稿件也就成功了。

四、救活“过时新闻”的小窍门

新闻稿范文第9篇

门户网站到底好不好?在5年前这是天大的好事。因为网民终于可以在一个地方轻而易举地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这种呈现方式极大地破坏了大家的阅读品味。

门户网站会不会就此消失?

在门户网站,最初从事内容制作的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在选取内容的时候把“流量”作为唯一的考量标准。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做了大量按照现在的标准不入流或者说是糟粕的内容。

大概在三四年前,门户网站又发生了一次内在的变化。这种变化以什么为标志呢?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有过长时间磨练、受过良好新闻训练的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网络之中。我们现在在招收从业人员的时候,会越来越多地考量他们对于新闻的理解、对于内容的专业性把握。所以,新闻网站的从业人员慢慢从程序员过渡到了有专业素养的人员。迈过了短暂的技术门槛之后,我们会发现,网络媒体越来越像真正的媒体。

前两年搜狐网的口号还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网络媒体”,我们想在价值观、观点、立场上像传统媒体那样撑起一面大旗,用新的媒体形式承载媒体应尽的责任。但是很快我们发现,网络媒体本身又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谷歌这样的新型搜索引擎,QQ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然后又有了像Facebook、Twitter这样交互型的社交媒体接连出现了。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在目前对传统的门户网站构成了挑战。但是,门户网站会不会就此消失?因为社交类媒体的兴起,大家会不会不再依靠门户网站获取新闻呢?我个人的判断,5年之内,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从“稿子控”到“新闻流水线”

网站如何制作新闻?从功能的意义上说,网站更像是一张日报,一张不停出版的日报。但是在流程上、在新闻的生产上,两类媒体的操作截然不同。

报纸总编辑最为重要的工作是“看头版”,决定哪条新闻上次日报纸的头版。但是,到了互联网,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到目前为止,和搜狐网签约合作的媒体超过1000家,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媒体每天截稿之后送印厂之前,会把自己的稿件用电子版的方式传送到我们的发稿平台上。假设1份报纸有100条新闻,1000家报纸就有10万条新闻。这还不包括通讯社的新闻,新华社的、中新社的。每天进入我们稿件库的新闻超过5万条。5万条的稿子如果都需要搜狐网的总编辑逐条审定、改标题、编辑才能上网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我从平面媒体转战到互联网,第一个让我感到手足无措的事情就是从一个“稿子控”(每件稿子必须从我手下过,才能出现在版面上),到突然发现我对稿子无能为力。因为作为总编辑,我没有办法从源头上控制稿件的质量。

像搜狐这样的新闻门户网站,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政策是没有新闻原创权的。我们只有转载权,所有的稿子都是别人写的,我们无法干涉。即便我觉得稿子写得有一些问题,也不能给记者打电话,让他重写。来的是什么料,就得用什么料去炒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是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上的倒置。互联网新闻的开始阶段是大量的、繁杂的、没有经过梳理的消息,没有经过编辑把关,是自发形成的。

在搜狐的编辑流程中,我们分为四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是报纸编辑。报纸编辑所从事的就是从5万条报纸库里把新闻挑出来往上“批发”。报纸编辑的功能就是过滤报纸中的“垃圾稿件”,把一些看上去似乎有用、还能成稿的东西找出来,提供给上一级编辑。

上一层的编辑就从送上来的上万条稿子里认真选择,再提交给更上一层编辑。

这时就出现责任编辑,他的责任就比较重大了。他需要选取上页面的新闻。大家最终在网页上看到,能够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新闻就是由责任编辑负责的。他们需要把稿子选出来、修改标题。很多人觉得,网站经常乱做标题,非要把传统媒体的标题改掉。其实,这是网站排版自然形成的规律。纸媒的标题可以比较随意,长标题、短标题,字数不一,但是网站标题的字数是固定的。所以,任何一条传统媒体过来的稿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标题改到我们需要的字数。这是一个基本功、技术活,你要在二十几个字之内把新闻的意思表达清楚。责任编辑把上页面的稿子改好了标题、通读无误之后就把稿子推入了最后的稿件库。

到了最后一层,就是值班编辑。值班编辑的工作职责类似纸媒的总编辑,决定哪些新闻出现在重要位置上。如果大家关注搜狐的话,你会发现,搜狐页面有两块地方是最重要的“阵地”:一个是打开搜狐首页,左边的那22条新闻,相当于传统媒体的头版;新闻中心首页的要闻区,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网站看上去有无尽的新闻,实际上,我们80%的流量来自于这两块地方。

“不脏、不黄、不那么下三滥”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操作流程上是完全不同的。

刚到搜狐网做总编辑的时候,我曾经有段时间很痛苦,因为我觉得所有的流程我不介入,它也会自然地滚动。我在哪个环节插入好像都不太对,好像会干扰一条自动流水线的过程。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了我的价值和用处。“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永远是一个媒体关注的重点。干新闻的总相信“内容为王”,但对于互联网而言,内容只是它不很重要的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可能更为重要。在互联网企业当中,没有技术和产品,你的内容是完全没有办法呈现的。但是,做内容的人依然觉得内容是很重要的。

我的作用就在于要让原来那种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呈现到页面上的新闻变得更加体面、更专业,并且更有价值。我们原来的新闻很多是为了吸引流量出现的,杂乱无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传统媒体在新闻领域里积累下来的宝贵的东西一点一滴地移植到网络媒体中来,比如说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新闻的规范、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内容的选取、新闻人的责任感等。互联网的编辑们应该意识到:做网络媒体的人也同样可以做出令人尊敬的内容。我们的内容也可以很正规、很权威,有令人信服的消息来源。这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是要做到非常难。因为互联网的操作方式,由最底层的编辑运转到最后的终端上,是没有全面质量管理的。新闻制作是一种纯理念的东西,你要接受她,感受到她,发现效果不同,最后才能够实现。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我个人才觉得搜狐新闻才有点模样了。新闻不脏了,新闻不黄了,新闻也不那么下三滥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说我们想做一份事业。

从内容管理到关系管理

网络媒体是一个转载平台,在日常新闻的处理上,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手段去改变,但是我们有很多个性化的策划,这是我们自己的原创。我们可以用新型的表现方式、互联网的手段,传递自己想传递的信息。在特定的时刻,网络媒体生产出来的产品会超越传统媒体。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传递的信息和价值也更立体。未来,全媒体时代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所以,立体的媒体和平面的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

谈到微博,大家在看待它与门户网站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们一个是1.0的,另一个是2.0的。1.0的媒体有强烈的编辑介入,内容由编辑意志来体现,微博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主要是用户产生的内容。社交媒体和之前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的媒体管理的是内容,社交媒体需要管理的是关系。原来是单向的内容的管理,现在已经成为人和人、内容和内容关系的管理。当事人必须要在里面,成为一个像发射塔一样的人,必须和很多很多的人主动地、被动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然后交流、沟通,最后你在网络当中成为一个连接点。这就不是靠编辑推荐或者放在某个位置上就能实现的。所以,我觉得微博这种社交媒体和我们传统媒体完全是两回事。要成为一个水中的游泳者,你在岸上观望永远看不明白,必须要成为它的一份子。

新闻稿范文第10篇

一、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要素和特点。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包括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掌握六点要素,要报道的新闻才算完整。此外,还要具有新闻的四个特点:即快、真、短、新。1.报道快。即报道要及时,要第一时间去报道,不要等过了几天才去,那就没有新闻价值了;2.事实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绝不能道听途说或凭空捏造;3.篇幅短。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但简短要以内容充实、叙述清楚、重点突出为原则;4.内容新。“新”,指发生在一两天之内的事件,同时,角度也要新,要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东西,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

二、新闻稿件要写好标题。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新闻稿件能有一个好的标题,就会给人以好的印象。新闻稿件的标题不一定要有文采、诗韵,最好是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看了题目就能明白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2000年,时任成武县张楼乡乡长马广智将分管的财务权从500元减到300元,又从300元下降到100元,也就是说就当100元的家,超过100元,报书记审批,重大花销要由党政联席会研究审批,当时我觉得这个新闻素材不错,但我没有急于着手写,而是在脑中思索文章的标题怎么写,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最后把题目定为“马乡长三削一支笔”,接着一气呵成。稿子写好后,分别被《大众日报》、《经济日报》、《菏泽日报》等10多家媒体采用。

三、把握主题,明确思路。一篇新闻稿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活动或会议等的开展都有其目的和意义,这应该在新闻稿件中体现出来。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完整记下来就算完了,那是没有意义的,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四、注意人称的使用。新闻稿件应该以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人在写新闻稿件时经常偷换概念,一会儿是第三人称,一会儿又换成第一人称,这样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五、认真修改,把好稿件质量关。写完一篇新闻稿件之后,不要匆忙拿去发表。写好之后最好能再认真地看一遍,看有没有错漏的地方,这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如果写的是大篇幅的文章,最好几个人一起讨论,加强同行间的交流沟通,争取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