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发布会发言稿

新闻发布会发言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副刊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改正文字和标点符合,而且还要利用自己的知识素养来为社会把关,决定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见报,并且以什么样的面貌,什么样的倾向、什么样的品味、什么样的形式见报。有人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的,既然是为人做嫁衣,那么,编辑就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本领。编辑的素质决定了所选择的稿件、所编辑的稿件的倾向和品味、所策划的版面的好坏。尤其是对于文化含量较高的副刊编辑来说,编辑的素养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副刊编辑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

编改稿件应具备的素养

编辑处理稿件时,首先要选择稿件,然后是编辑稿件。无论是选稿还是编稿,都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新闻素养,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的理论性、评论性、学术性等文章,这就要求编辑本身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的稿件涉及理论问题较为前卫,编辑一定要凭借自己较强的政治评判能力和分析能力把好关。副刊同样讲政治,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同其他新闻版一样,时时保持“新”意。比如文史小品、杂文、知识小文等,要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性、有感而发;书评、文艺评论等,要讲究时效性,时过境迁就失去了“评”的价值;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艺作品的内容尽可能与发表时的“时令”相符等等。

另外,为了达到与新闻版的相辅相承,副刊要以自己的形式与新闻版密切配合。如配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国家政策与各种新思潮、时令、节日的宣传等。还要反映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时尚、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副刊编辑必须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要经常深入生活,多观察,善分析,掌握社会动向,不断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对新事物的预见能力。

同时,要迅速判断出一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需要编辑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和事件及其新闻背景,能充分理解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能显示社会、自然变动情况的事件。它所显示的变动情况越大,新闻价值越高,因此,新闻的灵魂在于“新”,在于“变”。对于这一点,编辑不仅要在思想上理解,还要在感觉上理解。

副刊编辑与文学牵涉多,所以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一篇稿子写得好不好,谋篇布局如何、语言精湛与否,手法有无创新、主体是否有新意都需要编辑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去判断,用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去判断。如果编辑所储存的信息越多,就越会得出正确、准确的结果。编辑要了解诗歌、散文、小小说、杂文、随笔等文学体裁的写法和特点。要熟悉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文学,对唐诗的平仄,宋词的牌律有一定的理解。

策划版面应具备的素养

版面是报纸信息来源的载体,是报纸传播过程中信息流通的起点,他以独特的语言传播报纸的信息。版面不等于版式,它是包括组版在内的有明确编辑思想的整体策划意识的复杂劳动。记者写稿,编辑编稿是着眼于新闻的价值,而组版编辑则更多考虑的是传播效果,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实践活动。组版编辑并不是只画格子、圈方框、调节字号大小、摆布稿件位置的“花拳绣腿”。版面设计是一种整体设计,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设计,是一个包括单个稿件的加工制作、搭配组合。图片的使用、字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稿件的长短等总体设计的系统工程。

全文阅读

探讨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相关写作技巧

摘 要 在新闻报道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益,就必须要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本文就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相关写作技巧进行了一些分析讨论,详细阐述了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以及技巧,强调了新闻稿件中对于一些具体情节的处理办法,力求写作中谋篇布局做到精炼、有力,并且准确生动,使新闻播报具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写作技巧 谋篇布局

1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

新闻播报过程中,对于语言特征方面的把握,必须要做到四个方面的内容:准确清晰、简洁明快、顺畅平稳、朴实无华。首先,准确清晰指的是语音规范,字正腔圆;其次简洁明快指的是概述为主,不拖腔;再次顺畅平稳指的是无大起大落,无大停大连;朴实无华指的是语言平实。

2新闻播报技巧

2.1播报新闻稿件的态度把握

新闻稿件强调的是客观真实性,稿件把握态度指的是新闻稿件所持有的主观倾向,是肯定还是反对。新闻媒体在播报事件的时候,一定会投入一些自身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倾向就会产生不一样播报效果。新闻稿件的写作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稿件必须是陈述一件事实用以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情感,将主观寓于客观之中。在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时,一定要联系背景材料进行理解分析,防止写作过程中出现文章与事实不符的现象。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受到一些历史条件的约束。新闻稿件写作一定要重视对事件主题的烘托作用,使读者能够有效把握新闻稿件的思想感情,方便读者更好地对事件进行了解。

2.2导语部分的处理

全文阅读

通讯员怎样增加稿件的“分量”?

新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俗地讲,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除了记者和编辑的采访、撰写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通讯员的供稿。他们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课程讲授,没有实地采访的经历,有的其实只是部门里的文秘,所提供的稿件内容局限在机关公文的框框里。但他们所接触的新闻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因此,通讯员如何写出一篇令编辑满意的稿件,十分重要。

为提高通讯员队伍的新闻写作水平,培训就成了提升通讯员素质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这种短期的、集中式的、课堂式的讲课取得的效果仍是不理想。已经懂得新闻“门道”的通讯员,不培训也能写出比较通顺的新闻稿件;没有新闻敏感的通讯员,即使培训了也写不出有价值的新闻稿件。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有分量的稿件呢?

首先,要先具备新闻敏感,跳出公文的局限。一篇新闻稿件报纸不予发表,有时候问题并不是出在写作上,或许新闻事件的本身就对受众没有吸引力,甚至这个事件都不能称作是一个新闻。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曾经说过,“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那么,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是什么?说到底,主要还是对新闻价值级别的鉴定。有的事件在部门里是大事,但在旗县里就是小事;有的事件在旗县是大事,在市区或许就是小事。掂量新闻的价值,找准稿件的定位,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因事泼墨。近日,笔者曾到乌兰察布市行政服务大厅办理一些手续时,明显感觉到手续没有以前那么繁琐了,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变得特别热情,细问之下才知道,这是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功劳。这样的切身经历,是当下最需要报道的一件新闻事件。因此稍加采访,未添加任何政策、公文方面的表述,一篇来自基层的实时报道就成型了。

其次,采访是通讯员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习惯了机关的公文、以材料写材料的模式,却往往忘了“七分采、三分写”才是新闻的行规。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相关的稿件是最多的。但大部分只是贯彻精神、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取得成效等空话、套话,以形式主义来报道反“”,实在是太过讽刺。既然是群众路线,工作也做到位了,为什么不说为群众所办的好事实事呢?真实的事例、真实的人物,才是新闻的核心所在。实地的采访,能使稿子更鲜活、更生动,吸引更多读者。《内蒙古日报》刊登的《每一天,都有喜讯在巴尔虎草原传递》之报道,文章以真实发生场景为主,以群众的喜事反映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穿插的是将群众路线工作作了介绍,文章描写人物饱满、事件详实,读者们愿意阅读这样的报道。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它考验的是通讯员对新闻五要素的把握。消息只有具备了以上的五要素,才能让读者对所报道的事情有一个清楚地了解。以乌兰察布市义务植树报道为例,“4月11日,在乌兰察布卧龙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植树的身影,来自9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7000多人来到卧龙山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事、怎么样,都在一开头的导语中直接点出,让受众立即对事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条新闻的“五个W”也就齐全了。

会议稿件是消息中最常见的一类稿件,写作的花样不多,是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通讯员常犯的错误是一股脑地什么内容都往里写,领导、讲话内容事无巨细,一篇部门贯彻某一精神的稿子就能写1000多字。要知道,有些稿件的写作中领导的姓名是由供稿方决定的;讲话内容要经过归纳提炼,切忌按一、二、三罗列,要用语言做好衔接。要把所做的实际工作写出来,精神与实事相结合,才能使会议稿件有内容可读。一些气氛比较活跃的座谈会、学习会、讲座等,还要对现场的气氛进行描写,写出普通参会人员的感受和心得。这一类型的稿件,最好把它写成“现场短新闻”。除此之外,要想写好一篇消息稿件,要合理运用倒金字塔、金字塔、特写、电影蒙太奇等写作手法,这些也能为文章添色不少。

全文阅读

多媒体助力企业传播升级

以前没有一个标准告诉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素材,如何分配布局文字与图片、视频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于多媒体新闻稿的使用。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众偏好发生了变革,新闻稿或信息传播的方式必然随之改变。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的形式会获得更广泛的采用。

不论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有效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探寻如何利用经济、高效、表现力强且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尽量规避由于信息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作用,这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作为企业新闻稿行业的开拓者,美通社看准这一契机,通过综合性平台,将多媒体形式的企业信息传递给媒体记者、博客写者、行业人士、消费者和普通大众。对于企业的多媒体新闻稿而言,以前并没有一个标准告诉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素材,如何分配布局文字与图片、视频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于多媒体新闻稿的使用。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美通社不断根据企业的传播需求对多媒体新闻稿模式进行调整,并有望成为企业多媒体新闻传播的标准制定者。按照其制定的标准,美通社为摩托罗拉制作了数字新闻套件,包括多媒体新闻稿、符合广播电视规格的高清视频、社交媒体链接、产品介绍和图片资料。

目前在欧美国家,企业多媒体新闻稿服务快速增长。有调查显示,在新闻稿中使用多媒体内容会使记者和公众参与度提高35%。这种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多种Web2.0功能的方式,将会成为未来企业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美通社拥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于全球4万多家企业和机构,2009年仅在美国市场就有40%以上的客户从传统的文本新闻稿转到多媒体新闻稿。在中国也有包括国航、迪斯尼、香港贸发局、北京产权交易所等企业和机构多媒体新闻稿。“多媒体传播是传统文本信息传播的一种延伸,其传播范围和渗透率高,可以迎合受众不同的偏好,” 美通社(亚洲)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玉如此评价。

多媒体新闻稿不仅增加了传播的互动、与受众产生共鸣,也让企业的营销更加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让企业直接面向公众发出声音,而非经过媒体的加工或转述。相比于经过媒体二次传播的模式而言,这种直接交流的多媒体新闻模式更加快速高效、更易追踪,性价比也更高。以美通社为《吉他英雄:Metallica》游戏打造的多媒体新闻稿为例,稿件页面包括了企业标识、视频、音频、高分辨率图片、交互功能和社交媒体的相关链接等。由于直接与消费者交流,音视频的播放量、页面点击量、文档下载、媒体转载等数据易于追踪,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评估营销效果。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呈现方式直观化,受众更易筛选所需信息。对于那些无法迎合他们的偏好或是表现形式不够吸引的多媒体内容,可能会立刻遭到抛弃,甚至会引起受众的不快。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服务商显得尤为重要,为企业在数字时代建立沟通渠道,实现企业传播史上又一次飞跃。

全文阅读

刍议电视新闻采写技巧

摘 要:在电视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发掘新闻事件的源头,抓住新闻的重点和亮点,让电视新闻报道更加清晰与鲜活。本文探讨了电视新闻采写技巧,旨在提升电视新闻报道水平。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写作

电视新闻主要报道了新近发生的实事,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采写能力,才能在“一触一现、稍纵即逝”的荧屏上传递大量价值较高的信息,为社会生活传播正能量,弘扬新时期时代精神,同时还可以让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传播。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采写技巧,让电视新闻报道质量得到提升,为广大受众奉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1 深挖题材,精选角度

为提升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水平,新闻记者要对新闻敏感,善于深挖题材,合理选取角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新闻敏感,才能更好的发现并判断具备较高价值的新闻,并直接影响着采访结果。对此,新闻工作者面对大量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时,要将重要新闻挖掘出来,快速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将新闻价值的主次明确下来,并判断出该事实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关注、引起受众的兴趣。同时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中选择更新的角度,将更加重要的新闻挖掘出来。

2 从点到面,防止空泛

电视新闻稿件除了要有“血肉”以外,还应防止空泛干瘪。通常来说,电视新闻稿件在3分钟以内,在较短篇幅中展现生动具体的内容难度很大。当前,现阶段电视新闻稿总体谋篇布局方式以中央电视台为电台,如深度报道主要为“总(导语)―分(具体事例)-总(面上情况)”的模式。利用这样的布局,可以确保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有效防止空泛而谈。此外,电视新闻稿还有很多其他的总体布局格式,如“总(导语)―分(具体事例)―总(面上情况)―分(具体事例)―总(面上又一情况)”等多种格式,这样让文章显得更加起伏跌宕,更加吸引人。

3 通过对比,突出力度

全文阅读

民族高校校报文章内容选材现状调查及思考

作者简介:武章霞:(1977.6-),任职于四川民族学院,讲师

雷越:(1990.11-),四川民族学院学生

摘 要:民族高校校报既有一般高校校报的普遍性,也有民族高校校报的特殊性。从文章内容来看,民族高校校报在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办报技术水平等方面实力仍然较弱。本文以四川民族高校校报,分析民族高校校报在文章内容上担任的思想舆论引导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调查并阐明民族高校校报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据此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高校;校报;文章内容;思想舆论;民族文化

“民族高校是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摇篮”,而民族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不仅是繁荣校园文化的基地,也是助推学校发展的平台,肩负着校园文化建设、维护校园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发挥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沟通学生家长、联系师生员工、对外宣传学校等作用,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弘扬校风、教风、学风的平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环境、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高校校报的发展方向,促使校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办报规律和办报特色。

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体现办报风格。

民族高校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在内容分布上,要做到主次分明,次重有序,围绕学校办学特色,贴近校园生活。我院院报在发展中形成了四个有规律、清晰明朗的版面内容分布。第一版“时事新闻版”,反映学院党委中心工作,传达党政方针要领;第二版“校园风景线”,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第三版“综合版”,反映师生言论观点;第四版“文艺副刊”,刊登师生原创文学作品。版面内容分布主次分明,稿件类型兼具党政新闻、校园文化活动报道、深度报道、评论文章、散文、诗歌、游记、图片、书法等,稿件来源于学院领导、师生员工、学生记者和校外读者,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展示三位一体的办报风格和特色。如:我院院报在第二版“校园风景线”分期全程报道的第二届康巴研讨会,介绍了我院教师立足民族地区,在经济、历史、文化、文学、旅游、教育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对甘孜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是学院着力提高科研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服务民族地区的集中体现,引起了校内师生的共鸣。也通过高校校报展示平台的展示,引起了外界人士的良好反应。

另外,栏目的精心设计,有助于体现规范的版面内容分布格局,凸显办报风格。民族高校校报的栏目设计要抓住自身拥有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其深邃性,新颖别致,呈现出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的办报风格。我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东南部,这里有古老的藏民族风情和文化。根据地理优势,我院从2006年开设了“康巴文化专栏”和“读、写、说康巴专栏”,这两个栏目立足康巴地区藏民族文化,刊登了大量作品。有阐释藏民族文化,如:经桶、扎木聂、巴塘锅庄、哈达、藏族壁画深刻内涵等文章,有感受藏民族人文景观的游记散文,也有反映甘孜州建州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的调查性文章等,为师生了解康巴地区的民风、民俗、民情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也为学院毕业生选择在藏区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文阅读

报纸版面编排要做到“三讲”

版面是报纸内容的最终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报纸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报纸版面体现着报纸的政治立场、观点和风格。鲜活的内容用令人赏心悦目的版面形式去表现,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对增强宣传效果、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大有益处。编排理念陈旧、滞后于读者欣赏水平的版面,会使报纸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影响正确舆论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深化版面改革,加强版面研究,切实提高版面编排的质量和艺术水平,不断为广大读者提供既体现正确舆论导向、又富有美学魅力的高质量版面,应该成为广大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版面编辑的不懈追求。

好的报纸版面应具备以下三点:

一、讲政治

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体现出正确的舆论导向。换句话说,就是要在版面编排中充分体现出报纸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快捷而又准确地传达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声音,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主要宣传意图创造性地落实在版面上,传达好、报道好。要给予充足的版面空间,优先处理好重大时政新闻、重要经济新闻和重要言论。要处理好中央重大时政新闻和省内重大时政新闻的关系,处理好领导同志的稿件编排定位,哪在前,哪在后,哪个应高一点,哪个应低一点,都要十分讲究,认真编排,错位了,就是政治问题。内容要分清哪些是重要新闻,哪些是非重要新闻,决不能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用无关紧要的新闻和一般化的稿件充斥版面,从而影响重大新闻的宣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版面要有鲜明的主题,要有自己的灵魂。一块版究竟要突出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准确地运用版面语言告诉读者,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允许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做文章讲究"谋篇布局",编排版面同样如此,只有主题明确,其他稿件才能按照要求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一般而言,头题就是版面的灵魂。所以,要千方百计选择一个好头题,因为头题是纲,纲举目张,只有头题选准,才能突出导向。头题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传递省委、省政府的重大信息。突出导向性、权威性、思想性,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看的新闻。要敢于把质量最好、意义最重要的稿件放在头题位置。6月12日刊登在河南日报一版的文章--《用更多的精力加倍的努力抓经济发展》,之所以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不仅是因为这篇文章问题抓得准、写得好,而且刊发时处理得也好,大胆地放在头版头题的位置,准确地传递了省委的意图。

二、讲章法

就是按照规矩办事,就是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按照新闻规律和新闻价值的具体要求,充分运用各种版面编排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好版面空间,向广大读者准确地传达报纸的立场和态度。比如哪些稿件需要强势推出,哪些稿件需要弱化处理;哪些稿件位置高而要字号小,哪些稿件位置低而要字号大;哪些稿件需要立即发出,哪些稿件必须放一放再发,等等,这里都有章法有讲究。版面编排首先要准确表达内容,其次是追求表现形式,进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此,对于版面编排艺术,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稿件处理力求做到到位而不越位、适度而不失度。比如,照片的处理,就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为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而随意把图片发大。如果用新闻性很一般的图片去占大量的版幅,这样处理会喧宾夺主,造成误导;只有把新闻性强、内容好而画面质量又高的图片加以突出处理,才是正确运用了版面语言。去年一家报纸的头版上面是中央的一个重要会议消息,下面接着就是一张巨大的犯罪分子的照片,这样布局很不合适,也许编辑无意,但客观上造成的宣传效果极差。所以,版面语言的运用要按照规矩来,按章法办事,标题字号要规范、文章排列要有序、线条使用要合理、图片大小要适中,等等,一切都要遵循新闻规律和版面编排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给人杂乱的感觉。

三、讲效果

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讲视觉效果;二是讲社会效果。

全文阅读

地市报时事新闻编辑创新之道

就目前地市报的情况来看,与本地新闻版面相比,许多时事新闻版非常薄弱,稿件零散,内容大同小异。而一些地市报的时事编辑也仅仅满足于从新华社播发的稿件中随意选取一些,将版面填满。虽然地市报由于时事新闻版面不多,稿件来源相对狭窄,时事新闻难以和一些全国性、区域性的大报相抗衡,但只要编辑多学习、肯策划,小版面也是能做出大文章的。

做大做足主打新闻

目前,新华社通稿是国内报纸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在每天新华社播发的上百条稿件中,编辑要根据自己报纸读者群的特点和分布,从中选择稿件。这就需要编辑既要十分了解本报的读者年龄结构、职业分布,还需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对当前国内国际的形势和动态了然于胸,并有一定的前瞻意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抓两头,放中间”,大讲政治,贴近生活。编辑应当自己首先筛选一遍,确定当日时事新闻的重点。对于国内新闻而言,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新闻;其次是与读者密切相关的一些焦点或是能吸引读者强烈关注的突发事件;最后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内容。对于国际新闻,一般需要关注重大的国际动态和地区热点,以及有深刻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并能做到对这些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心中有数。

主打新闻的选择不仅要面广,而且要深入。在确立了主打新闻后,如果新华社电讯稿没有将相关事件的方方面面说透,编辑就应当紧紧围绕主打新闻组织相关稿件,不但要使主打新闻有读者关心的广度,还需要有触及本质的深度。对于一些影响广泛的事件,编辑还可以向相关评论员约稿,配发评论性文章,使读者在更深的程度上增加对事件的了解。

所选新闻要进行合理编排。主打新闻准备完后,编辑就应当开始进行合理的组织,即将相关联的其他稿件、图片和评论进行合理搭配,最终形成一个主打板块。这样,构建的主打新闻板块除了消息、观点、相关背景资料和事件链接外,还有一定量的图片,形成的是一个内容关注度高,相关信息丰富的阅读中心。这种“轰炸”不但比单纯的就事论事更有冲击力,读者阅读起来也会非常愉悦。

贴近生活,服务读者。在完成主打新闻后,对其他新闻的选择也不能敷衍了事。一个版面不但要有主打新闻的冲击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服务性、知识性甚至趣味性。编辑可以将相关的新闻集中处理,有取有舍。比如在中国新闻方面,可以将服务性的稿件集中处理成栏目,还可以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奇趣新闻,让读者读完报纸后不但能有所获,还能有所谈。在国际新闻上,也应选择一些有一定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新闻,使读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独特的版面风格

时事稿件敲定后,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版面和栏目上。时事版面风格与设计同样体现着编辑的选稿侧重点、审美观点,读者是不是感觉耳目一新,版面是不是让人感觉舒适、自然、有点有面,这其实是相关编辑的一次再创造过程,一次取舍和意图的完全表达。一个好的版面不但需要自己的栏目与风格,更需要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力。

全文阅读

美通社:挺进多媒体传播

55年前,美通社的成立使企业新闻稿从人工方式转化为电子化方式,从而迅速地将企业和媒体联系起来,可以说,这是企业传播史上的一次飞跃。而今天,随着媒体格局的改变,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新闻稿服务又将会产生哪些变革?这种变革会对中国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履新不久的美通社全球首席执行官宁安・恰克高(Ninan Chacko)。

《国际公关》:在全球媒体环境大变革的时代,传统新闻稿服务还会有增长的空间吗?

宁安・恰克高: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跨国信息传播的越加频繁,企业对信息与传播的需求随之增加,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还会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获取企业信息的途径,这和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将会占有更大的比重。企业更乐于使用那些经济、高效、富于表现力,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也要尽量规避由于信息泛滥以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值得信赖的有效的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将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国际公关》:当下,中国与欧美的媒体环境存在哪些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信息产生哪些影响?

宁安・恰克高:相对而言,海外媒体不仅发展历程长,专业化程度高,而且数量和细分程度也强于国内媒体,比如国外的一些城市会有仅是针对几个社区的专属报纸。另外,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诸如软性宣传的现状,国外媒体也同样经历过。然而,海内外媒体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与国外媒体沟通时频频出现障碍,其实,除了少数为中国企业所了解的海外知名媒体外,还有非常多的国外媒体在关注着他们,其中就包括那些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或者从事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的媒体。总之,即使在传播环境变革的今天,如何建立与海外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与渠道同样重要的还有传播形式。社会背景、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信息鸿沟并不容易跨越。在这一方面我们更加看好或者说更为推荐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传播企业信息,因为图片和视频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文字要小得多,而且比单纯的文本新闻也更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国际公关》:美通社针对媒体环境的变革推出了哪些企业信息服务?

全文阅读

东盟国家华文报纸的“娘家情结”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泰国《中华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以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三家东盟国家华文报为研究对象,以它们对2010年9月发生的中日冲突事件的报道为样本做内容分析,发现三家报纸都高度关注此事件,并且在报道和评论中都支持了中方的立场,但在程度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笔者把东盟国家华文报对中国的这种情感命名为“娘家情结”,它与报纸对其所在国的忠诚并不矛盾,是东盟国家华文报纸发挥联系中国和所在国之间桥梁作用的基础。

关键词:东盟国家华文报纸 冲突 娘家情结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更加重视开展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以及对它们的研究。截至2009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分别举办了5届和6届,《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从2003年创刊卷起共出了5卷,还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出版了几十部专著。事实表明,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海外华文媒体正承担着联系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在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说:“时至今日,中国仍然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依然需要了解中国,而广大的华文媒体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充当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①中国新闻社总编辑郭招金也认为:“海外华文媒体的桥梁沟通作用包括:做华侨华人与所在国政府沟通与当地其他族群沟通的桥梁;做全球各地华侨华人沟通的桥梁;做华侨华人以及所在国同中国沟通的桥梁。”②东盟国家是海外华侨华人的聚居地,也是海外华文报纸的诞生地,在当前背景下展开对东盟国家华文报纸的研究是时代的呼唤。

本研究以2010年9月发生在我国海域的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撞船事故所引发的冲突为典型事件,选择东盟三个国家有代表性的华文报纸对于这一事件所进行的报道做内容分析,分析它们对此事件态度倾向的异同,并探讨影响它们态度倾向的原因。

样本选择和类目建构

本研究以泰国《中华日报》(以下简称《中华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以下简称《世界日报》)以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以下简称《星洲日报》)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取这几份报纸,是因为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三个国家有不同的和政治制度,在东盟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这几份报纸分别是这三个国家当前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性华文报纸。

2010年的中日冲突从9月7日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在海域相撞,到9月24日日本方面宣布以保留处分的方式释放中国渔船船长,前后共18天。考虑到新闻报道和评论有一定的滞后性,样本选择了以上三家报纸从2010年9月8日到9月30日为止的所有关于中日冲突的新闻、评论、图片以及广告。

类目建构以篇为分析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报纸的报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