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大事件摘抄

新闻大事件摘抄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证券日报》的抄袭是在毁灭新闻业的价值

在新闻通过互联网转载而加速传播的时代,传统报纸的价值总是让人怀疑。上网便知天下事的今天,愿意翻阅报纸的人越来越少,而如果报纸上的新闻还在抄袭网络转载的稿件,它就更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自毁前途的抄袭在某些报纸中却时有发生。就在前两天,本报记者无意中发现,5月4日《证券日报》D1版刊登的《汉王亏损全透视:对手强大市场突变》(以下简称“汉王亏损”)一文,其绝大多数内容在抄袭本报曾经发表过的文章。

今年4月11日出版的《投资者报》,在B9-10版发表了本报记者赖智慧的《逃离汉王》一文,文章对汉王科技电纸书的销售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访了大量业内人士对汉王产品市场前景的看法。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汉王科技高管在今年3月份的大量股票减持行为,据此记者得出结论,不论是市场还是汉王科技内部,对汉王公司的发展前景均不看好。

本报文章发表不到一个月时间,《证券日报》便刊登了题为《汉王亏损全透视:对手强大市场突变》的文章,全文2598字,其中1700余字是原封不动地直接从本报文章中摘抄。

比如,本报文章在开头中写道“若是两年前,甚至一年前,电纸书热潮刚刚兴起,喜爱阅读的年轻人可能还会感觉到这个新玩意的时髦与便捷,但如今到中关村的年轻人在电子产品的选择上已然发生了转移。”而《证券日报》的《汉王亏损》文中第四段便有“两年前,甚至一年前,电纸书热潮刚刚兴起,喜爱阅读的年轻人可能还会感觉到这个新玩意的时髦与便捷,但如今到中关村的年轻人在电子产品的选择上已然发生了转移”的文字。

再比如,本报记者对公司产品销售的实地调查描写为“在2011年4月6日这样一个清明假日后,中关村E世界大楼里苹果产品柜台前依然人来人往,位于大厅一层中央的汉王专卖店里却无人问津。”《证券日报》文章中的描写是“5月1-3日劳动节假日,中关村E世界大楼里苹果产品柜台前依然人来人往,位于大厅一层中央的汉王专卖店里却无人问津。”

这种不加改动便抄袭在《证券日报》的内容在上述文章中随处可见,甚至文章的小标题也有抄袭的痕迹。在本报《逃离汉王》一文中,有两个小标题分别为“亏损宿命难逃”和“9高管同时减持8000万元”,而《证券日报》的《汉王亏损》一文中也有两个类似的标题“宿命难逃――亏损现实”和“逃离汉王――9高管减持”。其中《汉王亏损》文中以“逃离汉王――9高管减持”为小标题的大段写作,几乎是一字不差的对本报文章进行抄袭。

我们并不反对其他媒体引用本报的内容,同样,我们的新闻作品中也会引用到其他媒体的报道。新闻作品中必要的引用,可以进一步表达新闻事件的全貌,让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事情的本质,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和有深度的新闻。这种同业的互相加持,本身是可以推进新闻事业进步的,出于这种目的的引用,也没什么可害羞的。

全文阅读

我国古代的报纸

摘 要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其实,古代报纸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塘报”、“邸抄”、“牌报”等等,“邸报”只是其中一种称谓,以“邸报”为通称乃约定俗成。①“邸报”这一名称的出现年代,据焦中栋《“邸报”名称首次出现时间新考》所得结论,“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田锡《咸平集》卷二十五《贺杀下王均表》中,时间是公元1000年。

关键词 邸报;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55-02

1 邸报的概念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古代报纸有多种名称, “邸报”这一名称的出现年代,据焦中栋《“邸报”名称首次出现时间新考》所得结论,“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田锡《咸平集》卷二十五《贺杀下王均表》中,时间是公元1000年。

从历代邸报的内容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点:1)皇帝的起居言行。2)皇帝的诏令谕旨以及国家的重大决策、法令、政令等。3)有关官员升黜、任免、选拔、赏赐、褒奖、贬斥等之类的政务信息。4)大小臣工的奏章表笺。

2 邸报的发展历程

2.1 邸报的产生

全文阅读

报纸与历史研究(上)

历代的官家和史家都十分重视收集和保存前朝或当时的报纸,作为修史时的参考。

报纸与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王安石就曾经把孔子撰写的编年史《春秋》比喻为“断烂朝报”。①“朝报”在王安石所处的那一时代,是士人们对官办的“邸报”和民间出版的“小报”的一种通用的别称。今人也有“报”即“史”的说法。就曾经写过一篇谈论报纸与历史的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比喻,除了两者之间报道了或记述了大体相同的内容之外,还因为报纸中保存了不少当时人的记录和见闻,为后来的史家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这一点,不妨举《敦煌进奏院状》、《万历邸抄》和《天变邸抄》这三种古代的报纸为例,来作一点说明。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两份。一份编号为S・1156,是上个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取走的,现存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另一份编号为P・3547,是上个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取走的,现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年间沙州地区派驻首都或行在所在地的进奏官们发给他们的长官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官报”,是唐时的报纸,类似宋以后的“邸报”。这两份“进奏院状”的内容,都涉及了张淮深多次派遣特使向朝廷求旌节这件事,对两次活动的过程,作了十分详尽的记录和描述,既记了“事”,也记了相关人物的“言”。对研究唐代陇西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与吐蕃争战的历史,和张义潮家族在陇西地区为唐王朝“拓边效顺”,“为国输忠”的历史,提供了不少细节和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万历邸抄》原报已佚,现存嘉兴刘氏嘉业堂收藏的明抄本18册。有台湾中央图书馆1968年公开出版的三册铅印本传世。是当时的读者根据明神宗万历元年正月至万历四十五年六月的“邸抄”,即当时公开发行的“邸报”,辑录而成的。是明代“邸报”的摘抄本。保存了大量的明时“邸报”的内容。从传世的这两种版本的《万历邸抄》中,可以看到当时“邸报”所刊载的大量有关皇室动态的报道,包括皇帝颁发的诏旨、“圣谕”,皇帝的阅武、巡幸、祭祀、立储、赏赐和选送宫人等活动,以及皇帝召见、表彰、褒奖、任免、贬斥、惩治乃至诛杀大臣等方面的消息。还可以看到有关科举取士情况的消息,有关“河南盗起”、“山西宁武军士作乱”、“虏寇辽东”、“倭情紧急”、“朝鲜国王以倭情紧急请援”等有关军机和外事活动的消息,和有关“江南北、浙江、江西、湖广俱旱”、“皇极、文昭、武成等三殿大火”、“武昌大火”、“陕西牛羊二妖迭见(怪胎)”等自然灾害和异常事件的消息。其中有不少事件,报道得非常详细,可以补《明史》、《明实录》的不足。如铅印本第78页收有关于高拱的这样一则报道:“(高)拱妻张氏上疏,陈请恤典。上曰:‘高拱不忠,欺侮朕躬,今已死了,他妻还来乞恩,不准他。’(张)居正曰:‘拱侍先帝潜邸讲读,有旧恩,宜予。’命复原职,给予祭葬。”这一细节,《明史》、《高拱传》、《张居正传》和《明实录》中均无记载。又如铅印本第89页有关于万历三十五年户部尚书赵世卿上疏言事的报道,引述了赵疏的一部分原文,详细报告了自隆庆至万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数字,和历年国防开支情况的相关数字。这些数字,在《明史》上也不见踪影。②

《天变邸抄》是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间在北京出版的一份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的报纸。内容集中报道了1626年5月30日即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殊的灾异事件。原报已经无存,但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的文集如金日升的《颂天胪笔》、黄煜的《碧血录》、计六奇的《明季北录》等,都收录了它的全文,使这份报纸的内容得以保存了下来。“天变邸抄”这几个字,是收录时由收录者自已添加上去的,意为“天变”那一天出版的“邸抄”,或报道那次“天变”情况的“邸抄”。“天变”这一提法,源于当时的一条“上谕”③。其实,这份“邸抄”所报道的内容与“天变”无关,它所反映的只不过是一次原因不明的特大灾异事件。由于有阉党擅权,诏狱繁兴,政局不稳的特殊历史背景,被当局者理解为上天示警,才称之为“天变”,也才引起当时人的广泛重视。关于这一次所谓的“天变”,《明史》、《明实录》、《明会要》都有所记载,但十分简略。《明史》的记载,见于《熹宗本纪》和《五行志》,只有简单的三句话,即:“五月戊申,王恭厂灾,死者甚众。”④《明实录》和《明会要》的记载更简单,只有两句话,即:“天启六年五月戊申巳刻,王恭厂灾。”⑤而《天变邸抄》则用了近三千字的篇幅,对这次事件作了全方位的十分详尽的报道,记录了众多的细节,为研究这次事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据这份“邸抄”的报道,这次特殊的灾异事件发生在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中心地点在北京内城西南隅的王恭厂,即今北京西城区新文化街以南,宣武门西大街以北,佟麟阁路以西,南闹市口以东的这片地区。受灾较重的是以此为中心,直径约750米,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这部分街区。伤亡约两万多人,塌房约十万余间。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记录下了不少事件突发时的具体情况。如“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长安街一带,时从空堕人头,或和鼻,或连额,纷纷而下”等等。二是涉及的人物众多,上自皇帝、各级政府官员,下至吏目、蒙师、士绅、小监、庙祝、僧道、逻卒、长班、轿夫及卖棺者等社会各阶层人士。说明它的发行者在编写前作过大量深入的采访工作。三是写法新颖,先有一个简短的导语,然后逐步展开:地点上由近及远,时间上由当天当时追溯到事前,延伸到事后。十分接近现代新闻写作所强调的倒金字塔的写法。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不仅一出版就风行一时,而且为后来的研究者,特别是明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参考的第一手材料。⑥

正因这些报纸保存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历代的官家和史家都十分重视收集和保存前朝或当时的报纸,作为修史时的参考。这一情况,各时期的史籍和文集中都有所记载。

注释:

全文阅读

新闻工作者要脚下有新闻

摘要:笔者在编辑工作岗位上,这几年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有时看到一篇稿件,似曾相识,文章间架结构一样,新闻事例类似,只是乡镇或街道不同,通讯员的名字不同。翻看几天前的报纸会找到类似的稿件。在网上一搜,结果往往吓一大跳,因为竟是出自同一家报纸的一篇新闻,只不过改了一下时间、地点、人物而已,完完全全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像这样的情形,我想许多编辑在工作中都会遇到。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新闻;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邮件、QQ群、网络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现在有些记者已经不是蹲在办公室里抄抄办公文件,摘点会议材料这么简单了。他们有的稍微动一下歪脑筋,把有关的新闻内容或新闻点在搜索引擎上轻轻一输,相关新闻就立马出现,只要改改题目,改改时间、地点、人物,就成了一篇在编辑看来不错的好新闻。殊不知,这样的新闻是假新闻,甚至比办公室摘抄材料更让人心寒,因为他犯了新闻工作者的大忌――新闻造假。

一、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真实的报道

这就说到新闻的本源,即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真实的报道,它的要义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怎么样做到真实,就要首先做到到达新闻现场进行第一目击。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道理其实很简单。采访顾名思义就是采集和访问。采访中包括耳闻目睹,通过它们可以使我们获得第一手材料,核实第二手材料,力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如果闭门造车,甚至东拼西凑,造出一辆外观精美的“假车”,那么它对读者的危害会更大。

所以现在对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走下去,而且要转作风改文风,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是新时期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的有力举措。、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是对这一实践的有力推动。全国各条新闻战线积极响应,其体现的就是要走下去找真新闻,让办公室新闻、互联网改头换面,假新闻无藏身之处。

二、新闻工作者要抱着脚底下才有新闻的态度

全文阅读

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举行不定期的四项活动

1.文学活动。几年来,笔者在语文课文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少年春笋文学社”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文学社活动,如文学作品欣赏讲座、小型演讲、读书汇报会、业余写作、出墙报板报等,使每名参与者都受到锻炼,获得一种参与感和满足感,不同程度地得到一种内心的陶醉。

2.“新闻会”。一般每周都要抽出20~30分钟,举行一次“新闻会”。由20名左右同学轮流一条自己感兴趣的国内为要闻。要求简明扼要、内容完整、清楚明白。训练学生快速、准确的复述。提高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他们关心国家国际大事,心忧天下的公民意识,拓展同学们的世界观。

3.社会调查活动。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笔者经常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精心选题,引导学生深入农户农村作细致的社会调查,培养他们投入社会的实践能力,激起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4.各种语文竞赛活动。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笔者经常以两班对抗赛的形式举行一些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比赛、语文知识竞赛、朗读比赛、古诗文背诵、作文大赛等。

二、学生每天轮流做的两件事

1.自办手抄报。办手抄报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周五布置,每天由一名学生办报。教师大胆放手,完全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自编、自写、自己制作插图,自命报名,并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办出特色,真正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个性风采的大舞台。

2.摘抄名言、警句、古诗词。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对学生有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笔者规定每天早晨由两名学生在黑板的固定位置抄录一手精选的古诗词,一句名言警句。这种潜移默化、熏陶浸染的文化积淀不可低估。

全文阅读

如何培养初中生写作习惯

摘要: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摘抄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等,让学生写作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摘抄;观察

德国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即意味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踏着自信心与价值感的台阶,勇敢地向目标迈进。一直以来,作文都令学生谈之色变,写作教学如何能真正走出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呢?下面结合笔者平时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课外阅读,迈出写作前的第一步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厚积而薄发。故此,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两者互为条件和结果,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人总结出来一条写作的经验就是多读。高尔基说:“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培养摘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必须要求他们做好摘抄工作,即把生动优美的或富有启发性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对摘抄的内容进行分析,以随笔形式写一写阅读感受,每学期进行一两次评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优秀的摘记、读后感。学生摘抄积累的这些内容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定的词、句、段是阅读写作的基本条件。积累越多,语言也就越丰富。因此,摘抄、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汲取文中精华、营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

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摘抄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增强情感体验。我向学生介绍了下面几种读书摘抄的方法。

全文阅读

幕末时期日本报纸的发展特点与现实动因分析

【摘要】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既是日本幕府统治末期,也是日本报纸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发展,同日本即将步入近现展的历程时所受到的影响是高度一致的――国内矛盾日渐升级、外国势力不断入侵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对封建经济逐步瓦解。日本近代报纸以“自上而下”的“逆发展”方式不断成长,并且同政治运动紧密相联。日荷两国的特殊外交关系对此后日本包括报纸在内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幕府末期;日本报纸;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发展原因

报纸作为近现代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载体,往往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幕末时期的日本报纸发展亦是如此。作为变革时代的见证者与推动力,以及当时政治宣传最为有力的工具之一,日本幕末时期的报纸经过多年的发展,从由他国进献报纸到自主收集、翻译海外报纸,从翻译外文报纸到自主创办日文报纸,从过去的“消息报”逐渐转为带有政论观点的“政治报”。伴随着幕末时期的多次政治动荡,日本的报纸逐渐向近代报刊发展。

一、幕末时期日本报纸的发展历程

(一)“黑船事件”之前的日本报纸――《荷兰传闻书》(19世纪初至1854年)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葡萄牙等最早一批的欧洲商人与传教士,在“商教一体”政策的支持下,在整个亚洲地区进行大范围的商业贸易与宗教传播。虽然德川幕府在前期对这些来自欧洲各地的商人与传教士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宗教及贸易活动却不断威胁德川幕府的统治以及整个日本地区的独立自主性,因此,德川幕府便断断续续地实行了近300年的“海禁”政策。荷兰作为当时同日本进行有限交流的少数西方国家,早期的西方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是由在印尼的荷兰人传播至日本,被称为“兰学”。趁着“兰学”在日本的传播,《荷兰传闻书》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了日本,使得“幕府要员通过荷兰的《荷兰传闻书》了解海外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荷兰传闻书》在当时并未公开,只有幕府大臣才有资格阅读。“但是,(‘黑船事件’后)与各国签订条约的结果,《荷兰传闻书》也不得不公开化了。”[1]而幕末时期报纸的“公开化”,其实质是将报纸的阅读权限从幕府要员扩大至各藩的上层人物,并非现代意义上以大众为基础的全社会公开化,这是由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统治制度所决定的。

(二)幕府官版报纸的出现与消亡(1862年至1863年)

幕末时期官版报纸的出现和发展,同当时日本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蕃书调所”的成立有关。1854年,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同美国签订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而与此同时,《荷兰传闻书》的阅读权限也从幕府降到了地方“大名”一级。同年,荷兰政府决定直接向日本政府提供报纸,因此政府要员们也不再阅读《荷兰传闻书》。

全文阅读

网络依赖不可小觑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已经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线索和素材的重要途径。对记者而言,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助一臂之力,用得不好,则伤人伤己。网络可以依靠,但不能依赖。然而,笔者注意到,眼下有的记者已经患上了“网络依赖症”。

一、记者网络依赖的病症

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快捷、信息海量。网络信息的承载方式呈现多元化、大众化,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人人都可以登录网站,注册博客、微博、微信,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传统新闻媒体扬长补短,整合网络资源为己所用,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采编速度。但是,由于过度依赖网络,一些记者作风变了、腿脚懒了,更有甚者完全从“一线”退居到“二线”,现场采访被网络摘抄所取代,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脱离了新闻生长的土壤,使新闻报道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光泽。

1.模仿抄袭,新闻同质。很多记者可能都有以下这些经历:接到采访任务,抽不开身,便打电话给采访对象,简单问一下采访概况,便结束了采访。回头上网搜索一篇相似的稿件,照样子依葫芦画瓢,草草交差了事;或者采访归来,理不出头绪,无处下笔,施以同样手法上网“克隆”;抑或找不到新闻选题,随便在网上找些新闻热点,直接拿来。对媒体而言,记者的网络模仿、抄袭,势必会导致新闻同质化。试想翻开报纸,打开网页、电视、广播,我们看到、听到的新闻雷同,没有个性,有的甚至从标题到内容以及结构完全一致,这样的新闻谁会喜欢?

记者大量采用、转载、抄袭网络信息,采写的新闻实际上就是网络“翻版”。这样的新闻从时间上、内容上看已经不新,其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弱化了媒体的竞争力。当受众重复接收此类“旧闻”时,很难再次引起兴趣。久而久之,对媒体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也随之降低,没有受众的媒体,还会有市场吗?

2.不辨真伪,新闻不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网络既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既有真实信息,也有虚假信息,如果主流媒体的记者把关不严,不辨真伪虚实,随意采用未经核实的这类虚假信息,极易导致虚假新闻泛滥。

2013年4月18日,《北京的哥奇遇:坐上了我的车》一文被香港大公报刊登后,瞬时轰动网络,各大门户网站和新闻媒体纷纷作为头条转载报道。时过不久,却被证实为虚假新闻。无独有偶。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宣布,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红极一时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成员落网。作为网络幕后推手,“秦火火”等人杜撰了动车事故天价赔偿、红十字会强行募捐、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雷锋6元工资穿90元行头等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个个都成了社会热点话题。

这些虚假新闻之所以被迅速转载传播,究其原因是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记者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因此,造成这些媒体只注重轰动效应,为了“抢新闻”“铤而走险”,稿件虽然吸引了受众的 “眼球”,却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全文阅读

着眼大未来 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摘要: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独具匠心的做法,敏锐地观察力和洞察力,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自信心,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过程,教育应该是跳出教育谈教育,教学也应该是跳出教学谈教学。学生成绩不好,原因很多,但作为教师,如果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背诵具体知识,充当一个记忆的工具上,那既耗时耗力,也费工费时,说到底没多大价值。

关键词:新闻摘记;学生管理;班主任;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45-03

记得论教育的名言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引人深思:“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没一个大师是把知识当作教育目标的。他们当然都是热爱知识,拥有知识的人,但他们一致认为,教育中有比知识重要得多,根本得多的东西,那个东西才是目标。”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让孩子们死读书,同时又能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成绩呢?笔者在不断的摸索与思考,尤其是担任六九班班主任后感触颇多,做法如下:

一、慧眼识短板,巧招来应对

作为班主任及语文教师,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我努力避免每天说一样的话,即使是一样的话,也千方百计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讲出来。简单说,每天尽量让学生们有新鲜感,每天都让学生充满期待地上课。师生间保持新鲜感,天天见,天天有新鲜话题,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习惯于在各种各样充满中国味道的节日后,与学生天南海北、酣畅淋漓地聊上一节课,然而,六九班第一次师生间本该轻松愉快的课堂,却死气沉沉、冷若冰霜,那场景我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我问到:“孩子们,清明小长假中,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新鲜事,咱们一起交流交流。”片刻之后,学生的表现让我呆了,一个个哑口无言,瞠目结舌,像个小木头人;同学间相互对视之后,还是一言不发,我怒了,因为我准备了一堆新鲜事,想和学生比比高低,可是没人呼应我,莫不是让我对牛有弹琴吧!学生们对于生活,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麻木、冷漠的态度使我震惊!这样的孩子,就是考试得了100分,1000分又会怎样呢?那才是地地道道的书呆子!脑子里没东西,没生活,就是课文背得再熟又能如何呢?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还好,我庆幸孩子们如此真实,毫不粉饰,不知就是不知。发现了他们存在的短板,且是一个重要的短板后,我首先压着心中的怒火,把之前准备好的新闻中几件趣事讲给孩子们听,一双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这令我兴奋。看来,我之前的储备十分必要,以趣激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之后我果断而坚定的宣布:从今天起,大家每天都要用半小时的时间读书、看报、听广播,并从中选取最有意思的五条国内外重大新闻摘抄下来,我每天必查。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怎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呢?我的话音未落,只见一个个呲牙咧嘴,苦不堪言,但又无力反抗,六九班每天五件新闻摘抄作业,就这样“艰难”诞生了。

二、让作业变得可爱,激发学生兴趣

全文阅读

巧用英语报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义务教育九年级结束时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5万词以上。面对这一要求,英语教师只关注于教材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课标》也为实现这一要求指明了方向。《课标》要求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等多种资源,提供充足的条件,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因此,我们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水平。

英语课本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载体,但阅读材料过于大众化,数量有限,内容相对稳定,更新较慢。因此,学生很难对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现象有浓厚的兴趣,语言的载体功能也就被弱化了。相比较而言,英语报刊以其题材广泛新颖、信息量大而成为课本以外的辅助课程资源之首选。将英语报刊阅读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英语教学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英语报刊的教学优势

目前,市面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语报纸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时效性强,题材广泛,信息量大。报刊紧跟时代步伐,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等各方面进行及时报道,且信息量大;并能迎合现代生活节奏,突出话题阅读,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是训练中学生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2)地道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报刊文体多,语言鲜活、通俗,词汇丰富、富有感染力、难易适中。既有语体正式的评论、社论,又有人物、事件特写等文学性语言比较突出的文章,还有幽默小品、连环漫画等涉及俚语、俗语的各种非正式文体。

(3)多彩的栏目,丰富的内容。报刊是把个人、国家、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社会舆论的工具;文章涉及热点新闻、时事之窗、校园生活、娱乐天地、明星聚焦等中学生喜爱的内容,有“国内外新闻”、“文化与体育”、“校园生活”、“开心驿站”等栏。

二、英语报刊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