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传播学知识

新闻传播学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传播加剧知识沟扩散新闻传播学的论文

网络本身并无扩大或合拢“知识沟”的倾向,但由于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将传统大众媒介影响下业已形成的“知识沟”数倍放大。首先,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网络接触率各不相同;其次,网络在受众的阅读、语言、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受众摄取的信息也与自身的知识结构相吻合。而且,网络作为一个多元化社区,信源、信宿分散,很难具备合拢“知识沟”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识沟;扩散

所谓的“知识沟”(Knowledge-gap)(有的文章也称为“信息沟”)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大众媒介的发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长成为可能,但这并未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预期般地等同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产生负效果,即在某些群体知识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群体;‘信息沟’将会出现并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①最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enor)、多诺霍(Donohue)和奥利恩(Olien),他们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斜。②

网络的出现曾使传统大众传播时代长期处于信息匮乏,信息接受不均,形成严重知识差距的人们充满了憧憬:传播技术的改进将会缩减传播成本与费用,节省资源,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与信息流量的增大使受众面临着一个更易接受与丰富的界面,从而提高个人的知识与信息总量;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勾画出“网络大学”、“虚拟教育”、“知识超文档”、“模拟系统”、“自动学徒系统”等设想,并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然而,令人遣憾的是,现实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理想。也许在某些特定知识方面,网络确实缩小了人们的知识差距;但从知识总量来看,不得不悲哀地承认网络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大众媒介下业已形成的知识分布的不均衡。

进入网络的经济和文化壁垒

当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产生并试图普及时,面临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报业如此,广播如此,电视如此,网络更不会例外。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民主与自由常常只是针对那些能挣脱经济束缚的进入者而言。这样,在媒介可进入者与不可进入者之间便形成了和媒介接触程度及几率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知识沟”的形成。显然,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网络所面临的经济壁垒要坚固厚实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成为有经济能力者享有的特权。据了解,目前网络的普及率仅约为1%,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成为网络普及的瓶颈:70%以上的农村人口造成了中国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他们甚至不知电脑为何物;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性网络接触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上网费用仍较高,用户也不得不考虑其有限的经济支付能力。正如美国旧金山一位咨询专家所言:“我们很难想象不花很高代价就能普遍访问计算机服务。对于计算机行业的人来说,每月支付17美元的服务费不算一回事,但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可能成为负担。”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网络用户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分别为10.4%、9.8%、9.2%,而在经济落后的、青海、宁夏等地分布极少,分别为0.1%、0.2%、0.3%。③特别是在某些贫困山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计算机普及难以提上教学日程。因而,这种媒介分布率与接触度的强烈反差,引起知识、信息接近程度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的“知识沟”扩散。

除去上网费用,地区性经济差别因素之外,额外服务费用的支付对于一般用户而言也是一个难以攻破的经济壁垒。随着技术革新的日益发展,新的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价值将逐渐为受众所接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的软件内容、服务成本使人望而却步,某些网站在接纳新用户时以高昂的进入费用作为条件,从而设置了又一道经济关卡。为此,美国传播学者马克·利维如此悲叹:“我常常为传播与技术正日益冷酷无情地把世界隔离成两个营垒而深感忧虑。一座营垒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极具经济实力的信息贵族把持据守,他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经营者,控制着传播工具与条件。另一座营垒则属于传播圈的‘下层阶级’,这里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巨大的传播机器的摆布下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④

全文阅读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电视知识分子研究

摘要:电视知识分子的研究至今已有15年时间了。在新闻传播学领域里,研究者们已取得相当的成绩,然而其存在的问题,如概念界定的模糊、理论结合的矛盾、研究方法的缺陷等也是必须要看到的。未来的电视知识分子研究,必然要在理论研究的三步走、加强研究的学理色彩、方法论的创新上谋求新的突破。

关键词:电视知识分子;研究现状;研究困境;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3-0054-07

我国有关电视知识分子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1月24日《南方周末》以《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爱与恨的纠缠》为题编发的三位学者的文章,至今已经整整15年了。无论是在当代知识分子研究还是传媒文化研究中,“电视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类型,都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新闻传播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我们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困境,思考未来电视知识分子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电视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1.电视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电视知识分子”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批评电视固有的弊端时提出来的,意指那些热衷于在电视上露脸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然而目前我国学界尚没有一个关于电视知识分子的权威定义,结合15年来我国电视知识分子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对它作如下界定:

电视知识分子,主要是指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同时又非专业电视从业人员的知识分子,他们作为特邀专家或嘉宾解答电视观众的问题,或者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表见解,多为大学教授、研究员等,属于高级知识分子阶层。

全文阅读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摘 要:知识图谱是文献计量学理论的推广应用,可以直观展现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进。文章以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来源期刊数据为基础,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和作者合作等方面,可视化呈现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热点、重要文献、高影响力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情况。

关键词:知识图谱 新闻学与传播学 CSSCI 共引分析 共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3-0110-07

Visualizing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Based on CSSCI(2000-2011)

Abstract Knowledge Mapping techn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methods. It can be used to show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evolution. The paper utilizes knowledge mapping tools to display the research evolution, core documents, 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of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based on CSSCI (2000-2011).

Keywords knowledge mapping;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CSSCI; co-citation analysis; co-occurrence analysis

1 引言

通过对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文献的计量与评价,可以展现学科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建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1]的提出,遴选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以这些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与评价可以获取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变化。

全文阅读

喧嚣背后的贫乏

健旺的知识需求与躁动的知识生产

在改革开放前,新闻学学科①的头上始终戴着意识形态“紧箍咒”,使得新闻传播学这个本该活跃的学科显得十分沉寂,新闻学科的知识生产都得按照意识形态律令进行计划生产,毫无学科主体性可言,致使这个时期的新闻学领域的知识生产严重萎缩。当然,社会对新闻知识的需求也十分单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很少有机会进入新闻特权的深宅大院。新闻知识作为权力资源,往往不能让一般人染指,新闻知识消费被限制在少数政治、文化精英圈子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从原来的板结的身份社会向市场社会转型,多元的社会需求渐渐浮出水面,信息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生活休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媒体原先单一刻板的宣传功能渐渐得到改变,媒体的监测环境功能、娱乐功能、社会沟通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渐渐发育起来。媒体受众面也迅速扩大,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开始成型。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的新闻需求空前高涨,这就极大地刺激了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生产。

新闻传播学知识生产的迅速扩张,与对外开放这一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知识围城,西方新闻传播学知识汹涌而入。特别是传播学理论被大面积地引进到中国来,渐渐改变了中国新闻学学科版图。整个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知识的需求也被刺激起来,新闻传播知识渐渐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社会需求面的迅速扩大,极大刺激了新闻传播知识的生产和消费。

近几年来,新闻传播学著作出版热度持续攀升,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一个夺目景观。不少出版社对新闻传播类图书的出版兴趣持续增长,一些在出版新闻传播类图书有传统资源的出版社,如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等,多在考虑如何将新闻传播类图书出版做大做强;新起的出版社则是冲劲十足,比如南方日报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在新闻传播学著作出版领域表现活跃。还有一大批其他出版社,也纷纷介入新闻传播图书出版,比如中信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等,据说收获也很可观。

“劣币驱逐良币”的隐忧

但是,新闻传播类知识生产的喧闹背后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隐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新闻传播类知识生产的繁荣主要表现为中低端市场的繁荣。新闻传播类图书出版中,最可观的就是教材的生产,而且呈恶性竞争之势。新闻传播院校的专业教材本应是一种高端产品,因为教材的质量影响着所培养的人才素质。有了高质量的教材,再经过高水平教师的诠释和专业性传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在教材把关方面相对比较严格,学术质量相对较高。但这些出版社在四面喧嚣的新闻传播类图书大生产运动中,很难抵挡其他出版社大干快上的生产冲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看中新闻传播类教材背后丰厚的利润,纷纷下箸,想从市场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许多新建立的新闻传播院系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也瞄准这个不愁销路的题材,低水平的重复、拼凑,甚至抄袭的教材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便是上面提及的少数有影响的大学出版社,他们出版的新闻传播教材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为出于利益考量,这些出版社在安排教材出版时,市场指标的权重开始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严肃的高端图书的出版显得比较困难。

学术专著的质量一般能够代表新闻传播领域高端产品的水准。近年来,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专著,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新闻传播学在整个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声誉,垫高了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台阶。但是随着学术虚热的扩散,新闻传播学学术生产的浮躁之风也有日益炽烈之势,真正沉潜下来,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耐心日渐稀少。在日益“数字化”的学术评价机制面前,很多学者选择了“多快好省”,学术生产周期被大幅度压缩,专业著作的质量自然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学术生产的“快餐化”。再者,学术图书出版难是一个现实问题。出版市场对学术著作的需求相对有限,一般出版社对这类图书的积极性往往不高,有些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被冷藏在学者的抽屉里或者电脑中,没有机会问世。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术专著,由于在内容表述方面与现有体制有种种冲突,还没有机会出版。

全文阅读

关于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转型的思考

内容摘要:目前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模式中一些弊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可以提供多种互动途径,为日常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使得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信息源结构、新闻传播主体以及新闻载体等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对新闻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知识,还要成为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关键词:新闻传播 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但同时也造成了新闻传播行业直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新闻事业的发展急切需要更多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了应此需求,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各类高校都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地位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泡沫效应,并没有解决新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知识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不结合,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教育等这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旨在新形势下提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新闻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不断扩招生源,但是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大多数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足够,但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却堪忧,许多用人机构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失所望。因此新时代下,我们要正确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这些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 教学理论知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单位因为看到新闻传播专业火爆,不考虑自身是否具有创办该专业的综合实力,就跟风开设该专业并大量招生。事实上,这些院校的理论知识积淀不厚实,培养方式仅仅停留在表明;更有甚者一些高校,胡乱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相比拥有成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美国,我国的新闻传播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由于基本国情的差异,相关知识并不是靠“拿来”就用的,长期下去会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严重的障碍。另外,我国那些传统的新闻传播业知识已经达不到时代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没有合适的理论教材,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问题。

(二)教育模式脱离实践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学的人才战略

摘要:任何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作品(产品),二就是人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新闻传播学同样如此,如今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闻传播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社会对新闻传播业人才也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基本人才战略。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新时期;信息技术;人才战略

1新闻传播学人才战略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新闻传播观念有了实质性的转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和主导者,新闻媒体的主导地位被大大地削弱。同时,知识结构的变化也使原有的新闻传播学人才无法完全适合时展的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对新闻传播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极少部分的大学中开设了新闻传播学,具有高等学历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优秀人才输出不够[1]。但当前社会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虽然许多媒体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但是高级媒体人才却高度短缺,人才短缺现象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理念,既精通新闻传播学又懂得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促成了中国新闻传播学人才战略的形成。

2我国新闻传播学的人才战略

2.1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品德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来源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还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和行为素质。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的人才还是其他行业领域的人才,品德都是最为重要的标志,新闻传播学的人才战略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道德修养、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伟大的人文情怀的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重要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一些新闻传播工作者进入了职业道德误区,在报道过程中,完全不注意真实性,不保护他人的隐私,以出卖他人信息、报道低俗消息等方式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新闻传播工作者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使其拥有职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2.2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知识就像翅膀可以带动新闻传播者翱翔,专业知识能力是区分人才等级一个重要的因素,只有拥有了专业知识、能力,才真正有资格讨论是否是人才。如果只是空有极大的热情和非常优秀的品质,那只能被称作是“好人”而不是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采访能力,新时期的人才战略还要把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等放在战略的重要位置上。人才战略在知识能力方面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完善新闻传播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用新闻传播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新闻传播者要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读懂文史哲经法、明白数理天地生。在新时期的人才还必须熟练地掌握现在信息科技,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可见新闻传播人才战略对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的要求更加详细具体和严格。2.3培养具有情感情绪调节能力的人才情绪是人在社会中因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环境氛围是否融洽产生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不骄不躁不气馁,经得住打击,扛得住挫折是具有情绪调节能力的体现。而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平静友善,是情绪情感调节对外的主要表现。新闻传播工作辛苦,遭遇打击挫折的情况有很多,优秀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经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

3新闻传播学人才战略的意义

新闻传播学的人才战略看似简单,却是对人才全面系统的规划[2]。在人才战略的指导下,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为传播事业的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相信在人才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一定会有突破性的进步,最终有利于新闻工作者为大众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

全文阅读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来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入融合的趋势,突破了各种不同传播媒介的界限,新闻传媒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特别是公民新闻的崛起,形成了专业媒体机构与普通大众共同参与新闻传播的格局,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趋势加剧,对社会、新闻传播等所产生的影响广泛、深刻而又错综复杂。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以培养传统媒体人才为目标,面临着媒介融合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应对媒介融合趋势的客观需要,国内外新闻教育界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突出的是部分高校所倡导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新闻人才,比如能够从事跨媒体采编的全能记者即“背包记者”等。

但也有人指出,这种融合新闻教育模式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技术或技能融合层面,与媒介融合时代传播业界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①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新闻传播技能教育,着重于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的策划、制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它不失为媒介融合下新闻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贵的探索,但能否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值得商榷。有学者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在新的传媒业语境之下转型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②确实有一定道理。那么,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结构?新闻传播教育是否仅为新闻媒体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本文拟从高校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以下统称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抛砖引玉。

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化”还是“大众化”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领域“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模糊,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如何转变,“专业化”还是“大众化”?建国以来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适应新闻宣传体制的需要,主要是为各类传统媒体培养专门化的新闻宣传人才,搞报纸的不懂电视,搞电视的不懂互联网,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门与单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从面向传统媒体培养专门的新闻宣传人才,向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的“多面手”。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各个专业方向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不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是简单地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而是知识结构的复合、能力的复合,包括对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入了解,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③

新闻传播教育在知识体系与能力的建构上应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平衡,做到突出专长,兼顾其他,不能只重视“多能”而忽视“一专”的培养。为适应媒介变化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培养专家型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本科生专业教育采取“2+2”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中通过紧凑的学习安排,系统掌握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两门学科本科专业知识。④媒介融合是“合”与“分”两种发展倾向的对立统一:一方面是“合”,即各种传播媒介多功能一体化整合趋势,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产品的融合、组织结构和产权等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分”,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媒介融合带来受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传媒市场呈现出分众化或专业化的特点,即媒体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性和技术的交互性导致的传播小众化、专业化趋势。所以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才,这样媒体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提供贴近性的精细化信息服务。⑤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媒市场的日渐细分,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市场分析、价格策略、营销策略、广告、销售渠道和终端的建立,以及媒体内部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运作。

媒介融合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记者,那么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史专家,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曾对新闻专业技能即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综合能力作了精辟的概括:一是沟通能力,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同各种人打交道,并获得新闻信息;二是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把纷繁复杂的情况梳理清晰,分清主次,辨明是非;三是组织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整合人力物力,开展活动;四是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文字,或语言,或图像,或其他方式,进行报道与评论。⑥这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适用。简而言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或竞争优势就是对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整理、判断分析到最后的呈现等能力。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整合资讯,生产和管理知识的能力,不管是应用型人才、经营型人才,还是基础研究人才,这种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媒介融合时代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新闻传播教育不应也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为媒体培养人才的狭窄定位。如前所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人才,表面上看是新闻传播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则是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的知识生产者与传播者。记者、编辑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即不再是单纯地生产信息,而应具备极强的信息选择与解读能力,有极强的鉴别知识的能力和合理传播知识的能力,洞察所的信息的深刻联系和意义,从而帮助受众迅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⑦

媒介融合导致信息传播的媒介与渠道越来越多,而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则成为稀缺资源。整合资讯,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生产出知识等,越来越重要,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对于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不仅各种新闻媒体需要,企业或组织机构同样需要,新闻传播教育就是培养能够处理信息、生产知识等的人才,所以为媒体培养人才已经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唯一目标。

全文阅读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间的关系变革,带来了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革新势在必行。本文在阐述新媒体对我国教育传播模式带来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进而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革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26-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体行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强势崛起,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成为冲击中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应对,这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课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我国教育模式革新的内涵

关于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在学术界是有理论依据的。早在2012年国内就有学者结合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新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变的观点[1]。而本文即从其理论框架出发,结合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多元性、虚拟性,对新媒体语境下传授双方媒介使用权、教育信息传播渠道、新闻教育的社会价值发生变革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传受双方媒介使用权趋于平等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开始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报纸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产生了电子报刊、手机新闻客户端等融合媒介形式;广播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产生了播客等新媒体形态,电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产生网络电视等新型视频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使得载体性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将面临更为广阔的空间方向。互联网将不同的媒介形式融合起来,进一步扩充了信息容量和丰富了信息形态,信息获取形式得到拓展,同时,也使得教育传播中的传受双方都能具备同等的发言权和媒介使用权。因此,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手段越发多样化,让信息传播的传受双方地位越发平等化。

全文阅读

科技传播视角的科技新闻传播及其评价

摘 要 科技新闻包括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五类,是科技传播的四种类型之一。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其效果评价涉及新闻传播和科技传播两个方面。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规模、科技新闻价值、科技传播价值是科技新闻传播评价的主要维度。

关键词 科技传播;新闻传播;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12-03

科技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有其鲜明特色,较其他类型新闻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本文拟基于现有研究基础,辨析科技新闻内涵以及科技新闻传播和科技传播的关系,并尝试从科技传播角度提出科技新闻传播的评价维度。

1 科技新闻定义与分类

鉴于科技在经济社会中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特性,对科技新闻难以全面概括,定义较为困难,学界就科技新闻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一些学者尝试对科技新闻进行定义:

辜晓进认为“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1]。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

文章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全民信息的基础平台,我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以及针对新闻人才需求应采取的一系列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0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新的潮流,媒体融合这一趋势,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的这一巨大转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高的复合型要求,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国急需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新闻媒体传播人才,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

1全媒体时代的概述

目前,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媒体种类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并没有给全媒体时代一个具体的概念,它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产物,把新闻内容通过多个平台、多个渠道进行,将新闻内容全网覆盖,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而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相比,全媒体具有全民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是由媒体单向性传播,人们只能接受媒体的传播,而无法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传播中去。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新闻信息,即可以传播新闻又可以接受新闻,全方位的参与到新闻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了传播与接受的统一。在网民成为媒体内容的传播者后,媒体机构也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由媒体的传播者成为平台的提供者,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渠道。全时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特点,全时化主要分为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方面。空间性的全时化是指媒体传播的空间无缝覆盖。传统媒体主要是针对工作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覆盖,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私人空间、休闲空间以及移动空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媒体传播。全空间的无缝覆盖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实现了无缝空间覆盖。时间性的全时化包括新闻的即时性与延时性。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等,因新闻板块的有限性和采编筛选制作的延时性,很难及时的更新新闻,而媒体的全时化打破了这一限制。全媒体可以随意选取新闻内容,且新闻板块空间没有限制,既可以延时传播,又可以即时传播。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全媒体时代下因新闻主体的改变,媒体机构从新闻内容为主,改成为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的平台,这一平台积累了众多用户之后,运营就成为了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平台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各企业广告的投入。全媒体运营具有投入少、产品种类多、盈利高的特点。媒体机构由新闻平台转化为应用型商业平台,在传播新闻的同时,实现了机构效益。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