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传播类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新闻、广播电视、广告、网络传播等配套课程不断完善,但是,如何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并将之转换成新闻能力,从而满足新闻单位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无疑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实践有待深入研究。

配备完善的新闻传播教学资源

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已构建起了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组成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但与相对齐全的新闻教育体系相比,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归属是含混不清的。这种尴尬的局面造成了高校新闻学资源相对匮乏、实力不够雄厚。在许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是设置在汉语言文学系的。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记录,文学与新闻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本质区别。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虽能为新闻传播专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却忽略了新闻传播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更要把理论知识转换为新闻操作能力。

因此,学校首先应加大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投入,除了配备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摄像机、录像机、编辑机械之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演播室、编辑室等实验室,以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播音与主持、电视摄像技术、纪录片的拍摄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之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权威的图书、报刊资料。综观许多高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图书较为丰富,而新闻传播方面的则相对匮乏。互联网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但是网上的信息终归是零散的、片段式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既要关注新闻动态、新闻现场、新闻资讯,更要通过新闻传播方面的书籍、报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展自己的视野,以此来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教学内容作品化、成果化、精品化

目前,依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的新闻传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偏重于理论讲授,教学思路比较单一。从教学效果来看,新闻传播类的课程虽然开设了不少,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说清楚。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依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缺乏探究新闻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之间关系的热情。原因何在?这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方式有关。课堂讲授结束后,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就某一新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对相关的新闻作品进行赏析,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造意识相对薄弱。

要实现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应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作品化与成果化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的作品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以身边发生的新闻,拍摄一条新闻短片,时间不少于6分钟。首先,老师和班干部确立拍摄小组;其次,确立相关的细则,逐项打分,包括拍摄的实施步骤,新闻立意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画面衔接自然、流畅等;再次,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比,以此来树立学生的作品意识,拉近学生与新闻实践的关系。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传媒人才。囿于学校环境的教学终究过于封闭,难以适应当前媒介市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感知、理解传媒市场的变动,我们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创意大赛,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真正达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作品化、成果化的实践,在学院组织的创意大赛中,笔者教授的学生所完成的优秀作品《漫画工坊》获得最佳技术奖,《一条街的神秘与忧伤》获得最佳制作奖,《NIKE的创意构想》获得一等奖。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类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兴盛,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如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加强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针对社会需求和新闻业界的需要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较为细致地掌握了河北省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及素质要求,在教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类学生;市场对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61-02

一、我省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兴盛,媒介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就业。高等学校的育人机制需要根据社会要求去调整育人内容和创新育人模式。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力图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更加有效地完成高校育人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涉及我省石家庄、衡水、唐山、廊坊、保定、张家口、邢台、沧州等地级市300家企事业单位。调查主要对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和能力有所看重或者期望高校培养出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回收率91.2%。

三、调查统计结果

全文阅读

非科技类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传播

现代人们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科技的神力。科学技术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即科学传播,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迫切地被社会所需要。而新闻报道,因其突出的时效性和大众传播与生俱来的公开性和广覆盖面,成为科学传播的理想载体和前沿阵地。除了专门的科技新闻,其他新闻报道中也越来越多地涉及科学技术信息。但是,这些非科技新闻报道对于科学信息内容的处理存在不严谨、不专业的问题,影响了新闻报道和科学传播的效果。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按照新闻报道中的科技信息是否为新闻报道的首要传播目标作为标准,可以把包含科学信息的新闻报道分为两种情况,也可以说是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两种表现形式:

科技报道。科技报道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科普内容为题材的报道。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获得长足的扩展和深化,科技新闻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种类。科技报道可以说是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显性表现,因为它直接地传播科学知识、技术信息,在及时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进行科普宣传和推广。

其他种类涉及科技信息的报道。随着科技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和日益广泛,除了科技报道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报道也包含大量的科技信息。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环境生态方面的报道、卫生健康等服务类信息,有时也会涉及科技信息。社会新闻主要报道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或自然灾害。比如《崂山海面同时升起两个太阳》、《武汉烽火村岩溶地面塌陷无一伤亡》、《自古黄河清几回,今见银瀑泻峡谷――黄河出现“河清”景观》,都是很好的社会新闻,但是也包含着不少的科学信息。再如经济新闻,它是以经济生活和自然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报道。比如《南海发现巨大宝藏“可燃冰”》,是经济新闻报道,同时也包含宝贵的科技信息。这些报道都可以说是科学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隐性表现。之所以说它是隐性的,因为新闻工作者和公众,特别是记者,并不把这类报道着重作为科技信息来传播或看待,科技信息并不是这类报道的首要和主打内容。在这些报道中,科技信息往往只作为主要新闻信息的辅助品和夹带品。因而,这类报道对于科技信息的处理往往缺乏科技报道对科技信息真实性、科学性进行严格考证的严肃态度,科技信息应有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然而这种附带品并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它直接关系着新闻传播的效果。

科学传播隐性表现存在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科技报道由于其明确的主旨和要求,因而新闻工作者对于它的采编一般都能秉承科学精神,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如果出现问题,也是以语言分寸上的失当、欠妥为主,所以,严重错误不太多,负面影响不太大。但是,在大量其他种类涉及科学技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也就是在隐性表现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笔者将隐性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其主要方面如下:

科学信息缺失。即对于新闻报道涉及的科技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明确的解释和说明。科学信息的缺失造成新闻事实不完整,既不能有效地进行新闻的传播,也无法发挥科学传播的教育作用。例如,有这样一篇报道:《一“男性母亲”生育“袖珍”胎儿》。报道中讲述某医院进行了一例罕见的手术――从一男子胸腔中取出一个活体胚胎。报道中提到该患者所患的疾病为“胸腔内畸形胎儿潜生”,但是对于这种病是如何得的、胎儿从何而来,却一言不发、只字未提。既然医院确诊并进行了成功的手术,说明该种病例有科学的解释。而这也符合读者想知其所以然的阅读心理。即使相关内容属于医学机密,也应作必要交代,但报道恰恰在这里留了个空白。这种报道方式可能产生负面的传播效果,比如滋生迷信、流言纷飞等。

全文阅读

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摘要 新闻与传播学是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特点的应用学科,应当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Zheng Jia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Abstract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re applied disciplines 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udies as well as of humanities, Gre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actual things.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of bright people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发展与建议

一、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

1.微博建设现状

基于很多平台不再推出或者研发微博功能,本文对微博现状的分析主要基于新浪微博平台,利用微博PC端的搜索功能,以期刊名称为搜索关键词来查找各期刊微博建设的情况。第一,微博开通率不高。根据数据统计,27家期刊中,已经开通微博平台的只有7家,约占总数的1/4。微博开通率不高是新闻传播学类学术期刊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在于期刊较长的出版周期和微博以秒为单位的传播速度之间存在矛盾。27家学术期刊多数为月刊,有的是双月刊,与其费尽心思去思考如何填补期刊生产周期过长造成的空白,倒不如放弃这一平台,这也是三种传播平台中微博开通率最低的原因。第二,从微博运营现状上看,开通微博的7家期刊中,只有3家期刊的微博在正常运营,其他4家期刊的微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其中1家期刊2011年开通,最近更新的时间在2013年年底。即便是正常运营的3家期刊,其微博的运营现状也不容乐观。以《新闻记者》杂志为例,该期刊于2011年9月开通微博,截至2017年9月,共推送微博内容4539条,平均每天推送2条信息;其中,2017年7月27日推送5条信息,4月25日推送6条信息,中间两个月没有任何信息更新,这种信息更新的频率并不符合微博的传播规律。第三,粉丝数量少,转发量低,微博平台缺乏影响力。根据清博指数推出的计算公式,微博传播指数主要取决于发博数、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4个方面。《新闻记者》杂志的粉丝量接近2万,是7家期刊中粉丝量最多、信息更新最频繁的媒体,但是该期刊推出的微博大多数点赞量和转发量还停留在个位数。因此,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博平台的传播影响力还有待加强。

2.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

腾讯于2012年推出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以来,其发展势头超过了微博,很多媒体转战微信公众号,以抢占移动互联网络发展先机。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管理上。无论是平台的开通率还是内容管理,微信公众号都优于微博。第一,在开通率上,相关数据显示,27家期刊中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有16家,约占总量的60%。开通时间最早的是2012年12月,最晚的是今年8月。但是与微博相比,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证率不高,7家有微博账号的期刊全部进行了微博认证,但是16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进行认证的只有9家。根据腾讯的规定,经过认证的订阅号除可以通过自定义菜单设置外部链接、开通多客服等服务外,还可以申请微信支付功能,这更有利于开发期刊订阅服务。第二,在内容推送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相关调查显示,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当期目录、杂志文章,这是推送数量最多的两类内容。二是业界动态,尤其是出版类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等会推出一些业界最新资讯或者活动公告。三是专业技能类文章,这类信息主要来自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期刊。如《新闻与写作》杂志会不定期推送一些关于新闻写作技巧的内容,以提高用户写作或新闻编辑的能力。第三,公众号服务仍以信息告知为主,少数期刊开始尝试多元化服务。16家已开通公众号的期刊中,只有4家没有设置菜单,其余12家媒体均设置了3个一级菜单,提供的主要服务有期刊导航、投稿订阅。在服务内容上,《新闻与写作》杂志有投稿和荐稿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公众号投递或者推荐稿件,其余期刊投稿菜单中连接的均为文字信息,著明投稿邮箱。《青年记者》《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现代出版》3家杂志公众号提供稿件查询功能,用户点击菜单或者后台回复作者姓名和文章名就可以进入系统查询稿件审查情况。在订阅服务上,主要的订阅服务有3种——邮局订阅、银行订阅和网上订阅。《国际新闻界》在菜单中链接了期刊微店,用户可以通过微店订阅期刊;《新闻与写作》和《新闻记者》在菜单中开通了微信订阅的服务。此外,一些期刊开始利用公众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出版科学》杂志为用户提供文献传输服务,但用户需要通过电子邮件提交检索,同时通过邮箱来接收需要的文章。第四,少数期刊开始注重与用户互动。从笔者研究的16家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来看,只有《新闻与写作》开通了写作微信群,方便用户日常交流,增强彼此的联系,用户如有问题可以加“新闻与写作小助手”为好友,随时咨询新闻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3.网站运营现状

27家学术期刊网站开通情况介于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之间,共有15家媒体开通了官方网站,约占总量的56%。在网站内容建设上,除一般的业界资讯、期刊文章精选外,多数期刊在网站上还设有投稿查询系统和采编系统,如《国际新闻界》《新闻界》采用网上投稿系统。此外,一些期刊还在网站中提供全文下载服务,如《科技与出版》官网允许用户下载当期所有文章。作为最早出现的一种新媒体形式,网站的发展已过了黄金期,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的冲击下,更多网民转向手机平台。因此,一些期刊虽然开通了官网,但对其重视度不够,除传播纸质期刊的内容外,没有形成特色的栏目,运营效果反而不如微信、微博等移动网络平台。综合考察以上三种平台的运营现状,笔者发现,有4家媒体没有开通新媒体平台,除知网、维普网等学术期刊网站收录期刊文章外,这4家期刊没有自主开发任何一个数字出版平台。与商业期刊和新闻媒体不同,由于高校教师评职称的需要,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核心期刊不愁生计,但是从期刊未来的发展看,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及早建立数字出版平台更有利于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

二、新闻传播学类学术期刊发展建议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环节教学改革

摘要:

本文根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确定实习教学目标、设置实习教学内容、改革实习教学方法、搭建实习教学平台等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新闻传播;专业;实习;改革

新闻传播类专业包括广告学、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学习了基础理论之后,需要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是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对实习环节实施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实习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实习可以分为认识实习、实务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四个类别。认识实习目的在于从总体上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实务实习目的在于了解传播流程,熟悉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把握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律。岗位实习通常时间较长,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特长安排到相应岗位上,并真正参与岗位工作,如策划、制作、创意、编辑等,培养学生由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验证理论的能力,掌握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毕业实习是围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展的一系列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工作,目的在于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奠定基础。

二、完善实习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学类学生职业预期下的职业能力构建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构建的关系、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新闻传播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并指出在职业能力构建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及克服办法,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职业预期 核心竞争力 职业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学类学生时,其主要着眼点是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应该充分考虑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未来的不同的预期,学生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相关项目,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其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次选择。每一个专业培养学生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分,以及每门课程要达到什么样分值才能结业,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设定,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做记者,也可能是做媒体经营人员,还可能做企业宣传人员。在就业专业化的格局下,记者这一岗位又可以分为经济新闻记者、时政新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等多个方向。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出一种选择,并依据自己的职业预期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是要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是要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职业综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职业预期是职业能力构建的根本指南,职业能力培养是增加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闻传播类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目标岗位就需要着力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使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

全文阅读

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理念与实践

摘要 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总体处于劣势地位,但如果能抓住财经类院校的特点,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同时面向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就能走出瓶颈,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新闻传播专业 教学理念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新闻传播行业的特点,依据新闻传播学类的课程结构设计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以新闻传播学类的主题性实验为主体,设计了各分项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闻传播学类工作分工而又协作的特点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主题性实验;分项实验;矩阵管理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也是一种供给。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需求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从事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后可在各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网站、广告、出版社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采编工作,甚至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实验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多角度看,教师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主体。[2]研究某专业课程体系必然离不开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师资的专业结构。该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对该校“电教中心”的支持,项目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出资培训了中心师资。在之后的30年中,该校师资曾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技术力量,制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教中心和物理系的共同培养下,首批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21世纪初,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该校同样实力较强的中文系共同招生并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并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发展至今,目前已经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个。其发展过程和师资结构决定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但是部分课程又独立于理论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把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以下分类:

(一)新闻与创作类

该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与新闻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与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与稿本创作的能力,锻炼学生项目策划与方案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

全文阅读

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目前,新闻传播类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效率偏低、教学效果不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就业方向,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可以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新闻传播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汉语。据调查,目前此类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远未达到职业要求,对现代汉语课不同程度地抱有轻视和抵触的情绪,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状况有待改进。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该本着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更为有效的技能训练。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加以区分。教育部《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三基三能”,获得进一步参与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但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有点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这个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针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调整教学目标时应该从整个新闻专业的特点以及新闻工作者对现代汉语知识技能的需要出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师应该把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把语言理论这个目标放到比较次要的位置,删除培养语言教学与研究能力这一教学任务,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另外,让学生树立语言规范意识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新闻传播类专业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肩负着引导大众正确规范使用语言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把教材读懂看透,真正掌握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着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

二、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实用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