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传播机制

新闻传播机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

目前,校媒合作模式已成为高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路径,为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效率奠定了基础。分析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案例,从组织领导、实践教学、内容生产、质量评价、学术研究方面着手,构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与此同时,校媒双方应该在学生媒体实践时间、指导老师薪酬激励、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方面加大条件保障建设力度。

关键词:校媒合作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事业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进入繁荣时期,办学专业点逐渐增多,招生规模成倍增长。但是受传统人才培养观念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理念滞后于媒体实践,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人才培养效率。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3年6月份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并且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积极行动起来,与相关媒体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构建校媒合作办学平台,探索校媒合作办学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

一、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意义

1.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行业背景主要是各级各类媒体,随着信息与传播科技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出现了三种动态化发展趋势:一是传播技术现代化,视音频采录设备等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新闻工作者尽快学习适应;二是传播理念创意化,在媒体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背景下,要想更多更好吸引受众注意力,必须在版面设计、节目策划等方面体现独到之处,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极强的创意思路;三是传播平台网络化,网络深度介入新闻传播过程,新闻工作者在线索收集、内容制作、信息传播、效果反馈等方面越来越依赖网络平台。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注重对专业教育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等原因,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旦确定下来便很难更改,加上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换代不及时,容易出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媒体行业标准动态化调整脱节的问题。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促使高校紧密联系媒体行业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媒体行业标准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任课教师修正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2.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文阅读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机制

一、媒体融合的现状概述

尽管我们无法将新一代媒体的详细模样想象出来,但是可以通过认真地分析和观察了解到媒体融合的宏伟蓝图。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机地融合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各种媒体的功能和特点,然后通过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借助,使媒体融合之后的新媒体变成人们未来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阅读的最新终端。不过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在新闻传播受到的媒体融合影响的研究领域中我国仍然比较滞后,但是已经出现了新媒体融合的趋势和端倪,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的表现:首先,在新闻传播的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都充分地参与进来,融合媒体利用各个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等,再借助传统媒体生产新闻的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集合,因此其在目前的各类新闻的传播工作中融合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其次,在行政部门对公众信息进行以及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手机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BBS、QQ、MSN、微信、微博等在内的各种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再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统媒体通过对新媒体的借助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传统媒体中转播博客、微信和微博内容,而且网站和手机也将参与各类直播节目的机会提供给了广大的受众,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的新闻线索,借助计算机对新闻进行播报等。最后,传统媒体通过对数字技术和网络途径的借助从而形成了新兴媒体,比如电子报、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移动电视以及网络电视等,因此随着媒体融合而形成的新一代新闻接收终端决定了媒体传播已经变成新的发展趋势。

二、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分析

新闻传播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媒体融合的影响。本文主要立足于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组织形式、接收终端以及新闻主体等几个方面对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机制进行分析[2]。

(一)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媒体产权融合的重要表现就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融合,媒体间的壁垒也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而被成功打破,这样相同的内容就能够实现多介质、多渠道、多市场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对媒体的有效融合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多样化的产权融合并非是传统形式的企业重组,而是充分地将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新的运营理念体现了出来。传统媒体通过收购合并等各种方式组织重构、整体策划、重整内容、共创内容、整合产品等,最终将具有多样化产权结构的大规模传媒集团构建出来,并且对大规模高效益的媒体业务进行运营,对一加一大于二的这样一种发展目标进行积极地落实,这样就使得传媒企业产生了高效应和高利润,还可以对低成本运营的理念进行积极的践行[3]。美国早在21世纪初期就开始与时代华纳进行在线合并,通过参股以及控股等各种运营手段最终使得有机结合媒体产权的目的得以实现,并且将跨媒体产权的媒体航母打造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除了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之外,同时还可以使重组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因此对于相互之间的合作更为有利。但是目前传媒企业产权在我国尚未正式进入市场,尽管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广告市场和出版分销逐渐的将部分市场开放了出来,然而政府的气息在产权中仍然十分浓厚。所以在融合方面我国的媒体产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现在民营媒体属于其最为主要的集中领域。媒体融合的趋势在信息技术的促使下开始在全球的范围内不断的蔓延,现在我国的报纸、期刊、电视、网络、新媒体等通过集团化的道路不断地对自身的规模进行扩大,而这些正是在产权融合方面我国的传媒业出现的一次重大进步[4]。

(二)综合化的经营方式

多个媒体的共同运作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经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均采用联合行动开展和采集新闻信息的工作。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使人力、资金以及设备上的投入得以极大减少,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闻加工的成本。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媒体联合运营能够使已经覆盖的媒体市场得到有效的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而言,媒体融合在本质上具有较大的差别,而经营方式的综合化是最为主要的区别。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由于这种本质区别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一般民众现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写日志、写博客以及发短信的形式开展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以及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聊天[5]。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具有越来越高的融合能力,同时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对新闻进行和接受的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在新闻传播手段和方法不断变化的今天,整合和加工新闻传播信息的工作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难度,所以,新闻传播机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必须要充分考虑如何对内容进行精确定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等。

全文阅读

论广播的产业化与机制创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在现代社会,要实现传媒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依靠经营的产业化,必须大搞机制的改革即创新。那么,事实上已经走向市场的广播,应如何实现它的产业化经营和机制创新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广播的困惑

传媒是产业,这在国际上早已成为共识。

1833年,美国《太阳报》诞生并公开宣称:它不仅向公众提供新闻同时提供广告。从此,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广播开始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当然,它们的产业化是通过广告为主的经营来实现的。

1889年,世界上第一个报业集团——美国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团问世;1926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集团——美国NBC呱呱落地。在中国,1993年,中国湖南广电厅提出“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思路;1999年,湖南“电广实业”上市,湖南广电资产由1993年的4亿元扩增到1999年的20亿元;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宣告成立……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传媒业已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广播是传媒,广播当然也是产业。是产业,就必须进入市场,就势必进入“商品化”的序列。

然而,二十多年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让我们为之愤慨,为之惊诧,为之尴尬,为之困惑。

全文阅读

前沿科学成果的网络新闻传播机制研究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传播学视角下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优势,在对新浪、腾讯、凤凰三个门户网站中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论证了从前沿科技论文到网络科技新闻、科技知识的信息推送机制,最后提出该传播机制的改进策略,即协调科学性与普及性、互动性与引导性的基本矛盾,鼓励作者、期刊主体等自我转化,强化科技新闻工作者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 前沿科技论文;网络科技新闻;论文新闻化;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51-03

科技论文的创作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而科技新闻是科技领域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科技论文具有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其创作过程是再现科学研究的方法、步骤、实验现象、结果的过程)、客观性(有翔实可靠的材料作依据,所提出的观点需排除主观随意性)、实效性(争取尽早发表)和自我完备性(具备类似于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结构要素)。两者在基本特征、基本要素等属性上的一致性成为科技论文新闻化的基础。前沿科技论文与一般科技论文相比更具新颖性与独创性,其新闻属性更多。以网络科技新闻的形式传播前沿科技论文知识,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改变了学术成果的传播方式,并且在路径实现上无根本性的阻碍。然而,目前对包括产出发表、质量评价、存储共享在内的科技论文前认证交流系统研究较多,对科技论文的后传播交流系统研究不足[1]。互联网中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就是一种后传播问题,在后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将学术语言转变为新闻语言,并借用各种网络传播渠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1 互联网中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概述

1.1 含义

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即前沿科技论文经过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以科技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从而实现科学知识的传播。源于前沿科技论文的科技新闻具体的传播媒介有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而网络媒体传播与平面媒体传播相比价值度更大。例如,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于2013年6月6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的单分子拉曼成像的学术成果,国家级平面媒体《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科学时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证券报》与地市级平面媒体《安徽日报》、《江淮晨报》报道了这一成果,平面媒体赋值为7.2(一个国家级平面媒体报道积1分,一个地市级平面媒体报道积0.1分)。另外,综合类门户网站光明网、人民网、新浪网、新华网、搜狐网、科学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腾讯网、网易、中文国际网、果壳网,以及地市行业网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网、中安在线、科技世界网、国际功能量子设计中心、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科研教育网、合肥新闻网等其它网络也报道了这一成果,网络媒体的赋值高达12.6(一个综合类门户网站报道积1分,一个地市行业等其他网络报道积0.1分)。

1.2 优势

全文阅读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践双向考评机制研究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培养现状的困境,本文确立了一套极具针对性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实践的双向考评机制。其通过确立各类别考评维度,细化各级别考评指标及其各自所占权重,以实现考评机制的可测量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将建构实践单位与校内导师对学生实践的双向互动考评模式,以更为有效地引导、激励和督促学生实践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外实践;双向考评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作为刚刚启动不久的新兴学位,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优化新闻传播队伍结构,提升在职新闻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进而完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且在其培养方案中,采用校内外导师合力培养的做法更是为专业型新闻人才提供了学习和展现自我的平台。然而,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往往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为此,落实每一个具体的实习项目,建立可量化的校内外实习实践考评机制,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双师制下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践瓶颈

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其中,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首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此举“改变了中国高等传媒教育硕士阶段只有学术型硕士的单一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学位并存的双轨体制转型”。“双导师制”的师资结构最能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区别,在培养专业和专门技术的基础上,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重视实践与应用,“弥补了新闻教育中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探讨动态,深入一线,互动研究,对接研究和实践,培养专业潜在眼光的新闻工作者”。这无疑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具体培养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校内外导师责任范围的模糊化

由于是新兴学位,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索状态,部分学校也一直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唯独在专业课上有些许的变动。由此也直接导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盲目学习,校内导师将其与学术型学生相区别,学术修为上放任自由;实习阶段也是匆忙上岗,即使有业界导师带领引导,亦属于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长此以往,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仅在校内无法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校外的学习实践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能,表面上是坐拥两位导师,实际上却是两头不顾。而据《新闻与传播硕士设置方案》,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来看,不仅基础理论教育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实践能力方面亦提出了比学术型研究生发展要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落实这一培养目标,明确校内外导师的教育教学责任是培养应用型媒体人才的第一步。

全文阅读

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

摘要

本文在对网络新闻的概念做了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现状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体3个面向做了梳理。通过分析,作者结合网络新闻传播特性指出了当下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难点和困局,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完善网络传播管理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介特性;法律规制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渐趋成熟。人们在享受网络为信息传播领域所带来的自由、便利的同时,也对如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提出了疑问和构想。其中,网络新闻作为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网络信息,因为更强的舆论导向力,所以对其和传播做出专门的法律规制,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在破解网络传播法律规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当前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研究多包含在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政策法规研究当中,少有文章专门就网络传播的媒介特性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展开分析。藉此,本文试图从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切入,对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初步性的对策意见。

1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

1.1网络新闻的定义网络新闻的定义是网络新闻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只有对网络新闻的内涵给予清晰的界定,才能明确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范畴。本文在研究中将网络新闻定义为狭义理解上的“网络新闻”,它不是网上泛泛的信息资讯,而是指由专门的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信息,内容涉及时政、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诸多领域,且往往多采用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易于检索等特征。

1.2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就我国目前的网络新闻发展情况来来看,网络新闻的规范性问题也并不乐观,不少网络媒体单纯强调的时效性而放松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有些新闻网站甚至不惜捏造假新闻来抢夺受众。2007年,李亚鹏北京新浪互联网公司也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新浪网的娱乐频道制作和刊登了李亚鹏与王菲离婚的假消息,并在报道中一度使用“偷吃”“花心”“前科”等诋毁性词语,虽然该案件最终以双方和解收尾,但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不顾新闻真实性,自撰噱头,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低俗语言等失范行为在该案件中暴露无遗。同时,加之网络新闻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质,失范新闻的社会危害性较传统新闻也就更大。失范的网络新闻不但可能对公民的名誉、隐私权利,公司的财产权利造成极大的侵害,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对网络新闻的失范问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遏制,尽可能地减少其发生。因此,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建设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公开机制,对公民获悉国内外新闻事件的权利给予法律保障,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得以更好地维护,让网络新闻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功能。

全文阅读

探究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传播伦理道德建构

摘 要:作为社会大众传播中的一员,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作为传播个体,在新闻价值的判断、选择、筛选,传播动机、传播方式确定等各个环节对整个传播流程会产生影响。这些环节也会间接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快速时期,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中,新闻传播者如何能够履行职业道德,抵御各方的诱惑与压力,不仅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新闻传播伦理研究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将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入手,剖析新闻失德的现象及其原因,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传播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者;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5-0027-02

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传播者,它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首要环节,不仅是传播活动的发动者,也是传播内容的源头。所以传播者决定的不仅是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向与流量。纵观当今社会新闻传播者的种种表现,新闻传播伦理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新闻伦理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这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

新闻传播者,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凡是和新闻生产有关的机构和人群都可以被称为新闻传播者;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新闻机构中以采写或者采制新闻为本职工作的专业人士。每一种社会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么对于作为职业的新闻传播者的记者具有以下几点特殊的职业特征:

首先是容易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恩格斯曾说:从事新闻这个行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的平台。通过从事新闻行业,会让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可以充分了解和估计自己的力量,可以让自己习惯于在一定期限内做一定的工作,但是新闻事业因为是注重时效性的行业,所以会让人产生工作的片面性。记者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职业,每天都必须面对大量的零零碎碎的信息,而这些零碎的信息又时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非常考验职业的新闻传播者们对信息的判断、分析和报道能力,稍不注意,就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其次,记者的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记者所服务的单位一般都是隶属于一定的团体、集团、政党、阶级,所以他们更需要遵守和维护他们所隶属的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政策法令、政治利益以及政治原则等,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职业的新闻传播者的新闻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倾向性。

最后,职业的新闻传播着也存在着职业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为了适应行业竞争的需要,新闻媒体内部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竞争机制,这也是导致新闻从业人员之间出现的恶性竞争的间接原因;此外,新闻从业人员同样需要满足自身的各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改善自身的物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赢得竞争得到生存,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双重压力导致了其心理状态的复杂性,这些压力使得他们在进行传播活动时会产生特殊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着他们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行为举止。

二、新闻伦理的特点及新闻传播失德的表现

全文阅读

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及其影响分析

一、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由单一新闻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被打破。在网络时代,除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主体,一些非专门新闻传播机构也能够通过网站进行新闻的传播,而普通的网民也可以利用微博、空间等手段向世界传播新闻信息。所以,在各个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凭借自身优势和特点取得一定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网络新闻传播主体也开始向多样化的发展。一方面,在网络新闻传播转型阶段,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由于拥有实体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人才,所以仍然有一定的新闻传播优势。在新闻的编辑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原有机构的完善程序,继而使新闻展现出较强的专业性。所以,面对来自更多的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竞争,传统新闻机构仍然会取得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上出现的众多新闻网站虽然没有专门的机构,但是却可以持续完成新闻的报道。同时,通过与专门的新闻通讯社合作,这些非专门机构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闻来源,并且通过转载完成国外新闻报道的编译。所以在网络时代,从事新闻传播的非专门机构也将作为主要的新闻传播主体得到一定的发展。此外,由于网络的交互性,新闻受众已经不需要依靠固有的新闻传播者新闻信息。在个人可以通过微博、空间和聊天软件进行网络新闻的基础上,新闻信息传播的垄断时代已然结束。虽然个人新闻传播将受到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但由于网民的数量仍在不断的增加,所以个人新闻传播主体也将得到不断的发展。

二、传播主体多样化发展为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实现了新闻资源共享

在网络媒介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媒介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电脑、智能手机等通信设备的出现,为人们利用多种媒介形式传播新闻信息提供了条件,继而实现了更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开始进行传统身份的解构,传统新闻媒体独家垄断新闻资源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而在新闻传播媒体组织化的限制被打破后,新闻的生产开始变得去中心化和开放化。在过去,一些重要的公共信息的传播受到了时空的限制,继而导致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使这些信息得以在网上集中,继而使新闻资源开始变得共享化。但是,由于一些信息仍然掌握在专业新闻传播主体手中,因此想要真正地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要需要多个传播主体联合起来。

(二)实现了全民生产新闻的局面

在网络时代,新闻受众已经不仅仅是新闻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新闻的生产者。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闻生产主要由专业新闻人完成,所以新闻生产方式显得更加专业化和制度化。而进入全民生产新闻的时代,新闻生产由社会公众、非专业新闻人和专业新闻人共同完成,继而使新闻的生产变得自由化和普遍化。就目前来看,新闻生产已经开始变得社会化,即由不同的新闻传播主体合作生产。而现阶段的合作生产模式有两种,即合作性互动共产和冲突性互动共产。因此,在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下,传统新闻生产主体的结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继而实现了全民生产新闻的局面。

(三)打破了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

全文阅读

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电视新闻是我国新闻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力量汇聚加快了电视新闻发展进程,其中又以电子技术为突出代表,对电视新闻传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通过分析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探讨了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并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视新闻传播;传播媒介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必然会带动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现代化数字、互联网、电视新闻视频制播网、电视台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等不同的传播载体,电视新闻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电子特技与动画随机应用开始融合。

1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电视与电子技术关系密切,电视传播形式的每一次变革本质上都与电子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电视为突出代表,从电子新闻采集转变到卫星新闻采集,从新闻今天报到新闻实时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加快了传播效率,而且拓展了电视新闻维度,使得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和便捷,着重体现在两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在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过程中不断提供信息,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效率、机会不断增多;二是在电视新闻采访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直播室采访三位一体的电视新闻采访新形式。电视新闻采访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立体化呈现方式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机遇。生产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生产力产生直接作用。电子技术发展使得电视新闻信息量出现量变,新闻信息出入更加简单化。新闻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内容质量,对电视新闻受众对内容的理解有重大影响。电子技术发展突出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快速整理与传播,社会效率的提升必然会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迅速普及。电视新闻与制作网络化形式的风靡,使得数字技术融合各大网络系统逻辑的盛况出现在人们视野,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又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人们与网络传媒互动性增强,这也是互联网技术与通讯网络技术融合的良好表现,信息传输渠道与电视新闻采访效率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前景。新闻信息传播形态不仅能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网进行信息传送,网络采访与异地采访也成为一种常态。在电视新闻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传播媒介整合层面,数字与双向性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加深电视新闻媒体特征。电子技术发展也使得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画面素材更为丰富,记录更加及时,传播更加迅速,新闻现场的画面质量与速度不断提升,甚至夜视技术发展也使得夜间突袭场景得到有效采集与传播。另外,字幕也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说明物存在,对画面、声音等作出进一步解释,字幕在某些特别报道的新闻节目中意义重大,是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主体。

2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不断拓展电视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多样化发展形态。随着移动端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开始接受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比如手机网络,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渠道赢得人们认可。电视新闻传播在强大信息渠道竞争对手面前,要及时引进国际一流的电子应用技术,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改善社会工作效率,尽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市场定位。并不断培养与总结后期特效技术人才,推动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更加契合人们实际需求。电视新闻制作必须充分结合电子技术,并积极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产生价值。电视新闻从业者应主动将电视新闻业务实际需求理解为应用系统与技术结合体,只有形成有效适用技术方案,才能充当新闻制作与电子技术之间的桥梁。相关从业人员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种关键作用,是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准确把控新闻制作与传播实际需求,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开发适用系统,在国际电子应用市场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工作需将新闻制作与传播业务进行融会贯通。电视新闻媒体中每项技术也都需通过观众来体现其内在价值,一档具有高标准经济与社会收益的新闻媒体,其自身具备的一流电子技术与新闻节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日常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需及时反馈受众与要求,从而推动电视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随着时展,人们接受画面语言的方式也变得不尽相同,抽象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正确指导应用下,两种语言都能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细节语言体系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根本原则,但随着电视表现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动画、特效等制作技术与新闻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素材的传播效果,与大众实际诉求相结合,这是时展必然要求,是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结果,也可在电视新闻主题意义上进行挖掘,以此来塑造新闻节目内容的深刻性,增强观众记忆。

3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建议

全文阅读

浅析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

摘 要 本文在对网络新闻的概念做了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现状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体3个面向做了梳理。通过分析,作者结合网络新闻传播特性指出了当下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难点和困局,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完善网络传播管理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介特性;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048-02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渐趋成熟。人们在享受网络为信息传播领域所带来的自由、便利的同时,也对如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提出了疑问和构想。其中,网络新闻作为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网络信息,因为更强的舆论导向力,所以对其和传播做出专门的法律规制,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在破解网络传播法律规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就当前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研究多包含在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政策法规研究当中,少有文章专门就网络传播的媒介特性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展开分析。藉此,本文试图从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切入,对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初步性的对策意见。

1 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

1.1 网络新闻的定义

网络新闻的定义是网络新闻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只有对网络新闻的内涵给予清晰的界定,才能明确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范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