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播报

新闻播报范文精选

新闻播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新闻传播时代 媒体 政府 疏导

一、“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内涵

科技的进步,促使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发生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将新闻传播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领域,人类进入了“后新闻传播时代”。

“后新闻传播时代”是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后新闻传播业中的“后”,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所谓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主要是指人类新闻传播业已经跨入网络传播时代,进入多媒介形态的融合时代。我们把在网络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等基础上的所有媒介的融合时代,既看作是新闻传播业时代的高峰时期,也看作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笼统开启时代。其次,是一种新闻传播观念上的概念。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是一个多元新闻思潮、多元新闻观念勃兴的时代。什么是新闻,谁是新闻传播者,新闻以什么方式传播才是正当的,这些问题内涵的认识观念、价值观念、实践操作观念,都与传统传播业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①

后新闻传播时代下,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方式、渠道等的变化,促使新闻报道活动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从报道内容上看,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采集具备了新的方式,信息采集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化;从传播者上看,后新闻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者,传播者的价值观念、传播能力等都在改变;从接受者上看,接收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收受者,他们可以主动地选择新闻信息并进行反馈,甚至成为新闻信息的者;从报道载体上看,新媒体的出现,与传统媒体实现着优势互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信息能够及时、快速地被报道,也为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创造了条件。

二、“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在变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1、新闻报道价值观多元

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为国家机器中最为敏感的媒体与新闻人,上传政声,下达民意,中间沟通知识分子的思想库与信息链,使社会在整体开放中,又保持着适应一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严谨秩序”。②从事新闻报道活动时媒体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都要秉持对党和政府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价值观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时遵循的是市场原则,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为了博得受众眼球,获取利益,个别新闻媒体出现价值观的偏离,给受众、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也与政府倡导的公众利益最大化原则不符,给政府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带来了难度。

2、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

把关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随后,怀特又将把关人理论引入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的传播者。

在后新闻传播时代,其一,由于传播的双向性造成了传播者的泛化,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和者。传播者良莠不齐,专业背景、思想素质、个人能力等的差异,造成了者主观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其二,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播渠道和工具大为改善,新闻信息报道时效性显著提高,易造成信息审核的不全面乃至缺失。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传统新闻把关人作用弱化,部分新闻报道的选取、审核片面甚至虚假,容易引发失当甚至错误的舆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3、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

新闻媒体有为大众提供娱乐的职能。新闻报道方式的娱乐化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给与其心灵慰藉和精神愉悦。但是,如果报道方式呈现过度的娱乐化,甚至当低俗、无聊、媚俗的新闻节目和内容大行其道时,就难免会引发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价值观、市场化等因素,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愈发呈现过度娱乐化的态势。尽管娱乐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软化硬新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获得高收视率和点击率等效果,但过度娱乐化却营造了一种“全民狂欢”的局面。在过度娱乐化的态势下,受众的精神意识受到麻痹,他们于各种刺激、渲染中不能自拔,进而导致国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政府稳定社会秩序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考验。

4、新闻信息量过载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信息量显著提高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为鲜明的特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播的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新闻信息呈现海量化,甚至出现信息冗余、过载、泛滥的现象。

新闻报道信息量过载泛滥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泛滥的新闻信息大大高于受众的信息消费能力,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分析,耗费了受众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泛滥也容易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鱼目混杂的信息,混淆众人视听,使人难辨真假,影响了真实新闻信息的传递和人们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

新闻播报范文第2篇

一、“说新闻”的出现

我国境内第一个用平实的语言来说新闻的,首先是陈鲁豫和她的《凤凰早班车》。在《凤凰早班车》中,陈鲁豫通过前期认真的准备,形成烂熟于胸的腹稿,结合早间新闻节目服务性、实用性的特点,以自信干练、轻松时尚的状态,采用播说结合的方式,胸有成竹地即兴表达,评说时事。在《凤凰早班车》中,新闻的播报不再是以往照本宣科地“播”,而是清新洒脱地“说”,从而实现了两个突出的转变:把新闻“播音员”变为新闻“主持人”;把新闻播报样态从“播”变为“说”。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的“说新闻”样态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和效益:一是口语化的播报,主持人使用街头巷尾普通老百姓日常习惯所用的口头语点评新闻事件,在语言的表述上更具讲述感,也更有“人情味”,是真诚地在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这很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共鸣;二是语言表达到位,主持人有较强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即兴评述能力,表达即时、到位,并且一气呵成,还能给观众们随意、自然的感觉,语气的感彩恰到好处,分量也拿捏得很准确,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而且语势连贯富于变化,语言流畅;三是评论张弛有度,主持人能够就某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做恰当的评论,在陈述各家意见的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感性地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也能带给观众理性的思考。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其影响,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广播电视新闻的播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茶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说新闻”以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使沉寂了多年的新闻播出方式有了新的声音。“说新闻”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的领域。纵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新闻”这种样态之下衍生的新的分支——“方言说新闻”。不少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以本地方言“说新闻”的栏目,一时间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如浙江一地,杭州有《阿六头说新闻》,绍兴有《绍兴师爷说新闻》等。此类方言新闻节目,由于具有独特的受众定位(当地的中老年观众尤其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民众),满足当地受众的心理需求,极富平民化色彩,以亲切、诙谐、犀利的风格与观众作对等的交流,力图使观众通过收看节目,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满足。《阿六头说新闻》、《绍兴师爷说新闻》等开播至今已有多个年头,经久不衰。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样态

新闻播报样态指的是: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所表现出来不同的新闻播报语言样态。播新闻和说新闻本质上都属于新闻播音,但却是新闻播音的两个不同的播报样态。“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这种宣读式的新闻播报样态,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是一种较为受众认可的新闻语言传播方式。“播”这种新闻播报样态的主要特点是:创作所依据的是新闻稿件,一切建立在书面稿件的基础上,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语体结构严谨,既不依赖语境,也不强化“播音”的个性。这种语言传播样式有着语言规范、准确清晰、庄重大气、稳健有力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播音员播报新闻是在读别人的稿子,见字出声,缺乏情感,尽管眼睛看着观众,但大部分的注意力还是处在提示器的内容提示上,这就使得这种播报形式缺少了吸引力和亲近感,使播音员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较远,交流感不强。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播出次数增多,播出容量加大,播出形式多样,从整点新闻到滚动新闻,从录播新闻到现场直播等。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传播方式在不断地演变、革新,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讲述式、谈话式的“说”新闻应运而生。“说”与“播”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有稿一个无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新闻可以没有稿件依据,但有提纲,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语体结构松散、样态不受限制,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具有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克服了单纯的“播”在语言样式上的呆板性,有利于发挥新闻主播的亲和力、风格个性来吸引受众,使新闻节目具有了较强的平民性、感染性和开放性。总之,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闻播音也应该随之调整。无论是“播”还是“说”都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都在于传播信息、传递稿件的实质内容。“播”和“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完全可以互补。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稿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在不同的时段、不同受众群体中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时政类、综合类的消息可以采用播报的形式,以确保其权威性、严肃性;社会新闻则可以采用“说新闻”的方式,以拉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新闻联播》这样庄重严肃的新闻内容可以采用播报的方式,而《晚间新闻》、《早间新闻》以及各类新闻专题则更适于采用说、播结合的“讲述”语态,以求亲切、自然、稳健、洒脱。“播”和“说”两种样态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适时改进,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受众需求。

三、“说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说新闻”是新时代为了满足受众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播报样态。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的新型播报样态。但是,正因为“说新闻”是一种新的播讲方式,必然会出现一些容易涉入的误区,只有成功地避免了这些误区,才能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传播效用。那么,在各地“说新闻”节目中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一)不恰当地“为说而说”说新闻因为其亲和力强、形式新颖而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但并不是任何新闻都具备“说”的条件。一般来说,一条文稿在内容上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形式上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写作口语化,才具有“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不论什么新闻、何种稿件,不做任何文字上的改动,只在播音腔调语气上做文章,硬求“说”的形式,结果导致与新闻语体不符,这就使得说新闻流于一种形式。

(二)片面追求“生活化、口语化”广播电视中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而当前很多说新闻类节目,陷入了口语的迷途,口语的作用被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的对语言的规范化原则不屑一顾,变标准的语音发声为嗲声嗲气,甚至鹦鹉学舌,港台腔严重,这实际上脱离了新闻消息的固有特征,也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有的在“说”的过程中一味迎合受众,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过度凸显自我个性例如,一些新闻节目的主播表现自我的欲望过于强烈,在节目中调侃味道越来越浓,对信息的点评越来越随意,体态语方面更是无所顾忌。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是错误地将随意性等同于个人风格。这样势必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对主播所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对媒体失去信任。

(四)缺乏语言基本功的锤炼在目前不少以“说”为主的新闻类节目中,主播对播音基本功的掌握与运用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说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味加速语速,结果超过了受众接受限度;在语言上往往有句无章,逻辑不够严密,罗嗦赘述较多,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清晰度等。这些都导致部分受众对“播新闻”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

新闻播报范文第3篇

笔者认为传统的广播新闻播报方式主要是:播音员在播新闻时,字正腔圆、语言干净、利索、简练,所播报的新闻没有一个与所播新闻无关的字、词和相关新闻链接,节奏感强,男女播音员在播报过程中没有交流,几乎是照本宣科,严肃、严谨、理性,不带个人感彩的传播信息的特征更强,在整个新闻的播报过程中,没有使用背景音乐,播音员播报的语调、语音、语速都较单一,听众接受信息时有明显的距离感。这类播报形式,新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强,而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和娱乐的社会功能较弱。这个特点与传统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有直接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茶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广播新闻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说”新闻、“聊”新闻蔚然成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晚报浏览》新闻节目可以说是中国广播界“说”新闻的先驱者。广播新闻的“软化”趋势,为主持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空间。播音员变脸成了主持人,不管是模仿也好,克隆也好,总之,只要是能够拿来“说”新闻,都实现了新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主持人充分展示用声技巧,形之于声地自如表达,将不可再生的、鲜活的新闻播报的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使听众听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事件(故事),得到了声音美的享受。在这种演变中,男女主持人在播新闻时,“说”、“聊”的氛围更浓,主持人充分发挥能言善辩、善于应用语言的特长,在播报新闻时,你一言我一语,三言两语的交流,对所播新闻事件进行简单点评,加上背景音乐和与所播新闻内容有关的歌曲或彩铃,使播出的新闻更轻松、活泼,更具亲和力,更能感染听众。以前,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如今,听众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及时地参与到新闻节目中来,听众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这种随时互动的交流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听众的情绪,听众对这类新闻节目爱听、想听。这类新闻节目充分满足了听众对新闻、娱乐的双重需求,新闻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和娱乐的社会功能更明显,人文精神色彩更浓。

广播新闻播报方式在不断演化的同时,各广播电台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正点新闻》、《今日快报》、《半点新闻》以及各省区市的“新闻联播”节目等。不过传统的广播新闻播报方式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许多这类新闻节目播出时也放上了优美、快节奏的背景音乐。有的地方电台还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读报类电视新闻节目,或者从网上下载新华社的新闻稿件,新闻节目中既有本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又有报摘还有通过电脑音频播放下载的稿件,节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声音也较丰富,既有本台播音员和记者的声音,又有外地播音员和记者的声音,听众也能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到这类新闻节目中来,比起传统的单一播音的方式,显然耐听得多。

新闻播报范文第4篇

目前,媒体的新闻竞争主要体现在新闻的提量、提速、提质三方面,但提量、提速和提质既要发挥媒体各自传播优势,又要适应媒体融合的客观要求。当下传媒市场出现的新态势和新闻竞争新特点对单一介质的广播媒体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广播的新闻传播必须更新理念、创新表现形式和手段。速度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利用好一切报道手段给广播新闻报道提速,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以下是本人思考后的一点心得。

一、时效前移:连线报道常态化,直播报道全时化

时效是广播的生命线,广播生于时效,兴于时效,也应再度崛起于时效。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应该“在新闻现场,与新闻同步”。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应该“捕捉信息点,营造新闻点”,信息点不一定是新闻点,但要将信息点转化为兴趣点,进而才能形成新闻点,记者的口述、主播的提问、嘉宾的分析都是信息点转化为新闻点的手段。即便是一次普通的新闻会,也可以在会前报道新闻,比如“我正在去统计局的路上,第三季度我国GDP的增长情况会不会影响全年的经济目标的实现可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连线报道常态化、直播报道全时化是实现时效前移的根本手段。连线报道常态化、直播报道全时化不仅仅是在时段上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更多的还要在时态上随时进行新闻的插播,这如同交通广播插播路况一样,新闻广播也要随时插播新闻。当然,要做好连线报道,记者必须抓住主线,不能沉湎于细节和表象之中,一定要抓住新闻的魂。同时,记者要善于跳出现场说现场,注意横向搜索和纵向整合。

二、充分发挥微博与广播的良性互动,创建统一融合的全媒平台

今年农历大年初三,绥化一名孕妇突发高烧,在来哈救治的途中向龙广交通台求助,当班记者和主持人不仅在节目中播发信息,跟踪报道,还通过新浪微博时时将事态发展公布给网友,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正在路上用手机上网的听众也向孕妇伸出了援手。这件事给作者的触动很大,这件事的意义在于通过另外一种传播范围广、时下流行的关注形式,强化了新闻“正在发生的概念”,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听众群对它也很感兴趣。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只有媒体从业人员才可以进行新闻报道的专利转变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权利。

现在总说进入了全媒体时代,要做“全媒记者”, “全媒记者”可以同时使用各种工具采访并使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但是全媒体并不是简单的跨媒体,它超越“跨媒体”的也就是在于用更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媒体间的综合运用,以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说白了就是在全媒体时代,什么传播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但一定要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这样看来微博和广播就能够结合得特别融洽,特别是时时互动性强的交通广播,包括突发事件、常态报道、出行服务信息,也包括路况播报,微博的既有及时性特点又有强烈的互动性,同时也将广播的用户从无线波段拓展到互联网平台。

目前很多记者、主持人包括频率都创建有自己的个人微博,很多记者都选择在采访过程中用手机微博上传简单的文字新闻和图片,但也仅仅只能做到这一点,如何突破手机网络上传较大容量的音频甚至是视频文件,第一时间与听众进行信息共享?可不可以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大型信息终端平台,或自己建立,或和其他网络新媒体合作,打造一个将手机用户、网络用户、广播听众融合到一起的终端新闻共享平台?区别于传统网站网页,能够以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收听、收看到最新鲜的资讯,突发事件和服务信息,并参与其中。

三、利用统一的调度指挥中心,建立公共信息共享平台

最近,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节目播发了这样一条新闻,河北廊坊一个因爆竹爆炸、炸断手掌的13岁男孩,被家人紧急送往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北京西二环拥挤的车流中他们乘坐的车进退两难,家人先给北京交管局指挥中心打去了电话,随后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联系了北京交通广播,在直播节目和交警指挥中心的视频大屏幕以及无数好心驾驶员的帮助下,这辆车在两个小时后得以顺利的到达医院,孩子得到了及时救治。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否得到来自管理部门最快捷的消息,而不是被动的去寻找帮助?如果能够将平时和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包含铁路、民航、重点路段交通秩序、商业区停车泊位等信息进行统一调度,形成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将大大提速目前的信息更新速度。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形成交通、医疗、生活资讯统一打包实时的公共平台。

四、广播新闻报道的提速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概念上的提速,而是要求我们提供更快捷、更深入、更细化的新闻报道

媒体不仅要提供信息,更要提供观点,不仅要传播信息,更要解读信息。而观点与思想的缺失恰恰是现今广播媒体的弱项。2009年改版后的中国之声特别聘请了首批18位新闻观察员,新闻观察员的主要作用是对新闻做点评,提升节目的深度和广度,他们的一些声音和想法也可以通过“中国之声”进行传播,但要把握一定尺度,一般是就事论事,双方有一定的默契。中国之声透露,以后根据需要还会聘请第二批、第三批观察员和评论员。观察员和评论员也会从电台的资深编辑、记者、主持人中产生,扩大充实自己的评论员队伍。此外,中国之声专家库储备了200多位专家,专家库还在不断扩容,一有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很快邀请到一流的专家学者对新闻背景进行解读,评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观察员和专家库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深度。

新闻播报范文第5篇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它需要媒体快速地将发生的新闻告之观众,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相关情况。但是,由于电视新闻在播出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工作,在剪辑的时候还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导致新闻播出时,观众早就了解,“新闻”变成了“旧闻”,内容相对网络媒体来讲比较滞后,实效性不高。

二、电视新闻剪辑和传播的创新方法

(一)注重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单一,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时,要注重创新播报形式。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第一,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比如新闻联播中,在播报电视新闻的时候,可以到相关地点进行相关人员的访问,这样的互动环节有两个方面的好处,其一,这样的互动环节可以扩大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不仅是关于事件本身的真实叙述,还能结合旁人的观点进行表达,让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观众的需求,从而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二,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人们在互动的时候就会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情况,然后才会发表看法和观点,这样的互动环节就有效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第二,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增加电视新闻的信息量。电视新闻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量的相对比较小,电视新闻就可以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报。这里的滚动的新闻可以补充最新的新闻信息,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第三,采取直播方式播报新闻。在新闻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注重采用一定量的直播新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和真实性,让人们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的各种情况。

(二)注重点是新闻内容的创新

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时,要注重内容的不断创新。这里就要注意新闻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新闻的题材,比如多增加一些时政新闻只能怪的民生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就是新闻报道的对象。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加强新闻的采集,从中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对象来进行报道。在新闻剪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证观点的独特性,不能一味随大流,同时注意讲究新闻的知识性和服务性,让观众在收看新闻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从中学到一定的知识。

(三)注重新闻头条的重要性

头条新闻对于观众来讲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因此,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头条新闻。对于大多数电视新闻中,头条新闻大多是关于一些比较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这方面的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如果这方面的新闻占的比重太大,一定程度上也会让观众产生腻烦心理。因此,在头条新闻中,也可以报道一些具有一定反响的社会事件,让观众积极参与到事件讨论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继续下面的内容。

(四)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还要不断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由之前的“我播你看”转变为“你拍我播”,鼓励观众主动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工作中。传统的电视新闻都是由电视台进行剪辑和传播,观众只是在一旁收看。而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拍客,他们将身边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是重大事件实时记录下来,由于电视新闻的各种限制,他们一般都会将拍到的新闻上传到网上。所以,电视新闻应该与时俱进,主动与这些拍客展开合作。比如将某些拍摄与采制权交与这些拍客,鼓励观众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制作中,扩宽电视新闻的剪辑和传播途径。

三、结束语

新闻播报范文第6篇

(1)事件空间。即新闻事件的具体发生地,也包括事件发展变化时所经历的空间转换。

(2)报道空间。可以分为宏观的报道视角、中观的报道地点以及报道的空间组合、微观的屏幕空间。报道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得到具体展现。

(3)心理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受众对叙事空间的总体感觉和构建。本文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新闻节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作为24小时环球报道新闻频道,其主要收视市场在中国大陆。而要在有限落地的情况下与包括央视新闻频道在内的大陆本土电视频道竞争,该台在空间叙事方面可谓别具一格。摘要: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要素包括事件空间、报道空间和心理空间。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对事件空间进行“聚焦”,通过移情效应将自己的空间联觉传达到受众。媒介融合的技术偏向,将实现传受双方的“时空趋同”。关键词:空间叙事凤凰卫视事件空间报道空间心理空间媒介融合

一、事件空间

事件空间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理位置。对于事件空间的彰显,体现了新闻“五要素”的要求;而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它又能突出新闻价值,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可读性”和“易读性”等素质。空间要素容纳了新闻要素中的其他要素,空间要素的状态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天气状况、时令季节、现场气氛等等因素构成了事件空间。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是人体所有感觉的统一体,形成了“眼、鼻、耳、舌、身、意”“六根互用”。[1]凤凰卫视资讯台在对新闻报道事件空间的开拓上,首先表现为事件空间的广泛性,即快捷及时报道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点信息,信息覆盖面广。《凤凰早班车》《午间特快》《时事直通车》等“三班车”分别在每天早、中、晚往来穿梭报道环球时事,《华闻大直播》则打造成与央视《新闻联播》同时段竞争的要闻总汇,《凤凰全球连线》《环球直播室》等节目更是将视野投向国际新闻。《天下被网罗》和《媒体大摄汇》分别为网络资讯汇集和电视民生新闻总汇。其次,该台执著于在事发之地有“我”在场,从而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该台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纽约、伦敦等新闻多发地区设有新闻直播室,派驻记者和播音员。即使是事件性不强的新闻,该台也习惯于让记者在相关地点出镜报道,形成一个特殊的报道语境,暗示受众“我在事发之地”,传达了记者对现场空间的所有感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可信度和权威性。除现场直播外,新闻报道多属事后报道,但“我在场”的空间安排,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现在播报”的现在进行时态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强化了新闻的时新感。

二、报道空间

事件空间是客观事实存在的真实空间,而报道空间则是新闻媒体对事件空间的主观经营。报道空间的构建直接为受众接触与理解事实服务,它建立在新闻本身所包含的事实空间与报道者所置身的社会语境空间基础上。[2]从宏观来看,报道空间体现在报道视域的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惯于以“全球视野,华人视角”来报道评论新闻事件。“报道+评论”平分秋色的模式在宏观上凸显了新闻事件的背景空间,将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放在与之纵横关联的宏观背景之中,让受众明白了事件的原因、意义、影响及未来发展前景。在“三班车”以及晚7点整《华闻大直播》等综合性新闻节目中,热点新闻得到了及时解读。比如2011年8月18日《华闻大直播》节目的热点之一是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该节目连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分析这次访问的中美两国政治经济背景、中美两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访问所肩负的使命以及访问预期,让受众对此次美债危机背景下的访问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该台《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等新闻评论节目,有数位资深评论员对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阐释。当前媒体竞争的焦点不在于第一报道权,而在于第一解释权。只有及时阐释新闻事件的意义,才能做到先发制人,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该台打造了一支“三名”精英团队: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这些人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底蕴,但又因地域和历史的差异,分享了不同的价值观,融合了中西方的主流价值追求。最典型的节目如《时事辩论会》,往往选择有较大文化差异的嘉宾作为控辩双方,同时又通过微博和手机等新媒体收集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等不同华人亚文化社区的观点,形成了华人视角主导下的观点碰撞和激荡。而凤凰卫视的一些资深评论员如邱震海、何亮亮、曹景行等人,多是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善于在“全球视野”中洞察国际国内问题。从中观来看,电视新闻叙事空间是指构成的空间。构成的空间是指将一系列记录真实事件空间的片段,经过选择、取舍、重组构成新的统一的空间形态。[3]凤凰卫视资讯台通过融合互联网、手机和卫星通讯等新媒体,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信息交流:

1.通过各直播室的空间组合构成完整的节目空间。在一些大型综合性新闻节目中,播报空间的变化让受众如同在一条新闻长廊中漫游。每晚7点整的《华闻大直播》节目,动画片头之后,演播室内空间通过俯拍平移镜头依次展现,接着主持人从室内旋梯走下来,来到演播台,面向左侧观看一块大屏幕上播放的短片(这是本档新闻节目的焦点),随后转身面向受众开始播报新闻。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极具动感和交流感。节目在播出时,往往要依次切换到北京、台湾、香港、纽约等地所设立的直播室,主直播室的主持人以连线采访的形式与画面右上方小窗口中的分直播室主持人交流几句,提示新闻要点,也完成了演播室的空间转换。节目内部浑然一体,时空转换线条清晰,信息流畅。

2.通过连线采访实现空间并置。比如《凤凰全球连线》,就某一热点问题,主持人通过卫星等传输网络同时对两位甚至三位嘉宾进行连线采访,这时画面开设了三到四个并置的窗口。在嘉宾答问时,小窗口放大到满幅,随后又收缩为左右两个并置的小窗口,一边为主持人,一边为嘉宾,相互之间形成了信息对流;基本实现了“任何时间”在全球任何热点地区报道“任何事情”的理想,拓展了新闻的报道空间。从微观来看,报道空间表现为对屏幕空间的设计经营。凤凰卫视资讯台像设计报纸版面一样精心设计新闻节目播报窗口。画面通过色彩、线条、字体、光影等元素的组合形成统一的视觉识别。主色调是被中华文化视为吉祥如意、繁荣兴旺的金色。屏幕下方的字幕块层次分明,由下往上依次为滚动新闻、标题和节目名称,并以互补的背景色块区隔开来;靠右边的提示块上有实时汇率,下有时间提示;字体主要为黑体。节目内板块之间的隔断多数是由金色的线条和光影所构成的动画,节目与节目之间穿插由流动的金色弧线幻化而成的一对金凤凰形成统一的LOGO。不同的节目播放窗口各有风格。如互联网资讯类节目《天下被网罗》,节目的播报窗口恰如网络视频播放器,每条新闻的开头都会以鼠标箭头提示登载新闻的网址。主持人的解说和主画面内容形成内在关联,观众在听“网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跟主持人一起喜怒哀乐起来。《凤凰早班车》节目的播报窗口背景是实时的香江画面,在中景入镜的主持人身后,船只往来于江面,岸边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让人感受到香港早晨扑面而来的繁荣气息。《时事直通车》则凸显全球意识,直播窗口大气磅礴,主持人坐在一个占据整个画框底部的椭圆形大演播台前,背景中央是富有动感的世界地图,两边各开一个窗口,提示重要的新闻画面。总体来说,凤凰卫视资讯台新闻节目的画面空间设计层次分明,富有动感,既彰显个性,又注重整体统一,极具视觉冲击力。

三、心理空间

新闻播报范文第7篇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汝真要学诗,功夫在诗外”。新闻播音工作不仅仅是在镜头前,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多学习是基础,不仅要学习业务,而且要学习政治理论及其他相关知识。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杂取,才能求精,才能驾轻就熟。只有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准确把握每一条新闻的价值,才能在播音时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染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 2013年我县 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内科病房楼,新增病床900张;启动县中医院搬迁工程、县康复养老中心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廉租房4万平方米、公租房7万平方米,开通县城区第二、第三路公交车,实现城区公交全覆盖;加快新客运站建设。这类新闻体现了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为民干实事办好事的决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凝神聚力,克难攻坚,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播报这一类新闻时,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这一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想到这点,微笑就会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流露在脸上,这时采用靠前的用声状态,声音亮,表情也随着声音上扬,能够充分表达农民得到实惠后内心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二、勤于实践,蕴蓄真情

电视新闻播音员对社会、对生活、对事业、对他人、对家庭都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也就是要有情感内质。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培养情感内质并在播音时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在注重业务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新闻播音员播报每一条新闻,都要调动情感储备,认真把握情感。要多深入实际,在生活中注意细心观察。记得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里,我与其他记者到象河采访,太阳光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当采访车行驶在很陡的盘山公路上时,车内的我不由心跳加快,一路上提心吊胆。到达目的地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爬到近十米高的电线杆上安装有线线盒,当我走过去准备手扶电线杆进行现场报道时,才感觉到电线杆竟被太阳晒得有些烫手,我赶紧把手缩回来站到一旁。太阳火辣辣的,即便是撑着伞也感觉身上的汗直往外冒。待工作人员安装完下来后,只见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而他却一刻也没有停歇,便与同行的工作人员拎着工具箱和一大堆的电线朝着下一个电线杆走去……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广电局为了让老百姓看上电视,不知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克服了多少困难,真正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来后,记者采制了新闻《户户通广播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有了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后,情感便很容易调动,播起来也从容自如,把握也恰到好处。

三、善于表达,分寸得当

首先要积极自觉地参与采访和编辑,使情感提前进入角色。制作新闻节目不是孤立的,它是群体协作的工作,一个好的新闻主播,同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因此,新闻播音员要尽可能参与采编过程,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这样可以使新闻前期工作、采编工作与自己的播讲相衔接,提前进入“角色”。一次,我和记者采制一篇题为《怎样治理垃圾袋乱飞现象 》的长消息,一到现场,我便被满树、满地、漫天飞舞的垃圾袋惊呆了,要想处理掉这些垃圾袋绝非易事,再回头看看那些被采访者,一脸茫然绝望的神情……我认真地与记者进行交流,深刻理解报道内容。在了解了新闻事件的来源、新闻背景、编辑过程和要表达的主题后,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也逐渐储备了自己的情感,播音时有对象感,内容把握准确,情感把握真切,因为有了走出播音室到采访一线的经验,播音时进行二次创作,这条新闻播得非常成功,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很多观众打来电话询问此事。原来,有几位老师看了新闻之后,想给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便带领着学生们彻底地清理了那里的垃圾袋儿。这条新闻的播出提高了市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播音时既要“真实”,又要“真诚”。

播音员播音时要有真情、有激情,要用真诚坦荡的心灵、质朴热忱的态度,使自己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并与新的事实融为一体,借助情感做催化剂,去赢得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新闻播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启示 追赶

每天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华夏大地上最响亮的早间新闻播报,中国新闻节目的经典品牌,60年光辉依旧。

每天清晨,大庆人民广播电台《大庆新闻》,百湖大地上最早的早间新闻播报,大庆新闻节目的经典品牌,30年历久弥新。

两档节目前后呼应更与随后的《大庆早上好》、《950早新闻》、《都市新空气》这些自办的本土新闻节目构成了新闻早间收听的高峰。新闻节目无疑是广大受众的最爱,而新闻播音则是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努力地总结新闻播音经验,探索新闻播音的规律,提高新闻播音的质量,以及适应新闻改革的形式,就必然成为播音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而对于地方媒体来说,追赶中央台的播音水平,则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1、何为“中央范儿”?

经常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的人会对“中央范儿”有直观的感觉,过去的老播音员当中方明、铁成、丁然、常亮、林如、红云、葛兰、黎江等他们的播音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可以说是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但无论播音员的风格怎样,播音时现场的情况如何,他(她)们都能准确、鲜明、生动的完成稿件的播出,给文字语言注入生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新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能力,是播音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对新闻传播的迅速性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运用,是对那些记者和编辑的辛勤劳动,整个电台的协同努力的成果的充分体现。达到这个境界不是轻而易举,这是长期历练的结果。新闻播音员不是“念字机器”,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播出任务,而是把自己置身于整个新闻创作集体的大环境中,深刻认识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断的在播音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播出“中央范儿”。总之,我眼中的“中央范儿”简单的说就是“坚持党性、胸怀大局、刻苦努力、自成一家”。

2、地市级媒体的播音员能够播出“中央范儿”吗?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三,第一,责任和使命是一致的。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播音员无论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把播音工作作为党的事业来完成,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起到联系党和人民桥梁和重要渠道的作用。

第二,播音是科学、是艺术。从1940年12月30日人民广播第一次播音,到今天百花齐放的播音创作,从播音诞生那天起,经验不断的总结、人才不断的涌现、学科不断的完善,到今天中国的播音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有着将朗读、朗诵、戏曲、歌唱、话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中的可借鉴东西类融为一体的后发优势。科学和艺术可以无国界,播音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同样也可以超越所在平台的界限,去践行科学的严谨、追求艺术的高峰。

第三,随着媒体的改革发展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广播媒体只有发挥出有声语言的优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才能立于时代的潮头。而播音员播音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质量。追求高质量的播音是播音员责无旁贷的职责。我们有且只有把目光聚焦中国播音界最高平台,才能无限的接进“中央范儿”这个目标。

3、如何去实现“中央范儿”

坚持党性、胸怀大局是信念与政治修养的内在体现,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下来的从事播音工作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党性或者党性不强,没有大局观或者大局观不强的播音员不是好的播音员甚至不适合从事播音工作。那么如何将党性和大局观体现在具体的播音实践中呢?还是让我们用新闻来说明新闻播音吧。

新闻播音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以新动人。这是基于新闻的基本特征就是真实、新鲜。播音员在播音时依据稿件的内容,通过情景再现等一系列播音创作的思维活动,把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或采访的事件加工成仿佛是自己亲身经历或采访的事件一样,这就形成了新闻播音的真实感,也就是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播音员要树立真实的信念,坚信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对新闻真实性的积极态度。否则就会在话筒前出现心虚或者是漠不关心的状态。这样的播音也就自然失去了有声语言的感染力,让受众感觉是在平淡无味的念稿。

在播音的外部技巧上,如:重音、停连等等,很多同行受过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过理论,这里不做过多的论述。只是有一点需要强调,在学习了播音的许多理论和技巧之后,还是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播音实践,最终还要抛开那些理论,因为在播音工作中尤其是直播节目中,基本上是没有时间让播音员再还去想哪些地方该停、哪些地方该连、哪些地方是重音。这些都是平时练习时需要做的功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学习的理论和技巧或者说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谓能力通俗的讲就是肌肉记忆,就像人吃饭,就算闭着眼睛也不会把饭菜送到鼻子上去。而对于已经形成能力的播音员来说,就算这个稿件来的很急,不用备稿也能把稿件及时、准确、生动的播出。当然,这与平时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这里我们着重就“情景再现”这一点对“坚持党性、胸怀大局:进行论述。所谓“情景再现”就是把稿件中的新闻事件加工成自己耳闻目睹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还要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现场的采访意识。

新闻播报范文第9篇

想要找准感情基调,还要把握稿件类型一提及有领导出席的会议消息播报,很多人就会认为播报时一定要音高八度,加重语气。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从全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中央新闻联播》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播音员的外貌形象,还是播报风格都更加亲切、亲和、亲民,不再是一味的满脸严肃。诚然,与其他类型稿件相比,会议稿件在感情基调上相对易于把握。播音要体现出干脆利落、庄重大气、语速均匀流畅、节奏紧凑、不急不缓。内容表述说清为佳,不必过多的情感修饰,这些都是会议消息播报最基本的基调。但对于极为重要的大会,如“两会”,还应表现出热烈与欢快的感觉,口腔开度要大,气息要深厚,用声要偏高,声音明亮、开阔、豪放,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关注度和重要性。

社会新闻播报,如果上下两条稿件,前一条讲的是城乡各地喜迎新春,后一条是火灾频发,相关部门全力排查,显然,这两条消息,要运用截然不同的基调去播报。播报火灾稿件的基调,要表现出对非法侵害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的憎恶之情,语气要突出肯定、严厉、铿锵有力,要体现出震慑力。要传达一种讯息,表达一种态度———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犯罪分子会被捉拿归案,得到应有的惩罚和制裁。带着这种心理和情绪去播报就比较合适,但也要注意语气不能太“过”了,毕竟是新闻,还是要站在客观角度去诠释,不应该加入过多主观情感,严厉如开庭的法官就不恰当了。而节日的稿件,为了烘托出过节的喜庆气氛,这里一定要用到情景再现的思维范式,坐在演播室里播报,想象自己是跟随着摄像机镜头来到了街上,随着热闹的人群一起去置备年货,看到街上各式各样的节日挂件、年画春联、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年味”,心里美滋滋的,播报时喜悦的笑容就会自然而然挂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是快乐的、甜美的,让观众感受到喜庆气氛。

播报民生类稿件,需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了解市井百态、百姓的酸甜苦辣,播音员应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引入情感,避免端着架子,给人冷、僵、硬、远的感觉。只有饱含感情,才能赋予稿件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鲜明的态度,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如走基层,要以叙述为主,像唠家常,体现出主人公平常的工作生活,播音员只要将看到、想到什么,平实叙述就好。到过田间地头,到过农作物大棚,亲手采摘过农村丰收成果的播音员,才会“喜农民之所喜、忧百姓之所忧”,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那么,这类稿子的基调才能准确地把握好。

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新闻播报,要以沉重为基本基调,但更重要的是要彰显出大难兴邦的乐观基调,发出积极应对的正能量的讯号。如果是一起交通事故,那么,基调应该是严肃的,目的是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但如果是像汶川地震这样举国悲伤的重大灾难,我们就要用沉重的基调,语速要舒缓,声音要低沉,一字一句清晰地传入人们心里。让全国乃至世界看到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想做到基调和谐统一,在诠释各种各样的新闻稿件时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播音员在工作实践中充分重视、不断学习研究,进而再现新闻的真实性、生动场景,让新闻传达得更准确、更有力。

作者:周天晴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新闻播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广播;新闻播报;风格;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20-01

传统的播音方式和播音风格已经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对于广播新闻内容的传递与表现也具有一定的阻碍,所以必须要依据不同的时展要求和特点进行播音方式的创新,同时也要依据不同风格的新闻节目,选择不同风格的播报形式。

1广播新闻播报风格多样化的必要性分析

1.1播音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平台

广播新闻播报之所以会在近些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风格,就是因为播音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和自由地平台。播音行业在近些年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其缘由在于电视新闻直播的出现,使得播音员的工作与传统的新闻播报相比有了更多的挑战。传统的新闻播报可以是在演播室内,按照已经编辑好的新闻稿件进行新闻播报。而现在,新闻播报则有可能进行一些现场新闻报道,或者是有一些新闻事件是在新闻稿件之外临时插播进来的。这时候就更加考验播音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要通过自身对播音主持多年来的理解,进行现场的播报,从而实现新闻播报的及时性,播报的风格也就发生了变化。

1.2新闻节目的改革为其播报风格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也要求其播报风格与从前相比发生一定的变化。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播音员语言的简练,贴近生活,所以传统播报中许多中规中矩的风格展现就必须进行转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新闻节目的进步和要求的改变,都是影响新闻节目播报风格变化的重要原因。

2广播新闻播报风格多样化的措施和方法

2.1按照特定群体以及特定节目内容进行风格的选择

要想实现广播新闻播报风格的多样化,首先就必须要注意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是广播新闻播报风格选择的重要依据,因此新闻播报效果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受众对其的满意程度和接受程度。如果受众偏于年纪比较大的人,这就需要在风格的选择上更加温和、低沉。而面对一些政治人士,则需要在播报风格以及语言的要求上更加严格、严谨、官方,语速也要适当,符合政治类新闻播报的特点。而面对少年儿童的新闻播报则可以轻松愉悦,播报风格清新活泼,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口味,使得受众在最大程度上接受。

同时,广播新闻播报风格还要取决于特定的节目内容,不同风格与内容的节目,都需要不同的播报风格来驾驭。例如政治新闻类内容,则需要严谨官方的播报风格来呈现。而娱乐类新闻则需要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播报形式,不同的新闻内容,必然会有不同的新闻播报风格。这对于受众接受这类新闻,和新闻播报的目的不谋而合,产生共鸣具有重要的意义。

2.2丰富播音员知识,创新新闻广播风格

作为新闻类的播音员,需要通过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实现对新闻播报风格的创新与完善。播音员首先要明确,自身丰富的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可以使得自身实现新闻播报多种风格的表现。播音员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发音要求,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新闻稿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播音员对于播音风格的驾驭范围才可以更广,同时对于不同类型新闻节目的理解才能更加的深入和透彻。播音员表达自如、精确规范,才能够驾驭不同风格的新闻播报内容,从而实现风格的变化和多样。

2.3注重以情动人的风格阐释

许多时候,播音员的以情动人恰好可以满足新闻播报的要求。大多数的新闻内容都是需要动情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表现的。经常会有一些节目,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播音员必须要明确,这些新闻说给谁听,谁才是真正的受众。然后以切身的感受来将这些新闻播报给受众,从而让受众感动,并且真正的感悟到新闻播报的内涵。例如当国家发生了重大的灾难,就如“5・12”大地震的时候,那段时间播音员的语气就会相对低沉,略带悲伤。尤其是在播报死亡和伤亡人数的时候,更是感到悲情涌上心头,让听众在接收到这一新闻事件的时候,也会同样产生这样的感情,与播音员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新闻的传播意义。亲切感人的播音风格,往往会使得听众更加地爱戴和接受,同时播音员要明确自身是具有正确社会导向的,也是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代表,对于群众的影响力和影响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播音员做到以情感人,必须做到精心备稿、找准播报的基调、必须心有受众、细节处理要到位、善于表达,分寸得当、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告知受众,高尔基说:“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情感也会陷于瘫痪。”对新闻播音来说,这个“技巧”不外乎适当地运用情感,再辅之以得体的躯体语言、合适的基调、松弛有度的语流、语势等。

2.4注重语言的质朴严谨

播音员虽然在近些年的新闻播报当中,注重了风格的多样化,但是也不可忘记,质朴的语言才是进行新闻类播报的最主要方式。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综艺类节目,新闻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同时新闻面向的群体是百姓大众,只有质朴通俗的语言,才有利于百姓对于新闻内容的接受。一般而言,播音员语言质朴也是一种重要的播报形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用口语进行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不选择书面语言进行阐述。为的就是让更多低层次的人民也可以读懂听懂新闻所传递的内容,实现新闻的普遍性传递。其次就是能用简短的句子表达清楚的内容,就尽可能避免繁琐复杂的长句子进行表达。但是一定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口语化,简单化并不是代表纯用口头语进行表述,这样就会显得新闻播报非常的不严格和不正式。而是应该选择简单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庸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现,体现出质朴语言的新闻播报风格,这也是近些年来新闻播报风格的一种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