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量无限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各高校申报设立的140个本科新专业名单,全部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其中之一,全国十所高校将于2011年开始招生。

据了解,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而新设的。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对于新能源产业,国家要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2011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在南京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十所高校“生根发芽”。仅江苏就有3所高校设立了这个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提出来,可见其重要性,为什么这个产业会受到这么关注?新兴专业学什么?就业前景怎样?本文将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状况做个详细分析,为考生了解、有的放矢的报考服务。

发展前景

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蔡九菊教授认为,发展新能源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前景广阔,同时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低碳化。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专业人员。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未来10年内,国家每年平均要开工建设5-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而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不超过500人。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专业培养目标

全文阅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于2010年首次建立,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作为第一批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江苏大学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教学积累。论述了国内高校开设新能源专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的介绍、该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构想的表述以及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总结了该专业培养计划所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全文阅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依据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针对如何提高本科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又具有高端人才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人才需求;风能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作者简介:陈建林(1975-),男,湖南浏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陈荐(1967-),男,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2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0-03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风能与太阳能也是我国实现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过渡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必然之举。近年来,我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迅猛发展,对新能源产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自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有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按照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又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2013年,根据教育部要求,“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和我国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现状,本文对“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过渡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装机情况

全文阅读

一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国家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探索与实践了其专业建设七个方面举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据《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六位。

关键词:双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36-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W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10月9日,长沙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赖明勇校长指出按照“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将行业特点转化为学科特色,专注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跻身全国“百强”。

长沙理工大学一直重视能源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学校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能源发展形势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方向,瞄准国家新能源重大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工作,创办全国第二,湖南省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2年教育部要求新能源相关专业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过6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贡献如下7个方面: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0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过4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专业评估验收,人才培养取得圆满成功。该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本研究成果对我省风电领域人才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全文阅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光伏电池原理与工程课程

摘 要: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针对学生如何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这一问题,根据常州工学院的办学定位与生源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创建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以“主动型课堂”为特色的“二八式”课程教学新模式,努力实现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能力结构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光伏电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学方式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严重不足。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可与社会的肯定,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使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具有竞争力,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一直追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针对学生如何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这一问题,结合常州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高校生源特点,以及当代“9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化特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实现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能力结构的有效融合。在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创建以“二八定律安排课内课外时间与内容分布的完整教学过程、二八定律控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导课堂比率的互动教学方法、二八定律分配教学资源的现代教学手段、二八定律划分课程成绩考核比率的全程考核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以“主动型课堂”为特色的“二八式”课程教学新模式。

二、“二八式”的完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授课的45分钟内,或者一门课程的四、五十个课时全部由老师讲授,而应将45分钟的课堂按二八定律分为20%的时间由老师讲授,80%的时间由学生演讲与讨论,并且将45分钟课堂拓展为课内和课外两个过程,课内所学的知识与花的时间只是完整教学过程的20%,课外所学的知识与花的时间为这个教学过程的80%。

全文阅读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摘 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文章通过分析新能源专业的现状,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多学科;培养方案

【Abstract】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 typical multi subject cross specialty and has already become an emerging industries which our nation prefers to develo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w energy profess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distinctive training program for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bing with our own advantages.

【Key words】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ulti discipline; Training program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制约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必然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技术也较为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且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我国高校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尚处于摸索阶段[1-3]。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基础,再开设几门与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课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方案的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素质培养、本科生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例如:(1)专业特色不明确;(2)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3)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形式化[4-5]。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各高校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模式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 一体化人才培养

本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个主要模块组成:通识课程71学分(人文社科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58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课程)、集中实践教学38学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电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等)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16学分。在本课程体系中,一方面开设了本专业的基础技术知识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与新能源体系设计、开发和测试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开设了能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最终培养的学生能够熟悉规划-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环节中关键的技术和方式,使得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全文阅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摘要:围绕长三角光伏产业背景,针对光伏人才巨大需求,以及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提炼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专业特色;以“新能源产业链、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化、系列化”新能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关键词:课程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建设 光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3

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培养新能源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1-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1批准的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明确准确的培养人才定位,形成可操作性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1年开始招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原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开始几门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课程,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专业定位、培养方向模糊。在原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开设几门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新能源本身涵盖学科知识领域广,学生学习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全文阅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本文依据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材选取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批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1年我校开始招收第一批风能与动力工程(080507S)专业学生。风能与动力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教学环节涉及控制、电气、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多种学科。根据教育部2012年本科专业设置方案,我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07T)。全国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高校中,各个高校侧重点不同,结合我校学科群特点和优势我校该专业继续定位在风能方向。下面结合我校实际特点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简要探讨。

1.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的该专业培养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具有扎实学科领域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综合掌握风力发电工程设计、风电设备原理及风电场运行的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这样使毕业生主要在风电场设计与运行、控制与维护、风电机组设计及制造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研究机构从事研发设计工作。

2.课程培养方案设置

2.1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和跨学科基础课设置

全文阅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新能源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满足国家对新能源人才的战略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新能源领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新能源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19

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提高创新能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一批拥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才能不断地提高综合国力。一个民族想要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依靠一群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正是由于不断的创新,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向前发展。目前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日益严峻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走改革创新的道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把握住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要在未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当前的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未来的综合竞争力。国际经济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较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仍不高,因此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新能源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已上升到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提高综合国力,必须提高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必须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大学生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如何将大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挖掘出来是目前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质量人才的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也成为了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想要打造高校品牌,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高校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质量地培养创新人才。

全文阅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热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两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该专业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热工类课程。该课程具有知识丰富、专业性强、课时多等特点。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新能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76-02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能源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为国家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责任。为达到培养专业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和创新能力强的本科人才的目标,作为新能源专业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1,2]。此前的相关文献中报道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的优秀经验[3-6]。本文在此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热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探索,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精选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讲授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成为教学的关键。

热工类课程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组成。《工程热力学》按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性质与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气、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实际气体的性质等内容分为若干章节;《传热学》按照传热基本概念、稳态热传导、非稳态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等分为若干章节。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产业专业,学科领域广泛,涉及能源类(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化工类(如基础化学、物理化学、新能源材料)、力学类(如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多门课程和领域。

全文阅读